长篇影评
1 ) 青春如此荒芜
(发在知乎上的……大概能算影评,转帖过来,权且当做豆瓣第一篇认真的电影评论)
在我看来,「听说桐岛要退部」是一部非常厉害的作品,非常的,不俗。
他的「不俗」,「不俗」在三个地方:「真实」、「群像」以及「荒芜」。
他扔掉了所有青春片都会提及的、以至于能作为脊梁撑起一百分钟的一些事情,例如「热血」,例如「梦想」,例如「爱情」,例如「友谊」。所有这些本应该浓墨重彩大书特书一番的好东西们,在镜头里他们最后全都拉了个落荒而逃的下场——「摔落的摄影机」、「连暗恋都算不上的情愫」、「单薄自私的爱人」,以及「空无一物的青春」。
这部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他所表达的「荒芜」。
关于这个事情,当这种「空虚」的氛围完整地传达、弥散到整个片子的骨子里,你看到的就是大段大段的「反青春」。
这部戏压根就是为了描写青春期的「荒芜」。
当这种「荒芜」落到实处,就成了各种各样荒唐却从某种意义上和青春如此不谋而合的设定——如同戈多一般的桐岛在片里连个正脸都看不到,大段大段的细节描写,多线视角下重复罗嗦的情节交代,没有营养却真实精准到直击七寸的台词们,以及数个典型乃至极端的人物——他们有个共通点,就是,除了身在片子里头,排球部,羽球部以及校园金字塔底层映画社的数人,除了他们,其他人都如此空洞,无聊。
其中最重要的、最浓墨重彩的角色,是「高富帅」,菊池。
里面有一场戏是这样子的:以菊池为首的三人男生小团体在球场上打球,突然其中一人,男生A问:「我们到底是为什么打篮球呢?」
男生B:「不是为了等桐岛吗?……那现在呢?」
男生A:「这个嘛……是因为想打才打的吧?」
(沉默)
男生A:「什么……只有我这么想吗?」
男生B(稍迟疑、哂笑地):「那你加入篮球部吧。」
在这过程中,菊池一句话都没有说,他只在最后补了一个「嗯」字——接在男生B的「菊池,要回去了吗?」
你在菊池的身上——在他们所代表的群体身上,看不到理想,看不到爱情,看不到生活的目标。他们大段大段本意是用来树立个性的社团时间,花来等待一个虚无的人,桐岛。
这与「等待戈多」里的两个傻子何其相似。
与其说前田是片中的主角,在我看来,菊池这个角色才是导演最花心思的存在——他才是真正的主角——一个空虚的、无聊的、当被问到理想时别过头去的,青春。
有意思的是,在结尾的 CAST 导演为所有角色都标上了他们的社团,只有在菊池的前面,括号里的社团是个大大的「?」
那么,我们不妨来看看,所谓的「理想们」?
很可惜,即便在这种,看上去应该特别取悦观众的地方,编剧依然不留情面。
映画部自私中二的拍档,拍摄时廉价的油漆,被全校哂笑的领奖场面——这是映画社的社长前田,而管弦乐社的社长,所有练习时间都用来暗恋一个等待着桐岛的菊池,在电影里头她对于所谓管弦乐唯一的付出,就是摇起了拍子机。
在我看来,夕阳下所有角色都齐聚那一场,是电影中唯一一处柔软的地方,前田镜头里呈现那一段丧失食人片段——B 级片,血浆。前田的理想终于得到了实现,直到摄像机被啪地撞到地上。
轰然倒塌。
作为整部片子有数的重场戏,在同一幕中,排球部的久保骂了一句脏话冷冷冲了下楼,桥本爱看着友人冷冷甩了一耳光。
多么真实。
你好像看到了这出电影的高潮,好像,又没有看到。就是在那么一个瞬间,所有人物退场、布景道具虚掉——的瞬间,大大的夕阳,骨子里的空虚、空洞席卷而来。
「那么菊池呢?你的理想,是什么?」
青春如此荒芜。
2 ) 我曾以为这是部最普通不过的青春热血校园剧
怎么说,这部片子在很多地方都出乎我的意料。
我以为前田会在老师的指导下拍出一部最热血最青春最主旋律的电影
然后平日乏人问津的宅男顶着主角光环成为新一代校园偶像
结果没有
他们只是在最简陋的条件下拍最cult的电影,因为前田说,反正获不了奖,不如拍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我也以为剧中桥本爱和神木弟弟是心心相惜的
结果不是
桥本爱在教室里为另一个男孩带上手链
望向神木弟弟的最后一眼带着三分悲悯,然后坚定离开
原来青春里有很多东西都是无疾而终的。
我也曾以为这是部最普通不过的青春热血校园剧
然而它的节奏却慢得出奇
它不过给我们展示了最真实不过的校园生活
一个人不可能是永远的主角
我们的生活或许会有交集,但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不同的人还发生了不同的故事
而正是这些不同的故事,让我们有了不足也难以为外人道的心结
怎样选择怎样解开,都是自己才明白的事,就像剧中的宏树。
另,电影表现校园生活的真实之处还在于
一高遮百丑(无恶意无恶意,绝对没觉得东出昌大兄及其众基友丑)
身高摆在那,再加上发达点的运动神经,就能受无数女生青睐
而在他们身边的 必然是外骚到不行的女生
他们集结成的小团体发出的声音,仿佛就是校园内的最强音,就应该成为要紧的消息,为人人传道。
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在无意中选择了大后寿寿花的角色
对身边不起眼但不失梦想信念的男生视而不见
只为追寻前桌男生的高大背影。
3 ) 吉田大八的逆袭
映画!青春!
朝井龙,1989年出生,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现就职于东宝映画株式会社?
2013年成为凭借新作《何者》成为史上最年轻的直木赏受赏男作家。
《听说桐岛退部了》是朝井龙的处女作,这是他19岁完成的作品,描写对象是比自己小两届的17岁学弟学妹。曾几何时或许朝井龙也陷入过“桐岛危机”之中,但是2年之内就能把现代高中生的心理看的这般透彻,不多不说他是个天才。深爱着岩井俊二的他加入日本最大的电影公司东宝或许是命中注定的,或许不远的将来第二个“川村元气”就将诞生。
吉田大八的寂寞
2012年的日本映画是继2008年之后又一个丰收之年,但是在年初肯定不会有太多人预想到吉田大八的这部《听说桐岛退部了》会产生如此轰动的社会反响。从8月初的平淡开局,到至今仍在日本国内火热公映的情况,或许原作朝井龙的东宝老板们已经后悔当初没能拿下这部电影的发行权了。
言归正传,本片的导演吉田大八之前一共拍摄过三部电影。从佐藤江梨子,佐津川爱美到堺雅人,菅野美穗,再次这次的东出昌大,吉田映画中每次都有着寂寞的人群。处女作《秀你悲伤的爱》靠着风景特写以及蝉鸣的音素把姐妹俩孤独的心境完全展现了出来;《凯比奥大佐》中一个个看似无聊的骗局道尽了“大佐”心中隐藏的爱情;而《常开野玫瑰》中更多的是运用远镜头来表达菅野美穗失去爱人后的悲伤。此次在闭塞的高中生青春世界中,帅气的东出昌大那最后的眼泪无疑是近年来日本映画中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之一。那时那刻,面对着映画阿宅前田,高富帅瞬间感觉到除了高富帅之外自己什么梦想都没有的残酷现实,或许在其他人面前他不是寂寞的人,但在映画阿宅前田面前他早已无言以对那句“卡阔伊!”。这或许就是所谓的青春,但是寂寞之后,“我们必须在这个社会中继续活下去”。
吉田大八的野心
把原著中的“电影旬报”改成“映画秘宝”,这绝对是吉田大八的“阴谋”。《秀你悲伤的爱》当年获得了电影旬报年度第十,当人们都开始期待着又一位日本新锐导演诞生的时候。吉田大八之后的两部作品虽然完成度都不错,但均没有被这个日本主流电影杂志“电影旬报”选入年度十佳(从积分排名来看,连前20都没有)。于是,吉田大八的“复仇”开始了。
小说《桐岛》的确出色,但是其结构并不适合改编电影。过于松散的群像剧很有可能让人看得云里雾里。不过,吉田大八却非常大胆的把原著完全解体,通过多视角来重复描述同一个事件,形似天皇黑泽明的名作《罗生门》。由于高中生尚未成熟的心理,对待事物的看法往往只是片面的,所以这种多视角的拍摄手法启到了对于事件的补足作用。故事看似处于停滞状态,但其实是一种渐进式的深层剖析。所以,如果不认真观看电影的话,很可能会产生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学校像“柏青哥店”一样无聊吵闹。但一旦全身心投入影片的世界,或许您会感觉到自己穿越时空,回到了高校年代。
此次,或许是吉田大八示好的缘故,洋画专攻的“映画秘宝”也非常难得的将一部邦画列入年度十佳榜单之内。而电影旬报十佳第二(参见同类电影《卡缪是谁》的名次[10位],这次的第二位足以证明影片的成色);日本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每日映画优秀映画大赏等荣誉更是对于吉田大八的一种肯定。
吉田大八的“映画”
本片之“核”其实就是东出昌大扮演的菊池被阿宅前田“赞扬”后那情感变化的一瞬间。那一刻是青春完美的体现。那一刻“桐岛”完成了他的光荣任务。至于“桐岛”究竟在哪里其实完全不重要,桐岛只是一种象征。校园生活中同样有着属于校园的政治阶级,只是这种阶级制度并没有法律保证,一直处于半虚化状态,这或许是人类在形成自我意识观点之前最后的波动期。这个局面如果一直持续下去,或许这个波动期也会跟着一起继续下去。但是,一旦被打破,菊池们或许就能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前田就是这个打破“平衡”的“铁男”。此时此刻电影的“伟大”被吉田大八和朝井龙完全呈现在“观看电影”的观众们面前,借鉴一下武爷的用语:“映画,万岁!”。最后说一句,不要歧视阿宅,阿宅至少有信仰,有了信a仰的人是很可怕的,也是很值得尊敬的。
具体内容就不深挖了,这部电影有太多可以挖据的“映画乐趣”,每看一次肯定都能找到新的亮点。每个人或许都能从角色中找到当年的自己吧。所以说,青春是多么神奇的东西。
最后排一下对于本片演员的好感度:大后寿寿花(暗恋之美)>东出昌大(所谓青春)>神木隆之介(映画!映画!)>藤井武美(纯真无暇)>桥本爱(本色演出?)
4 ) 这才是致青春
最近学到一个词儿叫“高语境”,一个例子就是:之前有这么一个段子,说夏目漱石(多谢人间御伽指正)问他的几个学生,英文的“I love you”如何翻译成日语。学生们翻译成“私はあなたを爱する”之类的Google翻译体之后,夏目漱石抬头望了一下天,说,你们翻译得完全不对,如果是日本人的话,只要翻译成“今夜月色很好”,就可以了。
这显然是东方文化中更常见到的景象,加之年少的懵懂和羞赧,更容易让东方人的青春呈现出这种朦胧的特色,这在本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相比之下,那些年的样本容量太小了,赵薇拍的女版致青春的更像是致荷尔蒙,合伙人表达的男版致青春其实是致青壮年。
表现出少男少女九曲回肠的心思的桥段简直太多了。像大后寿寿花(伽利略1里面我直接看成了姓太后,多么大气的名字)演的管乐部长泽岛两个场景下的转身假装不看,但是一边吹着萨克斯,一边就又慢慢转过来,其中眼睛的转动更是亮点。神木演的前田和桥本爱演的霞在电影院外有一句没一句的对话,“从初中开始就这样(这不就是暗示我早就关注你了么)”,接着前田眨了下眼边点头边说“你还记得我呀(这不就表明我求关注好久了么)”;桥本爱一句当然啦的同时,就往靠近前田的方向挪动了一下,同时追忆了一下往昔,前田就立刻一副满足的样子不停滴点头,想乐又不敢表现太多,只好把头偏过去。结果桥本爱抬头望去只见侧脸,更关键的是前田没敢坐下,于是略显失落。更细微的就是开头女子四人组在教室和走廊两次嘲笑前田他们的电影的时候,桥本爱都以该走了岔开话题。此外还有实果痴痴地看着风助刻苦地训练,但是后者跑过来捡球的时候,实果还要慌乱地把头低下去。非爱情类的还有像前田和泽岛两次交涉中两个人表情、气势和语言逻辑的变化。譬如前田第一次去交涉的时候几乎是被全组人的目光逼迫的,这次“取胜”之后,第二次就自告奋勇地说我要去交涉。再比如前田每次听到泽岛回应“咦”的时候,就会立刻把提出的条件弱化。还有实果让桥本爱感觉自己的肌肉,后者表示感觉不到不同(其实八成也是为了不伤实果的心),实果的神情和语气立刻发生了变化,应道“是啊 抱歉了 走吧”,其实感慨的也不是桥本爱感觉不到肌肉触感的不同,而更是觉得对方不能明白自己的心理活动。
除了这些内容之外,影片本身表现得手法也故意搞的朦胧一点。例如前十几分钟内就有过两次暗示实果很关注风助,一次是风助从走廊中差点撞到实果,然后实果回头望。其实此时观众记住更主要的人物还有点花费精力的话,是不一定能关注到这个细节的。等到第二次在体育馆的时候,先给了风助一个镜头,之后就只拍实果愣愣地在看着什么,然后桥本爱走过来,一边张望一边问桐岛来没来——可能观众还没来得及去想实果到底在看啥的时候就已经被桐岛这个问题带走了。
还有一处镜头非常有张力,就是前田和桥本爱电影院相遇之后次日早晨的时候,前田坐在第一排回头望桥本爱,看书的桥本爱有些觉察,然后转向前田的方向。而此时那个猛追宏树的女生恰好进门,桥本爱为了掩饰自己的视线,立刻转为跟那个女生打招呼。然后镜头立刻转到本来被桥本爱挡住的大后——她肯定可以看到那个女生。这四个人相互之间的微妙关系就被这一条直线穿起来了。但是镜头却自始至终没有将四个人全部包含在内,只是点到为止。
除了高语境的朦胧之外,青春也包含了跟努力相关的种种:排球部高个子彪悍男在桐岛离开之后焦虑的努力,实果和风助追逐榜样而不能的有点绝望无助的努力,棒球队长失落心态下的努力,大后意乱情迷中的努力和克制,前田及映画部众人的这种卑微的努力。
在回过头来说说桐岛这个意向,很多人想到的是“戈多”,但我第一个想到的却是卡夫卡的城堡。卡夫卡在小说技巧上的一个先河就是用无比细致的真实去描述一个虚幻的事物,从而打破了常规意义上真实和虚幻的界限,让后人领会到小说也可以这么写。城堡虽然没有写完,但是现有的篇幅中,并没有对城堡客观和正面的描写,而都是通过众人的详实的口述。这个桐岛也是一样,也是从大家口中不停滴提到,包括各种能力突出,晨会上也报道他的事迹,还有上补习班这种细节。但其实他也和城堡一样,是无形地影响着每一个人。
最后是宏树,他和桐岛一样各种运动能力出众(桐岛女友给出的这个评价),但不同的是他生活在桐岛的影响之下。于是桐岛消失之后,虽然你看宏树的打扮和走路的姿势以及其他什么的都很潇洒,唯独表情一点都不潇洒。东出昌大带台词的戏份没有那么多(也不需要那么多),主要就是靠这种显得很迷茫的表情支撑起一条起初和前田呆傻木讷表情相平行的内涵线。其实宏树一直都注意到前田的存在,比如前田跟小胖子在教室后面讨论杂志的时候,篮球三人组的另两个人进去的时候都完全没有注意前田和小胖,但是宏树进去的时候低头看了一下,然后绕过捡杂志的前田;还有就是晨会电影部两人上台之后,除了那个梨莎小跟班和卷发男寺岛的嘲笑之外,就是桥本爱和宏树的镜头,宏树也是挺认真滴关注着电影部的信息。后来两条线也终于相会,成为影片的结尾。
5 ) 嘛
最后在天台上两个男孩互相拍的一段还真的挺美的,日落的逆光,像业余爱好者平淡冗长的摄影片段中抓住的一段好景色
没有几个有趣的人物,乐团的女部长算是一个吧。她是那种自傲的类型,清高?虽然没做什么也能看得出清高,自己觉得自己不错,可能事实上也是不错,但别人还没有给她这样的位置,没有那么受欢迎。乐团后辈说如果看到你练习的样子,一定有很多人喜欢上你的时候,她那个好像是惊讶的表情,其实是难掩的开心和感动,眼睛一亮,嘴巴扭曲想笑,是吧,我自己也觉得应该是这样。
桐岛代表了一个什么东西吧。。一个典型的方式。青春期,大家或主动或留恋地脱离了他,开始发现新的东西,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喜欢什么样的人,想抽什么样的人巴掌,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输家还是赢家,都要开始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弘树真的蛮帅的。他的女朋友,我也不觉得讨厌。大概隐约有点熟悉,自己也有那样,明知道没有那么关系好,也仗着可爱|||经常凑上去,起码让别人觉得羡慕的行为过。
愤愤不平的实果,幼稚执拗的排球小个子,喜欢篮球的帽衫君,这些人都比完美的扇巴掌女我忘了叫什么。。让人喜欢。又漂亮,又善良,又独立的扇巴掌女,除了爱情的部分看起来可爱以外,恩太完美了并不可爱
6 ) 有笑有泪. 战斗吗?少年
(以下有剧透)
1.笑泪青春——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这部片子最神的一刻是电影部的神田拿着摄像机愤然喊出"吃了他们"。这个出人意料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闹剧与摄像机中的狂乱臆想,让我几乎看到笑抽。
但我以为,这部影片的高潮不仅仅是这个极具戏剧化的场面,更重要也更震撼我心的时刻是混乱结束后,夕阳楼顶上作为“校园边缘人物”的怪咖前田和校园风云人物之一的帅哥宏树之间的对话——前田在摄像机里说宏树真帅,而宏树却忍不住要哭出来。那个表情,打动了我.
此时,众人已经退场,混乱也已结束。只剩下电影部的众人们在夕阳余晖中收拾散乱的“断手”、“鲜血”与“肠子”。作为《活死人学生会》导演的前田,正在讲戏:"战斗吧!这才是我们的世界,因为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在最后这段的第二次叙述中,已经离开天台走到楼梯间的宏树隔着窗玻璃隐约听到了这句台词——“因为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那个画面很美,有点灰尘的玻璃,旧旧的门框,天台上散乱一地的道具和有些落寞的电影部员们,夕阳的光芒使一切染上了怀旧和浅浅的伤感。世界沉静而陈旧,但世界中的生命青涩而坚强。
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活下去,有一份坚韧,有一份无奈。也许是被这样的话打动吧,宏树又走上天台,把捡到的摄像机部件交给了前田。
"将来想当导演吗?"宏树像是好玩似的拿起了摄像机,这次前田成了镜头的对象.
"不知道啊"前田略有尴尬和莫名.
"目标是奥斯卡金像奖吗?"宏树又问.
这次前田没有回避了:"应该不行吧!当不了电影导演"
"那为什么还特地扛着这么脏的摄像机来拍摄?"能明显感觉到宏树情绪的变化.
前田说因为有的时候,只是偶尔能感觉到自己喜欢的电影和正在拍摄的电影有联系.
前田抢过摄像机,开始拍摄宏树。而被夸赞很帅的宏树,却在镜头中留下了眼泪.
宏树从外来看,绝对是校园里的强者.长得帅,受欢迎,体育好,十分能干.宏树自己也说过"能干的人什么都干得好,而废柴干什么都不中用"之类的话.可想而知这样的宏树并不经常在人前掉泪.
但实际上,在宏树校园风云人物的外表之下,我看到了一种深深的迷茫,身为棒球部部员的他长期不参加训练,每天放学和好友打篮球,以此等待桐岛一起去上补习班,有一个同样是女生中活跃人物的女友.
但宏树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每天为等待桐岛而打篮球,虽然很胜任,但兴趣似乎并不在此.对于女友也看不出多么热心与喜欢,与女友相比,明显桐岛等其他"风云兄弟"更为重要.
宏树似乎很缺乏热情,而我认为缺乏热情的原因在于胆怯和懦弱.宏树在胆怯着什么呢?又帅又受欢迎的他畏惧着什么?我想排球队的小个子替补说出了宏树们的潜在担忧:再怎么努力,这就是我的水平啊!
在我的理解中,总是不参加棒球部训练的宏树一直躲避着队长,其实是躲避着内心对棒球的渴望.在渴望着棒球的同时,宏树也许会隐隐的担心——寄托厚望的事物可能无法如愿成功,再怎么努力也会遇到瓶颈的吧,那样败下阵来的自己不就是废柴吗?
就是这样的宏树,在上楼顶找桐岛前,遇到了棒球队队长,宏树疑惑为什么队长到了三年级却不像常例一样退部,队长说来说去也没有说出为什么,只是说要打到毕业.比赛常输,也没有球探问津的队长说要打到毕业,丝毫没有放松地努力训练者.将来应该当不了电影导演的前田仿佛是另一个队长,对于并不远大的前程,和可能平庸的才华,前田仍然选择了去行动,去付出.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喜欢"吧.说起来简单的两个字,其实并不是这么容易就感受到.
边缘的怪咖前田坚持着自己的"喜欢",不善言辞的队长坚持着自己的喜欢.对于这份可能没有结果的执着,和这种可能没有回报的努力,平时寡言的前田用台词说出了他的想法:战斗吧,这才是我们的世界,因为我们不得不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和宏树对话的前田,拿着镜头点明了宏树心中的症结——帅,真帅.这是怪咖们对风云人物的真诚的感慨和单纯的羡慕吧.而看起来顺风顺水,高高在上,却因为胆怯而无视了心中热情的宏树听到这句话又是怎样的感受?不正是因为期望保持"帅气""完美"……的外在标签和评判,我们才固步自封,作茧自缚,以至于无法回应内心的热情吗?此时赞美正成了对宏树内心的揭露,所以那一刻他终于绷不住了,在校园小人物面前留下了眼泪.是愧疚,是感动,是自责,甚至是羡慕。
影片的最后,望着棒球队部员们在黄昏中卖力训练的场景,宏树放下了拨给桐岛的电话.宏树最后做了怎样的选择了?是继续风云的帅气下去,还是抱着可能被看成废柴的风险去尽力回应内心真正的想法。影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是一个问号式的结尾,问题抛给了观众——面对这个不得不活下去的世界,我又会做怎样的选择?
2.校园爱情的“门当户对”
本片给我的第二个感慨关于中学时代的校园爱情。
人们总说中学时代的爱情特别纯真,美好,没有金钱和物质的干扰,白净的如同骑自行车的少年在风里穿着的衬衫。
“没有金钱和物质的干扰”,这到底是实情还是回忆的美化,暂且不论。我只想说,电影里强调了校园爱情的另一个方面:集团作战。可以理解为校园式的门当户对吧。只是这里的重点不是家庭之间的对等,而是学生集团之间的旗鼓相当(当然学生集团的形成可能也与家室有关,但家庭因素只是一部分。学生个人的玩伴,能力,长相,社团活动等是更加重要的因素)。
这种校园爱情的门当户对在小霞这个人物上体现的最明显。
纵观全片,小霞明显对怪咖前田有意思啊!特别是后来在天台,她一反常态给了撺掇打架的宏树女友一巴掌。就算这不是明显的好感,但至少是好奇,是关注。
而就当我以为两人要擦出点火花的时候,却发生了前田到教室取剧本,巧遇小霞和她秘密男友的剧情。
小霞的这位还未公开的男友,也是和宏树一起出没的兄弟们。连同明星人物桐岛,他们是一个集团无疑。
而小霞所在的集团——梨纱(桐岛的女友)、实果、宏树的女友(忘记叫什么了,抱歉)——其中有两人都与桐岛集团联姻(我词穷了)了啊,小霞的正当选择大概也是在那个集团吧。
即使是对前田有好感,但无论无何无法想象两人在一起,小霞大概就是这样的心情。
这种门当户对,在宏树身上也有所体现,如上所说,实在是没看出宏树对女朋友有多喜欢,但另一方面,他还是很认同两人关系的正当性,因此在没事的时候约会啊接吻啊都OK。
看来校园爱情也不是两个人喜欢就万事搞定的,在隔阂分裂的小团体中,也许本来心灵相交的两人都根本没有看对眼的机会。
但不管怎样,那种青涩的感觉还是很萌的!
——————————————————————————————
(以下和电影无太大关系,只是看电影想到的牢骚)
3.关于才华
如果被问最想被人称赞什么?我最想听到的是被赞有才华。
回想这半学期的萎靡不振和精神与行动上的各种退缩,大概都是因为自己对最想要的才华感到不自信吧。
我真的有才华吗?有做下去的天赋吗?这其实是一直以来都在困扰我的问题。但我并不去做什么,努力的学习,认真的拓展,去接触新的人或事物?不,我都不做。我甚至不愿去直面这个问题。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讲,有点像宏树,所以他最后哭的时候,我特别被触动。当然这只是就我理解的宏树而言。
为什么渐渐得也不喜欢写评论大概有这部分的原因。因为在每一次写文章的过程中,都感到深深的不安和挫折。近年来感情的麻木和对社交的消极大概也和这个阴影有关系。本来只是心中的一个小小的嫌隙,我却因为胆怯和懦弱而筑起了四壁,对问题的根源视而不见,正如京极的《魍魉之匣》中所说,心灵筑起四壁就会产生妖魔与邪恶。
但即使在这一瞬间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恐怕我的心态和作为也不能顷刻间就改善,但这起码是一个开始吧。
最开始的时候,我很无知,因为无知而无畏,所以干劲十足。而渐渐的,当了解到自己的局限后,人就懈怠了。第一个阶段的努力,对我来说并不难。希望自己经过这个时期的整顿,能进入到第二个阶段的努力吧,那种知道界限,畏惧不能,但依然勇敢的前进。
架子给的那么大,装这个主题有点空荡。缺席的未来和青春的叹息一直到片尾也是毫无回应。此外,桥本爱真好看,就这样
精致的青春小品,叙事方式值得玩味,背后的隐喻作为中国人不太好理解,中国社会比这复杂多了,哪怕高中。桐岛无处不在,桐岛处处不在。
最常遭到践踏、无视和羞辱的电影宅是最不可侵犯但也随时可以被侵犯的一群。貌似隆之介很适合这种废柴,比一十一的感觉可强多了。镜头中,罗梅罗附体,完成了对金字塔尖阶层的逆袭,现实中几乎被时代淘汰的8mm摔坏。宏树不要自卑,多年后前田只是个送外卖的小弟(见MV),世界还是属于你们高富帅的。
群像描写真实而服帖到让我暗暗震叹,这才叫真正的“等身大”!各种微妙明暗参半的心理情绪都细细密密地渗透在镜头里。平淡不惊却把我完全带入(回)那个世界。非痛非痒但心里一直有些什么隐隐纠扯至片终未停,只要曾经上过学的观众都不会不被牵动某条曾经熟悉的神经。
日式青春cult版《等待戈多》。庞杂的社团,一大堆主角,多角度重复叙事,消失的桐岛,开始有点懵。逐渐熟悉一股隐秘无绪的躁动,天台冲突幻化僵尸邪典+铜管乐队合奏高潮+8mm迷影呈现,非常酷。致敬了许多日本美国暴力恐怖片,又是一场披着清新外衣的小狂欢。看铁男一,梦满岛光,你最爱昆汀哪部?
不同角度的反复播放如同涨潮的海浪,一波接续一波不断酝酿情绪、制造矛盾。天台的高潮戏简直太棒了,人物彼此间的紧张关系、暗中较劲的等级摩擦、明角暗角中不断试探的青春,统统在一瞬间聚集爆发,同时趣味无限。另外,日本高中的压力实在是大,再次感叹这个不宽容的社会。
天台的高潮戏真是太燃了,这是只有电影宅才能想出的泄愤方法,之前累积的情绪和分散各处的几组人物都集中在了一起,然后达到最终释放。前面的多线拼图式叙事多少会有些干扰,其实每个细节都很用心,包括角色的心思。等级分明的学校,不同的地位与彼此微妙的关系,还有那个高高在上如传说一样的桐岛。
我竟然想到了张以庆的纪录片【幼儿园】,其实是想到了无处不在的类似的等级制度,从幼儿园到中学大学再到整个社会,每个人都要扮演自己的角色,找到适合自己的身份和生存方式,碍于身份就要有相应的行为爱好个性和朋友,反正你活着活着就活成了现在的身份,即使这都不是你要的,你都不爱。★★★★
“吃了他们!”这一段真的是突然就燃起来了。这种电影不可能不映射自己啊。
電影只提供了技巧與趣味性,而自我投射的觀眾則在其中找到了自我振奮和感動的理由
后岩井俊二时代的话题之作,吉田大八进一步奠定了“广告人”在日本影坛的地位。多视角非线性叙事,将原本独立的五个章节改编为大胆的群戏,“广告人”倾尽全力将“岩井俊二”式的微妙朦胧演绎为具有独特形式感的管弦合奏,这也是其争议所在,如前辈中岛哲也。迷影电影既巧带导演私货,又令电影宅加分。
色彩赞,镜头美,由一个风云学生退部打破的校园日常平衡。就剧情来说,蛮一般。
醒醒吧,只有什么都不成的废物才会爱电影呢。
从头到尾桐岛都没出现在电影里。但因为其不在场,而形成的空洞,波及到每个人,荡漾出青春期时那纤细的情感涟漪。在同一时间的多重视角叙事之下,在多重人物关系的交织网下,最后以屋顶为结点,所有人在此相聚。却又巧妙以子结构植入到电影的电影里。残酷又热血的青春电影(桥本爱爱爱爱爱爱爱爱爱
各种各样 好可爱 p.s.神木真是长了一张 无聊/可以演任何角色 的 脸啊哈哈哈
开局的POV挺有意思,相应地用POV作结,但最后更有意思一点的是声乐部的演奏作戏剧的高潮这点。然后豆瓣的桥本爱主页是被黑了只剩下Ai Hashimoto吗?
话说,要拍青春就一定要拍凝视。懵懂的木然,欲言又止的心动,仿佛此刻正凝视着银幕的观众。一旦,被凝视物成为凝视主体的时候,凝视的内部序列就会重组,激发出观众对于自身潜意识的自我凝视,这个时候,观众就与角色同在了。一片虚空,角色消失,电影结束,观众的自我凝视却没有散去。
在电影院看的时候看睡着了,匆忙下了"无聊"一论。但回家租碟重新看了一次,也仍然没有体会到好评如潮的此片的魅力。才疏学浅,卖弄不了理论,南瓜白菜各有所爱,个人意见就是无法共感,且不对胃口。
桥本爱一巴掌打上去,我喊了出来:贱人!打得好!
用简述的时间之流连缀周五和周二这两个被以不同人的主观感受反复叙述的日子,结构上值得注意。退部(退出社团)是一个[青春终结\无限可能坍塌]的具象-象征,是所有主人公都要面对的。至于飞身跃下高楼、继续停留等待机会、专注于当下、仅为了兴趣,都是不同的方案,集中(汇总交叉)问询青春的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