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七分,如果能够更加深入的探讨,可以到 8.5 分。
观看这个电影我最不满意的一点,就是仅把父亲为代表的家庭的保守归结于对外人眼光的畏惧,也就是电影的片名——人言可畏,而没有真正深入的批评造成家庭以及周围相同族群人保守的根源——他们的宗教,不知是导演或编剧不能还是不敢。
除了以上这个最大的不满之外,这部电影还是非常不错的。
我最喜欢的是电影的首尾呼应,在电影的开头,主角 Nisha 正从外面狂欢归来,而此时父亲正在依次探查孩子们的卧室,到了 Nisha 的卧室时,此时 Nisha 已经熟练的翻窗进入卧室装作已入睡,父亲的目光是慈爱的。电影的结尾,是在父亲查完房之后一段时间,Nisha 从卧室熟练的翻窗而出,逃离了这个像囚笼一样的家庭,在楼下,Nisha 与发现了自己逃跑的父亲对视着,虽然父亲的眼神没有那么慈爱,但是我们看到了一些理解,此时 Nisha 与父亲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解,由父亲目送女儿远去。开头,是从自由进入“囚笼”,结尾,逃出“囚笼”,追求自由。
当然,整部电影的结构都是对称的,Nisha 的前后两次“越轨”行为,两次都被撞见,因第一次的行为而被送回巴基斯坦,又因第二次的行为离开巴基斯坦,两个留下了心理阴影的 Nisha 的恋人。Nisha 的心理路程:追求自由 -> 反叛 -> 顺从 -> 继续追求自由,最终完成了一个不忘初心的心理过程。
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电影的优点是克制,Nisha 父亲的转变不是彻底的,电影没有让父亲最后坚定的支持 Nisha,结尾父亲的默许,这就是父亲最大的妥协,是父爱战胜传统保守观念后所剩下的最后一丝能量。能量虽小,但是留下的却是最珍贵的财富:希望。
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反派影评在《7月22》那一期里的推荐,时隔挪威大屠杀已经七年了,对于种族移民问题,挪威的答案是希望。
这部影片我感觉还是不错的,别介意我打三星哈,习惯了哈哈:故事讲述16岁的巴基斯坦族少女一家住在奥斯陆,然而家人却遵守着严格的巴基斯坦传统,当她和白人男友的暧昧关系被传统的父亲发现后,父亲立马将她送往巴基斯坦的亲戚家接受教育。在欧洲各种政治正确下,敢于挑战这样的题材勇气可嘉。人们更关心人们会说些什么。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很明显我们尊重社会。
整个片子都很压抑,上一辈人完全还是老家的一套,那么搬来挪威的意义在哪里?可笑的是,女儿的悲剧就来源于她完全适应了挪威的生活。因为适应了挪威生活,不仅是被父亲扭送到老家“接受”教育,这完全就是扭曲了她所有的一切。被当地警察羞辱、在回家途中被父亲逼迫自杀。低音箱不停在咆哮,那音效真的是把人的心脏都咆哮出来了,那一刻不知道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还是对这一切的愤怒,恨不得把老爸给推下去。结果回来后,母亲的冷言冷语、随之而来的相亲结婚、男方亲属直言老婆不必受教育和工作了,反正就是一个家庭保姆......
所谓的“听话”,只是换来越来越残酷的生活。少女最后摆脱父亲的目光,跑向黑夜,一切似乎有所寓意。从剧作而言,电影非常大胆、残酷,以超出现代生活的界限来讲述一切,视觉手段来说,比较平庸,不过这样具有震撼的故事,不必多炫技了。
很喜欢这个故事的内核,但有些情节实在刻意。诸如巴基斯坦警察在小巷手电筒光下的倒影、父亲在悬崖边对女儿说“你毁了我的生活,跳下去,跳下去”...
作为西方的普世价值观,与其像电影主题这般如此谴责巴基斯坦文化的落后,不如找找更好地通过包容而非否定排斥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否则未来的欧洲可能会遍体鳞伤。
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人类在不同区域活动所产生的副产物而已。
每周三影院打折日的例行活动,万万没想到自己进了一个老人场(全场50岁以下的人占全部观众人数的比例绝对不超过10%),而且接连两周都看了两代移民相关话题的影片。上一周看的是《超人总动员2》的贴片短片《包宝宝》,这周看了在挪威的巴基斯坦移民的相关电影,联想到如今自己的留学生活,不禁觉得有些巧合。
故事内容丰富,题材应该能拍出一部非常震撼的电影,但苦于导演水平有限,没达到期望值。在父亲留Nisha在巴,自己一人返回挪威的剧情之前节奏都太急了,虽然剧情上连贯,但剪辑零碎,给人感觉是把几个场景凑到一起,缺乏流畅感。可能是受挪威冰天雪地的环境和巴基斯坦的热带背景的影响,挪威部分所用的冷色调和巴基斯坦部分所用的暖色调形成鲜明对比,但情感上一直很压抑,可能是为了明确区分开电影的三个章节。完完全全的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好几处都用了抖动摄影,虽然在荧幕上看这抖动摄影用的不差,对现实感的渲染很成功,但我个人实在不喜欢抖动摄影,所以对这部片用抖动摄影这一点持保留态度。Nisha和妹妹共用的房间的墙纸(还是窗帘来着)图案一定经过刻意挑选,与她在巴基斯坦的住处的伸缩门十分相似,当最后Nisha拉开窗跳出房间时,也就意味着她逃离了巴传统文化的囚禁。
本来想说不太能理解Nisha对父母这种既爱又信任又不信任的感情,但联想到那些被父母送去戒网瘾的孩子,就能理解了。我真的太幸福了。
感觉导演全片就是keep telling audience in face “你们看! 这就是天罗地网般的宗教&文化&传统制度对女性的压迫,这就是平庸之恶,活生生把一个花季少女规训成了木偶般的受害者!” 可能只是我私心更喜欢个体反抗的故事,哪怕只是微小的、失败的反抗,比如坚持多说一句“是警察强迫我们脱的衣服好拍照勒索你们”然后再被愤怒的大人喝止。我私心希望看到更多、更细腻的权力如何消解个体意志的过程。
过多的苦情桥段、沉默大特写和时不时响起的背景音乐总让我觉得略显刻意,让电影仿佛成为西方视角下的社会学文本。但无可否认,拍这样的”政治正确”片需要相当的勇气。也许正是因为导演本人对巴基斯坦的宗教文化有了深刻领悟,才会选择用较为激烈甚至极端的方式呈现。
结尾倒是很喜欢,爸爸心里残存的同情和少女心里残存的free spirit,其实殊途同归指向人性。这一个镜头的意义远比前面煽情镜头的重复啰嗦好。其实失去自由的并非少女一人,而是生活在这庞大文化制度里的每个人,尤其是主动维系它的大人们。
能感觉出导演本人对于现实是悲观的,无意给出任何solution. 标题里的”people”自始至终没有出现,更体现了讽刺意图。
一部能够使人思考的电影是通过不经意的细节和合理的情节铺陈来展开的,而不是一味为了说教,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撕开外衣血淋淋的硬塞到你眼前,说:“看啊,这就是我的思想,赶紧跪舔啊!”真他妈惹人厌,为了戏剧性,人物逻辑性都不要了,女主看似一直弱小无助,可怜楚楚,但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活脱脱就是一恶心人的傻逼。多好的一个题材,他妈拍成这样
误打误撞赶上了林肯中心的美国首映 导演讲完全是她自己的个人经历 拍完像是一种解脱 纯粹的好 是我看过的关于移民和文化冲突最好的电影
身在屎中不知屎才是最可悲的。
这种就别移民了,沉浸在本国文化中多好啊!移民的原因是啥啊?!我一直坚信,男权邪教是在各大宗教之上的,伊斯兰教、佛教、儒教,这些的宗教都只是分支,根子就是男权邪教。吃女人的方式只有细微差距。你看看那几个巴基斯坦警察,他们有权力滥用,监督人间青年男女是否拥抱、接吻,就让姑娘赤身裸体,他在一旁打飞机,太恶心啦!
性保守+宗族家长制真是人类毒瘤。这个世界女人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真是太困难了。最后一幕女主半夜出逃前和妹妹的对视真是意味深长。要如何才能逃离巴基斯坦女性的命运?也许有些家是不能回的。
#siff21# 今年影节意外的惊喜,好看到想要飙脏话。在以性为耻,谈性色变的国度和伊斯兰宗教环境中,女性被极端物化和羞辱,令人恐惧的是他们把社会压迫至于家庭亲情之上,让观众愤怒到极点却又仿佛被扼住咽喉发不出声。
作为女性,不管在哪个时代,无论境遇,都感同身受。
Gripende, sterk og intenst!
很有力的表达了,相对克制但意蕴悠长。女儿觉得,走了就解脱了。父亲觉得,走了就解放了。可是历史在那呢,事实放在那里,你能走去哪里。
临渊的夕阳再美,也是为血缘殉道的陪葬;阳台的落雪再冷,也是为自由瞭望的烽火。他们喝着可乐,吃着三明治,却仍在千里外蘸着辣酱,做着煎饼。上代人成婚时才见面,不觉得有何不妥。楼下大喊的女孩,却让他们觉得不妥。妹妹还在吃人的礼教里受困,父亲立在窗台如同幽魂。赤脚出逃,比任何时候都自由。
伊斯兰教家庭礼教恐怖片。
7分。这的确是部让人无语的电影,不过作为保守派,我感觉人还是要遵从自己的习俗,特别是在某些国家习俗大过法律的地方。如果用西方观点看他们,你是万万不能理解的。不喜欢女主人设,该说的时候不说,不该做的时候都做。如果她是这么懦弱的角色,就不应该做出两次以上越轨行为啊。看过伊斯坦布尔的幸福的小说,十几岁的女孩被叔叔强暴却要被大家唾弃,包括亲戚中的女性,最后还要被灭口。更喜欢印度的水火土三部曲。
据说改编自导演的亲身经历,可谓对Islam文化中桎梏女性的糟粕传统进行的一次最体无完肤抨击,可怕得堪比恐怖片,巴基斯坦那绚烂的暖阳,也完全掩盖不住这如同北欧天气般的彻骨冰寒,没想到亲情在面子之前如此一文不值,女主的行为时而硬气时而软弱,也反映了同时受到的传统文化与西方女权ZY思想的双重影响。(72)
#2018IFFR# Limelight展映,多伦多“站台”单元提名。挪威奥斯陆的巴基斯坦社群生活,典型印巴情节剧的方法,但情节转折处的走向却颇有惊喜(比如堪称神来之笔的近一个小时巴基斯坦段落)。导演是铁了心无视政治正确教条,批判自己族裔的落后文化,把巴铁简直黑到死,非常具有感染力。
这才是真·左派电影,深刻批判伊斯兰文化里的保守的糟粕部分,在欧洲各种政治正确下,敢于挑战这样的题材勇气可嘉。看完才发现片名「人言可畏」的细思极恐,本片最恐惧的地方不是来自家人的反对,而是整个社区整个文化圈对于女性的驯服、压迫、摧残而不自知。
在某些地方,家庭被塑造为最小的极(父)权统治机器,“为了你好,女人不必工作和学习”以及荡妇羞辱等一系列措辞与行为施加于“破例”的女性身上,有时候,这些女性最终也会成为施暴者的一方,因为逃离的代价在其先验的直觉感受中是颇为巨大的。但一旦选择逃离,或许就根本不会再归来,影片结尾正是交代了这种决绝,两次长久的对视,是对家庭的就此别过。影片几处铺底的音乐很好。但背景设定得让人无法信服,就好比一个人离开了徐州去了北欧,还在怀念故乡的淳朴民风,当地文化与监督机构似乎丝毫影响不了这个群体崇高的信仰。
Exploitation social horror...维度单一,父亲最后的行为也不可信
ADIFF, Lighthouse Dublin. 同行的印度盆友很讨厌该片,因为传递的都是负面信息,女主家庭没有一个好人,导演本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传递他想传递的,遗憾的是外国人(包括我)看完后只会对巴基斯坦这个国家充满负面印象。
我爸就像他爸一样一惊一乍歇斯底里,所以我再也不想见到他。Bravo! Well done! 自以为是的爸爸们。
一部震撼人心 的影片,在像印度和巴基斯坦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更关心人们会说些什么。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很明显我们尊重社会。但是,为社会而活有时也会是噩梦。,本片展现了父女关系的纽带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写镜头显示出人物眼中闪烁着生活的希望与光芒,电影场景无缝地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结局是完美的。这让我庆幸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如此的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