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是葬在西敏寺的作家,旁边是狄更斯和哈代。他为英国拿到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时间是在1907年,授奖词夸赞他“观察的能力、新颖的想象、雄浑的思想和杰出的叙事才能”。这样空洞的授奖词其实是没什么意思的,时移世易,喜欢他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少有人知道,1889年他从印度回国时受到多么热烈的接待,1899年他在美国患病时全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是如何追踪,1935年他在70寿辰时又如何荣耀地收到过英国国王的亲笔贺信。俱往矣,风云人物。
使大家重新想起他来的是电影《我的儿子杰克》(My Boy Jack)。这个电影的历史依据是公开出版的吉卜林家书以及吉卜林死后面世的回忆录《关于我自己》。
说来话长,吉卜林1865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父亲是拉合尔艺术学校校长兼拉合尔博物馆馆长。6岁时他与妹妹一道被送回英国接受教育,寄养在一位退休的海军军官家里。12岁时他进入专门面向海外服役军人子弟的中学,受到严格的纪律训练。1882年中学毕业后返回印度,担任拉合尔《军民报》的副编辑,正式走上写作之路。到1889年回国之前,他已经写下了大量作品,成为“文坛新秀”。
吉卜林的少年时代,正是大英帝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全盛时期,英国海军寄托了无数英国少年的英雄梦,吉卜林亦不例外。与世纪之交那些颓废消沉寻欢作乐的文人不同,他推崇阳刚之气、意志之力和雄浑之风,全力维护英帝国的“强者”地位,宣扬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189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大典,吉卜林在《泰晤士报》上发表《礼拜终场赞美诗》,告诫人们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更加努力维护帝国的荣誉。1899年英布战争爆发,吉卜林积极鼓吹政府的扩张政策,并亲自进行募捐和慰劳伤员的活动。在1901年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基姆》里,他把在印度流浪的爱尔兰孤儿基姆塑造为积极参加英军活动的“爱国小间谍”。
出于同样的热忱,吉卜林对自己的独子寄予厚望。儿子12岁时,他赠诗《如果》,鼓励儿子成为“男子汉”。儿子不足16岁,他就开始教导儿子“好男儿当从军”。一战爆发之际,儿子17岁,虽然患有严重的弱视症,但是吉卜林积极活动,用自己的影响力施压,使儿子终于加入了英国陆军。当时的吉卜林是狂热的战争宣传者,他为英国宣传委员会工作,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特写。他的理念是:我们必须让每一个适龄的年轻人投入到战争中去,躲在家里将被人取笑。后来,悲剧发生,儿子在一次执行战斗任务时负伤失踪,去向成谜。吉卜林最为恐惧的不是儿子的牺牲,而是儿子当了逃兵。
丧子之痛毕竟还是沉重打击了吉卜林,他意识到是自己的思想与宣传把儿子送上了死亡之路。可以说他的余生因此在折磨中度过,而他的后期作品也一反常态,笼罩上一层绝望、惆怅的阴影。
同样很少有人知道,在儿子被宣布失踪两年以后,吉卜林为儿子写下了这样的墓志铭: 假如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在战争中失去生命 是因为我们的长辈欺骗了我们 (不算影评的背景资料)
嗯……不喜欢标电影但是,这立意有点…… 稍微鸣不平和辩驳一下,《我的儿子杰克》当然并不是写给约翰的诗了,“父辈的谎言”一句是《战争墓志铭》里的诗句,系列作品其实也不能说为儿子而写,而是更像受到影响;同首中前面的“一个儿子”倒确实是纪念约翰的。约翰也其实不是因为父亲的意愿、因为要逃开家庭什么的才参军,他小时候就热爱军旅生活,虽然确实可以说受到父亲的影响,但在当时的英国谁不是呢。最后,卢斯战役里,约翰牺牲的史实过程其实也和电影不大一样。 吉卜林本人,并不是所说的那种狂热分子,坚信英国必然胜利。即使确实相信帝国主义,出身民间的英印报人作为(因自行拒绝而)无冕的桂冠诗人,对女王登基庆典的回应是警示帝国不能背离传统、不能自高自大信奉武力,点明盛极必衰之理的《退场诗》。在印度生活让他的《国王迷》作为政治寓言有更伟大的意义:统治者不可以自己的风俗文化,覆盖、过度涉入殖民地人民的生活,否则只会遭遇惩罚和报复。战争,诚然!但不是时刻好战,不是疯狂。布尔战争时敌人也被赞扬,异族士兵的英勇不会被忽略。要说他改变风格全因儿子的离世,那未免有些不合理了。 他是相信的;未免有些太相信、看得太准确而被称作卡桑德拉式的。帝国的使徒,帝国的号手与预言家,和君主共进退,甚至一同赴死。他的儿子无法生还了,他再清楚不过。但没人喜欢残酷的真相而生活仍要继续。电影里,卡丽因一点点信息欣喜若狂,他却指出这在时间上不成立。余下的话只是为家人的安宁而已。如果说吉卜林强忍悲痛还要安慰家人自己的儿子死得其所、心满意足,而每重复一次这欺骗就要内心也受一次折磨,家人不仅没有阻拦儿子,儿子去世还要责备他无情、强调儿子的痛苦。为了保证生者的生活,总有人要不能脆弱,要逞强、强作镇定,他们竟然还要因为这种伪装的坚强再被责备一次,这也太不公平了…… 最后的士兵带来最后的死亡消息,如同在弗兰德斯战场上不谙世事生长的虞美人。大女儿死于疾病、小儿子死于战争,埃尔茜作为最后的孩子,没有后代。吉卜林家族就此绝嗣了。 《战争墓志铭》系列本叫《墓志铭》。当有人死去,墓志铭不只为他:帝国和帝国所代表的旧时代,一同落幕。 实在是,过于漫长的退场啊。
没想到里面的儿子和母亲的扮演者是他们
一段痛苦的往事
战争之于这位年轻人,是洗脑般的盲目
烂片
哈利波特从军记~
自从看到David Haig演的是爹之后,我就百分百确定,这么傻逼的绝不是爹,只有首相才允许这么白痴= =好喜欢麻麻,一查发现真人是利物浦人=w=最后的诗好美,所有的内容都太文艺了,二美就好这口(﹁"﹁)
让我改变了对Daniel Radcliffe不好的印象
missing
看一个父亲是如何push他的儿子to death..这是一部包含了极大的悲伤,内疚和绝望的影片!
Daniel演技让我失望
怎么看蛋泥都是破特~说任何一句话都觉得是破特~
6
高潮...是毛
这就是传说中浪费生命的烂片!而且那个大蓝眼+樱桃口的小女孩变成了现在这个半男不女的样儿!海报和死去时的样子非常的希特勒!简直无语 · 还 Rudyard Kipling
哈利波特的小胡子,囧RZ 有点受不了
假如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在战争中失去生命 ,是因为我们的长辈欺骗了我们 。。。。。。
哈利波特乱入= =
严重受不了,丹尼尔除了哈里波特最好啥也别演了,看了真是愁人的~
哈利波特长大了,但是这部电影真的不是很impressive
童星长大了都是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