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的电影,以古老的小说为基础。剧情,套路在2018年看来没啥惊喜的地方。类似的电影还看过汤姆.汉克斯的《荒岛余生》。
皮儿.布鲁斯南,算是传统的007标准形象,通过这部片子看来,外貌、身材确实扎实,演技中规中矩吧,不如“相貌平平”的汤姆.汉克斯。
电影算是乏善可陈,但让我想到了点儿别的事情:
高阶文明社会并不在乎自己在低文明社会中的口碑。
当高阶文明进化到更高文明的时候也许会意识到自己曾经的过错,但也已经难以回头,低文明氏族只能默默承担高阶文明带来的苦难,被动进化。
就像片中主角开始凭借“奴隶社会”的思维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科技,运用各种计策,陷阱,武器,只动用了两个人力就干掉了处在“原始社会”的一个部落,“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先进迟早团灭落后”,大家忙着拍手叫好,但是转念一想,其实原始部落开始并没有去找主角儿的麻烦,而是主角儿率先破坏了人家氏族的祭祀活动。以主角的角度来看,原始部落是不人道的,是野蛮的,是迷信的,要去消灭他们,教化他们。但是人家原始部落人想,我们过我们的日子招谁惹谁了?你凭什么上来就炸弹,火枪的打我们,这也太不人道了!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回头看看,感觉奴隶主们不人道,但处在资本主义的大部分人并不认为自己有啥过错。同样,原始部落的人也不认为杀死同胞,献祭神灵有什么过错。
到底谁对谁错?
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抓来奴隶为自己工作,让他们做不需要智慧但需要大劳动力的工作,文明人腾出这些时间和体力去创造更高的科技,享受优雅的艺术,总结更高深的思想。在宏观上来说,算是社会的合理配置,它促人类文明的发展。
从人类社会生产力进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把落后地区的黄金,白银,人力掠夺过来为己所用,为世界带来了电灯,火车,汽车,电话,无线电,歌剧院,工厂。同样的东西,在原始部落再过几百年,也许还是他们的黄金耳环,白银匕首,祭祀人体。
从道德角度来看,我也觉得至少主角代表的资本主义没什么退步,地球法则一贯如此“弱肉强食,优胜略汰”。强者掠夺弱者,统治弱者。放在现在信息时代还是一样,只是变换了形式,我们身处其中“被献祭”,但是太傻,太麻木,意识不到,习以为常。
与此同时,银河系外更高阶文明也许正在远处监视着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看着我用键盘写下这一行行废话。有一天,他们再也忍受不了我们这样一天天地浪费资源,原地踏步,决定统治我们,奴役我们,把更高文明带到地球,我无奈,但是不会跟他们谈道德,大家高度不同。
这部影片还是挺符合原著的
鲁滨孙在岛上的漂流真的让人心惊胆战 偶遇星期五的时候还挺意思的
时代在变,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给摄影师加个鸡腿🍗
我的天,我居然看懂了
阅读蕴藏着无尽可能,有益于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让人生绽放光彩。少年气,是历经千帆举重若轻的沉淀,也是乐观淡然笑对生活的豁达。
没看小说,但看好多说和小说完全不同,看来得把以前语文的学习读物拾掇起来,读读原著再结合起来客观评价。
就单纯影片而言,音乐、构图、情节并没啥亮点,唯一的亮点就是白人男主和他的黑人野人朋友决斗那刻的几句金句。——
“所以,命运一直在玩弄着我,上次因朋友决斗使我背井离乡。而现在,又是因为朋友之间的战役,使我能回家。我能自由,是因为'我'杀了我的朋友!”
第一就是这里面的配乐尤其是片尾的配乐给我的感觉好富国强民啊,感觉下一秒国旗就要升起了。
第二就是本来以为是根本书本内容来演的电影,因为我一直想细致的观察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怎样构建自己的城堡之类的,结果整部电影是在讲鲁滨逊故事的原型以及这个故事怎么产生的,因此不得不说有一点点失望,刚开始看我还没怎么意识到,甚至还思考了电影改编为什么要将书中鲁滨逊自我爱航海探险的性格改为和兄弟争夺女人导致航海,在这种探险的影片里爱情的出现究竟是违和的还是更加促进整部片子的质量?对我来说的话其实是违和的,我想了两个原因,第一个是确实书中关于鲁滨逊性格的大前提确实电影的时长不够展现出来,二是可能出于市场观众的考虑?加点爱情更吸引观众?这个我还是持保留态度,不过后面发现是根据原型改编的那我就没事了,是本人想多了。
第三这里面的鲁滨逊尤其是在和星期五说上帝那一段我看着都生气,这种思想的强加于人实在是太窒息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信仰,在这个时候,鲁滨逊其实还是没有将星期五平等看待的,反观书里的鲁滨逊则是被美化了。
第四确实从这个电影里来看更加突出当时黑奴和白人之间的矛盾,看书籍的时候我自己其实是没有意识到鲁滨逊将星期五作为奴隶来使用的,因为在书里鲁滨逊对星期五虽然有怀疑,但是态度更加柔和,星期五也是更没有具有自我意识,我自己脑海中也一直有一个知恩图报的意念,和鲁滨逊一样认为救了星期五的命,因此星期五所做的是报恩,但是电影里所展现出来的星期五更加人性化,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信仰,对于鲁滨逊洗脑式的教学也是坚持自我,在知道自己回部落一定会死去的情况下为了受伤的鲁滨逊仍旧是回了部落,因此以电影来说,我更加喜欢星期五一些。
第五不得不吐槽最先开始男主出海的原因,那个时候的暴力因子感觉真的很浓厚,动不动就打打杀杀,鲁滨逊最先开始和好朋友的决斗是出于女人的争夺,最令人无法理解的就是鲁滨逊那个时候都转身了,结果他朋友一个剑就给砍过来,这种情况下正常人当然自保了,毕竟是你死我亡的事情,然后目睹一切的好朋友的哥哥转眼就说鲁滨逊是凶手要报仇,早这样干嘛不阻止你弟弟,其实胜负已经分出来了,耐不住你弟弟自己打破规则,可能也是欧洲那个时候的风俗?好像以前也有在那个作品里看到过决斗然后死人的好像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啥的,另外也是给鲁滨逊一个出海的强有力的理由咯
第六确实很原生态的让我看到了野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在当时遗留在人类身上的暴力因子,吃人给我留的印象确实是有够蛮深,不过野人一族的信仰确实值得我钦佩,社会发展到现在,已经很少有关于野人的消息了,不过更加令我惊喜的是里面谈及到的黑奴买卖的事情,在书中鲁滨逊出游的原因就是代表种植园园主购买黑奴,但是在电影里,星期五的部落成为黑奴买卖的受害群,因为黑奴买卖家破人亡,甚至最后鲁滨逊的获救也是因为奴隶主攻击星期五的部落,不得不说讽刺意味十足。
第七鲁滨逊抱着被白人奴隶主枪杀致死的星期五大喊三声NO的时候破防了,眼睛湿润了,无论是在书里还是在电影里,星期五都是鲁滨逊不可缺少的伙伴,书里两人还有了善终,可是在电影里确是两人之间的决斗,野人好斗的性格是不是也源于当时生活环境呢?众人没有可供消遣的东西,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争夺格外的迷人,在鲁滨逊和星期五决斗的时候镜头扫过观看的人群,目测五十多岁的野人也是在呐喊助威。
第八注意到的事两位主演的妻子所采取的不同的人生选择。星期五的妻子在笃定星期五死去,并且两人的孩子也被抓走成了奴隶而改嫁,这样一说又想起之前初中学历史看到黑奴的不被当作人看的描写,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关于热死病在船中的黑奴之间流传,大量的尸体被直接扔进海里,尽管现在黑奴的买卖被严厉禁止,但是黑人的权利仍旧是在不断争取。玛丽则是等了鲁滨逊很多年,不过也可能是因为玛丽不能确认鲁滨逊的死亡,因此没有再嫁,这让我联想到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不过电影里似乎鲁滨逊只是在岛上四五年、苏格兰六年,加起来大概十年,书中则是二十八年,这样一看也挺久的,玛丽真的等了这么久吗?按照《德伯家的苔丝》来看当时社会的风尚,在不确定鲁滨逊是否活着是否抛弃了她的情况下等了这么多年?还是说鲁滨逊到达苏格兰之后给她写了信呢?
第九很喜欢电影里的两个镜头,一个是鲁滨逊和星期五两人抓螃蟹赛跑,就像两个小男孩在玩比赛游戏一样非常有画面感和游戏感,在整个快节奏的跌宕起伏的电影里显得那么珍贵,另一个镜头是两人在暴风雨和好,星期五将鳄鱼项链送给鲁滨逊,有那种两人一笑泯恩仇的感觉,并且在岛上独自生活之后有并肩作战的伙伴的那种喜悦感真的很好的就从画面中表现出来。
第十说到电影不禁想到现在的电影,突然就觉得现代很多电影都是在考虑怎么拍的更美而不是怎么拍的更加真实更加有整体,我自己也是这类观众人群中的一员,不过这也不失为一种拍摄的手法和方式,我个人认为郭敬明就是这类导演之一,不过也不是贬义,只是猛然察觉到这一点,甚至还联想到之前拿来营销的不记得是哪个导演拍的关晓彤撑伞的镜头,美则美矣,总是感觉没有灵魂,不过我没看过那部电影也不做太多评价,不过这个片段营销的点就是导演没有将这个片段放入电影,突然就和这个联想到一起了,再举一个我自己印象点的例子,《神都龙王之狄仁杰》坦白来讲我看过两遍,但是这两遍过后我记得的都是Angelababy弹琵琶那一个片段,惊艳是真的惊艳,但是在观看了两次之后不过都是比较久了,我现在豆瓣也没有标记,我仍旧只是记得这一个片段,这个我的关注点趋向对我来说其实是坏事一桩,对于电影所表达出来的自己没有很好的吸收理解,反而是对皮囊过分的关注,我并不期待自己是这样,也许以后可以试着去改变一下自己看电影的角度。
颠覆了原著,与星期五之间成了平等的朋友关系:赠护身符,同一屋檐下避雨,甚至角斗时送上姓名。互相尊重彼此的信仰,承认上帝的天堂没有爱犬的门票。那一套爱人,爱万物教义,到自己性命攸关时和信鳄鱼教的土著一样杀人不眨眼。
7,基本来说,制作的很粗糙
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风景真的很美很美,布景和服化道也比较用心,很多人一直说改动太多,确实和原著差别不小,但电影主题并不是荒野求生的生存类电影,导演借题发挥,讽刺当时殖民者对黑色人种的歧视和压迫,主人公和星期五的友情正是导演对未来社会的美好臆想。我不是奴隶,对,你是我的朋友。才是本片的主旨。
里面的那个野人太牛了~~
小时候看过,印像还是很深刻的
很小的时候看过这个。。。
全篇并没有很好看,五颗小星星全部给Friday,前后后面都一般,画面也不清晰,最最好看感人的是罗宾逊和Friday两个人在岛上相依为命的日子,两个人在岛上斗蟹,在雨中交流灵魂,真是最好的朋友,好遗憾Friday最后死了。友谊万岁。 认识了布鲁斯南,眼睛超级漂亮,身材好,男二也是。
美国电影无法承受英国文学之重。
还是文字更能打动人心。
吃饭时间断断续续看的
我时常想起那个朋友。是他让我相信。人生不至于那么孤单绝望。
以前在电视上面看过,不过似乎不是这个版本,鲁滨逊漂流记这个故事有两百多年历史了,拍的版本也应该不少,以后偶尔可以看看其他版本。皮尔斯·布鲁斯南,前段时间还看了他演的影子写手,似乎风格依旧,没怎么变化。话说,演帕特里克的那个戴米恩·路易斯,不正是兄连的那队长吗!
以前在中央六看过 感觉一般吧
被我遗忘的一部电影<Robinson Crusoe>. 记得那是上小学之前,明珠台播放的.那天晚上被妈妈拉去和小伙伴一起游泳,我嚷嚷着要回家看这部片,后来会大家被强迫洗完澡后终于可以看了,,可是都演了一大半了.唯一的印象就是最后回答家乡的一幕.
小猬课上。
有点假 但故事确实是好故事 friday是个好人
记得小时候看这片 其中鲁对着球说话的一幕 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明的震撼
关于神明的争论在无神论者看来确实有些荒谬,直至最后自己也不得不怀疑神明的存在。种族主义和阶级思想最荒谬。剧情偏离原著有些远
我很喜欢书,但是这部电影制造的粗了些。
Forever Robi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