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波西米亚人”,本雅明曾做出了定义:他们把全部精力花在艺术活动上并以此为生。这一类人的生活状况已经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性格——他们的生活动荡不定,毫无规律,只有小酒馆才是他们的歇脚之地,因此结识的人必然也是同样的人,这就使他们跻身于巴黎人所说的La boheme——波西米亚人。 考里斯马基总是带着他独特的温柔与悲观的理想主义关怀着社会边缘的人们,既冷清又热情。 他的冷清在于他几乎剥夺了角色们笑的权利——即使在最轻松的段落,3位艺术家带着各自爱人去郊游,镜头也没有捕捉到他们的笑脸。 而他的热情在于他永远赋予底层角色们生活的希望与不熄的生命之光——即使在最落魄的时候,还有人愿意与你分享鳟鱼料理。 神奇的是,永远严肃的阿基,作品却总是被划分为喜剧,而我们也确实在角色们不苟言笑的生活中笑了。 “波西米亚”给了我灵感,我突然发现,在芬兰的考里斯马基身上,竟也闪烁着昆德拉气质——同样挑战性的纯朴,与无限悲观的幽默。而他的喜剧基因,或正是所谓的“布拉格精神”——即善于刻画荒谬事物的才华。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理想可以无限丰满,只要假装没看见现实骨感。所以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可以一边体面地遵循着约束和限制,一边游刃其中自由地实现理想。于是,生而为人,往往面对着选择题。而有一些人,放浪形骸、僭越规则,于衣食住行之中苟且;却又坚守热爱、捍卫本心,于人性底色之中赤诚。
正如影片里浪迹在艺术之都巴黎的三个潦倒艺术家:来自阿尔巴尼亚油画家洛特勒夫和他的法国作家、爱尔兰作曲家朋友。他们同是生活的不成功者,钱包羞涩的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脱逃拖欠的房租、与陌生人分食杯羹、捡拾空瓶换口酒喝、在二手市场换身行头。但他们却也同在困境中坚持创作,渴望自己的艺术才华有朝一日被社会认可。
尽管他们处境各自艰难,可影片并没有用一星半点悲伤来展现,浓墨重彩他们在与贫穷交手时的滑头,让人在他们的泼皮中还看到其挽尊的狡黠。大概是同频的人生态度,让他们聚合、扶持。为了争取契合才华的赚钱机会,他们也不得不“体面”地去见投资人,他们借口画肖像,“借走”求画人的西装,用颜料涂黑两只不一样的鞋子……笑料翻倍。
然而这些生活中的浪子,却是爱情中的绅士。洛特勒夫收留了投奔无门的女孩咪咪,代价是在墓园委身一夜,早上还不忘捎一束鲜花。与咪咪相恋后,他让她辞掉辛苦的工作,虽然低估了人对物质的要求,但男友力爆棚。入秋,因为没有燃料,他点燃自己的诗稿只为让咪咪暖和一点。和一个梦想家在一起,自己却比他的梦想更重要,真的感人。
可是感动无法当饭吃,因为窘困,咪咪一度离开洛特勒夫。再回来时,她身染急症。为了挽留咪咪半年的生命,画家洛特勒夫卖掉了所有画作,放下画家坚持去工厂工作。为了支持朋友,作家卖掉了所有藏书,作曲家卖掉了唯一家当汽车。他们是被驱逐的偷渡者、不被艺术界接纳的失败者、衣食堪忧的落魄者,却在人性来处如此柔情、温暖、高级。
影片曾获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论坛及新电影),老片子、黑白色、冷基调,蛮容易被错过。
阿基的电影,真是又冷冽又温暖,又克制又热烈,又写实又梦幻。
喜欢女主离开的时候,男主和狗等到半夜,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他心里一点点地清晰起来,他知道,他的姑娘,不会回来了。但他依然去了女主常去的酒吧,郑重其事地道别。
“我爱你,可我受不了这样的苦日子”
“我知道”
吻别,再见!
女主染病归来,他不问过往,一无所有但倾尽所有。不得不说,阿基真的太太太温柔了,对于人性,对于生活,看透了人性依然拥抱人性,这样的男人,谁能不爱呢?
喜欢这部的结尾,跟阿基其它的片子不同,孤独到底,冷酷到底
对于拥有着底层市侩脾性的三个落魄“艺术家”来说,生活不只有“生存”,这还是一种真实的“体验”。
影片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很平静的叙述着他们的生活,在那个艺术无法成为铁饭碗的年代,本应该像行尸走肉一般的他们却活出了自己的“色彩”,追求爱情,追求享受,追求形式,人在中年依旧向往纯粹的爱情,没有家庭责任的束缚能够将身心全部投入到艺术中。
这种“浪漫”和“现实”的碰撞让我们看到的并不是社会对于他们的不公,而是那种乐观坦然的生活态度在平淡中显露的触动。尽管不是高尚的人但是却能够为他人着想,用乐观和善良去对待生活,因此人生才有了意义。
离开作家的女孩并不是因为嫌弃而分手,仅仅是因为她更需要良好的生存;眯米在生命最后还是选择回到了画家的身边,也正是因为画家除了财富其他一切美好的感受都给了她。
这并不是三个底层人抱团取暖的故事,而是三个艺术家追赶生活的故事。
當一個北歐導演在巴黎拍一部電影,除了語言和波西尼亞的浪漫,剩下的一點也不巴黎。黑白畫面,定格鏡頭,藝術家貧窮生活的沉默無言。
阿爾巴尼亞畫家在餐館請劇作家吃雙頭鱒魚,兩人大談特談。劇作家邀請他到自己已經被趕出來的住處去繼續話題,現任租客是一個作曲家,三人一起喝酒聊天。巴黎落魄藝術家們的友誼得以建立,因爲善良,因爲同樣的窘迫,但不失浪漫。他們討論著,不能讓女人忍受貧窮,商量著帶她們去舊貨市場買衣服,帶她們去鄉下郊游野餐,汎舟湖上。
畫家說我想談戀愛了,於是他遇見了mimi, 要跟她走到北的盡頭,結果“不小心”走囘了自己傢。我可以吻你的手嗎,但是直接吻了嘴巴。墓地裏的玫瑰花被拿回來獻給愛人,詩歌當作燃料給愛人取暖,這簡陋的溫暖,不知道會否讓你感受到一些。畫作全部變賣,為了讓愛人能活六個月。
mimi說,我愛你,但我無法忍受貧窮的生活。春天之後的又一個春天,野雛菊盛開著,mimi死了。
作曲家搭訕旁邊的女人,你的眼睛像月亮一樣美麗。創作了《藍色對於藝術的影響》,用鋼琴彈出了電音的效果,在聖誕節用不多的錢賭來豪華晚餐,說著,如果有勇氣餓死,也可以吃飽撐死。
劇作家的生活費全部拿來買巴爾扎克的書,女友離開他去嫁給鄉下富豪,因爲至少可以慈祥平庸地過體面的生活。
我一直好奇的是,畫家的墻壁是什麽顔色的,自畫像又是什麽顔色的。巴黎的香榭麗捨又是否暗香浮動。
笑死,现在很多文艺创业者也这么傻乎乎的一根筋吧,所以起起伏伏是正常的,重点是面对什么大风大浪脸上都波澜不惊。满脑子都是怪念头的阿基,居然就莫名其妙攒出了个电影~细节太多了,双头鱼印象深刻,拍得漂亮,有豆友指出cc版的英字说的是“人头是最有用的,鱼头却是最难吃的部分”最难吃的却在一条鱼上翻了倍,真是倒霉到家。现在看来对咪咪的刻画有一些性别问题,会让人不是很舒服,不过谁让这是阿基拍的呢,依然好笑。他们还薅着一棵壮韭菜猛割~~太能编了。
确实有些失衡 也失了些巧劲儿 致敬布列松雷诺阿路易马勒一溜子法国大师的桥段感觉也没啥子必要 唯有“去朋友家睡”(结果去公墓睡了一晚)一处冷笑话支撑着一种循环往复的、有意模糊线性流动的时间结构——只有死才能跳出这个结构——阿基少有的悲剧收尾 但隐约中仍有力量(“我是个独身主义者,但我喜欢和你在一起”);字幕是真的烂 肉耳听出一大堆错……
@小西天。焚诗取暖,诗却点不着。阿基的寒冷、浪漫和幽默都在其中了。写剧、作曲或画画,艺术的条条道路通往赤贫,巴黎的魅力,就是如此生活,依然像流动的盛宴。然而,阿基底色总是冷峻的。天真和随性、守望相助的友谊和相濡以沫的爱,也无法纾解生活的惨淡,救他们于穷人必遭的苦厄。阿基的第一部法语片,点缀着大大小小对法国文化的致敬:以马塞尔或波德莱尔为名、客串出演的中年安托万、布列松的扒手镜头、让雷诺阿的郊游场景。甚至选择黑白的最大理由,或许都是为了装扮得更像一部三四十年代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好像很少在阿基的电影里看到春光明媚的样子,有也好像都是在法国拍的(勒阿弗尔和这部设定在巴黎的)。但是春光明媚又怎么样呢,故事还是一样的冷,社会边缘的人吃不饱、穿不暖,连本应该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感情,都被逼到墙角,直到一切都消失不见了。阿基的电影非常苦,并且让你找不到解决方式,是一种灰暗,一种憋着无处宣泄的苦闷... 😢
考里斯马基喜欢拍贫穷,但不是批判性的、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而是一种个人选择或者是轻度的温柔的讽刺。
这打光黑白摄影的质感有些迷醉,到巴黎拍摄的阿基还致敬了法国电影大师前辈。人穷不能志短,更要讲究情义骨气,体面可以装出来,但生活方式和热爱的心则不能,被现实击溃真正留下来的寥寥无几。艺术家需要利奥德那样的资本家,而文艺的本质就是汲取后再次创造自娱自乐,并不是捞钱蒙骗想要登峰造极。捡了采了两次花你都没有看到,只好默默独自离开,还好解开绳索的狗有了另一只追随,不再那么孤独。资料馆四年后重看,数字版比胶片版更为清晰,但国内代理片商的内嵌字幕差点意思。
资料馆2016.6.17.7pm 画家、作家与音乐家的相遇,潦倒的自在、美丽的悲伤,在非常节制的呈现中让人心下叹息。
1.这一次不再是峰回路转的甜蜜结局,而是无法消解的黯然神伤;2.三个窘困潦倒的“艺术家”,友谊长存。
大约是到了巴黎,阿基都变得深情了起来。至少有两个地方,直接现学了布列松。“我屈从世界规则公理,却不改桀骜轻狂。该又如何?怎么了?且去当铺赎回行囊。”
太穷了,太真诚了。相较于卡拉马利联盟的混不吝无厘头,这部就是皱巴巴、委委屈屈的自嘲了。可以说真的是更穷了。然而不变的还是省钱小贴士和音乐。古典主基调下却有朋克,有实验噪音,片尾曲还是日本民谣。但即使99%被贫困痛苦包围,也保住了1%的浪漫。波西米亚这个词总是带有自豪情感的不是吗。
如果说蠢可以和萌组接,那么用两个字形容阿基再合适不过了:冷萌。阿基片子都是在严肃中幽默,在冷淡中温暖。无论是喜是悲,人死了,天塌了,永远都是不露声色面对。目前这部是最喜欢也最好的阿基作品。极简主义最重要不是展现的,被剪辑省略掉的才是最值得玩味的。ps:拿诗集为女人取暖一段终生难忘
生活是幻觉。波希米亚的生活是波希米亚的幻觉。他们一无所有,总是在失意与窘困中打转,生活里离不开的是红酒,即便酒杯太过袖珍。有些理想化,很多的伤感,无需多言的友谊,浪荡颠簸的境遇。考里斯马基的幽默是种略带荒诞感的戏剧化现实,那些凝视里总能看到深情。
【你像意大利的名演员。/帮我摘一朵花。】无数文艺青/中年自怜自叹自恋自嘲的对白,无数冷笑话与抠门小妙招,让我哭笑不得的巴黎低下层艺术工作者。恋爱来得简洁明媚,经历波折又破镜重圆,最后止于苦涩困顿。最喜那种只属于贫贱艺术家的小浪漫如烧诗稿为爱人取暖。PS:偷窃钱包一段真是布列松附体。
算是考里斯马基成熟期的作品,法语片,依然是讲穷人(穷艺术家)之间的共同体,困境更多地是来生活方式和性格……而不是社会结构。细节动人。让-皮埃尔·利奥德客串。
阿基电影里的人都是贫穷但纯粹,贫穷也浪漫的,因为贫穷相遇的作家,作曲家,画家,而对于贫困,阿基的镜头从来没有埋怨,他只是让他的人物静静地承受,温柔的叙说,这是我喜欢阿基的原因之一
有趣的是用了黑白來說一個本來富有色彩、浪漫的藝術家故事。
资料馆20160728。阿基拍的是电影布鲁斯,开心地说着不开心的事,贫穷不等于无法浪漫,爱情不基于对他人的改变,而是自己的选择。真是体面的无产阶级啊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三个穷困潦倒艺术家的生活碎片。有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的,苦中作乐的幽默段子,也有很多打动人心的伤感情绪。既理想也现实,既荒诞又严肃,既喜剧亦忧伤。爱艺术的艺术家不易,爱艺术家的女人更难。结尾竟然以一首悠扬而忧伤的日语歌结束,毫无违和感
7/10。地铁上主角被偷窃的情节向[扒手]致敬。阿基的男主角都是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画家为了把租来的住户借给咪咪自己则睡墓地,热爱艺术的画家为了她的生计贱卖掉作品、烧毁一直梦想出版的诗集,朋友也把车子卖了让负心的咪咪治病,他们办杂志、共同出游,落魄挨饿时幽默地聊起鳟鱼,堪称精神贵族。
2021-11-14重看;以极简的镜头语言表现浓烈感情,以素净清冷的黑白光影营造相守的温暖,阿基永远那么冷面热心,饱含着幽默诙谐的生活真相背后,依旧是惨烈冷酷的灰暗现实——“贫穷使我无法呼吸”,即使用相濡以沫的爱也无法拯救深入骨髓的穷困,波德莱尔或巴尔扎克无法充饥,音乐或诗歌无法取暖。让-皮埃尔·利奥德出镜,救艺术家们于水火,很萌。第一束花待重复已干枯,最后一束掉在失措的脚下,春天已然来临,而他们无法再去看看春光明媚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