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期待了很久的电视剧,现在感觉挺失望的。
首先特效太渣。前十分钟里的那只豹子凤凰和鹰依稀让我想起于正《云中歌》中的那个特效狼。最后山鬼“骑”上那只豹子,整个人是以一种平移的姿态消失在屏幕尽头的……喂喂你真的是在骑豹子吗?
其次那五颜六色的衣服真是亮瞎我等双眼......即使楚国流行色彩鲜艳的衣服,色泽饱和度也不至于到美图秀秀的高度吧?浓浓的廉价浮夸画风充斥着电视屏幕,《芈月传》都比不上你!话说打扮成花鹦鹉真的好看么?
然后道具太差。详情参见山鬼头上的那个塑料花环玉塑料长笛。一个花环而已,就算是用真花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难不成剧组已经缺钱到连一个不到二十元钱的花环都买不起了?这种塑料质感扑鼻而来的感觉不仅拉低了整个剧的水准,而且是真的是很令人不爽啊……
最后再让我吐槽一下张仪。那个一脸妖娆gay里gay气的男同胞真的是张仪?exm???
这些其实都还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令人不能忍受的有以下7点:
1 关于《橘颂》。屈原在观看莫愁女玩杂耍时,莫愁女唱《橘颂》是不合适的。毕竟这个橘颂还是为了表达屈原个人高洁的志向。在这种农民百姓喜气洋洋的氛围中,莫愁女不唱欢快明亮的“楚风”反而唱深沉的《橘颂》,就如同春节时商场里不放《恭喜发财》的背景乐,而是放《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一样违和……
2 关于称呼。屈原说:“你不过是一个江湖卖艺女子,如何能读懂屈原的诗?”先不论这句话有多么阶级歧视。原,是屈子的字。屈原应该是谦称自己的名才对。自称自己的字,放古代会被当神经病的。不过这一点在剧里勉勉强强还可以说的过去,万一屈原想隐瞒自己的身份呢?虽然我并没有觉得他想隐瞒自己......
但屈原的哥哥称其为“原儿”简直就是天雷滚滚。古人称对方的字本来就是为了表示尊重,哪有为了表达尊敬时,还要加上一个亲昵的儿化音的?编剧在编剧本时就不会查查《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吗?
3 还是称呼。在剧里,屈原被称作“屈公子”。首先佩服那位历史顾问。先秦时期,人们一般不会以“姬公子”“妫公子”来称呼某个人。常见的如公子小白,公子虔等。更何况,以屈原的身份,在当时根本不能被称为公子。《仪礼·丧服》载:“诸侯之子称公子。”屈原可不是诸侯之子吧!
4 关于莫愁女。莫愁女以贫贱之身却穿丝绸衣服很可疑。反正我是不相信楚国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全民穿绸缎的地步,更何况那时平民并没有穿丝和绸的权利。而且莫愁女作为一个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交替阶段的普通女子,竟然具有男女平等等超越历史阶段的先进思想。同志觉悟很高啊,穿越来的吧?
5 关于山鬼。关于山鬼的身份,中国民间有多种传说,女神,精怪,山神等。但没有一种说法是指屈原的梦中情人。这是否有带坏青少年的危险呢?
6 关于张仪与范雎。范雎是秦昭王时期的臣子,而张仪是秦惠王时期的臣子。张仪于公元前309年逝去,而范雎前266年才被拜相。难道这又是一个穿越来的?
7 关于头发。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屈原不仅戴着发冠,而且还留着一头披肩长发。
这里请允许我引用《古装剧里的穿帮镜头,你看懂了多少》中的一段话:“自先秦至明代,没有一个正常汉人会在正常情况下披发的。什么人会呢?一是上古之人,如马麟所绘《伏羲图》;二是蛮夷,如《礼记》说东夷人不仅披发而且纹身;三是嵇康那样的非主流狂士“冬以被发自覆”。孔子教导我们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说明他老人家把披头散发当成没开化的象征。至于古装剧里常见的披发同时还戴冠或结髻的,你要是在古代能看见,可基本确定此人精神分裂。”
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可以体谅一下剧组的,毕竟如果不让屈原披发的话,鼓风机还有什么用呢?
最后,我觉得剧组可能对思美人这三个字有什么误解。从电视剧里看,剧组的想法大概就是网友说的“梦内梦美人,梦醒思美人”。如果真是这样,我不得不说一句,美人借代的是楚怀王,不是什么莫愁女也不是什么山鬼。思美人更不是对美人的相思,而是对君主的劝谏。
话说你们剧组这样对待屈原,良心真的不会痛吗?好啦好啦我知道你们仙女不需要良心。
-----------------------------------------------------我是可爱的分割线--------------------------------------------------------
已经是第三次修改剧评了,心好累......这次修改依然是为了添加剧中部分历史错误。欢迎大家继续补充本剧不和历史之处!
哈哈哈,开个玩笑。不过还是请耐心看一看此剧评,不说多么精彩,权当长个见识。 对于该剧的优劣,已经不想多说,广大人民已经替我发声,虽然屈原被该剧黑得很惨,不过好歹看看弹幕、评论也能增长点历史知识。 昨天看到屈原围观吃瓜群众过端午节的剧情时,弹幕一片骂声:“我历史体育老师教的?端午节不是屈原死后用来纪念他的吗?”“屈原过端午节,听听就很诡异。”“是我瞎了还是编剧脑残了,屈原在过端午节?”于是抱着好奇的态度,我百度了一番。一看吓一跳,编剧还真没有脑残。 百度告诉我: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春秋之前?这么说,在屈原死之前就真的已经有了端午节?不仅如此,更有说法是,对于诸“屈原纪念说”,学术界大都认为是后世牵强附会之辞,难以置信。闻一多认为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才出现的,而端午节很早以前便已存在。 这么说来,端午节并不是屈原死后为纪念他而创造出来的节日,而是早就存在只不过是在屈原死后多了一重纪念意义罢了。好的,我承认我孤陋寡闻了。 惊吓不止一点,因为我们的学者胡适先生甚至还质疑过屈原存在这一说法的真实性。 “胡适一直怀疑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因为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之前,史书上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在司马迁之前至战国屈原所在时期这段时间里对屈原的记载是空白的,屈原是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才首次出现,如果历史上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厉害的人物,史书上不该空缺的,司马迁有可能只是道听途说写了《屈原列传》。 同时,把屈原和端午节捆绑在一起是在南朝的文献,而南朝离屈原跳江自尽间隔了七百多年。 另外,在《荆楚岁时记》记述中,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的时间是公元前278年前后,爱国地点和目标是楚国,当时秦国负责扮演的是侵略者的角色。且不讨论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屈原这么一个人,如果屈原真爱国那可上前线英勇杀敌去,跑到江边去进行“爱国自杀”,这种爱国方法特另类。假如屈原真的爱国,那他爱的只是他的楚国,此后东亚大陆的这块土地上出现了很多个国家,祖国也换了一次又一次。属于当时楚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是有道理的,但是当时的秦、齐、燕、赵、魏、韩这六个外国的后裔,吃粽子纪念屈原属于莫名其妙了。 而且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也与屈原毫无关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记载出自许慎的《说文解字》,食粽子习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 这样一来,有人跟我一样疑问了,如果不存在屈原这个人,那么《离骚》是谁写的?别说,还真有人作出了解答: “离骚的作者据考证是淮南王刘安。 ” 以下为其参考内容: 受廖季平、胡适影响,上世纪30年代出现不少持“屈原否定论”观点的学者,如何天行、丁迪豪、卫聚贤等。 1938年,何天行的《楚辞新考》否认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否定屈原存在。何认为:一,屈原是《楚辞》编者刘向或刘歆虚构出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者是刘向或刘歆;二,贾谊《吊屈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等涉及屈原的作品都是西汉末年的伪托;三,《离骚》作者是淮南王刘安。 丁迪豪主要围绕《离骚》作者展开论述,他认为《离骚》创作年代约在汉武帝太初元年或稍后,作者为汉代楚地人。 上世纪50年代初,著名文学史家朱东润连发四篇文章,再一次就屈原及其作品提出不同看法。朱认为,《离骚》有两种文本,一为刘安创作,一为屈原所作。现存《离骚》作者是淮南王刘安;《天问》很可能是战国时楚人的作品,但不是屈原的。 以上言论是否可信我们也无法深究,权当增长见识,屈原作为伟大爱国诗人、政治家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也已经得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成为中国文化象征之一,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毕竟,端午三天假不是白放的。
剧里的各种称谓也是令人恶心
首先屈原一口一个我们屈家就已经体现编剧没有做好历史功课,屈原芈姓,屈氏男。虽然先秦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但人家就是姓芈不姓屈,连这个都搞不清楚,足见编剧对历史的不尊重。
再来对楚王的称呼,在战国“大君”这个虽说是臣子对君王的一种称谓,但这么叫不多,一般称君王为“大王”“君王”最多。这剧从头到尾一口一个大君(눈_눈)。就好像在家里叫父母都叫老爸、老妈,有哪个一天到晚叫父母 父亲大人、母亲大人 这样的。
再来就是楚王的自称,“不谷”也确实是君王对自己的自称。和上面一样,不常见,但剧里也是从头到尾一直叫着“不谷”就好比我一天到晚不说“我……”而说“吾……”。
总之剧里的各种称谓都是历史上有的,如果是偶尔几次出现倒回让人觉得剧组很用心去研究历史,但特地大规模的使用这些生僻的称谓,反倒觉得是在哗众取宠
扭曲真实历史。对历史稍加改编可以接受。
但这个完全扭曲的秦历史完全没有对历史的尊重。祸害祖国青少年!
昭襄王时期的范睢提前50年登上历史舞台,职位居然还比张仪高(张仪为昭襄王他爸惠文王时期丞相与范睢中间还隔一个武王)。
剧中提到张仪为客卿即未成为秦相(有范睢也成不了),张仪未成秦相说明秦惠文公还没有称王(张仪为相后促成秦国相王),不是秦惠文王然而范睢樗里疾芈月都叫大王。
这混乱的秦历史真的是几年打磨,文化部重点关注的良心剧?
战国时期,群雄争锋。生于名门的屈原,机缘巧合爱上了民间女奴莫愁女。然而,身处内忧外患、危机重重的楚国,二人虽相知相恋,却不能相守相依。为了冲破命运的桎梏,二人不畏门第之别,相爱相惜,在同恶霸与权贵的斗争中卷入了宫斗权争、家国情仇的漩涡。与此同时,身负宏才大略的屈原,一步步踏上了拯危救国、九死不悔的旅程。有心报国,无力回天,屈原终万念俱灰,痛沉于汨罗江;莫愁女则驾舟去远,从此荡舟江湖。题材上选择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创作方式上则贯彻包含青春挫折、成长励志等元素的青春概念,坚持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集中体现合纵连横的政治谋略、风流浪漫的楚辞文化、步步惊心的后宫权谋、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思美人》创作团队为求尽量精准地还原战国时期的社会及人文风貌,搜集阅读了两千余万字的历史资料和研究专著,内容涵盖楚国文学、风俗、纺织、服饰、艺术、经济、官制、军事等诸多门类;剧中不仅有战国风貌、楚巫元素以及屈原的想象世界,对屈原与怀王相知相杀的关系下了重笔,融入了诸多古楚国民俗风情和民间气息。
卧槽。。。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吧。。。第一集里屈原跟旁边站着,大家欢乐的过端午。。。
很美
看了第一集就要被弱智的台词和花花绿绿的服装笑死....屈原在监狱中对楚怀王说“杀杀杀”的时候,当场笑喷....哈哈哈...还有屈原姓芈!什么“我们屈家”笑死...啊哈哈哈
公司以后少给易烊千玺接这些烂剧吧,没营养还招黑
感觉还挺不错的,等着后面的剧情发展,等着楚怀王的跌宕起伏的一生,还有灵动仙鹤儿,后宫佳丽三千,等着屈原变成历史上那个勇敢又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人。
这服化道真是给跪了,一星只是为老乔。PS:屈原如果知道你们这么乱搞他,估计会气的活过来!
看制作没一个靠谱的,好好的一个历史人物就这么去恶搞,屈原的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偏偏还有喜欢的演员,这心情真是吞了带糖的玻璃渣
还是乔振宇演得好看
没有评论说的那么差啊,节奏很快,服化道也良心,乔振宇和四字弟弟都好帅!!
就想看看千玺弟弟来的 真是被吓到腿软啊 编剧你良心不会痛吗 你真的是觉得屈原走得早半夜不会去找你吗 以后拍这种戏码能别打着文化的名号么 你直说是一架空故事不就得了 真委屈千玺和乔振宇了好吗这种剧
大君?看成太君的有没有。。还有bgm居然是甄嬛传里嫔妃升级的音乐。。。。。说这是屈原被黑的最惨的一次。。。。。。。。我信了 还有芒果台真是 为了人民的名义大结局故意调整时间 让你先看个思美人等着 啧
屈原在历史的长河中好歹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怎么到了这里就成了玛丽苏男主了呢,即便如此找个靠谱点的演员不行吗,马可的演绎一身的腐味,求你们别再黑屈原了行吗?
哪里来的勇气插播在人民的名义大结局前!腐败!!!
张馨予这个小三,在屈原和楚怀王搞基的路上成了最大的绊脚石……
马可和张馨予真的没有CP感,为什么要搞成官配。易烊千玺古装扮相可以的(当然现代装更酷更帅气),声音嫩嫩的,就是念台词软软的(依然还是个软萌小孩呀)。
对不起,我看过大秦帝国。哈哈哈
马可真是又土又丑。这种破剧居然有81集。
撑了大概一刻钟,还没开始搅基我就弃了。简直羞耻PLAY,马可丑死了,我是楚怀王也不要他。。。
这怎么过的广电总局审核!
太难过了,前面什么都好,后面不敢看了。救救屈原!救救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