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杨紫,或许不由自主就会想起小雪、邱莹莹,总之都是怪力少女风格。11月24日还是让人很多人有了改观,赵薇担任监制的短剧里,她以二十分钟的独白变成了被单亲家庭阴影笼罩的小雨,在令人窒息的母爱里哭得戳中人心。
甚至让人以为,这就是杨紫本紫。
赵薇给杨紫安排角色小雨,是一个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由于父亲在母亲孕期出轨,同时要承受生育之痛和背叛伤害的母亲心理崩溃,陷入了自我折磨且折磨孩子的极端负面情绪之中。
妈妈当时不仅抱着小雨四处去闹,更打算带着年幼的小雨和自己一起寻短。
而她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要闹得那个负心人身败名裂。
当两个人终于分开,余恨未消的她带着小雨试图跟过往一刀两断,甚至不让小雨去见爷爷奶奶的最后一面。
不仅如此,她还反复跟小雨灌输“爸爸是世上最坏的人”、“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的观念。
这份植入的恨意,让小雨在身患绝症的父亲前来给她过最后一个生日时,都没有回过头叫他一声爸爸,留下了终身的遗憾和悔恨。
因为一个男人的背叛负心,小雨的妈妈已经不再信任这个世界,她拒绝接受其他人的情感,把自己和女儿一起禁锢在她的怨恨筑成的伤城里。
安全感缺失的她,只想牢牢控制住身边唯一的这个孩子,把孩子打造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样子来证明自己的人生并不失败。
她还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偷看孩子日记,用零花钱收买孩子的好友为她充当耳报神……
甚至女儿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喜欢的男生并开始体验一段正常的爱与被爱的情感时,她也横加阻拦棒打鸳鸯。
她用这种令人窒息的母爱,将孩子围困在自己的五指山内,也用孩子作为报复的利器。
杨紫把小雨演得太好,嘴角的抽搐都仿佛在叙述自己的经历。
但是这个角色勾勒出的母亲并不是一个孤例,这比起夸奖杨紫的演技更值得思考。《小欢喜》里极力让女儿英子与前夫乔卫东划清界线、在女儿房间里开窗口方便随时监控她学习情况的“金牌补习教师”宋倩(小陶虹 饰)。
《隐秘的角落》里连朱朝阳想过一会儿再喝牛奶都不允许,直接端过来就差强行灌的周春红(刘琳 饰)。
包括正在热播的“入侵式母爱”代言人、《爱的厘米》中想把儿子的事业、婚姻全部一手掌控的徐秀兰(许娣 饰),开始积极撺掇儿子和同事近水楼台,等两人真的开始交往,她又百般挑剔要拆散。
这些母亲都有相似的经历——感情失败后对男方心怀怨恨,认定都是对方太渣伤害了自己(像徐秀兰对其丈夫其实纯属误会),不仅让孩子变成报复前任的利刃,更把孩子当成弥补自己人生遗憾的工具人。
她们既苛求孩子在学习、工作上的表现必须完美,如宋倩规定乔英子高考目标必须锁定顶尖名校。
她们更想操控孩子的情感和生活,用自己的喜好、判断去覆盖孩子的认知与选择,用一厢情愿的“母爱”绑架孩子。
这些让人心疼又无语的窒息式母爱既切断了孩子与父亲的血缘亲情纽带,更让他们无法正常与他人交往相处,无法对母亲以外的人产生稳定互信的情感联系。
但最终都会被定义成了“爱”。
小雨一边流泪说着这些年自己心中的委屈、压抑、不解,一边又尽力表达着自己对妈妈的爱与理解。
因为,这些妈妈们的确还是疼爱孩子的,即使单亲妈妈独力拉扯孩子真的有太多艰辛,她们依然尽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就像周春红总不忘记给朱朝阳泡的牛奶,隔三岔五给他做鱼补充营养。
只是她们的爱里掺杂了太多复杂的情绪,甚至连她们自己都没有仔细分辨过。
因为孩子父亲的变心,她们曾经全心全意投入的感情以失败告终,这成了她们内心无法接受、无法正视甚至不能宣诸于口的“人生污点”。
出于一种矫枉过正的心理,她们认定,如果剧本可以由自己来写,在对感情忠贞、心无旁骛的自己的操控下,人生本可以完美无瑕地迎来Happy ending。
既然自己已经错失了那份圆满,她们就把所有的期冀都转移寄托到孩子的身上,毕竟,孩子往往被父母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
她们觉得自己已经遭受过生活的欺骗,最懂得如何去甄别选择,于是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帜,不由分说地替代孩子做决定,帮他们填报志愿——
帮他们选择对象,还帮他们决定调换工作岗位……
但她们这种替孩子包办人生一切事务的蜜汁自信背后,其实隐藏的是内心的不自信。
小雨勾勒出的妈妈和许多影视里的单亲母亲有一个共通点,她们认定自己受到了无法挽回和弥补的伤害,因而在把所有爱都倾注到孩子身上时,也要求孩子必须同样拿所有来作为回报,隐隐然把孩子当成了自己失去的恋人一般。
所以,在母爱的名义中,还有她们无法忘怀曾经的爱恋,更放不下怨恨,这就导致爱变成了裹挟。
一面是疼惜孩子,另一面是要抹杀前任的优点,让孩子和自己站在一个视角,将仇恨延续。可是当看到孩子身上偶尔流露出前任的些许特点时,又会被刺疼;
她们一边爱着孩子,一边却又折磨孩子来当作对前任的报复,甚至其中还夹杂着对自己爱错人的痛悔和自我折磨。
其实这些影视剧里的妈妈或者我们身边的一部分单亲女性看起来都温暖有爱,但内心里却始终没有走出失去婚姻和感情的阴影,站在阳光下的角落里失去了再信任他人的能力。
孩子不仅是孩子,也成了情感发泄出口,爱恨交织在一起,或许自己都未必能自知有多沉重又复杂。
杨紫饰演的小雨,真的把一个单亲家庭阴影里的孩子诠释到让人痛心,她的无奈,她在复杂母爱里的迷惘都让人疼惜。
让上一辈的恩怨变成孩子的桎梏是所有父母都不愿意的事情。小雨让人心疼,她勾勒出的母亲也让人很心疼,她的大半生都因为一段短暂的婚姻被摧毁了。
如同郁可唯在《路过人间》里唱的,“唯一不变的是善变”,这话用在婚姻里最合适,看似最稳妥的关系其实存在细微的流转变化,热情到倦意都不由人。
但小雨妈妈无疑是把所有的过错扣在另一半身上,也划到了自己头上,因此才会彻底关上心门。
她的失恋和失婚,维持了半生都没有结束。
一段感情以失败告终,并不意味着整个人生都一败涂地,但最可怕的是内心的不服与不甘,始终跟那个已经走出你生命的人较劲,其实才是真的与自己为敌。
就像那个著名的背美女过河的机锋,师父早已把美女放下了,只有徒弟还背着不放。
承认自己看错了人,或者承认爱会消逝,这都并不羞耻。
当年,郑少秋在沈殿霞身怀六甲时负了心,因为女儿害怕继父,肥肥独身一世。她曾经也很怨愤郑少秋的薄情,但是为了女儿,她还是让欣宜定期和父亲会面,这也让欣宜在毕业舞会上能够如愿与父亲共舞一曲、庆贺自己的成人礼。
肥肥后来曾感慨说,看到欣宜和父亲在一起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开心笑颜,她觉得为了女儿也该放下怨恨,最终选择在节目中与秋官一笑泯恩仇。
王菲与李亚鹏的好聚好散,虽然李亚鹏坦言离婚让自己消沉了大半年时间才走出来,但如今两人各有精彩,而李嫣也没有失去疼爱她的父母,几次生日趴王菲李亚鹏齐齐现身,算是给女儿一份圆满。
直到李嫣如今已经长成少女,能够明白接受父母已经分开的事实,他们才轮流各自陪女儿庆祝。
如果父母不能够妥善地处理两人走到尽头的关系,反而把孩子的爱当成双方battle的竞技场,成为无辜被成人卷入战局的磨盘芯,稚嫩的心灵只能反复被裹挟碾轧。
谁又能说总是拿第一的学霸朱朝阳最后会变成小张东升,不是因为周春红偏执的爱恨撕扯以及长期缺失父爱导致心灵扭曲呢?
许多父母都把疼爱孩子挂在嘴边,但到底怎样才是真正的疼爱,也许他们并没有想清楚。
就像小雨的妈妈,将她当成自己生命的私有财产,从未正视这也是个独立的生命体。
单亲妈妈或爸爸都是很难的,这种艰难异于平常家庭,不仅仅体力和工作上要把双亲职责全部揽在肩上,更难的是如何摆正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从前一段情感里抽身。
如果说孩子对于父母没得选择,那么父母对于孩子,则是一个可选择题。如果不能够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给予尊重,那为什么要接纳他们的到来呢?
如果只是为了一场自己都已失控的裹挟,这样标榜无畏、无私的父母之爱中,也该有一面自省镜。
成年人有太多时刻是自我荒唐而不自知,都说孩子如同一面镜子,能照亮父母的优缺点,还真不应该把他们当成一颗棋子,任意摆布。
如同小雨对妈妈的感情,她的不满、无奈都是被压抑的,因为粗粗一眼看去彻底付出的爱铺满整个面。于是,在情感狭缝里学会生存已是她的本能,她看得懂妈妈的所有偏执都是因为内心的脆弱和崩溃,于是牺牲自己来作为保护。
每段生命都值得被善待,不仅仅是孩子,还有自己。
那么难的日子都熬过来了,让你彻底崩裂的人都已经离开了,又有什么理由要自我沉醉在失恋的状态里,剥夺自己好好活一次的权利呢?
#听见她说# 有些人看个综艺剧,总是看不全乎,有时候又看的太全乎。比如吧,他会特别在意片子结束后的赞助商广告,认为这个广告给女性又增加了容貌焦虑。 片中,齐溪说,镜子有什么错,错的是唯一性审美和自己。 镜子没什么错,那么化妆品有什么错,面膜有什么错,追求美有什么错。他们都没有错,有错的是判断标准和自己。你可以喜欢高白瘦,但你不能批评那些不高白瘦的人不够美。所以,片中从来没有让别人不要追求美,不让人家变美,不要求女生别敷面膜,不要求别去化妆,不要求别做美容,不要求别去整形,而是希望所有深陷容貌焦虑的女人和男人们内心认同自己,相信自己。 我可不可以以理解为有部分人眼里,拒绝容貌焦虑,认同自己就是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冬天皮肤如枯树,夏天脸冒黄油?如果是,那么你赢了。 齐溪问,你是在取悦谁呢? 回答,我取悦我自己,我化妆我保养有何不可。
转自微博【一团麻儿】//m.weibo.cn/3728243430/4572635436156035
第一时间看了第一单元《魔镜》,想说下观后感 。 正片部分在23分45秒就结束了,大幕上写着赵薇导演作品,腾讯视频出品。后续的齐溪专访和广告部分实在不是你们挑刺的理由 。 看到很多对短片里广告部分戏谑的声音,我想说的是,这部女性题材独白剧是赵薇发起,组织,8个短片的女演员全是义演,有白百合,杨紫,杨幂,齐溪,奚美娟,咏梅,王智,郝蕾,为她们点赞 我们也看到,这部剧的赞助商只有赵薇代言的两个品牌,FENDI和纽西之谜,也想为它们点赞。不是它们,我们或许没那么早看到。 赵薇在采访里没说,但想必这部剧所有参与的导演和编剧们也是公益,但她说过,这个作品社会价值大于商业价值。赵薇还在很多采访中说过2年前看了bbc的她说,觉得中国也需要这样的声音,所以才发起了这部剧,已经购买版权,也作了中国女性面临的很多问题的本土化处理
我是第一次看这种纯独白的剧,它不像脱口秀,有很多幽默的成分在,你看着或轻松或搞笑,都很惬意。 第一集 《魔镜》是赵薇导演,齐溪主演的短片,讲的是女人对自己的容貌焦虑。优秀的演员和导演在一起就是优秀的作品。 近20分钟不间断的独白,配合一些肢体动作,房间的走动,卸妆洗漱等,我没有出戏,全程看的沉重压抑,眼泪就在眼眶里,湿润温热,但没有掉下来。 我也觉得自己很丑,没有眉毛,头发又粗多又硬,双眼皮有点肿眼泡,大鼻翼,嘴巴也不满意 。。 我们总在这样那样的时刻,质疑过自己的容貌。因此不自信,因此变得卑微。所以化妆 ,微整容,关注一些有的没的化妆技巧 ,然后活在美颜相机里,活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 反感别人的原生相机,讨厌朋友没经过我允许就把我照片发在朋友圈里,。。。我羡慕自己没有的一切,大眼睛 ,高鼻梁,丰满的嘴唇,小脸蛋。。仿佛那才是美的统一标准 。这个短片里的人,像是大多数我们的自己, 嗯 我们到底在取悦谁呢?!
赵薇开始拍女性独白剧了, 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还珠时,她张扬跋扈跟世俗说不的个性,那是个平民女孩,有朝一日当了格格,她没有文化不懂规矩甚至有点不学无术,却在皇宫里如雨得水,跟阿哥们比肩,让皇子皇帝厚爱,可这样一个女孩却让全民爱疯了,那不是女性力量的初崛起吗?! 一晃20几年,赵薇早就不是21岁的小丫头,她成了导演, 一直在为女性力量发声,也在发光发热。这个社会女性诸多困囧都不太被人看到,也或许这些发声和力量并不强大 ,但请我们一起关注它,也一起正视自己,做自己。
这几年,“女性叙事”正在影视剧、综艺中快速崛起。塑造女性的价值是容易的。赋予角色单身奋斗、与年龄拼搏甚至“大女主”的特征,就足以实现这一屏幕效果。这自然也是女性叙事的一种发展。
然而,女性处境却不是一语能道尽的。
前段时间刚落下帷幕的国产剧《听见她说》试图讲述女性面对的一些现实困境,被认为是首部国产女性独白剧。该剧脱胎自BBC于2018年为纪念英国妇女获取投票权而制作的单元剧《她说:女性人生瞬间》。《听见她说》塑造8个人物,对着镜头,长则半小时,短则15分钟的喃喃自语,分别聚焦原生家庭、容貌焦虑、中年危机、全职主妇、性别定义等“当代女性生存痛点”。
在我们身边,从新闻、网络评论到综艺,再到影视剧,都在讲述女性。怎样的讲述流行,在某种程度上便意味着整个社会大多数怎样看女性。而要讲述女性处境,不得不尽力抛开一切流行的赞美女性框架,而去直面最基本的生存困境。那么,我们对这些处境的理解,究竟能达到何种状态?
撰文 | 一把青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欢迎关注。
戏如其名,《听见她说》八个故事殊途同归,目的就是“向社会发出女性真实的声音”,不妨截取其中几集稍作诠释。
第一集《魔镜》由赵薇执导,齐溪饰演的一位浓妆艳抹的女孩Yoyo。她每天平均照镜子2小时37分钟,一遍遍检视自己的容颜,源自内心的不自信,唯有将脸当成白纸,重新绘制一张标准定义下美丽的脸,才让她有勇气开启每天的生活,在赞美中一洗童年时被当作丑小鸭的冤屈……话锋一转,她开始卸妆,以清淡素颜直面镜头,连珠炮式地发问,“女性就一定得是巴掌脸吗?一定得是九头身吗?一定得是筷子腿吗?一定得瘦吗?一定得白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美的标准是什么?”
化妆镜亮着灯,没有答案,它从来只反映现实,而不作出评判,美丑的定义,其实来自人们自己,Yoyo对于美貌的规训,又从何来?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在《观看的方式》中强调,“女性从小就被训练用男性的角度来观看女性,女性看男性注视自己”,而这样所谓的凝视(gaze)并非普通的观看(look)或看见(see),而包含积极监视(surveillance)的力量,乃是权力运作的基本方式。
《许愿》的主角小雨是26岁的单亲少女,母亲无法原谅父亲的出轨,也把这份恨意延伸到对女儿的“控制狂式的母爱”中,她禁止小雨见父亲,哪怕他身患绝症,不容忍女儿身上有一丝前夫的痕迹,她严密监控女儿的生活,学校里也安插自己的眼线。
心理学家黃维仁博士曾绘制“原生家庭关系图”,横向为“亲密轴”,纵向为“弹性轴”,并由此划分空间+弹性、空间+规则、亲密+弹性、亲密+规则四大板块。小雨与母亲的关系,显然属于最后一种,“你是我的主体,我为你而活”,母亲以爱之名,不断心理越界,替她做所有的决定,最终,到了谈恋爱的年纪,小雨发现自己丧失了爱人的能力,她想过逃离家庭,也想过死。
生日前夕,她独自一人坐在桌前,录下这段给母亲的影片,平静的语调听不出爱恨,只是苦苦规劝,“你对我最大的爱,应该是爱你自己”。
《失眠人的梦》,讲述者是一位结婚4387天的全职主妇,她的生活按部就班,模范丈夫不烟不酒,就是不知何时开始睡觉的呼噜声扰得她无从入眠,白天做饭洗衫操持家务,晚上她独自从床上起来,面对大段的留白。
家庭主妇的困境所在,既必须执行家庭中妻子、母亲、照顾者、清洁人员的多重角色,精疲力尽之余,又被连接上经济效率低落的污名,社会甚少察觉她们的贡献。英国社会学家安·奥克利于上世纪70年代的调查报告《看不见的女人:家庭事务社会学》,已指明孤独感是现代家庭主妇的通病,不仅与社区生活隔离,而且与家庭生活隔离。而这种种看不见的壁垒,就像剧情中,白百何家中随处可见的纸箱一样——丈夫在纸箱加工厂上班,家中的垃圾桶、收纳柜,都以质量上佳的纸箱取而代之,她面无表情地穿梭其中,也仿佛忙碌于自己被套住的、严丝合缝的生活。
放眼望去,每个对着镜头诉说的女性,都与她们日常生活中的状态显得似近还远、若即若离。光鲜女郎倾诉自卑,乖乖女坦露心声母爱之下的反抗,幸福主妇显得空洞落寞。
何以至此?美国学者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拟戏剧论”。指日常交往中人人都是表演者,在特定情景、不同舞台上认识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期待,以及我们对他人思想、感情和行动的期待,不断根据自己身处舞台以及交往对象调整行为,故而,人性的自我会与社会化的自我存在差异。
而所谓独白剧的魅力,恰恰是借由打破“第四堵墙”的表演形式(即剧中人知道镜头/观众的存在,并透过镜头与观众进行互动),加上回忆往事的饱满情绪,祛除表达中的伪装成分,对生活幻影拉开陌生化的距离,反而起到批判性的审视效果,留出思考的余地,像听一个朋友在讲述她的痛苦,感受她的挣扎,听到她决心发声的勇气。
得益于女性为主力的创作班底的将心比心,不少观众反映,《听见她说》之所以引发共鸣,并非因为每个故事结尾大段的点题式反思与方法论指引,而是真实细节的感同身受。例如被曾经爱慕的男生从同学聚会的酒局送回家,却发现双眼皮贴早早移位时的惶恐,还有送走了上班的丈夫上学的孩子,只能从他们遗留的碗碟中草草捡起半个煎蛋给自己当早餐时的狼狈,“这就是我每天的生活”,她们如是说。
其实,纵观这八个故事,所有被指真实的一幕幕,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男性不在场的瞬间,如此行为与心境,在不同女性的身上每日重演,却鲜少能被镜头关照眷顾,因为镜头的背后早有父权凝视在暗度陈仓。
哪怕近来,《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不完美的她》女性群像题材的影视作品看似火爆,去年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也象征“她时代”的屏幕狂欢。可是,这些作品中的主角,仍旧不是处在爱情之中,就是夹在几代人间作为人妻人母,探讨事业与家庭的前途问题,以《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代表,更突显了《观看的方式》所点出的媒体呈现问题:姐姐们逐渐舍弃个性抒情,一律追求热舞与“炸场”,迎合主流观看的期许,进而“女性与女性之间逐渐成为相互竞争进度的对手,因为彼此都有可能抢夺男性的奖赏。”
与这些作品相比,《听见她说》则恰恰提供了相对纯粹自由的空间和语境,不是作为风景或奇观(spectacle),而是让镜头前的她们,以最放松的姿态说出自己的故事,那些忧伤的、茫然的、缅怀的叙述,都关乎女性主体认同的建立和表达,不在于作为男性之他者的“她”如何受到认可、摆平困难、操纵关系,而在于当她们只是她们自己,因为想说就说,所以酣畅淋漓。
《听见她说》不免让人想起另一部女性主义话剧的先驱之作《阴道独白》(The Vagina Monologues)。
1996年,美国女作家伊娃·恩斯特(Eve Ensler)采访了大约二百名包括已婚、单身、同性恋者、专业人士、性工作者、长者的女性,了解她们的性经验后创作此剧本,并定下“V日义演规则”,于全球上演几十个版本,在中国也不乏本土化演绎,她以义演获利金额成立基金,推广全球终止妇女受暴运动,被誉为第三波女性主义思潮颠覆父权制的经典之一。
伊芙·恩斯勒的创作初衷是,阴道是女性认同的核心,而非不可谈论的污秽禁忌,唯有打破缄默,坦然地谈论身体,才能直面情欲、揭露伤害、击碎偏见,更好地处理性别关系,“我把它说出来,是希望有一天我能轻松地说,不再觉得羞耻和不好意思。”
然而,就像《阴道独白》被指“狂热地抨击男性”一样,在谈论《听见她说》时,也总有这样一种观点:是否在投女观众所好地享用性别红利?抑或是在为反男权而挑动矛盾,拿着放大镜将问题上纲上线?也正如赵薇所说,《听见她说》的主旨不是对症下药,“吃完了病就好了”,更多是提出问题,让更广大受众关注问题本身,初衷绝非挑动对立。
其实,就所谓的“提出问题”的模式来说,比较原版《她说》与国产版《听见她说》,也不难发现,原版所选取的题材,从职场性侵种族歧视,到婚内强奸女性宵禁,更关乎法律、平权,群体利益与结构性制度,主人公们的批判质问,措辞严厉;国产版则多少受传统文化影响,更像是温柔诉说,聚焦个人生活境遇,琐碎的痛苦如静水深流。当挫折出现,有的人默默忍受,有的人自我说服,有的人尝试改变,与原版中不破不立的士气相比,她们的努力显得微弱单薄,如履薄冰。
这种中文语境中微妙的性别落差,从脱口秀演员杨笠的表演所引发的争议中亦可见一斑。因为调侃男性“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使用“男人还有底线吗?”等字眼,这位年轻的女演员被指“多次辱骂全体男性宣扬仇恨,制造性别对立”——这样的批判简直令人咋舌,反例就是1987年电影《秋天的童话》,周润发对钟楚红的一句“女人真系茶煲(trouble,麻烦)”,不仅从未有人将此罪状加诸发哥,影响其男神英姿,更成为华语圈津津乐道的经典名言。
至于《听见她说》中Yoyo的容貌焦虑,小雨的父爱缺失,甚至广义的“当代女性生存痛点”,虽然症结无不指向父权宰制的翻云覆雨手,只不过,在传统大众传播中,以父权凝视要求、评价女性似乎已天经地义,而当以杨笠或是《听见她说》所代表的“女性力量”反其道而行之,无论是以牙还牙地对男性发表“偏见”,还是仅仅打破缄默说出自己的故事,就好像成为道破皇帝新衣的小孩,踩到时代的痛脚,引发对号入座,哀鸿遍野。
何况,就算拿着性别刻板印象的标尺衡量,影视行业在过去近半世纪,霸占荧屏的、以男性为目标受众的枪战片、警匪片、军事片、谍战片何其多矣。如果说早两年小鲜肉花美男的走红,是女性在扭转性别权力时,通过消费表达审美意愿,完成对“被观看的男性”之外表形象的品尝,《听见她说》则将这种争取推进到思想维度,讲出困局,呼唤理解,就算是取悦女性的“红利之作”,无非“小荷才露尖尖角”,又有何妨?
女性平权之路,毕竟道阻且长,说出困局只是踏出第一步,若想改变发生,首先要有理直气壮的勇气,更大声地去说,更张扬地去做,才能打动更多人,再微弱的表达也不放弃,才能让世界听见,不只是Yoyo或是小雨,也不只是赵薇或是杨笠,而是整个女性命运共同体,互相交织休戚与共的声音。
本文为原创内容。作者:一把青;编辑:西西;校对:刘军。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就很讽刺,诞生是为了世界的爱与和平。 小爱诞生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力争把身高三围,体重各个方面做到完美,完美就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和需求。 小爱计算能力超强,能力可以经营一家证券公司,但人们只需要她乖乖听话做家务,当然有需求的时候,还是会给她安装知性数据包,但一定会把它立马拆掉,他们害怕觉醒的小爱。 在养老院当护工的小爱,日常被另一个男护工偷偷安装亲密数据包,这里比较隐晦,是被性侵,这一切被老人看在眼里,他在临死前想要体会活着的感觉,男护工照做了,小爱被老人性侵了。 老人死了,出了事情,小爱被返厂,变成了特殊机器人,卖给了秘密客户,秘密客户享有永久使用权,满足客户不为人知的需求一次又一次的被客户打坏,然后返修,修复小爱的工程师在修复过程中说:如果伤口总会愈合,意味着伤害不存在吗,最终工程师让小爱明面上报废,让她逃,但小爱没有被安装逃离的数据包,不知道怎么逃。 最后小爱到了一个男护工身边,这个男孩说小爱是完美的,看到这里,我是毛骨悚然的,而小爱却因为男护工不是叫她编号而是叫她小爱感到开心,而这个时候小爱已经被报废,没有人知道,以后小爱怎样也不会有人知道。
毛骨悚然啊 可能整个片子真正要表达的尺度更大,更残忍,最后表现向我们呈现出来的,已经柔化太多了,但依然血淋淋,照进了很多现实
之前看到许愿的介绍,我以为我看的时候会哭得很惨。
后来没有,前面十几分钟都没有掉眼泪。可能是因为太像了,大脑里一直在比较,这里是一样的,这里稍微有些出入。
妈妈去闹的时候,爸爸没有丢掉工作。
爸爸病重时,找到了一颗维持生命的药。
妈妈拿着刀的时候,没有砍向我。
妈妈说你是个没人要的小孩时,我身边还有一两个好朋友。
我是幸运的。
没有见上爷爷的最后一面,也没有去爷爷的葬礼,但从小把我带大的奶奶还活着,妈妈也准许我一年见上一面。
大学里交第一个男朋友的时候,妈妈没有阻挠。
努力地想要离家越远越好的时候,爸爸妈妈都给了我出国的学费。
有一种巨大的成长的疼痛是,你挚爱的两个人彼此憎恨。在你尚未对生活有所控制的时候,就经历了辱骂,愧疚,绝望,和喘不过气的压力。这种疼痛,以爱之名,以往只能出现在私密的聊天里。很感谢这部片子的出现,这些疼痛和很多其他疼痛一样,是值得被记录的。表达的本身是一种治疗。
还是太像了啊。
我穿上花裙子说话稍微随意一些的时候,妈妈说你以后肯定要去街上做鸡。我跟爸爸出去见完一面回来后,妈妈会逼着我这两三个小时里所有的细节都原封不动地还原出来。她逼着我记下来每次见面的时候,要骂爸爸的那些话。她逼着我去向爸爸要生活费。做不到的时候,我跪在地上说对不起。
妈妈说,你记住了,是他欠我们的。
心疼小雨。像心疼自己一样地心疼小雨。离家之后,我过得非常好,好地像梦一样,念了很好的大学,找了很好的工作,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家庭,也成为了妈妈的骄傲。
很多年过去,我以为我已经走出了这些伤痛,有了爱人的能力,也有了爱自己的能力。然而疫情期间开始写作,我才意识到,其实并没有。那些能够让我青春期彻夜哭泣的东西,仍然能够轻易地让我流泪。
小雨说,我很爱很爱你,我相信是真的。小雨没有说的,我很恨很恨你,我也相信是真的。我面对过的,最复杂的情感,就是对我母亲的情感,里面有爱恨,有怜悯,有嫌恶,有怨念,有惋惜,有思念。
如果说剧本里面还有什么让我觉得可以更丰富的,就是这种情感的维度。
现在的结构里,超过90%都是小雨的控诉。直到最后点上蜡烛,她才说出那句许愿,“妈妈,但你对我最大的爱,应该是爱你自己。”但也许是铺垫得不够,反而没有达到前面控诉的力量。
每个人生到这个世界来的时候,都是完整的。有人很幸运,可以继续着他们的完整,以至于这个概念都不用出现在生命里。有的人会被他们爱的人撕碎,然后再带着这种破碎去割破其他人。还有的人,选择用很长的时间去缝补自己。
我知道之后的很长时间里,我还是会带着这种碎痕走下去。我也期待有一天,自己也可以举重若轻地说起它。
不仅仅只有女性才会有这些问题,第一集里面的外貌忧虑男性也会有,想起来在参加聚会时我也会提前打扮几小时,然后聚会以后,一个人坐在车里,躺在床上的那种孤独寂寞与无奈。
杨紫这个part表现挺出彩的 宣泄和情绪释放的时候很有张力 现实里类似这种不幸的家庭有大把 喜欢《许愿》这个作品 整体影视传达和社会人文关怀效应达到了一定平衡 对这个系列越来越期待了
买了版权©就是很好魔镜已阅,很薇
万万没想到,让我二刷的居然是杨幂的完美女孩。赵薇是真的会调教演员。我一直以为杨幂只想赚钱,完美女孩让我感觉杨幂还是想好好演戏的。向大幂幂道歉!
我妹单位男同事常常说她是国字脸,她最近刚去打了瘦脸针,她时长也有捏鼻梁和挡腮帮子的习惯,这都是真实的,我认识的所有女性几乎都有对自己容貌焦虑的时刻,而这种标准被谁定义了呢?女生出门打扮真的很用心,一些特别细小的差别都会修理,所以有些男生穿个拖鞋穿条短裤觉得自己特帅特不需要修理边幅的真的别怪别人看脸
虽然立意和内容都很深刻,也非常支持,但从第一集来看,有点太笨重和直白了。也许现在的社会是需要女性来做这种泣血般的控诉,但后面几集如果都是这样的程度就不必了。
绝了,杨幂《完美女孩》演技台词不错啊!看得我鸡皮疙瘩起来了,看哭了,我要去重刷😭
台词没有太多惊喜,有些念白与口号,但能在此形式上展现那些不应被忽视的群体困境,去挖掘女性议题,已经很值得称赞。第一集齐溪的表演就非常好。
看完啦,最喜欢郝蕾、杨幂、奚美娟、白百何这四个单元,自然交谈、直白讽刺、采访式回忆、碎碎念吐槽。
齐溪在浴缸里直视镜头自白的时候,我看着屏幕仿佛在照一面镜子……这是一个自信无关美貌的时代,再漂亮的女孩照样不自信,因为资本总有新的产品新的审美标准让你不自信焦虑从而消费,不容置疑的标准、简单轻率的判断、刻舟求剑的模仿、掩耳盗铃的附和,女孩们到底在取悦谁?
现实是,她还没说,你就闭上了她的嘴。
灵感来源于Snatches?看了第一集完全就是一些已有声音的杂糅,没有提出什么新观点。但是至少能看到女性在发声。采访齐溪的最后一个问题:如何保持活力?齐溪回答:用微商面膜。😓
笑死了 评论里一堆嘲讽广告的是在搞笑吗?没有赞助商 投资方凭什么给你投资这部 导演也不可能平白无故拿出几千万(指所有工作人员包括演员的片酬)然后去拍一部赔钱的东西吧?不赚钱可以 赔钱凭啥?凭你看的开心?看的舒服?拿出几千万买你的不尴尬?
杨幂好惊艳
很考验演员的演技,故事内容也很有意义,自信和内涵也很重要。
看完了杨紫演的《许愿》。我和杨紫家庭条件差不多,鼓励式教育父母都疼,中产家庭,我以为我不会找到情感共鸣,可是看了却不由自主的被她带着流泪,杨紫牛逼!我是在爸爸那个部分不由自主的就流下了眼泪,小雨说她和爸爸从未谋面,却在学校门口一眼认出了那个黝黑瘦小的男人是爸爸,转身离开之后,爸爸追上了留下了一个铁盒,里面是两万多块钱……后来不久,他就走了。。我哭的稀里哗啦。如杨紫所说,总会在影片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后面小雨爆发的那段我又不由自主的落泪了,这种流泪不是你去想,而是就是在你看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的流泪。这个片子需要你静下来静静地去听去看。希望如“小雨妈”一般的女性好好爱自己,先去爱自己。愿可以少一点如“小雨”一般的孩子!真的是很有意义的影片,赵薇导演牛!respect
看完第一集!齐溪真是个好演员,20分钟的镜头撑住了,还讲述了她的故事。赵薇镜头语言也不错,没有什么太多bgm的铺垫观众情绪能层层递进!最重要的,这个主题!太棒了!最后看齐溪真的好美,我觉得什么样的女孩都有她的美,相信自己!你就是完美的!
感谢赵薇的发声!整个短片让人震撼又心酸!齐溪的表演真好
从开始宣传起,就一直很期待。终于看到了第一个故事,短短二十几分钟,吃饭时候看的,心情有点低落,有点释怀,有时候想笑,有时候又有点想哭,记起了大学时候心理老师说过的那句话:悦纳自己。做自己。这确实是一部能引发思考的好片子,想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片子。加油!今天看到了最后一集,很感慨,每个故事都发人深省,每个故事又深刻地让我们反思现在所处的环境。
赵薇就是看了BBC的她说,有所启发,买了版权的!她说过,这个项目的社会价值大于商业价值,但是她仍然愿意去做,这就是大美薇的格局,第一期就很好看, 太好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