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短评写不下了,记录一些点
就像名字所揭示的那样,这部纪录片更多关于主厨,关于这个人,这个主角的经历、处世哲学、经营理念,之后才是这些是如何展现在菜品上的。
看了六集下来,觉得这些高级餐厅的菜品还是有一些模式的,比如食物和餐具的视觉搭配和对比。但是又让人感觉其中涉及到无穷的变化,食材、调料、烹饪方法、摆盘是一方面,一盘成品要从何吃起似乎也包含无限选择。
印象深刻的有几个点:
第二集,餐厅向生态系统的拔高。
第四集,女性在这个行业里所面临的挑战。从别人认为你不行,竭力想证明自己,到无关别人,只是enjoy ourselves.
第五集,工作和生活、家庭的平衡并不是只有女性才会面临的问题,任何既看重工作,也看重生活、家庭的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在不同阶段选择不同。
第六集,在on the way to nowhere的地方开一家餐厅。靠近食材原产地,到处都是丰富的自然食材,已经胜了一筹。
这几集纪录片出现了一些共同点,比如奶牛和肉牛的非自然问题;挖坑把食物埋土里的烹饪方法(想到叫花鸡);对于创造和创新的追求。
是一部既开阔眼界,又能从中汲取力量的纪录片。追求卓越。
2 ) 美食给予我们的期待超出了社畜的躯壳
美食给予我们的期待超出了社畜的躯壳
一边看,一边搜北京的法餐
基本都四位数吧
想想之前自己做的法式黄油焗鸭腿
已经离精致生活太远了
可恶的社畜上班💼
有机会一定要去一次arpege
主厨太帅了,只做蔬菜真的很难
配色真的好看
在一种慢的,精致的,美的体验里
人又回归到人的快乐,不匆忙,不紧张
这大约是法式优雅
3 ) 创作大师
创作大师
从呈现的内容来看,理念、思想、新占主导
每一道菜像是马西莫的一副艺术作品,超过味道本身,独特造型、特殊的味道,以及厨师的想法,融入到中间,相信一定给人别样的体验
从他讲述的状态和感觉上看,能感受到他对于正在干的事情的热爱,沉浸其中有种享受,曾经看过一个节目讲述了一个观点:我们很重要的事情不是有多喜欢,而是做这件事有没有感觉,它决定了能走多远,能不能做好
我们何尝不是想找一件这样的事
4 ) self
S101
u don't feel anything, but anything is there.
主厨跟Lara,Lara约hang out,lora兴趣找共通点的启发。
with her, i become a better person, she open the door.(爱情中对彼此最美好的状态 開闊彼此)
Lara真的有种阳光的温和,充满爱有力量。
02
When you treat nature well, it gives you the gift of great food.
BGM真的太強了
03
u have to respect what u cook.
just Leave it for3min 一開始黏住 但之後會形成酥脆的表皮
與女兒在一起的那段念詩with bgm
長大的好處學會拒絕陳述事實
回歸最原始的做菜方式 追求原始
04 加州壽司nikki
05
這集的鏡頭構圖真的太美了
無論是單鏡景
甚至是人開車的手
一個鏟子
還是動態的海水
.....
他把馬鈴薯包好扔坑
(這裡節奏突然變慢 視覺特別及優雅)
最後的野外食
很實在 很幸福
簡單的馬鈴薯肉麵包卻使人觸動
E06
擺盤加音樂
每次都覺得很舒服
像看展一樣
「anyone can learn to duplicate a technique but that's not creative expression. what's interesting is true development.」
小湯匙的擺盤
「一盤菜永遠比不過一份創作」
我想要創造的原因,是因為我真的想給予別人幫助,而非名留青史;當然,在沒有之前,做好本職,足夠的專業,同樣是給你幫助。而且創作,幫助了一波人,又會造成新的問題,但也可能那些問題的本質本來就存在,只是換種形式出現。所以,有害還是有益還不一定,隨緣吧;先成為一個踏實的人。
5 ) 主厨人生
跟预想的完全不一样。原本期待的是关于食材,关于烹饪方式的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式的纪录片,结果,这是一部讲述主厨人生故事的纪录片。
能走到自己领域的金字塔顶端是件极不容易的事,导演能够让六位大厨在镜头前展示自己最低潮最脆弱的一面,也实属难得。但我还是为有些迷惑,这样的故事放在最成功的的艺术家,最成功的的商人身上,似乎同样合乎逻辑。坚持,寻找自我,创新,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为什么一定要选大厨呢? 如果是因为美食是跨越国界的,最容易吸引人的主题,那多放些美食嘛。
最后,看了这些大厨的作品,我最想尝试的是Niki san的创新怀石料理。
6 ) 无处不在的创造力
由Netflix(《纸牌屋》制作方)2015年起放送的美食纪录片《主厨餐桌》(Chef’s table)目前已播出两季,每季6集,每集选取一位世界名厨,为观众倾力呈现其个人经历、烹饪风格及所在餐厅特点。该片在IMDB目前评分8.7。
风格-交响乐
以第一季第六集为例,该剧情节精巧,描绘了主厨的成长经历和事业思路。它的画面精雕细琢,你能观赏到艺术品一样美妙的菜品;叙述风格热情但不至满溢,主厨的形象在周围人的评价及自我评估中逐渐清晰;选取的配乐与叙事节奏高度契合,时而激昂轻松时而诙谐忧伤,以Vivaldi四季-冬-第一乐章为始,节奏铿锵明亮,令人感到振奋、温暖。
《主厨餐桌》片头曲:
和我之前推荐的《烘焙兄弟》不同,这部剧的重点不在风土人情以及如何制作美味佳肴,它将焦点集中于“为什么这家餐厅/主厨会如此成功。”45分钟的记录处处闪烁着微妙灵动的火花,观众亦有机会获得重新认识自我的“顿悟”;它和《寿司之神》着力刻画令人敬畏的镇国大师也不尽相同,于柔美中抑扬顿挫,散逸着日常生活热烈的烟火气。透过它,观众品尝生活的甘甜与苦涩,揣摩着挣扎与妥协摩擦出的复杂况味。
核心-创造力
在我眼里,这部剧不仅是描述艺术品的感性之作,亦是逻辑清晰的纪录片典型 。第一季第6集将主厨m的核心理念“创造力”以及厨师事业发展的轨迹以抽丝剥茧的方式逐渐梳理清晰:
m认为,创造力是成功的关键,它需要努力学习及漫长的时间。他认为,"any creative craft is a reflection of the person doing it." 纪录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现优秀厨师具备的素质以及m独特的创造力:
1.强烈的使命感 :"the only way for traditions in food to be kept alive is to let them adapt , because if you keep them in museum, they will eventually die out……and my job is to keep the original alive in a way that people can actually understand." 这是他价值观的基石,也是他坚持创新的本源。
2.细心、力求完美 : "I notice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in the kitchen because I was there to develop them.",“在一流的餐厅里,你没有机会把菜做第二次,一切都必须完美。”
3.不断尝试与发掘
之一,充分考据 :m曾受出版商之邀,撰写一本关于瑞典饮食文化的书。为此,他采访各地居民,收集食材样本,观察记录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烹饪风格及饮食文化。这段经历是他发挥创造才能的巨大助力。
之二,敢为人先:m摒弃了其他餐厅使用肉牛做菜的传统,转而采用奶牛,在他第一次用奶牛肉做菜时发现 :"it(the meat of dairy cow) had a depth of flavor……you will have much more flavor, much more texture and more natural marbling (自然的霜降油花)。探入这片别人未曾发现的鲜地,他特别激动:"it’s very exciting when you kind of hit that moment where you realize that you’ve onto something , when you realize that there is knowledge that’s just lying there in the open, it’s just that no one is using it."
之三,颠覆传统:m摸索出一套管理厨房的独特模式(有点“倒退”的模式)。传统大餐厅的模式是实习生或新人负责择菜等基础工作,接下来有不同的人做层层准备工作,大厨则负责最后的装盘(stand and take plate)。在这样的模式中,最“底层”的人无需承担什么责任;然而,在Fäviken,有一个人做提示并控制整个流程,实习生负责与前者衔接,大厨则亲自做菜。他认为:在上菜之前最好不要有层层的分工(filter),这样每个人都会在一开始就力求完美。
之四:敏锐直觉:但m也指出,管理厨房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抓住将餐厅与食客关系更推进一步的契机(像谈恋爱进阶那样):"to be able to see when you’re crossing the line with the eater and also to be able to see when you need to push them." 基于这种“引导食客”的思路,他选择了“品尝菜单模式”(tasting menu format)-即在两个半小时的就餐过程中为客人奉上30道菜。他表示,只要上菜频率控制得当, "no one thinks about being too quick, it’s just delicious.”说起选择这种方式的原因,他的回答是:“这是展现食物的最好方式。”(the foremost expression of food)
起伏-轮回
这部记录片除了详尽阐述m的执业理念之外,并不意外地,也将他事业转折的若干关键点巧妙地融入叙事:从他动身去大城市念书,到开始在巴黎打第一份工,厌倦,再到经历了创业失败,心灰意冷,直到迫于生计回到家乡工作,在意外之处达到了事业巅峰。
年轻时的m,和很多小地方长大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一样,不愿待在家乡。虽然他成长的地方环境优美,食材丰富,但他却不以为然, " I never appreciated them for that it's just part of everyday life." 当他逐渐成长,在大城市经历了事业起伏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回到家乡工作,并重新发现了各种美妙绝伦、他处无觅的食材。当然,m 并没有否定他在大城市的工作经历,正是他在巴黎的第一份工作(L'Astrance 餐厅,米其林一星)让他明白,好的食材才是美味的关键, "the dish will never be better than the produce, 正是食材决定了一道菜是“good”还是“fantastic”。
《纽约客》专栏作家Bill Buford不无感慨地将m的事业比作一个“轮回”:长于Jämtland,离开Jämtland,回到Jämtland。
m曾固执地认为,最好的食材在法国。而今,他饱含深情地说: "I have to back, it’s still exactly the same place, it's just that I see it differently."
正所谓: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决定了一切。
M的出版商Emilia给予了他最高评价:
He completely reversed the game, instead of saying" I want to open a restaurant in New York," he created the best restaurant in the middle of nowhere, where everybody will come.
画外音-基本信息介绍
餐厅荣誉:Ranked the 25th best restaurant in the world (fromWiki, 2016)
所属菜系:New Nordic cuisine (from Wiki)
餐厅特点:餐厅共有12张桌子,“品尝菜单模式”-两个半小时为食客奉上30道菜。
餐厅经典:杜松枝烤扇贝(scallop cooked over burning juniper branches)
餐厅地点:位于瑞典的Jämtland,(斯德哥尔摩以北290英里,再往北便是北极圈,被称为十八世纪粮仓。)“此地一年中有六个月寸草不生。”
餐厅主厨:Magnus Nilsson (生日:1983年11月28日),瑞典Jämtland人,已婚有孩。著有“Fäviken”一书。
主厨履历:在瑞典的厨师学校学习,之后在法国的 L'Astrance (米其林一星)和L'Arpège 工作 , 2008年加入Fäviken。
本文于2016年7月3日发表于个人微信公众号mvoiceover,有删减。
用心烹饪的,是人生。
大网飞的第一个非剧本节目:满分。不仅是一部food porn,更用更为诗意美妙的手法展现了食物背后的故事。浪漫爆棚的ep1意大利大厨,不断拼搏的ep4日本女厨师,或是ep5扎根于猫村小区的“大隐隐于市”的厨师,每个人身上除去高超技艺还有更多动人的经历和值得尊重的信念。
will n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r eve ever ever quit food
这部纪录片好在它关于食物,但远远不止关于食物,甚至不止关于主厨。这其实是以食物为主题的社会纪录片。我觉得Buzzfeed的worth it里high end美食的背景曲一定用古典乐是这里来的。Netflix上各类与食物有关的纪录片,非常全面了。
反正都吃不到,所以根本上还是在看人——以主厨为主的多重身份的人,第三集里的阿根廷大厨逼格最高,甚至有了些哲学家的味道。
OMG.
看了第一集,为啥花很多篇幅讲主厨和老婆的爱情故事
It is all about artistry and creativity, ethical eating and sustainability, freedom and passion, kuyashii and perseverance, soul and happiness, wildness and nature in the culinary world.
实在是太喜欢Ep04的Niki,做着自己真正喜欢做的Kaiseki,有着一个事业上和生活上支持她的伴侣,太令人艳羡了。
6位主厨6种生命形态,各有各的精彩,看完好想去吃大餐。食物是集合了文化、地理、历史、私人记忆与艺术创造力的混合物。舌尖的感受难以留存又让人念念不忘。
最喜欢日本厨师那一集。
边吃饭边看,感觉自己吃的都是垃圾。
充满了无数个令人感动的瞬间。P.S. netflix刚刚又预定了3季。谢谢了。
夸张些讲,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美食纪录片,没有之一。最精致、赏心悦目的美食配上宏伟动人的交响乐,它讲的不仅仅是美食和制作美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参悟,以及每一个主厨对待自己人生的态度,这种优美已经达到哲学级别,真的非常吸引人。
配乐值得专门开贴扒
第三集的大厨最对我胃口,因为他的烹饪手法是我最难以抗拒的。而第二集的大厨从餐桌想到生态循环,这最令人尊敬。六位大厨如此的不同却又如此的相同,他们的共通点是:创造力、使用本地食材、与家乡有着难以分割的牵系与羁绊。
断断续续补完了整季,非常惊艳。烹饪教程、厨艺比拼、美食广告……各式的节目类型里佼佼者不计其数,但关于美食制作者的优秀作品,仅此一部。在不同的大师手下,烹饪是艺术灵感,是浪漫契约,是自然的馈赠和延续,是对传统的呼应和革新,是反抗男权的自我表达。一千个厨师背后有一千个对美食的诠释,我们不仅要看到精致的菜肴和成熟的工艺,更要看到完美作品的背后,承载着创作者怎样的故事、理念和希望。
没有独特世界观的厨师不是真正的大厨。
找人跟我一起做字幕,要求会后期时间轴压制
真是给人家端盘子都不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