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迷惑,这部电影要传达的理念是什么呢?儿童的仇恨吗?仇恨是值得夸奖的美德吗?
电影中的张嘎是个不幸的孩子,令人同情的孩子,但是,他的仇恨不值得同情,他的杀戮不值得夸赞。在远离战争的今天,我们重新回头看这部电影,回顾这一时期的历史,我们赞美英雄,但不应该像《病梅馆记》那样塑造一个病英雄。战争造成的不幸应该归因于战争,而不是任由仇恨无限传播下去,更不能因为仇恨而掀起新的风波。战争时期电影到底应该怎么拍,是值得思考的。
浅谈剧版和影版《小兵张嘎》
——观《小兵张嘎》(1963)有感
本周的经典电影赏析课是由王海洲老师主讲,观看了1963年上映的电影《小兵张嘎》。因为在小时候看过剧版《小兵张嘎》,却不知还有影版,故有所期待,也难免在心里对其做了一些比较。该影片由崔嵬先生执导,徐光耀先生担任编剧。因着徐光耀先生有着多年在河北的生活以及参加八路军的生活,才有了如此平民化、世俗化的嘎子形象。
相较于剧版,我认为影版《小兵张嘎》的主人公更加凸显。在剧版《小兵张嘎》中,除了主人公张嘎,也就是嘎子这一主人公的故事得到充分表现之外,还有例如英子、佟乐、胖墩等嘎子的童年好友的故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表现,整个剧版塑造了以嘎子为首的少年八路小分队身上的英雄气,萌芽期间的爱国情怀。而对比影版,嘎子的男一光环十分明显,即使有胖墩、英子两位少年好友出现,但并未讲述太多这两位少年的故事,嘎子与这两位的故事也是寥寥,影版《小兵张嘎》主要塑造了嘎子这一位少年的勇敢,虽然嘎子身上带着一股乡土气息浓郁的“嘎里嘎气”,也就是骨子里的坚毅。这也就大概看出电视剧/网剧同电影的区别:电视剧/网剧虽然每一集大概在40分钟左右,但集数一般大于30集,算下来要1200分钟多,差不多是一部电影的10倍还多,有了时长上的优势,电视剧版的《小兵张嘎》因此可以塑造更多的角色,添加更多的副线剧情,而电影通常都在2小时也就是120分钟左右,时长较短,只能先紧着主角的主线故事开展情节。这其实就有了一个局限,在内容方面,电影的故事线与剧版相比就易显得单薄一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多数的家庭妇女都喜欢看韩剧,即使是国产剧也是更青睐于那些所谓的“洒狗血”剧情,电视剧/网剧中的人物数量越多,故事越复杂越易得到这类人群的喜爱,而电影则对她们来说吸引力较小一些。这样,电影的观影人群就可能会减少,毕竟在我国,像这样的家庭妇女,需要通过观看这些故事线复杂的电视剧来消磨时间,而电影则不能有这种效果。
此外,相较于剧版,我认为影版《小兵张嘎》中的主人公嘎子,该演员更能把这名热血少年身上的“嘎里嘎气”的劲头展现出来。嘎子对于爱国是朦胧的,他的一腔参加八路军的热忱来自于奶奶的死、老钟叔的被捕以及对枪的单纯执着的喜爱。为了枪,他和胖墩摔跤,被关禁闭,但他没有任何的抱怨,在关禁闭时,一听到有任务还是笑呵呵的去请求参加任务。这股“嘎里嘎气”,亦或是将其解释成坚定、执着、热血、有情有义,在电影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而电视剧版我个人认为则体现的不明显,或者说是体现的不够充分。电影的艺术特点就在于此了,主人公身上的特质能在寥寥几件事中得到充分地体现,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独特质感。这既需要导演编剧等在准备期间对于剧本的打磨,也需要选择好的演员,有表现力理解力的的演员来出演,这可能就是现在为何大部分所谓的流量明星,都无法在电影上取得一定建树,只能选择较为轻松的电视剧/网剧、综艺、歌手出道或是走红翻红的原因吧。
以上,就是我通过观看电影版《小兵张嘎》的一些思考。个人拙见,欢迎指摘。
安吉斯,内蒙人,他的父母都是从延安出来的老革命,一九六二年,崔嵬筹拍《小兵张嘎》时,于蓝(《烈火中永生》中江姐饰演者)向崔嵬推荐了安吉斯,从此诞生了一部影响几代人的"经典"影片《小兵张嘎》。但安吉斯只拍了这么一部电影,就没在影圈接着发展,原因是他进入中学后,正赶上文革,在父母的支持下,安吉斯成了学校红卫兵头头,砸毁了教室,打残了老师,亲率内蒙一批红卫兵北上首都闹革命,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内上演了一出全武行,在安吉斯的指挥下,当年参加《小兵张嘎》的演职人员全部被揪斗,演支队长的于绍康被打掉满口门牙,演罗金宝的张莹被打的吐血昏迷,演卫生员的袁其励被拨光了头发,导演,也是他的恩师崔嵬被安吉斯扒光衣服,用皮带狠抽,昔日的嘎子变成一个十足的恶魔!
文革结束后,安吉斯分别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但劣迹使两所学院都将他拒之门外,恩师崔嵬和张莹也惨遭迫害落下一身病根去世,安吉斯驻足北京,实在没脸面再去求当年《小兵张嘎》剧组活着的那些老师,灰溜溜的返回内蒙贻老终生!
晚年的安告斯拒绝任何电影界活动邀请和记者采访,内心的忏悔和自责使他觉得无颜再出现在观众面前,故从此消失无踪…
牛逼闪闪放光芒
悲惨而血腥的童年
呵呵
"我是张嘎子!"--我有DVD!:)。。
经历过抗战的那代人拍出来的战争片比较真实,既有残酷,也不乏乐观。主角的塑造也更符合环境,比剧版的愣头青强太多了。
童年的记忆
在电影鉴赏课看了10来个片段,今天完整的看完了。虽然日本人都是中国人演的,打仗的戏也很“抽象”,但那个时候有些电影真的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好,我很喜欢
儿时的回忆
最初的,经典的《小兵张嘎》。
为批判苏修《伊万的童年》应运而生的政治产物,却在特殊历史时期取得了难得的艺术成就。在样板电影涌现的前夕,为主旋律电影和儿童片树立了标杆。没有对白的开场戏,惊艳的场面调度长镜头,对人物的仰拍、特写表达心理活动,最重要的是塑造了嘎子这个载入中影史的经典形象,可惜的是环境音非常不丰富。
小时候最喜欢的片子之一“红星闪闪,放光芒......"
嘎子哥,你又是唱又是跳,咋老是那么高兴呢?
看过N遍,教科书电影
张嘎子比潘冬子机灵
看过无数遍,拿着枪的、卖西瓜的嘎子。葛优他爹是哪位啊?
比电视剧强多了,最起码人长得就好看
眼瞅伪军搜屋百姓遭殃,嘎子不仅从老钟叔那里学到了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而且他自个的看家本事也再次派上了用场!注意此时特别插入了此行为前个“承受者”小胖墩的特写镜头:他不是下意识摸肩,而是嘴角也跟着兴奋开合,仿佛恨不得那一口是自己在咬!完全忘了上次被咬时自己脱口数落对方属狗!……嘎子的二度咬人与他后面点火烧炮楼(炮楼就像大号烟囱)组合起来所释放的理念:武器本无罪,关键看对谁!貌似与美国保守拥枪派价值暗合,实则存在着本质差异:前者为扩张好战性格,好战必亡,自然值得警惕(苏联也不遑多让。想想反战经典雁南飞伊万童年与苏军在阿富汗);后者乃保家卫国精神,忘战必危,必须大力弘扬!所以说抛开民族性这个最核心因素去空谈什么战争与儿童的关系都是在耍流氓!
小说更好看
好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
算是经典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