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回偶然间重温这部剧,还记得小时候这部剧简直是万人空巷,全国都夸刘慧芳,全国都骂王沪生。重温之后发现这部剧不仅是一部感情剧,也是一部时代剧,这部剧起于文革,终于改革开放后,其中有很多人物是时代的缩影。比如干个体户的王国强和月娟,已经后来成为新女青年的燕子。不过重看之后发现对剧中人物的观感和小时候大不相同。
罗冈:个人认为罗冈是全局最懂爱的人,虽然有着个人缺点却是最懂得如何去爱的人。当他的日记被朋友举报时,罗冈的第一反应是跑回去见自己的爱人一面,并且抹去他们之间的一切痕迹,免得王亚茹受到牵连。罗冈抱走丢弃孩子是无情的,可也是有情的,在那个年代,如王子涛一样被抓走关进牛棚的老革命,都有很多人不走活着走出来,更何况是一个反革命黑五类的私生子,丹丹的生存机会太低了。丢弃丹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可是至少王亚茹不会因此受到牵连,而丹丹也会获取一丝生存机会。在王亚茹几乎成魔的十几年里他选择了等待,其实连燕子也曾心系罗冈,可见罗老师的魅力,但他选择了等待一直埋怨他的恋人。其实在怀疑小芳是亲生女儿之前,在燕子的叙述中,罗冈就对刘慧芳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当他确认小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时,第一反应不是认女儿,而是考虑抚养了小芳十几年的刘慧芳的反应,罗冈后来想和刘慧芳结合,其实不仅仅是为了照顾小芳,其实是生活真诚的和解。有意思的当他想和刘慧芳、小芳在一起被认为是自私的,可是当刘慧芳瘫痪之后,他想和刘慧芳在一起则被认为是无私的。其实此时的罗冈不能说对王亚茹没有感情,可再深的感情也经不起十几年的消磨。而他对刘慧芳,的确是感激和倾佩,但爱慕也是真的,否则要多高尚的人,愿意把女儿送给恋人,自己和一个行动不便的人生活一辈子。最后他和王亚茹和小芳相认时,王亚茹已经称呼丹丹,但他始终叫着小芳,这是对刘慧芳的尊重。
王子涛:如果说罗冈是懂爱的,那么王子涛是懂大爱的,我想如果小芳不是王亚茹的女儿,此剧还会不会有如此结局,但是由始至终对小芳态度没有变过的是王子涛。王沪生与刘慧芳离婚,孩子一人一个,按说谁也不用向谁付抚养费,可是王子涛想到刘家经济条件有限,还是按时给刘家抚养费,哪怕抚养的小芳是和王家没有任何关系的弃婴。小芳的腿他始终关注着,哪怕并不知道那是自己的外孙女。他始终感激刘家在那艰苦岁月对王沪生的帮助,他始终是不满离婚后王沪生对刘家的态度,很奇怪如此气度的人居然有王沪生这样自私的儿子。其实王子涛一直很喜欢竹心,但他更希望王沪生能和刘慧芳复婚。我想在文革关押期间这位老革命一定受了不少苦,但是历经沧桑后依然能保持这样的心胸气度不得不让人佩服。
小时候跟我妈一起看这部电视剧,我妈把女主刘慧芳当作了她的人生偶像,认为做女人当如是。我当时受她影响,觉得小芳的姑姑简直是个大坏蛋,天天都凶巴巴的,还总是跟小芳的妈妈过不去,一点也不温柔善良,跟女主角老好人刘慧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来重新看了一遍这部剧。发现,王亚茹从头到尾都酷毙了。打从这剧一开头,就能看出来,她不喜欢刘慧芳,同时她也不喜欢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有一部分人说这是因为王嫌贫爱富,厌恶刘家的贫穷;还有的人说,王性格高傲,瞧不起劳动人民,所以才讨厌文化水平低下的工人刘慧芳。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被很多人忽略了,那就是王雅茹跟刘慧芳性格不合:王为人干脆(跟男朋友罗冈说分手就分手,绝不拖泥带水,犹豫不决),敢作敢当(在10年动乱期间,自己一个人无依无靠,家庭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仅仅在闺蜜的帮助下,就敢生下女儿),从小家境优越,多才多艺,文化水平高,技艺精湛(文革期间由于技术过硬没有吃太大苦头),从生活方式到行为模式,都跟传统意义上贤良淑德的中国女性相差甚远,可以说十分西化了;而女主角刘慧芳,属于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兼具传统女性和现代女性特点的一种人,她性格温顺善良(帮助处在人生低谷的王沪生,抚养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芳),贤惠软弱(在家庭生活中处处为王沪生牺牲,放弃高考,任劳任怨),做事又犹豫不决(初期在宋大成和王沪生之间摇摆不定),同时又没什么文化,沉溺于家长里短,跟王雅茹完全是两类人,王雅茹要是喜欢她,那才出鬼了。 王亚茹和刘慧芳第一次面对面就产生了矛盾。王亚茹从外面回到家,进了房间之后发现弟弟带着个女工在自己房间听自己的留声机。遇见这种事,大概谁都会生气,王亚茹也不例外,对着王沪生和刘慧芳一顿冷嘲热讽。刘慧芳虽然以其一贯的贤惠风格忍受了对方的指责,但是应该并没明白自己错在哪儿,因为她并不知道不该随便进别人的房间侵犯别人的隐私,她的家太穷太小,逼仄老旧,还住着好几口人,哪还有什么隐私?相信当时的很多观众跟刘慧芳的家庭状况类似,也抱着同样的想法,觉得王亚茹小题大做,十分矫情。但是如果用现在的普遍眼光来看,王亚茹的行为没有什么错。 王亚茹是个非常勇敢的人。十年动乱时期,父亲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一家人死的死,下放的下放,本来早已准备好的婚事一直得不到批准。她在艰难时期偏偏还怀孕了。她在这种时刻表现出了超凡的勇气,自己一个人把女儿生了下来,等着男朋友回来开始幸福生活。可谁知道男朋友把女儿给弄丢了,王亚茹去监狱里找到了男朋友,想把事情问个明白,对方却三缄其口,出狱后才坦白说孩子已经不知去向。以王亚茹目下无尘的性格,即便非常喜欢罗冈,又怎么能容忍?但是她又孤高自傲,不容易看得上其他男人,同时事业心超强,干脆不想罗冈也不跟他见面,单身生活了十五年,最后直到找到了亲生女儿才跟罗冈团聚。 王亚茹跟弟弟王沪生虽然从小生活在同一个家庭当中,两人性格却大相径庭。王亚茹是父母在留美期间生育的,当过几年ABC,而王沪生,看名字就知道,是父母回国后在上海生下的。大概受到各自出生地的影响,姐姐王亚茹性格独立,热爱自由,想和喜欢的人上床就马上实施,看见不喜欢的人也懒得多说一句话;弟弟王沪生则不然,他心眼小,自理能力差,勇气又欠佳,对待感情不专一,朝三暮四,在刘慧芳和肖竹心两个女人之间摇摆不定,唯一和姐姐相似的大概就是脾气很差而已。 在《渴望》播出时,女主刘慧芳的呼声远比女二号雅茹姐姐来得多。大多数男人们,喜爱顺从又甘于奉献的对象,而女人们,似乎也都把自己定在了女主的位置上,并不想拥有一个嘴巴毒辣的前卫大姑姐。就连我妈,当年也曾在对着电视机的时候义愤填膺地告诉我:“刘慧芳好,王雅茹坏!”王小波在《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中小小地黑了一把:“…这些年来,大家蜂拥而上赞美过的正面形象,也就是电视剧(渴望)里面的一位妇女。该妇女除了长得漂亮之外,还像是封建时期一个完美的小媳妇。当然,大伙是从后一个方面,而不是前一个方面来赞美她;这也是中古的遗风。” 《渴望》播出至今,已经过了二十余年。这二十多年来,世界变化倒是挺快的,不过我国的电视剧,好像还是原先的样子,没准儿还不如原先。就算题材七十二变了,瓤子雷打不动,大部分都是琼瑶奶奶《一帘幽梦》的变种:女主必是一个傻白甜,虽然业务水平不行,但是胜在积极向上又滥善良。还得是个处女,含羞带臊地等着男主来跟她圆房。至于狠角色御姐,即便聪明伶俐学富五车,也只配当当女二,心仪的男人最终会投向女主的怀抱,去当女主的真命天子,或者甚至只是当一个备胎。这么一看,《渴望》还稍先进些,毕竟安排好男人罗冈和高冷御姐王雅茹破镜重圆、老实人宋大成和泼辣妹月娟长长久久,没让这俩男性角色去当女主的备胎,也还不至于全落到俗套坑里。
因为编剧是我喜欢的王朔,并且当年万人空巷,还让公安部颁了奖,所以找出来看一下,现在只看到第十五集。刘慧芳这样的人设,据说当年是女神,但放在今天,至少我不欣赏。
第一,不愿意嫁给宋大成,一直理所应当地让人各种干活,自己还端着架子,不知道牛什么。
第二,心里有了王沪生,还在两个男人中间举棋不定,非得决定嫁给王沪生了才甩宋大成,也是有点狠。
第三,嫁给王沪生以后,还跟宋大成毫不避讳,甚至让王沪生跟宋大成做好朋友,好奇葩的想法。你老公愿意跟谁做朋友是他的自由,凭什么按照你的喜好?物以群分么?因为都喜欢你,所以要一团和气,全都围绕在你的周围?
第四,结婚前对王沪生爱心泛滥,结婚后又把所有的苦一个人吃,把自己弄得那么可怜,却让王沪生承担舆论指责,还差点流产,一定要这样么?就不能像个正常人一样享受丈夫的照顾?
第五,从来没把王沪生当男人看,而只是当孩子看,做任何决定也不跟丈夫商量,交流都是像哄小孩儿一样,没什么沟通效果。
现在只归纳出这么多,后面再补充吧,反正这五条随便拿出一条都挺糟糕的,苦难来自于性格。引以为戒。
虽然我没在电视上看过这个电视剧。但是电视剧剧情就是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到八十年代的故事。
坏人坏的没有那么纯粹,只有在特定事情和背景之下心情发生的变化。也许刘慧芳并不符合现在人对电视剧女主角的审美,但是就是凸现了特定年代的坚韧女性,善良勤劳。
任劳任怨的妇产科田大夫,她默默帮助了慧芳,罗刚,和王亚茹。而王亚茹在混乱的时代,与亲生骨肉被迫分离,甚至心理有些畸形,她渴望女儿回到身边,渴望小芳是自己的女儿。产生的对慧芳的刁难。
丰富的人物,精彩的故事,才让人一集一集看下去所以很推荐的好剧
1. 生活化文本VS啰嗦:观影体验像读小说的感觉,对话写的很满,问题就是所有的对话从头到尾都这样,优点是确实很生活,缺点是很啰嗦,中间一度2倍速加快进看的,一边看一边感叹:一拍几十集啰里八嗦的毛病,原来从这第一部就有了,算历史遗产;看到中间忍不住觉得这些絮叨到了无节制的地步,严重怀疑这些对话就是为了凑集数凑出镜时间,比如王沪生三番五次找竹心求结婚,田莉三番五次找王亚茹求和解。
2. 语言本身:风格差异化做的很到位。北京胡同口语四级听说最佳教学材料,我提名本片。最佳选段就是那个来相亲的演员来慧芳家里那段。经典。另外王亚茹普通话很简练,竹心的浙江口音,那个女学生的安徽口音,都好有意思。当然,有些话真的蛮尬的,比如每次见面都要说:你?!
3. 满VS空:前面事无巨细交代这么多这么满,后面结尾居然是开放式,我的内心:为什么啊?我忍了这么多絮絮叨叨和反反复复,为了就是看你的结尾怎么收啊,好气。
4. 换位核心:当你觉得小芳累赘的时候,她的生身父母和亲人却完全不这么想。我觉得这个设置很棒,基本上换位是揭开伪善面孔探讨人性的不二法宝。
5. 悬念设置:观众在上帝视角(一开始就知道小芳就是罗冈王亚茹的孩子),就很期待这些蒙在鼓里的人究竟怎样去扮演他们的角色,人生又怎么展开,这个渴望的心情很强烈,也算是这部剧成功的根本吧。
6. 女性视角:王沪生需要慧芳的时候就结婚,不需要的时候就嫌弃,说是变化,其实本质是一致的,就是从头到尾都只想着自己、没真正爱过慧芳;最终慧芳选择离婚也是本片唯一“女权”一点的地方了,其他的比如月娟流产之后说自己不能生所以男人都肯定嫌弃,大妈说的闺女早晚得找个主、是别人家的人,甚至慧芳所谓的贤惠善良,也有一部分是包揽家务、丧偶式育儿、不能好好复习考大学,包括最后所有人都抹泪的为了照顾小芳辞职,等等,所有细节构建出的,是一个让人细思极恐的社会模样,女性为了家庭,要做出一切可能的牺牲,并且这些牺牲都是好的、被称作善良、被歌颂成美德。本剧又一高频词汇:好人。
7. 家庭教育:这部剧的另一个高频词就是“对得起”了吧,所有对小孩子的教育都是从这个基准点开始的,对得起爸妈,对得起爷爷姥姥,对得起姑姑小姨,搞得好像小孩子生来就是还债的一样,这样的是非观很朴素也很狭隘。另外一点,教育方式也很局限,孩子一不听话就急着打,慧芳也会这样。心疼所有这一代的小孩。
8. 剧情设置的另一些方式:WG结束后王亚茹拒绝小芳和慧芳住到小楼里,拿父亲的健康为理由,感觉真的很生硬。倒不如先把慧芳小芳都接到家里,毕竟这样做也是基本的体面。然后在日常生活中设置一些情节和意外,体现出来小芳慧芳和王家的格格不入,最后加上竹心的炸弹,这样剧情会更自然吧。现在剧里呈现的反复都是王亚茹在讲话,我不同意,我不喜欢,我不允许。
9. 历史价值:涉及到WG、改革开放等对个体人生轨迹的改变,感觉现在主流影视作品并没有呈现这些内容,我自己这方面了解也很少,所以这次能从另外一个视角,不是被下放到农村的人,而是从留在城市里的人的视角,去了解当时的故事。另外,剧中服装、发型、家具、音响等的变迁做得蛮细致的,从唱片看到小收音机看到大块头录音机,从麻花小辫看烫卷,从蓝色粗布看到羽绒服西装,蛮过瘾的。
最后:好多外景居然是在北大拍的!也是没想到
情节不记得了……小学课本上用万人空巷为《渴望》造句
老妈一辈子最爱!
《渴望》监制郑晓龙说,当年《渴望》收视率探顶,无人不看,社会犯罪率都下降了,因为这个事儿,公安部还专门对《渴望》全剧组进行了表彰
评分虚高,粗糙,人物从概念编造而来,不真实。刘慧芳属于伟光正、高大全的一类,但有点儿缺心眼、拎不清墨墨迹迹,拖拖拉拉,人物总是忙这忙那,端茶倒水,说话总是没说完就被打断,一个跑出去,另一个喊他的名字。类似的定式太多了这样的剧当年万人空巷,足见当时精神生活多么贫乏当然不是一无是处,但别太较真,大概晃儿瞧瞧吧
以前上小学那会儿家家户户都看的电视剧,那会儿妈妈还在工厂上班,姥姥家还住胡同里,写作文儿,好多同学写以后要做刘慧芳宋大成那样的好人,记得内年的春晚还请的他们剧组上节目。。。这么多年过去了,再看这部戏,才觉得它承载的太多,编剧很有思想和倾向性,人物的性格塑造其实也并不单一。
我靠,这个我太深刻了,我才几岁啊,那时候出门玩,吃晚饭的时候就听见渴望的主题曲,那个NB。
鱼找鱼,虾找虾,不匹配的婚姻都是不会幸福的。。
知道什么叫万人空巷吗?1989年冬天的中国内地的周二晚上,街上没人了!
不多说什么。出国那么多年,还是感觉这部电视剧真的是最棒的国剧。太棒了。其实国剧非常优秀。最近这些年精彩经典的电视剧越来越多。希望大家都支持国货啊!
一部对我的母亲一生影响深远的电视剧。
我爸和我妈斗嘴时候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你小时候连《渴望》都没看过还和我聊什么时尚?”
小时候播的,不过太小没印象,应该当时1岁多把,不过主题曲至今有印象
我是刘慧芳是一个很正常的人啊 无论是不放弃收养的孩子 和追求自己喜欢的男性不计较他的境遇 只是在这个社会 守护住自己正常的道德感要牺牲的太多
很经典的剧集,小时候在奶奶家肯定是每集都不错过,虽然对一个小孩子来说,他不一定能看懂,但那感觉我至今都忘不了,实在是太苦涩了,尤其是片尾曲!
老妈和老姨貌似挺爱看,记忆中非常长的家庭剧,刘慧芳就是传说最传统的贤妻良母。
至今还记得毛阿敏唱的主题曲“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亦真亦幻难取舍”
还记得看渴望,刚开始用彩电看,后来家里被盗,电视丢了,就用黑白看
真的是人性的光辉啊,剧里的爸爸简直就是耶稣一样的存在。这剧应该是属于室内情景剧的首发了
小时候很多人围着电视看,看哭了好多次,现在不敢看了,怕毁了经典形象。
轰动一时的经典,剧情其实有点婆婆妈妈家长里短,但演员确实发挥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