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的烧脑片,其实就故事来说也并不复杂。不过故事背后涉及的哲学、语言、文化等等素材就真的比较复杂了。
先概述下故事:主人公事业成功(当大公司的信息分析员),婚姻美满(妻子也怀孕了),不过母亲身处弥留之际,连自己都不认得了。因为医生对“记忆”的描述,勾起了他的“闪回”。他在整理小时候的资料时,发现自己中学阶段,曾经有吸毒的历史,而当时一起吸毒的一个女孩子,似乎凭空消失了。是否因为吸毒受害,他也不清楚,于是他就和当年的朋友,一起回到被毒品放倒的那个酒吧。然后他开始发现问题的严重性,似乎自己一直没有从当年毒品的毒害中醒来,现实世界与记忆重叠交错,甚至一切都在变幻之中,到底自己是因为被毒品放倒而错过了考试,还是今天因为追查当年的事而面临丢了工作……到底是自己要去寻找拯救那个姑娘,还是姑娘是从神奇的多维世界来拯救自己的……甚至最后,姑娘是自己理想的爱情和生活(沉浸在毒品带来的满世界旅行,灵感不断的创作,但现实又是在垃圾堆里翻东西的流浪汉),还是姑娘居然是自己精神世界最后的港湾——母亲(正如,幼年看到黑暗,刹那的恐怖,都因为母亲即使的拥抱和爱抚而获得安全感)。最终真相就是,当初他沉迷毒品,但是母亲对他的关爱和担忧,一直成为他迷幻世界里“拯救的唯一力量”,他仍然是现实世界里成功自由的人,消失的姑娘他自己创造的母亲的幻影。
所以,电影还是充满正能量的,远离毒品,不然会害了一辈子,而且一直都是梦魇。
不过电影,厉害之处,在于编剧,他归结了大量的元素:
一、记忆的虚幻性(或者说不真确性,不确定性),不管是个体还是群体,对于某件事的记忆,都会结合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传统进行“粉饰”,以至于很难确切地记得真相。所以,不论是临死前的母亲,还是壮年的主人公,对于过去的记忆都是“虚幻”的。正如《金刚经》所云:过去心不可得。
二、毒品的致幻性,毒品的危害自不讳言,也无需赘言。但毒品吸引人的原因是它能够致幻,会放大感觉,会消弭时间,会混乱记忆和现实……而这部电影,主人公的诡异体验,无不与此有关。
三、平行世界的无限可能性,“平行世界”概念是现在电影喜欢摆弄的元素和构思,不过这部电影真正把“平行世界”展示出来:无穷的宇宙,每个宇宙又有无限的可能。平行世界真正魅力所在是“无限”性。简单地说,在这个世界,主人公选择吞下毒品,在那个世界,主人公拒绝吞下毒品。那么这一选择就变成了两个世界。而分离后的世界还会不断地分离,比如吞下毒品后吐掉,吞下毒品后走出酒吧,吞下毒品后杀了同伴……
四、时间是虚无的。时间是什么?这个有很多的答案,但是科学家会告诉你,时间可能仅仅是幻象,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到现在也搞不懂。为什么,因为假如没有时间(就是我们仍然会运动,但是运动是可逆的;或者说我们可以自由在时间中穿梭),那么会是如何的境界?所以,影片中,虚幻的姑娘就是一个能够自由存在于平行世界之中,超脱时间的束缚的存在,她似乎更接近真理:
(影片台词)跟他走,他会告诉你,本身(itself本真)。颜色、语言、控制、形状、曲解,关于你用来解释现实的系统,并不是你自己选择的。数字、语言、颜色、形状,所有这些都是对你周围信息的曲解,一个试图控制你的意识的入侵性生命体,强加给你的曲解,你摄入的物质,暂时抵消了入侵生命体的影响,它试图迫使你以与信息本身相同的方式感知信息,以一种线性的方式,把选择看作是不可避免的结果,是它强加给你的结果,从而控制你所有的选择,但实际上是在消除它们,它通过影响你感知最精心的曲解来实现这一目标,那就是时间。
五、虚无主义哲学,无论什么年代,虚无主义总是我们逃避现实的一条路,所以不是单纯批判所能够解决的。这有点像中国传统的“道儒兼用”。主人公从小就要面对现实的艰难,比如考试,比如公司老总要里听季度数据。现实要付出努力,这很困难,关键是付出努力,还不一定成功。所以“躺平”,甚至沉迷毒品,似乎更容易,更轻松。不仅如此,还可以用歪理——虚无主义哲学,来充分打击现实世界。
片中,主人公与虚幻姑娘的对白:
(你在找什么?为什么探索对你来说那么重要?)我不想像他们一样,被锁在一个他们自己都忘记的,身处其中的监狱里。(什么监狱?)看看他们,四处奔波,假装清楚自己是谁,已经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其实一点头绪都没有。这些并不重要,他们所做的只是给东西贴标签,给予无限和不可知的事物以不正确的名称,甚至连该死的标签制造商也不例外。之后他们环顾自己的世界,充满了毫无意义的标签,然后说:“这就是我们的现实。”这就是那个监狱。(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摆脱束缚呢?)我们吗?你又在追随我吗?(呃,是的)你必须记住,我们所拥有的力量——选择的力量,每一秒的力量——当下的力量——当下!
六、自由意志。人是否存在自由意志,这一直是哲学和宗教的核心问题。影片给出的答案就是“当下的选择”就是你的自由意志。不管是电影中的人物,被编剧的语言所控制;还是现实的我们,似乎被命运扼住喉咙,毫无抵抗的能力。那么我们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我们有选择的自由,你可以选择努力学习,还是去吸毒,这能够最大程度地决定你是升学还是沦为败类,失去希望。
七、现实的困境。我们看电影,就是要看矛盾的解决,就是通过看别人“经历困境”来做一番体验学习或者安慰超脱。主人公的困境总会吸引我们看下去,他如何面对母亲忘记了自己?他会如何拯救那个因为毒品消失的姑娘?他该如何解决“记忆困境”的干扰,重回人生的正轨,正如当年摆脱毒品,通过考试一样。
八、探索与艺术。对于浪漫主义者而言,探索与艺术才是真正的人生。就像影片中主人公最佳的梦幻,全世界各地去旅行冒险,去那些荒无人烟,去那些人迹罕至的地方;然后呆在豪华的别墅里,源源不断地创作艺术。问题是,这样的生活,仅仅存在于幻想,那是神的生活。冒险分分钟,会让人类交出脆弱的生命(想想最近发生的“马拉松选手失温事件”就够,不用去想珠穆朗玛峰上掩埋的无数登山者);更何况艺术与财富本来就不是真正有交集的存在(想想能写潇洒万代的“闲来写笔青山卖,不使人间冤孽钱”的唐伯虎,真实的人生多么凄凉就知道)。所以,主人公曾经迷醉在这样的幻梦中,但是毒品劲一过,还是得到垃圾堆里翻东西,回头躺倒在肮脏废弃的酒吧里。
正是这些元素,使得这部电影显得烧脑,也显得有点意思!2021/6/6
临近结尾Freddie看着躺在病床上的母亲恍然大悟般说出“It's you."的那个瞬间是他意识到神棍孩子口中控制了所有人的“invasive life-form”入侵性生命体是谁的瞬间。
——母亲就是Freddie的入侵性生命体,她从Frddie婴孩时开始教会了他线性时空和因果报应的道理,教会了他人需要面对他们所做的事情的后果。那扇虚掩的门、孩童时摔碎了的雕塑、高中的结业考试、新工作的季度会议,都是反复闪回的标志性瞬间,需要Freddie做出影响自身未来的决定的瞬间。意识到这一点之后,这部电影为什么又名《弗雷德里克·菲茨尔的教育》The Education of Fredrick Fitzell也就呼之欲出了。
成人意味着明白有些事情如果不去做/做了就会让“正常生活”脱轨,并学会选择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婴儿学会了不能自己跑出卧室门因为会摔下楼梯,孩子学会了不能摔家里的雕塑因为雕塑不会复原、高中生学会了不能在结业考试时突然兴起离场、社畜学会了不能糊弄季度会议在会议室发疯……因为时间是线性的,人的行为会有其因果,所以人们做出选择。
这部电影里选择是否吃Mercury就像黑客帝国里选择吃红药丸还是蓝药丸,有人选择头也不回地逃离这种牢笼哪怕这意味着她会永远脱离社会(Cindy),有人选择从一开始就不去尝试这种令人觉得新奇又恐惧的可能(Andre),而有人在选择尝试了之后最终还是放弃了“自由”回到线性的时空走出一个单调但稳定的人生(Freddie)。
无论是从编剧/导演/演绎哪个角度来说都算不上特别有新意,是个3-4星,让我给出五星的点还是挺个人化的:这部电影帮我短暂地发泄了一下当代社会对一个人的人生规定好的期许和父母严苛要求教育带来的怀疑人生【笑】。不过,不同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所以观感大概会不一样,但我觉得只要沉下心来看这部电影不至于给三星以下的分还狂踩一通。
当然了,远离毒品爱惜健康是一些底线,通过药物带来的幻觉去打破成规这种做法还不如当个平庸普通的人呢。
“不记得”
“选择”
“时间”
“跟随/不跟随”
“Explore”
“prison”
“NOW!”
....
以上的几组关键词在电影中反复出现。
你将知道,这是一部不能天真的从悬疑或惊悚去归类的影片。
虚幻交织的故事线实际埋伏着四条维度逻辑,所以,如果“随意”,你会很容易走入导演的抽搐且精分式的布局陷阱里,并在 flashback 的“时态分裂中”,被各种符码抽的披头散发怀疑智商。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第一视角”关键词,让我觉得这更像是部围绕“熟男版的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抗毒化学伦理剧,乌烟瘴气的充斥着典型的笛卡尔哲学视角。
男主因为母亲疾病的变故,在迷离而苍白的生活中,陷入了“发生了什么?”的迷之懵圈,主线便从记忆中那个马赛克般诡异消失的女孩开始,高潮部分其实就是围绕青春嗑药后的集体断片,并再次集体进入迷宫式的记忆拼图游戏里,回忆重塑以方程式的形态,释放了“救赎”这个大主题,并导向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影片高潮章节突兀的表达有信息虚幻性与超物质的“时间”概念,本来以为会有什么声东击西的大魔王出现,结果硬掰了一地的胶卷,无非就是想表达——人要活的现实点!导演一开始似乎想轻轻的撩拨有关“混沌爱情的意义”,就像人类的第一场人性实践总是从初恋开始,深刻而高能的爱情往往正是未来时态的进行时。诺兰式的野心,可惜节奏的不严谨,在我看来正是影片的最大bug,此处省略五分钟的尴尬
笛卡尔曾对“人的本质”问题陷入困扰,人是什么?同时也怀疑自己的身体是否是存在的?显然,人的本质并非是单一的物质,人作为是一个实体,也是思考主义的本质,而这种思考主体的存在,不需要任何的空间,也不依赖于任何有形的实体,这就说明了,我的心灵,我的本质,是完全不同于我的身体的,你可以说是寄存在身体里快递,但却和身体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而这种貌似抽象的丰富性,正是源于人类以一种思维的无限延展性,在生活中周而复始参与解码完成自我总结的过程。
——首评无脑
我觉得,这个电影其实是对西方哲学思想的描述和探讨。
男主学生时期曾经堕落,嗑药而产生精神幻觉,在一个集体吸毒的晚上,他的几个同学应该都死了(片子的女老师提到过,这个毒品导致几个学生死了),只有男主没有死。而男主因为母亲患病而心生沮丧,重新吸食毒品,从而引起一系列强烈幻觉,回想起学生时期的种种经历,也搞得家庭支离破碎。男主在不断幻觉当中,儿时母亲的教导在潜意识里引导着他自我救赎,也是西方哲学返向内在世界的一种描述和探讨,中途用一种玄幻的拍摄手法表现。幻觉当中,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如果没有吸毒,然而那也只能是一种想象和幻觉。最后母亲开口叫了男主的名字,男主终于成功完成了自我救赎,不再追随学生时期那个女同学的步伐,不再吸毒。因此在梦中也就有了美好生活的场面,也回想起了儿时母亲呼唤自己回头,滚下楼梯很痛的场景。最终,母亲去世了,男主重回母亲的怀抱,正如儿时那样,走母亲教导的正确的道理。
剧情讲男主正在过着普通但得体的生活,然后突然就开始脑抽,画面不断闪现一乞丐一美女几个大汉。
然后他就去找答案,想搞清楚他为啥脑抽。
找啊找,还找了几个学生时的小伙伴辅助回忆。
终于想起那美女是同学,喜欢嗑药,当初差点和她好了。
然后后面剧情就乱七八糟了,一会改变了过去,和那美女好上了,一会又回忆起病床的老妈,又回来过之前的正常生活了。
整部电影总结起来就是:说了个屁。
剧情烂就算了,节奏还极其拖沓。太多的沉默看风景,你一边给房间打扫卫生也不影响你的观影。很多画面根本毫无意义,纯粹拖时间。
这部烂的创意点在哪呢?在于他故意营造一种“这部不是烂片”的氛围,然后结果非常干脆的给他烂了。
就冲这,加一星。
这哪是什么反毒宣传片啊 —— 试问哪个尝试在剧情里讨论人生哲学的导演或者编剧不是抽大麻抽到天人合一的 —— 关键是:如果这个药确定能令你有“选择的机会”,说白了就是那个“Free Will”,那根本是仙丹。
在药效内能够在时间线上退后到足够距离可以看到各块碎片并作出选择,已经是量子科学普及教育:人生是个可以取档的游戏而已。
喜欢 Rick and Morty的对男主后期穿越的桥段有没熟悉的感觉?几乎就差一把射出绿色脑洞液体的传送枪了
==========
演员演技在线,音效、画面、特效都是恰好,都是为了故事本身,全程一句多余的废话都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都没有。
==========
你要知道时间也仅是一个维度,你的人生------也不过是用你的灵魂串起来的生活中的所有碎片------并不是你以为的那样就是连贯的单程票,真正的信息散落在整个宇宙的时间线上,你要学会退得很后,很后的距离,非常非常后,后到超越时间这个维度才能看到,那个各个信息凑拼出来的画面,就像电影里那个喃喃自语的男孩,你以为他在断断续续地吐单词,但其实他一直在连贯地说一段信息,只不过这段信息是超越时间维度,你和他同步才能听懂而已。
又如你抬头看到的北斗七星,组成一个水斗的那七颗恒星,在纵深的位置上其实相差巨大,根本就不在相同的星域里,但默认去掉纵深维度,就是我们美妙的星空画面。
因为,尽管我们已经进化出来两只眼睛来观察立体物体,甚至有两只耳朵来配合测量,但在极大尺度的纵深视角还是有欺骗性的,
长宽高如是,时间更是如此,何况我们的身体机能还没进化到可以完全立体理解时间的程度。
但你们竟然就看不懂这么完美的,对时间维度的剪辑?
真是可惜
你们的人生都底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下?迷糊?麻木?还是昏睡?
==========
男主超神了,某种意义上他就是个Rick,不然你以为他放弃了和女主一起的选择,是怎么回到正常生活的,靠药效退去?这药效都已经十三年了,而且药效在吃药之前的时间线上还在起效。
如果能力可以放弃,他又怎么可以在放弃能力后继续进行选择?怎么观察到幼儿时期的信息。只不过这个“正常生活”的选择的代价同样很大,是妈妈的离世。
女主不是,妻子也不是,妈妈才是男主的“正常生活”锚点。
导演野心挺大,想搞查理·考夫曼那一套,可惜只学了表面功夫,沦为故弄玄虚的迷幻嗑药片,加一星鼓励吧。。。另外忍不住想吐槽迪伦是四个基友里最违和的高中生。
试图讲一个很复杂的故事,有点诺兰《记忆碎片》的味道,只不过中途尿点实在太多
这个阴影记忆会不会太小了点
应该叫闪瞎,不应该叫闪回。
我是多喜欢这种迷幻神经质嗑药氛围片。看到中间以为是套路片,但是后面又让我mind blowing了
这个「水星」真牛逼,只要吃下去,你就是薛定谔的猫,你可以在上万种不同的时空中自由跳跃,时间在静止的同时也在流动着,幻觉与现实从此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你就是奇异博士本人!这样的药,我也想吃!
烂的有创意,有创意的烂。
台版片名永远这样一针见血——《药命回忆》我笑死了,原片名有Flash,电影镜头就真的有很多Flash,无语死了,非常不适。迪伦这张脸横跨18-38岁是完全没在怕,他真的很不错,但是电影拍得像《无姓之人》和《梦之安魂曲》的低配融合版(莱托这两部真的很炸),精彩程度甚至比不上这两部的预告片,只能说好一部戒毒片
差点被毒品毁了的男主的一生
青年时打破窠臼,规则以外,大千世界,不断试错,不断探索,中年时回归庸常,阅尽千帆,归于家庭,20年前是《搏击俱乐部》,鼓励放飞与释放,现如今世界肉眼可见的右转,在电影里看到一节轮回。
闪回是一种普遍存在非能完全用科学解释的现象,这里有两类可能,一是你相信此为大脑的某种故障反应,对过去经历相类似的情境的误判,错把眼前所见当成记忆中的画面;二是你认同科学仅为有边界的规律经验的汇总,承认人的预知能力、平行宇宙的存在,而闪回即是基于此产生的。影片《闪回》弱化了主题方面的研讨,而是运用多变、自然、流畅的切镜,着重于将闪回现象进行极富冲击力的呈现。代入弗雷德的视角,一同经历这场奇幻之旅,是超现实的有趣经历。
无比难看,五流货色,执行差,为了闪回而闪回,剧情被割裂的一塌糊涂,前面60分钟观众一直不清楚男主角和故事究竟要干什么,通篇充斥着混混沌沌的无力感,失去了看下去的耐心,装逼失败的典型,没那金刚钻,偏要揽个瓷器活,垃圾,别浪费时间。★
玄幻色彩太足,结果“平行时空抉择”这种常见科幻设定被压得非常微弱,虽然本来故事就算被归类到科幻也是非常豆腐软的科幻就是了。而结尾复归亲情的桥段实在不太友好,同时也对“现在的妻子”和“初恋”二择一这种非常好让人代入情感的设定直接被抛弃十分不解——制作班底觉得这种平行时空三角恋情故事太过老套?但是为了老母放弃初恋更是让人难言的……微妙啊。丝带演技仍然非常好,不过角色方面其实还是没有特别大突破啦,也希望能有大制作能用他吧,或者说真的能沉下气演那种需要用外在表露各种内心想法的文艺片?3.5归3。
想打三星,但又觉得怄得慌。想拍成平行时空穿越还是平行时空的不同人生选择,反正就玄乎的吃了“水星”药片,男主就可以跟着女主全世界摆脱时间限制到处happy体验各种不同人生。结局男主居然放弃那种随意选择的自由探索人生,回归母亲怀抱,走了最开始最主流的人生路。看得我真憋闷,玄幻色彩太重,科幻色彩太少。尤其结局真是宣扬和谐家庭是人生第一要务的基调太明显了,主题曲我看用“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那首主旋律挺应景的,呕
一团乱麻
当场闪到癫痫发作的水平,我看不懂,但我大为震撼。
又名《我不知道我那年夏天干了什么》。主角不知道,观众被闪得也不知道,我看编剧也不一定知道……
画家dylan好帅~量子叠加状态的电影 说实话剧本撑不起90分钟
dylan的演出不错。此片分数不该只有这么低…虽然这个低分和IMDB很契合…此片还有OA的homer演出………该片说的重点有点不明确 到底是反du呢 还是讲our perceived time is linear? 不同的重点男女主的故事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结局 鉴于片中某人单词组成句子的胡说八道 也许是想说后者 什么牵扯到外星人和时间的事…反正还是有点神棍…3.5
这片有点烧脑,涤纶演技大爆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