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究竟能烂到什么程度?
豆瓣评分能不能突破4分大关?
制作方和导演瞎B拍究竟能圈到多少钱?
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
不到140个字儿还不让发
就这电影还值得让人写上140个字儿?
毕竟又没有人给我五毛钱
陈可辛说他媳妇这电影刚好及格
现在看来根本不是谦虚,完全是TM商业互吹
吴君如与其说是导演
不如说是电影的搬运工
看看她都“致敬”了多少电影
才将将巴巴地凑了88分钟.......
我都替剧组那捉急的想象力难过
最近空闲多,基本上把近期电影都看了一遍,看了网络评价其实也已经在心里打好预防针,但是一整场电影下来我还是惊!呆!了!我没想到,我一个笑点这么低的人,看这种喜剧片居然一点点都笑不出来😱一整场一点点都没有!喜剧片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我看别的时也是能抱着爆米花哈哈哈笑几声的,结果这个我根本没有欲望。它没有抓住我的点,港式幽默其实我是真的不懂,也可能是个人原因。难得严苛一点打一星,因为,这场电影,对我而言,真是索然无味
作为吴君如首部执导的电影,《妖铃铃》肯定存在很多问题。节奏紊乱,骨相不佳,都是不争事实。但在观影中,引发了我许多电影外的思考。因有国、粤场,带香港色彩的电影毫无疑问能选粤语就选粤语,没想到是纯粤语而非普粤交杂。恐怕真是交杂,就太容易让人联想到广州了,尤其是这种繁华地段拆不掉的老楼(冼村:怪我咯)。毕竟后段有一个一闪而过的镜头出现了「禺山宾馆」和「淼鑫猪肚鸡」,说不是广州也没人信。果然,台词有极大区别(若字幕就是国语台词的话),许多地方也深有不同。这种版本区别很常见,王晶便是个中高手。《王牌逗王牌》是烂片,但国语有刘德华唱《咱们的屯儿》,粤语没有。《追龙》里国语说伍世豪是南洋人,而粤语还是说了「潮汕达濠」。更不用说,里面的潮州话台词了。我不是要谈什么文化骄傲,而是一个作品要尽可能用其原生文化去理解。不要觉得框架脉络足够好,上面的填充加塞无所谓。王晶的《精装最佳拍档》结构工整,堪称编剧的典范。但硬要看配音,始终有问题。除非本身是香港导演,但并不打算提供粤语版的作品(如:徐克、尔冬升)。否则普粤之差颇大,周星驰的两部西游便是例证。《妖铃铃》其实是一部挺有诚意的作品,绝非粗制滥造的骗财之作。其内核颇具八九十年代港式喜剧「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特点,但囿于执行力、审查尺度和大陆市场,很多都未能表现。譬如,吴君如假扮阎王审沈腾一段,被拆穿后直接对了两句港版《IQ博士》的主题曲歌词(灵感IQ称得上,十分之高超云云)。我在此会心大笑,但字幕(国语台词)就是普通对话,了无生趣。又如一开始吓鬼的两人,粤语称呼是「阿飞与阿基」,恶搞香港92年的喜剧片《亚飞与亚基》(梁朝伟x张学友),而国语是平平无奇的「赵灯泡与张勇敢」。网红妹说一个睡过的导演跟自己说过什么,大家都反问「晶哥?」(王胖子又躺枪),但国语是空白无台词。更不用说,粤语里吴君如扮鬼时的配音是罗兰,扮阎王时是卢海鹏。反观国语配音(台词),都太书面语了。本质上就是港式思维的故事,往上填充出调和口味的结果。我没有丝毫贬损国语或大陆喜剧的意思,而是指出这些创作很容易水土不服。以近年大热的开心麻花为例,诸如「我不抽火哪来的烟」、听到可以共度良宵,病人马上起来俯卧撑并配乐《好日子》等,都是神来之笔。我也无法想象,这如何翻译成粤语,或在港式喜剧下呈现。吴君如夫妇是很有野心的人,吴的人脉也相当广(看看金鸡系列就知道了),但他们也未能找到一个能「陆港共赏」的模式。观影中,我不禁幻想若吴君如不必强融,完全按港式喜剧操作会如何。砍掉后面的勉强鸡汤(整个逻辑是立不起来的,忽然就成一家人了,以及他们为何不要钱就放弃了家园),就变成「钉子户大战地产商」,未必不好看。《富贵黄金屋》不就是类似故事,镖叔靠弹琴通知的士佬多经典。而且,可以纯粹地「去到尽」,再现港式喜剧的魅力。以前大家以为,影片不太「香港」就没有理解障碍。其实并非如此,譬如麦兜系列,《春田花花同学会》太超前,《麦兜当当伴我心》又太多粤语依赖,但到了《我和我的妈妈》就感动了不知多少人。可见,内容上有没有「香港」无关紧要,重点是表达方式与共鸣点。看吴的几部经典,《岁月神偷》因不与大陆共享叙事背景而不被重视(这部多少港人深爱,我认为白血病出来后就不太好了,前半部分我也爱极);《金鸡1》还有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拍妓女,也不能理解胡军角色的意义;《金鸡2》稍微好点,但对郑中基和张卫健的角色也不明就里。到了《金鸡SSS》和《12金鸭》,前者看不懂王菀之和张家辉角色的大有人在,后者虽质量不高,但听着薛凯琪痛骂「C.Y.Leung」就值回票价(我在香港看,全场哄堂大笑)。大家以为是内容问题,实则是手法问题。《夏洛特烦恼》里,「咱们各论各,你管我叫爸,我管你叫哥」,这种伦理梗就完全无法影响港人(乃至粤人)。反之,詹瑞文似的戏谑(如:《潮性办公室》话剧版,电影差了不少)也很难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因此,想把各种元素糅入「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港式喜剧,是一个伟大的尝试,但也是必定的失败。不过值得庆幸吴君如并没有想着骗钱,也不是许多人所说的那么不堪。她虽失败,但却是有诚意的探索者,这非常值得鼓励。以此为例,也可一窥大陆崛起后港台地区娱乐制作的面貌。其资本与市场体量,当然完全无法跟大陆比。但除了避开敏感话题(如:冤死的戴立忍),还要考虑口味调和。《使徒行者1》很好,大陆注资后的第二部就不怎样了。尝试跟腾讯合作的《盲侠大律师》也存在后期疲软,对比TVB同类作品并非如此。我并不认为大陆资本就是有毒,何况无论有没有,时势就如此,要顺势而为。但怎样相互提携照应,是一个很新的课题。因为各方面因素,港台许多从业者已经在努力钻研了。而大陆创作者即便不需讨好相关市场,也应仔细研究,否则只能沦为播点港台歌曲和古惑仔内容卖噱头。文化的交融,从来不是易事。我们身处其间,亲眼见证,也算得幸。
采写/二十二岛主
“我人生已经开始下半场了,现在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得是发自内心喜爱的。”吴君如略带感慨地说出这些话时,一点也不像我们印象中的“三姑”,这一刻才恍然发觉,原来陪伴着我们成长,带给了观众无数笑声的她,也已经52岁,进入到了“人生的下半场”。连日来全国范围内的路演奔波使她的身体状态很差,接受专访时,偶尔还会咳嗽,但她仍然坚持亲临每场宣传,希望让大家感受到自己以及电影处女作《妖铃铃》的诚意。 在访谈中,吴君如回顾了《妖铃铃》从创意萌生到实际拍摄过程中的幕后细节,尤其与担任本片监制的丈夫陈可辛,更是时常因为创作理念产生摩擦。当被问到到发生冲突会听谁时,吴君如笑称,“谁的声音大就听谁的”。而对于影片中岳云鹏、沈腾等新锐笑星的表现,吴君如更是赞不绝口,称自己近年来出于朋友邀请频繁接触内地喜剧综艺,虽然成绩一般,但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这群“喜剧新力量”,为自己的影片增色不少。 在近期播出的的《演员的诞生》中,吴君如与陈可辛作为战队指挥官加盟助阵,聊到这档节目时,她肯定了同为喜剧女演员的导师宋丹丹的艺术地位与追求,并表示因为“外型好”在对决中选择了凌潇肃是出于节目效果需要。作为演员的吴君如坦言像《岁月神偷》等严肃类型的角色可遇不可求,但会用心演好每一个人物,而目前最想合作的男演员,是“市民刘先生”刘青云。
【以下为专访实录】 剧本创意来自“钉子户”新闻,与陈可辛争执比谁声音大 记者:《妖铃铃》这部电影是根据沈阳钉子户的真实新闻改编的,这个故事一开始哪里吸引到了你? 吴君如:我觉得就是荒谬感,我本来想拍一部喜剧,但是我觉得很多的题材都已经拍过,同时我对惊悚电影特别喜爱,我在想剧本的时候,我就跟自己说,如果真的要跟内地好的喜剧演员合作要弄一个怎样的剧本,才可以做到地域上没有大的差别。然后我看到沈阳钉子户的新闻,我觉得一个城市高速发展的时候肯定会有这种情况发生。这些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故事,所以我就想从这个新闻开始拓展,看看钉子户能不能联系到惊悚里面。 记者:当时选择这个题材会不会也和香港人对于房屋的呼唤与需求有关? 吴君如:这个完全是有,因为香港的确是地少人多,现在楼价贵到不行,每一个人都很难买到自己理想的房子,付了自己一辈子努力,都还存不到钱。我觉得这不仅是香港问题,好多地方都有这个问题存在,特别是年轻人,很难自己存一笔钱。有些年轻人工作这么辛苦,还是需要有一笔钱去旅游,或者买买衣服,或者享受一下,还要给父母。在看沈阳的新闻之前我还看到一个香港新闻,一个露宿者住在一栋空旷的大厦里,他在门口写了一个牌子,说这里有鬼请勿内进,后来在沈阳也有类似的新闻,所以这个问题真的是好多大城市会面对的。 记者:这次作为监制的陈可辛和作为丈夫的陈可辛分别给予你哪些方面的帮助?你们在剧组又是如何分工的呢? 吴君如:基本上非常琐碎的事情,他就先帮我把关。他为什么鼓励我当导演,是因为故事是我先发现的,他觉得喜剧的呈现也是靠我自己演了这么多年戏的经验,跟他的风格很不一样,但是他的确在监制方面帮助了我很多。比如说资源,他有一个团队,这么多年在内地已经很好地接轨了,宣传上他们提供了好多帮助,还有找演员。虽然故事已经有了,但是我还需要跟演员沟通,他就帮我找一些好的演员,不过最后拍还是要听导演的,他不会在现场指指点点,只是在现场太多琐碎事情,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剧本,我们打磨剧本时间非常长,他当然有帮助有参与,然后也有北京的编剧和香港的编剧,陈可辛帮我把这个团队建立起来的。 但是之前他在现场,我们作为监制和导演身份会发生摩擦,他会跟我说你不要这么天真,你不要这么不知天高地厚,你必须要有一些取舍,这个我明白,他说我明白身为一个导演有一些事情是必须坚持的,但到一个地步不能坚持的话你是一定要放手的。譬如说我很想拍一点过于惊悚的镜头,他会提议算了,你现在还是把所有演员拍完你再去拍自己想要的吧,因为时间是金钱,他会提议,可能这个拍完浪费时间也会剪掉,大概就类似这种情况。 记者:那发生了艺术上的摩擦,最后听谁的呢? 吴君如:最后都是听导演的,或者是谁声音大就听谁的。 记者记者:那一般都是你声音比较大? 吴君如:对,哈哈。
拍摄喜剧不算跟风妥协,岳云鹏的表演最为惊艳 记者:陈可辛导演之前曾经说过,大家现在都在跟风做喜剧,他现在放弃了很多大成本的文艺片的项目,也也过来拍喜剧,您觉得这是一种妥协吗? 吴君如:这个不太敢代替他回答,我觉得喜剧肯定是比任何类型电影比较好卖一点,在市场上我觉得是很正常的,好多人就喜欢看喜剧,并不一定要让我们去烧脑,所以喜剧在电影市场里面的确是占了好多优势的,但是我并不觉得是跟风,因为每一个年代都有它的经典或者好笑的、卖钱的喜剧,我觉得我自己第一部导演作品,应该就是要拍喜剧吧。陈可辛是巧合,因为他这一次当监制,也不是硬要当,我也不是硬要当一个导演,只是我觉得刚刚好想到这个故事,我觉得好有趣。他之前监制的那两部也不是纯喜剧(《七月与安生》和《喜欢你》),也是爱情为主,都是文艺片,刚好他觉得我要做这部戏他就帮我一把。 记者:影片前半部分有大量惊悚、僵尸元素,在拍摄的时候有没有找一些经典的港片进行致敬、参考?在审查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一些阻力? 吴君如:当然有很多自己拍过的那个年代电影的符号在里面,但这个时候必须要配合审查了,因为刚才说其实我特别喜欢惊悚的,我已经拍了好多那种镜头,但是好多人就觉得可能观众一般都接受到某一种惊悚程度,所以我们做了几次调研,好多人提出还是以喜剧为主,惊悚就作为加分项吧。 记者:片中哪一位演员表现令你印象最深刻? 吴君如:岳云鹏,我觉得他真的有吸引观众的磁场,他就是自带喜感。有时候我们给他对白了,他就会自己突然冒一句出来,我们就笑翻了,沈腾也很厉害,沈腾、潘斌龙、许君聪都是东北派的,我就觉得好笑,不用分地域性,因为这个故事也是大江南北不同的人组起来。我们的方中信,帅哥,这一次很大牺牲自毁形象,我们想剧本的时候说男人都是喜剧效果,他身上很多毛,但是他可能会秃顶,通常都会遇到这个问题。Papi也是第一次演戏,令我很惊讶,因为她演戏的时候真的很自然。 记者:把南北方的喜剧元素放在一起,会不会让观众感觉这是一锅乱炖? 吴君如:没有,我第一天就想把不同的喜剧风格放在一起。一开始构思剧本的时候就是这样,一定要做一次大胆的尝试,也许会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选凌潇肃出于节目需要,最想与“市民刘先生”合作 记者:之前你参加《演员的诞生》的录制,导师宋丹丹你们曾经在《笑傲江湖》中合作过,你对她有什么评价呢? 吴君如:我认识她是因为她以前演过很多春晚的小品,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喜剧演员,但是因为她是在舞台上表演,所以我不敢评价她什么。因为春晚那种喜剧,并不是我们港式那种套路,所以我觉得她跟赵本山老师表演的小品,都是很开心、很接地气一种表演方式。我不知道怎么评价一个这么有经验一个女演员,因为我真的很少看到她演电影,那天我们上节目,她也宣传了一部她的电视剧,然后节目里剪了好多我以前的港片,她说:哎呀原来你拍了这么多电影,为什么我们那个年代没电影拍呢,我也不知道,我跟她合作的时候她都挺严格的。 记者:那一期在对决中你最后选择了凌潇肃,你说是因为他长的帅,外型好。这个会是你选择演员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吗? 吴君如:我觉得好多演员出道的时候都想当一个明星,首要条件是帅气一点,因为人家买票付这么几十块,还是希望在大银幕上好看才行。当一个演员可以慢慢调,拍电影的时候经过剪辑,经过导演,经过造型、剧情可以调,但外型真的很难调。有时候好莱坞电影也是看偶像,帅气,然后我就觉得直接简单的评一下吧,你再慢慢仔细的讲他的演技,那就太长了,我觉得就是为了节目效果。 记者:你更喜欢演一些喜剧的角色,还是像《岁月神偷》中那样严肃一些的角色? 吴君如:很少演《岁月神偷》这种,因为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一件事情,刚刚好有这个剧本,导演又看到我一些特点,说我很像他妈妈那种感觉,所以不是好多人会找你演那种很正的角色。 记者:那你会喜欢演这种角色吗? 吴君如:我无所谓,我觉得什么都演也有他的缘分。 记者:那目前为止有没有一个自己内心相对而言最满意的角色?
吴君如:目前还没有,而且很难去评判。比如说《金鸡》,你们觉得这是一部喜剧,但是我觉得《金鸡》是一部非常文艺的作品,只不过是用一个妓女的口吻去把这个故事说出来吧。 记者:最想和哪位合作过的香港男演员再次合作? 吴君如:那可真是太多了,我还是说说没合作过的吧。其实香港好多演员我都没合作过,刘青云我就没合作过,我们两个拍了这么多电影,从来没合作过,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碰不上。特别想与他合作。
参加喜剧综艺收获良多,未来接戏一定出于喜爱 记者:你之前参加过一些内地喜剧竞技类的综艺,但成绩并不太好,这个过程中是否会加深你对于喜剧的理解,又是否会介意观众对你印象的改变? 吴君如:当初接的时候也这么想,我也跟制作团队这么说,导演说无所谓,我那时候特别纠结,我摸不透观众笑点在哪里,因为那个时候我都不知道什么叫二人转,也很少去看相声还有小品,但是现在回想那个时候我知道肯定口碑不太好,或者是怎样,我觉得还是非常值得来的,我就是从那个时候认识到这么多喜剧演员。我当时硬着头皮,就是因为和投资的老板认识,还有和制作人认识太多年了,他说你好歹来支持我一下,最后那一季是沈腾胜出,我认识了马丽,我说有时候不要计算的太多,反而是对我往后那条路有很大的帮助,认识多一些朋友,眼界大开。到现在我自己要弄喜剧,人家又肯来帮忙,相信我,所以人生有时候真的是这样,你以为输的那一刻原来也是会赢,我并不是说这部电影最后会赢,我觉得最起码我真的获得和学习了好多。 记者:现在有没有特别看好哪一位内地喜剧女演员? 吴君如:我哪敢说看好,大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说周冬雨也是非常活泼,她也来帮我客串了一场戏在《妖铃铃》里面,但是因为片太长我就把她放在彩蛋里面,她非常放得开,还有Papi也是,以及焦俊艳,她常常都是演女汉子,但是这一次她就演一个比较活泼的网红,所以我觉得她们都很优秀和努力,也很有潜力。 记者:很多人评价喜剧女演员三要素“要很Man,要很丑,要很糗”,你怎么看? 吴君如:可以这么说吧,因为你要放得开,什么都需要你演,你的脸部表情还有心理状态肯定要放得开。我自己在表演上也一直要这样放得开的。 记者:接下来有什么样的拍摄计划? 吴君如:我现在人生已经开始下半场了,演了这么多戏,也试过自己监制,现在连导演都做了,所以我觉得我现在要做的每一件事情,特别是演戏,都得是发自内心喜爱的,所以我现在下一步计划只是有大概的故事,如果弄成的话,可能两年后才会上映吧。 记者:还是导演是吗? 吴君如:如果找到一个合拍的导演的话,我就肯定请导演导,自己不需要这么辛苦了。 原文链接:http://ient.ifeng.com/43017265/news.shtml?ch=wt_ent
就这个故事?多亏陈可辛,一般人真玩不转的
这是一部非常奇怪的电影,真的不太好形容。为什么呢?说是港产喜剧吧,但里面的笑料都是内地的,又有开心麻花又有德云社。说是内地喜剧吧,但片中无处不在的香港电影恶搞桥段和噱头,甚至故事也是许冠文、新艺城他们市井喜剧的讽刺feel。说是喜剧片吧,里面的惊悚桥段是真吓人的;说是恐怖片吧,那些笑料和段子也是让人笑的。
想了半天,《妖铃铃》其实可以这样形容:来自香港的幕后班底,用港片市井喜剧的方式,拍了一部内地喜剧,又在喜剧的氛围中最大限度的融入了惊悚元素的“完全融合体”。
《妖铃铃》之前曝光的预告片让我看得很郁闷,乱七八糟的一副烂片向,但在那时我还是相信,电影正片绝不会是预告片那样的模样,因为我相信陈可辛。
上半年我在《喜欢你》那篇文章里就说过,陈可辛目前在内地是有两大任务:
★其一,多元化。
利用自己多年的导演经验,在内地用多元化的方式来拍摄不同题材的电影,这个被徐克称之为“文化人”的导演,《武侠》《投名状》《中国合伙人》《亲爱的》等片类型驳杂,完全不见当年“清新范+文艺调”的UFO电影时期的市井喜剧风格。
★其二,授徒。
他监制了不少电影,包括曾国祥的《七月与安生》,许宏宇的《喜欢你》。这两部电影都有当年UFO电影那种感觉,是陈可辛将自己赖以成名的风格,传授给了自己的徒弟,培养新人。
而这部《妖铃铃》则有点复杂,同样是监制,陈可辛这可不是授徒,而是家务事。其实看完《妖铃铃》之后,能感受到很强的吴君如风格,尤其是玲姐的人设,完全就是当年吴君如《霸王花》《一眉道姑》时期的傻大姐的范儿。而电影的故事,不就是邵氏《七十二家房客》、许冠文《天才与白痴》再加上新艺城《难兄难弟》的感觉吗?
其实可以猜的到,《妖铃铃》是吴君如自己坚持要做的电影,因为她就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但担心自己搞不好,所以才拉来了陈可辛。对于这个故事体系,陈可辛自己也明白,电影是要面向内地观众的,旧时港产喜剧那一套根本玩不转,所以拉来了开心麻花,再加上一个岳云鹏。
于是就呈现如今这样的混合风格。
在《妖铃铃》的首映式上,陈可辛说这片算是“惊喜剧”,还说要不是自己拦着,吴君如就把这部电影拍成恐怖片了。
所以,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吴君如玩得飞起,然后陈可辛在后面一直拦着,各方面都有所顾及,但整体上没有失控,把这个看上去很容易跑偏的故事,调配的五味俱全
的确如此,《妖铃铃》别看整体上是属于喜剧片,但里面的吓人桥段一点也不含糊,开场就给观众来了一个下马威,红衣女鬼裂口女的场面,是典型的恐怖片桥段。但随后马上又进入到搞笑环节。
像是这种风格,我们在星爷的《回魂夜》中见过,追溯到更早,还是洪金宝那时候《鬼打鬼》《僵尸先生》为首的“灵幻功夫片”系列,其中就包括吴君如的《一眉道姑》和《老友鬼上身》等,但时间已经进入到90年代了。
一般而言,诸如这样一惊一喜的风格是很难搞的,因为这样的“冷热交替”对于一部电影风格会产生割裂的影响,搞不好了恐怖不吓人喜剧也不好笑,所以一般导演很少尝试。但本片有陈可辛啊,这位娴熟的调度和导演水准,把这两处元素调和得非常得当,前一秒吓人,随后马上搞笑,两种风格和氛围互不干涉,这是有意思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有了恐怖氛围的衬托,随之而来的喜剧效果,那是发自内心的笑啊。各位可以想象一下,当恐怖氛围让我们神经紧张到极点时,马上一个笑点,顿时让我们放松下来,这种大开大合的“一惊一喜”才是电影的特殊之处。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本片恐怖风格,也有区分。前面是日系恐怖,裂口女的出现,是那种典型的心理恐惧;中段丧尸场面,有人说像《釜山行》,但其实是西方乔治•A•罗梅罗那种风格,《活死人之夜》的感觉;最后一段阴曹地府是我国民俗,不恐怖却很有趣。
不过这样一个故事和内容风格,涉及到了恐怖气氛和钉子户,在内地大环境下,所能表现的内容只能是点到为止了。我相信本片同样在审查方面遭遇到一些问题,这样的故事以及片子涉及到来自东西方的恐怖元素,也只能很浅显的表现了。
所以《妖铃铃》选择了一个不得已为之的方式,当故事和风格所要呈现的有所限制时,本片用了“加快节奏”的做法,一路狂飙到结尾。
电影的故事格局很小,其中要涉及到的戏剧化冲突又不少,但不能表现过多。而加快节奏的好处,就是让这个故事戏剧冲突被“浓缩”,再加上恐怖氛围与喜剧元素这么一调和,所谓“一快遮百丑”就是出来的。
裂口女、丧尸、阴曹地府,东西方恐怖元素,三教九流的群戏,就是图个热闹。
其实《妖铃铃》的故事本源,是非常港式的。正如前文所言,这部电影整体融合了昔日香港电影最具风格化的喜剧模式。
一个强拆的故事,邪恶的开发商,形形色色的住户,其实电影的故事起因有点类似邵氏时期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尤其是一栋楼内,“苦中作乐”的住户们,与开发商斗智斗勇,都是当年经典舞台剧《七十二家房客》的路子。但不同之处就在于铃姐这个角色。
心怀鬼胎的铃姐,故作姿态且见利忘义,几乎就是许氏喜剧中许冠文各种主角的翻版。可参考《天才与白痴》中的阿添,《半斤八两》中的侦探黄若思,完全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许冠文的市井喜剧,都是专注于小人物,角色大多数贼眉鼠眼、尖酸刻薄,用贴近现实和搞笑的方式来讽刺现状,这是本片最初诉求。
所以本片是借用了《七十二家房客》的路子,用许氏喜剧的人设来完成故事主体,但本片的主题是许氏喜剧的市井讽刺,但风格不是,许氏喜剧是夸张人设的方式来贴近现实,而本片内容多于天马行空,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更像是新艺城。
电影后半段“瞒天过海”的设定,像极了《难兄难弟》,后者石天等人整蛊王青的段落,与本片玲姐整蛊装鬼二人组,乃至后来假扮阎王爷整蛊沈腾和岳云鹏的段落是一致的。
而且新艺城喜剧的风格,从《最佳拍档》到《难兄难弟》再到《开心鬼》系列,内容都是极致的天马行空,倒是与《妖铃铃》内容中大开大合的整蛊恶搞桥段相当,尤其是结尾另起炉灶式的合家欢,大家在原本的基础上换了一种方式生活,典型的新艺城风格。
看见没有,一会的功夫,从邵氏说到了许氏喜剧,又来到了新艺城,你以为这就完了,还没有哦!
作为导演,吴君如还是让本片具有她当年成名时分的感觉,就是女版“林正英”时期。尤其是本片第二个段落,玲姐反串女鬼去“吓鬼”的桥段,就是当年洪金宝《人吓人》的路子,这里将纸人变成老太婆,还有清朝僵尸。整体其身段,还是《一眉道姑》那种夸张扮丑的feel。
要知道,吴君如可是香港电影第一代“大笑姑婆”,本片的铃姐,完全就是她刚出道时期的搞笑人设。尤其是大家呼唤“铃姐”的时候,明明就是《一眉道姑》里的阿李。
所以,《妖铃铃》到底是什么风格,我也说不清,在我看来就是如上所说的,集合港产喜剧各种风格和桥段的混搭,我相信这是陈可辛的功劳。
这对于香港电影老粉丝来说,看这部电影是很亲切很有情怀的。但就我来说,我就是香港电影粉丝,本片中除了各种熟悉的风格和桥段之外,容纳于其中的笑料,却是新鲜的。
这里的新鲜,指的是各种恐怖桥段,还有喜剧风格。没错,本片别看是各种香港喜剧的融合,但笑料却是来自内地的。这里面开心麻花也好,还是德云社也好,都是很贴切融入到故事之中。
《妖铃铃》值得称赞的一点,就是笑料的把控,无论是对白还是情节,很容易抓住观众的笑点,我相信这既不是监制陈可辛的功劳也不是导演吴君如所为。而是内地的喜剧团队。天南海北的一通插科打诨,不敢说很高明,但确实很搞笑,这一点就不容易。
这里就不再多谈了,这些笑料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岳云鹏、许君聪、张译是最亮眼的角色。
除了一些大家都能get到的笑点之外,还有一些不易察觉的笑料,是对香港电影的恶搞,这倒是需要举例的。
比如吴镇宇与方中信这一对,恶搞了《古惑仔》与《无间道》,吴镇宇秀逗的时候高呼“我是警察”的设定,到了后来才明白,他真的是一个警察,还是卧底。这一处笑点相信只有香港电影粉丝才能get到。
还有papi酱的造型,直接来自于吴宇森的《八彩林亚珍》,甚至她与潘斌龙的设定,就是后者电影中萧芳芳与许冠英。
而在那段“比比谁更惨”的真情告白段落中,吴君如的故事,“家里人全死了就留我一个”,是来源于吴镇宇的《朱丽叶与梁山伯》,其中吴镇宇饰演的佐敦就说过这番话。这段内容本身不搞笑,搞笑是在于吴镇宇就在旁边坐着,而《朱丽叶与梁山伯》里也有吴君如,后者是个非常悲情的角色。这个噱头放在这部电影里,这才是搞笑的地方啊。
还有张译这个角色,来源于《回魂夜》,那个一心想要非礼女鬼的保安和到处配音的李力持。
所以说了,这就是陈可辛为什么拉开心麻花等内地班底“入伙”的原因,其实就是用港产喜剧的内涵,在呈现方式上更加内地化,否则如今的观众可能get不到笑点在哪里。就凭这一点,陈可辛还是很厉害,融合了这么多香港喜剧元素,再加上恶搞桥段和内地喜剧风格,整体一锅乱炖,竟然调和到如今这个状态,尽管有着施展不开的问题,但能搞成如今样子,真的很了不起。
就这个故事?一般人真玩不转的。
完全考虑逻辑的情节安排,有句俗话可以很好的形容这部电影:顾头不顾腚!多少次强行逆转,吴君如这位新司机玩漂移都是360度的大转弯,晃得我透不过气来。多少次强行套路,致(chao)敬(xi)了多少电影的创意?把港片题材嫁接到大陆,真的是严重水土不服,有点浮漂的笑料,除此之外,看完更多是反胃。
这部电影这的尬到我了,感觉很杂糅,没有个性,笑点不高级而且梗很老,强硬煽情有点没头没脑,看演员表演感觉很累很疲惫撑不起感情我的情绪完全是垮掉的。。。ԅ(¯﹃¯ԅ)总之,我很早就想离场了,三个字来说就是不喜欢,对。
尽管摆明是来北上赚人民币,但好在没有盲目跪舔北方口味,想玩的基本上都还是八九十港产片(还有个人学林亚珍!)那套,再植入一段年轻人喜欢的丧尸片,看得出尽了想象力创造力,吴陈两公婆的聪明才智和生意头脑还是明显的。至于为什么这么乱这么尬(玩过《四面夏娃》的君如姐绝不止这点料),怪谁咯。
惠州站,陈可辛导演跟阿如那特地过来宣传,真的是辛苦了。。可是我想说:陈导你那么有才,可是你还是没能阻止吴君如...
陈可辛之前谈到吴君如执导的这部刚好及格,事实证明并不是谦虚。
各种反转梗,开始有点恐怖,但知道原委后,就觉得好笑了。我私人认为打扫布满血腥的厕所是个败笔。还有数数的地方。反转丧尸的地方,我没想到。沈腾确实厉害。下地狱那个地方反转也挺好。给个3⭐半是可以的。
其实这几星都给它确实让我和小伙伴笑啦~不过有些地方真的尬
3.2星。1.吴君如和陈可辛一定很怀念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影坛。2.岳云鹏为本片最高笑点。3.港普和东北腔的碰撞还算有趣。4.最大的问题是笑料浮于表面而刻意煽情又让本片情节节奏有非常严重的快进和断裂感。5.最大看点是《乱世巨星》《朋友》这些港乐以及非常复古的布光场景,说白了就是从港片时代取一瓢水
【C-】笑点还是挺多的。但整个剧情还是太舞台化,没有真实感,尤其是煽情太尬。
铃分,因为太过难看而忍不住笑出声来。
我旁边的大哥笑得像打鸣,我怀疑他是片方花钱雇来的。
唯一的突破大概只有恐怖喜剧这环了,可惜在我们这里也只能打打擦边球。整部电影都非常儿戏,你可以说它是老港喜剧风,但始终没法接受这样胡闹的东西。剧情太过简单,基本就是一个小品的容量,感觉硬是兑水成一部电影。
一直对君如姐有着满满的敬意,也很喜欢她。毕竟香港电影黄金时代带给了我们不少欢乐以及难忘的经典角色,尤其是洪兴十三妹,望夫成龙等等,但不得不说君如姐真的不适合搞创作,多了啥也不说了,都是眼泪😂😂😂
它的节奏和我的心理节奏是不符的,整个电影谁也没能说服谁,融入对方的节奏,如果电影是一场交流,我们都是失败的。从制作层面而言,利用语言作为笑点之一的喜剧,主角却是配音,这都是导演演员不重视。表面上以类型层层深入来推进情节,却总是忽略更为现实和深刻的逻辑,是这类魔幻喜剧的通病。儿童片
这简直欢乐喜剧人大电影啊,根本就是把一堆风格完全不同的小品串了串,恐怖、丧尸、犯罪什么元素都来,正常语速讲话的Papi酱一点都不好笑,不过沈腾那造型居然还有点崔岷植……
这片看得不值当,一开始真的恐怖,说是恐怖片也不为过,剧情很尬,笑点生硬,强行煽情。。。真的不喜欢╮(﹀_﹀)╭
实在太傻逼,太胡闹了。一年到头,我也算是看了不少傻逼一星烂片,这是看得最生气的一次,简直现场就要气炸。。。
居然还停留在八十年代的一惊一乍屎尿屁的搞笑级别 我都替你尴尬
一部正片比预告片好看的电影,陈可辛是不会坑媳妇的,猛鬼大厦的格局,其实是中国内地的开心鬼+人吓人,梗和噱头都是港片的,七十二家房客、八彩林亚珍、朱丽叶与梁山伯、无间道等等;但在噱头之上的笑料是内地的,故事小节奏超快,用快节奏和笑料掩盖一些不足之处,有情怀也有笑点,3.5,星,个人挺喜欢这片
在光怪陆离的喜剧元素堆叠中,人物的情感显得过分虚假,为喜剧而喜剧,就像吴君如所说,过了。喜剧无根,欢笑的只是皮,而无神。但本片在内地创作环境的大背景下,以港式风格为模板,融合僵尸,丧尸等新元素,不失为一种鬼怪新说的好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