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9年开始,短视频的兴起给电影从业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电影剧情的意义是什么?“xx说电影”或是“xx看电影”这样标题的短视频作者,通常用3-5分钟时间,通过对原电影高度剪辑,加之言简意赅,嬉笑怒骂的解说,让观看者快速了解电影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叙事方式、乃至摄影技巧和电影美学——一种视频剧透。观众完全可以免费在一个小时内通过短视频“看完”十部以上的电影,而大量节约了购买DVD,去电影院等传统观影模式所消耗的时间和金钱。面对如此挑战,作为电影从业者,思考什么样的电影无法被短视频化,什么样的电影又最容易被短视频化,电影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首先笔者并不觉得短视频的兴起是对电影的覆盖,就如同照相机的出现并没有让绘画从此绝迹,只不过让摄影与绘画重合的部分——追求刻画人物或风景在眼前一瞬的真实纪录,被照相机取代。绘画在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出现后通过印象派,表现主义乃至立体主义重新回答了自身是什么的问题。照相机的出现实际上是促使并帮助画家更加精准地把握绘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同样,短视频的意义也在于此。
笔者认为,短视频所能覆盖电影的领域仅存于电影中那些可以被非时间化的要素。在短视频出现后,电影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从未变得如此紧密。而电影中最非时间的要素莫过于电影情节与逻辑关系。这也是短视频作者在尝试概括一部电影内容前需要了解的核心内容。而剩下的那部分,才真正属于电影的本质。试想,一部并没有什么情节,人物关系及其简单的电影如何被短视频化呢?这是短视频作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可说的信息如此之少,3-5分钟完全没有必要,半分钟就可以说完。而不可说的信息又如此之多,多且复杂——就像《萌之朱雀》中呈现的那样。
与其说《萌之朱雀》是时间中的电影(或说是时间线上的电影情节),不如说它是电影中的时间,时间是作者真正描绘的对象,而非人物和情节,人物或是情节的作用是在为时间染色,让时间更易被察觉,具备基本的可视形态,其作用仅此而已。从这个角度看,编剧们无需再绞尽脑汁构思那些光怪陆离,脑筋急转弯似的电影剧情,这只会让片子离短视频更近,而离电影更远;相反,他们应该学习《萌之朱雀》的电影观,让剧情成为透视时间的工具。
日本电影总体上都具有这种反压缩特征,河濑直美的《萌之朱雀》不是第一个,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但一定是纯度最高的例证之一。笔者可以不负责任地说,这与日本文化有关,通过对易逝之物刻画永恒之物,天生地对时间报以悲观主义态度,时间的流逝指向美好的毁灭,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像樱花一样,它们的生与死,原因并不重要,逻辑地探索家中男人的自杀动机,兄与妹的爱恋,乃至影片末尾老奶奶歌谣后是睡着了还是死了并不意义,只是导演倾向认为这样的情节更利于刻画时间流逝而已,其他一切逻辑可能性的探索也未尝不可。在日本文化的指引下,日本导演能够比在其他文化下更易于把握时间作为电影本质的内涵,因为时间在日本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只有日本电影才是电影,别的电影不是电影,是短视频。这是由电影复杂的本质和内在属性决定的。纪录片同样也无法被短视频化,并不是因为纪录片都是弱情节的,观看一场90分钟球赛和获知最终的比分之间显然存在巨大区别。
一直片名好奇,总不知此萌作何解释,翻阅资料才发现,萌是日语中萌芽的萌,代表了绿色。而朱雀即四神之一,掌管南方。再回望影片,那种夏日绿茵萌发,满目苍翠的情状,呼之欲出。
河濑直美曾说:“人生的些许欢乐,些许忧伤,都只是时光的永恒流动中的一点涟漪,淡淡飘逝在轻风中”。相较于萌之朱雀的不知所云,我更喜欢简单直白的《暗恋家族》和《绿色的朱雀神》,这两个译名。前者翻译的不知所云,但似乎是抓到一点点本片的精髓,如果要理解剧情,还是暗恋家庭更准确一些。当我再去回味,似乎还是《萌之朱雀》好听一些。
印象中,那长长的光之隧道,像是记忆的长河,也像是时光的隧道,从此地可以通向过去,似乎也可以通向未来。
如果同样的恋母和恋妹情节,交给一个西方导演来拍,肯定会安排大尺度的吻戏和床戏的,本片的导演河濑直美,却处理的非常含蓄,就像一首老歌缓缓的从闪烁着蜡烛光色的小木屋里飘摇出来,如果非要找一首歌,那就是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是谁在敲打我的窗,是谁在撩动琴弦,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渐渐回升出我心坎。
据说这是河濑直美的第一部长片,为此他准备了四年,胶片电影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我试图问自己。就好像打捞一段古早的时光,或是误入他人的梦境,亦或是捡到了他人的相册,既有熟悉感,也有陌生的体验。
我喜欢纪录片部分,那些乡村农人的笑脸是如此动人和有穿透力。记得片尾镜头始终对准奶奶,当一家人逐渐飘散,老人家的眼神也变得涣散了,曾经的炯炯也不知去了哪里?我在想,这样的人情世故,如果发生在中国大陆,会是在哪里呢?在西部,在偏远的山区,似乎还有这样的人情味,但是大陆的村庄已经开始凋敝,这样的人情味未来还会有吗?
刚看到这部片名的时候,还以为是部动画片。毕竟“萌”这个词近来被人们熟知是源于二次元文化的兴起。实际上,这里的“萌”是日语中“萌芽”的萌,代表了绿色。而朱雀即四神之一,掌管南方。
这部影片是河濑直美的处女作,上映便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金摄像机奖。这部影片看起来如此的日本,整部影片没有几句像样的对白,也没有可以称得上故事情节的主线,且始终笼罩着一股阴郁的、低沉的气氛。
戴老师将河濑的影片类比日本“私小说”类比成“私电影”。这部影片似乎充分反映了河濑导演的特点,虽然包含了极具私人的表达,同时又有社会关注的问题。
《萌之朱雀》的故事发生在奈良县一个深山中的村落里。这里的人世代以林业为生,而随着世代的不断发展,大山里的人们与外界沟通的便捷度成了限制村落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人支持火车通过村落,同样也有人反对。
正如十五年后宣布火车通过项目停止的会议上一位老者担忧的那样,没有火车虽然意味着可以保持世外桃源的幽静,同时也意味着将不断被遗忘、渐渐地凋零。年老的邻居被儿子送去养老院,年轻的人们总要出走才能找到生路。
看到通火车这个情节,我立马想到的是英剧《雀起乡到烛镇》。当火车刚刚问世,还被看为“怪物”时,小镇上的人们也因害怕它破坏原本平静的生活而反对建设车站通车。
关于这部影片中导演想要表达的私人那部分内容,或者说情感层面的内容,说实话还没太看懂。不知道和B站的删减版是否有关。
对我来说有意思的是,这部影片只有爸爸国村隼和女儿尾野真千子是职业演员,其他人均是素人扮演。难怪也差不太到其他人的资料。尾野真千子是我很喜欢的日本女演员之一,还记得最初看《最完美的离婚》是对她的惊艳。
另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河濑导演2007年的影片《殡之森》的女主也是尾野真千子,这部影片获得了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故事同样发生在奈良,影片第一幕和《萌之朱雀》看起来一模一样。远景拍摄的大山树林,鲜艳的绿色铺满了屏幕。
电影明显可以看出来是两部分。前一部分描写的是一个人有希望时的状态,一个家,一个村子有生气时的状态。后一部分则是没希望,没生气的状态。后一部分还有一些对于过往的回忆。
这首先让我想到了《岳阳楼记》,阴风怒号与春和景明,说的是两种心境。又让我想到了《江湖儿女》,有网友评论说,电影展现的是廖凡雄性荷尔蒙减退的过程。
我上小学时,最盼望的就是放暑假,因为暑假可以去姥姥家玩。姥姥家的院子里种的是各种蔬菜,一院子都是绿色,杏树、李子树结满了果实;大门口的两侧种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出门就是山,吃饱饭,我、哥哥还有表弟就去山上探险,饿了就往回返。那时候小姨还没有外出打工,二姨也经常带着我表弟过来,我家四口也都在姥姥家。那到了晚上就显得很热闹,大人们看电视、嗑瓜子、聊天,我们三个孩子就疯闹。 然而后来几年,姥姥身体越来越差,后来去世了。再去姥姥家,大门口堆满了废柴火、杂物,院里的果树也没有了,房顶也有一大块因为雨淋而塌陷下去。小时候荡秋千的两棵小树还在,按过掌印的水泥台阶还在那里。 相信好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孝三的悲剧也是由此而来。
我感觉导演没有太具体的指向。可能是在说人们对过往美好生活的留恋。也可能是在说希望。希望可以给人带来生机。人站在过去看未来,未来很模糊,似乎还有一丝恐惧,但是未来是可以憧憬的。就像是那个隧道,幽黑、令人恐惧,但是有远处是有光亮的。我不太了解日本的国情,可能是在影射对国家的不满,未来没有像政府许诺的那样。要是放在中国,则可能是在影射城市化对于农村的侵害,当代的中国农村就是没有希望的。
怎么说呢,昨日的美好已经不在了,那就让它存在记忆里吧。要让自己充实起来,成长起来,这样才能把握住明天的美好。
河濑直美处女作 & 尾野真千子银幕首作,获戛纳金摄影机奖。1.每一个镜头都是生活的味道,细腻,恬淡,隽永,尽管不易进入,但属实是愈品愈有真义的佳作。2.关于童年的玩趣,劳动的辛累,自然的丰实,铁路的兴停,暗恋的情愫,村庄的衰败,难免的离别。3.乡土之息像极了侯孝贤早期作品,多次复现的摩托车前跟运镜亦令我忆及[南国再见,南国],隧道、吊桥与猝然出走逝去的丈夫则同质于是枝裕和[幻之光]。4.【光】成为影片中最令人动容的自然元素,生活中的神性透现其中:隧道尽头之光,妻子白伞上的叶影光斑(想及莫奈[撑阳伞的女人]),洒入室内的晨光,医院出口之光,放映机之光,透过树林的日光。5.穿插的三段录影涌溢着生命的本相,那些质朴、辛劳而真诚的面庞呵!6.荣介一路跟随舅母(骤雨),牵着表妹的手走过夜市,暗夜上屋顶玩闹。(9.0/10)
7.8;為著離棄這塵世,沒法睡著亦要睡,你不肯睡我都睡
很喜欢的风格
《布米叔叔》似乎有借鉴此片。感情高点处理得比较潦草,比如屋顶看星星一段,比较MV。
看了半天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东西。你说它烂吧,它还有点腔调,但是看完了就是感觉昏昏欲睡,浪费时间。钢琴曲还不错。
开始注意时间
抬眼就看到的绿色,生命一样无常。
感觉就是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人想象的电影
四星半入;重看@电影博物馆;09年初看不快时分最好的治愈剂;不仅直接启发《沙罗双树》,更直接提到,很多桥段的影子;屋顶的且听风吟,隧道的幽深神秘,索桥承载的时光重量,欲言又止的暗涌,廊下清凉的风铃和奶奶安详的面容;尚未离去便已怀念,现代化的侵入和离开故土撕扯的痛。
新的与旧的。可以说出来的与藏在心底的。留下的与离开的。河濑真的好爱大自然。尾野真的是天生女優。
淡泊到近乎冷冽的画面。虫鸣。静夜。一次短暂而冗长的握手。一个未曾发生的吻。
4.5,27岁就摆脱了故事的绑架,创造出自己独特美学观念,摄影机像一名家庭成员,默默触碰着他们情感轻微的律动,奈良呈现轻柔的油彩质感触手可及,从没出现过的山外却逐渐改变山里的诗意和封闭,最后一切的喜怒哀乐被远山眉黛和屋外风铃轻轻扶平,赋予全片奇异的私密感和柔韧的植物性
四星半,河濑直美处女作,明显比她最近的两部片子好很多。
通向桃花源??
无语,凝视,离别,实录光阴流逝,非全知全能叙述,五次音乐,结构性段落酝酿离散情绪。河濑直美有些源于个人经历与记忆的标识,比如乡野自然,风吹草动雨落,男孩女孩的懵懂情感,父或母的离去,慈祥老人的歌谣...这些在第二扇窗里还有。这部主要讲对故土的坚守,隐隐的伤感。4:3的坡路构图,戛金摄
河濑直美的长片处女作竟然如此舒服,天然去雕饰。那些8毫米机器拍的村民片段很美
河濑直美早期的作品这么隔绝,似真实似梦境,晦明之间的影像是太多情绪的喷发,没想到最后一个摇镜之后忽然回忆大量涌入,让人猝不及防。河濑直美继承了小津拍吃饭的风格,拍少女单纯又复杂的状态简直美到无以复加,尾野真千子表演风格奠基之作。整体来说太散乱隔绝了,不过感觉这也是河濑直美珍贵所在
90分钟版。河濑直美的影片具有一致的气质,却不拘泥于形式。用极少的人物语言略显导演自我制约的表现人物关系与从容自然地延展看似简单却又蕴含饱满的主题的剧情时空,河濑承接了小津对衣食住行的日本生活置之于女性化个人童年生活化的表述,残缺的拼凑的家庭,模糊关系的爱慕,离去与坚守,美景亦在
不错啊
镜头意境美得令人感动,尤其是最后一幕镜头从陷入熟睡的老母亲逐渐上摇越过屋顶,逐渐远望定格在绿色群山,整部电影所诉说的琐碎小事乡土情怀在这一刻更加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