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敲锣打鼓给二叔送奖状的环节,来的自然而实至名归,竟然在喧闹的场景中让我联想起《大话西游》结尾处吴孟达“中状元”并和娘子一起买豆腐夫唱妇随的场景——一种温暖喜悦的人生四大喜之“金榜题名时”的情感抒发。
好的电影要么超越时代而令人有共通的感动,要么体现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并让人感动——这部电影不乏时代的“计划生育”主题,但却用纯朴、真诚的演绎给人们憧憬了一个完美的婚姻和家庭的乌托邦——它是理想的、也是现实的,是时代的、也是穿越时空的,它是符合中国人爱情婚姻家庭的千百年来共性的情感伦理的;惟其如此,也是令人不禁莞尔、会心而笑来自心颤共鸣的~~
它是纯真的。1979年3月的时代背景,是冲出藩篱、思想解放,拥抱阳光和未来的社会气象;人们如同新生,对实现四化的理想坚信而践行。这种信仰式的群体共情,是发自内心的,和我们今天的所谓多元和怀疑论、利益权衡后的精致,是天壤之别的。
它是现实主义的。并没有因为实现四化下的计划生育工作的主题而高高在上形式主义。二婶从“没有小家哪有大家,没有大家哪有国家”到“没有国家哪有大家,没有大家哪有小家”的思想转变,是经过前后各种演变和小伙子小姑娘们的实践促进的,是建立在倒插门平衡养儿防老的传统诉求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一味的牺牲而去实现政治和社会目标。
它是深耕于生活,并对生活进行提炼和归纳的。五个女儿的家庭想儿子,两个儿子的家庭想女儿,一个儿子的家庭想儿子娶媳妇上门~~每个家庭所面临的孩子的婚姻问题,都有现实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基础;对每个家庭和婚姻都有提炼式的描述和交代,既明确有简练,绝不拖泥带水,又解决到位。将一切矛盾暴露出来,又合理地消解掉,皆大欢喜来的自然而然。这不能不说在根本上是我们今天最稀缺的“编剧”的功劳~~
它是美好的。场景好:田园风光、村落小镇(这个村镇尤其是各家的房屋应该是有点拔的过高了吧,哈哈,这可不比今天的小康农民社区差啊,外边是独立宅基地,里面可是城市公寓级的装饰和摆设。算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吧~~),经济作物(甘蔗)种植,乡镇企业(糖厂)红火,还有港口机械装载,等等~~人物好:俊男靓女天然美帅自不必说了,老一辈的出演也很出色(凌元同志是主角呢~~昨天刚看了《黑三角》里卖冰棍的反面角色~~真是演什么像什么啊),都是十足的演技派,代入感极强!可不是今天的演员做作僵硬,要不就是一脸的面瘫从头到尾玩深沉~~音乐美:配乐精彩,收放自如;两首风靡全国的时代经典就不必说了;结合地域特征的《刘三姐》主题音乐和唱词,多次呼应丰富了影片的整体风貌~~
真诚的,就是永恒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甜蜜的,就是幸福的~~这是一部令人愿意相信、抑或重温的精神乌托邦~~一个中国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国人的内心质朴的心灵家园~~
《甜蜜的事业》主要讲述了一位已经有六个女儿的唐二婶因为思想老旧想继续生儿子,让一家人不胜其烦,丈夫唐二叔因为家事耽误蔗糖科研,女儿为了安抚母亲甚至准备放弃自己的终身大事。之后在计划生育工作者田大妈、田大妈的女儿、大女儿招弟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让唐二婶认识到计划生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最终决定做节育手术。从电影主题和年代来看,这应该是一部当时用来推广计划生育政策的主旋律影片,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尽管电影全篇充斥着“四个现代化”等字眼,但并不会给人不适感,反而让观众有点被当时人们一心为生产的热情和淳朴感染到。按理说刚打倒“四人帮”时期,百废待兴,老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多好,可是他们是积极向上的,相信通过努力能提升生产力,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使国家变得更好。这种如“病毒”一般的集体情绪是作为九零后的我们很难再感受到的,所以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会被故事情节牵动,会被逗乐,被感动。
影片在后半段有个特别有趣的反转剧情,唐二婶以为田大妈的儿子五宝娶自己的女儿是“男入女家”,放下心中无人养老的担忧,欢欢喜喜准备去节育,谁知道亲家并不知情,一切问题兜兜转转好像又回到最初。不过好在田大妈做了半辈子计划生育工作,还算开明,在得知具体情况后,虽有不舍还是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去到唐二婶家,为计生工作做出了自己的牺牲。与此同时,唐二叔的科研取得了成就,被授予了奖章,回来后获得了邻里八方的赞赏,唐二婶在家中听到了大家的谈话最后也终于想通,不再执着于生儿子。
从唐二婶与女儿招弟的交谈中我们可以找到她“非生儿子不可”的思想根源。被传统禁锢的唐二婶仍然坚守着“养儿防老”的思想,认为女儿终归是要嫁人的,没有儿子留在身边会使她老无所依。这里倒是看不出什么“女子不如男”的性别歧视,整部影片也塑造了好几位事业成功的女性形象,我想可能与当时社会整体氛围有关,老百姓不分男女只一心为生产,对比现在来看,其实倒有点更开放的感觉。
除了影片本身反映的社会状况和要传播的先进思想外,作为文化产品来说,这部影片也是优秀的。温暖的象征着生命力的色调,并不冗长的剪辑,演员恰当好处的演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插曲,影片一开头的《我们的明天比蜜甜》真是让人听完后整天都能洋溢着喜悦,拿着锄头就能下田犁地的兴奋感充斥着全身。中间部分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大概更出名,听了有些耳熟,和前者不同,这曲相比更悠扬,少了点俏皮多了些安稳,如果《我们的明天比蜜甜》是播种,那《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更多的是收获和感叹。
总体来说,《甜蜜的事业》是部不错的政治教育片,也是部观赏性很好的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片,可以给被快餐影视包围的当代人带来非常不一样的观影体验,观赏之余还能思考一下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我们是否还能找回那个年代的初心,不被功利吞噬?为促进 “二胎”政策正常实施又是否可以拍摄一些有正确教育意义的片子来纠正因“不懂”导致的“一味否定”或者“不考虑后果扎堆生”的错误观念呢?
我期待着,毕竟“生活充满阳光,明天比蜜甜”不是么?
入选理由: 这是七十年代末的一部典型的计划生育宣传片,触及到了广大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生儿育女、青年恋爱、家庭婚姻与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它很好的体现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精神,而且拍的饶有趣味。当时北京电影制片厂三朵金花之一的李秀明(另两位是张金玲与刘晓庆)的娇羞无限让人完全放弃了文革后的矜持,影片的戏剧色彩更是让人忍俊不禁。该片荣获1980年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导演奖。
影片简介: 糖厂司机田五宝与农村姑娘唐招弟(李秀明饰)恋爱三年后招弟还不愿结婚,她怕结婚影响帮爸爸唐二叔(刘钊饰)搞好甘蔗芽片育秧试验。唐二婶重男轻女,已有五个女儿,又生下一个千金。孩子多了,处处有麻烦,招弟还和五宝闹了别扭,田家很着急。五宝的姐姐四秀去找招弟,弄清招弟是为了照顾爹妈,就建议五宝到招弟家落户。二叔二婶都高兴,二婶还同意做绝育手术,只是田大妈(凌元饰)还有些舍不得,后来终于想通了。在唐二叔甘蔗试验成功的时候,田大妈把五宝送进了唐家。做了手术的二婶原来还为回家的“反悔”而生气,如今深受感动。加上二叔以多子女的苦痛现身说法,他们都明白了“没有国家哪有大家,没有大家哪有小家”的道理。当田大妈怅然若失地回到家时,发现女儿四秀的爱人杨爱甘也落户到了田家。两对新人在喜庆中双双结婚。
重看
电影的名字很“政治”,电影的内容很向往,电影的制作很轻松。给当时的人们带来过欢笑和思考。
还玩戏剧间离……
“老头儿啊,我考考你,你学过华主席的政府工作报告吗?”“当然学过了,华主席号召我们抓纲治国,大干快上嘛。”
她-牺牲了--
剧情难免带有当年的政治色彩 但是丝毫不影响它的美 那一连串慢镜头 加上飘逸的红纱巾 诗情画意 成为一代人心中永远的记忆 那个年代的爱情简单淳朴 那个年代的人们充满朝气和追求 让人感叹不已 两首插曲非常好听 充满了积极乐观和蓬勃向上的精神 还造就了一位美丽的女演员李秀明 中国爱情电影重大的突破
那個時代的人真是純樸。電影還記錄了新會當時的景貌。不失為一種時代的紀錄。
那会的人真逗,真单纯啊。
宣传归宣传
http://www.56.com/u98/v_NDg3MDY1OTE.html
那时候人的状态真是太让人羡慕了
那雷人相当的男追女赶的——慢动作!
1980年代,我唯一喜欢的中国电影时代。
只有主题歌还算好听。其他的无论是情节还是意思都非常粗糙。
看当时多朴实
各种声音专场啊,很有时代感啊
政策宣传片
宣传归宣传~
刨除华主席、四人帮影响、生育政策,仍是一部不错的喜剧。马儿杀来吃。
父母很喜欢的一部主旋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