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巡》
伦勃朗的名作《夜巡》,也许本来就没有故事,也许本来有更丰富的故事,但在电影里却又是一回事。因为电影有点乱糟糟的,似乎特意造成“舞台剧”的效果,人物有很多唠唠叨叨的自言自语。主人公伦勃朗与三任妻子的故事也是跳跃模糊。至于最关键的,他受雇于阿姆斯特丹民团第五火枪队(比较奇怪的是片中这个队伍编制,和两名队长的名字与真正原始作品名《二区民兵连受命于班宁•柯克队长之下》【Militia Company of District II under the Command of Captain Frans Banninck Cocq】不一致),创作整幅画作的故事,被电影“设计”成一个丑陋的暗杀事件以及伦勃朗试图揭示真相的过程。
为此,我特意查了一些资料,希望去还原。
基本上大部分资料都在分析《夜巡》的艺术,对于背后的故事并没有太多的“疑问”:伦勃朗因为追求创新,不想和之前的画作一样,让“群体像”中构图呆板、人物等一。所以,不仅让人物出于群体动态之中,而且趋向各异、表情有别、动作不同……把人物置于事件之中。甚至有具体的描述指出:当时的民兵队,已经不需要上战场,是花钱买来的“特殊地位”(可以拿着俸禄,有着地位,享受人生)。而伦勃朗应该说是“好心”地让他们处于真正“为人民服务”上战场打仗的状态。不过,因为民兵队队员都是花一样钱雇伦勃朗的,所以当他们只有一个侧面,甚至被人遮住半边脸,被摆在后头,衣着不够光鲜,他们自然就不高兴了。因为不高兴,他们就闹退钱,和伦勃朗打官司。而因为这件事,大家都不再追捧伦勃朗,这使得伦勃朗的艺术生涯开始走下坡路,甚至经济状态也一落千丈……
不过,电影就是讲故事的。这样一个故事有什么好讲的,能讲出什么来?何况还是一个男人和一群男人的无聊矛盾。所以编剧只能这样来:先是加入了伦勃朗和三个女子的爱情纠葛,但这又不是主题,所以就变得也是不伦不类了;然后是“创造了一个阴谋”——民兵队的队长海索堡,居然在火枪训练时,意外死亡。而伦勃朗在于民兵队接触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事情真相,还发现了民兵队就是一群恶棍。于是,他在画中暗示他们是同性恋、淫乱者,是背叛上帝的罪人。而这也引起了民兵队的愤怒,假装接受,而后开启一系列的报复,直到伦勃朗声名狼藉,经济破败,甚至瞎了双眼……的确,就像《兰花盗》,电影就必须这样来,才像那么一回事,能够让观众乖乖买票进场,老实看完回家。
而且,也正如导演所指出,对于历史和专家所认同的基本事实,《夜巡》本身的确存在着“疑问”,据说导演自己列了18条点。而且,我们不管是从电影上看到,还是从网络上搜到的,始终是画作的大概,没有看到原作,我们是很难看到更多细节的。而就像电影中指出,伦勃朗把自己也画进去了,就露出一只眼睛,就像导演躲在布幕后面,偷窥观众的反应。而且,电影中指出的那个“闯入”民兵队的小女孩,腰带上挂着一个鸡(鸡被倒捆着双脚,和我们平常看到的准备杀鸡拔毛之前一样的状态)。对于这点,影片的说法是“玛莱卡,坎普的私生女,捧着让她姊姊毁容的咖啡,她带着火枪兵的小鸡,准备拔毛宰杀,咕咕咕!”也就是说,表达了伦勃朗对于民兵公会的嘲讽。不过,在网络百家争鸣中,有很多种解释:与上述相异的是民兵队的徽章是鸡爪,姑娘手上拿着的是三叶草手枪(不过,到底是咖啡还是手枪,我是怎么盯着图片也看不出来的),象征着吉祥。一般认为小姑娘看着队长,一脸崇拜,表示对队长的尊重。还有的理解为是象征着给民兵队带来“告急”的信息。
当然,如果我能够到荷兰去看看原作,近距离地看上一午的时间。而且进图书馆,翻翻伦勃朗创作该画时,他个人和民兵队前前后后的一些事情,也许也会得出一些结论。但是现在不行,我们只能承认编剧为了电影,得出了一个解释。当然,在这个解释中,创造了故事,但也冲淡了伦勃朗的“创意”。让人感觉伦勃朗只是意外地,为了讽刺,而创作了一幅新的“群体像”,一幅不被当时的人们所能理解的“大合照”。
为什么说“大合照”呢?的确,正如吴冠中指出的:“我一向认为伦勃朗、维拉斯奎兹、哈尔斯等西方古代大师们其实就是他们社会当时杰出的摄影师。这样说并非抹杀他们作品除‘像’以外的艺术价值。伟大的古代杰作除具备多种社会价值外,其中必有美之因素,也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很‘像’,很‘真实’,或很精致的作品不知有千千万万,如果不美,它们绝无美术价值。现代美术家明悟、理解、分析透了古代绘画作品中的美的因素及其条件,发展了这些因素和条件,扬弃了今天已不必要的被动地拘谨地对对象地描摹,从画‘像’工作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尽情发挥与创造美的领域,这是绘画发展中的飞跃。”(吴冠中《吴冠中画作诞生记》134页)。
伦勃朗作为“客观主义”的代表,也作为当时被推崇的画家,本来就在于他善于写实,善于“摄影”。而盯着“真人”写真之外,为了传神,伦勃朗还得和这班雇主一起喝酒聊天,了解他们的兴趣,为他们搭配合适的服饰,这样才能更好地设计他们的形象。当然,人类本身就有光明的一面,有黑暗的一面:如果触及到了呢?所以,电影的构思也有其合理性。尤其是基于一个事实:当时的民兵并不是上过战场的军队,而且他们更多的是买来的身份。
另外,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大家也拍过集体照片。虽然现在是平等的时代,但是始终有人要站在C位,这也没有问题。问题是,如果有人被赶到角落,被夹在缝隙里,拍出来的脸模糊不清,或者本来脸小被隔壁的大头衬托得更加虚无……那么遭遇者肯定大不愿意。所以,我们至少都是面朝摄像头,一致的笑容,一样的脸面,大家都会满意。所以,伦勃朗的作品,本来是他可以创造的新意,却被大家认为是瞎掰。其实,在没有这创意之前,伦勃朗的作品也是同样的“大头照”(《尼古拉斯·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
其他画家为民兵公会画的“集体照”:
看了这些,我们再来看伦勃朗的《夜巡》: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伦勃朗的作品不被雇主接受的原因,也真正理解这幅作品的价值所在了吧。
下次我们要拍合照,尽量各自摆POSE,不要争C位,这样大家都是最有个性魅力的!22.4.4
影片叙述的是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创作《夜巡》的过程。
《夜巡》是伦勃朗的代表作。曾被列为和《蒙娜丽莎》、《宫娥》齐名的三幅伟大作品之一。
《夜巡》是伦勃朗为阿姆斯特丹民兵射手会成立五周年所创作的。在荷兰,很早以来就有请画家画集体肖像画的习惯。画中人物都是自己凑钱,平摊费用,留一张集体英姿。在伦勃朗之前,许多荷兰画家也为各色人等画过集体肖像画,画中的人物多是像咱们现在拍摄的合影照片,整齐划一,正襟危坐,表情木讷,似乎刚开过追悼会回来。到了伦勃朗这里,则一改以往的风气,在构图、光线、人物排列和表情上有了创新,伦勃朗除了忠实再现当时的景况之外,还力求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性的光辉。于是后来的人们在这幅戏剧性的光影中,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场景、服饰、人物相貌,还看到了画面上不同人物的灵魂。
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在这幅宽约4.4米的巨作前,看着画中每个人物不同个性的生动表情,对它有了不同的解读。而影片对于这幅杰作的诠释,倒是十分的新颖。将它看做是对一个阴谋的揭发。影片是这样推理的:在画作创作过程中,作为中心人物的民兵队长,突然遭人暗杀,而民兵中的许多角色,多有劣迹,同性恋、恋童癖和虐待狂掺杂其中。伦勃朗从当时的蛛丝马迹中,断定这是一场集体谋杀,于是他在《夜巡》中,赋予了画中人物各种怪异的表情,在手执枪支的三个人中,画出了装药、击发和清理枪管的全过程。在阴影中一支蔑视的眼神更是耐人寻味。就这样,《夜巡》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戏剧性的素材,而戏剧性则是文艺作品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影片还表现了伦勃朗的情感历程。伦勃朗的结发妻子萨斯基亚是他的忠实伴侣,两人相知相爱心灵相通。可惜天不假年,三十岁时因病去世。
在病中,萨斯基亚问伦勃朗:“在这间大宅院里,仆人多得是,还有财富。可是,你快乐吗?”
伦勃朗回答:“一般。因为你生病了,而且病的很严重。”
萨斯基亚:“如果我死了呢?”
伦勃朗:“你不会死的。”
萨斯基亚的去世,对伦勃朗是极大的打击。也是他看待世界的一个转折点。使他用更加真实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自己。他说:“我看着黑暗,注视着黑夜。”这使他的画风也有很大的转变。许多画作都蒙上了一层阴影。从他的自画像中明显的看出来了,从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到后来的沉稳忧郁。从对于服装的细致描绘转到了对人物精神层面的探索。
影片接下来描述的就是伦勃朗的两个情人。在伦勃朗陷入丧妻之痛的时候,遇到了海尔洁,她是家中的女佣,也是一个荡妇。她攀附伦勃朗,更多的是看中了他的名望和财富。力图填补空虚的伦勃朗,沉溺在与她的暧昧关系中。直到他遇到了心上人韩德丽嘉。她即纯朴又有气质,多亏了韩德丽嘉的贴心照顾,才使得伦勃朗在订单锐减穷困潦倒之时,有一个还算圆满的归宿。
伦勃朗的画作很注意光线的运用,自创了“伦勃朗布光法”。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更像是戏剧中的场景。印象中在他之前的卡拉瓦乔同样重视光线的使用,只是卡拉瓦乔的光线对比更加强烈,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当然卡拉瓦乔的画作也多是表现这种残忍的题材。伦勃朗相比之下,稍显平和和真实。给人感觉更好的是以后的印象派作品,完全的自然光,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梵高。不过,毕竟伦勃朗是在当时的美术领域中开一代先河的大师,我们不可以超越时代去苛求他。
《夜巡》毫无疑义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而我本人更喜欢他的肖像画。
看完了电影,我自然不能同意影片编导的观点。伦勃朗不是福尔摩斯,没必要在费尽心力创作《夜巡》之时,还充当业余侦探。可话说回来,事情毕竟已经过去四百多年了,那时候人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谁能说的清楚呢?借题发挥大胆想象未尝不可。也算是一家之言吧。借此我也可以欣赏到那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文风情,是个好事啊。
这部影片似乎是一部诗剧改编过来的,道具布景都在一个舞台上展示。台词也十分夸张冗长,不说人话。刚开始看影片的时候,很不习惯。看着看着,渐入佳境。编导很用心,每个场景都像是伦勃朗的一幅画作,使用了伦勃朗布光法,光线多是从左上方45度角照射下来。编导细心的融入了电影元素,如窗户上向下滴落的雨滴,野外晴空下的步枪射击等等。
伦勃朗由英国演员马丁·弗瑞曼饰演。将伦勃朗情感丰富和意志坚定的性格表现的很好。亦戏剧亦电影的分寸也拿捏的很准确。
影片中,那些上流社会的人们看不起磨坊主出身的伦勃朗,嘲弄般的问他:“你是绅士吗?”伦勃朗回答:“就算不是,我也会画绅士,这就是绘画的本质。”
时至今日,谁还能记得那些平庸的上流社会的精英们?而伦勃朗却永远不朽。
本人评分:6.5。
如果要领略伦勃朗的伟大和传奇,《夜巡》是罪不容错过的作品,既是荷兰“黄金时代”的艺术巅峰,也开启了一种刻画群像人物的全新方式,让人不禁去猜测这幅画到底是怎么诞生的?
《夜巡》的创作过程,其对伦勃朗人生的转折作用,早有艺术史专著去解读,英国名导彼得·格林纳威的同名电影则以一种取自绘画视角的舞台化设计,来试图进入三百多年前的画家内心。那种面对世俗的不屑和惶恐,流连情感的彷徨和不舍,都被瘦小而又才华横溢的马丁·弗里曼演绎了出来。今天的艺术爱好者都已知晓,《夜训》原名是“阿姆斯特丹民兵卫队”订购的群体肖像画,只因被煤灰日积月累弄黑了,才被错认为是发生在“夜间”里的创作。而在格林纳威的这部传记片中,干脆将错就错,把许多重要的场景都放在了夜晚,例如第一幕,就是伦勃朗从床上滚下来,狼狈地向女人吐露心声,仿佛噩梦即将拉开帷幕。
“伦勃朗式布光”是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经典技法,在这部影片中,导演也大量使用了点光源,强烈的明暗对比中隐藏着人物真实的内心想法。导演的摄影棚同画家的画室颇有相通之处——都是室内密闭的大空间,容易给人造成夜幕垂落的错觉,这很适合《夜巡》在情感戏上营造的私密性。伦勃朗与爱妻萨斯基亚最喜在大床上交流,依偎、倾诉、守护、病故…乃至于伦勃朗对其他女性的撩拨,也都藏在黑夜下的求欢低语里。
另一方面,给这群装腔作势的民兵画画也并非“光明正大”的事儿,影片中满是犀利的嘲讽和挖苦,伦勃朗纯粹是看在酬金的份上才接了这活儿,并进一步发现了这群城市中产阶级的虚伪和懦弱。他们并不懂艺术,只想用100荷兰盾给自己的华而不实来辩护,却被桀骜的伦勃朗发现了心底的阴暗之处。
《夜巡》借剧中人之口,点明了三百多年前伦勃朗在画中留下的“密码”,那些阴影下的狡黠、道具隐含的杀机,虚构女孩背后的奸情,无不揭露了这群市井之徒不愿人知的龌龊。要知道弗里曼可是演过“华生医生”的,这部《夜巡》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侦探画家”在丧妻之痛后,赌上一生的事业,给后世留下一幅“藏在暗夜细节里的真相”。
Luc
Amazing
3.5 这导演把戏剧化的艺术玩的很讨巧,所以觉得缺了点什么,要不是有Freeman撑台谁能忍受一部2个多小时的N多贵族大联欢。
导演风格依旧,但是不太好看。
画面很好,布景精致,每个画面截下来都很像是伦勃朗笔下的,所以必须要看清晰版本的!由于文化差异和对艺术史的浅薄了解,对于絮絮叨叨表达方式不感冒,所以还是不敢说看懂了。
以舞台剧的手法做电影。画面、光影、极尽伦勃朗。17世纪荷兰绘画的精美再现。
红色对盲人摸起来很厚重、娶经纪人的表妹做老婆、屋顶上的送子忧郁女孩、夜巡背后的民兵火枪团谋杀指控、裆部的手掌阴影和私生女暗示、一只眼弱视、舔舐覆血眼睛的女仆、加尔文宗、令画中人做俗事好似演员假装不被注视、对荷兰而言太过陌生创新的戏剧效果。以黑暗绘光明,对光的人工操作。
只能说我不理解,OST不错
阴影和色彩,非常地漂亮。
就像快结尾时候的台词说的,格林纳威想把伦勃朗的画转换成戏剧(舞台化的布景和非自然光源),但是大量的人脸特写扼杀了这种可能,频频打断戏剧感。多到脸盲的角色也看得难受
29-3-2008 3:00pm cityhall
2.5 「我在注视黑夜」本应是精彩纷呈的人物列传,却沦为导演的自呓之言,节奏性逐渐消亡,线索随之纷繁且迟缓;也许导演未曾意识到,《夜巡》之美从不只是站位与光线的超前概念,或个人命运沉浮之嗟叹,更胜在一份优雅的嘲弄姿态,一份归于时代队列却宛如遗世独立般醒于浊世的悲怆。
= =格林納威的電影真的不好懂。。聽說這已經是他最好懂的電影了。但是我也還是不大懂。。。 anyway~這是一部感覺像舞台劇的傳記電影,記述畫家倫勃朗的職業生涯。雖然整部電影看不明白的地方有很多。但是還是覺得超級好看的。。臺詞和攝影我尤其喜歡
我爱话剧
看的版本不高清,惭愧
其实《夜巡》这幅画,是一个讽刺的故事 当时作画时是太阳正午 画家想表现的是一群军官整装视察的情形,晚年伦勃朗潦倒失意 无心保护画作,所谓夜巡就是画质久未善存而发生变质之后的效果 白天的视察就是变成了夜巡了 哈哈 有意者可以翻阅西方美术史 伦勃朗篇
拍得漂亮,只是拍得漂亮,但拍得真他妈漂亮
影片本身就像一场话剧,比较夸张,充斥着大量的台词,看着有些累。
戏剧与电影的试验
印象比较深的是布景,其他不太记得了,枕边书会好一些应该
如果要在油画和电影之间找到勾连的支点——这显然还是不够的~ 不过,总归还是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