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尽管有芮白卡强大的阴影盘旋在上空,琼·芳登演绎的女子却毫无疑问是本片的一号角色,两个小时的电影,是她自我突破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懵懂无知,天真善良的女孩变成了一个工于心计,老练成熟的女主人,即下一任芮白卡。看罢全片,再回过头来品位开头梦呓一般的独白,很难说这番话到底出自谁之口。是芮白卡的鬼魂?还是麻雀变凤凰的德文特夫人?亦或是两个人的合体?
也许,女主从一开始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天真无邪。
其实影片一开始,通过贵妇人Mrs. Van Hopper之口,我们就看到了这一人物的矛盾性。Mrs. Van Hopper对女主有过两次评价,第一次是在酒店大堂和德文特先生对话后,她因为女主过分表现自己,数落女主“刚才有点放肆”。然而实际上,喝咖啡的这场对话几乎仅仅是在德文特先生和Mrs. Van Hopper之间展开的,女主原本没有任何表现的机会,何来放肆。然而她却巧妙地抓住了那唯一的时机(也许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时机),成功捕获了她猎物的心。因为她一开始就非常精准地判断出德文特先生的爱好——在厌倦了过分雕琢的女人之后,他这次想来个简单的——于是女主开口说道“这个地方人工雕琢的痕迹太多”,这不是她对蒙地卡罗的评价,而是对自己的一次强势推销,“看,我是多么的天然质朴”。结果我们看到了,果然奏效。女主和德文特先生闪婚。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Mrs. Van Hopper第二次对女主进行评价。她说“你不可能成为曼陀丽夫人的……你没有经验,你不了解那里的环境”。有趣的是,Mrs. Van Hopper并没有使用”天真“这种字眼,在她眼中,女主当不上曼陀丽夫人不是因为她缺乏某些特性,即“美貌、智慧和教养”——注意这三大指标来自男性角色Maxim和Frank——而是因为没有经验!没有美貌智慧,后天无法习得。但是没有经验,却是可以改变的。幸好,我们的女主非常勤奋。于是有了Mrs. Van Hopper半讽刺的告别:“德文特夫人,祝你好运。”这里不仅有她的挖苦和惊讶,也有小小的敬佩以及期待(也许她,Mrs. Van Hopper,当年就是这样坐上Mrs. Van Hopper之位的呢)。所以女主,凭借她的“放肆”,假以时日地积累经验,一定有一天会成为真正的德文特夫人。
在蒙地卡罗这个故事中,虽然远离曼陀丽,但它前主人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三个人物身上。芮白卡是使男主远至此地散心的主要原因,是Mrs. Van Hopper口中八卦的对象(而且Mrs. Van Hopper又一次一语中的,她非常准确地描述了男主和芮白卡之间的关系”他着迷于她“=芮白卡牢牢地控制着男主)。女主虽然与这位芮白卡素未相识,但却是她精神的最佳继承人,要想控制男人,第一步就是能判断男人的喜好,抓住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在这两样上,我们的女主可谓天生丽质。
继Maxim之后,Frank是第二个落入女主手心的猎物。与喝咖啡那场戏类似(她几乎没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女主同样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境地,所有人似乎都跟她对着干:吓人的仆人、奇怪的Ben,经常缺席的丈夫,甚至连狗都不亲近她(关于狗见MissUnderstood《Rebecca之犬——Jasper》)。但是她凭借自己的直觉,马上发现Frank的可利用性,并再一次用自己的天真无邪将Frank拉拢过来。和Frank的那场单独对话中,女主可谓“放肆”至极,问了许多不该问的,也套出诸多实情。但是,要想成为真正的芮白卡,女主还需要两次蜕变。
在曼陀丽,女主对芮白卡、对自己的认识起先都是非常模糊的。因为有关这个前女主人的一切,她都是道听途说。而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她也还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女主处处有意识地将自己和原先的曼陀丽夫人进行比较,也处处这样被其他人(她的丈夫,她丈夫的家人,她丈夫的仆人,她丈夫的朋友等等)比较着。她渴望了解芮白卡,也渴望了解自己。芮白卡的屋子象征着女主内心中未曾打开的角落。在女主第一次踏入芮白卡的卧室时,随着Mrs. Danvers的助攻,女主第一次认清了自己的内心,随之有过一场短暂的崩溃。在这里,她看清了自己面前的选择:成为芮白卡或者摆脱芮白卡。
随后我们看到了女主的各种挣扎,一方面极力抗拒着瘟神一般的前女主人(毁掉印有她名字的电话本信纸等),一方面又处处模仿她(改变发型,购置新的衣服,操办舞会)。直到在舞会前夕,因为Mrs. Danvers的戏弄,女主阴差阳错地终于和芮白卡(至少是形态上)合二为一。因此我们可以把窗前那场戏看做女主的第一次蜕变,当Mrs. Danvers指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告诉女主她没有活着的价值的时候,女主险些跳崖自尽。然而当远方警报响起,她确实已经死了一回:她没有杀掉女主的肉身,却已经将自己的灵魂推下万丈深渊。注意这场戏中,女主身上始终还穿着让Maxim想起芮白卡的衣服。
第二次蜕变,是在海边棚屋中,Maxim向女主吐露实情时,女主彻底黑化成功,可以看成是芮白卡的进化版。在女主得知自己的丈夫杀人之后,没有丝毫道德上的犹豫,而是不由分说地成了丈夫的帮凶(让人想起了《火车怪客》中参议员的女儿)!也许凶手Maxim还有些许的忏悔,观众这里正在和自己的道德做斗争(男主到底有没有罪),而我们的女主在干嘛,女主唯一关心的就是,Maxim是不是爱芮白卡更多!当她得知,原来男主不仅不爱,而且恨的时候,她的人生豁然开朗。对于这个人物的终极问题”是否要成为芮白卡“,女主也有了终极答案:成不成为不重要,重点是取代她。而现在她知道了答案,在这场女人与女人的较量中,她是胜出者。所以说,如果芮白卡真像男主口中描述的那样冷血(更何况男主还是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女主就比芮白卡更加冷血。当Maxim重述他是如何杀掉芮白卡的时候,实际上是女主内心的形象化。男主第一次杀死了芮白卡的肉身,女主第二次杀死了芮白卡的灵魂。所以芮白卡的尸身再度出现,这次算是死透了。
所以最后,当我们看到在审判中晕倒救夫的女主时不禁要问,女主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贯穿整个影片,从第一次喝咖啡对话中看似无心插柳的”放肆“到抱着狗(侥幸?)逃出火灾现场,我们都可以问,她是处心积虑蓄意如此,还是纯靠幸运歪打正着?我们知道,希胖非常爱创造双重身(《后窗》、《火车怪客》的双男主都是典型的Doppelgänger)。然而在他第一部好莱坞电影中,双重身的另一位女主并未现身(却无处不在)。芮白卡和女主可以看成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尽管她们手段不同,目的却一致:控制自己的丈夫。只不过,芮白卡用歹毒来控制,女主用无辜来控制。事实证明,”装纯“这招更好使。
Maxim,尽管有钱有势,对下人呼来唤去,连治安官都敬他三分的人物,却无法不对自己的老婆不忌惮,非杀之而不能除后患。然而他拼命地想摆脱老婆的控制,到头来却机关算尽一场空,刚从虎口逃出,又落入另一个蛇蝎女子的手中。这个人物对自己的命运有过片刻的清醒认识,他说的那句”芮白卡赢了“一语双关。明地里说得是随着芮白卡的尸体浮出水面,他担心杀人的事情要败露。暗地里实际上是揭示他与女主的关系,在他吐露秘密的那一刻,他就将控制自己的枷锁乖乖地交到了新一届德文特夫人手上。
最近由于疫情,公司里开始实行home office。本以为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宅在家,没想到有很多同事竟然自愿每天来公司坚守岗位。一问之下,得到的答案大跌眼镜。基本都是”受不了孩子在家闹“、”因为老公/老婆也在家工作,受不了24小时夫妻两个大眼对小眼“这种原因。更有甚者,有人因为老公/老婆24小时呆在家,所以刻意在公司”加班“工作。我的一个单身的同事跟我吐槽,”我真想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还要结婚?“估计这个问题他想破脑子也想不出来的答案,但是希胖对此洞察的一清二楚:被旁人羡煞的金童玉女实际上无时不刻再想着如何控制对方,或者如何杀死对方。在这一残忍又无奈的事实面前 ,他幽默地给自己的电影《蝴蝶梦》披上了爱情的外衣(看看有多少影评认为这是伟大的爱情),就像几百年前《简爱》和《呼啸山庄》的作者们做的事情一样(又有多少人认为这两本书是描写真爱的)。
为此,希胖特意设置了三个人物,让自我陶醉的观众有片刻的清醒。Ben是第一个看清婚姻关系实质的人物,因此他成了社会的边缘人。在法庭上,他打死也不说出事实。因为他知道,如果他告诉观众真相,比如”《蝴蝶梦》和爱情根本不沾边“,又比如”女主并不爱Maxim,只想控制他“,他就会被当成疯子扔进精神病院。Mrs. Danvers是第二个看清婚姻实事的人,她亦是单身,所以她一把火烧了这个虚伪的世界,连同她自己。第三个明白人没有Ben和Mrs. Danvers那么极端,他更像是看清事实却选择妥协的人,即Maxim的好朋友Frank。在所谓的真像大白之后,软弱的Maxim上车前本想跟Frank一番忏悔:”Frank有件事你不知道“,洞察一切的Frank马上堵住了Maxim的嘴:”不,没有什么我不知道。“无论发生了什么,生活还要继续。请你!一定!和新的德文特夫人继续扮演下去。
《蝴蝶梦》是一部具有浓郁哥特式风格和优雅古典风味的电影,并且取得了商业和艺术的双重成功。尽管该片不具备典型的希区柯克风格,但是希区柯克高超的导演技巧使得影片具备了超越时间的审美价值。在影片中,希区柯克通过娴熟的电影手法营造情绪和氛围,片中的每个场景都被处理得恰到好处。扑朔迷离的情感纠葛,曲折诡异而又合情合理的解谜过程,以及如受惊小鹿一样的女主人公,都让影片具备高度统一的凄美神秘风格
没想到和中学看完原著小说时的心情完全不同。很怀疑男女主角之间的真爱成分到底有多少,最开始两个人感情上的不对等肉眼可见,女主角一味地讨好,男主角却高高在上,自私又坏脾气。直到男主角坦白心迹表现出脆弱一面,权力关系转换之后,女主角才逐渐走出Rebecca的阴影变得坚强起来,两个人终于有了一些相互支持的感觉。与其说这是相配的爱情,倒不说是两个别扭的人终于找对了自己在感情中的权力位置于是变得和谐起来。站在同一阵营共同对抗的姿态比交换灵魂更像是婚姻的本质。
本来很同情女主来到曼德利庄园时拘谨又惊慌的模样,活在一个完美幻影下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处境,尤其琼·芳登实在太可爱,让人无法责怪她的笨拙。不过越往后看越觉得这个角色好愚蠢,实在是一副完美娇妻的形象。她没有自我,甚至电影从头到尾连她的名字都未出现过。她的成长并不是因为自我觉醒,而是完全建立在Rebecca幻影的破灭上得以实现的。她对男主角的爱也显得卑微又盲目,以至于从来不能明白对方的心意。这哪是什么幸运的灰姑娘。
而男主角就更是个太顾及体面、自作自受的懦弱男人,很难不认为他是完全出于自私的目的娶了女主角,因为她的单纯和无知。她是无害的,他才选择她。他逃避的态度、易怒的情绪造成了女主角绝大部分的痛苦。他没能对女主表现出多少尊重和爱意,但痛苦的源泉却巧妙转移到了Rebecca的身上。看他一副受害者的模样,让我不禁想到,这个电影里,Rebecca不就是另一个“阁楼上的疯女人”形象吗?
如果真如女仆所言,对Rebecca来说,爱情是一场游戏,它令她发笑,美丽背后是她残忍的恶作剧,那她戏弄一切的冷酷模样倒有另一种魅力在。她虽然是挥之不去的幽灵,支配着所有人的恐惧情绪,却更是一个失语的女人,最后还是由男人来讲述她,拼出她的秘密,还给了我们一个片面的真相。Rebecca确实是更生动的角色,她懂得把控人心,也无情得彻底,爱情和死亡都是她的游戏,有人爱她爱得忠心耿耿,又有人恨她、惧她,美丽的她,蛇蝎的她,哪个视角里的她又更真实呢?
再细看两任曼德利庄园的女主人,不得不说,整个故事对于女人的刻画还是如此古老,无法把控的邪恶女人和天真无害的纯洁圣母,总是这两种极端。本质上这不是两个女人的较量,谁都不是真正的赢家,只有男人,在过去的毁灭中得到了重生的机会。细想下来,就是这么个残酷故事。
1938年,在结束了在英国最后一部影片《牙买加客栈》(Jamaica Inn)的拍摄工作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受好莱坞制片商大卫·萨兹尼克(David Selznick)之邀,偕妻子阿尔玛和女儿帕特来到美国,准备拍摄取材自同名海难的电影《泰坦尼克号》(Titanic)。虽然该片的拍摄计划最终因故流产,希区柯克却从此定居洛杉矶并最终成为美国公民。 在离开英国之前,希区柯克已经执导了包括《骗局》(The Skin Game)、《维也纳的华尔兹》(Waltzes from Vienna)、《擒凶记》(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三十九级台阶》(The Thirty-nine Steps)、《贵妇失踪案》(The Lady Vanishes)等二十几部影片,其中拍摄于1934年的《擒凶记》和1935年的《三十九级台阶》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希区柯克不但在英国电影界地位尊崇,同时开始享有国际声誉。 大卫·萨兹尼克与希区柯克取得联系时,后者正在拍摄根据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Daphne Du Maurier)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牙买加客栈》,而萨兹尼克本人也在忙于《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的制作。谨慎起见,二人初步商定,只签订一部电影的合作计划。但是在同期公映的希区柯克作品《贵妇失踪记》取得全球性的轰动效应,甚至先他一步在美国获得了“纽约影评人奖”,精明的萨兹尼克随之改变提议,建议希区柯克与他旗下的萨兹尼克国际电影公司签订一份长期的合同。 希区柯克本人则一直对进好莱坞大制片厂工作满怀憧憬,认为“就电影而言,他们(好莱坞)拍片的方法与技术是真正具有专业水平的,而且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于是二人一拍即合,好莱坞也从此拥有了一位难得一遇的电影大师——虽然他们从来没有把代表美国电影最高水平的奥斯卡奖颁给过他。 按照计划,希区柯克抵达好莱坞之后的第一部电影,本应是根据1912年4月14日发生在北大西洋的那起著名的沉船事件改编的《泰坦尼克号》,但是大卫·萨兹尼克随后通知希区柯克说,他改变了主意,已经买下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另一本小说《蝴蝶梦》(Rebecca)的版权。出于对杜穆里埃的喜爱(前文讲过,他在英国的最后一部电影《牙买加客栈》正是改编自杜穆里埃的小说,而据希区柯克自己所说:“当我在拍摄《贵妇失踪案》时,就有可能买下《蝴蝶梦》的版权,可是对我来说,它太昂贵了。”),希区柯克同意了萨兹尼克的拍摄计划。 搁浅于1938的《泰坦尼克号》拍摄计划,直到1953年才得以实施,那一年,简·尼古拉斯科将这个故事搬上银幕,这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第一版“泰坦尼克号”——《冰海沉船》。1997年,詹姆斯·卡梅伦重新演绎了《泰坦尼克号》,并在次年的第70届奥斯卡奖评选中拿下11个小金人,与《宾虚》(Ben-Hur)一道成为奥斯卡历史上得奖最多的影片。虽然这两部电影也足够好看,但是作为希区柯克的影迷,还是免不了要遗憾,没能看到大师镜头下的世纪海难,而我们所能想象的,只是希区柯克曾经的一段描述:“如果我来拍摄《泰坦尼克号》,开头会给一个铆钉的特写,然后镜头向后拉,直到整艘泰坦尼克号都拉得进入镜头了为止。” 作为希区柯克在好莱坞的处女作,《蝴蝶梦》其实并不是一部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电影。在《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中,二人谈到这部电影时,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便说:“《蝴蝶梦》是一个与您的风格相距甚远的故事,它不是一部惊险片,里面没有悬念,只是一个心理故事。”希区柯克本人也认为“这不是一部希区柯克式的影片……内容相当老套、相当过时……《蝴蝶梦》确实是一个缺乏幽默感的故事”。当然,考虑到他本人对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喜爱,以至于曾经一度想自己买下《蝴蝶梦》的版权,我们有理由认为希区柯克抨击《蝴蝶梦》的这些说辞,其实是气话——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在拍摄过程中与制片人大卫·萨兹尼克的冲突有关。 1935年的《三十九级台阶》之后,希区柯克凭借其取得的巨大成功,在英国电影界已然享有绝对的自由,在片场享有绝对的控制权。而在希区柯克的整个创作生涯中,他一直觉得他需要提防演员、制片人、技师,因为他认为,只要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只要有任何细小的疏忽,或者任何细微的任性,都会损害影片的完整性”。他不允许人有任何人质疑他的权威,他有句著名的论断——演员都是牲口。曾经有演员问他:“我演这角色有什么动机啊?”希区柯克回答说:“动机就是我会付给你薪水。” 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他的这种性格:1951年,雷蒙·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在与好莱坞断绝关系五年之后重新出山,为希区柯克改编剧本《火车怪客》(Strangers on a Train),无论对于钱德勒还是希区柯克,这都是最糟糕的一次合作。两个人都才华横溢并且都习惯专权独断,这也造成二人在讨论剧本时压根听不进去对方的任何意见,仿佛他们谈的根本就不是一部电影,钱德勒抱怨说:“既然你什么都行,还把我找来干嘛呢?”这段关系恶化的速度很快,以致于希区柯克每次上门找钱德勒时,只要车一停下来,钱德勒就开始诅咒他:“这肥胖的混蛋滚下车来了!”两个月后,钱德勒被炒了鱿鱼,而他也坚决不允许自己的名字出现在《火车怪客》的编剧署名中。 这桩故事发生在1951年,而在1939年拍摄《蝴蝶梦》时,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希区柯克与萨兹尼克之间。与希区柯克一样,萨兹尼克也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虽然是一个独立制片人,他却希望自己对《蝴蝶梦》有着绝对的艺术掌控权。1939年6月,他给希区柯克拍了一封电报,表达了对希区柯克改编的《蝴蝶梦》剧本的失望之情,并逐点指出他的不满之处。两个人在合作之初,便出现了创作理念背道而驰的情形。 斗争的结果是,萨兹尼克基本同意希区柯克来掌控电影,但是他希望这部电影能和《乱世佳人》同年推出,因此要求希区柯克签字同意将后期制作的时间压短。应该说,最终拍摄出来的《蝴蝶梦》一片还是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希区柯克也展现出了自己风格与特色,在纯粹的人物冲突中添加了许多极具个性的悬念丛生的细节,并在第13届奥斯卡奖中勇夺最佳影片奖。但是很明显,希区柯克对于自己在拍片过程中受到的制约感到愤懑,并对自己未能获得当年的最佳导演奖耿耿于怀。“这个奥斯卡奖是给制片人萨兹尼克的。那一年是1940年,是约翰·福特(John Ford)以《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他对特吕弗说,“我从来没有获得过奥斯卡奖。” 如此看来,也就不难理解他因何对《蝴蝶梦》这样一部极为成功的电影抱以如此大的成见了。虽然他自己的观点是:“我觉得拍失败了的片子竟然成了经典,而且很赚钱。”但是无论怎样,不可否认的是,作为希区柯克闯荡好莱坞的处女作,《蝴蝶梦》无论在艺术上还是票房上都是成功的,这也为此后他在好莱坞数十年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 / 前2/3雕刻人物姿态的希区柯克比后1/3执着于推进情节的希区柯克迷人太多。小屋一场戏中那个叙述回忆的长镜堪称惊心动魄:一个潜入意识的摄影机“表演”出的“哑剧”洞穿了时空。
瑞贝卡既是「麦格芬」的雏形,又是后来众多的黑色电影中蛇蝎美人的雏形。这个角色的设计很伟大。其实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是那所公馆的故事,公馆才是这部影片真正的主要角色,才是最大的梦魇。希区柯克去美国后的第一部作品,也为他获得了唯一一座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黑白画面也掩不住经典电影的魅力,丽贝卡像玫瑰一般美丽迷人,勇敢追爱令人动容,但命运又太过凄惨,看得压抑。
对贵族阶层的揭露、对盲目崇拜的讽刺都不重要,这是视角独特的爱情片杰作。迫于声誉的豪门婚姻与摆脱华丽装束的纯情形成反差,悬念揭开的同时也是爱情本质的归真,虚情假意的来往才是丽贝卡遗留的最大梦魇。再说,我偏不信第一任太太能比琼·方登好看了!有本事秀张遗照看看啊!
没想到费雯丽最爱的男人长得挺绅士的嘛,剧情一般还可以。其实导演可以挖挖丽贝卡的和神秘女管家的百合倾向
希区柯克首部好莱坞电影,奥斯卡最佳影片。1.悬疑气息浓郁,节奏紧凑,观感上佳;2.片头独白 梦魇中重回曼德利庄园 运镜绝赞;3.琼·芳登太美,将纯真羞怯,紧张不安的少女演绎得入木三分;4.始终缺席的Rebecca的神秘魅惑,麦高芬变奏;5.大海作为间奏与象征 哥特庄园是[公民凯恩]仙那度前身。(9.0/10)
#重看#阴云缭绕雾气不散的Manderley像夜晚的幽灵,非常哥特意象的空间感(原著秉承自《简爱》与《呼啸山庄》),其阴森神秘的氛围正贴合希胖力求表现心理恐怖的路数;新婚大雨噩兆已定,心生嫌隙光源定格局部表情掀开往事,不在场的主角贯穿全程;他并不爱她,这显而易见。
虽然导演说自己拍的这部片子是失败的,但最后却大获成功,应该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电影的色彩变化不仅是颜色上的改变,更呼应了情节的推进,很加分。
换做现在的银幕上出现这种作女,一定想把她抽出来打。但黑白、庄园、假开车、高对比度,或许还加点希区柯克沉稳的节奏,就把整个气氛变了,让我特别认同琼.芳登,甚至想帮着她打败那个不出现的瑞贝卡。
“跟魔鬼一起生活的人,怎么有理智。”希区柯克用惊悚犯罪揭露的爱情本质,就跟他讲的迷局待揭的故事一样深刻、思索和回味。
8/10。梦回庄园的开头旁白采取了哥特意象:紧闭的铁栅门和发现沉船的大海;高光使物象显著深沉,女主穿着丽贝卡的衣服下楼、丹佛太太逼着楼跳,写字台打碎雕塑加上视线引导的全景,无处不重申了阴魂不散的黑暗底蕴;沙发特写摇近面部来描述海边小屋自杀的经典镜头组合,火葬中绣花枕头的结尾很爱伦坡。
丽贝卡虽从未出场却似乎于无形之中掌控着所有角色的命运,成为每个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梦魇。故事一波三折,真相扑朔迷离。悬疑气氛的营造和娓娓道来的节奏足见功力,由始至终散发着黑白老电影无法抗拒的独特魅力。虽然并非典型的希氏风格,胖子本人亦对本片颇有微辞,但绝对是名副其实的经典之作。
what a bitch rebecca!!! joan fontaine饰演的角色居然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自己的名字,无父无母无名氏,命何其惨也。。。颤颤巍巍强颜欢笑毫无自信的joan fontaine太适合这个角色了
女主角能不傻大姐么
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真爱却又是何等难寻,每个恋人总有另外一面,遇上正确的是件幸运的事,恋人之间应该相互坦诚,如果信任对方的话,男主角的爱情第二春终于终成眷属。影片的惊悚、阴霾渲染得不错,情节紧凑。最后,必须选好管家。
气氛渲染绝佳,节奏过快,给人一种压迫感。可能过于注重叙事,牺牲人物。
【蝴蝶夢】整部電影是一個瑰麗但陰冷的迷離夢境,中途驀然出現的轉折令人驚嘆,而結尾的意境則唯美得令人輕嘆。
希区柯克版的爱情悬疑。1.性格决定命运啊,小秘书还真是Hold不住女王气场,要是斯嘉丽,绝不会那样被虐了。2.找不到自我的人,只能迷失或陷于别人的阴影里,后来女主强大起来,那也是站在男主有把柄,两厢平等的基础上。3.好老婆的吉祥三宝:breedings,brain and beauty.4.脑残粉太可怕,选管家要谨慎
少了悬疑惊悚,多了爱情味道,以及如幽灵一般从未出现却让人印象深刻的丽贝卡,到后来发现,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琼·芳登太惊艳了,羞涩,谨慎,腼腆,温柔的又恰到好处。
开场极短的两棵树的全景是对女主角和男主角死去妻子的换喻。如此的对称镜面隐喻在全片反复。没有名字的女主角的开场独白听其声不见其人的缺失感,和成为贵族男主角新任妻子得不到的认同感从头至尾贯穿。回忆式的独白代表故事发生在过去,好莱坞式的安全观看心理。希区柯克的开头都是秘密重叠的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