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的英文名叫“Freedom Writers”,直译过来就是“自由作家”的意思,因为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据说美国还有这么一个 “自由作家”的基金会,以推广影片中所描述的这种教育模式。但笔者更喜欢的却是“街头日记”这个译名,因为在本人看来,这四个字显得更为真实,更为惊心动魄,“自由作家”中那点风花雪月的意味将被“街头日记”撕得彻底粉碎。
美国是一个杂糅的国家,由于民族原因而分类,由于肤色而分类,由于移民而分类,还由于贫富而分类,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不容回避的,即便经过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些解放运动,但这种观念上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于是,对峙在继续,战争在继续,停滞下来的只有生存的权利。当长滩爆发黑人被四名白人警察毒打的事件之后,一个隐藏在民间的敌意便跃然于媒体报端,所以此片的诞生比起诸如《美国派》等青春校园影片更多的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群生活在社会中的学生们绝不是阳春白雪的。
一名教师引导一群异端学生走向光明之路,这样的影片不乏经典之作,《死亡诗社》以及《微笑的蒙娜丽莎》等等。但相较而言,《死》与《微》两片中的学生所涉及的大多是个人问题,与社会的残酷还是相去甚远的,反倒是《187美国社会档案》一片中的暴力令人感到真正的恐惧。而《街头日记》一片中的学生们也生活在这种暴力的氛围下,他们甚至不知道这暴力的由来,只是一种继承,继承这种现实种族阶层问题所传达出来的暴力。
当希拉里•斯旺克所扮演的艾琳教师询问有哪些孩子曾遭受过枪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的暴力环境,我们看到了一种绝望的气息。所以,这个教师所面临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调皮捣蛋,而是整个社会的,尤其是下层社会中的仇视心理。
作为一名新老师,艾琳绝没有想到自己班里的学生彼此间会存在着如此可怕的敌意,当一撮撮学生肆无忌惮地聚在一起,各自为营的时候,这便是社会的一个真实的反映,正如剧中那个爱娃的经历一样,美貌等形容词汇与他们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为了生存,强悍才是最主要的,这是从小便根深的观念,是一种适者生存保持自我的暴力哲学。
艾琳很敏感的发觉了203教室中这群孩子之间相互的敌意,于是采取了各种办法力求能够让这些孩子彼此了解,能够真正地成为了一个团体而消解这份敌意。但她的每一次努力都失败了,作为一个白人,她根本无法得到孩子们的尊重,更主要的是,孩子们认为上学不过是为了混日子,当年满十八岁的时候,战斗将等待着他们,那是有关种族有关社会地位的尊严的战斗,而高高在上的白人显然并不理解这一切。仇视其它种族的想法令艾琳万分苦恼,而孩子们却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种族灭绝。
以其它种族其它阶层为假想敌的孩子却不知道种族灭绝的含义,这只能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变得无药可救,并没有完全丧失人性,而这种认识也直接令艾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于是,关于最可怕的种族灭绝的历史列入了艾琳的授课范围之内。二战时期犹太人的生活深深地触动了这群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那种暴行是可怕的,是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是一种罪恶。但这对于孩子们来说仅仅是一种反思,当他们面对二战中惨死的那些幼小生命的时候,他们只能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感到羞愧,可他们却还是找不到真正的方向。于是,《安妮日记》成为孩子们的指路灯。
作为一个犹太女孩,安妮在恐怖日子里记下了有关于生命的所有感受,虽然这仅仅是一种希望,虽然她不可避免地失去了生命,但这份希望却保留了下来,于是,这也为这群孩子们提供了一种希望,那就是正视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要害怕这种艰苦的环境,不要因为生活中的那些敌意而毁灭了自己。从绝望走向希望的过程中,艾琳用残忍的历史为孩子们上了一个值得反省的课程,孩子们也用自己手中的笔不但记录下了过去那种痛苦的灾难,也记录下了自己的改变。
毫无疑问,艾琳做得是一件极其高尚的事情,但事实上,凡是高尚的事情都必将引来一些阻力,首先是艾琳的丈夫,艾琳为学生的付出无形中冷落了自己的丈夫,于是丈夫离他而去。艾琳的父亲本来是一个民权运动者,但由于岁数的原因早已失去了当初那份热情,好在血液中流淌的这种民众意识终归让他成为艾琳最有力的支持者。两个男人的戏份并不多,但彼此之间有种转化,而这种转化带有向那些民权战士们致敬的意味,同时也极力地肯定了艾琳的所作所为。
但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于学校,203教室的这群孩子无疑是被教育制度所抛弃的一群孩子,所谓的义务教育只是一个过程一种形式。艾琳所说的好,当孩子们知道自己的老师并没有尽力的时候,孩子们又怎么可能尽力地去学习呢?学校是优等生的天堂,而对于那些劣迹斑斑的学生而言,学校只是一个系统。但在艾琳的努力下,203教室终于变成了这群学生的天堂,是他们的家,是区别于街头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希望而活着,可以与其它种族的人交朋友,社会上那根植于内心的仇恨在这里可以被完全消解掉。
影片看下来,笔者不得不被艾琳那种高尚的情操所感动,同样也为这群孩子的苦难而感到可悲,好在影片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笔者却一直抱有一个疑问,在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面前,艾琳真的能够成功吗?仅仅依靠那些已经远离的历史能够让这些孩子真正的改变吗?虽然这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但笔者灰暗的心理对艾琳的努力却不抱有任何幻想。难道是影片对真实有了粉饰还是笔者如街头那些少年一样被固有的思维所困挠着呢?
无疑的,此片的重点放在了艾琳这个人物身上,她对改变孩子们心中那份仇恨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还有巨大的牺牲。但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影片中的孩子们却过于群相了,虽然爱娃的戏份的确突出,但我们很难看到爱娃与艾琳的单独交流。换句话说,我们看不到某一个孩子真正的成长轨迹,或者说是改变轨迹,那些书本,包括记录下来的街头日记以及安妮日记,似乎每一个情节,所有孩子的改变都是同步的,这种同步造成了孩子们的形象的单薄,当然也使得本片变得不太真实可信。
恐怕这是导演最大的问题所在,比起前面所描述的几部影片,此片对艾琳的对立面过于简单的群相描述手法显得十分地形式主义。所以,此片虽然敏感地触及到了孩子们被社会问题所困扰的可悲性,但却极少地将这种可悲性用事例所体显出来,每个孩子所记录的笔记也就显得空泛而做作了,反倒更象编导捉刀代笔的作品。
当然,影片本身的问题绝对不能抹杀艾琳这位老师的人格魅力,同样也无法抹杀这群孩子肯于改变自我的勇气,在这方面,影片传达的信息的确已经足够了。最后引用艾琳老师的话作为结尾,也许不仅仅是对本片的阐释,更是对教育所持的一种理念:“教师这个行业已经成为整个国家最受人尊敬的一份职业,不仅在美国,全世界都是如此,有的时候,孩子们未来的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但他们通常碰到的都是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监护人或学校。学校是那种多元化文化融合的地方,应该经得起种族、经济和文化所带来的各种考验,更不应该被暴力所侵蚀。表面上看,威尔逊高中是完美的,因为它接收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没有贫富之分,没有种族之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内部的毒瘤就不存在。”
也把这句话献给由于分数由于地域差异由于金钱等各种因素不能选择自己学习环境的中国孩子们,当然还有老师!
韩兮
2007-5-31于通州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女主是一所学校的高一英语新老师,而203班是个多种族的差班,善良智慧的女主没有放弃,她通过游戏、旅游、音乐、写作等赢得孩子们的信任,可丈夫没有支持她离她而去!
我们要始终记得并且感恩那些在我们前行路上犹如船长和航标一样指引我们走在正确航向上的导师,他们并没有改变我们,他们只是让我们发现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正的自己,一切的改变,都来自自身,但是再微小的力量或许就可以启发别人过另外一种人生。
最初看到《自由作家》的片名,我以为是关于一个独立思考、反抗专制政体的作家的传记片,就像许多被关进监狱、被迫流亡国外甚至惨遭杀害的作家。看了王怡的影评《我曾是一篇童话的主人公》,才知道这不是描写一个人孤独的抗争,而是一群小孩子,通过写作,观察世界、释放自我、从而彼此间进行沟通、了解的过程。那个初出茅庐、充满了理想的年轻女教师艾恩•格鲁维尔交给每人一本记事本,要他们写下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good things,bad things,anything。
那天开家长会,看着优等班的老师送走最后一个家长,Ms.G的203班除了她等待的身影却空无一人。她孤独地坐在讲台前,突然想起和同学们之间关于写日记的约定,打开柜子,满满当当,是大家写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暴力、战争、遗弃等事件的记事本。从那一刻开始,孩子们的世界有了一个倾听者;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他们不再孤身一人面对丑恶的世界。其实,这些身体和心灵都伤痕累累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不只是服从纪律、接受来自成人世界的灌输、教育(像傲慢的坎贝尔所说),他们需要的是倾听、沟通、理解、爱和宽容。
因为一次漫画事件,老师讲起二战期间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她问,你们中有多少人知道大屠杀,只有那位白人小朋友犹犹豫豫举起了手。这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事件,老师通过兼职,筹钱带孩子们参观大屠杀纪念馆,自费给他们买书等等。王怡在他的影评最后说:“我能说什么呢,关于我们的艾恩,我们的童话,我们的大屠杀,我们的纪念馆,我们的课堂和我们的电影院。”是的,关于我们自己身上流淌着鲜血的历史,我们能说什么。我们,就像易大旗先生说的,一直在被“喂药”(《黄金甲.白馒头》),被袁伟时先生称为喝着“狼奶”长大的一代,是否已经失去了言说的能力。
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年轻老师艾琳来到一所公立学校教书,她发现她的班级里全是被其他老师放弃的问题少年,他们对学习没有丝毫热情。艾琳受到挑战后,决定改变现状,她为每一位学生都买了一本《安妮·弗兰克日记》,希望他们同样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和经历。在不断的沟通和分享之后,孩子们的想法和视野渐渐开阔,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未来的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他们完全可以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芷宁写于2007年6月6日)
单看2007年美片《自由作家》的海报就明了两届奥斯卡影后希拉里·斯旺克是该片绝对的主演,可是看后没觉得,不可否认,她饰演的女教师艾恩·格鲁维尔一角是全片的核心,只是在综合考量、相形之下,有一点失色罢了。
一直不太喜欢貌似“男人婆”的希拉里·斯旺克,近来,“MAN”够了的她在忙于转型,如在影片《黑色大丽花》里的“荡妇造型”,今年,她以奉献型老师艾恩“春风化雨”般的形象示人,虽然有所突破,但是分寸的拿捏尚欠火候,一些戏份被处理地程式化、单一化、脸谱化,缺乏足够的心理再现和层次感,严苛地说(谁要她是影后呢),整体感觉似乎还没有部分配角令人印象深刻。
片中很多学生都由非专业人士出演,较之他们既本色又出彩的演出,斯旺克难免显得缺乏亮点,她似乎只会露出欣慰的笑容(算是招牌大嘴笑吧)。另外,她也没有曾在《绝望主妇》里演过讨厌鬼哈柏太太的艾美达·斯丹顿(她还在《哈里波特与凤凰令》中饰演黑魔法防御老师)有戏,片中艾美达·斯丹顿出演了艾恩的主任上司,一个有着30年教龄和惯性思维的老派教师代表……或许,这些都是本人对斯旺克的苛求吧,坦白说,有些戏份她还是表现不错的,如让学生们做“线上”游戏时,由她惊讶而哀伤的神情所表现出来的领悟和潜台词、再如和父亲(斯科特·格雷尼饰演)之间心灵兼亲情的沟通等等。
《自由作家》又名《街头作家》,也普遍被认为是《黑板丛林》的21世纪版本,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或许正是因为其真实性,才产生了一种撼动而深刻的力量。当然,该片的部分情节有煽情之嫌,好在不多,何况因诸多因素,中国观众承受煽情的能力已然很强了。
在黑人青年罗德尼·金事件之后,出生于富人阶层、非常理想主义、初来乍到的女教师艾恩到加州长滩威尔士中学一个族裔混杂的班级任教,起初学生们对她或视为无物,或讥笑嘲弄,经过几番探究,艾恩逐渐意识到种族歧视、贫穷无助和被漠视放逐对这些孩子所造成的心理阴影和影响,通过艰难而花样百出的沟通和教学,孩子们渐渐由一群沮丧的青少年成长为具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而女教师艾恩也由一个菜鸟级教师蜕变为一个能治愈心灵的真正的灵魂工程师。
可以说,《自由作家》相当尖锐地反应了部分美国底层社会现状,详述了被贫困不公、种族暴力、家庭分裂、帮派斗争充溢着生活的底层青少年的教育和生存问题。这次,《廊桥遗梦》的编剧理查德·拉格拉文尼斯不再唯美造梦,而是导出了一部真实而悲痛的人间剧。
在片中,当艾恩终于用特殊方式(让学生们写自己的故事)使学生们述说出自己的成长经历、被忽视的情感和被蔑视的自尊时,影片开始进入到高潮阶段……艾恩截获了一幅于教室内传看的种族讽刺画后,开始意识到问题所在,她问学生们是否知道种族大屠杀,只有一个白人学生(亨特·帕里饰演)举了手,而当她问谁遭遇过枪击事件时,除了那个白人学生,其他非裔亚裔拉丁裔的学生全都举手……片中还有个剧情十分重要,艾恩在教室里拉了一条红线,依次要求有帮派背景的、进过监狱的、有一个或多个朋友被枪杀的学生站到线上,于是观众看到这些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过去,特别是当他们在线上默念着死去朋友的名字时,他们内心的坚冰开始融化了……艾恩也彻底明白了——凶杀暴力、种族歧视乃至仇视是学生们愤怒和叛逆之源。
艾恩买了日记本发给学生,鼓励他们写自己的“安妮日记”,并自筹资金带他们离开长滩旅行,参观了纪念犹太人大屠杀的博物馆,邀请大屠杀幸存者和学生们聊天,自费买有意义的书送给学生……孩子们在日记中逐步披露了看似玩世不恭、满嘴脏话的他们那恐惧孤独和伤痕累累的一面,在用笔倾诉、打开心扉的同时,压在他们心头的阴云开始变轻、退散。
也有特别难搞的学生,如爱娃(阿普丽·李·赫南德兹饰演),她也是该片的重要线索,这位混帮派的拉丁裔女孩幼年时目睹了父亲被冤入狱,而她新近又成了一场枪击案的正面目击者,她的同学、一位柬埔寨难民(加林·尼甘饰演)恰巧也在现场。爱娃为了救助她狱里的老爸,必须得作伪证……然而,艾恩的影响令她陷入了两难境地,终于,爱娃经受住了道德和良知的考验,在法庭上说了真话,即使她为此换来了一顿帮派打手的暴揍和老爸的不理睬,但她拥有艾恩的理解和支持,并且获得了柬埔寨同学的尊重和友谊。
艾恩·格鲁维尔于1994年秋接触了这帮迷茫的孩子,在现实中,孩子们于1997年组织了一场名为“灵魂的回声”的筹款音乐会,用筹得款项作为旅费参观了华盛顿,并把自己的日记带给教育部长。后来,他们还曾到纽约、德国、波兰、荷兰以及萨拉热窝旅行,去亲历那些老师送给他们的书上所提到过的生活。2002年,艾恩·格鲁维尔和这些已长大了的“自由作家”们一起建立了“艾恩·格鲁维尔教育项目”(EGEP),专门帮助全美那些与他们有着相似经历的青少年们。
影片中的艾恩总提到“改变”一词,如“改变的滋味”,那些尝试了改变滋味的学生们,由此获得新生的力量,并且从此踏上了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顺便说一句,片中凡是涉及艾恩和她丈夫(帕特里克·迪普赛饰演)的戏都很无聊,那个因累积了太多不满要离开艾恩的男人显得十分别扭,虽然有关他们关系变化的戏份不算少,可依然不够顺畅,缺乏言简意赅的魄力。
(
http://nicolew.blog.hexun.com/9865175_d.html)
没有深刻的着重的叙述某件事情,可深处却让人懂得一种理念,存在或不存在,只是本身需要被重视的那种情绪,当某日,有人和你说,你行,在这样觉得没有阳光的日子里,有人对你产生兴趣,对你微笑,你很温暖,你希望能朝他的方向努力,再多的推脱,再多的说辞也无力,我没有想表示什么,只是觉得,人真的需要被重视的感觉,一种可亲近的温暖
“正义并不意味把坏人关进监狱,只是意味着必须有人为犯罪买单。”
過分理想化,因關注學生導致家庭矛盾橋段太老。。但還是不錯的
一个好的老师带你走出自己和环境里布下的迷魂阵 让你找到人生的意义 尽管如此你也需要敞开心胸接受别人的引导 从而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 这电影深深的激励了我 本以为这是一个杜撰出来的美好的小故事 但没想到竟然是真人真事 世界上要是多一点这样的教育工作者 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好 尤其是中国
我也是老师,假如我在这所中学,我会坚定的站在 Imelda Staunton扮演的教导主任一边,我会选择对我而言容易的,也是"正确"和"常规"的教学方式.Erin Gruwell没有,因为她有大智大勇.
非常理想化的情节,既然是真實故事,那就是個美好的真實故事。
3.5 和《超脱》完全是两个极端,美式煽情也挺可怕的,影片后半段过于理想化,学生的转变也缺少过度,虽然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导演却在拼命削弱这种真实感
终于 我们不用重复死亡诗社蒙娜丽莎微笑放牛班的春天的结尾了
新任美女教师带领少数族裔不良学生走入正轨走向成功…没什么特牛逼特震撼的桥段,所有的剧情都很俗很中规中矩。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此不能简单抨击它的俗套、大团圆和伟光正。P.S.老师在教室放这部电影时经常有哄堂大笑的场面,但我在电脑上看的时候却感觉分外严肃和沉重。这就是集体观影的不同?
true story..
感同身受
以1990年洛杉矶暴乱为背景,黑人学生因贫困而造成越轨,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好题材。
#资料馆#真实事件改编的励志故事,在种族敌对气息浓重的后进班里春风化雨,教书育人的意义和价值很感人了;从老师方面讲,把工作视为使命,即使遇挫也依旧保持责任感和激情非常难得;以兼职养主业自掏腰包简直到了圣母的地步,经济学里有“利他互惠”的说法可以解释;被不上进还拉后腿的老公气到不行。
太感人了!!
一个好老师可以拯救灵魂、改变灵魂,但是这个灵魂也是要值得拯救的,每个人都要相信自己能改变一切,要相信改变的力量!
没有想象中好,过于理想化了,学生的转变有点突兀。不过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的片子还是蛮好的。
很不错的片子
有教育才有希望。
很感人,真正的教育是超出种族的
非常不错的一部电影,拯救迷失孩子的心灵
如果记忆没有差池,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人问过我:为什么想当老师?我也多是实话实说:喜欢站在讲台上,把自己的所看所思所想“倾泄”出来,我喜欢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其实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柯景腾所说:想让这个世界因为我有一点点不同。在考量过自己的能力之后,也只有老师,能让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