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含大量剧透!!
1、本文作者自认为众多评论者并未正确理解影片,故作此文章。
2、整理本片多个无法解释的镜头和场景,结合网上各评论,得出本人认为本片的剧情走向。
3、字幕有大量不恰当翻译,本篇文章以作者耳力判断正确翻译。
4、本文属个人理解,请各位读者自行斟酌判断可信度。
5、请至少观看一次影片后,再结合影片阅读本文。
以下为正常观影时,完全无法解释的片段(标记A):
1、本片有三个无法解释的抖动,像是地震般,物件在震动。分别在片头刚开始前一分钟,主角的妻子边的桌子;1小时37分,护士的休息室,和警察的休息室。
2、1小时28分部分,主角在洗衣店没有取到衣服,店员说“会不会是你老婆取走了。”,主角回,“不可能。”
3、35分钟主角妻子迷路,与37分钟主角妻子到医院,并且声称自己不记得片头时就看过的《蓝胡子》。
4、1小时46分,主角听的了一段无法理解的录音。
5、1小时47分,护士离开废弃屋子,最后一个镜头给的是脖子上有X的女尸。
6、同1小时47分钟开始,到片尾结束,服务生在收拾完东西后,提起了刀。
7、1小时26分钟,主角看着入睡的妻子,去厨房拿了刀。以及随后立马切换到的巴士镜头,主角和妻子坐在老式巴士最后一排,窗外是云雾,谈论关于旅游的事情,主角否定了旅游(下个镜头是送妻子去医院)。以及,1小时40分钟主角一人在巴士后排。
以下为正常观影时,能够理解,但存在疑点的片段(标记B):
1、1小时30分钟,佐久间找到的一部摄于19世纪的短片;1小时33分钟,佐久间找到的一本书,上的一个肖像照,以及他与木屋子里的“某人”对视(实在没看清这人是谁)。
2、1小时42分钟,主角前往木屋子,查看了一张,与佐久间找到的肖像照相同的肖像照。
3、1小时43分钟,主角与间宫在木屋子碰面,间宫说“为什么放走我?”、“放走我,你才能单独知晓我的秘密”,主角枪杀之,回“想起来了吗?”,间宫点头。
4、主角三次关掉家里的滚筒洗衣机:16分钟时,主角第一次回家,关掉滚筒洗衣机,镜头表示洗衣机里面没东西,而后妻子又打开,今天的晚餐是主角自己热的;1小时时,主角回家关掉洗衣机,发现妻子不在家,出门找;1小时25分钟,主角回家关掉洗衣机,妻子再打开,主角摔了碗里的生牛肉。
5、1小时2分钟,主角要求扣押间宫物品,发现疤痕,而后找到间宫住所。
6、1小时12分钟,主角找到间宫,“你逃不走了。”,而间宫回应,“是你想逃走吧。”,主角说“我知道你的把戏”,间宫回“是想找个答案,才来找我吧?”。而后,主角在逼问下,向间宫倾诉妻子并不理解自己,并说“为什么你这样的人这么轻松,而我却备受煎熬?”、“我要一辈子都照顾这样的老婆。”、“要没你,我和老婆一定会很好”、“我已经完了,但不能原谅你们”
7、1小时13分钟,间宫打开打火机,立刻被主角拍落。1小时16分钟,主角说“没光你说不了吗?”后,打开打火机,放在侧方,没有直视。打火机被屋顶渗透的水熄灭,主角看着水滴,间宫说,“这水能让你解脱,解放身心,像我一样。”主角打了间宫,出门,又打了告诉间宫主角个人私事的那个同事。
8、59分钟,间宫要求吸烟,主角抢过香烟拒绝。
9、1小时23分钟, 间宫对主角说“听到了我的声音,说明你是个特殊的人”、“一开始你就知道吧,我也知道”、“你是个能够读懂我的人”之后,主角殴打间宫。
10、33分钟,主角猜测凶手,是催眠师的可能性,用光催眠。
11、11分钟,间宫问杀妻者,“很吵,是什么声音?”,回“是浪。”,间宫说,“太安静了。”
以下结合各判断,开始推理。
前提,剧本逻辑部分:
1、首要问题是,催眠如何理解。
片中被催眠,犯下杀人罪的人,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失忆”。杀妓女者,没有足够镜头。杀妻者,没有说明原因,也没有说出间宫。杀同事者,拒绝说出间宫。(后主角接到同事对线索的报告,才找到间宫)
2、本片失忆的人(除被间宫催眠失忆的人外)。
最严重是间宫,其次是妻子。再次是,主角自己。间宫不必说,妻子理由请见A3。主角自己请见A2。
3、间宫与主角
B5,主角越权,要求扣押当时还是证人的间宫的物品,发现疤痕,引出他的凶手。B6,间宫试图与主角内心沟通(与其他被间宫催眠者一样),失败。
4、主角真相
B10,主角早于心理学家猜出是催眠。B1+B2,说明主角与此书有关,即主角与催眠相关。B7+B8,主角刻意避开或阻断间宫的催眠手法,说明主角了解他的催眠机制。B9,间宫暗示主角,主角以暴力回应,而不是表示无法理解(这种回答,几乎等于默认)。
结合3、4,主角了解催眠,且了解间宫这个人,引导警方逮捕了间宫(B10、B5)。
5、放走间宫
主角出于让间宫背上最后一起杀人罪的名头,放走间宫,下文解析。放走间宫的方法,影片没有表现出来,下文解析。间宫在B3不明自己为何被放走,主角回应“想起来了吗?”(抱歉,观众没法想起来,因为内容在影片之外,下文解析)
6、主角与妻子
A2,B4,B6中显示,妻子是一个不会家务,也不去洗衣店拿衣服,也不去工作,整天在家里听洗衣机空转,同时不理解丈夫工作繁忙,吵着要去旅游的妻子。(也难怪主角会厌烦了)
B6中,主角向间宫倾诉,对妻子的厌烦。B4中,说明主角与妻子的矛盾,表面恩爱,背后不厌其烦。A7,拿刀暗示了主角想杀害妻子。
7、服务生
A6中服务生似乎被催眠了。她在整个故事构成中没有存在价值,但故事中需要她来证明一样东西。
前提,影片艺术加工部分:
这里表示一下作者对本片cult部分的理解
1、A7,如何理解巴士,第一次巴士,理解为主角拒绝妻子的要求,同时想杀死妻子,第二次巴士仅有主角一人,理解为,他“抛弃”了妻子。
2、A1,影片并没有人对震动做出反应,按照日本人的防震知识,若地震,肯定立刻做出反应。而本片三次三个场景,没人感到奇怪。这里,本文作者认为是一种cult手法的暗示。角色被催眠后,以桌子以及桌上物品的震动为暗示。
①,A1+A3,妻子被催眠,不记得自己看过《蓝胡子》。
②,A1,警察休息室,警察桌子震动,这个警察被催眠,放走了间宫。注意,此时主角在佐久间家中,立刻赶往间宫的房间,但间宫已经逃走。主角拥有一个不在场证明。
③,A1,护士休息室,护士在A5中,杀害了一个女性,且画下X伤口。受害者,推断为主角妻子。
结论:
妻子和间宫的失忆由于什么造成呢?B4和B11似乎存在一个呼应,他们都对一种没有特定音调的杂声所感兴趣。
妻子、间宫、警察同事、佐久间、护士、服务生,被主角催眠。其中警察同事,和佐久间都与间宫有过接触,但次数和程度都远不如主角深,当然,可以理解为主角成功避开,而两者没有。但!妻子无论从影片中,还是从故事逻辑中,都不可能和间宫有过接触。另外两个极为重要的角色,护士、服务生,也不太可能与间宫有过接触,其中特别为服务生(A6),若这个角色不是为了证明主角的催眠能力,在剧本中毫无价值!
也就是说,主角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杀害妻子,而影片中其他人都是主角的工具。
佐久间找到了上古影片和一本重要书籍,被主角推断可能找到真相,被催眠杀害,嫁祸于间宫,以X。
护士杀害妻子,被嫁祸于间宫,以X手法杀人。
警察放走间宫,此时主角有不在场证明。
服务生在间宫死后,依然行为异常,推断为主角所为。
而间宫,是主角的主要工具,他被主角催眠,而先后催眠三人,形成连环杀人模式(颈部X),而最终护士杀害妻子的颈部X,其护士是主角所催眠。此时,主角催眠同事,放走间宫,是为了让间宫有一个可能犯罪的空间,以此嫁祸于间宫,同时,间宫逃走时,主角拥有不在场证明。
即,主角催眠间宫,间宫催眠三人,构成连环杀人,主角再催眠护士,让护士杀害妻子,同时嫁祸于间宫。
最后,本文作者认为,间宫在最后A4中,自我催眠,忘记自己行为。(这点不太容易让人信服,但如此解释,甚至不解释,或者用他种方法解释,都无伤整个逻辑链)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主角在餐厅中抽烟喝咖啡,仿佛一切释然,也说明了这一切。
正儿八经以影片作全文结尾:
三星,是因为观影体验问题。cult总是不这么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总是要观众深入剖析,有一点点高傲。又对摄影方面了解不够深入,无法理解每一个长镜头运用,和导演的精心编排。但花上时间,是部好片,可惜8012年,谁会在一部电影上花这么多的时间呢?况且,多数人也没法发现,或是没有兴趣发现。
本片作为一个悬疑片,最大的悬疑处就在,观众自己看完了影片,对自己的发问。若感觉整个故事简单,还是务必要扒出剧本,细读几遍。不得不说,美剧《真探》与本片有不少共同之处,喜欢长镜头,色调偏棕黄褐色,台词喜欢只说一半,是有侦探片的感觉。有所不同的是,本片导演似乎有一种特殊的用意在其中,即让观众参与到案件当中来,不知又有多少观众可以享受这个侦探过程。
(有剧透)
1.片名
最先敲定的名字是“传教士” 后来改为“X圣治” 最后是大映制片(现为角川映画)的制片人说“CURE”就很好 cure有“治愈 治疗”带有医学术语的意味 而“X圣治”则有宗教含义
黑泽清于90年代执笔此剧本 当时的日本社会发生了“奥姆真理教”(1995.3.20东京 "沙林毒气”)之类的大型邪教犯罪事件 如果片名中带有宗教气息 会让人误解 惹人联想 最后采用了“cure”这个名字(所以名字不是督导起的)也与影片内容产生一种分离对立
2.关于洗衣店里出现的“红色连衣裙”
黑泽清督导参考了法国编导Henri-georges Clouzot( 亨利-乔治·克鲁佐)1955年的电影 “Les diaboliques ”(恶魔)中的一个桥段 影片中的校长一角本应该是死亡了 但在一个片段里 他穿过的西装却又出现了 这会让人联想到“他不是已经死了吗?“或者是”猛地一看像是没有头部的尸体在移动“ 呈现出一种视觉恐怖和心理惊悚的效果 暗示影片后高部妻子的死亡
3.高部两次在餐厅里吃牛排
第二次的高部把牛排吃的精光(影片中看起来像是在津津有味的吃着)过后还要了一杯咖啡慢慢细品
第一次去餐厅的高部是一个被工作和生活压力掏空行尸走肉
此时的高部已经是一个得到彻底解放和获得健康治愈的人了(也变得可怕起来)
工作上:杀死了一直折磨自己的间宫 家庭上:生活中的一大负担 自己神经错乱的妻子也死了
“压力得到舒缓 食欲就上来了”(采访中役所桑的原话)所以会把自己面前的食物吃的精光
3.影片最后持刀的女人
在那位女服务生拿刀前 有一位看起来像是她上司的女人走过去向她耳语了几句 仿佛在传达命令
黑泽清督导本来安排了“那个女服务生拿了刀之后 走进了厨房 慢慢靠近了那个刚才和她耳语的女人 她刺向了她 反复的 一下一下的 然后画面切换到片尾ED” 后来觉得这样的画面太多余了 没有“足够的留白”和“开放式悬疑” 故此删掉了
(那位女上司看起来有些僵硬 因为剧组出于“她马上要被刺死”的安全考虑 在她的后背上垫了保护板)
至于影片是不是"恐怖片” 黑泽清和役所桑表示“不算是吧 如果真的要定义的话 那也是高部这个可怖的怪物 谁知道表面平静的他到底在想什么?谁知道汇入人群中的他下一步会做什么?”
#这部影片要看好几遍才可以理解 因为有太多细节和暗示 #
昨天跟阿咸约好晚上一起看这部片。看到一半,阿咸跟我说:“那个年代的片子总有很浓厚的Cult味。”
但《X圣治》其实不算很老嘛,在故事情节上,也有个挺类型化的壳子。一个天才杀人魔犯下连环杀人案,主角身为警察,决定对谜题追查到底,他有一个智力型的教授帮手,也有着难言的家庭牵绊,后来逐渐在较量中和对手产生了些相惜之情……
电影里的杀人魔则被设定成自学成才的催眠师,号称18世纪法国催眠师马萨(Fraz Mesmer)在日本的“再传使徒”,掌握着控制人心的邪教秘术。这位Mesmer在历史上倒是确有其人,不过他的那套“催眠术”主要是把病人聚到一起抱着磁力木桶调节体内磁场平衡,其实没什么“邪”气,反倒有种自然疗法的老中医感。而到了电影里,催眠就变成了只需要让对方凝视一束火光,再用对话探得深层心理,就能控制他人在失忆状态中杀人的方便法门。从这点上看,《X圣治》的设定多少也有点类型恐怖片的中二感。
当然,Cult味绝对是有的,而且正是这些“Cult味”让《X圣治》在恐怖电影史上显得那么与众不同。粗粝暗黄的影调,时而打破节奏的长镜头或者短促的静止画,还有贯穿始终的嘈杂声音,都让电影意外地显现出一些小成本实验电影的质感。
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处不寻常的处理都并非粗糙或者心血来潮,而是来自导演几乎有些过分匠气的漂亮设计。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氛围,倒不是恐怖,而是让观众感到心里发毛的诡异感:好像已经被银幕里的光影和声音给摄住了,就像电影中的受害者一样在危机四伏的催眠里无法挣脱。
其中最出彩的地方该是导演对声音的把握。在影片大部分的时间里,人声之下总叠着一层低频率的嘈杂底噪,乍听上去好像是胶片太旧导致的音轨损坏,仔细听来却是不断变化的。有时是无来由的空洞杂音,有时借了风声、海浪、车辆噪声这些环境音的形式,但在响度上又远远超过环境音,甚至几乎要把人声淹没。
最复杂的一处处理发生在主角和杀人魔在地下暗牢的一段对手戏:萦回的风声,墙壁背后的流水声和人声的回音构成多声部变奏,底部的声音随着对话的进展渐强或渐弱,继而又出现火苗的“嗞嗞”、又被“滴答”的水滴浇灭,直到下一个场景才变化成“哗哗”的瓢泼大雨,把幽闭感冲刷一净。
从开头到结尾之间,影片没有一处配乐,这层底噪代替音乐始终潜伏在情节之下,只有两次在画面上显形:一是主角家中总在轰隆隆空转的洗衣机,二是杀人魔出租屋旁永远轰鸣着的垃圾焚烧炉。这两处都是明喻:不受控的不安定因素总伴随着我们的日常,潜在的焦虑迟早有一天会发生爆破,引起烧伤,或者杀人的冲动。
这些设计往往不着痕迹,让观众难以察觉,只有稍稍摘下耳机再重新戴上,才会惊觉在环境音的叠加下人声已经变形得多么严重。而这种不觉间的操控技术和电影所表现的催眠术不是很相像吗?在某种意义上,影院这个黑盒子就像是催眠师的小黑屋,我们花上两个小时把自己抛到“非日常”中,和电影交谈,自以为在沉默中占了上风,其实早已经在不知觉间被对方唤起了记忆和情绪。
不像多数恐怖片试图让观众认同于主角,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紧张,《X圣治》构造出“影片中的催眠术”和“影片作为催眠术”的二重嵌套,以此来把情节中的“恐怖”延伸到观众所处的现实世界。有趣的是,当我们注意到自己仿佛“外在于”影片时,才是真正“进入了”影片。因为从这里开始,观众虽然没能认同主角的冒险,却认同了主角和催眠术对抗的境遇,从而体会到他所感受到的精神压迫。
电影中的催眠是借由交谈来完成的,警察和杀人魔的较量也在话语的层面上展开。杀人魔是一个失忆者,他在交谈中永远不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是听取对方的故事;相反,警察不愿意谈论自己的内心,一心只想套出对方的供词。有趣的是,双方在相互窥测中反而重新发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冲动。
在嵌套结构的另一层,这部电影也是如此:它先将观众引入迷局,又与观众保持距离;它在揽入中把观众推拒,又在推拒中实现真正的进入。观众也借由窥视最终看到了自己。这是《X圣治》这部电影几乎可称是“原理”的构成方式。
从这里出发,电影异样的镜头感也会显得更清晰。
首先是明显的窥视镜头。无论是跟在杀人魔、警察还是警察妻子的身后,镜头和人物之间似乎总会出现一道推拉门的阻隔,仿佛画面来自隐藏在起居室内的针眼摄像头,或者是某个跟踪者正藏在门后监视着目标的行动。
在一场主角和妻子在起居室一同吃早餐的温馨戏码中,镜头设置在斜上方的墙角处,随后微颤着以人物为中心沿螺旋线绕行。这些充满形式感的调度都在日常画面中埋藏了不安的引线,而且无时不在暗示观众一个与故事本身保持距离的剧外观察者视角的存在。
另一处形式感极强的处理发生在两个封闭空间(医院病室)内,远景长镜头追着人物的走动左右横移,观众好像在看一出话剧,演员在舞台上的方盒子里表演,银幕重新竖起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第四面墙”。这一幕像极了最近被讨论很多的《夜以继日》里, 串桥耕介和铃木まや争吵的场景,那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极尽非现实的一幕,它打破了叙事,观众甚至会担心演员下一秒就会停止表演、望向自己。
另外,《夜以继日》的导演滨口龙介自己也承认,从老师黑泽清的作品《X圣治》中汲取了灵感。
和《X圣治》里的间宫一样,《夜以继日》里的麦也是在故事中牵动现实,将“潜在之物”引出的推手(“演出家”)。
我认为所谓“映像表现”,是指在依托现实的同时又能体现出某种力量,但很多时候仅仅去呈现现实,往往什么都不会发生,也很无趣。因此,我在意的是如何在不破坏其既有逻辑下,把现实中绝少出现的事情包含进去。也即在保证现实的完整度下,生成一种对现实似是而非的感觉。
无论《X圣治》还是《夜以继日》,异于常理的“非现实”都是影片的核心,它由某种异动而起,最终将“现实”反噬。没有记忆、没有身份、没有个人史的催眠师和《夜以继日》里忽然出现又忽然消失的麦一样,都是条缕分明的现实世界的闯入者,他们就像两部电影中都曾出现的地震,是一个从天而降的“灵”。
滨口龙介和黑泽清借助“灵”所尝试唤起的,也同样是潜藏在观众内心中逸出秩序,把日常生活客体化、戏剧化的冲动。但《X圣治》的层次远比《夜以继日》更丰富,它带入了对科层制官僚主义的讽刺,对虚无世代与新兴宗教的探讨,还有对男主外女主内性别秩序的质疑(五场既遂的杀人中有四场发生在两性之间,主角的悲剧结局也源于家庭的重负)。这些不安定情绪都被揉进了一个“人性论悬疑故事”的套子,在光影和话语间被作为催眠术士的电影轻松唤起。
《X圣治》中的杀人魔使用“火”来召唤愤怒,《夜以继日》则用“眼睛”来召唤爱情。滨口龙介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性的表达比黑泽清更清澈纯粹,和老师相比,学生似乎在寻求更加内向的超越性。但是,这个更单纯的隐喻系统对于不同的观众来说也增加了“召唤失灵”的可能性,从而给《夜以继日》带来很多“狗血爱情故事”之类的差评。
最后,如果我们认为电影的表意特征在于它并非符号的前后顺接,而是在暧昧多义的画面中制造“类现实”的复杂隐喻,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杀人魔催眠师所使用的火苗其实并非“代表”了愤怒冲动,而是“火就是冲动”。由此,电影也成为交感巫术一般的邪术,从现实中提取符号来制造非现实,只不过并非意在改变现实,而是指向观众的内心。那么,坐在影厅黑暗角落里的观众,面对“游走在纪实与愤怒边缘的影像”,是否还真的能保持“悠然”?这其中的拉扯、商榷、受虐和施虐的交换经济才是真的有趣。
黑泽清成名作。1.冷峻克制,恐怖感如影随形,直透骨髓,一如无处不在的X,标识着人性的原罪与被遮蔽的黑暗面。2.在荒芜空荡的空间与雾气朦胧的场域中,闪烁的火机火苗、流动的水和隐现的低音,都是催眠暗示的绝佳引物。3.蓝胡子黑童话,干洗店,插入镜头值得研究。4.矛头暗指男女社会分工。(8.5/10)
姜导力荐,看的第一部黑泽清,他妈的,这家伙是个绝对的电影高手。从这部来看,他的职业生涯选择的应该不是现实主义类电影,我傻乎乎的心里暗暗有点可惜,不知道为什么。在北京住处住了10年以上,刚刚进去就拿丙烯颜料在洗手间画了个大大的”X“,不知道为什么。从今以后像刷洪常秀那样刷黑泽清。
黑泽清实在是恐怖气氛营造的高手,连片尾的字幕都带上有隐形之物正矗在面前的惊悚感。后悔没在SIFF前抢票了,黑暗沉默却又比邻众多陌生人的电影院才是观看这部电影的正确场合。对高部屡次坐巴士的镜头印象很深,坐在最后一排,身后是大扇的窗户,窗外是蓝天与或许是白烟的白云,巴士仿佛凌空而飞。
#重看#已灵魂出窍,音效太赞,配合荒芜场景,空间感十足,营造出的诡谲诡异荒凉虚无氛围在心理层面上泛起层层惊悚的涟漪,黑泽清对此类以外化物化的扭曲表现内心精神的空无向来拿手,更在本片中达到巅峰;成为深渊的一部分,成为“使者”的传承者,不仅是个体的主动选择,也是社会链的环环相扣。
在昏暗复古的大光明仰头看这片,晦暗的影调,迷离的构图,隐隐的风啸,离奇诡谲的连环命案,还真...有点堕入邪教的感觉...喜欢这种悬疑惊悚片,没一个吓人画面,看完却脊背发凉。一部很显露黑泽清大师相的作品
谜之杰作。因为这部进了黑泽清的坑,比起初看时被谜之猴干尸震慑现在更多的以艺术欣赏为主。出字幕时心中还是留下了谜之骚动。这是日本电影对于七宗罪的回应啊精神层次不一样啊。
我是寥落空间的萧瑟游风,我是疏离世情的压抑人性;我是加速催眠的火光水声,我是隐匿罪恶的思辨断层;我是执行天诛的近史邪灵,我是剑指原罪的符号猩红——嗯,我还名列日影九零年代两大高峰,我的作者是独树异帜的黑泽清!【9】
勉强及格。剧本捏合了《定理》之类闯入者和连环杀人犯罪类型片两种故事模板,装疯卖傻的催眠者唤醒人类个体的快意恩仇黑暗之心,对真相穷追不舍的探员最后不惜私刑解决问题(这种偏执是他对抗精神病妻子带来的压力、维系正常生活的法宝),因为这两种故事本来就容易互相抵消,让剧本就没了立场,看的没什么代入感,至于黑泽清受奥姆真理教沙林毒气事件启发所写出来的这个故事,也欠缺深度,本来嘛,一个人,可能是社会的癌细胞,但他同时也就是地球的抗生素,这没什么好稀奇的,虽然乍一看有点反社会。视听语言都是标志性的黑泽清气息,给大海配疑似工业化的音轨,快切乍现的血腥镜头,诸多怪异又稳定的空间,依旧是他眼里后工业时代荒诞冷酷的日常
本片在imdb上的片名就是Cure,于是结合剧情可以用到那个著名的似音英文哏,Cure or Kill?……X圣治,是仅仅利用了马布斯博士的催眠术连续杀人的情节设定?不!黑泽清还继承了弗里茨朗讲故事的方法。正如敏锐观察者所言,“对于您的影片,我非常喜欢的一点是角色与其所在空间的交互。这让我想起了朗的电影。您总是非常注重屋内布局以及角色在屋中的移动方式。他们必须要生活与行动在某种空间层次和帧的嵌套之中,好像迷宫。”……其中,间宫对于男教师的“掉落”催眠、高桥(稍滞后于观众)发现心理学家佐久也着了魔道,便运用了一个极具朗式特色的叙事手法:套间的秘密……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219500887/
用声音的扭曲嘈杂和空间的黑暗疏离来展现人性中被压抑的狰狞一面。画面精致考究到极致,黑泽清不为讲一个连环杀手的故事,而是在对于催眠术的层层探访中,找寻精神深处最骇人的原点。餐馆中的最后一幕,冷静克制,役所广司吃完了所有的食物,付钱离去,一切看似平常,却让人不寒而栗。
关于空间与心的实验性电影,七宗罪的变形。当警察和催眠犯罪两个元素出现时,一切了然于胸,电影必将以堕落传承为结局。只是过程出人意料:舍弃配乐,开阔的空间感,工整的横纵向构图,用细微的声音(海浪打火机机械)填充空间……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并不是剧本,而是疏离感的完美形式化。
黑泽清基本不能算个日本导演,早该去欧洲拍片了。
“你是谁?”“我是高部刑警”“高部刑警,你是谁?”。“这是哪儿?”“这是警所”“哪儿是警所”。“我不记得了,我什么也不记得了”。“我身体里什么也没有,是空的。里面成了外面。所以我能看到你内心的想法”。个人日本电影前十佳。
片尾女服务生握起了刀
役所广司不愧是役所广司。我觉得他就快崩溃的时候,他hold住了,最后我本人快要崩溃的时候,他还是hold住。黑泽清是一个很神奇的导演。你可以说这个题材很神叨,各种符号故弄玄虚。但他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讲人情感在疾病和时间面前的不堪一击的状态是一个多么奇妙的选择(他很多电影都是这样啊)。片前一个硕大的Janus Films, 难道CC要出了吗,gkd
这才是让人不寒而栗的惊悚片,奥姆真理教之后,催眠与洗脑有世纪末的隐喻。十年前看VCD,画质渣,不懂,觉得闷,现在觉得有意思,冰冷冷的催眠,冷幽幽的暴力,像无形的病毒在悄悄感染,细思极恐,很牛逼,五星。
以多起杀人案串连全片,其实主线再简单不过了,但却以心理催眠作衬,结局走向亦愈发扑朔迷离、摄人心魂…除了几次杀戮场景和刻于人颈的“X”勉强能跟血腥惊悚搭上边外,黑泽清这种有别于传统恐怖片的拍摄方式正是如今许多电影所无法做到亦或说想模仿最后却成了东施效颦的。准备从这部开始补黑泽清了。
整体上有一些不甚流畅的时刻,但局部非常精彩。黑泽清的美学来源于80年代棚拍电影,内景往往有一面不存在的墙,外景有45度角标准光照(或者纯阴天),交通工具棚内拍,窗外是雾或者云。这种美学被黑泽清推到了新的极端,即:肉眼可见以外均是黑暗和混乱。推论:疯狂和暴力仍是最低限度的秩序。又以玻璃门,塑料布等暗示这种秩序的脆弱性。黑泽清的世界声光电高度统一,只是这部里面对类型片的化用还是简单了一点。
极度冷静的叙事手法,气氛压抑到可以杀死人的程度,可怕。
精神分析的部分不是重点,重点是催眠和失忆都是一种社会性反抗,这和阿彼察邦是如出一辙的。警局-法庭-医院-精神病院都是作为理性的社会存在,那人作为被伤害的对象,那些被非理性的部分必然以犯罪、鬼魂这些元素出现。不知道为什么看黑泽清总觉得被治愈了,CURE这个名字真是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