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还是经过朋友的推荐,我在第一时间看了今年的纪录片大作《家园》(有译《地球很美有赖你》6月5日全球上映,提醒下,这天是世界环境日),看过之后我在校内签名档留言曰:最近很少有令我激动的纪录片了,《家园》除外。
是的,这就是《家园》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最近我又看了几遍,终于可以动笔写下我的感受。除去我对纪录片本身的热爱之外,《家园》带给我们的画面冲击和深度思考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按照官方的说法,这是一部以上帝的视角俯瞰整个地球的片子,因为里面所有的镜头都是航拍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为了这部100分钟的纪录片所花费的精力和投入吧:导演扬恩•亚瑟经过15年的筹备,历访50多个国家拍成此片。本片素材长达488小时,拍摄周期为21个月,共动用88,000名员工,从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从亚玛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从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深圳的工业城镇。
从片尾的国别风景赏析里也能体会到导演的艰辛与执着,估计很多国家很少会有电影拍摄剧组光临,而那里的人们也很少见到航拍的飞机,因为他们都在争先恐后的仰头观看,那个神奇的大鸟。比如布基纳法索,比如莱索托,比如海地等等,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地球。
影片总体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地球的历史,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等;第二部分介绍人类出现之后带给地球的巨大变化,人类的伟大文明等;第三部分是高潮部分,介绍上世纪特别是后半叶以来的工业文明带给地球家园的巨大摧残和破坏,地球生态系统,气候环境的紊乱,人类无节制发展带来的沉重后果等;最后一部分导演有意加快了解说进度,以比较急促的口吻向我们介绍我们近10年来已经采取的措施和达成的共识,向我们展示面对过去的罪过我们人类所能采取的补救措施,并暗示人类的未来仍在我们的手中。
要是从欣赏地球美景的角度来看,只需看前两部分,由于是航拍,视角和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大有不同,再加上很多我们平时根本无法看到的景色也一并收入眼底,比如南北极,比如高山大漠,比如森林大洋,等等,原来我们的家园真的很美丽,美丽得让我们觉得有点不真实:这是我们的家园吗?
就在这时,一串串的数字和场景把我们拉回到了现实,我们消耗的石油,我们砍伐的森林,我们排放的二氧化碳等,这一切在告诉我们,过去的50年我们对于地球环境的破坏超过了人类20万年历史所带来的破坏,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前年,美国副总统戈尔下台之后投身环保事业,拍了一部自己现身说法的纪录片《不愿面对的真相》,那是一部评价很高并且影响深远的片子,但画面的精美相比《家园》差的很远,更多的是人们记住了饱受蹂躏的地球的样子和戈尔富于感情的演讲,也许这正是人们对于《家园》的评价:华而不实。人人都喜欢,但不是人人都会领教片子的真实意图。
大部分人只会记得前半部分地球美丽的镜头,而被后面的镜头震撼之后就是忘却,甚至连最后的“加入我们——美好星球基金会”(join us
www.goodplanet.org)的呼吁根本没有看到,在加上历史15年的准备,88,000员工的参与,50个国家的航拍所耗费的燃油,这些都是真正环保人士所批评的地方。
但即便这样,人们还是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在IMDB里,共有2422为观众投票,总体评分为8.5,相比国外的观众,来自豆瓣6192个投票里,总体评价为9.3分,并且有71.3%的观众给出了5星的评价(包括我在内),国内外的分数相差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也许值得研究,但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难道是因为影片展示了中国现代化的巨大成就?(影片着重讲到了深圳20年的变迁和上海正在建设的高楼大厦)
现在让我们来重温下里面展示的部分数字:
世界20%的人口消耗80%的资源;
全球花在军事上的资金是援助发展中国家资金的12倍;
全球每天有5000人死于饮用受污染的水;
全球有十亿人没有安全饮用水;
近十亿人口在饥饿边缘挣扎;
超过一半的谷物用来喂牲口或者用作生物燃料;
全球四成的耕地质量下降,段时间内难以恢复;
每年有一千三百万公顷的森林消失;
每4只哺乳动物、每8只鸟类动物、每4只两栖动物里都有一只濒临灭绝;
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速度的1000倍;
四分之三的鱼类生存场所面临消失或正处在危险的边缘;
过去15年的平均温度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
40年来冰冠的厚度减少四成;
到2050年,全球将有二亿五千万气候难民;
这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正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我们正在饱尝我们的行为带来的恶果,比如我现在正处在室内温度高达35度的温度下写这篇文章,而此时已是夜晚十点,这十分反常且罕见,今年上海的高温日已经达到12个,并且还会持续,往年的平均值只有9天。要知道大暑尚未来临,紊乱的气候,糟糕的天气,我们必将承受自己行为的惩罚,而能否承受得了,现在不得而知。
我们能做什么?《家园》利用最后的20分钟向我们展示了人类过去十年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各国人们达成的共识,但是这些相比之前的破坏,实在微不足道,杯水车薪。but it's too late to be pessimistic. 我们不能抱怨,没有退路,必须面对现实,去遏制这个疯狂的地球,控制自己贪婪的欲望。
提高教育程度,特别是贫穷国家的人们;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因为太阳60分钟发散的能量足够人类消耗一年,而关于风能,《家园》这么说到,丹麦利用风能发电提供了其20%的电力,而试问地球的哪个角落不刮风?我很喜欢编剧的这个反问,虽然不能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但毕竟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和美好的愿望,影片里说,只要我们能像植物那样高效率的吸收太阳的能量,一切就不是问题。可是问题是如何做到像植物那样呢?
“ 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的,而是我们拥有的”,是的,充分珍惜和保护我们所拥有的,科学合理的加以应用,这才是我们应该做出的决定。关于人类的未来,我们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虽然“格陵兰冰川的融化速度超过了最为悲观的估计”,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仍要做出正确的决定。
It's up to us to write what happens next together(未来将由我们一起书写)——这是影片末尾的一句话,语虽简单,但意义深远,并且包含多重含义,未来无论是好是坏,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人类一手写就。这就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但愿是好的结果。
这句话还给我们一个暗示,就是无论如何,我们人类必须携起手来,共同面对,共同解决。
这,才是人类的未来之所在。
【说明】文中IMDB和豆瓣评分结果为截至本文发表时的统计数据。
youtube 上有.是全球免费播放的.
http://www.youtube.com/homeproject无论是我们,我们的先人,或者我们的子孙,所拥有的只是同一个地球.
希望每个人都能来看一看.
压抑感、沉重感、无力感。影片最后给了我们“希望”,但不是我没有信心,只是绝望太过强大。对于地球这个家园,人类只是在通往毁灭的路上。
非常震撼我的2009年好片
就像看着自己心爱的姑娘被狗日了……
爱地球啊!
你一定要看!
逊色于行星地球很多
纪录片也可以感人
人类就是地球上的一个大毒瘤
唯美画面
如果真有心,不如把航拍的钱省下来捐给环保组织。这个片子真不亏为一次昂贵的“谴责”
主打宏大气场,看着不是很亲切,虽然那些鸟瞰镜头非常美。ps,在imdb观察半天才发现Luc的名字,“又名”怎么翻的啊!
需要有这样的人,记下这样的瞬间。
最美的画面,最沉重的心情
我覺得這部電影是BBC的Earth-The Power of the Planet以及Planet Earth的結合。自然之美令人顫抖,但是背後隱藏的訊息卻令人心寒。
悲观已经太迟了。
如果我是中学教师,这部片子实用性也太强了点吧!清晰舒缓的女声解说,用于英语听力练习再好不过;我要是教地理,第一堂课也先用这片子引起娃们的学习兴趣!还有啊,哪个旅游公司提供坐直升机把这些个景色全看一遍的服务,收费几多啊??
研究地球的外星人必看
俯瞰这地球的伤痕。We all have a date with the planet! “导演走访50个国家,俯瞰生态光影,美不胜收。” 镜头太美了,不过缺乏说服力和“号召”的力度,更多的仅是展示地球“伤痕”。还可以,但触动不多。只能算是环保纪录片里的一张空皮。
虽然看过不少这样的电影 但还需要时时警醒自己。画面和色彩非常漂亮
破坏环境只是为了让空气和水更加稀有 以便用来交易 获取利益 当然大众是买单的那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