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历史和个人的断裂与苦寻
侯孝贤是神。戏中戏,戏里戏外,历史和当下。当年台湾抗日历史和左翼力量的遮蔽和断裂,当下个人生活的迷失和痛苦,看似无关的两条平行线,通过阿静这个在戏里戏外的交集,达到一种对消失和不可寻见的隐痛和苦寻。这是阿静的断裂和迷失,阿静的隐痛和苦寻,也是台湾的断裂和迷失,隐痛和苦寻。无论如今的两岸政治如何主导,全球格局如何干扰,这种断裂和苦寻都将代代延续,叩问回响。
2 ) 人间好人
“当悲伤的昨日将要死去 / 欢笑的明天已向我们走来 / 而人们说 / 你们不应该哭泣 / 我们为什么不歌唱……”
真是爱死这部电影了,爱死这电影里从容交错的三个时空了,爱死这电影那台永远固定在传真机前方的摄影机了,爱死伊能静那总是看不到表情的辗转的身影与抽泣……
这世上的好男好女啊
这人间的好人啊
(贾老师才看到三峡好人,哈老侯看到的是这人世间的好人啊)
3 ) 《好男好女》:世间再无好男女
历史只能无限接近而无法还原,电影用它的视角来诠释历史,这中间,是我们的眼睛。
依然是我们熟知的侯氏长镜头作为拍摄的主要方式,《好男好女》在叙事手法上却是意识流的,影像自由穿行在历史的深处和现实之间,两段叙事被割裂地支离破碎,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也许始终是不知所云,而导演要说的话是清楚的。两个时代的人对人生不同的领悟和质疑,钟浩东和蒋碧玉对理想的不悔追求和对爱情的坚定守望,以内心的宁静对抗外部的纷扰,而几十年后当我们拥有了平静生活的可能,灵魂却已经不再执着,之所以说我们,是因为梁静代表的并不仅仅是她自己。
任何记忆都可以变成为历史。蒋碧玉没有想过自己会变成为一段历史,在她的传记中,她就是那段历史中活生生的主角。聪明的朱天文和无畏的侯孝贤睿智地撷取了传记的点点滴滴,用一种个人化的视角来保留那段可能被忽略却更应该被记得的历史。
“当悲哀的昨日将要死去,欢笑的明天已向我们走来,而人们说,你们不应该哭泣。我们为什么不歌唱”,开始是他们在歌唱,一群男女慢慢地行进在乡村的田埂上,画面色调清冷低沉,歌声悲凉却充满信心。残酷的岁月,却是带着理想主义的浪漫和激情。
她听着他诉说宏大的理想,心里早有了坚定的执着……
她读着他战场寄回的家书,看他飞扬的字,相信着……
她望着铁栏杆外的他,流着泪,不能相守,也已经是一生一世。
暮年的蒋碧玉,依然天真纯善。作为那段历史中著名的先驱,钟浩东的殉道固然值得歌颂,而作为先驱身后的女人,其实比死者更需要勇气和坚定,这是现实中的理想主义,也许早就象那个时代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而梁静,作为蒋碧玉的扮演者,越来越在历史和现实中感到茫然无措。影片的架构是“戏中戏”的形式,蒋碧玉所代表的历史是导演试图接近而无法还原的,却真实可感,而有关梁静现实中的一切在电影中表现得非常暧昧,段落的剪辑完全打破了时间的顺序,她的日记在说话,她的思绪在说话,让我们从中对照并猜测可能发生的一切。遭受匿名人传真自己被偷日记的骚扰,反复的往事片断犹如恍惚的记忆,直到最后梁静对着无人接听的电话哭诉,我们才看到她颓废放纵外表之下掩藏的柔弱而痛苦的灵魂。收受了为不明死亡原因的黑帮男友而私了的三百万“黑钱”,尽管可以解释,但压力不是没有的。痛苦总是来源于道德感,无论是自己内心的愧疚还是籍此对别人的期待。“阿威,你去得太久了;阿威,你快点回来啊”,她就这样失去了控制,对着电话那头的陌生人哭泣个不停,不是没有爱,只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坚守又谈何容易?
再回过头去看那些截取的片断式,才知道侯孝贤和朱天文的厉害之处,看似琐碎平常,却真正进入到故事的脉络里,情感的骨髓里。有一场戏,阿静的姐姐冲到健身馆来质问妹妹和姐夫之间的暧昧关系,两个女人扯在一起。阿静问姐姐:“有了男人连妹妹都不要了?男人有什么好?”狠狠扔掉羽毛球拍走了,那个伊能静的背影很有戏,单薄又很绝决的样子。对爱情自然是失望的,亲情也不是不可以背叛的,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期待可言?镜头的运用也是很讲究的。逆光的镜头赋予蒋碧玉那段戏中戏以一种历史的稳重感,串了一些梁静等演员的黑白定妆照,有一种纪实的氛围,悲剧也变成了一种升华;而到了梁静和阿威之间,分明有爱,场景也是充满了暧昧和轻佻的红色,情欲仿佛歌厅里旋转的霓虹灯一样放任自流,斑斓诱惑。三年后在同一个歌厅阿静听见那首《上帝保佑》不知做何感想?“你该知道此刻我正在相信着你,回想我们拥有的美好的回忆。一切欢乐和不如意瞬间逝去,现在只是孤单的我和遥远的你……”,诚然,生者比死者更需要勇气,背叛其实也并不比忠贞更容易。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蒋碧玉追随爱人的革命事业,为了爱而不知所谓地跟着奔波;梁静被逝去的感情苦苦折磨,到了信仰崩溃的边缘。所谓好坏,还是要看什么样的时代。无论蒋碧玉的动机是多么的单纯平凡,写成了历史就成了一种伟大,她径自上楼的背影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坚强,平淡的一段感情在一切都来不及变坏的时候嘎然收梢,于是成了千古流芳的悲歌。当然,这只是我世故的猜测,也许真可以地老天荒,也许……只是再没有乱世可以来考验我们的坚贞了,梁静在醉生梦死中尽量忘却,在灯红酒绿中埋葬理想,在哭泣中再也无法紧握自己的命运,因为,她已经没有了抗衡的勇气。
对于侯孝贤,有个印象,他的温情只体现在乡村或者童年题材的影片中,清新如《小毕的故事》、《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美好和谐,荡漾着诗一般的浪漫,糅合着对故土、过往岁月的深深眷恋,但是一涉及到都市题材,立刻变得迷离冷漠,温情不再,浪漫无存,也许当初风柜来的那群少年根本就不应该进入都市,批判之意清晰可见。片中阿静和阿威谈论孩子的那场戏,夜晚,镜子中阿静一笔一笔地为自己描上浓妆,毫不温情脉脉,“要生可以啊,我不要上班,我也不要住这房子。你们男人懂不懂,生孩子要有房子要有家……”对未来的憧憬竟然可以变得这么生硬凛然,这就是侯导眼中工业文明下的现代人?
拍《好男好女》据说侯孝贤是一心想拍“当下年轻人”的,所以对照新旧两代青年的精神状态和归宿,也许是过渡,掺杂了政治的都市情感的浮光掠影,结果还是浸透着历史变迁的人文思考,改不了文以载道的自觉,有的还是冷静,侯孝贤说拍完后望着饰演女主人公梁静的伊能静“一身悍然和漠然”,才明白年轻人原来是什么样的。依我看来,这还比不上此后拍的《千禧曼波》中舒淇大踏步往前走时一脸的任性和淡漠。好在,我们还是明白了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没看懂的人可能只是看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断,老实说,电影并没有给我过多的震撼,因为梁静就是我们中的大多数,没得选择,了解生活现实的并且依然沿着自己的生活轨道生活。世间还有没有好男女?有人看见满天星斗,有人只看见脚踩的淤泥,我只不过是悲观了一点点而已。
4 ) 静中风景
侯孝贤以用静止镜头著称
《好男好女》的片头就是很有侯孝贤风格的静止景深长镜头:
主人公们以之字行入镜和出镜
《风柜来的人》的第一个镜头也是静止镜头:
一辆长途汽车从镜头的右边进入 左边驶出
很多欧陆电影也有长镜头 但是是运动的
象是特吕弗的《小捣蛋》里女主角骑脚踏车一个跟的长镜头
而侯是机位 焦距 一直不变的长镜头
侯也很少用特写 最近的也就是到胸的近景
常用的是远景和全景
这种刻意与观众保持距离感的拍摄是企图不放入拍摄者的主观感受
以一种最接近生活原来面貌来展示 是很含蓄的 也是很东方的
所以缺乏煽动性也很自然
所以会有人觉得闷 正是这个道理
伊能静在《好男好女》里何等出色!
在姐妹对打的那场戏结束 她走出体育馆 背影也相当有戏
还有从床上爬起来接电话 情绪由初醒的茫然到最后因为想念阿威的失控也非常自然
5 ) 关于钟浩东蒋碧玉——朱天文《走在日月山川里》
摘自朱天文《红气球的旅行》之《走在日月山川里》
《好男好女》开场,大远景,“东区服务队”的队员们从田野远处走来,一直走到近前,唱着歌。
东区服务队?
昔,有好男钟浩东,好女蒋碧玉。蒋是蒋渭水的甥女,过继为女儿。钟是钟理和最崇拜的二哥,受到这位二哥影响,才有钟理和偕钟台妹私奔到祖国东北的罗曼史《原乡人》。对,就是秦汉跟林凤娇主演的《原乡人》。但如果你是双秦跟双林皆不知的E世代,那么这本好看的书《幌马车之歌》,里面都有。
昔,钟在东京明治大学念政治经济回台省亲,蒋对他谈到卢沟桥事变,钟好吃惊谁告诉她的?许强。钟慨叹说:“他为什么现在就让你知道这些事,我还希望你能多快乐一两年呢。”
谁又是许强?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成立,许强是第一届学生,大家常聚到古亭町“白线寮”而认识。寮内规定不准讲日语,但蒋碧玉许强等人听不懂客家话,就讲日语。“白线”,是指高校生戴的盘帽上有两道环绕蕉叶帽徽的白线,一般叫白线帽。按当时日本学制,中学校修业四年可报高等学校。当时高等学校是进入日本八所帝国大学的唯一途径,日本全国三十八所高等学校,其中一所在台湾,即台北高等学校。钟浩东雄中毕业考入高校,一班三十名,三名台湾人之外皆日本人。钟与几位南部来的客家籍高校生同租一屋,就被戏称为白线寮。
钟遂透露打算暂停学业,招募通知去大陆参加抗日战争。以下蒋碧玉的口述历史如是云:
有一天,浩东终于也来招募我了。但它先是装作无心地问:“你和棠华怎么样?”
“什么怎么样?”我说:“大家都是好朋友。”
“我是不打算结婚的。”浩东突兀说。
“笑话!”听他这样说,我不高兴地回答:“我又没有说要嫁你,也不是因为这样我才拒绝他们的。”
浩东静静看着我,然后严肃对我说:“跟我一起到大陆奋斗吧。”
当下,我竟毫不考虑答应了。回家即禀报生父。
“你知道人家要走的是什么露吗?”父亲以一种过来人的语气问我,然后才说:“一个女孩子,没有订婚,没有做饼,怎可就跟着他过大陆?”
我把这个意见告知浩东。
“要做饼就做,”浩东笑说,“看要做多少,拿钱去做就是了。”
昔,钟浩东蒋碧玉,一行五人,赴大陆参加抗日战争。他们仅有的两条线索,一是前台湾民众党的彰化二林人谢南光在重庆,一是国民党的蒋介石在领导抗战,这样,他们就上路了。这样,就是他们前行的坐标,好像北半球冬季天空里明亮的猎户星,天狼星,小犬星,三星构成的冬天正三角形。在路上。
我想起唯有多年多年以前“三三”时候的句子可以拿来比拟,走在风中,走在月亮中。是啊那个“气象报告”的年代,走在日月山川里。
6 ) 好男好女好電影
利申: 不是影評, 只係睇過記錄低.
歡迎採用在其他媒體, 如真嘅俾面用了, 無言感激.
剛說過高捷先生, 就想起不久前看他的一部舊片, 好男好女, 他和伊能靜小姐主演, 侯孝賢導演, 侯老師不知是否受方育平導演的<<美國心>>啟發, 也可能其他影壇前輩的佳作也有試過, 這種戲中戲互為對照和方導那部有所不同.
高先生繼續是他的黑道分子形象演出, 這次卻加演情深說話未曾講, 天若有情.旺角卡門的也有點, 他樣子比華D更象那回事. 初出道的伊能小姐(她不是姓伊), 清純無敵, 演抗日女護士確不用化妝, 雙關語-形象象不化妝也象, 真不化妝才能演出當時那時代女性.
故事一方面是現在演員的靜小姐愛恨纏綿, 甚至醉生夢死(高男友死了), 一方面抗日以致到台灣後一對夫婦的艱苦理想歲月, 對比強烈, 個中復雜人性人際關係思想時代變遷一一呈現, 老蔣在那搞的白色恐怖繼悲情城市外有另一章, 今日別有一番滋味, 是經常吃到的那種滋味. 我素不喜沉重題材, 還黑白攝影, 所幸現代彩色沖淡了, 從藝術來講, 這加分, 還要長鏡頭, 演員有大量空間表演, 候導所長, 出來和類型片感覺差很遠, 所謂沉淀.
影片難得地在廣東拍攝, 那會還能看到很多農村自然風光.
這樣的好片子在家看電視是很難看下去, 我買了悲情城市很久一直沒看也是因為這個, 中遠鏡為主, 只有電影院看才精彩, 幸好有有心人, 才得以在戲院看到這部和悲情城市.
微缩版《悲情城市》,献给五十年代的政治受难者。没有想到侯孝贤会用这样一种方式勾连两个世代,黑白、彩色、舞台、演员的身份,暧昧的人物关系和时间线条,在一个完整的空间里慢慢地释放,再回过神来就已时过境迁。我们无望的人生,到底可以怎么歌唱。形式感非常强而有力,如刀的情感就藏在结构里。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三条时间故事线索同步推进:舞台上、戏中戏电影中,生活在40-50年代的蒋碧玉,经历大陆抗战与台湾白色恐怖;回忆中,三年或更久前女主梁静和男友阿威在一起的时光;当代,阿威死后陷入自甘堕落的梁静,被陌生人电话传真骚扰,准备饰演蒋碧玉角色。三条线索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穿插的完美闭环。既是一个国家的人民苦难史,也是两个失去爱人的女人的痛苦悲剧。一个默默隐忍承受,一个放纵痛哭发泄得以释怀。在长镜头里自然静谧地传递着动人的情感。流利掌握多种语言的伊能静气质演技真好,惊现侯德健客串
结构上的尝试很大胆,近似环形叙事。政治意味浓烈到几乎说教了,却是那个时候台湾社会尖锐现实的投射。《晚春》乱入,片尾伊能静那场电话哭诉又直追《孤独人类之声》。
没理解为什么要在大历史进程与痴男怨女的颓废昏沉间建立关联。是要用曲折历史来解释台湾人破碎多元的身份认同,进而说明台湾年轻人的颓废是有道理的?或者说套在外层表达出来的当代的虚无是沉重历史的一种反照,一种别样的抒情手法?但这样未免太暧昧矫作了。这种与《暗恋桃花源》相似的形式好像是当时的流行,但还是更适合在表现力更强的戏剧舞台。历史抒情的话还是《悲情城市》更纯粹和抓人。但它同样是后亚细亚的孤儿时代的文化征状。它切实帮我们理解了台湾人身份中抹不去的“原罪”——那种想当然的“中国性”是不存在的,在过去一个世纪它被拆成了日本、本土、外省……若干块,而日本的部分,反而是形成台湾民族性最早的那一环,深入肌理了。操着日台混杂的口头语,要抗日,却听不懂粤语。台湾与中华大陆间的分隔,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暗和深得多。
百变伊能,素艳转换。侯孝贤是看重过她的吧——在遇到舒淇之前。
侯孝贤首次为了演员量身定做。朱天文说“盯住伊能静,环绕她而想剧本”,因为“像是一份责任,再不拍她,她就老了。”侯孝贤几乎是对演员妥协最多的导演,梁朝伟国语台语都不行《悲情城市》就写成哑巴;舒淇怕高,聂隐娘就没有轻功。换言之侯孝贤电影的主角从来不是某个演员,而是某种氛围。
3年前的今天,阿威死了。今天和L做的时候没带套。L被我的疯狂吓坏了,我觉得是在和死去的阿威做。如果怀孕的话,一定是阿威来投胎。
三重叙事交叉,这片怪好玩的,更喜欢历史的部分,尤其是审讯的多重翻译,太精彩了。现代部分有几场有点找不着点。
伊能静美!从字幕卡起就喜欢上了;三段叙述穿插并且互相指涉,带有元叙述自反意识!喜欢摄影!和李屏宾很不一样,大量特写与中景及变焦运用通过摄影机模拟一个偷窥者,以一种好奇的眼光去进入故事,但同时与主角视角互涉-以后著文-整一部调调都很赞!监狱-悲,同样政治题材完全不同的观影感受!大爱!
能把《上帝保佑》用成这样也是服气。但个别段落的音乐显然有点溢出,比如最后烧纸钱镜头。对比伊能静来说,高捷显得太礼貌了。伊能静-舒淇构造的侯氏"troubled woman"形象最终在《聂隐娘》中归隐。
剧中人与现实人生活的重叠。侯孝贤的片子是脱离不了政治隐喻的,我们以为的进步社会,仍然不能阻止我们所爱的人的死亡。里面一个特务是侯德健演的,片中音乐《上帝保佑》是窦唯的。
侯孝贤对两代人的爱情观做的反思之作,慌乱也好,纸醉金迷也罢,总有一些东西是扎入一代代人内心的,在光影和现实的交织下,恰如电影中的那句台词:一切欢乐和不如意瞬间逝去,现在只是孤单的我和遥远的你。最后,侯老的电影风格真不敢恭维。
侯孝贤“台湾三部曲”终章。1.三个时空断片轮替叙事:黑白褪色的戏中戏映射出台湾从抗日年代到战后戒严时期阴惨而黑暗的历史;当代回忆场景在前20分钟出现两次,却略有不同,轮回中总有差异,日记体旁白回溯则贯通了影片;与黑道大哥的恋情穿插其间,任性而放纵得可爱。2.风格上的确开始转型,大半时间仍是熟悉的固定机位深焦长镜,但老侯后期游移靠近的长镜头也时而可见,梁静在霓虹闪烁的夜店醉舞一段也全然是当代都市蜃景。3.不少应景老歌强化了时代感,室内陈设与光色也引人重返当年。4.伊能静一人分饰二角,演绎出了判然两分的气质,必须称赞。5.电视机里的[晚春]片段,又见原节子。6.梁静对着话筒与已逝三年的情人悲泣告白,恍若弥合了古往今来的裂隙。7.首尾冷绿色的群歌场景构成回环,并自我点破戏外主旨——纪念蒋碧玉。(8.5/10)
捷哥!几年不见你怎么就从忧郁小生变金链汉子了!三部曲的小总结,梁静和蒋碧玉,个人命运和社会命运,全然不同又殊途同归。“演绎”其实类似于“回顾”,这样比较,会有更深的对政治的探讨或是个体的关怀。审讯很有意思,更难得整部片都不闷。侯孝贤拍每一段爱情都让人心驰神往。
献给50年代政治受难人!喜欢影中影历史的部分,但伊能静没有蒋碧玉的味道;不敢恭维现代戏部分,但伊却演得很本我。“当悲伤的昨日将要死去/欢笑的明天已向我们走来/而人们说/你们不应该哭泣/我们为什么不歌唱” 窦唯《上帝保佑》蔡振南《金包银》颜志文《我们为什么不歌唱》
既是毫不违和戏中戏 亦是跨越半个世纪的了不起的女性对望 碧玉也好 梁静也好 阮这亲命 真如这岛屿一般 不左不右 失爱失怙 令人感怀 侯孝贤 朱天文 伊能静 林强 甚至还有侯德健… 看罢听六男四女一席谈 获益匪浅 ^_^ ps 电影里最后外景拍摄日期也是1.11哦 好巧
和悲情城市、戏梦人生合称“台湾”三部曲。影片本身是个三段式故事的变种,或者说一种剧中剧的形式。侯的电影就像是一系列的历史进程,有时会呈现出一种演化的趋势,比如说风儿踢踏踩中前半的拍广告部分与风柜假期往事的前奏之感,这部电影里则是舞女部分和后来的南国千禧。
伊能静有两处好,一是《金包银》,她唱的自信,比作为歌手的歌声还要动人,那是这个角色的高光,她的肢体也好,所以整场戏可以同时去拍别的东西,不会刻意停留在她的脸上,就是靠声音的表演。其次就是最后烧纸钱的戏,她有一个双手捏纸钱的小动作,将之前挂在远处的盆沿上去后,有一个伏低的动作,同样得益于她好看的肢体,整个画面也变得好看,上半部分的远景是躺着死人的棺材,下半部分是近景的哭泣的曲线,好男好女,到头来的悲怆。
8/10。有两个时期侯孝贤的影像风格,旧时部分按前期独具特色的长镜头、静态取景和沧桑冷绿的感光胶片唤起人们对台湾历史的关注,现代部分则是后期斑驳的灯光、符号化的零碎运镜、摇滚乐描绘都市年轻人的情感受挫。依如台湾三部曲将过去与现在难以预料交织在一起的代际关系叙述,节奏似催眠般轻飘暖味。
歷史和都市兩部份非常不搭,而且剪接的節奏也並不順暢,都市的部份,如果是王家衛來拍大概會好看十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