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遗梦》里所要表现的爱情是清醒的、十分理智的。电影尽管有着细致入微的婚外恋情体现,其所表现出了仍然是一种较为正统的维系家庭的主题。因此,观众在影片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周围环境对男女主人公的潜在压力和主人公矛盾的心理。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在再三决择之后还是选择了家庭,其对家庭的责任感占了上风,而影片结尾也以女主人公的两位儿女受到感动重视家庭为结束,这些都是正统的道德观念的体现。 《廊桥遗梦》是一部非好莱坞风格的影片,它通过人物内心的变化来反映电影的主题,这样的表现手法更像是东方电影。《廊桥遗梦》一片以其对中年人家庭和情感问题的细腻刻画获得了许多观众的认同,其传统的道德观也使它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这部影片以其出色的艺术表现力引起了众多中年观众的共鸣,也促使观众认真对待自己的感情。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两位演员在片中的表现也都十分出色,他们在片中对角色情绪的把握十分到位,情感表现也极为细腻。
记得当初《廊桥遗梦》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屁孩,当时看国内媒体提及本片时,都是一副生怕被这部“美化婚外恋”的片子误导人民的架势。那时的我从小受类似教育多年,但凡看到文艺作品中有婚外恋情节,无不深深同情被戴帽者,对偷人者深恶痛绝。渐渐地,怀疑开始了,伴随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对于婚外恋,我也认识到它没有那么简单,就如今天再看当时由于在媒体的到道德评判下,我简直不屑的《廊桥遗梦》,感觉更是不同寻常。
将《廊桥遗梦》看作一部“美化婚外恋”的电影是粗俗的,将《廊桥遗梦》看作一部“和谐社会,回归家庭”的电影又是肤浅的,它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抉择,一种个人幸福与道德枷锁下的挣扎。在我渐渐成长的岁月中,我越发感觉,婚姻本质不是为了让人幸福,它的作用是为了维系社会组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甚至可以说,它是反人性的。其实,本来社会要协作,一些人性的东西势必要作些控制,所以,婚姻制度以及其配套道德体系来了,我需要它来将一对对男女以法律的名义结合(捆绑)在一起,这样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是有很大益处的。所以,婚姻并不神圣,如果神圣,干吗要法律认可?搬到一起住不拉到了,那是因为社会的示范,我们都要有个“名份”。好在,现在的婚姻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有了更多幸福的可能,但是问题也来了,当两个人踏上婚姻殿堂时,他们常常是处于爱情幸福的阶段,情投意合,甜蜜无比,但是,人总在变化,两人要想保持这样的幸福感,无疑要以一种适宜的节奏变化,这样才能将幸福感保持,我们知道,这样的概率已经开始大大降低。更何况,在任何阶段,总有个社会习惯下的结婚“标准年龄”,比如,当前的中国城市,25到30岁最为普遍,你说怎么就这么巧,偏偏那个能让你终身幸福的,陪着你变化保持幸福的人就在那个年龄段出现?好了,婚姻幸福的概率进一步下降。 看上去,我是个婚姻悲观论着,没错,确实如此,但是悲观并不一定必然是种消极情绪,正是悲观下,我们需要以悲观的心揣度对方,了解对方可能正在变化,去沟通,去了解,去寻找适宜的节奏。在《廊桥遗梦》中,我们看到,女主角弗朗西丝卡回忆到,当初答应丈夫的爱情时,也是一脸幸福,到一个友好的小镇,带着平淡生活的憧憬,却渐渐成为一个为琐事烦恼的家庭主妇,她感到枯燥、无聊、无奈,却无法与丈夫分享,因为这很难说出口,因为婚姻“不是就该这样吗?”,此时的她已经开始变化,而丈夫或许已经有所察觉,但是在婚姻惯性的缘故下,他们只能这样默默的过日子,此时的弗朗西丝卡只待另一种变化的点燃。摄影师罗伯特的出现,与弗朗西丝卡说俗点,就是干材遇上烈火,本来嘛,弗朗西丝卡起初就是被爱情滋润的青春之树,到最后渐渐失去这样的滋润,成为干材,于是,罗伯特来了,他曾经历婚姻的失败,长期四处游走,他见多识广,风趣幽默,他向长期在小镇带着的弗朗西丝卡带来外面世界的精彩,也终于与寂寞的她从投机到暧昧,直到相恋。
我们常常对爱情极力美化,歌颂,但是如果这个爱情有了婚姻外的前提,便改变了态度,哪怕它再真诚,再浓烈,所以,在婚姻上,从精神到肉体,直到整个情感各个阶段分别出轨的人想必不少,但是真正踏出关键一步的人总是很少,以私奔这样绝决的方式踏出的更是艰难。真如弗朗西丝卡所说,哪怕与丈夫没有了感情,但是对善良的丈夫她并不忍心伤害,她更不忍心抛弃自己的孩子,不忍心看着自己的离去,让家人蒙受耻辱。当感性碰上理性,激情碰上道德,痛苦的挣扎总是难免,所以,本片在一种慢慢的节奏、淡淡的情愫下进行到后部,终于开始了充满张力的高潮,走,还是不走,对一个女人,这更加困难,因为在世俗中,出轨的男人或许会受些谴责,但是却常常伴随微妙的其他人的“羡慕”和对其“能耐”的认可,而女人就不同了,往往是彻底的鄙夷,何况小镇已经有一个出轨女人的“示范”。弗朗西丝不愿家人蒙休,不愿孩子们痛苦,她选择留下,哪怕只是一瞬,哪怕片刻她又有所犹豫,但是却已经无法再赶上罗伯特远离的车痕,这痕迹,带走的是她改变生活的一次机会,幸福的一种可能。 弗朗西丝卡的抉择是正确的吗?没有人能回答,或许,哪怕她走出了那一步,哪怕她能令一个浪迹天涯的男人安定,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爱情的捉摸不定注定了两人间幸福感的不确定性,罗伯特展现的未来生活的幸福就如她丈夫曾经令她憧憬的小镇生活一般,令人向往。所以,对于婚姻中的人,对于另一种幸福可能的选择,总是很难简单的评判的,走,或是不走,都可能伤害自己和他人,主流道德观更倾向于让婚姻稳定,所以,在满怀憧憬的新人,走入婚姻殿堂时,切莫将婚姻的种种常规视作理所当然,或许值得保持一份悲观感,但是乐观的应对,对伴侣多些体察,多些沟通,就如弗朗西丝卡的孩子们在母亲死后,了解了母亲当年的痛苦的抉择后,与已经产生缝隙的伴侣开始真诚的沟通,这不算晚,晚的是到了婚姻崩溃的前夕,我们还只是觉得婚姻就该长相撕守,还只是知道怪对方如何没有道德,自怨自艾的人永远很难的到幸福。同时,在婚姻上,当你看到有人做出了“不道德”的选择时,请不要先开始鄙视,可能背后有你不知的故事,况且,你也在变化,或许某天,一个人闯入你的生活,向你提供了幸福的另一种可能,你该如何面对?这永远是个甘苦自知的问题。 欢迎关注公众号:关于电影两三事,ID:aboutfilms
我不喜欢的经典电影很多,之所以给这篇写影评是因为即使在批评的影评中也没一个说到心坎上。 “如此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我对这句催人泪下的台词毫无所感,无非是因为没有体会出这种爱到底哪里“确切”。 影片的角色设置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浪迹世界的杂志摄影师在一个生活闭塞的家庭妇女独自在家之际趁虚而入,发生了四日欢情。豆瓣上有人说这是有关情欲的电影,对此我深表赞同。两个人毫不熟悉的陌生人初见时那种着了魔般的吸引力只能是情欲,若是一定要和爱情划上等号或许是偷换概念。 影片的后半段反复强调着这是一种多么伟大多么难得的爱情,然而他们所作的是什么呢?两个人去桥上照相,吃吃晚饭唠唠嗑,洗个澡跳支舞,上了床,又吃了一顿满含醋意的早餐,爱情就发生了?我相信两个人若是坐下来促膝长谈四天四夜,是会发生爱情的。然而他们谈论的,有琐碎的婚姻生活,有男主为什么离婚,女主为什么远嫁到美国,却没有什么令人萌发爱意的默契。甚至在女主要求男主说说自己的童年时,他只是表示并没有这么多时间讲述自己的一生,然后再无下文。 站在女主的角度,我可以理解她为什么会爱上男主。因为她怀有去经历新鲜和刺激的欲望,却一辈子被困在这个乡下小镇,而男主却是周游四方的世界公民——这从一开始就吸引了她。女主从这个男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梦想,然后演化出了爱情。我想质疑的是这种爱情何至于如此伟大?要知道她爱的更像是一个少女梦的幻影,而不是那真真切切的一个人。 而至于男主,这个宣称自己从不孤独不需要某个特别的人,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女伴的旅行者,又何至于爱上一个已婚的乡下妇女?她有特别的智慧?和他默契的三观?吸引人的才情?都没有。但她有一副充满情欲的身体,以至于在他们发生关系之后我也全以为这只是段露水情缘。 然而男主满含热泪地说出了:“如此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我不得不憋着一口气相信了他居然真的爱她。但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呢?我就在这百思不得其解之际,错过了女主满屏泪水中的暗示:嘿,现在到伤感的地方了。 这平淡乡村生活的平淡相遇不是不能酝酿爱情,但是短短四日,却无法酝酿出有理性的爱情(如果是在凶猛激烈以命相抵的泰坦尼克号上,那么一切倒是可理喻了)。有人说爱情就是缺乏理性,正如有的人说不上来他到底喜欢那人的什么,但就是喜欢。我却觉得这是危险的昏聩。当你不知道你喜欢他哪里时,控制你的就是脑内分泌的大量多巴胺和内啡肽,是蠢蠢欲动的基因叫嚣着要和他的基因生育后代。这些就是情欲——它是爱情的子宫,是爱情的伴侣,但不是爱情。 我不认同男女主角之间有如此伟大的爱情,在后半段,女主角在逃离和留恋家庭的纠结之际。我看到的是一个被禁锢已久的人,面对敞开的大门也不敢走出,像一只在笼中待得太久已不会飞翔的鸟儿。天秤上的两边一方是自由的新生活,一方是孩子和家庭,二者都有美好之处,但后者实在有太多无奈和压力。 我认为全片最催人泪下的台词是这一句: “当女人做出选择,去结婚和有孩子,在某方面,她的生命开始了,另一方面,她的生命却停止了。” 这是一部可以让人思考婚姻制度甚至女权的影片。难怪当年影片上映后各国的离婚率都激增了几个百分点。在离婚的表象之后,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世上会出现这么多乏味的婚姻?如果婚姻的本质就是乏味,那有何必对它充满向往敬畏有加?然而这确实是一项社会的维稳制度,虽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感情生活。我认为以三五年为一次期限的合同式婚姻,显然比所谓的终身有效更加合理。然而这不是可以在几十年中改变的事,无怪恐婚族和不婚族越来越多。 至于女性在家庭中的生育和抚养职能,还有女性自身追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有许多人讨论过,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我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的矛盾和女性悲剧多于爱情,它带给我一种无奈的辛酸。虽然,有一些情感,在未身为人母时或许无法体会也不该妄加揣度,但看到女主角最后在家庭的琐碎中感到幸福时,我还是会怀疑这是否是某种斯德哥尔摩式的自欺。 我始终认为她爱的不是某个人,是在年少时就错失的美国,一个生机勃勃、新鲜刺激的世界。
电影上映后,掀起了美国离婚潮
“这么确切的爱,一生只有一次。” “若我走了我的生活会怎样?有谁会看到其中的美好?” 两句话道尽婚外恋,雨中泣别太精彩。
弗朗西斯卡在卡车里握住车门的那一刻,爱情的意义一下子清晰了。不是个人的欲望主宰着人类的情感,而是责任和隐忍才让真爱凄美动人。
“尽管爱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可是,如果放弃责任,爱情的魔力就会消失,就会蒙上一层阴影”。
一个60秒的红灯,用多少年去等一个人。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最好的作品之一!!“我不想需要你,因为我注定得不到你”,相爱并不一定要长相厮守,因为明知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却很难
妈妈每次看都哭得一塌糊涂
一个很浪漫的故事,如果你只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出轨”和“婚外恋”,这部电影算是白看了。
终于明白我为什么要摄影。摄影之于我的意义,是使我越来越走向你。这么明确的事,一辈子就一次。
一直以来都以为这是跟«魂断蓝桥»一个年代的片,没想到是95年的……
情欲是一个终生话题。四天就是她一生的重量。千万不要与你爱的那个人在一起,这是你的幸运。
我不能因你而放弃我的孩子与家庭,可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一生的挚爱。我不能得到你,但我一生都在怀念你。
又重看了一遍。《廊桥遗梦》这个译名,还是太过抒情太过明白了些,原名《麦迪逊桥》,一个普通的桥名,无情无感之物,衬托有情有感之人,反而更动人。
我想我也无法做到“遇到美丽的风景就停下来。” 克林特老先生总是可以在电影的尾声紧紧地握住你的心门,让你除了流泪什么都说不出来。其实感动我的并不是这段难得的感情,而是她丈夫对她说的那段朴实的话。“我知道你曾有过梦想,很抱歉我没有帮你实现。我非常爱你。”
”This kind of certainty comes but once in a lifetime.“最纯粹的爱不一定是你的初恋,也不一定是你丈夫,你无论如何压抑,它也不会随时间流逝,只会封锁心中。(也许等不了多久,我会推翻这句话。)
这片子看得我痛哭流涕。
记得当年还是初中,看这本书,阅至大雨滂沱的那一幕,泪水便止不住了。电影基本还原了书中的精髓。“我将我的一生都给了家人,我希望将身体留给他”。隐忍的爱情最美丽。
发乎情 止乎礼 很多年后我用这部电影里阐述的这个东方道理来教育了美国人劲松同学 不知道他是否能明白的了
是因为无法结果,花儿才开到胜火红?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