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大师》,我感觉是我看过的艺术片中的最好的一部电影,尤其是主人公:阿尔斯太尔...他走过或画过的地方,东西都特别有艺术氛围,让我连绵不绝,眼中惊叹不已,所以他是我崇拜的偶像。艺术家们生前的居所、艺廊及博物馆,甚至是他们最爱的餐厅等地,向观众,展示了他们伟大的艺术贡献以及惊人的后世影响力。环顾四周,麦当娜的专辑封面、米菲兔的文具、甚至是你家的沙发和电话,也许就来源于这四位大师的创作,让我灵感不断来源于这部电影,况且这还是一部记录篇,而且,安迪他的支持者认为不是艺术物件的原创性,(批判者认为安迪只是用现有的商品做的拼贴),而是艺术品背后思想的原创性更为重要。而安迪为了拒绝艺术的原创,开始讲自己的工作室称作“工厂”安迪打开了艺术的大门,毕加索还将除了和好友共同开创了立体主义的先河外,还成为拼贴艺术的鼻祖,从而把艺术带离单一的纸媒介;达利笔下狂野的超现实主义画作彻底改变了人们认知日常生活的视角,他还把超现实主义带离高冷的艺术世界,丢入好莱坞和迪士尼的花花世界,以及被同时代其他超现实主义大师嗤之以鼻的广告界。希望大家喜欢和支持这部纪录片,它真的很好看,谢谢😀️
世界上有那么多聪明人,你如何成为精英中的英雄?同样地,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画家,如何脱颖而出成为艺术大师?
我觉得其实马蒂斯的成功,内核本质上都很中国。
马蒂斯之所以成为马蒂斯,首先在于他与众不同的特质来自于他的家乡。为什么这样讲,他的家乡博安是一个小镇,不过在当时却是一个纺织品生产中心,以它的色彩鲜艳图案织物闻名。很自然地,染坊、颜料,很自然地成为马蒂斯对于色彩的非凡灵感。具体而言,就是对于色彩的处理,他做了大胆的创新。科学家谢弗勒尔在19世纪30年代发明色盘,色盘上两边相对的颜色是互补色,绿色是红色的补色,橙色是蓝色的补色。其实梵高对于色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遵循了色盘的理论。但是马蒂斯打破了这样的组合,他没有使用黄色和蓝色,而去尝试绿色和红色,当这两个颜色搭配使用的时候显得非常不协调。到底如何理解这种不协调的“成功”呢(当然,在当时肯定不被接受)?以影片中马蒂斯的一个追随者阿尔伯特的画和话来讲就简单了:“当我开始画抽象画作时,色彩阴暗,就是上帝,所有伟大的作品都是深棕色的。马蒂斯告诉我们如何运用明亮的色调,并画出成功的作品。用基色会很危险,因为你很容易把你的作品画成‘的士高’。”用我们中国的文学理论来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辛弃疾的词说得更具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阿尔伯特一开始就喜欢用去掉情绪的高档色,而后来发现用明亮的颜色也能表达深沉的思想。当然,用普通的颜色,小孩子喜欢的红黄蓝,却也很容易让作品变成妖艳的舞厅色调。那么马蒂斯是如何改造这一切的呢?其实要么就把简单坚持到底,一红了之,一蓝了之(他推崇一种说法,“同样是绿色,一千克比半千克显得更绿。”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想让色彩显得更浓烈,就必须大量使用它,不能切成小块小块地用。只有画上一大片红色,才能让它在作品中足够显眼,他创造出一种在西方绘画史上从未有过的着色方法);要么就在颜色中加入各种线条,用黑白色来做“对冲”,让色彩取的一种新的均衡(如果你只是孤立的使用大量的颜色拼凑,没有黑色、白色或者中立的有机色,整幅画面就会显得冗余。我是说如果这些明艳的色彩,和一些黑色与白色搭配起来使用,突然间你就会发现画面更加富于平衡感,同时更栩栩如生……这就是的天才之处)。换言之,马蒂斯打破互补色的平衡,又创造了一种新的平衡。所以他成功了!当然,这种理论和中国传统的五行搭配之说一样,要么均衡搭配,要么相克相生,要么大一统。不过,说到底,那就是小时候马蒂斯家乡的纺织品的颜色和搭配方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塑造了马蒂斯这样的大师。
而且,马蒂斯不仅在颜色中打破传统,在线条造型上也是如此。在他之前的几百年里各种绘画技法已经非常完善,公式化的绘画手法涵盖了光、影、透视以及细节笔触。但马蒂斯大胆地抛弃了这些手法。以至于他为妻子艾米莉所画的《戴帽子的女人》,既震撼人心,又被人嘲笑为“野兽”“疯子”(“野兽派”也由此而来)。
当然,冒犯传统是危险的,就像我们要成为英雄之所以难,就难于一开始就无法获得肯定。马蒂斯的幸运,在于得到俄国的纺织业大亨、画作收藏家谢尔盖·楚基尼对他的极端支持,不仅买下了他大量的画(用当时画商的话说:“一个疯子画了它们,一个疯子买了它们”)。还成为马蒂斯的赞助人,邀请他到俄国去,甚至当马蒂斯四处碰壁的时候,对他说:“虽然现在公众反对你,但是未来仍属于你。”所以,天才的成就,离不开偶然性。上帝派了使者,成为了马蒂斯的铁杆粉丝。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到了现在大家都“不经意地”接受马蒂斯。正如纪录片的主持人所言:“简单地不可思议,只有一种颜色,毫无细节,有点像原始人在山洞里作的壁画;但是作品当中的某种东西深深吸引了我,以至于我现在仍痴迷不已。因为像宜家这样的家具店,早已开始出售这种风格的商品,随处可见,在学生公寓里、必胜客里、我家乡的体育馆里,甚至我奶奶都有一幅。”换言之,绘画还是直观的,不管懂不懂,能够被大众喜欢,接受,才是真正的经典。
此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抽象”。马蒂斯晚年喜欢剪纸画,不仅基于他多年绘画积攒下的娴熟技艺,可以轻松抓住外物的意象灵魂。更重要的是到了晚年更加追求“简化再简化”,以至于与中国传统的“大写意”不约而同,殊途同归。让我们看看马蒂斯的《蓝色少女》,很容易理解,因为很亲切!
22.3.10
这系列的纪录片于2010年期间播出,介绍了4位现代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马蒂斯、毕加索,达利。 主讲人Alastair Sooke 年轻帅气,不是一般我们印象中的老学究,讲得深入浅出。他本人是艺术评论家,兼the telegraph的艺术新闻记者,曾经采访过多位当代知名艺术家:Damien Hirst,Anish Kapoor等。 本片中主讲人亲自去往世界各地,采访很多当事人,专家学者,艺术家虽然都已与世长辞,但看了本系列纪录片后,感觉他们离我们很近,他们的影响依然深远。我更多地了解到了各位艺术家的成长道路,他们艺术的独特之处。我学了多年的美术史,看了本系列纪录片后,犹如架起了一个望远镜一样,大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艺术探究的道路无止境!
* 法国画家:我爱你 但我更爱画画
大块的着色
色盘两边是补色 绿色是红色的补色 橙色是蓝色的补色 黄色是蓝色的补色
梵高用黄色和蓝色
马蒂斯用绿色和红色 很不协调 大家都不喜欢但又觉得马蒂斯不容小觑
鼓舞更多人用颜色探索世界 而不是简单的模范
把强烈的颜色和黑色、白色搭配 制造平衡感 马蒂斯作品每幅都有黑色 白色
* 米菲兔miffy是荷兰画家dick bruna根据马蒂斯的作品原型创作的
* 晚年马蒂斯设计了一个教堂 一生都在画画的人
* 达利 20世纪超现实主义者
* 代表作:记忆的永恒,真迹存放在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
* 超现实主义对日常物品、室内设计产生影响:龙虾电话、挠人的椅子 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 达利将趣味 智慧 幽默感引入室内设计的世界
* 30年代将时装作为艺术的延伸 一些服装品牌受影响设计了一系列超现实主义色调服装 lady gaga延续超现实主义服装
* 珠宝界也受影响 设计出流泪的眼睛胸针 红宝石嘴唇和珍珠的牙齿
* 打破了常规艺术家严肃的形象,性感 无礼 超现实
“+”
4集。不错
四集里最喜欢马蒂斯那部分,主持人自己都哭了,看来是真心喜欢来着。不过主持人的解说好烦人啊,你老是叨叨自己的观点看得人好难受啊.......
從某人那兒搜來一套原本只看了馬蒂斯的,後來居然[?]默默補完了...
每集的套路都类似,于是看到后来就有点疲倦。普罗大众是以眼熟度来衡量一个艺术家的重量级的,这个系列能做的就是更增你我对这四个家伙的眼熟度。至于影响有没有被夸大,不做评论。又一次,艺术被简化为绘画了。
非常好 作为普及型的一个节目 并没有粗制滥造 很浓缩剪辑得很有趣 回想CCAV的纪录片 除了无聊就是让人睡觉
最爱达利,非常古怪 非常荒诞 非常有意思。真正触动我的是Matisse,被他的教堂感动到泪流满面
Modern Masters 4 titans of 20c。。Warhol Matisse Picasso Dali 走进有争议的当代艺术家的生涯。。影响半世纪至今的艺术创作影响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主持人标准的英音深入浅出的介绍太爱BBC。。
Warhol是美国人,所以觉得是很爆米花式的艺术,Picasso和Dali都是西班牙人,给人古怪、荒诞之感。Matisse是法国人,画家,有一种法国特有的气质。
太长见识了,信息量好大,而且主持人小哥真好看,Matisse那集还泪目了。艺术的力量啊。还有巴黎和纽约真是艺术家天堂啊。
* Estelle. Q 2011-02-03 Alastair Sooke! my type !主持人毕竟是卖字为生所以他对于这几个艺术家的认识也不会特别深刻,但通过他的走访和调查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后我们也渐渐走近艺术的殿堂不是吗,没什么不好很用心的片子~希望继续希望主持人也继续努力
作为扫盲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是绝佳的入口。
马蒂斯这集被煽哭了......
我爱马蒂斯~~~~~
我相信上帝吗?是的,当我工作的时候。
波普,野兽派,立方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好东西,原来大师们都戏了不少艺术果儿
安迪最功利,毕加索最风流,马蒂斯最痴迷,达利最自恋,鉴定完毕。
四位对现代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家。波普,野兽,抽象,超现实。
很赞,达利一集出现嗡嗡鸡一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