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病态的自我
病态,社会是病态的;病态,人类亦是病态的。
《美国丽人》将一种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态,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供我们审视。这是一个“审丑”的年代,即便是在十几年前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一部影片便很活脱的将“丑”的病态展现于世。而时至今日,我们回过头来再去看那“美国的丽人”时,也不尽会感慨到,我们生存的社会是那么的美丽,美丽的丑陋,美丽的病态。
还是从《美国丽人》影片的本身入手,莱斯特·伯哈姆是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的家住在平静的市郊,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卡罗琳和一个未成年的女儿珍妮。但是,他的家庭并不象外人看到的那么幸福。他的妻子事业有成,已经拥有了一个自己的房地产公司,而他自己在工作中却没有取得任何的成就,他为一家广告公司已经干了整整14年,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到厌倦,他相信他的妻子一定认为他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们已经有好几年没有碰过对方了。终于有一天,当莱斯特遇上了刚做完中学篮球赛拉拉队的珍妮和安吉拉时,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丽深深地打动,心中的那种久已死去的感觉好像又重新的复燃了这想必是这个男人心中的“美国丽人”了。从此莱斯特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他勇敢的面对老板辞退了工作,他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并在里奇那里买回一些上等的大麻吸食,已过中年的他落入了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爱情陷阱。他的妻子卡罗琳把自己的精力都花在了事业上,看起来是一个自信的事业女性,然而她的感情却在渴望着抚慰。与此同时,卡罗琳对莱斯特变化也产生了反应,她开始与房地产商“国王”私通,事态逐渐地向着十分有趣却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直到有一天误会极深的邻居海军陆战队中校弗兰克举起枪口,对准了莱斯特。
没错,莱斯特就这样死了,死时还面带着满足的微笑。
许多影评中都提到了视频中的塑料袋,随风飞舞的塑料袋,认为它和《阿甘正传》里的羽毛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但关于这点,我还有一点其他的看法。我个人认为,《美国丽人》中的塑料袋表现的是一个人的灵魂在社会的禁锢中渴求得到解放,来释放自己的“人性”,而《阿甘正传》中则是一种解放,一种随性,一种“美国梦”般的飞跃,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同样的解放有着不同的方式,更何况是复杂的人呢!
“你的眼睛疲倦了,累了,闭上你的眼睛。”同样是佛洛伊德的话,来作为影评的结尾,我们活着有时累了,就不妨想想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所追寻的,一个认可、一个微笑、一个拥抱。也许我们最需要的,恰恰是一个最真的自我。
2 ) 《美国丽人》:情欲外衣下,是让人心碎的孤独,令人窒息的生命之美
“有时候这个世界,拥有太多的美,我好像无法承受,我的心……差一点就要崩溃。”
——《美国丽人》
《美国丽人》是导演萨姆·门德斯的首部个人执导作品,曾获得第72届金像奖最佳影片奖。萨姆·门德斯执导了很多经典的电影,如《雷曼兄弟三部曲》、“007系列”的《007:大破天幕杀机》和《007:幽灵党》、一镜到底的《1917》等。
《美国丽人》于1999年上映,虽说是文艺剧情片,但是布景、音乐、情节设置都十分吸引人。影片非常的精致,每一帧都很美,在时隔20年后看来,影片依然有鲜活的生命力,是电影美学的经典之作。
影片围绕一个普通的美国中产家庭展开,通过非常规视角展现爱欲、情欲和及变态人格,以平静的基调讲述生命的各种深不见底的孤独,揭露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疏离。
已是人到中年的莱斯特,在公司是可有可无的螺丝钉,在家里更是被妻子和女儿所嫌弃。他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在任何地方都抬不起头来,整日郁郁寡欢,对生活没有一点热情,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男人的挫败感,大概是从不被认可开始。
他的妻子卡萝琳是一位做房产中介的女强人,为了挣更多的钱,给女儿更好的生活,她受尽了委屈,哪怕内心即将崩溃,也在扇自己的耳光后重新笑着面对生活。
卡萝琳瞧不起莱斯特,莱斯特对此也心知肚明。从那时起,他们的婚姻名存实亡。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
其实,不幸的婚姻也大多相似。他们对对方丧失了激情和欲望,在同一张床上躺着,彼此身体互不接触;出门在外,遏制心底的恶心,假装恩爱;一家三口吃饭,永远放同一首音乐,谁都无话可说。身处“假面婚姻”,让每一个人都透不过气来。
直到斯莱特遇到安琪拉,他们平静如死水的婚姻生活泛起了涟漪。
莱斯特与卡萝琳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叫简,而安琪拉是简的闺蜜。
在一次学校活动中,简与安琪拉共同出演一个舞蹈节目,坐在看台上的莱斯特对舞台上漂亮性感的安琪拉怦然心动。那一瞬间,他的眼里只有安琪拉,脑海里开始上演对安琪拉的幻想。
莱斯特无可救药地陷入了对安琪拉的情欲中。人的眼里藏不住憎恶,也藏不住爱火,一切都被简看得明明白白。
简对逊色父亲莱斯特失望至极,对父亲迷恋上自己闺蜜的事情直言“恶心”,在她心底其实希望能得到父亲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最狗血的永远是生活。
而自称阅人无数、常把男女之事挂在嘴边的安琪拉却对莱斯特有些心动,当着简的面说莱斯特既可爱又性感。冥冥之中,辈分和年龄相差悬殊的两人互相吸引。
知道安琪拉喜欢肌肉男,莱斯特便开始健身,刻意接近安琪拉。一天夜里,他想着安琪拉自慰,在被妻子卡萝琳发现后,两人大吵一架。
女人的绝望是一件件小事的累积。
钱、爱和性,任何事情都指望不上他,卡萝琳对莱斯特心如死灰,婚姻摇摇欲坠。卡萝琳不再寄希望于莱斯特。
与此同时,卡萝琳陷入了对地产中介大咖巴迪的疯狂迷恋和崇拜,之后她投入了巴迪的怀抱,神采奕奕如同第二次青春。
莱斯特和卡萝琳各自陷入了自己的黄昏恋,他们的女儿简不顾安琪拉的阻拦,和邻居家偷拍自己的变态男孩瑞奇谈起了恋爱。男孩做毒品勾当,曾被送进疯人院两年,有一个大男子主义的军人老爸,和一个健忘木讷的妈妈。
安琪拉:“简,他是怪胎。”
简:“我也是!我们都是怪胎,永远不能像你。你很完美,永远不会是怪胎。”
瑞奇喜欢一切美的事物,空中纷飞的塑料袋,冻死在路边的女流浪汉,他从平凡生活的背后看到强大的生命之美,万物皆有生命。
简从小就不被爱,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注,唯独在拿着相机的瑞奇的眼里,她美得不可方物。
而让他人避而远之的变态男孩,却让简放下了心防,愿意随他到海角天涯。
爱就爱,不关乎身份,不关乎蜚语流言,不关乎外在的一切。
可是,平和的日子没过多久。莱斯特偶然撞破了卡萝琳和巴迪的私情,巴迪为了自己的名誉斩钉截铁地选择离开卡萝琳,莱斯特不再顺从卡萝琳的心意,开始按自己的方式随心所欲的生活。
受够了一团糟的生活,受够了无用的丈夫,卡萝琳对莱斯特起了杀心。
简和安琪拉因为莱斯特而吵架,简也对瑞奇说出过,希望有人结束父亲可悲的生命那种话。
莱斯特活成了家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单是他的失败就足以让他的家人面上无光,连他的妻女对他有了杀心。
好在他还有安琪拉,他生命中的最后的光亮,他的一生,被无视,被嫌弃,被冷落,只有安琪拉会问他“你快乐吗?”
中年大叔与小萝莉之间的情欲,始于吸引,终于灵魂。
斯莱特在安琪拉面前做回那个充满生气的大男孩,而乖张浮夸的性感女孩也只在斯莱特面前袒露内心的自卑胆怯和害怕。
爱,就是走进对方的内心,拥抱对方的灵魂。
可当莱斯特褪去安琪拉的裤子,安琪拉瑟瑟发抖的时候,他才知道这个愿意为他献身的美丽尤物竟是处女之身。
人永远不知道别人的生活下是怎样的血雨腥风,而一个人要压制自己的内心风暴更是难上加难。
瑞奇的父亲是菲茨上校,当他发现瑞奇既死性不改地沾染毒品、还有可能在做同性恋性交易的勾当时,他的世界崩塌了。菲茨上校一生都在用武力捍卫自己在家里的绝对权威,他最大的秘密就是隐瞒自己的同性恋性取向,要把儿子培养成一位正当的、真正的男子汉。
当“同志”的误会下,他怒不可遏地再次痛揍了瑞奇一顿,然后将他赶出来家门。
心爱的唯一的儿子离自己远去,菲茨上校是那么孤独无助。他放下了自己的高傲和体面,狼狈至极地去找莱斯特,以为莱斯特和自己一样是同性恋,不料却遭到了莱斯特的否认和拒绝。
那是他人生最大的失误,暴露了自己的软肋,被一而再的挑衅,他心如死灰地做出了最后的冲动决定。
枪声响起前,莱斯特还在看老照片,照片上是很久以前的他、卡萝琳和简,那时一家三口笑得那么开心。可是往日时光不再,也再不会有机会重来。
倒在血泊中的莱斯特还在微笑着,是解脱,是平和,也是看透。
人常以为平凡的生活了无生趣,一潭死水,殊不知,生活真正的意义就在平凡之中。
莱斯特死后,女儿简有多惊愕就有多失落,而他的妻子卡萝琳抱着他的衣服痛哭流涕。
有时候最亲近的人却最陌生,不是不爱,而是不知道如何去爱,不知道如何表达,不知道怎样打破僵局。所以冷战,所以疏离,所以争吵,企图让对方更关心自己。
“我猜我死了应该生气才对,但世界这么美,不该一直生气,有时候一次看完会无法承受,我的心像涨满的气球随时会爆,后来我记得要放轻松,别一直想要紧抓着不放,所有的美就像雨水一样洗涤我,让我对我这卑微的愚蠢的生命,在每一刻都充满了感激,你一定不知道我在说些什么,但是我肯定,别担心,有一天你会明白...”
《美国丽人》的高超之处在于平静地讲述生死,冷静地刻画人的孤独,哀而不伤地歌咏生命的恢弘。
影片主人公不只是中年男人莱斯特,少了任何一个,电影都不完整。而就是那么简单的几个人物,却把电影串起来,并延展开,成为不同类型的人的缩影。
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美国丽人》把中年人的生存危机、青年期的叛逆、婚姻里的压抑、个人意志被压制、性取向等问题诠释地淋漓尽致。
影片没有站在道德高点进行说教,也没有痛心疾首地控诉,在一段段揪心的音乐下,是哀莫大于心死的无望,是引人思考的无限空间。
《美国丽人》寥寥数笔,对白无多,却把人生百态写尽了,很少能有电影做到像《美国丽人》这般面面俱到又浑然天成。虽然这是萨姆·门德斯的荧幕处女座,但其天赋和才华还是令人惊叹。
无论从电影制作还是对人生主题的思索,《美国丽人》都是当之无愧的真正意义的好电影。
压抑、孤独、痛苦、悲凉……可是有美。看似一个个变态的灵魂背后,是寻求认同而不得的脆弱。
每个人都想活成自己在意的人心里最好的模样,可是偏偏事与愿违,得不到想要的回应,最终各自关上了自己的心门,变得面目全非。
爱是接纳,是欣赏,是倾听,是相信,但最起码的是要先做自己。生命仅此一次,活在别人的眼里,太累了。或许只有真正脱离世俗的桎梏,做最真实的自己,才能获得最后的解脱。
生命是如此艰难,可是又那么美丽,美到让人窒息,让人哪怕身有重负,也要用尽全部力气奋力前行……
*作者简介:空中行云,一个集爱与孤独于一身的女子,在梦与现实之间自说自话。
3 ) 我很无聊,我废话很多
我曾经很大言不惭的某人说,你看那些和我们同龄的优秀的人,他们成绩优秀,性格爽朗,目标明确,意志坚强,,,在我们这些普通人貌似刚刚懵懵懂懂的发现自己在幻想里浪费了大把青春打算为了适应现实世界开始努力时,他们居然已经跑的连影子都没了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么?
没错,因为他们是些天生的脑残,,,
他们不会像我,,恩,好吧,也带上你,,一样怀疑,一样迷茫,,,人生的意义,生活的本质这类东西对他们来说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可有可无,,,他们从来不会疑惑世界是否真的像教科书和老师和父母所说的那么有意义,从来不会担心自己的努力是否真的有价值,是否真的有回报
这种彪悍的脑残使得他们赢在了起跑线上
我已经不记得当时听了这些话的某人是什么反应了,,,倒是记得,,紧接着我又阐述了"英语成绩极差是爱国心在我潜意识里不断作祟"的理论,,,
然后我又想起,,,在初一的时候,,,大概是初一吧,我对我成绩极好的同桌说,,,你知道么,人生就像在一个罐子里抓糖果,一辈子就这么几把,抓了这个就抓不了那个,,,你吧,抓了成绩,人缘,我呢,抓的是自由,,,,我想当时我说这话的潜台词是,,,你不要以为你成绩好就可以了不起,,,但之后这个小姑娘把这话告诉了班上另一个成绩超好的男生,那人在某天回家的路上拦住我,很诚恳的说,我觉得你对XX说的那个故事好有道理,我从来没这么想过,你能不能再告诉我点? 我当时内疚的好像考试作弊被抓了正着,,,,
_______________废话结束的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额,,其实我想说的是,,,其实几乎所有事情,都是先发生了,然后才有解释的,某人离婚了,我们说,啊,那人的老公有外遇,所以他们离婚了,,有人成功了,我们说,啊,那人平时的努力使他成功,又或者,那人有XXX的支持所以他 成功了
這些"解釋"或許就是真實的另一面,但問題在於我们经常会忘记哪些是"真实",哪些是"解释"
我的"解釋"比較爛,所以我想不會有人真的相信"年輕而優秀"是因為他們"天生腦殘",我"英語成績極差"是"我實在太愛國了",,,你们觉得这个解释在荒谬了,所以它仅仅是"解释"罢了,它不可能是"真实"
但那些更加精巧,更加平凡的解释其实每天都在发生着,,,,類似這女生那么"受男生欢迎"分明就是"爱卖弄风骚",,,這女生"又斯文又端莊",所以她"很清纯",他"成绩好又老实""所以不会说谎",这类解释每天每刻都在被当做"真实"使用着
我时常会听到有人说"我和你们不是一个世界的",或者"这个人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他们真的活在不同的世界里么? 并不是这样的
世界是唯一的世界,我的世界里飞机撞了大楼,所有人的世界里必然也都撞了,不同的只是"解释",,,
我们都活在自己的"解释"里,但又不愿意承认,因为承认自己对"真实"的一无所知实在太可怕了,,,所以我们总是假装我们的"解释"是一样的,我们大家都活在一个共同的真实"世界"里,,,为了营造这样的假象我们和他人保持了距离,,,我们学会了仅在一些最安全的地方交流我们的"解释",例如这个女明星胸好大哦,这人好有钱哦,等等等等,,,除了那些熟悉的朋友(确认了拥有相似的"解释"),我们才好不容易骨气勇气就触及"这书我觉得很好看,你呢" 这类稍微有些危险的话题,而一旦有了分歧的预兆,我们就赶紧停止,赶紧安慰自己"啊,我们的品味真是不一样啊""书这东西的确是仁者见仁的",试图忘记其实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仁者见仁的,,,
因为发现"解释"里永远只有自己一个人实在太可怕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那些分明没有任何障碍却完全无法交流的对象会那么容易暴怒了,,,恩,,比如我,,,,我喜欢骂他们脑残,,,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的"解释"是完全真实的,于是也就没有人的是完全虚假的,或许有些人的"解释"更接近"真实",,但谁又能知道呢,,,
我们以为自己活在现实里,但其实那只是各种各样充满个性的"解释"沼泽罢了
_________真的开始转入正题的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中的小男孩给自己创造了一套"美"的解释,,,他试图说服自己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美,而他的人生意义就在于去承受这些不可承受的美,,,于是他满足了,他得意了,他坚挺了,,,他可以毫无内疚的卖毒品了
小男孩的父亲则没有完成自己的解释,,,他始终无法将"同性恋"这个现实和"羞耻"剥离开来,,,对他来说羞耻是比同性恋这个现实更现实的现实,,,于是他只能压抑,只能痛苦,只能爆发,,,最后灭了主角的口
主角也改变了自己的解释,,,他以前把"幸福"解释为"一家人和睦",,,但是他的"解释"被来自自身最深层的欲望,,恩,也就是OOXX打碎了,,,他发现"幸福"其实不是"一家人和睦",幸福应该是"我自己爽",,,于是他觉得自己觉醒了,于是他也得意了,坚挺了
但事实呢,,,事实是他们都只是改变了"解释"罢了,,,谁是对的,谁有是错了,,,谁只是"沉迷在自己错误的世界里",谁又"觉醒了,发觉了生活的真谛",,,恩,,或许这个任务只能交给神了
但你有没有发觉,,,"神"也只是一个解释而已
4 ) 本我让你活得快乐,超我让你活得长久
今天终于看了大名鼎鼎的《美国丽人》,一直以为讲的是中年危机的事,所以有些排斥,没想到是之前的介绍误导了我,其实讲的是本我和超我的博弈。整个看的过程很欢乐,看完后又觉得很回味,有些感伤。剧本写得很巧妙,戏剧张力很强,一点都不闷。好巧,岸西的《男人四十》我很喜欢,这部号称国外版的《男人四十》我也很喜欢。
本我让你活得快乐,超我让你活得长久。
男主角莱斯特一直是一个让超我支配着本我的人,他努力去做好社会赋予他的角色,尽力在表面上做一个好老公和好爸爸。但同时,随着本我一直被压抑,他觉得生活很无趣,每天最爽的事情就是早上洗澡时的自慰,但这种麻痹似的快感也在渐渐减弱,他觉得很苦闷。但这一切都从他遇见自己女儿的好朋友安吉拉那天起改变了。年轻活力的安吉拉激发了他内心潜藏的本我,这让他觉得自己又回到了青春岁月。生活突然有了激情,有了意义,他努力锻炼肌肉来讨安吉拉的欢心,他可以不用甩他的老板,他可以吸毒放纵,他可以当着老婆和女儿的面表达他的不满和愤怒。因为这一切社会赋予他的角色他不再在乎,超我被本我压制着,他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只要他觉得爽。但过度的放纵本我,让你活得快乐,同时也让你死得更快。老婆和女儿都对他很不满,甚至都动了杀心,戏剧性的是他最后并不是死于她们之手。
隔壁新搬来的大叔,美军上尉,更是一个长期让超我支配着本我的人。军人的强烈自律性让他压抑着自己作为一个同性恋的特性。他不但自己是一个长期让超我支配着本我的人,并且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做到超我支配本我。但显然,叛逆的儿子,觉得自己老爸和老妈很悲剧的儿子,和他老爸显然不是一类人,他的本我一向压抑着超我,他吸毒,贩毒,还明目张胆的拍摄别人的生活。同样因为过度的放纵本我,他的生活也遭受了不少坎坷,被老爸打,被关进精神病院等。
这位美军上尉和他儿子的矛盾在一个雨夜得到了激化,这位自律性极强的军人,这位一直被洗脑同性恋很恶心的可怜人,误以为自己的儿子靠给隔壁的大叔口(豆瓣)交来获得收入。在他儿子回来后,他给了他儿子一巴掌。但一直在迎合着父亲的儿子小宇宙爆发了,他顶撞了自己的父亲,并表明他是一个一直压抑着自己真实想法的可怜人。父亲这一次愣住了,或者说醒悟了,本我第一次萌芽了。接着,他冲到隔壁男主家,试探性的问了男主角莱斯特对生活的态度,处于本我爆发期的男主角的洒脱和不在乎再一次感染了他,他的本我得到再一次的释放。他终于表现了自己作为同性恋的本性,鼓起勇气吻了男主角。但悲剧的是,他一直误解了男主角,莱斯特根本不是同性恋,因此拒绝了他的示好。就这样,他好不容易萌发的本我火花被浇熄了,超我便再一次引导他杀了男主角莱斯特以求自己身份不被暴露。
这部电影其实讲的是本我和超我的博弈,和中年危机没多大关系,是一个普世的哲学问题。本我让你活得快乐,超我让你活得长久。如果你可以不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社会对你的预期,让本我得到释放,就可以活得很快乐,但显然因为你对社会,对他人的不妥协,你的生存空间也会得到压缩;但如果让超我长时间支配本我,又会觉得人生很无趣。结尾处男主角莱斯特问安吉拉自己的女儿活得快不快乐,何尝又不是在问我们自己呢?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人就是本我和超我结合在一块的人,他们喜欢做的事情刚好是社会期待他们做的事情,这样的人真是太幸运了。
PS.看过一个很经典的超我和本我的故事,纪伯伦的《梦游者》,希望和大家分享下。
梦游者
在我出生的那个城镇,住着一个女人和她的女儿,她们常常梦游。
一天夜晚,当万籁俱寂之时,母亲与女儿再次在睡梦中漫游,她们在雾蒙蒙的花园中相遇。
母亲开口说:“完了,完了,我的仇敌。是你,摧残了我的青春,它消逝了。——是你,在我生命的废墟上建起你的生活,我多么想亲手杀了你!”
女儿也开口了:“喂,你这令人厌恶的自私的老太婆!是你,扼杀了我向往自由的天性,你妄想让我年轻的生命成为你衰朽生命的回声!我多么希望你快去死!”
就在此时,传来一声鸡鸣,母与女都从梦游中醒来。母亲温存地问道:“是你吗,宝贝?”女儿柔声回答:“是我,亲爱的妈妈。”
5 ) 世上本无正常人,装的人多了,也就分出了怪胎
“我们的婚姻只是个幌子,为的是表示我们正常。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主人公莱斯特的这句话,可能道出了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为了寻求与别人正常,为了不被排斥,可能连生活最幸福的人,都免不了借个幌子给自己避避嫌。人是社会的动物,直觉就是去寻找认同感,害怕与别人不同,为了合群,牺牲自我也在所不辞。只不过,如果放弃自己,如果认同感是通过与他人共性,而不是自己的个性来寻求的话,最终导致的可能不仅仅是迷途,甚至是癫狂。
然而,事情哪有这么简单。生活在共性的洪流中,寻求个性的道路难上加难。那个上校父亲听到莱斯特的这句话,在那么几秒钟的时间内,他心中某种东西发生了改变,他决定放弃做“正常人”了,因为这太苦太累。之前,他不时会看到小区里那两个恩爱的同性恋在快乐地锻炼,他在搜寻自己儿子房间的时候曾一饱眼福过莱斯特的裸身肌肉,他一口咬定自己儿子就是同性恋,在这些时候,他都不得不以一种极强的自尊心和暴力心态面对眼前,同时面对自己的内在本质。他高度分裂,军人的身份让他没办法像一个人类一样接受和解决它们,他仅仅采用着否定的方式。然而每一次的分裂,都是对他自己编造的谎言的一次严重的摧毁,最后,摧毁地差不多了,他豁出去了,宁愿做个怪胎(freak)。这是他脱离共性,走向个性的第一步。不幸的是,他马上受挫。他想寻求他在个性道路中的“同盟”,但他没有成功,怪胎不能结盟,他突然变成世界上最孤独的一个人,只是他不知道,个性道路永远都是悲壮的。
于是,这同样让他走向了癫狂,甚至比他装“正常”的时候导致的结果更加荒谬。
山姆•门德斯是这种“危机电影”的高手。《美国丽人》的延伸就是《革命之路》。如果《美国丽人》暗示的是共性使人病变,那么《革命之路》则道出了个性之路的崎岖坎坷。危机,简单来说就是幌子不保,真实面目不讨好的一个阶段。尽管通过电影,我们时而能窥到危机的出口,但是导演毕竟不负责解决危机,危机问题搬到银幕上来,印证的只是“一千个家庭就有一千种危机方式”而已。
不过,影片中的危机,其实已经远非婚姻危机,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个性危机了。与上校父亲相映成趣的,是那个叫安吉拉的女孩。他们在影片中的关系虽然生疏,但他们恰恰是最配的一对。两人扮演的都是与自己相反的角色,都是以一种夸张去掩盖自己,都认为“正常”才是高贵的一类人。最后,他们都在柔情面前受到感化,撕扯下自己的层层面具,对同一个人说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只不过,他们都没有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安吉拉曾经大声指责自己的朋友“性观念太保守”,“居然跟一个疯子在一起”。但这最真实最美好的一对情侣并不把这种指责当作一种焦虑,换句话来说,他们已经看透了这种共性的装模作样,也决意奋不顾身地追求他们心灵中最真诚的东西了。
简的男朋友里奇对安吉尔说:“她不是你的朋友,你只是用她来感觉自我优越而已。”
安吉拉对简说:“天啊,你居然能跟这种怪胎在一起。”
“因为我也是怪胎!”简说。
这段对话堪称本片借着幌子的正常人与敞开心扉的怪胎之间的精彩搏斗。尽管这对情侣面临着生活种种压力——女孩家中,父亲总是色迷迷的看着跟自己一样大的同学,母亲又跟别的男人鬼混得正欢,两夫妻一聚,神经质般的大吵大闹必然爆发。男孩那边,父亲是强调“纪律”、“规矩”,动不动就暴打儿子一顿的刻板军人。母亲则神志不清,犹如行尸走肉。但这一对情侣恰恰是最不易被摧毁的,虽然心怀恐惧,但他们还是牢牢地控制住了自己的内心,懂得了美好的真谛。因此,危机问题在他们身上也是最浅的。
莱斯特最终算是了却了自己半个心愿,心已坦然。莱斯特的老婆最终也在“拒绝成为受害者”的呼喊声中隐隐约约找到了蜕变的门路。只不过,在危机的门口,有人弯了弯腰,走出去了,有人卡在了门中央,有人看见此路不通,更加悲愤地走了回去。而这一切必然关联。卡在门中央的人死了,走出去的人,在里面的人此刻都聚焦在这种死亡中。什么是个性?什么是共性?到底怎样才叫脱离了危机?当个正常人究竟有多糟?勇敢成为怪胎的日子将会如何?突然,谁也不知道该如何解答。莱斯特死的时候,似乎露出了将要涅槃的喜悦表情。死亡可以是一种黑色幽默吗?毕竟死亡无法凝固生活。
6 ) Dance On the Fingertip of Beauty
“我肯定你一定不明白我在说什么,但不用担心,你有一天会明白。”
当听到电影中这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我心头一颤,那是因为我害怕像主人公那样,当意识到生活原来可以变得更美时,竟要付出之前无法想像的代价。
好的电影就如同一面镜子,我们无法直接看清完整的自己,可那面光洁平整的镜子把所有可能的我们都照得如此清晰。对于影片中的人呢,生活何尝不是一面亮镜,把他们所欲隐藏的一一暴露。我的害怕绝非莫名其妙,这电影里的人至多不过把生活中的我们稍加夸张一点而已。
我想哪怕只是审视过一丁点儿自己生活的人,看完这部《American Beauty》都会心情难以平静。
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快乐在影片里是矛盾的。
向往成功的妻子卡若琳,已经在长年为获得稳固生活的打拼中成为强颜欢笑的物质囚徒。连我都要以为她在惬意的偷情之中获得了些许真正的快乐时,她悲剧的源头又开始悄悄生长了。
“要成功,就得保持住成功的形象。”房地产商的这句经典名言就像载着她从天堂掉到地狱的过山车。当体面的物质生活磕磕碰碰地来到身边时,那个曾经困窘而只能与几个人合租一间房,看到直升机飞过会高兴得跑上天台敞开胸部的女孩到哪里去了呢?
或许充裕的物质与充分的快乐根本就难以共存罢!我在实习的时候目睹了那些以分钟赚钱的高端律师是怎样废寝忘食工作,是怎样赚了钱也无暇消遣的。职业上的知识和技能也并不会自动地转化为精神上的信仰。这或许也是为什么莱斯特在选择做个快餐店小工时会说:“对,就这样,越少责任越好。”
我们可能梦想着辛苦几年多赚点钱,来为以后的快乐享受打下基础,可这会不会只在幻想将来的我们还能有如此的快乐心境呢?谁能保证我们每个人都不会在与物质的你追我赶中由主动变为被动,一旦投入就无法拔出呢?为快乐而找乐子算不算快乐呢?我们难道从不会担心疲惫的身心已无力承受曾经梦想的美丽么?莱斯特的话不禁让我想起《搏击俱乐部》里皮特甚嚣尘上的言论:“要想自由,就得放弃一切。”多么可怕的一句话,不想相信,却又那么容易就相信。
追求美乃人的本能使之。到底怎样的才是美丽的? 是如蔷薇般动人的女孩,是辉煌的过往与赖其生存的巨人形象,是稳妥舒适的住房和几千美元的沙发,还是摄影镜头下慑人心魂的画面?
其实,一切触摸得到的东西,一切强撑或强压之下的东西,一切过于在乎的东西,都不会真正美丽得动人。美丽总是存在于某种精神状态之中,某种潜意识的心理状态之中。这也是为什么人的审美观总是那样的不同。审美观本来就是主观的。
莱斯特对于女孩的着迷实际上已经幻化成对一种宛如玫瑰之美的希望的追求,因为这个美的希望,他开始变得有勇气,开始不甘于上级压迫,开始斗志勃发地塑形,开始学会惬意地生活。当他就要触碰到女孩的身体时,也正是那个关于美的希望阻止了他。放开了那实实在在的美丽躯体的同时,一种关于美的新体验在精神中升华。肉体,所有触摸得到的物质,或许能够给予暂时的满足和安全感,却摧枯拉朽;承载于物质之上的生活之神采,虽无形,却能屈能伸,永垂不朽。莱斯特捧起了一家人的合照,笑的如此恬淡。此时银幕前的你是否也会心一笑了呢?
影片的结局是出人意料的,尽管如此,却能让人安静地接受它:
“我想,对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我可以愤怒,但世界那么美,我难以一直生气。有时我觉得自己一次见到太多美丽的东西,几乎承受不了,我的心就像膨胀的气球,快要炸开……然后我记得要放松,不要抓紧不放。于是它们像雨水一样从我的身体中穿流而过,我再没有感觉,只有感激,感激我愚蠢的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美不在多,而在深。我们无须奢求一生一世倾泻而出的美丽,没有永恒存在的美丽,只有永恒存在的平庸。我们要做的不过是从来都不要忘记心中对于美的憧憬,绽放出属于我们的美丽,在这个奇妙的世界留下我们的精神。
影片中里奇为珍妮播放的那个塑料袋的片断无疑是极为动人的。在寒风中由瑟瑟发抖到迎风起舞的塑料袋,看上去是那么的令人怜惜却又显得那么的倔强。这是一种在指尖起舞的顽强姿态。既然无法安定,何不跳得更美?
珍妮问里奇,你为什么要拍这些画面?里奇说:“因为我觉得它们很美,每当看到它们的时候,我就觉得上帝在上方注视着我们。”
是的,尽管痛苦与挣扎是世上永恒的主题,但我宁愿相信上天无时无刻不在眷顾着我们,赐给我们无数美丽的机会。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之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段台词都能让我想到很多很多,我无法抑制想记下自己的感受,却总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不知所云。只是不写憋着难受。我想当自己年纪再大一些,回头看这部电影,一定又会有更多感慨吧。
永远不要觉得只有自己的生活像一团狗屎
如果美丽也有罪,我愿犯上千百回。
史派西笑起来,可邪可善可淫荡可浪漫,连嘴角都在演戏。几个家庭的邂逅交织和几条生命的共同低潮,关乎中年、青春甚至恐同的危机。病态的群像。从好色出轨切入,由误解杀戮结束,既没有一干二净的人,也不存在万恶集一身。亦荒诞的悲剧,亦凄异的喜剧,丽人不丽,美于无形。
美国电影最接近悲剧的处理,可惜还差那么一点点,因为好莱坞不知道什么叫做悲剧
美丽且扭曲的性幻想大狂欢,每个人都在压抑与绝望中慢慢灭亡,只有死亡是唯一出路。似乎中产阶级中年危机自此就被定型了,如此冷感和厌世,但你就是看不到他们是如何失去彼此的。
这糟糕的译名,误导得我之前一直不想看这部片。Y见到beauty就只知道翻译成美人! 电影出乎意料的好,而且特别美国,凯文的笑总是让我想到,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而动了情的人眼神那么无辜,即便是“怪胎”如他们,凯文被美触动那段迷死人了。。侧线上校又印证了那句话——恐同即深柜
2000年看这部片就像做贼一样。
06.12.31观影:啊哈哈,生活已经成圈成套,开始逃不过如来的手掌心。这就是中年危机,那么来找点刺激吧,《一一》说另外又怎样呢?《美国丽人》中则丢了命,最恨同性恋的家伙其实是同性恋,没了感觉卡罗琳在和竞争对手中的虐恋中达到高潮,女儿有杀父亲的念头,整天嚷嚷着和谁做爱的小女孩其实还是处女。呵呵,生活到底该是怎样的呢?人又是怎样的呢?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深不可测的大海。
Kevin Spacey的称帝之作!片中展示的美国人的生活状态,大大不同于以往好莱坞影片给我们的印象,几乎所有角色都有点不正常,生计、工作和儿女,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当安吉拉说出她是第一次时,我目瞪口呆~~
玫瑰花啊玫瑰花,为什么不再稀疏一些……
那些崩溃的人生。当你的生活被清楚的界定为狭隘的和低级的,如此巨大的羞辱之下,我没有看到慈悲。但这个世界确实太多美好的事物,如果你听到她们的召唤,就会从中得到慰藉,并被引导向真正的生活。即使到最后那只是不凡的梦想,甚或飞蛾扑火,也会有如秋叶般静美。
那段塑料袋的独舞很喜欢
中产阶级是最适合谎言的人群,他们总是可以表面上冠冕堂皇,真实的内心早就被假象掩盖了,即使旁观者都看清了,他们也不会承认,真相也许永远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讲故事点到即止最高明,总有有心人会懂得,还可以肆意联想,更添回味。人啊,总得为真实的自己活那么一回,没什么好可耻的!★★★★
看起来奇怪的故事, 展示的却是真实的人性
每个人都压抑,为不同的事,这才是生活.
直男癌自己就是个同性恋,绿茶婊其实是处女。叛逆女喜欢变态狂,变态狂其实是文艺青年。编剧脑洞太大了。2014.11.21成都
年轻人迫不及待想进入成人世界,以为那里有些什么。而成年人都不快乐,生活空洞而且幼稚、冲动、脆弱,想退回少年时期。以前或许看过但已经完全记不得,现在再看年龄刚好。电影出乎意料的好,恨不得给十颗星。
我看过很多遍,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喜欢
很有趣,无聊的美国中产
关于中年危机里同类题材的翘楚。把绝望写得妙趣横生,把黑色幽默玩的炉火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