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愿死去的人,不再画皮
除去被徐克擅权的《笑傲江湖》,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胡金铨电影。前三十分钟堪称完美,每一个镜头都像一幅中国画,而且京味的配音也相当精彩。可惜后面的打鬼戏太难看了,像《无极》一样走火入魔。
我喜欢郑少秋和王祖贤在窄巷中初逢的一段,把剧本录在这里,展示一下阿城的编剧功力:
(深巷,鬼唳)
(两个人撞在一起)
王(倒地):吔!
郑(伸手扶):对不起,你没碰着吧?嗨呀,你这一个人走黑道儿,可真有点悬哪。眼下这年头不好,路上歹人多,可得多留点神。外加这地方不干净,孤魂野鬼多,不瞒你说,我刚刚还碰上一个呢。
王(揉脚):对不起,我脚麻了。
郑(提灯笼照脸):不要紧,站会儿就好了。
(王走,扶墙)
郑:呀,慢着。姑娘,这里黑灯瞎火的,我送你一程吧。你上哪儿去呀?
王:我没地方去,能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
郑:这不妥当吧?我那儿倒是能留个人,可我得知道你叫什么呀。
王(转身):我娘家姓尤。
郑:哦,你嫁人啦?
王:嗯。他家大房恨不得吃了我,我受不了那个罪,就出来了。
郑:哦,就出来了。夫家追还是不追?
王:那还有不追的?
郑:哎,这样吧,你先去我家里躲几天,听听风声。
王:那敢情好,就是不知道方不方便?
郑:不方便我敢叫你去吗?走吧,趁着街上没人。
(两个人相扶走去)
王:你带我回去,夫人能答应吗?
郑:我老婆可不像你婆家,她不生,这一不生,可就得事事由我作主了。嗳,你娘家姓尤,你叫什么?
王:我单名叫枫。我命中缺木,所以叫枫树的枫。
郑:哦,枫。
2 ) 彼一切色相
《画皮》是我知道的第一个聊斋故事。字还不识的时候,家里有本连环画讲《画皮》的故事,彩色的,外婆给我讲的,对鬼脱下皮来画皮的情节印象很深。《画皮之阴阳法王》是我看的第一部胡金铨的电影。大约也是还不识字或刚刚识字的时候看的,只记得阴阳界里的鬼影幢幢。想来我小时候胆儿真肥,竟然一点也不怕。
后来看了祖贤大美女的《倩女幽魂》,看了08年和12年的《画皮》。直到这几天重温胡金铨的电影,才发现《画皮之阴阳法王》一点也不辱没胡金铨的名头。
《画皮》是胡金铨向商业妥协之作,迎合了当时港片的口味。看片名是个大烂片,但片中某些手笔,是其他导演绑在一块儿也望尘莫及的。比如片头王生在花街柳巷、脂粉环绕之中鼓琴,一个贱人的形象跃然而出,这个情节恐怕其他任何导演都拍不出来。王生身后的女子持各色乐器伴奏,几个嫖客搂抱女子取乐,更有一个高帽美髯的文士击鼓,这个《韩熙载夜宴图》的彩蛋便不俗(击鼓的梗在后面又出现了一次)。《侠女》中杨慧贞的琴歌《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一何清冷,《画皮》中这段鼓琴却管弦嘈杂,可见什么“琴德最优”全是扯〇。琴之为器,在某些人手里是悲风流水,在某些人手里就是庸脂俗粉。欲效风雅,不过更俗而已。如果不是对音乐的掌控游刃有余,怎么能拍出这样的情节?
接下来30分钟是胡金铨拿手的家常戏码。王生半夜撞见祖贤大美人,见色起意,领回家里就要求欢,又拉着老婆要纳妾。这30分钟拍得极生动。拍好人容易,拍贱人难。能把贱人拍得惟妙惟肖,一定是好导演。30分钟之后是神展开,场景从王生宅院转到阴阳界和世外山中。有人说《画皮》头重脚轻,其实这是胡金铨电影的常见结构,《龙门客栈》《侠女》《山中传奇》都是如此。
阴阳界登场,一众喽啰边拜边唱,“大王,大王,万寿无疆。我等忠心耿耿,侍奉大王,大王乃圣主明君,恩情胜过亲爹娘。”尼玛这货不是东方不败么!看到此处已经了然,胡金铨并未放弃他熟稔的锦衣卫题材。锦衣卫、东方不败、阴阳法王都是一回事,只是后两者避了G点。阴阳法王的诡谲,自然比东方不败犹有过之。法王甫一登场便表示,“有不心甘情愿留在阴阳界的都说出来,我送你们去阴间入轮回。”之后抓到一个从阴阳界逃走的,被扔到“清水锅”净化,永不超生,尸骨无存。这个讽喻真是精妙绝伦!徐克、程小东在《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啰嗦了100分钟,也不如这个“清水锅”的隐喻痛快淋漓。《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是求“沧海一声笑”而不得,《画皮》是生不能做人、死不能做鬼,在不生不死的阴阳界中无路可投。两相比较,高下立现。
不得不佩服,胡金铨和钟阿城即使插科打诨都比别人强。片子里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不胜枚举。王生被阴阳法王附身,法王做的第一件事是看上了王生的老婆,脱了衣服就要上,一边运动一边纳闷“怎么不成”。窗外一个喽啰喊:“启禀大王,您忘了阴阳不能交泰,这事儿大王您办不了啊!”私心揣测,胡金铨以前都是镜头一转,以自然景物表现云雨之情;这句话,或许是导演对《倩女幽魂(87年版)》《新龙门客栈》等电影中香艳镜头的回应:这事儿真办不了啊。
法王训导一众喽啰:“穿上人皮,就得有个人样!”之后带着喽啰们逛窑子,就是所谓的到“花柳繁华地”去“消遣性情”了。
法王:“你们这帮小子,生前就知道偷鸡摸狗,坑蒙拐骗,现在让你们学点琴棋书画,陶冶陶冶你们的性子,懂不懂啊?”
众喽啰:“懂啦。”
法王:“呸!懂个屁!”
祖贤大美人的话更让人拍案叫绝。
女鬼:“我看这个人,不是个平常人,他身上没那股阳骚味儿。”
道士甲:“他又不是赶羊的,当然没羊骚味儿。”
女鬼:“不是不是。我是说,阳间的人身上有股子味儿。这几天赶路,累倒是不累,就是被那股子阳骚味儿熏得我难过。”
道士乙:“哦~我能闻到鬼气,人气倒闻不出来。”
之后祖贤大美人忽然头晕欲呕,急忙以衣物掩住口鼻。原来是来了几个索要贿赂的差官。这个情节真得《聊斋》之神!
之后是意料之中的得遇高人,想办法除掉法王。这个段落多少落了同时期港片的俗套,没有超过胡金铨以前的电影,就不详说了。有人认为后半段应该砍掉或重新制作,也大可不必。《聊斋》也不是通篇讲大道理,要是没有鬼狐就没人看了。何况郑少秋的法王扮相状如鬼魅,阴阳莫辨,足可养眼。十三陵的松柏和胡金铨拿手的烟雾、拿手的黑白红水墨色彩搭配,在画面的古朴意蕴上依然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电影。阴阳法王以十三陵城墙上的板儿砖作为兵器,十分有北京特色,足以博人一笑。
法王被消灭,女鬼蹈入火海,得以解脱。王家生了个小公子,喜气洋洋,宾客盈门。道士前来道喜,原来小公子是女鬼的转世!至此如醍醐灌顶:女鬼披了画皮,法王附身的王生是张皮囊,众鬼附身的公差披了人皮,连这刚出世的小公子,也是又一副皮囊!这满是阳骚味儿的人世,不也是一张画皮?!花柳繁华的人世,与雾霭消长的山间,孰为真,孰为幻?《画皮》为胡金铨的戏谑之作,连深山中的几声鸦叫也带着漫画式的喜感。书卷上积满尘土、只为黄金屋和颜如玉的贱人与或道行不高、或为了补纯阴纯阳得道升仙的道士,是对前作中书生和高人形象的颠覆。然而皮相之下,是与《空山灵雨》《山中传奇》主题的一脉相承。嬉笑怒骂,已臻化境。《画皮》成为胡金铨的绝作,可以无憾矣!
《画皮之阴阳法王》既不叫座又不叫好,甚至被称为胡金铨的晚年败笔。祖贤大美人在剧中裹得严严实实,如同《指环王》中的戒灵(当然也可以说如同观音大士),被称为花瓶,甚至“花瓶都不合格”。同时期的《倩女幽魂》《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等电影,则被奉为圭臬,塑造了一代人对侠客、对鬼怪、对古人的想象。08年和12年的《画皮》,虽然不甚叫好,至少卖座。世人皆爱皮相,实不妄也。蒲公、胡公泉下有知,也可作一笑吧。
3 )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寓言
本片处处拟世,看得出是用心的作品而非矫作。最喜影片对太乙上人的塑造,升仙尚缺纯阴和纯阳,助尤枫便是为自己积纯阴,又经尤枫提醒,除去阴阳法王便是积累纯阳。上人在修炼途中亦是肉体凡胎,没有终极价值,倒是个人升迁才是最终动力。片中还说明了佛道本不相涉,但如若一者得利的同时也是为另一者除患,其中的权利便可让渡。影片后半部分的打戏艰涩繁复,恰好与斗争过程的漫长坎坷相应,也许是嫁接了香港道士题材的模式,也许是受洪金宝个人影响,但即使是无心之作也确实具有上述的象征意义。个人看来,本片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被豆瓣上大量的观众出于对"文艺"价值的观赏而责备后半部分的拟真。此外演员阵容很强,个个都有不浅的功力
4 ) 文士情怀
胡金铨最有传统文士情怀。一个人对旧物、旧情有所记忆,试图完成情节的很多,例如第六代导演集体的成长回忆,但直接千载,启一个民族尘封记忆者,导演中只此一人。董桥:“金铨到底是满身散发着中国乡土气息的读书人:他的作品没有描写现代心理学、社会学的空间;他镜头下的人性不是经过西方文明洗礼后的人性;他标举的是东方传统的侠义精神。在那样超现实的境界中,儿女私情已经没有存在的余地了,禁欲主义升华成近乎冷傲的高度。”所以他镜头下人物是传统文化中克己复礼下的读书人,风貌与今天世上人已是迥异。
5 ) 一部山水画般的聊斋故事---胡金铨之《画皮》
还记得小时候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半白话的故事,简单短小,却是不吓人的。蒲松龄更多的是诉说了人世间的无奈。也许做鬼要来的轻松得多。人鬼情,也许是一些人的期盼,也正是说明了对凡尘的失望。
还是小时候,在电影频道了看到了胡金铨的这部《画皮》,开场郑少秋演唱的《摘下满天星》一下子便吸引了我。郑少秋饰演的书生在只有一点点光亮的巷子里遇见王祖贤饰演的女鬼时,让人从脚底感觉寒意,却还是唯美的。电影里的很多镜头都似山水画一般,特别是寻找太乙上人那一段,犹如仙境。现在的电影是拍不出这样的意境了,只有一声叹息吧。
愿死去的人,不再画皮---这是女鬼投胎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啊,愿这个世界上少一些阳奉阴违的人吧。
<只有梦里来去>
我在梦里遇见你,似眼前似天际,
仿佛一切像雾又像迷
想在梦里抓住你,似拥有似空虚,
总是一场空欢喜
我在梦里属于你,也有情也有意,
无奈醒来就要各东西
苍天注定的游戏,也想玩也想拒,
甘愿一生无悔只为你
抛不开对你,千层万层的的相思,
理也纠缠,挥也不散
怪只怪挡不住你的爱,只有梦里来去
6 ) 无间道————《画皮之阴阳法王》
小时候看过一半的片子,当时不知道主演的名字,只是被国画一样的画面和诡异的调子所吸引。尤其对结尾处尤枫投入桃花林的火海,还有王生儿子满月时道士赠王生美人画的情节印象深刻。起初以为是公子负佳人,佳人投胎做了公子孩子的聊斋情节,后来才看懂是对社会现实的嘲讽。一些如阴阳法王之流的社会害虫,仗着自己的一点本事为非作歹,害得别人上天无路,轮回无门。而我们普通人则像片中的女鬼一样可怜无助、任人摆布。这个电影有公子(不过公子是个贪财好色的猥琐之徒)、有佳人(佳人是个不人不鬼的可怜幽魂)、有道士(两个道士是好人结果却落得一死一瞎)、有仙人(仙人也不过是自私自利贪图虚名之人),而这些人,就构成了没有英雄,没有爱情冷冰冰的现实。呜呼哀哉!
前半部分很精彩,后半部分很无奈。片子拍的还是很有意境的,时有点睛佳句,大腕云集,可惜还是有失粗糙,缺少打磨,片头片尾曲子都很好听,片尾曲《只有梦里来去》竟然是陈松伶与郑少秋唱的,意境很不错。可惜全不配尤枫与王生。
前面不胡不徐,徒具鬼画皮。后来不急不缓,金铨气抖升。鬼节夜半无人私语时,阴使阳差看此片,荒山野岭鬼门关,平添古国幽冥气,电光影落古中国,从此再无胡金铨
心痛,胡金铨93年的遗作,面对《青蛇》、《黄飞鸿》这样的电影,显得那么老旧而不合时宜。素雅的水墨和飘渺的芦苇荡再也不是意境,而成了老土,王祖贤从头到尾裹得严严实实,还不及87年的《倩女幽魂》妖艳动人。胡金铨属于70年代,在90年代里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徐克这群小屁孩瞎胡闹。
似乎这电影除了音乐和有一种很特别的味道之外,我还真的描述不了他好在哪里,太稀里糊涂了,一团糟,乱七八糟的。
小时候看觉得没什么,长大了看出了不一样的东西。就觉得很古色古香,一个场景是王生会宾客弹琴的自在风雅,另一个是王生老婆问话小妾的端方大度,忽然就觉得也许很久以前的中国就是这样的吧,那种氛围并非特效所能比拟,就是正本清源的起范特别正。。。与此类似的是同时期,香港的《聊斋》里扮演歌伎的女演员唱苏州小曲,唱腔出奇的正。那种奇妙的感觉,就好像穿过了荧幕触摸到了一些已随历史进程逝去的东西,类似失而复得的感觉。。。
王祖贤比《小倩》少了几分凄艳多了几分诡谲,比《青蛇》少了几分妖冶多了几分鬼气,说实话倒是觉得有点像《阿婴》。胡金铨还是去拍侠女醉侠笑傲江湖吧,他真的不适合这种邪气鬼魅的故事。
不好看,但有味道
实地的雪景与法王处舞台化设置倒是对比鲜明。作为胡的遗作,总有些无力感。剧作有些问题,前后两段故事,人物也就单薄了。
处处拟世,是用心的作品而非矫作。最喜影片对太乙上人的塑造,升仙尚缺纯阴和纯阳,助尤枫便是为自己积纯阴,又经尤枫提醒,除去阴阳法王便是积累纯阳。佛道本不相涉,但如若一者得利的同时也是为另一者除患,其中的权利便可让渡。影片后半部分的打戏艰涩繁复,恰好与斗争过程的漫长坎坷相应
徐式撞浴最有名要算笑傲叶童那段,疑似构成坊间传闻胡徐不和风格冲突的证据之一。个人持谨慎怀疑态度。题材上看,倩2很像在翻拍侠女龙门。翻拍并不稀罕,94新龙门声名远播,口碑甚已超越前作。关键是,倩女系列本为聊斋鬼戏,主营树妖小倩侠道佛法,与奸佞当道忠良蒙冤存在相当距离。可徐克依然从有限篇幅中拨出一集混搭转述。崇敬之意,可见一斑。作为回报,胡金铨也应在同年挂名作品笑傲中,尽量容留一些徐式母题,叶童出浴或由此而来?互通非互斗的进步证据来自两年后的收官之作。阴阳法王不担还是鬼戏,更出现了早期徐片的一个重要扮演者:郑少秋。单是演员重复并不稀罕,关键郑的两个造型相近角色,一儒侠,一书生,都在中途由善转恶! 这偏偏又不是胡氏传统角塑风格(回想下顾省斋萧少镃们的侠义始终),而更像徐老邪的叙事求变西学中用。
愿世上的鬼,都不再画皮。当下电影对于长镜头,以及远景的运用实在太少,总是那么满的近景和中景;也明白了《南京》的布景问题不仅在于简陋,更在于电影对于色彩的运用,好的色彩可以渲染气氛,有点睛之妙——不是高清就好,不是故事精彩就好,电影语言更是一种气氛,一种意境。
最喜欢看香港古装武打片了,对中国潜文化吃得透透的。1,太乙上人一开始各种不管,到阴阳法王欺到他的地盘,才随便找了个借口说管。2,找人要找对,紫衣真人说这事我管不了,你得去找谁谁谁。3,办事前先各种拜码头,问清冥府可不可为,当如何为。4,依然最喜欢招牌港式结尾了。
前面很好,对白仍然很有劲道喜感,郑少秋有种电视剧的流气,但喜剧感是对的,后面法王就癫了。王祖贤那身衣服太赞,只露出小脸,补了身形上的僵化。几位道长真是正气浩然。道界干涉佛界也是有趣的点
胡金铨对自然的迷恋,质朴的配乐、选景、角度、演技,中间那段阴阳法王很可能在影射“样板戏”。如同屠格涅夫一样的木匠风格,在浮躁的时代已难寻踪影。
对于一个看惯现代特效的观众来说,洪金宝身上厚实的道士服与灵活的奔跑、粗糙的打斗、丢掷的桃木刀、白色稠密的蜘蛛网、黑云压城的氛围,还有五台山的取景,这些都是新鲜的,在当代妖怪电影里都是看不到的。还有台词,像一开始王生被啐“说大话使小钱”What a bluffer(´・Д・)」
半部好戏。
目前的这个评分,很大程度上是“失望分”。同样是画皮还能比《鬼叫春》差吗?两片横向比过,胡就算落魄也还是比李考究的,与同时期的其它导演比更是强出一大截。
前半段挺好,有聊斋味道。后面就又走向了胡金铨一贯的路子,在剧本无力的情况下用打斗来耗时间,在他的作品多多少少均有体现。比如《忠烈图》是换各种人打,《阴阳法王》是跟一个人换好几个地方打。
三星半,我觉得这部画皮电影在画面和语言上是最接近蒲松龄小说的一个版本。
1、与当时正在崛起的新武侠相比,‘画’的特技可以说是雕虫小技,面对被各种特技吊高胃口的观众,它的惨淡票房可以说是注定,但是我们必须佩服胡金铨这位老人的坚持;2、钟阿城的剧本也有问题,人物都不出彩;3、新旧交替,观众选择了徐克等新派武侠,不由不让人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