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类作品,图的就是酣畅淋漓,结果搞出来个疯癫妈咪,由此可知,导演的视角并不在变态男和这个怪物身上,而是另辟蹊径,直接在闯入者的言行里做文章,折射出所谓的危机意识、话语权、利己主义、性心理、受害者有罪论等,本质上都是在嘲讽对女性的不尊重,也正因此,乱伦导致的悲剧才会被放大…… 虽然打着恐怖电影的旗号,对世俗男性在认知层面上进行批判,是一次大胆的、巧思的、脱离低级趣味的呈现,但是抛开女凝以及圣母的对立话题,仅就对故事内容做出评价的话,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逻辑的漏洞,重心的倾斜以及进展的无力,都会给观感带来很大的影响……
注:下文有剧透
最近看了《野蛮人》这部恐怖片,觉得它的政治隐喻非常有趣。
但网上的影评,都没有讲到这一点,所以我决定来一篇
《野蛮人》是一部刺激的恐怖片,但它的内核,其实是对底特律,这座被称为“美国鬼城”的城市衰落原因的探究。
底特律曾经是一座繁荣的城市,以汽车制造业闻名于世,最牛逼的时候,一年的汽车产量占全世界的90%。
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底特律的人口锐减,白人中产阶级大量逃离,越来越多的房屋空置,里面住满了贫民和吸毒者,犯罪猖獗。
底特律变成了一座“鬼城”。
在我的印象中,有好几部犯罪恐怖片,都是以底特律为背景。
比如1987版《机械战警》,故事就发生在底特律,片中主人公变成机器后,又回到了当年居住的房子,但那里已经完全空置。
感觉“空置的房屋”就是底特律这座城市的符号。
还有2016年的恐怖片《屏住呼吸》,一伙年轻人抢劫一个底特律荒废街区的老头,结果老头是当过兵的,于是这帮年轻人被虐惨了。
这部《野蛮人》也是讲底特律的。
而且它和上面两部有些不同,它除了带给观众感官刺激外,还结合当下的政治议题,揭示了底特律为什么会衰落。
底特律为什么会衰落?
答案是,过度的自由民主,或者说,过度的政治正确。
片中女主人公为了找工作,在网上租了一家底特律的房子,当她到达后,发现那里是一个荒废的街区。
然后她发现,在这座房子的深处有一个密室,里面住着一个赤身裸体的怪人。
这个怪人平时啥也不干,就一个劲儿地扮演母亲,给孩子喂奶。
她把女主人公当成自己的孩子,每天给她喂奶,要是不喝奶,就会死得很惨。
这个情节是什么意思?
它隐喻了底特律曾经的高福利制度,为这个城市带来的弊端。
当年,三大汽车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为底特律创造了无数就业机会。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繁荣。
但这时,一个名叫“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的组织诞生了,也就是工会。
这个工会要求厂商提高汽车工人的待遇,还经常搞大罢工,搞得厂商无法正常生产。
无奈之下,厂商只好答应提高工人的薪资福利。
当时的底特律汽车工人时薪极高,每生产一辆汽车,还要享受可观的医疗保险费用。
我在网上看到,有一段时间,通用汽车的时薪高达70美元,每生产一辆汽车,还要给工人1500美元的福利。
这还不算,厂商还要按人头,给工人家庭补贴,当一个工人退休后,厂商还要继续为工人全家终生支付退休金和医保。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为了多拿钱,很多人拼命生孩子,甚至有的人就靠这个生活。
片中,那栋房子的最早屋主,劫持了很多女人,在密室里为他生孩子,生出来的孩子又互相生,最后造出那个怪物。
加上毒品和犯罪,自然就成了片中肮脏糜烂的景象。
这是对高福利造就的恶果的隐喻。
现实中,三大汽车巨头因为每年要支付几百亿的高福利,其中一家已经破产,剩下的为了生存,撤出了底特律,这座城市也就变成了“鬼城”。
此外,国内也有观点认为,压垮底特律的,除了高福利制度,还有过度的黑人民权保护,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黑命贵”。
汽车厂商入驻底特律,需要大量工人,这个角色自然是由黑人来扮演,这导致底特律的大部分人口都是黑人。
在1967年,底特律爆发了大规模的黑人民权运动,政府甚至出动军队进行镇压,使这个城市元气大伤。
在这场黑白之争中,白人中产纷纷逃离,让底特律损失了大量人才,留下的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黑人。
这对城市发展明显不利。
对应片中的情节,就是第一任房主的邻居说,自己要搬走了,这个地方简直糟透了。
当然,尊重黑人权益,直到今天也是不可触犯的,所以这部电影并没有做这方面讲述。
片中还有一个情节,丰富了这种“政治正确”的氛围,那就是房子的其中一任房主,那个电视明星。
他被指控性侵了一位女演员,急需一笔钱打官司,所以回到底特律的老宅,打算卖掉房子,结果被卷入了一场杀戮。
这个小小的背景细节,无疑影射了前些年席卷全球的me too运动。
前些年没有电影敢提这个事,但最近几年,很多明星被洗脱罪名,逐渐有人开始拍这个题材了。
当然,创作者依然认为,me too运动是合理的,所以这个电视明星一开始还像个好人,但后来就露出了嘴脸,原来是一个自私自利的混蛋。
总之,《野蛮人》是对美国“自由民主弊端”的反思,揭示了一个城市走向衰落的根源。
如果再不去反思,这将会是美国衰落的根源。
读到这里,相信你的想法和我一样,那就是,中国啥时候来一部鹤岗?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吴平平观影日记)
庞大市场需求决定恐怖类型天生具有B级片中小成本高效制作的特征,初步估计现在全世界主流院线和流媒体播放的恐怖长片可能达500-1000部每年,恐怖片的高产也决定了较高的互相仿制率。一部恐怖片的背后,站着10-20部同门近亲或远亲兄弟姐妹==lll。每一位影人的职业成长都深受数十部恐怖片的影响,在他们脑中生成无数混合horror意象,不断释放。 你可以说它是《黑暗侵袭》版《寄生虫》,也可说他是《隔山有眼》版《逃出绝命镇》,也可说四者混合。但是,它更像直接借改某部稍早出品的同类型影片,,,, 本片三段式章回叙事带来舒缓对比的情绪起伏,使其有别于同类。章回结构无字幕,如同一季三集美剧,三章三人三步解密。
第一章。开篇。雨夜,离谜底很远。 镜头缓推贴近车窗到进入车窗,车窗外充满人的恐惧哀嚎。已经暗示给观众可能发生的非法拘禁虐待绑架故意伤害等暴力事件,但是tess并没得到此暗示。(哥,你老说开篇暗示开篇暗示,烦不烦?妹砸,凡入门级以上电影都用此暗示,电影语言铁律。没辙)
tess和keith一同演绎43分钟心理惊悚直到最后一刻。解密第一步。
2017年《鬼魅浮生》。鬼中善者,充满怀念和忧伤。
北欧超帅的四妹用影片三分之一时长完成铺垫,以一个善良迷人的鬼魅形象,以一个女孩的理想情人被扼杀至她绝望的姿态。
第二章。开篇。蔚蓝假期海洋,暗黑谜底迫近。与第一章形成对比铺陈:越是明媚怡人越是接近暗黑。 第二人AJ登场,情绪顿时舒缓起来,对电影人的调侃讽刺让观众进一步放松。AJ这个缩写就是时尚代码,不是潮品就是 Hip Hop 。 恐怖片也流行电影人的自我解构,如热门的《pearl》和《X》的更采用了戏中戏结构。 当然,女主tess的身份设定也是未来的电影人,而且是有关影人心中的遗留圣地:纪录片。
2001年《惊心食人族》。1978年生AJ哥的双眼空洞皮脸已经成为恐怖经典,陪伴无数影迷的童年恶梦。 AJ双眼是又保不住了(就不上图了)
第三章。里根时代美国汽车之都的最后繁荣,梦想人居春光荡漾下,第三步解密开启。眷恋家乡的第三人frank登场,他是旧时代精神的象征。反向铺陈手法已经大流行。
皮脸和 Michael Myers 的连体工装上身,一个动作镜头就表达了绑架事件。电影语言运用烂熟于心是入门必备。高效叙事带来的时间压缩和挥洒铺陈的时间延长,都是并行的。
一个镜头又带出40年来无数宗绑架拘禁案件。又见浓缩高效叙事,关键细节60秒快进。
如同20世纪初叶的矿坑,远远超出住宅地下室的概念。是废弃工业的象征。
黑人讲述的美国历史和真相,虽然仅仅一分钟场景,直指196070年代底特律种族骚乱。加剧惊悚和社会矛盾的隐喻。
2017年《逃出绝命镇》。 Chris下坠到黑暗虚无空间,标志性镜头多次出现,成为迫害黑人象征。
tess的下坠和 Chris 一样,被自己的勇气挽救了。 不能拯救颓败的城市,但是可以拯救自己,方式就是逃离。 片中呈现的底特律barbary镇,就是被抛弃的汽车工业废土,也是无主的家园。侵入别人家园的人就是野蛮人,有意或无意均被毁灭。始作俑者frank坚守自己的家园40年,绑架了半个城镇的女性,挣扎繁育了庞大的异化家族,也遭淘汰和毁灭,讽刺和批判异常凛冽。恐怖类型的魔力就在此,正邪善恶均毁灭的死循环。 每一个人都是传统汽车工业衰败的陪葬品和野蛮人。 其实本片故事更加雷同今年夏季的恐怖片《夜幕降临》( Gone in the Night),甚至有抄改的嫌疑。同样的由订房差错引发人物登场和冲突,同样的房主藏匿惊人真相。很难相信是编导们英雄所见略同。不过,如果你没有看过如此冷门又口碑极差的《夜幕降临》,你是不会相信的,如同不相信大女主会挂掉一样。
2022,《夜幕降临》。假扮先入住旅客的摇滚范帅哥及其情侣。长发帅哥被本片的四妹替代,最终都是受害者,陪葬品。
恐怖类型影片已经深陷互相仿制的泥潭,无法自拔。
背景资料: 底特律依赖美国汽车工业的巅峰期,曾是通用汽车、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制造商的总部所在地。 随传统汽车工业的衰退,社会矛盾激化,1960年代曾爆发震惊全美的种族骚乱。底特律人口不断流逝,过去70年人口流逝超过百万。
女主很强,机智警敏,和传统恐怖片一惊一乍的被当做花瓶角色的女人们不同,她在一开始就展露了自己的警戒心,并说明了理由,那就是她是一个女人。
因为是一个女人,所以在面临自己租住的民宿里有一个男人时,她随手反锁,不喝男人泡的热茶,并在一开始没有喝那瓶没开封的红酒,并马上寻找有没有其他的住处。
这种不安和警惕,正是来自于她的性别,就如女浩克里的女人早已习惯了愤怒,而面临恐惧和不安也是女性一生的课题之一。
夜间黑暗的小路,只有自己和另一个男人的电梯,街边突然搭话的中年男人,亦或者突然开始展露性器的男性…
我在青幼年时期完全没恐惧过自己走夜路这件事,反而趋近成年后却害怕了起来,而后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原先曾遇到的一些事情早已经可以定义为性骚扰事件。
女主在开篇就讲到了这点,那段对话也给后续的反应埋下了铺垫,女主面对看上去就很诡异的地道和房间,选择的是立马离开,而不是和很多传统恐怖片中的女性,兼任卖肉和闯祸,负责催动剧情发展,那更多的是一种面临生活的本能。
(我到现在还记得原先那部杨幂主演的恐怖片卖点是她的泳装和🐻部)
而反观主要的两位男性角色,第一位看上去很绅士,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面对女主的恐惧,不论是开头的讲述还是对于地道房间都是有些不明所以的,然后他选择了继续向下,继而遇到了危险。
第二位则放荡不羁放浪形骸,一开场就表示他卷入了一场职场qj案,而他为了筹钱才来到了这间屋子,在面对恐怖地道时,他只想着能多卖点钱,对铁笼这些元素无知无觉,直到那个“怪物”出现,他才后知后觉的害怕。
而在他被那个“怪物”拖过去喂奶时,他就如他对那场qj案的描述一样,一开始说着“不要”,后面还是从了,那间屋子还设置了暧昧的粉色灯光,以及最开始是在一种女上男下的姿势下说出的那句“不要”,我几乎可以肯定这是导演的有意设计,是一种对应。
题目中提到两个女人,一个是女主,那另一个则是指那个所谓的怪物。
她的存在,是由一个变态男人把女性关在地牢里,生育下女儿,并对女儿进行性侵,如此一代代下来,产生的畸形产物。
她是女性苦难的浓缩,是一个彻底的人为制造的悲剧。
她在片中杀死了三个男人,却没能杀死她的创造者。
她从来没伤害过女主,还在最后救下了女主
最后被女主杀死,她还依旧抚摸着女主的脸喊着Baby。
(最讽刺的是女主的两次受伤都是为了救男人,枪伤是被男人开枪打的,还有为了求生,把女主推下水塔,呵呵)
这是一部不会让人心生恐惧的恐怖片,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反而是彩色的回忆那段,男人熟练地买着母婴用品,熟练地尾随,熟练地假装工作人员,熟练地打开那一扇窗。
他平静的做着这一切,而他才是这个片中的怪物,即使最后他拿枪自杀了,但他并没有消失,也不会消失。
这才是整部影片最恐怖的点。
女主在开枪的那一瞬间,有不忍,有犹豫,还好她迎着日出,神情坚韧地走了下去,女性的苦难尤在,但我们依旧会走下去,坚毅的,强壮的,勇敢的走下去。
首先,我写不了技术流影评。其次,我搞不来二元对立。
续命符先贴上,下面聊聊这部电影对我触动很大的一些元素。
你说这片子有多吓人,其实boss看着看着就习惯了,毕竟嘛,大女主戏。你说这片子结构有多巧妙,无论是章回体还是寓言体,Nope都玩过了,人家还有一套自带政治正确buff,解读空间拉满。但是吧,有些片子它对特定群体有一些额外的题眼。这个片子对我这个女观众来说,可以看成”是女人能下第几层“的恐怖游戏,尤其联想到这个房子的地下构造,和片中的台词“there is something worse down there"(类似),我想来阐述一下一些女性的独特恐惧。(女性恐惧刻画更多更深刻更迷离还有很多作品)
一些无用的背景知识:看导演采访得知了这个电影如此构成的几个原因。第一章的创作牵引出了第二章,但最初的诱因是想创造一个令人有同情感的怪物,以及一个变态男。但是导演自己说,他不想看男变态的故事看一个多小时(建议他看一看Des哈哈哈)。而自己对租房软件的个人经历让他有创作假期出租屋惊魂的灵感。因为写完了第一章,意识到应该有一个镜像人物,于是诞生了第二章。这两章我个人比较喜欢,比起真正铺垫出的第三章,其实更有的挖掘。
章回体在观影上肯定会让人有割裂感。看豆瓣讨论里就有很多人觉得剧情很多铺垫没了着落人物交代不清楚的问题。但是我必须要称赞一下第一章结束的刹那秒切第二章时候的那种巨大的呼吸停滞,心理落差!就好比你疲惫的下班回家发现门没有反锁,狐疑的悄悄打开门,忽然,一声巨响黑暗中涌动着模糊的人影!你张大嘴正要尖叫的刹那,嘴里被塞进了一块蛋糕,一群朋友拉着彩带唱起生日歌。我一个人在漆黑的放映厅里,惊得一哆嗦的瞬间就被下一秒逗笑,感觉自己在精神分裂的边缘。再次称赞电影对于建筑环境营造氛围的有效利用。狭长昏暗的地下隧道绝对是恐怖片绝佳拍摄场所之一,这也是《黑暗侵袭》尤其经典的原因之一。我们都秉着呼吸等待Tess的面前随时跳出来的未知恐惧。这里导演摊牌,其实原本Keith就是打算俗套的写成反派,并在地下隧道展开袭击,但是他写到这的时候意识到,无论他能想到多变态的桥段,恐怕都达不到观众此时的预期(喂,观众们你们是不是该自我检讨一下!)于是,他笔锋一转,Keith就是个普通村民。好,这正是我所谓的题眼,原来一个真的从始至终都是好人的男性角色,也能让一个过度紧张的女性角色的一切行为合理。因为我们习惯了一些男性对女性的犯罪并不需要他是一个外表举止凶恶粗鲁体格魁梧,言语激烈的存在。
宕开一笔,我的朋友亲身经历的故事。她在留学期间租住在女房东阿姨的独栋房子里,后来又来了一位女朋友在国内在这里念博士的瘦弱有点宅的男室友。室友人很好,毕竟是家里唯一的男性,经常承担体力活,借东西也很大方。甚至会把买给女朋友但不合适的靴子送给我的朋友(很奇怪吧其实)。之后某一天里,朋友在女租客使用的浴室里洗完澡,照镜子的时候,发现浴室的灯泡似乎是换过了,之前的灯泡有些电压不稳。新灯泡的造型有些前卫的抢眼,上面又一个黑色的像盒子一样的结构。她并没有在意,只是穿好衣服后向房东道谢。房东诧异地表示她并没有做这件事,并且好奇的来到浴室查看。两个女性盯着这个灯泡安静的看了一会儿,忽然朋友生出一个奇怪的想法,如果是男室友私自换的灯泡,他为什么不提前和她们打个招呼,为什么不告诉她。于是她们合力,把灯泡拆卸了下来。正在这个时候,男室友回来了。朋友下意识地喊了他,脱口而出的问道,是你换的灯泡么?男室友马上冲上来,借口“让我看看”把灯泡从她们手里拿走了,并随便支吾了几句带着灯泡回到了房间。当晚,朋友发短信问房东该怎么办,房东说,她们没有证据了,不然就这么算了吧。一向大大咧咧的朋友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理念,就这么算了。事后,她和我讲起这段经历,可能她都不知道,她的表情有多悲伤。
导演在挑选第二段男主角的时候,是照着汤姆汉克斯的老好人形象找的。他意识到了,最可怕的性罪犯并不长着令人生畏的面容,而是那些每个女生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的普通人。当你无法判断一个普通的好男人究竟会不会突然兽性大发的时候,你只能选择毫无意义的“过度紧张”。这就是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感到最刺骨的恐惧。尤其是当我看到Keith不是坏人的时候,甚至会惋惜没在他还好好的时候两个人多温存一会儿。有一个很妙被我忽略的点,是看了豆瓣讨论才发现的,Keith刻意或无意的忽略了地下室的摄像机。在(大多数)男人的认知里,地下室,牢房,血迹,不明物体是恐怖的,但摄像机不是。
被侵犯的身体是犯罪的第一现场,被舆论和道德绑架的心灵是永恒的监狱,被摄像头纪录的暴行是无法愈合的伤疤。女性性受害者,远比想象中承受的罪恶更深更重。
剧中的男性角色没一个伟光正,Keith真的是矮子里拔高个,他也确实高。无能的(种族歧视的)男警察二人组,明知地下室一直在发生什么不作为的流浪汉(普通却自信的认为Mother进不来),权力型性侵害的导演,地底的真正的恶魔。至于Mother到底是不是个能让人共情的怪物boss呢,我觉得其实刻画的算失败。人物受时长局限很单薄,母爱来的莫名其妙。只能算是男导演攒大招最后崩出个屁的感觉。
一个不幸的女人可能会下到18层地狱直面Frank(老头)这样的绝命变态,也可能会在第二层遭遇职场性侵害,虽然可能会换来一点点外人看似的宏利,但最可能的还是遭遇永远不能安定的第一层地狱,对一切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并对此饱含愧意。
先是,两个房客租了同一间房子476号,十分尴尬。外面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屋内是不干净的床单,疑点重重的茶,未开封的红酒,陌生男女同处一室,却相谈甚欢。
一觉醒来,恐怖的是,整个镇子俨然已遭废弃。不巧女子为了拿一卷纸巾,被锁进废弃的地下室中,纸巾如同一个陷阱。她发现地下室里机关重重,黑洞深深,潜藏着诸多不测。
接下来,室友犯傻,女子救援失败。
片子跳跃到一个导演的遭遇,由于性丑闻,他即将身败名裂。他也来到476号,想卖掉自己的房子来挽回损失。而地下室里的黑洞会吞噬所有进入的人。这位想卖房的导演,为了测量地下室的面积,不小心闯入了黑洞之中,在地牢里,和原来的女子相遇了。
片子再次跳跃,时间回溯到40年前,一个男人为未出生的孩子准备物资。当时底特律还处于繁荣时代,476号宅子周围一片美丽祥和。
整部片子有一种奇妙的跳跃感,仿佛水上行舟般一波接一波的情节涌浪,推动着释放着诡异而突兀的恐怖氛围。女子逃脱后报警,但似乎并不管用,警察十分冷漠,认为这里早已空无一人,镇子一片死寂,根本不存在犯罪。女子只能孤身再入魔窟。
如果说,一开始女子陷入黑洞是因为好奇和对室友的好感的话,那么回到魔窟救人,那就是为了正义了。男人是弱者,警察更是无种,唯一依靠的,就是女子自己的胆量和良心了。而困在黑洞里的导演真没用,还误伤了前来救他的女子。外援的黑人又死了,导演爬上铁塔,野蛮人紧追不放,关键时候,卑鄙的导演拿女子做诱饵,换取了自己苟且偷生。
到底谁才是野蛮人?是狡诈无情的导演?还是有情有义的恶魔?影片用强烈的对比和反转的情节引发了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野蛮人的杀人动机是为了救宝宝,而所谓现代人,则处于冷漠隔阂与狡诈自私之中。野蛮人的内心并不野蛮,而现代人的内心则非常残忍。在凋敝荒凉的小镇上,这个后工业时代世界的象征中,警察的冷漠,小镇居民的自私,还有导演的阴险,这些现代人的光鲜面孔,其实比面目狰狞的野蛮人还要可怕。
女子逃离了梦魇般小镇,杀死了可怕又丑陋的野蛮人。但谁都不记得的是,这个在坑道密布的476号地下室里,生活了40年的与世隔绝的野蛮人,其实正是她的救命恩人。
这电影的割裂感太严重了,前面一直到中间真的很不错,氛围也好,反套路用的也挺好,期待后面能带来一个个揭秘,结果最后几十分钟各种神操作直接给我整的满头问号,最后这是什么沙雕展开,前面埋得坑也一个不填,你好歹解释一下什么样的沙雕公司能把一个房子租给两个人还不确认一下?女主再也没打过电话,也不解释这地方为什么荒废,流浪汉哥们更是迷中之谜,前一百分钟是高分恐怖片,后几十分钟是沙雕烂搞笑片
心疼四妹子,但心疼男人就会跟女主一样吧。这故事发生在底特律我真是一点也不奇怪...
每一次在女主做决定的时候都在心里大喊:why!!!理解导演想表达的关于女性生存的问题,但是这是个恐怖片啊大哥!房间的莫名人影、破烂无人居住的小区、朋友的暗示、回家遇见的npc、阴森恐怖的密室、一去不复返的作死队友、终于逃出去之后不顾npc警告还要回去……200年前就用烂了的桥段,主角在每一个选择时候都往更危险的一边选是认真的吗??正常人谁会这样啊
结尾竟然有点感动,发疯了的女人只不过是embody了女人独有的苦
又不是变异,地窖生存几十年的女人 力大无比 摔不死 撞不烂 厉害厉害
期待很高,看完之后觉的比不上smile。首先这个片子里所有人都有点智熄,女主戏份最多,女主最智熄。导演暗示她不要住那里,她就自顾自的说着没事儿,也不问问为啥;流浪汉说底下还有更可怕的东西,她也不问问是什么。您就没有好奇心吗?所以这个房子是怎么被挂在各种网站上租出去的呢?keith非要拉着女主往另一边跑又是为什么呢?我真的以为地底下还有另一个大怪来着,结果就老的动不了的frank。所以他为什么要挑那天自杀呢?因为枪被送到眼前了?我还以为他要拉铃召唤妈妈怪呢。第一段拍的最好,张力十足,展现女性在社会上面对太多危险整个人都很害怕的样子。。。然后我觉得导演就被夺舍了。。。
全场最无辜选手:黑人大叔。
我和我朋友又一次连trailer都没看就去了…非常惊喜!女性角色都是受害者,各有各的闪光点,却都被污名化为“野蛮人”。男性主要角色大多是都是加害者,有绝对邪恶的掠夺者,傲慢的强奸犯,还有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几位公职人员,却都曾找借口为自己开脱,把责任推到更弱势的女性群体上。啧,点题,到底谁是野蛮人?电影后半段好多笑料,整个电影院都在“吃吃”的笑🤣到了结尾一点也不可怕了。想起了林嘉欣《怪物》,这一晃都17年了,这角色我还记得,不剧透了。
结尾哭死了,的确是女性受害者们的悲歌。剧作依旧存在牵强附会和逻辑漏洞,但在性别议题上的写法很亮眼,种种反套路的惊吓反转点都与“男人不行”&“心疼男人会倒霉”的母题表达环环相扣,在没有用台词做明确观点输出的前提下也完成了对“男子气概”的绝妙讽刺。更亮眼的设置在于女主角是此类电影中少见的存在,她的行为逻辑是完全符合常理且智商在线的,她和“怪物”一起完成了对于过往同类电影之“厌女”属性的打脸。另,A24要不要考虑一下招募这个导演?
什么玩意儿。前三分之一都很有意思,但后面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什么恐怖片的元素都来了点但又什么都蜻蜓点水。故事看出来了是想反套路然后教训人渣,但拉Billy做幌子打酱油真的也很无聊。整部电影就像把三部电影给硬生生缝在了一起,观感极为割裂。
房地产泡沫崩盘,metoo,无用police,中产阶级的骷髅柜,所有常见话题都精巧点到,但最难得的是真的很吓人
喝一口奶就活命有那么难嘛 一帮笨比哈哈哈哈
看到最后甚至有点希望女主不要扣下扳机🚬
airbnb为了硬广不惜自黑,以后小心在上面订到鬼屋。想起几年前用它在花莲订了个公寓,晚上到了以后发现是五十年以上的老屋,木地板咯吱咯吱,且掀开马桶发现有撮长头发……本片在万圣节扎堆的一系列恐怖片中算是质量最好的一个,三段式分的有点儿意思,悬疑基本保持到片尾。
哈哈哈,后半段搞笑得猝不及防,四妹有点惨惨。这都不算女权片吧,只是讲了点实事。真的不要去心疼男人,会变得不幸。
那一跳,我惊了……那一枪,我犹豫了,也心痛了。
今年看过最好的恐怖片。吓人的片段干净利落,很多凝视黑暗的第一人称镜头足够有代入感。怪物背景有交代,并且结尾让观众发现面目可憎的其实另有其人,怪物的形象都丰满起来。结构巧妙,紧张刺激中通过切换主角穿插了很多诙谐幽默,张弛有度。女主和男二完全不是脸谱化的恐怖片主角,形象都很鲜明。本片是底特律以及Detroit Police形象宣传片,Airbnb客服宣传片~
四个字总结:男的不行
第N+1部底特律劝退作品。。结构出彩的密室片,点子类似《寄生虫》,摄影很有恐怖游戏画面感。这年头“有趣的”恐怖片并不多见,三星半。
这么用力去刻画男租客,结果是个酱油,那何必花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