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四川眉州人士苏轼,恐怕想不到一千年后的人们提起他,最常想到的是月亮。苏轼知道此事恐怕会潇洒一笑,拍拍自己的肚皮,说句赏月岂能无酒的戏言。苏轼的人生故事一一写在他的文章里,他乘着小船凌虚于长江之中,天地间皆旷达超然。他在赤壁怀想周瑜的英雄气概,几百年前的周瑜和几百年后的苏轼,听着同样的惊涛拍岸之声,但彼时壮怀激烈的苏轼乌头也变成了华发,只有浪涛山石依旧。这部纪录片很好地把握了苏轼的人生文雅,以水墨风格晕染苏轼人生的人文色彩,他的高尚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年遭遇乌台诗案,苏轼经历了生死考验,贬谪黄州,他依然能吟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诗句。在密州,他写下“云海天涯两渺茫”的惆怅,又写下“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的达观。苏轼说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的豁达与豪爽构成了他人格魅力的最重要一面。而他极高的文学艺术造诣更让人赞叹,即使遭遇贬谪,苏轼写就一首诗,皇帝也会顾不得吃饭,要赶快读一读。在那个时代,苏轼拥有众多拥趸,为万人所爱。
苏轼在黄州时期完成了他的成熟和转变,从躬耕东坡开始,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农民,在融入当地百姓的生活后,他发明出“东坡饼”,又发现黄州猪肉价廉,于是自己动手研制出了“东坡肉”,每天早上起来要吃两大碗。苏轼乐观的性格让他能够在经历生死考验后依然开心地生活,他心中的痛苦慢慢化解,早前机敏讽刺的文风慢慢转变成了对生命的宽容和理解。于是,刚刚来到黄州时,他口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悲凉不复存在,“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的孤苦变成了与当地朋友一起在田间炙烤牛肉吃的快活,完成了心理成长的苏轼终于突破了自己,他不再是苏轼,他成为了苏东坡。如此一段躬耕贫苦的农夫生活改变了他,也成就了他。做一个真正伟大的文学家,政治离苏东坡远去,他的雄拔奇伟之才洒落纸上,他的生活智慧变成笔下的一件件趣事和流传到现在的菜品。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巅峰正在慢慢显现,苏东坡在黄州迎来了他创作的高峰。他写出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句子讲述着三国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了一代又一代,就像人们仰头望着明月时,总会吟出那句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是深刻又长远的,他成为了一个闪耀在中古时期、在古代中华文明即将到达巅峰时的一颗硕大明亮又温暖潇洒的星!
这部纪录片详细记述了苏东坡在黄州时期的成长和转变,诗情画意的情景和国内外学者老师们的讲解生动地介绍了苏东坡的成长过程和思想跃迁。虽然本片对苏东坡的爱情和婚姻生活着墨很少,但从片中对苏东坡爱情的简略介绍中,还是能品读出苏东坡豪放旷达、不拘小节的气魄与他对待感情深至恳切的态度。
本片分为六集,每一集的标题都取自苏东坡的经典诗词,“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记东西。”苏东坡作词喜直抒胸臆,他开创的豪放词风对后世影响深远,以苏东坡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才气,他恐怕会用纯粹的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因而苏东坡的诗词中,一定有些旨趣是很独属于他自我风格的体现。在经历了人生诸般痛苦后,苏东坡写下了广为传颂的诗词,其中有他对人生旷达境界的理解、对爱人的深切思念,也有他对他弟弟子由和家人的爱。苏东坡是一个有情的人,他是可敬又可爱的。
《蝶恋花》怎么可以只解释为甚么单相思的小清新——那涎笑的男人何以面对宋人惠洪《冷斋夜话》所记深情——朝云“日诵‘枝上柳绵’二句,为之流泪。病极,尤不释口。朝云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
狭隘在“每逢暮雨倍思卿”的小儿女情态,不如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的六如亭的来历——口口声声拿“实事求是”套牢苏东坡,矢口不提他和朝云一道修行。
弥留时,维琳长老在他耳边大喊:“端明宜勿忘西方!”他喃喃回应:“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钱世雄凑近耳畔大喊:“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他答道:“着力即差!”——好个“着力即差”!这是他最后的话。——岂是什么极乐世界在平时的意思?
康震老师怎么整个一个油腻腻的形象,还有那个连枝上柳绵都会说成枝上柳絮的教授,艳俗腮红、口红的女教师们,念稿也没有捏到痛处、点到穴位的叶嘉莹,剪辑后只在低幼地 YY 与哪个大文人同行的余光中,更不要说那些个唾沫横飞的地方学会……
这边一味以东坡肉、羊蝎子、呵呵迎合市井,那边所有演员假模假样地忧国忧民——那个苏东坡居然从头到尾没有一个表情——苏东坡怎么可能是个面无表情的假人,简直令人发指了!
嗯,还有 Google 了中英法三语都无可落实的什么法国《世界报》千年英雄的虚荣,待考罢。
第1集“雪泥鸿爪”:
“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
1037 眉山——1056 京城——1061 凤翔 · 凌虚台—— 1067 反对变法冒进,《上神宗皇帝书》——1071 杭州——《湖州谢上表》——1079 乌台诗案“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1080 左迁黄州
第2集“一蓑烟雨”:
1080 黄州定慧院,“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安国寺。——屋檐吊钱——马梦得,与东坡共患难(朋友能做到这份上真的是绝了),劝说徐君猷借东坡种地——1081 因仰慕白乐天而诞生的“东坡”和“东坡居士”。
“投种未逾月,覆块已苍苍;农夫告我言,勿使苗叶昌”。
“再拜谢苦言,得饱不敢忘”
——翻墙到野外烤牛肉哈哈哈。
——黄冈,陈慥,字季常,河东狮吼气管炎。
——安国寺东坡饼。继连和尚被东坡讨吃的哈哈哈。
——沙湖买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爆哭啊啊啊,看纪录片竟然能哭成狗)
第3集“大江东去”:
1082 黄州“一词二赋”(原本熙宁元丰时期多写政论)——外放杭州,创作豪放派词(不为歌而写,写词以载道明志)——日本汤岛圣堂苏东坡讲堂——1082年七月十六,夜游赤壁,道士杨世昌——纳尔逊博物馆收藏中国古代文物,乔仲常《后赤壁赋图》,部分遗失——核雕陈素英——《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这词牌和这词真的绝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又一次爆哭,临江仙简直绝了!!!感谢不开门的家童!!!老徐很无奈很害怕哈哈哈哈。)
第4集“成竹在胸”:
《黄州寒食帖》,台北故宫博物馆,曾在日本经历关东大地震——石压蛤蟆,蛇挂树梢(两个大佬的嘴炮哈哈哈,神仙吵架,来呀,互相伤害呀)——1082 米芾拜访在黄州的苏轼(当时米芾才30岁出头,算是非常年轻了。)《枯木怪石图》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1083年,又见王定国。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每日爆哭,东坡的词太好哭了!!!)
——1084 调离黄州,与王安石在金陵相会,相逢一笑泯恩仇。
——回汴京与老友重聚,李公麟《西园雅集图》
第5集“千古遗爱”:
1085 神宗驾崩,哲宗登基,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组阁,苏轼一年半内从犯官被提至三品大员,对王安石变法持继续中立态度“较量厉害,参用所长”。
——1087年,北宋对西夏吐蕃作战胜利,苏轼不赞成议和,提出“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1089 杭州太守,18年前任杭州通判作《饮湖上初晴后雨》,杭州监狱2万5千人,苏轼痛心却没有私放犯人的胆量,非常惭愧。
——佛印“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我苏又被套路了哈哈哈哈。黄冈遗爱亭。
——黄州瘟疫,苏轼向朋友巢谷求药方。
——1089 杭州太守,疏浚西湖,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又爆哭啊,李山老师说,任何事物只要和苏东坡扯上关系就变成了文化遗产QAQ)
——2000法国《世界报》评选1001-2000年的12位“千年英雄”,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
——1091年,调离杭州,《八声甘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这次被贬到更远的海南儋州,和挚友永别了)
第6集“南渡北归”:
——1091,调回汴京,任礼部尚书,高台后去世,哲宗重用革新派,章惇为宰相,苏轼被贬惠州,火烤羊脊骨(会让啃骨头的狗不高兴哈哈哈,子瞻好可爱23333)
——流放惠州,朝云陪伴,《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两年后朝云因病去世。
惠州市朝云墓。“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谈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被贬儋州,在去海南的路上和子由最后一次相遇(子由被贬往雷州)。
——唐代古琴“九霄环佩”。
——“儿子比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呵呵”(我苏神简直太可爱了哈哈哈)
——徽宗大赦,苏子病逝常州。逝世前3个月,途径镇江金山寺。“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每集爆哭,三州,既是功,也是业QAQ)
——蔡京上位,《元祐党籍碑》。
我妈妈是语文老师,所以挺小的时候就开始背诵诗词。背了就背了,也不是太晓得意思,背的最多的是李白,背的最熟的是苏轼。别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谁的诗词我都不太懂,纯粹是背了。
后来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总算是勉强脱离文盲的行列,在积累中也品出了点诗词的味道。身边的小姐妹们大多喜欢李清照,她柔婉华美的辞藻。我却独独喜欢苏轼,他豪放豁达的气质和包罗万象的诗词,每一篇都让我深深着迷。
上高中了,我开始了别样的“追星”,只不过我追的星比我周围的同学们大了个千把年。我还是爱苏轼,越来越爱。
苏东坡突围,苏东坡传,苏东坡诗词鉴赏…看了不少,吸纳百家,对于苏东坡无非十二个字:为政实事求是,为人平易忘机。古往今来,文人骚客都逃不掉对功名的求索,在做官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李白再放荡不羁,也忍不住四处漫游寻入仕途,甚至连婚姻都是为了实现功名,当然他最后的确是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不过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他的政治才干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私下认为是不太好的,他是个浪漫的人,为官可不是靠写飘逸之诗就能成的。杜甫个苦哈哈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一辈子想为朝廷消肿,一辈子都造业,因为当的官太小,有没有才干我也不知道,私下认为也是没有的,他这人呃怎么说,反正不像是很牛逼的样子,要不然至于追着皇帝跑了一辈子,啥玩意都做不出来,生活恨不得都混不下去。有诗才罢了。而苏轼,他的的确确是为民做了很多实事,三次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没有不惠及百姓的。他的政治观念也很明确,对于王安石的新法他不完全否认,但又不很认同。所以司马光王安石两边都不讨好,被打击也没个后台顶一顶。
不过这也是我赞赏的一点,不盲从很清醒。即使他在政治漩涡里几次挣扎,从未变过初心。
这种人总是比较难过的,幸而苏轼是个够运的人,他乌台诗案大难不死,不管被贬到哪里总有人相随相伴,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看纪录片的时候,余光中先生的一段话让我不禁莞尔:我要是出去旅游,不愿跟李白一块儿,他这人不负责任,也不想跟杜甫一起,他这人太苦哈哈了没意思。苏轼最合适,他幽默不失深沉,旅途中会是最好的伙伴。我看着余先生一本正经的脸,觉得他好可爱,跟苏轼一样可爱,这就是苏轼,他的魅力。
关于苏轼的轶事有很多,纪录片里选取了几个典型的能展现苏轼性格的说了些,简短的几句话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得不说的是bgm配的好,搞事情的bgm很轻快,说事情的bgm很有感染力。
纪录片有六集,每一集的名字都选自苏轼的诗词,基本上是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选的诗词。片中根据诗词选景,旁白清雅略低沉的女声非常好听,好几首诗听得我不禁泪湿眼眶。
本片请了很多名家做解说,也寻访了很多关于苏轼的古玩,看得出很下功夫。名家解说中以康教授为主,说得比较浅,但是好懂。其实我个人认为还可以多说一些,说深一些。当然,纪录片要有普适应,这样也可以。
总而言之,意境、诗词、解说、旁白,我认为都是趋于完美了。内容上稍有欠缺,还可以更充实一些,不过只要是讲我男神我就开心,最爱苏轼了!
我对四川人杰地灵的固有印象主要来自于两个四川人,一个是苏轼,一个是邓小平。巧了,这两位蜀人还都是小地方出身。
一位是眉州市的读书人,另一位家境更贫寒些,直接便是农民出身,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彼此的领域里取得骄人的成绩。当然,不能地图炮,就好像不是所有的天津人都会说相声,所有的东北人都会跳大绳一样,四川不光出了邓小平、苏东坡,还出了郭沫若、李宗吾、郭敬明呐。其中尤以郭四少为一时豪杰。
为何如此说,因为单以创作收入方面而言,郭四少可说是远远将郭沫若、李宗吾甩在后面。就算文章可换羊肉的苏东坡,说到捞金之能,也要差了郭四少一射之地了。
虽然郭四少并非什么资优生,难比苏东坡两榜进士出身,也只曾在富顺二中就读,并非蜀光中学这等名校的学生,但无论是何年代,看《小时代》的人,总比读《理想国》的多不是么。
况且虽然苏东坡说过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但想来苏东坡在黄州东坡的蜗居怕不比郭四少家新建那个可以比肩泳池的浴缸大多少,或说此事尔从何得知,个人表示,我爱纪录片。
说到刚刚看完的纪录片《苏东坡》,真的是有太多太多槽要吐了。论及拍人物的纪录片,以自家揣度,大抵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资料太少,二是资料过多。
前者比如我们要拍一部有关介子推的纪录片,资料的数量可以想见,倒是后人对介子推的花式消费可以拍上十集八集都毫不费力。后者,比如我们要拍苏东坡,那么,就要面临资料太多的难题了,比资料太多难以取舍更令人纠结的,是太多珠玉于前的问题。
比如大家熟知的《苏东坡传》,伪文字工作者如我觉得,如果有朝一日自家的写作水平能达到这般境界,真是要欢喜无限了。好吧,抛开那些不切实际的梦话休谈,再说回纪录片。
做为一部由湖北省黄冈市委市政府、湖北广播电视台、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出品的纪录片,光看看制作方的阵容,就可以想见,此片值得一看,但此片怕也有不少槽点在其间。后来的事实果然证明了自家上述的偏见。
在一部只有六集的纪录片中,有地方政府宣传黄州市的私心,也有央视惯走的大气路线,有黄冈市政府的宣传方案,也有各路学者在每一集中如地方台广告一般频率的密集打卡式出现。
一干文化大V纷纷畅谈对苏东坡多彩人生的所思所感,再混以世界各国人士对苏东坡的感观访谈,这种大而全的路数个人很怀疑是央视的固有风格。
在极力向大家证明,苏东坡是黄州的也是世界的之余,先别管四川人民干不干,起码这部片子在知乎上被网友讽为“世界人民眼中的苏东坡”这事,真的不冤。
上面可说是自家对于此片负面观感的总结段,本着“先苦后甜”的精神,后面自有一大片如软文一般的称赞之言,我们还是先说完缺点再说优点。
首先说,对于有轻微密集恐惧症的个人而言,最难以接受者,是每集中有如走马灯一般出现的各路专家学者,从感观上说,看的出整部片子原想主打唯美主义风格,画面的处理,光影的设计,都经常让人有静观一幅行动的山水画卷之感。
但是,但是,引句不太适用的正版鲁迅先生名言,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老实说,这部片子最让人叹息,或者觉得辣眼者,是形形色色各种嘉宾的你方说罢我登场,一部讲述历史人物的纪录片,生生要搞成一个百家讲坛群口版。
那个,我能理解一个地方电视台请到如此多大V讲苏东坡有多么了不起,何等不易,但是啊但是,对于方方面面观众而言,刚刚享受了几分钟美景,便总铿然出现一张某学者或专家的脸,向你娓娓而谈他对苏东坡的研究创见这事儿,真的很让人有违合感。
不客气的说,每集片子中专家出场时间怕要大大高于那些展示苏东坡生平的时间。让一干曾被习惯在广告里插播剧情的国产剧深深伤害过的观众们,总想起类似国产剧《深夜食堂》那种广告IP剧。
虽然,大家都承认,能请到叶嘉莹、余光中老先生这等大家,的确令人惊喜和意外。可想而知,除了央视外,怕也没几家电视台能做到这一点。其余如上过百家讲坛的那几位北师大教授,我们也可以认为央视是给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多些露脸机会,营造双赢局面。
但是,其余那些位轮番出现却让人记不住姓名的多位黄州市苏东坡研究员,你们真的不是借此机会蹭红毯的吗?我想一定不是的,大家一定只是要表现下自家对苏东坡的热爱而已。而我辈观众也是借助此片方才得知,这世上有如许多研究苏东坡的协会、研究会。看起来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真是水草丰美,大有可为。
略嫌夸张的说,虽然苏东坡在黄州时穷困度日,但他身后却养活了当地不计其数的研究者,在此方面几与另一位大神曹雪芹比肩了。
好吧,我承认,上面的话有多处都失之刻薄了,可是从一名普通观众的角度说,做为一部讲述人物的记录片,能不能表现讲述人物的镜头多一点,嘉宾特写少一点呢?
再比如说,能不能各位教授们少出几次镜,或每次发表个人看法时只给上几秒钟的镜头,后面只播音,不配像,将画面换成与苏东坡有关的内容,而非让摄像机一直对着各位学者拍个不停,以免让观众们一部片子看完,记的最清楚的倒是学者们那几张脸。可好?
当然,做为一部讲述一个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的纪录片,拍摄工作之难,也是显而易见。前面已经众多高峰耸立,无数先人更是用自己的作品立起一座座丰碑了,身为后来者,肿么破。答案么,不好说,不好说,只能自己努力去了。这部片子的制作方也的确有够努力的了。在此也要把优点说上一说。
首先说,视角选择的比较独特,不是例行那种从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讲起,不是没得讲,比如坡仙打小就要学习范滂,而是不去讲。片子从苏东坡在黄州的经历做为切入点,用6集的内容讲完了他的一生,体现苏东坡人生经历的画面虽然有限,但制作精美,令人想一看再看,看到最后一集时更令人有意犹未尽之感,可见出品方还是很费了一番功夫的。
再比如,除了讲述角度的独特,在每集里世界人民谈东坡的环节中,也的确给观众们带来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东东。无论是日本人民对于东坡书法的热爱,还是法国《世界报》评选“千年英雄”,苏东坡获选。甚或是旧金山教堂中一群美国人合唱的明月几时有之歌,都让人觉得可惊可叹。毕竟喜欢看纪录片的人,大都是想从片中学到一些新知识的,如果一部片子中所说所讲都是一早知道的,纯属浪费时间了。
片中尤其有关美国纳尔逊美术馆购买《后赤壁赋》手卷一段,更令人感慨。当我看到那位美国学者武丽生坚持不买宋徽宗的花鸟画而要买《后赤壁赋》时认真表示,它就不应该是一副漂亮的画那段时。说实话,我感到非常惭愧。我想很多中国人可能都达不到这种认知高度,当然你可以说那是一位研究汉学的专家。但我们国人自己都没看到的那些美好被一个美国人看到了,这一点还是有些让人惭愧的。
再来,非常难得的,整部纪录片通篇看下来在内容上都没有什么太大的硬伤。此处所说的内容,大者如庭院风格、人物服装,小处如香炉式样、家具款式,基本都经得起推敲。
比如剧中没有盖碗茶,演员们也没错穿明朝人的衣裳。虽然朝云的衣服有点像唐朝妇女的衣服,但好在大错误没出,在当前的大环境中,很能称得上是良心之作了。
当然,此片除上述个人所说内容,还有许多、若干、无数优点,在此方面,出品方先期投放市场的海量软文已经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过详尽的说明,珠玉在前,自家这点子覆瓮之见自不便多言。
其实,光是在市场推广方面,便可以看出,出品方是下了很大力气,想搞出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来的。这一点,光看纪录片播映之前,又是宣传片,又是抢占各种地方新闻,声势之广,排场之大,在近年来的纪录片宣传方面真真算是极少见的了。
但正如北京这边“书香北京”活动再是搞的如火如荼,现实是首都图书馆里连个自习室都没有一般。同样的,重外在轻内容,重外表轻实质这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只不过,毕竟纪录片和房子不一样,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炒的。于是如果观众先看过宣传片再看正片,总不免油然一种“期望很高,原来也不过如此”之感。甚至有人悲愤的表示,我袜子都脱了你就给我看这个?!
好吧,同学,有话好好说,天冷,先穿上别冻着。此片虽有功有过,且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但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或者说,这是一部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纪录片,有渴望突破既往的野心,也有地方政府宣传的私心,有破陈腐旧套的行动,也有想多面逢源的贪念。以上种种,汇聚一处,便成就了这样一部优点、缺点同样突出的纪录片。
最后再照例发表一番免责宣言,我的偶像李老先生早就表示过,上士闻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个人认真表示,我就是那个成天说风凉话,写口水文的下士。
因为李老先生还说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么。翻成白话文就是越不懂的越敢说,比如不才区区在下本人我。所以以上个人观点,都不必参考,只供一笑。另外,说我的偶像是李宇春的自己面壁去!!
昨天听了戴建业老师讲了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上学学到这首词时,我还未经世事,只能注意到课后的背诵全文,以及标记的重要字词作为考点。巨大的课业压力,让老师也没有时间表达出她对这首词的感受,而我们作为学生,在学习这种词句时,更多是靠课后的译文去理解词的含义,那时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大概都被理解为,没有风雨也没有晴朗,一切如常。
直到在社会中暗卷沉浮之后,在某一个晴朗的冬天午后,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晒着太阳,想起来这些年的得失,突然苏轼的这句词从记忆跳了出来,原来如此,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6集的纪录片拍的十分精巧,它通过时间和事件的叙事,回顾了苏轼的一生。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在讲解赤壁赋时的场景。
《前赤壁赋》是我最喜爱的苏轼的作品,我也曾想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到底时怎样开阔的场面,一叶扁舟,万顷茫然,这样巧妙的对比就像电影镜头先对准了一个乒乓球,然后逐渐拉远拉远,直至俯瞰整个大陆,海洋和地球。
在纪录片中,苏轼和几位友人驾驶一叶小舟,在月光皎洁的江面上泛舟而行,友人对生命的短暂和有限发出了感慨,而苏轼却在以水和月相比,盈亏圆缺,却丝毫不少,丝毫不多,但是,人们却永远无法踏入两条相同的河流。有个道理永远不变,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丝毫不能取。让我们沉浸在这山色之中,沉浸在自然之中,听到湖水荡漾的声音,看到月色在江面上洒下的斑斑点点,这是造物者无尽藏,也是我们一起享受的每一刻。
我们当下总是被卷入无限的竞争,有时竞争并不因为资源的匮乏,而是人们的内心被假设到了某种场景下,好像总是害怕落后担心掉队,不知道是否还有朋友能在这无尽的竞争中能突然想起那些曾经背诵过的,让你看开一点的古诗词,能体会到曾经我们学习过的不仅仅是译文和全文背诵,而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哲学。
效果尚可。访人不少,对谈甚浅显,似是拍给海外观众看的中华文化普及片。
谈得比较浅,但是画面超级美。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朝云真是妙龄尤物。想去惠州看看朝云墓。
诗人、画家、书法家、美食家、工程师、地方官......苏轼的一生不断探索生活之美,以物养人,以人养物。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千年一次打开纪录片频道,正播放第一集。手边正在写他的几段戏,所以看到知杂南庑,野火东坡,月白赤壁,乃至各种饮食,倍感亲切。只要东坡,怎样都好,唯一不满,为什么只有六集,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我坡的演员真是清荣俊逸,不过强行漂瘦了一大圈。余光中老师、田晓菲老师是惊喜。
天生爱豆
请叫我杰克 · 苏 · 东坡 · 傲天 · 焦裕 · 禄。我热爱生活,基友众多,上能侍君,下能亲民,写诗绘画,种田锄草,无所不通。不爽了喝酒睡觉,爽了就淋雨感冒。最爱吃饼和肉,还是乖巧厨男一枚哦:)
剧情简介写得很精准,“以黄州四年为主线,观照其一生心路历程”。换言之,本片不是讲“苏东坡的什么”,而是讲“什么样的苏东坡”,着眼点并不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而在于其人其心本身。背景音乐、动画做得很不错。但为了展示世界范围影响,引入专家过多过散,黄州之外稍显单薄,这些都是不足。
呜嗷嗷 好想把采访素材要过来细品
这已经是很好的下酒佳品了,今晚吹空调喝白酒吃冬笋一气儿看完了。虽然篇幅太短内容有限且过于突出黄州,但尽可能的国际视角、部分取景的美、冬季、我熟悉的几位师长出镜,特别是老冷的声音和赵老师的酒窝,还是令我感到一丝久违的古意。
难得在全球找到研究苏轼的学者共同发声,满是对苏公的涛涛敬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田晓菲称之为苏轼的幽默,我更觉得是释然。到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时,佛学思想融合,历经沧桑之后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当然也是得益于宋朝士大夫的环境),已有成仙之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释怀了。观照苏公一生历程,每逢坎坷事,心中总是默念想起《定风波》几句,借以自勉。每想起大文豪如此豁达释然,我眼前这点小摩擦又算得了什么。“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人物”,往后千年再也没有。陈寅恪言“中国文化之盛,造极于赵宋之时”,私以为然。
旁白小姐姐的声音真有味道
专家切换的太频繁密集了 倒是看到孙教授了 中间穿插诗词有的不是时间线的有些乱 不过取贬谪这一段来讲真心好 毕竟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cctv很久很久终于放了人文记录片……记不清已经放了多久的荒野动物……谢天谢地换题材了……制作精良 画面优美……但遗憾重点说了黄州 别的浮光掠影 一笔带过,作为迷妹 万分不甘心啊……
挺可爱的纪录片,苏东坡真是个妙人
挺好的片子啊,不知道为啥有些豆瓣文青咋那么挑嘴。看到第四集,东坡与柔奴的对话处,哭了。quote: 东坡问柔奴,你咋那么开心呀?柔奴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东坡 山谷 味增 酱油
林语堂对他的评价:“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
苏轼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林语堂这样评价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