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看完这部剧的小孩子们会产生看史书的兴趣,分享一份书单。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雷戈:《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李开元著:《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阎步克著:《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17年。 (法)鄂卢梭:《秦代初平南越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马长寿著:《北狄与匈奴》,北京:三联书店,1962年。 王明珂著:《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张荣芳,黄淼章著:《南越国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朱圣明著:《华夷之间:秦汉时期族群的身份与认同》,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 许倬云著:《汉代农业》,程农,张鸣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 余英时著:《汉代贸易与扩张》,邬文玲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臧知非著:《秦汉土地赋役制度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 张金光著:《战国秦社会经济形态新探》,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没打算写从没有写长评的习惯,但看到短评中很多人都拿焚书坑儒说事说洗白陛下,虽然这种言论听的很多了,但还是有些忿忿不平。
1.确实焚书了,主要针对六国贵族。来龙去脉是一个他很信任的儒生公然妄议朝政说要回到分封制开历史的倒车,他并没有杀这个儒生,而只是下令限三十天交出藏书(大多是些六国史书),而上交的藏书都在当时的国家博物馆有保存,博士的书可以不用上交。那些对于中国文化由此缺失而扼腕叹息的人不是应该把矛头对准那位火烧咸阳宫西楚霸王吗。
2.只要看过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人都说不出坑儒这两个字。太史公在本纪中明明白白的写到坑杀的是术士是哄骗钱财的骗子,总共460左右的人,都是按秦律处置。如果你认为杀四百多个人就是暴君,那我也没办法。
3.暴君?灭六国之战一没屠城二没杀降,六国贵族好好的活着(请不要让他背长平之战的锅谢谢,白起将军去世的时候他才出生)。所有功臣在他在世的时候都得善终,没有一个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
长城劳民伤财,但若不建难道靠将士的血肉抵御匈奴(孟姜女是杜撰!是杜撰!)。直道灵渠劳民伤财,但却真正联通了九州大地,沟通了珠江与长江减少了水患。
皇陵阿房宫劳民伤财,是,他好大喜功,他自大狂妄,可是距考古发现阿房宫只建了个地基。
另外以上所有建设工程主力是死囚犯,普通人被征调有工资,国家会发衣服管饭,农忙时有假期。陈胜吴广起义理由为“失期当斩”,然而延误工期只会被扣工钱,因为下雨延误没有任何惩罚。(以上所有都有史料佐证,请去阅读里耶秦简,云梦秦简)。
4.灭亡。一个朝代刚建立时都会遭到原来旧贵族势力的针对。而他建立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体系,他面对的不是一个旧贵族势力,而是六个旧贵族势力,这些旧贵族不是像以后朝代最多延绵三四百年的那种,而是有着近千年的根基(楚国建国800年,而楚国还算比较年轻的诸侯国)。对于六国来说此等灭国大仇,他怎么可能在短短十年内得民心。更何况在他去世之后,并没有人能够继承他。
5.纪录片中确实有抒情的部分,但讲的史实部分都是可信的。
本来打算只写个一百多字,一不小心写多了,其实关于他还有很多想说的,但想想都是废话,我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作为一个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都无法规避的有着起承转合的影响力,结束了一种社会制度开创了另一种制度,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战略等方面都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我们评价他时就仅仅只是恶狠狠的用两个字就能概括并唾骂道:暴君!
什么仇,什么怨!
宁愿相信那些道听途说的言论,都不相信历史上的真相。
----------
插播点乱七八糟胡言论语:
关于始皇帝为何要坚定的实行郡县而不是分封子弟王侯,据史记记载他自己是这样说的:“天下共苦战不休,以有侯王。...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他自己真实想法如何,是真君子还是真小人,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看法吧)
在云梦秦简中有一篇叫《为吏之道》:“正行修身,以身作则,为民表率,慈爱百姓...君怀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志彻官治,上明下圣,治之纪也...”颇有儒家的精髓,但估计大多数人包括他儿子都不会认为自己父亲是信奉儒家的。咱作为两千年后的人咱也不敢说当时啥样,但一个读过书的人读过《孟子》却不知道《庄子》这样的“二极管”类的“极端”信仰者估计也不多吧。
“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假使古代的单细胞动物,也遵着这教训,那便永远不敢分裂繁复,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类了”,鲁迅说这句话确实是我说的,顺天而变顺时而变才有了我们现在的人类,所以每一个挑战旧权威的人都值得纪念都应当鼓励。
1
但是无论谁也不能否认,嬴政是一个时代的开创者,更是充满勇气和冒险精神的先驱。
2
这时的秦帝国,已成为一个人的私有财产,整个天下只为一个人运转,皇帝代替了神的地位,皇帝的意志成为天下臣民行为的唯一准则。可是当一个王朝心中,只有自己存在的时候,它势必会被时代的洪流所吞没,秦帝国的厄运由此而来。
这些成为政治牺牲品的和亲公主,背井离乡,忍辱背负起了一介弱女子难以承担的重任。她们没有一人再回到过故乡,也没有一人留下姓名,然而正是这些女子,用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为汉王朝的崛起换得了喘息的时机。
1 以平叛七国之乱为契机,刘启借此废除了六个发动叛乱的诸侯国,中央集权的辖地扩大了将近一倍。经过这次血与火的洗礼,困扰了西汉政权几十年的内忧,被基本解决。
2
然而,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却伴随着数代汉家帝王的坚持和隐忍,更镌刻着无数人的奉献与牺牲,无论是被贬长沙郁郁而终的贾谊,还是力主削藩惨死街头的晁错,他们用悲剧的命运,换得了一个时代的崛起。
段清波:“所以吴楚的七国之乱,使得历代的人们相信,治理东方的这么一个地缘性的国家,治理这么一个跨区域、跨文化的这么一种国家的时候,只有一种制度是有效的,那就是中央集权郡县制,而分封制是绝对不可行的。”
1
刘彻的心中充满了期待,他不仅要用积极进取的儒学取代无为而治的旧有传统,其中更隐藏着他一个极为期盼的理想。刘彻要用儒学主张的大一统理念,来教化天下万民,实现举国上下人心的统一。而这正是昔日秦始皇毕生追求却至死也未能实现的愿望。
秦始皇嬴政依靠强大的武力统一六国,建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帝国。然而,全新的帝国体制,并未得到全体臣民的认同。作为一个伟大的开创者,嬴政敏锐地意识到维护帝国的统一必须要实现文化上的统一,在全体臣民内心形成一致的文化认同。然而在秦帝国时代,要实现这种人心的认同却是万分的艰难。最终嬴政采取了焚书的极端方式,试图以毁灭不同学说的方法,来实现人心统一的愿望。但这种暴力的做法,不仅没有达到他的愿望,却为秦帝国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2
史书中将汉帝国的这次用兵称为马邑之谋,这是汉匈关系史上的转折点。自此匈奴开始频繁向汉朝边境进攻,汉帝国和匈奴之间脆弱的和平局面被彻底打破。此时的刘彻也清醒地意识到,以一次战役彻底战胜匈奴的愿望,是完全不现实的空想。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心中的理想,因为刘彻知道自己的帝国,不可能再次以放弃尊严的代价,来寻求卑微的妥协。为了赢得永久的和平,刘彻还需要用意志和勇气,在未来的岁月里,赢得最终的胜利。 自此以后,在汉帝国通向匈奴领地的大漠上,行进的不再是和亲公主的马队,而是一次比一次强大的铁骑军团。一个帝国将在铁与血中真正崛起,一个英雄时代即将来临。
1
对于此时的刘彻来说,为了这场胜利他已经等待了二十二年;而整个汉帝国,已经为这场胜利等待了八十一年。汉高祖刘邦无奈的和亲,吕后所受的屈辱,文景时代的隐忍,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汉帝国终于洗刷了昔日的耻辱,战胜了世仇匈奴。
2
刘彻去世五十年后,汉帝国派驻西域的副校尉陈汤,带领西域属国的军队,诛杀了逃亡西域的匈奴,郅支单于,威胁汉帝国的匈奴势力,最终彻底瓦解。陈汤在事后,给皇帝的奏折中说,应该向天下各国表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中,汉民族充满力量而又自信的宣言。这是自秦始皇到汉武帝以来,所奠基和塑造的开拓进取精神在后世的延续。
两千年来,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回望那个充满力量和自信的时代,因为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千古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秦汉之鉴 秦始皇、李斯——郡县制,中央集权。 外患,匈奴与百越,对于外患,修建从咸阳直至九原的百里秦直道,出兵五十万北击匈奴,出兵三十万南下百越,至此百越俯首,匈奴北逃;内忧,以武力战胜六国,新生的秦帝国充斥着一种“不安与矛盾”,可以被看做是一种“不适应”,为了安抚人心,减赋税、徭役在短期实现效果不能达到始皇对于实行新政的期许,一次宫廷众议“恢复分封,诸侯治国”一扫始皇长期的困惑,让始皇得到他的结论“人心不可安”,急于求成的他,逐渐失去理智,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增加徭役,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于是乎,在始皇驾崩后,秦国即崩溃。 点评:原来,始皇在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之后,他之后的诸多举措都显示出“事出有因”,为何后世会降他评为“千古一帝”,我曾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现世的常识性问题,过去的颠覆性主张”,从封建的分封制到秦时的中央集权制即是一种“鼎新”,是一种政体上“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更是当时整个社会“真正意义上的转变”,最直观的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权益之争如昔日的六国之贵族,更为深入的是民众思想上的改变如国家归属感、民族矛盾,不仅被外部团体仇视,更被内部人员掣肘,很难想见始皇当时所遭遇的困境与烦闷,生命有长,他想的太远同时他太急功近利,秦奋六世之余烈建立的秦帝国,当身为莽夫的项羽冲进咸阳城,最终付之一炬,秦这个民族也成为了辉煌的过去,被记住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同时被记住的还是“秦之暴政,天下共诛之”,于是乎,汉帝国登场作为秦帝国的继承者承上启下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壮哉,哀哉,历史的车轮就这样运转着。 汉高祖、萧何、陆贾——忍辱负重、和亲匈奴,九章代六合,诛异性诸王、白马盟誓。 外患,匈奴咄咄逼人,跃马中原,高祖举三十万之众兵困白登山,从陆贾之议,和亲匈奴,休养生息,以“无为”(市场经济自行发展、恢复)的政策伴以萧何“九章”(在法制的基础上行无为),最终新生的汉帝国总算“遮掩了矛盾,留待后世”就这样得以和平的继续发展;内忧,异姓诸王占帝国之三分之二,汉帝国“有名无实”,最终以吕后、高祖、萧何合谋“清扫异姓诛王,余一长沙王”,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为王,如此则天下共诛之”,于是乎,天下归“刘氏”所有。 点评:汉可以说是作为秦帝国的继承者而继续存在,不同的是,它成功地“弱化了矛盾,消解了矛盾”然后开启一个新时代。此情此景,这让我再一次联想到周总理万隆会议力排众议以“求同存异”的方式,取得万隆会议的成功,问题不解决或许始终是一个问题,但是难保“今天的问题,在未来就不能算是一个问题”不可取。所谓传承就是这样啊,所谓历史的意义就是这样啊,秦帝国激化了矛盾却为汉帝国的继承留足了更多思考问题、避免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中国人从来不缺乏“先见之明,以史明智”,热切期望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崛起”。 吕后、汉惠帝——忍辱负重 外患,一纸“妾身年老色衰,已无再嫁之意”,续和亲政策,再次缓解汉帝国与匈奴直接矛盾。 汉文帝和贾谊——忍辱负重,分析形式、看清现状,休养生息。 (安定民心) 国家贫弱,诸侯坐大,边疆不稳。余以“以民为本、发展经济,行削蕃策、行推恩令、分散诸侯势力,继续和亲政策、一面大力兴军”。 经济上“轻徭薄赋,取消田税”发展国力,政治上“行推恩令,分散诸侯”,军事上“被动防守”。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联及后世,无一不显示出历史的车轨从来都是按照既定的轨迹、既定的速度缓慢行驶的,偶然非偶然,必然非必然。 点评:汉文帝为汉帝国的继续发展打下基础,之于雍正为清潮的继续发展奠定基础,其实一理,国家发展的前提是“稳固”。任何改革玩往伴随的是“不确定性”,改革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水到渠成”,兴非一世之功,亡更非一世之力! 汉景帝、晁错——忍辱负重,休养生息。 (粉碎野心) 外患匈奴,继续奉行和亲政策。内忧诸侯,汉景帝采晁错“削蕃策”,先后削楚、赵、胶西共两郡(东海,河间)六县,后遭吴楚联军以“诛晁错,清君侧”起兵反抗引发“七王之乱”,后晁错被腰斩,吴楚联军继续兵发长安,经梁王刘武阻滞,周亚夫讨伐,至此西汉内忧“诸侯做大”得到彻底解决。 点评:汉帝国奉行的“国与郡并行”的政策,实则一种“分封”与“中央集权”的折衷,属于半成品,诸侯哪有“本族”与“异姓”之分,他们的本质都是“另一政权”,诸侯的叛乱让民众意识到“分封只能带来混乱,集权或许可以带来和平与统一”,诸侯的瓦解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中央集权”的贯彻施行。历史的车轮,从来都是一圈转完才算圆满,也才是又一轮的开始,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身在其中,不知道它何时转完,又于何时开始。 汉武帝、聂壹、卫青、霍去病: 思想上, (传播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的忠心、进取取代汉帝国之前的黄老无为而治思想) 董仲舒:罢黜百家,习读六经,独尊儒术。 军事上, (军事夺取战略要地,打击敌军后援,将战争前线迁移) 聂壹:献马邑之谋。 卫青:河套大捷,建立五原、朔方两郡。 张骞:出使西域,为汉带回“新的世界”。 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远征河西,建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失我阴山,使我六畜无生息,是我焉之,是我嫁妇无色彩。 卫青、霍去病:东西两路决胜匈奴,至此长达八十一年的汉匈之争结束,从此“漠南无王庭”。 五十年后,陈汤于西域击败匈奴郅之单于,上言朝堂“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财政上, (为实现进一步打击并消灭匈奴的军事目的,国家从来源出发扩充国家财政收入) 改革财政:盐铁官营,征收财产税,国家货币,酒类专卖。 点评:在实力面前,以前说辞、理想都是苍白无力的,匈奴强而汉弱,于是和亲政策成为在尊严与存亡这个双向选择题中的单项选择。五世隐忍,休养生息而富国本,逐一消除内忧积弊问题而凝聚国心,集全国之力,最终赌以“尊严之战”,全全体汉民对汉之荣辱。 思想上的统一,对于国家来说,就是民众对国家的归属之心,在社会学上有这样一个说法“人类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对于他所属的共同体会报以荣辱与共”,秦国虽以武力扫除六国,却无法以武力的手段争取民心,即使生活富足,他们与秦国是仇敌,他们仍旧怀念他们的故国。思想上的转变,不是一日之功,即使成功转移矛盾的汉朝也是继五世余力而最终一统,收获民心。 军事行动离不开国力支撑,即使再有名、再战无不胜的将军,如果生在一个国力凋敝的弱国,能发起的最多只是一场“卫国战役”,而成就不了他“征伐诸国”荣誉。汉继文景之治后,国力大增,非以此无以对匈奴作战。还值得思考、借鉴的便是“控制战略要地”,不一一举例。 这里汉朝对继续军事行动而采取的增收财政的举措,参考近代四百年的贸易史,其实,国家财政是国家力量的根本,最直接的就是把控“暴利行业”,例如像现在的烟酒、奢侈品、货币,现在的能源、有色金属、建筑业、通讯、食品等行业除了暴利之外对于国家而言更意味着“国家安全”。 个人发言:可以想见我是在北上拜访成吉思汗的南下返程西安路上,看完《从秦始皇到汉武帝》这部纪录片后的心境。蒙古的勇气、忧患与荣耀洗刷了蒙古的耻辱,在征服的路上越走越远,在“世界瞩目”的路上越走越远。秦国奋六世之余烈致一统,值得被记住的是无数老秦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声中洋溢的尊严不可欺、富强不可弱、强力无所惧,自孝公一部求贤令而细数历代先祖过失,为求秦国富强而置个人生死无畏、封建积弊无畏,至秦始皇,此后秦国历代无出辱没祖宗、悬置大一统理想的诸君。汉帝国作为秦帝国的继承者在开启新时代、完成大一统的路上也无作他想,奋五世汉帝而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无论在乱世,还是太平盛世,英雄主义(勿狭义的理解为愚蠢的个人英雄主义)、进取精神、开放胸怀都是数百年秦汉带给我们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宝贵遗产,继承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林立于世界之林,中华民族诚不卑怯、无所畏惧,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去其糟粕为我所弃。非此,无以为中华男女。
百姓是帝国的基石。
秦始皇无疑是前无古人的开创者,功在千秋。在那个分封制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时代,能提出中央集权的制度思想,统一文字,统一度量,推行法典,想着统一文化,统一民心,真正实现大一统。他有着雄心抱负,他着急着建立一个理想的帝国。他相信自己的帝国是可以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他努力的想让那些之前分封各国的老博士相信,对他们礼贤下士,在受到他们讥讽拒绝后,又毅然选择了暴力,焚书坑儒,修建宏伟的阿房宫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奈何连年来的的战争,早已让百姓苦不堪言,现在又见皇帝还劳民伤财修建宫殿,大概这样才有了一直有印象的一句话“天下苦秦久已”。 看纪录片的时候,在想秦始皇临死之时肯定在想,“尔等愚民,帝国之制,天下一统,实乃百姓之幸事,奈何如今。。唉,尔不懂我也。” 其实是他不懂百姓。帝国的基石是百姓。没有百姓的信服,基石不稳固,怎有帝国。帝国从来不是他提出的那些思想、那些制度,只有统治下的人民接受了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制度,才有一个稳健的帝国。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帝国像是飘在这水上的船,皇帝是这条船的掌舵人。汉朝的厉害之处就在于懂得顺势而行。人民接受一个新的制度,新的思想总是很慢的。或者说秦之初,百姓也根本不关心什么制度,只希望能吃饱穿暖。刘邦也有称帝的野心,只是他更懂得什么是百姓能接受,什么是百姓还不能接受的。他没有完全取消分封制度,只是各个封王的人都是一起打下江山的功臣,合情合理,又保留了分封的影子,不给人皇帝一人独霸天下大地的感觉。后面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那些功臣被逐个击破,完全不劳民伤财,很多还是吕后搅和其中的,其实这未必不是刘邦想要看到的结果。后面到与大臣白马之盟,定下非刘氏不能王的约定。平稳的把权利的核心进一步缩小,从外姓功臣到自家后代。这是汉朝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但这也只是暂时的,大家都打不动了。这时刘邦留下了一个无为而治的思想,真是太妙了。他懂这时的天下百姓需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的是和平,需要的是吃饭穿衣。之后的实际统治者吕后也是这一思想的坚定奉行者,该蛰伏时隐忍,以和亲来应对匈奴的挑衅。再到后面的文景两帝。从刘邦去世到文景帝刘启去世,经过五十多年的修养声息,百姓得到的是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一切都很有盼头。百姓也在这五十多年中早已忘记了他们祖辈所经历的分封制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只觉如今的天下甚好。
在稳定中也不是没有矛盾的,到汉武帝即位之时,记得纪录片有个壁画描述当时诸侯的骄奢淫逸的生活,而最底层的人民却流离失所。大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架势。可见资源和财富还是慢慢流向聚集在了那些王侯将相手中。万幸这时的汉武帝刘彻是个锐意进取的皇帝。经过文景之治的发展,也有些家底可以让他一展抱负了。他求贤若渴,也给底层人民开了一个觅封侯、建功名的通道。所以有了坚持十三年打通西域的张骞,有了驱逐匈奴,封狼居胥的卫青和霍去病。这一群青年跟年轻皇帝有着一样的斗志,有着一样的信仰,他们信任自己的国家,信任自己的皇帝。很感动的是刘彻晚年将死之际的《轮台罪己诏》,反思自己的一生,戎马一生,虽然汉家铁骑已经赶走了匈奴,但也让这个国家再次一贫如洗。他想到的是对不起天下百姓。是啊,他们从来没有忘记百姓才是帝国的核心和基石。
看纪录片只觉得汉朝这几代皇帝好像都是应时而生,每一步走的凶险而又恰到好处,甚妙。他们花了几代人的时间终于实现了秦始皇提出的中央集权的稳固帝国。
就初中水平的普教深度来讲还不错,宣教植入太明显相关逻辑又不够严密,败在无魂。
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秦皇汉武打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
感觉这部纪录片的视角和以前中国纪录片的视角不一样了,终于不再是宏观视角,终于集中到某一个历史人物的微观视角了,也可以说,从上帝视角回归到人的视角。我喜欢这种处理方式,更让我有一种代入感,能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当时的心境。
文案赶不上《河西走廊》,演员都好帅啊。相对之前的纪录片帝王形象更丰满了,刘彻结尾用了一段讲《轮台罪己诏》,已经将视角从强汉的骄傲分出一点给穷兵黩武下困苦的老百姓,也算进步吧。
感恩前人,吾辈当自强。秦汉是一个进取的时代,满清误我民族啊
弹幕可真有意思 读书时期说女孩只会学文科只会背历史 看剧的时候又说这种宏伟历史女的不会看 敢情什么优良品质都被男的赶上了呗 又有品味又有智慧又心怀天下 还大言不惭说弹幕里挑一个漂亮女的娶 什么剧都要挑起性别问题 离了女孩不会独立行走 绝了
第一次知道秦始皇是个人,不是一个暴虐的符号。
百代皆行秦政治,千秋尽从汉精神。秦汉塑造了中华的身躯与精神,奠定了大一统的精神与文化基石。
从秦昭王称西帝,齐王称东帝,秦国开始迈向崛起之路。嬴政统一六国,结束了东周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争。但是从度量到文化,从内忧到外患有很多:百姓的劳苦、臣民的不理解、诸侯的叛乱、匈奴的骚扰、国力的贫瘠。秦始皇对内部整合,统一度量衡、车轨、文字,修灵渠,建直道。对外战争,南平百越,设置南海等三郡;北攻匈奴,设置四十四县,扩大帝国版图。在政治上,废黜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第一次完成大一统一的中华。
这是我从《圆明园》以来看到的最令人热血沸腾的中国原创纪录片,撰稿好,配音好,演员好,音乐好,值得每一个中国人从头至尾看一遍。
拍的气势磅礴。无论是心怀天下的君王、或是为国为民的臣子;历史中的英雄大多是悲情的。
制作挺精良的,只是感觉干货略少。
主要讲的是中原从分封走向大一统的过程,没有多余的细节,重点清楚条理清晰,对于不了解历史的人来说不罗嗦,对于想了解历史的人来说很好的提起兴趣,可以去看更详细的历史
金铁木导演的纪录片一贯靠谱。相比起现在瞎扯的那些电视剧,我更加强烈的希望能够看到越来越多这样制作精良,诚意满满的纪录片。还要夸一下选角,确实都不错,长相符合大家的想象,演技也过硬,导演的眼光很可以。
秦始皇那个演员太帅了啊,东方帝王谷里面也是他,他叫什么啊!!
对历史事件背后帝王的心理和动机的分析入木三分,使其行为和决策更加合理化。仅凭这一点,值五颗星。
果然豆瓣很多人说有洗白秦始皇的嫌疑,但是我并不认同。我们所了解到的历史,本就是经过了各式各样解读的版本,怎能断定哪一种理解就是千年以前最客观的真实呢?这部纪录片非常杰出。它颠覆了教科书对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的符号化的定义,而是将一位帝王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情怀的真实的人。再加上影视化的演出,很多片段让我禁不住潸然泪下,理解了他们身为天子的几多豪情,几多无奈
脑洞也太大了,简直每个皇帝都诚惶诚恐小白花,我都是为了天下啊,可是大家都不理解我(。请的专家水平是够的。
从历史看未来,惜秦皇汉武,隋唐或近代也许只是一个周期的再轮转不过历史真是永远的英雄史观
片里的秦始皇跳出来单一的暴虐形象,活脱脱一个有血有肉的勤奋帝王。纪录片的选角简直是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