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集《The Woman Who Returned Her Husband》,Anu看到女儿的人生自由自在充满乐趣,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己“无趣”的丈夫:不愿社交、不做家务、每天做着重复的事情。
反观自己37年婚姻生活,Anu终于决定做出改变,在朋友的启发下去大卖场“退回”自己的丈夫。
看到这里忍不住拍腿叫好,Anu代表的可不就是许多亚洲传统中年妇女所扮演的妻子角色吗,从社会期待到自我认知,都是为家庭奉献一生的角色。虽然是在美剧里才能看到“去大卖场退换丈夫”这种超现实的设定,但也忍不住为这个视角鼓掌。
原以为这会是一碗“女性无论年纪都应该勇敢追寻自我”的超级鸡汤,但故事的走向似乎与预期有所不同。
Anu在退回了原本的丈夫之后,在卖场的“丈夫区”先后换回了两个丈夫,都没能让她过上想象中有趣的生活。她也尝试过一个人solo,开始阅读独行意大利的攻略,只是迟迟没有行动起来。
另一边,对面独居的老太太Barbara买回了自己原本的丈夫,尽管Anu努力装作不在意,但每天通过窗口观察对面的互动、找机会串门,完完全全描绘出了她心中的不甘。而看到“前夫”在邻居家殷勤地做家务和不时欢笑的互动,更是让Anu心中忿忿不平:为什么“前夫”成了别人的丈夫之后似乎变得更有趣了?
最终,Anu在圣诞前夕回到大卖场,经过“丈夫区”时看到“前夫”又被退了回来,而他的解释是:
这不就是Anu的反面吗?Barbara性格热情开朗,给买回来的丈夫搭配新潮的行头,被尝试着重新开车的Anu撞到的时候正穿着瑜伽服骑行,可见她也热爱户外运动。或许还有更多没有被拍出来的生活习惯和喜好,但已足可以看出她本身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有趣的人。
反观Anu,没有批评的意思,只是37年的婚姻,或许还是包办婚姻,早就把她驯化成了以婚姻和家庭为中心的人,虽然她渴望有趣的生活,但她并不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趣的生活。在卖场最终决定买回打折出售的丈夫前,她对他说:
而这似乎又呼应了片子最开头,Anu在跟朋友吃饭时表达自己期待更有趣的生活而想放弃丈夫时的那段对话:
Anu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一开始还以为只是为了体现朋友之间对婚姻和生活也有不同的看法,看到最后才发现,或许这才是这一集的重点:
与其去抱怨生活因为周围的人事物变得无趣,不如先把自己变成一个有趣的人。
《咆哮》每一集都很精彩,看到第三集《摆在架子上的女人》,实在太喜欢了,觉得有些话不吐不快。 这部剧几乎每一集,都有一个夸张到不真实的设定。 比如,第一集里看不见黑人,听不清黑人说话的白人。
现实生活中,他们不是真的看不见,听不清,他们只是傲慢的无视了。 如果说《鱿鱼游戏》是通过各种符号来隐晦的表达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 《咆哮》则是采用夸张的方式,将男权对女性的迫害,变为一种赤裸裸的“明喻”。 第三集也是如此。 一个男人,一个在世俗意义上成功的男人,在他豪华的别墅里,打造了一个精致的架子。 然后,他要求他貌美的妻子,端庄的坐在架子上,变成一只真正的“花瓶”,一件漂亮的展品……
确实,这个设定有些夸张过头了。毕竟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真的这么做。 但那个“架子”,很明显是喻示男权社会下的婚姻体制对女性的规训和压迫。 一直以来,男人被要求强大,威猛。女人被要求温柔,美丽。也就是说,男人垄断了权力,女人垄断了美貌。 男人和女人的交媾,也遵循“价值对等”原则。即最强大的男人,得到最漂亮的女人。 许多男人甚至认为,只要自己的权力够大,想要多少漂亮女人都可以。 以上,就是最典型的男权意识形态。由它所构建的社会模式,也遵循于这种权力等级制…… 可是,权力再大终究会有一个上限。 在当今这个以金钱作为衡量权力标准的社会,金钱再多,也不过是一串数字而已。 美貌的评估标准却可能是非常多元化的。 我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是说每个人的审美标准不同。毕竟萝卜青菜,各有各的口味偏好嘛。 如果放任审美多元化,男权这种自上而下的权力等级制,可能会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 因为审美多元化,意味着没有所谓的最美的标准,没有标准也就意味着无法建立美丑的等级制。 说白了,如果没有定义美丑的标准,那么所有的女人都是美的,而所有的女人都将自由解放。 而这,是男权社会所不允许的。 因为男权需要通过建立这种等级森严的制度,去奴役和剥削大多数人。好让少数统治阶级坐享其成。 那么,怎么才能在现代社会建立起美丑的标准呢? 答案是通过媒体的洗脑和规训。 当广告、电视剧、电影、短视频里全是大眼睛、尖下巴、大胸、翘臀、长腿的时候,大家就会认为“哦,原来这就是美的标准。” 当奢侈品放在精致货架里闪闪发光,女人们穿上它,用上它,顿时就自信起来的时候,大家就会认为“哦,原来这就是美的标准。” 然而,不是所有女人都长了大眼睛、尖下巴、大胸、翘臀、长腿怎么办?那你可以去买化妆品,去整容啊。 不是所有女人都买得起奢侈品怎么办?那你可以去借贷啊。 于是,大多数人上班时受到资本家剥削,下班回到个人生活后,又把自己那少得可怜的薪水还给了资本家。 而资本家们投资的化妆、整容、奢侈品产业却赚得盆满钵满,真是把普通人压榨的渣都不剩了。 于是,富者更富,穷者更穷,阶级依然牢不可破。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在于女人们相信了男权世界兜售的那套价值观。 ——即审美是有高级和低级之分的,美丑是有标准的。 你为了向那个更“高”的标准靠拢——不!不是靠拢,准确来说是屈服! ——你为了向那个标准屈服,不仅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还牺牲了宝贵的自由。 你打了针,割了皮,削了骨,在身体上填充了一堆假体,购买了一堆昂贵但并无卵用的布料后。 ——你终于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漂亮精致的“名媛”了。 你幻想用这些所谓最“美”的价值,去交换最有权力的男人的宠爱。 如此一来,你就能实现阶级跃迁,从此生活富裕,衣食无忧,顺便用你那高傲的眼,俾睨众生。 然而,那个男人的宠爱终有时限。 还没等你变老变丑,还没等你口袋里的钱花光,维持的精致假象破碎之前,那个男人就已经厌倦你了。 他的身边,不缺和你一样拥有同款奢侈品,同款大眼睛、尖下巴、大胸、翘臀、长腿的女孩。 而且,她们还比你年轻…… 好啦,让我们回到标题所要解答的疑问:为什么说男权社会不存在真正的审美? 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女主的母亲说“在聪明和漂亮之间,我选择要你漂亮”这种话。
可能是她的母亲曾经尝过美貌带给她的便利和甜头吧。 而且,当别人帮你做了选择,你从此就只负责美美的就好了。 ——听起来就像,美美的,不劳动,在家当一个被束之高阁的精致花瓶,才是每个女人的梦想生活……
但很显然,一句“你真漂亮”看上去是夸赞,实际上却是要命的束缚。
一个女人——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自由的人。 既然她是自由的,那她除了漂亮,还应该有无限的可能性。她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实现更多的价值。 但是,男权社会却只想让女人去扮演一个漂亮的花瓶。 他们害怕女人释放那种无限的可能性,因为这会瓦解他们构建的秩序,以及他们千百年来享受的特权。 更可笑的是,即便是让女人负责美丽,这美丽也是男权者意淫出来的腐朽陈规。 为了满足他们对美貌变态苛刻的要求,女人只好逼迫自己去化妆、整容,身心都备受摧残。 然而,我想说的是,这根本就不是审美! 审美之“审”,意味着眼睛和心灵的自由欣赏,自由体验。审美即是这种自由的活动过程。 审美不是一个死板的标准,审美不是一个既定的结果,审美不是将一个活生生自由的人,物化成脸、胸、臀、腿这些浅薄的、外化的物质属性。 审美是从“物质”中看到“自由灵动”,而不是反过来。 男权主义的本质,就在于它试图把一切美好的价值,简化、物化成一个具体的物品,然后占有她。 男权并不鼓励自由。男权只是通过剥削他人的自由,满足它“我最自由,我最强大”的自恋。 所以,当女主的丈夫将她挂在高高的墙上,举起酒杯说“敬你”的时候。 即使他是在“仰望”她,但她终究也只是变成他家里的一件漂亮摆设罢了。
一个女人,不再是一个人,她变成一件物品,一件陪衬男人有多成功的附属品…… 这个男人从未把她当成一个人去尊重,去欣赏,他只想着如何占有她,并享受占有之后,伴随而来的虚荣快感。 但是,这种快感又稍纵即逝,男人很快就厌倦她了,转而去占有那些他还没有占有的东西。
所以,这就是男权主义的局限之处。由男权统治的社会,也不存在什么真正的审美。一切都不过是物化罢了。 而最纯粹的审美,会让人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想象一下,此时此刻正值四月天,樱花盛开,你觉得那些花儿真美,你全然忘记了自己,陶醉在这美景中……
你突然想起一句话,喜欢一朵花,便是把它摘下来,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修剪整齐,然后将它插在家中的花瓶里。 然而,你若是爱上一朵花,那你是万万不舍得动它的。你只会无限爱怜的看着它,呵护它。 花儿在人的面前,是脆弱的。作为人,你可以对它做任何事。 但是你没有。 真正的审美就是如此。你全心全意的欣赏它,甚至将它看作与自己一样自由平等的生灵。 所以,你不会对它做任何过分的事。 真正的审美,不存在功利性的占有和利用。 人与人之间的欣赏,也应当摒弃功利性的占有和利用。 我们应当认识到,对方是和我一样自由平等的存在——他/她不是一件属于我的物品。 所以,我特别喜欢第三集的故事结尾。 当我看到女主愤怒地砸墙,愤怒地拆掉那个束缚她的婚姻高台时,我本以为她终于从男权统治的婚姻牢笼里挣脱出来了。
但是,男权势力已经渗透到进社会的方方面面,就算你挣脱了婚姻的牢笼,外面的世界,仍然是一个不允许女性解放的更大的牢笼。 当女性想要专心做自己的事业时,仍然挣脱不了“你必须先要拥有美貌,才能拥有事业”的变态要求。 最终,我们的女主,她仍然是那个坐在高台上,供人赏玩的物品。只不过是换了个环境,从客厅搬到门店而已……
她仍然是那个漂亮的,精致的,但没有丝毫自由和尊严的男权附属品。 她还是没有被当成一个真正的人去尊重,却还要对这不公的一切笑脸相迎。
实在太遗憾了。 但,我还是喜欢这个讽刺值拉满的悲剧结尾,我太爱了。 因为它至少直面了残酷的现实,没有用男权那套充满粉红泡泡,看似浪漫实则虚伪的甜蜜假象,哄骗女性继续去服从男权的压迫。 正如这部剧的名字“咆哮”一样,我们需要的正是愤怒的呐喊,不是男权那套虚伪的哄骗话术。 记住!当男权统治者要你放弃自由,还骗你说什么“从今以后我会好好宠爱你的”屁话时。
你的正确回应,并不是温柔且迟疑地对他说什么“好的…我试一试吧…”
而是应该大声呐喊出那句——
花了4个小时一气呵成看完,故事情节大多古怪且荒诞,而脑洞比比皆是。
“消失的女人——讽刺一些白人对种族矛盾自以为是的解构?却对真实的黑人女性的声音和存在视而不见 ”
“吃照片的女人——记忆都是被时间吞噬掉的”
“摆在架子上的女人——讲述嫁给亿万富翁的女人,成为丈夫的“奖杯”和“花瓶”,直到有一天,她发现离开那个不到两米的架子,就会如同从高楼坠落,但是亿万富翁的丈夫,对她已经是从宠爱到了忽视。
“身上有咬痕的女人”——讲述职场女强人的在家庭和职场之间的困扰
“被鸭子投喂的女人”——讲述恋爱中打着爱的名义,不断打压否定伴侣,从而达到控制对方的PUA话术
还有“破解自己命案的女人”“爱马的女孩——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这世上还有比杀人更厉害的复仇”。
最喜欢的是第7个故事“退回丈夫的女人”。
第7集结束时夫妻的对话很内涵特别是老公的回答,值得回味并共勉:
老婆:在我们37年的婚姻里,我为你付出了一切,而你却什么都懒得付出,在我放弃你之后,你却愿意为另一个女人付出,为她做饭打扫,陪她学法语逛街。
老公:我们刚结婚的时候,我会修东西,而你只会说:你为什么那样修理?我做什么事情都是错的,只是因为没有按你的方式去做,我做任何事在你眼里都不够好,所以我就停止尝试了”
老婆:这么多年来,我以为问题是你,然后我自己过了一段时间,我意识到自己也没有那么容易相处”
老公“不,你不好相处”
老婆“我们在很多方面视对方理所当然,我很抱歉”
老公“我们是怎么了,我们努力奋斗,才来到这个富饶的城市,现在我们在这个琳琅满目的商店,我们却什么都没有了”
第一集 种族主义的残酷现实,是俯视般的虚假同情而不是共情平等尊重。这问题 任重道远
第二集 吃照片的女人 女主超大牌。关于 记忆?关于遗忘? 关于女儿与母亲 母女相处?说实话这集我没悟到啥。
第三集 坐在墙上的女人。智慧和漂亮,不能二者皆有吗。 女孩女人 不要只能做花瓶啊 共勉。
第四集 身上有咬痕 事业家庭两边忙的焦虑女主,事业上的危机感 孩子面前的内疚感。
第五集 鸭子。去你妈的 警惕并远离 所有 诋毁你的朋友亲人,诋毁你,占有你全部时间和私人空间的异性,远离封闭性,保持亲密关系下开放的世界。哪怕在你不那么喜欢自己的时候 警惕pua 远离渣渣。
第六集 自己的案子自己破。对啊为什么会对女性产生如此天然的强烈的恶意。
第七集 换老公哈哈哈哈 喜欢 也喜欢结局,要懂得鼓励对方 共同引导学习进步。换老公的这种设定 也太好了!!!买一个哈哈哈哈哈哈
第八集 爱马的女人 马只是一种象征啦。女主真好看 牧师的女儿真可爱。我们要对所有的臭男人进行情理道德上的审判哈哈哈哈
是有些浅尝截止的,或者因为剧情太压缩,话题本身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深度,总之是在没有认真探讨或者探讨不明白。
还是我底子薄以至于触发的思考深度有限?
总之还是很推荐的!
是Nicole演的太好还是编剧写的太好,总之在Nicole解释自己为什么吃照片的时候,眼泪忍不住涌出来。
或许是在这个父亲节,看到了备受病痛折磨和药物影响的父亲精神一日不如一日,心疼、内疚、恐惧交织在一起,心底五味杂陈。
也或许是看到妈妈在外公走了以后,对外婆的“不懂事”虽有怨言,但依旧加倍爱护,就好像Nicole解释的:
希望爸爸妈妈身体健健康康,希望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你们,希望我们都不会等到不得不吃照片的那一天才后悔。
好家伙!🍎TV好爱我!一口气追整季不是梦!看第一集时我一度和Wanda一样困惑,究竟是她失了语还是他们聋了耳,直到最后才恍悟镜头语言的绝妙之处(这点我们放后面聊)
老规矩,先分享一波我总结的实用口语吧——
Black Lives Matter 的缩写,"黑人的命也是命"是一场国际维权运动,起源于非裔美国人社区,抗议针对黑人的暴力和系统性歧视。BLM抗议通常在发生警察击杀黑人事件后,同时这项运动也反对如种族归纳、暴力执法和美国刑事司法系统中的种族不平等等更为广泛的问题。
父亲的遭遇给Wanda留下很深的阴影和影响,父亲的离世又促使她完成了这部畅销书。
N/A Not Applicable 的缩写,不适用的,Wanda拜访的公司摄像头无法清晰识别她的面部,前台女士手写了一份"不适用"人脸识别的证明卡片(设计的时候就没有考虑过各类肤色人群的需求,哼
面对这种不明显但又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暗戳戳的种族歧视,Wanda 主动缓解一下气氛,开玩笑说在中间加个W吧
N.W.A 是一支Hip Hop乐队,乐队成员也是黑人。不过很显然前台妹子并没有get到~
story 在口语表达里太常用了,注意不要总翻译成故事就好:Here's the story 事情是这么回事,That's another story 又是另一回事了,It's a long story 说来话长,make a long story short 长话短说。
英语中大人物的说法还挺多:big fish, big gun, big noise, big shot, big wheel, big cheese, big wig 等等, She's a big shot in city politics. 她是一位市政要人。
这个表达非常好理解,be in the driver's seat/ driving seat 坐在驾驶位上,也就是处于掌控地位。Wanda的好姐妹真的太赞了,每次都能直指要害,帮Wanda快速理清思路。
stops 指管风琴的音栓,pull out all the stops 拉出所有栓子。西洋乐器管风琴有多条长短不同、音调各异的音管(pipe)琴师弹奏时会牵动机关,使风进入音管发声,而音管都由音栓控制。假如琴师把所有音栓拉出,管风琴弹奏时自然会众管齐呜,发出最大的音量,所以 pull out all the stops 就是“全力以赴”的意思了。
这个短语很好记,看到新奇有趣的东西时,人们都会睁大了眼睛,生怕错过了什么,open one's eyes也就有了大开眼界的意思。它还有另一个意思是认清,一个人上当受骗还不自知的时候,朋友家人往往会这么劝他:清醒点吧,还不快睁开你的眼睛看清楚现实,所以 open my eyes 可以理解为我认清了。
whitewash 本意为石灰水,延伸为粉饰、掩盖真相的意思,The department is trying to whitewash their incompetence. 这个部门正试图掩饰它的无能。
be insb'sshoes 这个表达非常形象,穿上别人的鞋子才能知道别人的感受,也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事情。
“站在某人的角度想想”类似的用法还有: stand in sb's shoes/ Put yourself in sb's shoes
Impostor Syndrome 冒名顶替综合症,指成功成年人中,有33%的人感觉自己的成功不是理所应得的。患有冒名顶替症候群的人无法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并总是担心有朝一日会被他人识破自己其实是骗子这件事。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Wanda患了此种疾病,而是好友开导她要相信自己的才华。
TED演讲有一期阐述"如何将冒充者综合症转化为优势"的内容,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最后想说说第一集的铺垫,可谓细节满满。开篇的广告对黑人同胞说 We see you. 但实际上短短半个小时的剧情里充斥着 We can't see you. 从未认出作者的读者,到没听说过N.W.A.乐队的前台;从差点坐到Wanda身上的男子,到径直绕过Wanda结账的顾客和收银;从几乎撞倒Wanda的司机,到面对面却听不到也看不到她的投资方,前后对比(讽刺)简直绝妙——
如果你也喜欢本剧,不妨帮我点个赞吧~赞多的话我会继续更新哒~
| 本文作者:枫叶依蓝
| 审校编辑:Juliet
mansplaining、话语权的缺失、存在与表达的被忽略、“花瓶妻”、被物化为男性的“奖杯”、职场天花板、隐性的怀孕歧视、母职惩罚、择偶焦虑、母女冲突、亲密关系中的PUA、“女性气质”的性别规训……涵盖的主题挺丰富,展示了各种角度、场景下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心理体验,总有一款戳中你。评论嗤之以鼻:“老生常谈的女性困境”。老生常谈?我觉得应该更加常常谈、多多谈。
每一个故事,我都好喜欢,虽然最末一个少了那种灵光乍现的乐子。那么多奇巧的设定,源于女性被压制、被鄙薄、被污名、被漠视、被消声的恒久现状,所以她们需要咆哮,而我们真该好好听听这种由内至外的声响。最有趣的灵感,是在架子上的女人,以及可退换的老公。在一切豁然开朗之后,无论是接受,抑或是放下,反正有选择的人,最幸福,而不惧选择的人,最漂亮。
太浅了
解析女性与各人的声音、情绪、感觉、经历,将她们置于中心;透过不同的故事追求像“顿悟”般过程,并带出对这些话题的关注。结构上像是《她说:女性人生瞬间》/《听见她说》的叙事空间扩充,基调和节奏上则是更轻松、丰富版本的《我是…》(甚至有许多不错的男演员和值得关注的导演作为辅衬,站在这些主角身后);问题倒不是哪个环节有明显的问题,而是精心的呈现下总感觉还少了什么- -无论是因为篇幅所致,攫取话题的深度;还是在选择单集人物上,过于强调设定上的大相径庭。“睡前故事”的感觉替代了它标题、片头或是梗概里想要实现的更大的愿景。后四集跨越幻想色彩、类型故事、族裔以及非现代故事的天马行空倒是让人惊艳,和前四集构筑了很泾渭明的分界线;所有演员最棒的是Meera Syal和Nicole集里的Judy Davis。
只喜欢第三集,女性在爱情中的物化,囚禁后的抵抗,再尝自由后的疯狂以及回归现实的茫然,最终选择毁灭过去的囚笼,但也靠那个囚笼再次为自己谋利。
非常浪费时间的一部剧,tv+破天荒一次性放出全部资源也可想而知原因。关注女性视角并探索生活中各种问题,这本身是特别好的出发点,但每一集虽然有着不错的切入点或是创意,但对于内核的深入和情节的考究丝毫没有下功夫,以至于平庸甚至流水账,忍着看完每一集,心里不禁怀疑“就这?”。浅显,平庸,无趣。另外像妮可基德曼的第三集和第七集的探案故事都不是同一种类型,还硬放在一起且视听上千篇一律的敷衍。如果想看的话,推荐一下第三集《摆在架子上的女人》吧。
第二集,吞食照片的女人,本身是一个很常见的故事,俗套但足够动人,其实我不太理解吃照片这个设定在这里有什么用处。第三集,被摆在架上的女人,我很喜欢,看到中间观众就知道女主角一定会逃跑的,如果她没有回到别墅那这就是个有点诡异但普普通通的故事,我当时觉得可能重新坐回架子上会是个不错的结尾,但编剧的设置要高明得多,真的是神来之笔。第五集,被鸭子灌输思想的女人,也还可以。(别跟我说什么老生常谈,我还嫌类似的题材不够多呢。
每集的概念都做的蛮有意思,但质量不一,命题作文也是有好有坏的。第二集Nicole和Judy的对手戏很精彩,两位澳洲女演员第一次合作居然是演母女
鸭子跟架子女最有意思
最喜欢自己破自己谋杀案和爱马女孩这两个故事,最不喜欢退老公那个,说不出理由。
会因为第五集,将评分打高。精神控制最为可怕,即便对方只是一只鸭子。女主低自尊,时常反省自己,工作遭遇不顺,还没找到人生目标…这种状态下,能给她带来情绪价值的人,就显得很特别。鸭子擅长观察,拿捏女主的弱点,向下兼容,表面给足了温暖和宽慰,但实则与女主之前dating的“烂苹果”们没什么两样。这件事充分说明,前期dating中,不要给对方太多信息是多么重要,没准会成为对方拿捏自己的利器。诶,最近自己真的变得好现实,不过还是要主动与积极正能量的人相关联才是啊。
《咆哮》30分钟/集,每集一个女性梦魇,来自日常。好看到要用上“女人必看!不看不是女人!”的绑架词汇。
推荐第三集《摆在架子上的女人》第五集《被鸭子喂食的女人》第七集《退回丈夫的女人》第八集《爱马的少女》
第四集被内疚吞噬的母亲让我改变了观点——其实直白浅显没什么不好,尤其适合国内观众。就这还不听不看闭眼捂耳朵中国女性地位很高呢,就得揪着耳朵从一加一开始灌输,说得太深他们不听也不懂
短剧本大赛优胜者总集篇,能拍三十分钟不错了,成本在那,还想拍成什么啊,比你国那些扭扭捏捏纠缠不清长达几十集片酬千万的洗钱剧好了不知道几百倍。
创意方面都挺特别的 这种生活中的小魔幻 省钱又好拍最喜欢第六集 为自己破案的女人创意出挑 完全可以扩充成大电影第5集鸭子的最好笑 用鸭子来比喻男权也不错想要毙了杀父仇人的那个也可以扩充成大电影而且两个女孩子的友情非常浪漫架子上的女人最出圈 吐槽也挺精准的而且她结尾也还是在架子上 感觉被养废了第一集黑人女性的失语 反讽还挺狠的母职惩罚的愧疚感和吃照片的女人都做的有点简单把老公退货这个很不女性主义 不过也算真实吧 确实有人是这样 虽然很蠢很多人都嫌太浅了 但是只有30分钟 也拍不了多深 不管怎么说 能有这个短剧还是很棒如果主创是女性的话 那就更好了
还不错的短片集,有些创意很有趣,有些则很适合提供给beyonce拍mv,比较浅显的女性视角敲门砖。
第一集就成功把我整暴躁了。觉得很荒诞,但现实就是这么荒诞,现实里都还没解决的问题,期待电视剧里给解决?不戛然而止能怎样?
每一个故事到了最后上价值的环节…戛然而止
最喜欢爱马的女孩,最不喜欢退换丈夫的女人,一看IMDB和我的评分正好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