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直播》是一部商业电影,很多人对商业电影有偏见,要么一桶爆米花,要么是东西往观众脸上砸。但如果据此认为,商业电影营养不高又不值一提的话,这样的判断也是错误。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观众陷入到看电影的误区,看艺术电影的认为自己比看商业电影的高端,看商业电影的又认为看艺术电影的装叉。实际上,一部电影只有好与坏,根本不需要区分商业和艺术,无所谓主流和独立。单就看电影这回事,学会“艺术地看电影”才是重中之重。 扯这么多,它当然和《恐怖直播》有关,这部电影不仅有话题和现象,更有创作者的艺术追求。除了开场不久的短暂离开和一些城市大全景,这部电影几乎把空间场景完全压缩和限制在演播室内,极其罕见。就连结尾爆炸的惊人一幕,主人公都没有离开过房间,而是带着一种平静的笑容。绝大多数商业电影都不敢这么玩,一来观众容易视觉疲惫,二来对剧作和演员的要求都很高。结果,《恐怖直播》做到了,用电视直播的镜头切换来完成衔接,用特写和声音来制造紧张矛盾,在有限的时间内,爆发出最大的戏剧能量。 《恐怖直播》令日常生活变成一片空白,更没有出现好奇又惊恐的街头看客。从广播节目开始,它就处于极端紧凑和忙乱不安的戏剧状态。对主播尹英华来说,这就相当于屏蔽了他所有过往,并且他最终也没有离开过镜头。他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正常人,他是中间调停方,需要和恐怖分子对话,个人私事也会被翻出来直播,哪怕只是充当阴谋论的一部分。但换话说,只有在镜头前面,一个媒体人才是真实、生动跟鲜活的。电影也告诉观众,媒体和媒体人无非是被后期加工编造出来的虚构形象,它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过滤后的集体意见反映,一个标签和符号。表面上,媒体拥有足够多的话语空间,有批判曝光的自由,可面对国家机器,它终归是太过无力,任人玩弄。 很多韩国电影都翻出过陈年往事和无头悬案,借此来鞭挞政府,批判其专断独裁,草菅人命。骂政府、对官僚体制感到失望,这些确实已经不新鲜了,但像《恐怖直播》这么抽筋剥皮,恨之入骨的,那还真是少见。当走到恐怖袭击的地步,实际上,弱势一方已经放弃了对话的可能。《恐怖直播》偏偏苦等一个象征性的总统道歉,不禁让人想到台北街头的洪仲丘案件,再不然还有英剧《黑镜》里面对政客的挖苦嘲笑。 影片并没有一味的反体制,更不是一上来就追求无政府主义的冲突暴乱。很长一段时间内,尹英华都在努力尝试——哪怕这种努力是虚伪的,抱有媒体的天然嗅觉和功利心理,他还是希望能救下桥上的无辜人员(里头有他的前妻)。他也抛出过健全法律、改变体制之类的苦口婆心,无奈并不奏效。接连的挫败以及恐怖袭击和血腥场面的上演让他陷入心理崩溃,从而瓦解了他在一开始的固有人格,恢复到正常人的本性,同情、恐惧、机智、焦虑,五味杂陈,最后只能为自己说话。甚至,他代替总统说了道歉,但这些都没有阻碍他也化身成一名恐怖分子。就像杨德昌在1986年《恐怖分子》里说的,再正常的社会人,无论其外貌再没有危害性,他都可能会变成一名恐怖分子。因为你实在不知道,灾难和厄运哪天会向你砸来。不同在于,杨德昌是对中产阶级和台北生活失望,而《恐怖直播》是对整个社会,并没有具体实指。 当高楼大厦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压向韩国国会,置身其中的人们恐怕都无法脱离干系。这也是周围现实常常上演的惨剧,所有人都坐在一趟疾行的列车,置身于一个火药桶,同时也面对一座即将坍塌的高楼。或许就像贾樟柯说的,这是天注定。你可知罪?【mangazine|名牌】
男主向那个女警察求助拆炸弹,女警察答应好了,但朝摄像头看了一眼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按照女警察的职业素养,她调一下摄像头就能查出来是谁给男主戴的耳机,顺下去说不定就抓到凶手了。然鹅剧情并没有往这条线上走,而是像电视台那个老大预言的那样,人质死了才能结束…感觉有点东西,大概整部剧没人关心凶手是谁,到底为什么行凶,仅仅是为了面子跟台阶
有点明白为什么全智贤说上午的理想型是河正宇了。尤其是脸上还烂,太有亲切感了。
有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有导演想传达出来的比恐怖炸弹还要严重的媒体、政治顽疾,还有河正宇超棒的表演(大势所趋,成影帝)。超喜欢最后一幕,河正宇摁下按钮,媒体大厦砸向国会议堂!!
爽,国内不可能有的剧情
大失所望,就这水准也入豆瓣电影Top250,难怪豆瓣这些年都没落了。
放中国肯定是犯罪分子被感化自首了,不对,中国压根就没有恐怖袭击。
韩国电影中一直有一种东西,合适的时候叫『热血』,过量了就是『狗血』。但从来没见过不足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小人物,大成功。低成本,高票房。热电影,冷导演。旧模式,新包装。雅追求,俗定位。内棚衬,外景托。熟表演,生情境。远特效,近手持。慢推入,快剪辑。有利益,无朋友。左警察,右悍匪。正势力,恶交锋。假道德,真和谐。恩未报,怨已结。问有主,答无解。单兵战,双人桥。哭邻国,笑天朝。
天朝刀客杨之韩国炸药版——任何事情,你要给我一个说法,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
总统道个歉真难呀
一个演播室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人性的丑恶、传媒的势利、政治的可怕,美国都不敢这么拍。
韩国人要逆天了,即使一听就知道那不是50岁男人的声音,即使任谁也安装不了如此犀利的炸弹
一部戾气如此深重的影片,注定能在我朝获取广泛共鸣。
这种题材的电影有漏洞在所难免,但韩国电影能做到这一步值得称赞,几乎是一间房子中的故事,格局却相当大,节奏紧张,剧情张力太强,舆论、媒体与政治的黑洞令人反思,结尾比搏击俱乐部还激进,美国估计都不敢拍,但韩国敢拍能拍。河正宇的独角戏太强大,五星。
过于主题先行,细节和逻辑安排上都太粗糙,意图一眼看透,全没什么空间。
《狙击电话亭》的空间,《搏击俱乐部》的格局。天朝是改编电影的国家,韩棒却有改变国家的电影,甚愧!
今年最好的韩国电影出现了,《恐怖直播》恐怖直播,绝对五星。韩国人再次一人之力对抗政府,在几十平方的演播室内,闪展腾挪,河正宇一个人撑起一部戏,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宛如911直播,悬念绷紧紧张到手心捏汗。韩国电影人用小成本好故事,再次告诉我们故事为王,其余是浮云,好莱坞快去买改编权吧!
底层无法发声。全网下架的原因:“这个国家像对待狗一样对待我。”
只有在所有人质被杀光,歹徒被击毙后,总统才会带着“为了这个国家的自由和正义”这句鬼话而出现,片中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自始至终,政府对待民众特别是恐怖分子都是藐视的态度,会加剧社会矛盾而不是缓和,最终受害的还是无辜民众,顶层人并不会收到影响。
一想到有生之年都无法参与这样的电影,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
够狠哪!象征层面有国会旁的媒体大厦、桥梁、未完工的大楼、逐渐被剥去神性的演播间,情节层面,把恐怖袭击题材从美式中产阶级的虚伪道德绑架中解放了出来,失意主播不是官复原职夺回原配,而是被逼到了蓝领无产者一边,最后与官僚同归于尽。有种日本老电影的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