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by 浩子菌
例牌先谈一下推荐的理由吧:
毫不含糊地五星推荐了,即便你对摇滚乐队无感,但你肯定经历过高考吧,谈的事情不同,但做的确是同一件事:关于limit。
本人少年时有过组乐队的梦想,也钟爱摇滚乐,所以几乎所有关于乐队音乐的电影,我都毫不掩饰我的好感,再者,这的确是部很优秀的电影,无论从观影体验还是电影外的音乐都是非常棒的(当然你可能会说这电影没有原声带呀,But i mean music),从片头少年A走廊里头的爵士鼓solo,再到片尾以Andrew疯魔式的solo,从一直像个娘炮地只能跟着麻辣导师F的节奏,到片尾冷酷地给导师F落下一句:“I will cute you!嗯,此刻的他已经完成他的涅槃了,安德鲁终于重生,成为爵士鼓里的火凤凰了。
故事梗概就这样子了,非电影专业出身的,所以关于电影镜头blah的我就不哈拉了,但还是能看得出本片剪辑难度特别大的,因为镜头碎片化,画面浮夸的张力讨人喜,节奏控制得也很good,所以非专业关于电影本身的评价就是异常的精彩。
*************************一条爆裂分界线************************************
【聊下电影里头几个印象深刻的镜头】
Part.A.《全金属外壳》式的特训,集用英文问候你全家之大成的变态导师
在麻辣老师F的特训之下,学生们每天都会重复几遍导师用遍生殖器官问候你全家的快感时光(估计有人会庆幸至少不是用生殖器官呵护你嘴巴)。看到西门斯精彩的口技我立马就想起了《全金属外壳》的老库了。为什么如此之深刻呢,因为《爆裂》果断入选了本人观影生涯里,集使用英文问候你全家之大成的电影里的第三部,第一部就是《全金属外壳》,还有一部我看来部是上一年看的《无间行者》,沃尔伯格饰演的迪格南把英文骂人里头的生殖器官跟ideal巧妙的二合为一,妙趣横生。
其实不仅特训模式跟全金属差不多,影片的主题也几乎一样的。影片明显分为两半,两部电影前半部都是魔鬼式的特训,而后半部《爆裂》则是火凤凰涅槃重生,而《全金属》的后半部则是惨烈战场上最后的悲剧。虽然主题相当统一,但风格差异还是很大的。
其实在我看来,严师出高徒是合理的,只是严和高都是无止境的,所以一旦沉浸于追求严与高的境界的时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无论任何人,一旦沉浸于欲望中都会容易迷失自我,正常人想要保持一点自我意识就只能成为所有人眼中的疯子了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冰冻三尺的导师F,终有一日能滴水石穿的少年Andrew。麻辣导师F之所以如此之严苛,甚至严苛到变态的境地,肯定是历史由来,他的追求,他渴望在他的魔鬼训练下出更多高徒,突破更多的下限,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可是在导师F看来,为什么他从来都不会觉得自己的教导方式有问题呢,就是因为肖恩,一个从他手上培育出来的顶级乐手,所以他就愈加相信自己的教导方式,先入为主地进入了道德制高点,因为在他看来成就大于一切,因为在他看来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都不行,他要弄死你。恩,从某种程度来说,他是给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涅槃机会,当然像马云说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我有点诧异的时,电影写实的程度简直比生活更生活了。从苦苦争取到乐团的核心鼓手到看似顺风顺水的成就天才之路,当所有人都以为千里马遇上伯乐的时候,当所有人都以为少年A把所有爵士鼓设备都封起来放弃结束的时候,电影来了个写实的峰回路转,化身为爵士吧里一个钢琴老头,跟少年A不期而遇,最后所有人都以为导师F迫切需要A的时候,都以为导演给电影来一个俗套的完美结局的时候,导师F却是在这场盛大的音乐会前奏给A挖了一个大坑,是,对的,他就是这么小气的,他就是这么恶,人性本善,无论你是上下层的人,都一样。
又要来一句俗套的鸡血了:成功总是留给有所准备的人and”一无所有的人“,之所以说一无所有,就是那些什么都没有了,只剩劲头只剩信心的人。someone like Andrew,即便是被坑了,也能力挽狂澜,真实生活里不是没有,而是生活没那么戏剧性而已。一无所有的Andrew,只剩一身劲头无处发泄,冒着从此身败名裂的风险,放手一搏,从心身地投入到自己的节奏,一句I will cue U ,从导师手中夺回主导权,也夺回了压抑多时几回会把自己窒息的自尊心。
题外话:自尊心倒真的不是用来倒数显摆的武器,把它藏在心中吧,像Andrew一样,千万不要以为努力付出就理所当然会收获了,生活又不是淘宝,不是你付了就能收。像Andrew这样的还是个例吧,套用一句《三大傻》里的台词,追求卓越吧,成功会不经意追上你的。
Part.B.关于Andrew: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关于Andrew放弃与Nicole的恋情选择了全身心投入爵士鼓事业,我想谈一下A与N和平分手的对话跟片尾A打的那通邀请电话。
以下是:
电影《爆裂鼓手》Andrew放弃与Nicole的恋情,还算和平的分手时候的对话:
Andrew:
——我会一直追求我所追求的,所以练鼓时间越来越多,能陪你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而当我陪你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练鼓,爵士跟乐谱,所以你迟早也会讨厌我。之后你就会抱怨我没有腾出 更多的时间去陪你,因为你会越来越没安全感。
——而且你一开始说少打点鼓,我就会开始厌烦你,再然后只能彼此憎恶,那就不好看了。
——所以长痛不如短痛,我们分手吧,因为我想更优秀。
Nicole:
——你还不优秀么?
——我想成为最伟大的。
——你就那么确定有了我就成不了优秀的人?
——因为我是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女孩。
——而你有理想,你能成功,我只会被人遗忘?
——所以你不可能有空陪我,因为你有更宏远的追求?
恩,咋一眼看上去,的确是一段很伟大但在果然看来又很扯淡的分手对话。当国外友人的电影在讨论分手都已经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时候,我大天朝还停留在你牙膏老是挤中间马桶不抽水这些琐事,当外国友人在谈论婚姻都已经谈到多性共存的时候,我大天朝还停留在讨论该不该与父母同住呀blahblabla.......其实我这篇文章该是《当我在谈论分手的时候我在谈毛线?》,好了,够了。
再咋一眼看上去,国外友人原来不止是科技比我们进步,谈恋爱婚姻也比我们先进呀?好,再看看吧,其实那对或者那几对情侣和平分手的理由都不外乎都是那几样了:“你很好,只是我不够好Or你不好,我想更好。”That‘s all,只是前者的你很好,国人所领到的好人卡围起来都能绕地球不知道几圈了,而后者的我想更好就国外普遍一丝。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用到俗烂的大话:“要么孤独,要么庸俗。”要是说Andrew是为了不庸俗才选择孤独的话,那么放眼我大天朝的话,就是要么成功,要么屌丝来形容最好不过了。其实想到这个也是因为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你“没人要”不是因为你没钱》,里头有些朋友的回复特别极端——“没钱就不要谈爱情”。恩,是挺mean的一句话,不是没钱不要结婚,而是连爱情也别谈了,没结过婚,也没试过有很多钱,所以这个话题我就不多作评价,等哪天我结了再讨论吧。
先回到这句被滥用了的大叔名言上吧,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的原话: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这段话被后人总结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其实”没钱不要谈爱情“这句大白话放到哪个阶段都套用得上得:
上高中那会青春特征比较明显,长了满脸痘痘,所以没脸蛋就不要初恋。
上大学那会青春特征倒是没了,可长了颗死磕学霸的心,所以没时间就不要初恋了,
上了班这会青春跟春天都干瘪了,可上进心又长了出来还长到脸上了,所以我是再也没有时间去初恋了。
一转眼,青葱叫春时光都过去了,剩下的是什么,奋斗奋斗再奋斗,赚钱赚钱再赚钱。
等钱赚了,功成了,名就了,凤凰了,又嫌弃姑娘没貌,有貌的又质疑不是真心,何苦呢。
可是,能在大天朝涅槃成了凤凰的有多少人,还不是一大批一大批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上班墨迹下班与大V掐架的屌丝在感慨,我不是没本事谈恋爱,我只是想先把钱赚了,人脉拢了,资本攒了,成功了再去谈一场纯洁爱情。
其实调侃吐槽blahblahbla的最过瘾了,但我想说的是,有这种心态的人挺可怕的,说得好像没青春痘了高中就能初恋,说得好像不去学习大学就能泡妞了,说得好像赚了好多钱就立马有爱情了。
承认吧,多少因这句话而自High的“孤(diao)独(si)”的灵魂,多少个冠冕堂皇引用了大叔的这话为自己辩护的你们,承认这句话的作用不过是在孤寂夜深里撸完一把的一个extra高潮吧,然后再:孤独“地告诉自己比别人高出一筹。
承认吧,那些恨不得把”要么孤独要么庸俗“都纹在身上的人,这里面又有几个是真正的“孤独”呢?
我是怕,那些口口声声,乃至带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所宣称的孤独,不过是不会交际、害怕交际的托词罢了。他们原本渴望爱情渴望拥抱,但碍于自尊心都长到脑上了,只能对向宣称,我在长痘,我在啃书考试,我在努力赚钱而已,不是我没想去找,更不是我找不到,不过是我孤独不甘庸俗,不过是要么成功,要么就屌丝的奇怪理论。
在我看来,叔本华所说的孤独,更应该是一种享受,一种经过利弊权衡后的理性的选择。
还在读大学的男女朋友,很多时候都跟我聊到这个话题,该不该恋爱?每当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想说,成年人谈的恋爱不是该与不该而是能与不能。千万不要把因为自己的”美貌“”自信“”能力“这类主观问题归咎为我只是专心学习,我只是专心考研,我只是专心长痘,我专心撸呀撸。
爱情在哪个阶段开始都不重要,只是真的要考虑实际情况来说的话,在同龄结婚几率已经低得不能再低的当下的话,我只想说,纯粹的爱情你在校园里都找不着你还指望在如今这个被龌龊了被妖魔化的社会吗?
在我看来,一旦在上学上大学的时候就形成这种心态的话,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它会直接影响到你毕业以后工作处对象的心态,说得好像所有东西都只是简单的付出收获的逻辑问题,物质是爱情的必要条件,对的,但肯定不是唯一单一的条件。
借用杨奇函的一句话吧:每当我们以最龌龊揣测这个复杂的世界,它的纯粹都让我们震惊。
很多时候,这种孤独不是“选择”,而是“逃避”。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不得已”,是“无可奈何”,但又怎样,承认呗,摆正心态,我现在就是没女人,没女人都不会死了,承认一下就会死吗?再回到电影本身吧,Andrew的孤独是他选择的,并且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爵士鼓事业,放弃了Nicole对其的爱慕。而当脱去孤独即事业的光环以后,他也就不得不面对自己是一个守在电视机旁吃着爆米花的屌丝了。所以当拥有意味着屌丝逆袭的机会的时候,Andrew也没再三考虑,直接接过机会,并且兴高采烈地邀请EX—Nicole。这个时候的Andrew显然已经懂得,成功与美女从来不是二选一的命题,而只是有没本事二选二的道理。我不晓得当时如果还是空窗期的Nicole会不会重新投入Andrew的怀抱,但即便她是单身,尽管她还去了JVC演奏会,但她看到爆裂鼓手A的疯狂表演以后,会不会还是会迟疑不敢再次靠近了呢。又假如要是单身的Nicole去了演奏会,而A只是为了她而演奏的话,那结局会不会就是不爱江山爱美人了呢?
但我觉得不会了,一个不疯魔的人,怎么能成活呢?
其实我对Andrew还是非常有好感的,那些孤独的天才都很混蛋,但所有的混蛋挺庸俗的。
PS:个人其实不喜欢给自己贴标签,更不喜欢别人给自己贴标签,所以要是文章里有关于屌丝,凤凰男,之类的提及到,就实在抱歉了,请勿对号入座,谢谢也多谅解。
PPS:希望你也能认真看完并且按下喜欢,因为对上的两篇文章都是收录转载的比较多,我是希望在收录的同时也能按下喜欢,因为这个喜欢的数量很多时候也是对豆瓣写作者的一些肯定,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所写的文字,谢谢。
2015-01-08
15:40
任意门福利:
http://www.douban.com/note/477386578/#sep反对或者痛斥弗莱彻的人,估计有90%不太懂现代教育学方法。
推崇和赞同弗莱彻的傻逼们,肯定100%不懂现在教育学方法。
这部电影值得所有人都看看,尤其对其中的教育手段,我一定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弗莱彻导师全程只有逼迫,没有干货。
逼迫是最低劣的教育手段,任何一个傻逼都会使用,而且对此得意洋洋侃侃而谈,所以网上有很多人赞同弗莱彻,说对人不能鼓励,不能放松,要严格,要打压,要管好,甚至有些自虐的家伙,说希望有人管着自己,对自己严格,带自己赚钱成功。
说实话,这种价值观和方法导向永远不可能成功,这辈子基本告别自行车了。
因为他们都没注意到最基本的点:弗莱彻没有干货。
全片下来,魔鬼导师居然没有教育一丁点和乐理有关的知识,没有和学生讨论过一次音乐技巧,全部都是在说什么成功,伟大,出人头地。
比如号手吹错那个案例,弗莱彻骂完人并没有教学生怎么确定自己对,怎么练习保障不出错,怎么获得自信。这些干货指导都没有。
弗莱彻就像是黔驴技穷里的蠢驴,只有一招,就是无能的咆哮骂人加逼迫学生。
没有干货,没有技巧,不懂方法,只会不疯魔不成活,这种老师不可能教育出人才,只会毁人。
现实社会里有很多说法,比如:
一流学校抓学习,
二流学校抓纪律,
三流学校搞卫生。
再比如:
一流领导抓业务,
二流领导抓考勤,
三流领导总裁人。
弗莱彻就是典型的二三流导师,他根本不懂如何教授乐理知识,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他只会抓纪律,以及威胁要开人。
真正懂教学,懂业务发展的老师或者领导,是不需要太多注重纪律的,因为在教授方法干货的时候,大家自然而然就投入认真了,不需要这么注重纪律。
弗莱彻就是个蹩脚的教育者,他认为乐理不需要教导,学生自学就行,他要做的就是逼迫和纪律。
这部片的观众里,有很多傻叉影评人,认为骂人,咆哮,逼迫有用。
他们只能看到乔布斯的刻薄,却看不到乔布斯的美学和设计理念,
他们只能看到科比的严苛,却看不到科比的篮球智慧,
他们只能看到乔丹的自大,却看不到乔丹几乎手把手的耐心传授队友高超的篮球球技,以及高深的战术修养。
做事情,是严格,还是宽容,是刻薄,还是善意,这些都只是个人风格而已,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根本不是风格。
而是干货。
所以不用怕老师骂人,不用怕老板咆哮。
问题是,老师骂人后,能不能讲题讲的深入浅出,一听就懂,
老板咆哮完之后,能不能提出建设性可行的意见,提升员工的能力。
这才是关键。
是否咆哮,完全不重要。
非常可惜的事,现实中有大量的傻逼,就跟弗莱彻一样。
只懂严格,不懂干货。
他们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水平不行,无法给人有效指导。
他们只会认为,是你努力不够,自己学的太差。
爆裂鼓手看完,随手去豆瓣标记,基本观后感都是觉得酣畅淋漓,连开头的部分都觉得看得爽快什么的。
我全程看的时候,都攒着手心,手心里全是汗。
而即使是此刻安静地打着字,也能感受到胸腔里还未消退的轰隆声。
大概是因为切实地体验过主人公的感觉。所以觉得自己又要炸了。
先略过我自己的事。
我们最后可以发现,主人公和光头仍然热爱着爵士乐,而自始至终他们也都是被爵士乐而联系纠葛在一起。音乐本身没有任何罪,为止努力奋斗也是荣光的事情。
其实唯独是,你总会遇到一些人,改变了你的初衷。
不是不热爱音乐,而是逐渐开始厌恶起别人口中无为的自己,开始怀揣着恶意疲惫困惑和不安恐惧去面对音乐。
这是主人公以及更多学生在遇见光头之后悲剧的心灵转变。
罪,是恶毒的言语和讽刺。
罪,是暴力和独裁。
这和是否真的适合催化出人才无关,这些只是罪而已。
如果秉持着人性本善的观念,对于刚刚踏进大学的新鲜人来说,这些“罪”无疑是往他们的身体里播种了许多黑暗的种子。
而总有一天会发芽,一定会的。
或许是变成用同样粗言暴行反抗的主人公,或许成为另一个成名后嗜酒酗毒早死的Charlie parker。
这些都是用暴行催化人才(我想其实是任何事情)的代价。
当然了,你会发现那些希望“栽培”伟大人才的那部分老师,是毫不在意那之后你的心理健康甚至于生死的。
对于他们来说,你就是一个符号。
“喔,你听说过那个xxx吗,就是在xxx剧院的首席乐手,他可是我一手带出来的学生,他刚进来的时候一点没有天赋.....然后我......最后他就一举成名了。”
就像这样。
这几年我快听烂了。
而电影里更加黑色地在前面加上了,这个乐手已经自杀(在光头口中说的是车祸),然而即使如此,这样的句式还是没有改变。
在光头流出两滴假惺惺的眼泪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始终不忘强调这些point。
因为对于他来说,这些才是重点。
而他所遗憾的也只有,少了一个活符号而已。(其实我想也没有多大差别)
忍下自己心里翻涌的情绪,最后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学乐器还是别的,认清一件事,就是你的人生,他百分百是归你管,别人都算个球。
当你发觉你可以遵守自己的步调的时候,那些试图用暴力来挤压你换取一些别的什么“包装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而事实上你权衡过后会发现入不敷出”的东西的人,会变成十分可笑的跳梁小丑。
狗急了也会跳墙,电影中主人公做的很正确的一件事就是从后面“狼扑”光头。(...)以及之后举证让他下台。
过于天真的是之后以为光头改邪归正而参加JVC,给了光头反扑的机会。
所以说,隔离,隔绝,才是面对那些渣渣老师的正确方式。
至少我是这么做的。
并非因为看到几位友邻在讨论这部电影,态度不一,角度各异,心痒也想说两句,而是因为在今年提名的八部奥斯卡最佳影片中,我最喜欢这部《爆裂鼓手》。我认为朋友中不乏误读,由于J.K.西蒙斯的出色表演,很多朋友误认为他是影片的主角,于是将对片中施虐狂伯乐的厌恶移情到对片子的厌恶,此种误读,殊为可惜。
其实《爆裂鼓手》非常非常符合美国主流价值观,要不然也不会入选代表大多数中产阶级审美趣味的奥斯卡。它要讲的很简单,就是“相信个人奋斗”。这么说有点鸡汤,容易遮蔽了本片丰富的表意,比如师与生之间的关系等等。但这部影片真的让我想到西蒙娜·薇依的话:“如果确实有愿望,如果所渴望的东西确实光明,那么对光明的渴望就会产生光明。”
成年以来,我们自以为弄清了很多真相。比如1%的灵感比99%的汗水重要;铁杵是能磨成针,木头棒子则不行。在付出努力前就对自己的才华犹豫不定,错过了大好时光,终至悔恨。在此,我想抛出一个可能会招无数板砖的说法:在艺术问题上,重要的不是才华,而是你对它有多渴望。如果你足够渴望,那么才华会找到你。我不是乔粉,但乔布斯引斯图尔特·布兰德的话让我心有戚戚焉:保持饥饿,保持愚蠢。安德鲁为成功所付出的努力竟然超越了成功本身。在这样的努力面前,成功反倒小了。这是渴望本身产生的光芒,当你真正牛逼的时候,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的,甚至包括你所在领域的天花板。
也有很多朋友说,不就是求快吗?讲得是爵士乐啊,怎么能仅仅求快?我认同朋友的说法,大学时哥们儿对一个叫“无影手”的吉他手(世界第一快)充满不屑,他说,这厮是玩极限运动的,不是玩音乐。
话说回来,快,也许是为了追求一种音乐上最大限度的自由。安德鲁崇拜的巴迪·瑞奇的演出,就能看出技术为他带来的自由度。那是情感与技术的完美结合,速度快到极致却不失控,只有先拥有了这么大的空间,才能拥有相应的这么大的自由。
安德鲁的恋情,我觉得很正常。不存在谁渣谁婊。安德鲁肯定喜欢那个姑娘,但是他把爱给了鼓,所以失恋成必然。那姑娘也喜欢安德鲁,但是她有自我,不希望自己的后半生就做经纪人或保姆。很美的爱情,也很遗憾。
安德鲁的执着与渴望甚至打败了人与人之间的龌龊。假如安德鲁是忧郁的人,那么敌意会化为龌龊,但是阳光的,执拗的安德鲁击败了老师弗莱彻的变态、阴损。看完电影,我第一刻就想到西蒙娜·薇依的话。“如果确实有愿望,如果所渴望的东西确实光明,那么对光明的渴望就会产生光明。”
也许唯一能超越光的,是对光的渴望。
2015.1.25
音符般流动的炫目剪辑真是赏心悦目,结尾SOLO让全场观众High到爆血管,爵士酒吧似真似假的“自白”是全片戏肉。迈尔斯·特勒和J·K·西蒙斯的巅峰表演火花四溅。不过好几个段落完全照搬《社交网络》,不少情节设置为了追求戏剧化也稍嫌刻意。
我身边很多朋友讨厌《爆裂鼓手》。但我很喜欢。可能因为我没觉得它在讲音乐。它太绝望了,一个注定不是天才的人,期望接近不朽哪怕多一点。正因为他追求不朽的方式如此费尽心机、如此大动干戈,简直像自毁,认真得透出滑稽,我才觉得可以和他交流。这片子当时看得我挺难过,又兴奋又难过。
如果你还有空去琢磨片子里的不人道行为和思考扭曲的人物关系,那么你也许错过了其中最美妙的部分:节奏。整个电影的剪辑踩着每一个最扣人心弦的镜头行云流水的推进,两个主演的表演也是每一帧都没有跑调,片中所有的轻重缓急都似乎是浑然天成的组合,推着人随节奏进入到只属于艺术人生的不疯魔不成活。
我在同样变态的师傅手下呆了三年,祖宗十八代被骂了个遍,没空吃饭上厕所睡觉交朋友谈恋爱,脊椎侧弯,颈椎强直,严重慢性疲劳,什么都没干,就是学敲键盘写文章。而我的极限在我妈看来不过是纸上吹牛皮而已。这个世界从不善待努力的人,努力了也不一定会成功,但是知道自己在努力,就是活下去的动力
每年都会有这么一部SM调教片,去年是《为奴十二载》,今年就是它.....
是赞美还是颤抖,面对反社会人格的怒放?师徒俩用极限来磨淬才华、恨不得扼杀对方的疯狂:这个世界有太多优秀,但只有承受过系千钧于一发而不断的重量才能成就伟大。我的年度最佳,J·K·西蒙斯奥斯卡男配有戏了…
……还以为是我的驾校师傅
励志你妹,鸡汤你娘,努力就好是废话,干得不错是毒药,人们只看结果
燃!爆!了!相信每个练过乐器,或者在艺术表演方面付出过汗水的人都能找到深刻的共鸣,那种对严师又敬又怕,想汲取他们的能量却感受被逼至悬崖的窒息感,想在技术上完美再完美一点却发现音乐远不止这些的惊喜与恐惧... 片子就像里面的爵士乐,是肾上腺素爆发的血汗结晶,它不完美却无可取代
清晰果断。……另外这部电影真是不错的试金石,看看短评就知道了。只从中看到痛苦,而看不到痛苦之中挟裹着快乐的人,大概从没认真追求过什么。
流畅明快鬼斧神工的剪辑给这影片增色不少,让本来可能流于乏味的地方变得有声有色让人热血沸腾。剧本功底很不错,两个主角,最普通不过的师生关系写出了让人意外的层次推进。从事故那段之后人物关系就开始变得惊喜重重,接连好几次反高潮都让人想拍案叫绝。剧本最体现基本功的地方,就是层次感。
拍得好暧昧,它旁若无人地搭建角落,供魔鬼和基督共眠。魔鬼诱惑基督,从石头变成面包。肉体的修为,精神的厮磨,师生之间近乎病态的关系互动,无论从剧作和剪辑,均紧迫地咬合节奏,以此达到双重共振,观之酣畅。高手间的对决莫不如此,真正的反励志,从不暗流涌动,始终刀锋毕露。
观影体验太棒了,从头至尾都很紧,剪辑干脆利索自有节奏(尤其对音乐表演的处理),不带感情牌的好。有坎坷青春的孤注一掷,也有人生的复杂无解。这一部是编剧导演同一人才能达到的效果。映后一位观众说影片真正抓住了爵士音乐中鼓的精气神,phenomenal.
我不否認在觀賞度上,這是部精彩的電影。剪輯犀利,節奏甚好,男主男配都有優秀演出。但是我不認同裡面所肯定的價值觀。亦即用肉體/精神虐待逼迫出來的人才是真天才,並認為這種"犧牲"是必要。我只能說那是終於找到男主可以互殺互陰配一對,但在那之前毀掉了多少個喜歡音樂又有才能的學生?
除了镜头过碎,画面过于浮夸,虚焦景深用得略过于MV风之外,其它的十分完美,整体上异常精彩。乐队特训的桥段像极了《全金属外壳》。本片剪辑难度太大了。台词非常精彩。西蒙斯的表演非常抓人。没进一种关注很可惜。
在戛纳看的唯一导演双周片,圣丹斯最佳。重心都在打鼓上,就像剧情交代的那样,连恋爱都没时间谈。老师的魔鬼咆哮,师生的互相报复,对打鼓的大段展示,追求速度,咬牙打颤,流汗流血...电影结束后全场欢呼鼓掌,像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现场演出
他得到了世界,他失去了灵魂。
J.k.西蒙斯应该能拿下男配!这片子的节奏感实在太棒了,爵士乐和剪辑简直融为一体了,还有西蒙斯机关枪版恶毒的台词,脏字就像鼓点一样密集且激烈,几场打鼓的重头戏在镜头上都是细碎古怪,靠剪辑重新赋予整体戏一气呵成且不断加速的节奏,可惜整部电影还是碎的,否则就真成大卫·芬奇了。★★★★
导演对音乐的掌控可说是登峰造极(参考前年导演编剧的Grand Piano,虽剧情极糟但钢琴演奏段落也与本片如出一辙地血脉喷张),高速剪辑全面追赶大卫芬奇,几近变态的师生角力让主角数次被逼上绝路时给观众带来一种惊悚片般的窒息快感,最后控制地位逆转的大爆发只能用三个字形容:狠!准!爽!
虽然很棒,但我非常赞同那条一星短评的观点。影片事实上不断放大恶的细节,可当你真正乐意如此近距离观察这一层面,就已经隐含了你对它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