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雨水危机中,主角塞巴斯蒂安在他的电影中,展现了印第安人面临的、由哥伦布一行人施加的经济压迫和生命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抵抗是印第安人的唯一选择。电影中的电影展示了他们是如何拯救同伴。殖民历史上想必也充满了类似的反叛。而从殖民主义持续长达400多年,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叛乱,或大或小,都没有成功地推翻殖民政府,而是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了。
同样,影片中描述的玻利维亚社会也展现了克丘亚人由于供水私有化而受到的经济压迫。他们必须为获得水的权利和生存的权利而斗争,就像几百年前印第安人所做的那样。影片的最后,克丘亚人成功地赶走了跨国公司。纵观不同时期发生的类似事件,政府对当地人民的经济压迫是一样的,当地人民的反抗也是一样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哥伦布时期的叛乱失败了,而2000年玻利维亚的叛乱却成功了呢?
与电影中的哥伦布时期不同的是,2000年的玻利维亚政府是民主的。在电影中的电影中,集权的西班牙国王统治着这个殖民地。玻利维亚虽然是民主国家,但在殖民时期曾有过君主制,独立后也曾有过军事独裁时期。因此,玻利维亚民主政府并不是完全民主的。对人民的压迫仍然存在。但是,由于这个所谓的民主政府,终归是由人民选出,那些强烈违背人民意愿的政策,仍存在被改变的可能。也就是说,2000年的玻利维亚政府体系为叛乱提供了温床。
显然,仅仅有这种可能性是不够的。克丘亚人能够真正采取行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压迫,也因此,维护权利的手段不断增加。在哥伦布时期,哥伦布和他的团队是突然到来。他们是第一批来到美洲大陆的陌生人。面对突然的剥削,电影中的印第安人看起来是茫然的。不像印第安人突然面临压迫,克丘亚人,正如电影中的政府官员所解释的那样,有着很长的被剥削的历史。在接连不断的迫害和反抗中,人们发现了维护自己权利的有效手段。
最终,克丘亚人赢得了这场关于水的战争。然而,这只是克丘亚人必须经历的众多战斗之一。影片中揭示了存在于玻利维亚社会中的廉价劳动力问题。克丘亚人作为劳工,长期遭受压迫。那么,丘亚人为什么不像反抗政府时那样,反抗雇主的剥削呢?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体系是劳动力廉价罪魁祸首。这一现状并不能单单归功于各个雇主。因此,面对廉价劳动力问题,克丘亚人需要反抗的,同水战争一样,是体制和政府制定的政策。或许水战争结束后,克丘亚人将会开始发动一场新的、类似的、致力于解决廉价劳动力问题的战争。正如丹尼尔在电影结尾所说的,克丘亚人仍然在裂缝中挣扎求生,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才刚刚开始。
本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于外界刺激最直接的反应。比如生存,比如抗争。恰如影片中丹尼尔和他的同伴们为了争取水源而奋起反抗一样。生存是人的本能,当外在环境危害到人的生存时,抗争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影片中,丹尼尔说“水是我们的命”,所以,争取生命的权利和争取活下去的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可阻止的本能。就如西巴斯坦所拍的电影一样,当哥伦布举着文明的旗帜用最野蛮的方式占领新大陆的时候,反抗,是绑在十字架上的印第安土著居民的本能反应。身体被束缚,但是精神从不屈从,祭坛上的印第安人说,“我鄙视你们的上帝,我鄙视你们的贪婪……”
发自本能的抗争让影片内外的丹尼尔都散发出一种不屈的力量。他会扮演好土著首领不因为他有多少表演天赋,只因为他演的那个就是现实中为争夺水资源使用权而不断抗争的他自己。因为抗争是维持生存的本能。恰如影片的最后丹尼尔所说,“我们每次付出的代价都很惨重,但是我们没有别的办法。”除了抗争,唯有抗争,唯有抗争才能生存。
这绝不是一部简单的反映玻利维亚政府对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的严格控制所导致的全民反抗的政治电影。它探讨的是当人的生存本能与其社会性产生冲突的时候该要何去何从的问题。
影片中西巴斯坦拍摄的影片是关于哥伦布发现、占领新大陆的题材。关于新大陆的发现到底是文明的里程碑还是印第安人的血泪史,这本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
也许文明本就是一场生存本能与社会性的抗争——以牺牲一部分“落后种族”的生存空间为代价去实现人的社会性的进步,推进文明的进程。这是一场生存与发展的较量。——以一部分人的生存为代价去实现整个社会甚至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发展需求。
关键问题在于,谁愿意被牺牲?
显然,“新大陆”上的印第安土著不愿意,玻利维亚被剥夺水源的国民也不愿意。谁会愿意呢?没有人。
生存是一种本能,在这种强大的生物本能面前文明也只是拿来消遣的游戏罢了。当人的生存受到威胁,文明只能是祭坛上的花圈——终将成为生命的祭礼,消散成灰。所以影片中科斯塔才会不顾一切去救丹尼尔的小女儿,因为在此刻,有限的生命比永恒的电影更重要。
“这个世界上,有比你电影更重要的东西。”丹尼尔的这句话提出了影片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比电影更重要的东西?
那两个在听到所在国局势动荡时准备撤离的演员,他们并不是谁该要谴责的对象,只是对于他们来说生命的本能超出了艺术和电影的意义而已,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也许他们懦弱,也许他们微藐,但是他们就是和我们一样的千千万万个平凡的小人物,他们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孤单。
至于固执的不肯离开的导演西巴斯坦和自称“老恶鬼”、饰演哥伦布的演员安东,还有帮助了丹尼尔一家、对电影不离不弃的科斯塔。他们是这部影片中超出本能的存在。对他们来说,生存本能远及不上艺术和友谊对他们的意义。作为一个导演的西巴斯坦每时每刻都在考虑他的电影,丹东也正是因为对表演艺术的痴绝才得了他口中“老恶鬼”的称号。
而科斯塔,仅仅因为特瑞莎的一句“你是朋友啊”就不顾生命安危的去帮她救孩子的科斯塔,在与丹尼尔最后拥抱时眼睛潮湿的科斯塔,友谊对于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生命、艺术。你以为他说“我要帮西巴斯坦完成他的电影”是因为他对艺术的执着吗?不,我更相信这仅仅是因为他对友谊的坚持,因为他重视这友谊,所以他宁愿把朋友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去满足,把朋友的梦想当成自己的梦想去实现。
很多个像丹尼尔、特瑞萨一样平凡的我们构建了这个社会的框架,支撑起这个社会发展的脊梁。但是正是影片中如西巴斯坦、丹东、科斯塔这些超出本能的存在者,他们让我们的社会有了本能以外的色彩,比如爱、比如梦想。
导演没有说谁比谁更伟大,丹尼尔并不会因为一心捍卫生存的权利就显得比追求艺术的西巴斯坦逊色多少,这个社会总是多元的,当科斯塔与丹尼尔拥抱,当丹东给卡车上被捕的示威男子递上一罐啤酒。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是文明与本能之间的交融呢?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比电影更重要的东西?你有你的答案。
革命不是过家家,革命是流血牺牲。
殖民主义,一个听起来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的名词,其实从来没有消失过,甚至离我们很近,从亚马逊森林燃烧的烟气中、从叙利亚的断壁残垣中总能嗅到它的臭味,它的母体就是资本主义。16世纪,殖民者们从这里榨干了黄金白银,21世纪了,新殖民者们竟然连水都要从这里榨走,他们要把最后一点东西从这些世世代代被掠夺奴役的人们手中抢走,一丁点都不留,就像电影戏中戏里演绎的西班牙殖民者一样,新的压迫者们还是牵着凶犬,手持枪支,屠杀手无寸铁的人们,压迫者换了一批又一批,被压迫的还是那些不幸的人,我永远无法甘心用先进取代落后、资本主义生产力消灭一切温情脉脉东西的视角看待拉丁美洲历史,无论用以什么理由,剥削就是剥削,屠杀就是屠杀,掠夺即便冠以原始积累也还是掠夺,因为我相信世界不止是实然,应然才是文明前进的方向。
当下世界,资本以新的形式榨干劳动人民的血汗,最近发生的许多事情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许已经不是最先进的了,其制度本身的反动性更是让天下苦秦久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尤其是那些枷锁下的人们,根本不可能指望给你们套上枷锁的人主动为你们取下枷锁,何况他们还在计划着怎么从你们身上榨干最后一点价值。
有意思的是影片中提到的巴托洛梅.德.卡萨斯神父很可能与与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乘同一艘来到新世界,一个人奋笔疾书试图保护原住民的权益,一个人挥舞刀剑屠戮摧毁他们的国家,人性是复杂的,就像影片中科斯塔在最初还把盖丘亚族群演当做廉价的低成本劳力,傲慢的“高贵”白人嘴脸展露无遗,而后面却为了贝伦把剧组的利益放在一边,铤而走险,深入抗议区域,虽然《西印度毁灭述论》可能有春秋式的演绎嫌疑,但西班牙人对美洲诸部族做下的恶是无法掩饰的。
泰诺人,阿拉瓦克人的一支,在哥伦布刚登陆时人数上百万,广泛分布于从伊斯帕尼奥拉岛到巴哈马群岛的广泛地区,如今再无踪迹,而影片中饰演泰诺人的盖丘亚族人曾经是印加帝国的子民,多从事农耕,自给自足,衣食富足,而如今大多生活赤贫,教育医疗水平低下,沦为世界工厂的廉价劳动力,徘徊在主流社会边缘,从中可略见一二我们失去主权、土地的样子。
很多人消失了,比如泰诺人、加勒比人.....很多人活下来了,比如盖丘亚人,但不管怎样,他们还会活下去,就如同影片中丹尼尔所说那样“活下去,就像以往那样,这是我们最擅长的”,也许有一天,共产主义会同清算一起到来。
电影、历史和现实就那样相遇了,困惑、危机和抗争从来没就有停止过,美洲仍然是厚重而深沉的美洲。美洲人坚韧而敦厚,以自己的步调走自己的生活,即便是切格瓦拉也不能改变,即便是以身殉道,他的“革命中心”理论在实践中也没能玻利维亚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但是当生活面临困境,他们的抗争比格瓦拉还彻底。制作精良,视角透着女导演特有的细腻关怀。结局的“水”的礼物,个人觉得有些突兀,因为我难以想象,外表敦厚而内心激荡的丹尼尔会选择如此“心连心”似的礼物。
这几年有好几部关于南美的电影,从本片男主角加西亚前几年的作品《摩托日记》,到《伤心的奶水》,到《高原》再到今天的《雨水危机》,都具有强烈而深沉的人文关怀,向那些导演和编剧们致以敬意,他们的那些关注和努力,让我们这个盛世中国显得如此贫瘠。
关于资本以及全球化下流动的金融资本所带来的罪恶,除了使人发指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在《雨水危机》里,丹尼尔以一个种族和底层寓言者的形象告诉我们——面对资本的劫掠,要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境遇,除了斗争,还是斗争。
印第安人丹尼尔穿行在“古老”和当下两个时空场域,扮演着祖先与自我两个互相指涉的角色,两个角色却有着同一的命运,都无一不在无时无刻的承受着侵略者的血腥劫掠,只不过在当下的劫掠者伪装成了民主政府和全球资本,他们用各种意识形态涂层把自己打扮的更温柔更“文明”,从而更加的杀人不眨眼,杀人于无形。就像丹尼尔对当权者声嘶力竭的那句呐喊:“你们还想怎样?你们要我们喝水付费,难道我们流的汗,天上降的雨水,也要要钱?空气也要征税?”
面对世世代代永无休止的压迫,选择束手待毙,做一只被宰的羔羊,从来都不符合真实的人性,真实的人性说来很简单——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为了水,为了努力活着,人们团结和组织起来,用流泪流血的斗争倒逼着劫掠者,赢得了本是天经地义的生存权和底层尊严。更为重要的是,丹尼尔们的抗争,作为一种伟大的“为生存而战斗”的人性的抗争,还赢得了制片人的尊敬,赢得了他最后的冒死相助。这位开片伊始即显得金钱至上的白人制片,在所在地的政治危机之后,良心压倒了钞票,去舍命营救丹尼尔的女儿。也许制片人身上正投射着电影导演的影子,反映着导演作为“白人的良心”以及他的道德焦虑。
有趣的是,电影中的许多角色,在一场由水所引发的政治危机前后,都形成了巨大的反转,在这种吊诡式的反转的张力中,每个人,和自己所参演的角色有了参差的对照——哥伦布的扮演者,一改哥伦布的跋扈,在最后的骚乱和危机中,选择留下,把珍贵的水送给那些被压迫被屠戮者;而扮演伟大又慈爱的卡萨斯神父的年轻人,在角色里是同情与良心的化身,却在角色外,危机来临时撬了台子,急不可耐的选择逃离••••••很可能,电影这样编演是在揭示,良心,良心,正因为如此的不可靠才显得如此的弥足珍贵。
没有发生反转的是丹尼尔,他一如既往的在抗争着。因为自己的种族和阶层,他也许将永远逃不脱遭受剥削劫掠的命运,他又是一个清醒的种族和阶层的寓言者,他知道——抗争永无止息,“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努力活着,是我们最擅长的”。
三星半。戏中有戏,戏外有戏,这就是历史与现实。一半是玻利维亚的苦难史,一半是当下狭缝中的生存;一半是血腥与利益,一半是人性与救赎。
一块美丽大陆的偏头痛偏方
DVD字幕太差,简直是胡扯,只好连蒙带猜地看。其实吐的不是赫尔措格的槽,而是坑爹大神泰伦斯马利克啊(片中片简直就是《新世界》)。片中片,以及片中对片中片的纪录片都是上佳的设置(可惜后者在影片后半段就不再出现了),火刑一场历史现实与电影的交叠简直是神来之笔。
现实与戏剧相互交错,不同的背景,相似的斗争。很有诚意的一部作品,3.5星~
后殖民。
“活下去,就像以往那样”,几百年来,独裁与殖民一直存在。
很好看的略带政治体裁的电影,故事由真实事件改编,演员们集体发挥出色
作为历史电影,感觉太浅显了。。现实反抗运动和电影内容的照应太明显,人物塑造也很粗糙,全片只有Costa一个人勉强能算立体。同时我个人觉得他转变的理由不太充分。拍摄电影的部分太多,现实运动内容太少。无法让人深切感受到运动的震撼。全片最喜欢镜头是Costa念出土著语的水,司机瞥了他一眼。
标题意思:甚至连雨水他们都抢走了(所以这个译名还是不错的)。戏中戏很好地表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对照,悲剧总是在重演,人类文明在抗争中不断进步(任何后来看来顺理成章的权利都是要争取才获得的)十字架是直升机带来的。片中所谓“现实”的部分其实也是“重塑”的,但表现得非常真切自然,无论是主演还是配角都很有戏,而且堪称大场面。看得出导演功力。而且作为导演在自己的电影里说出“还有比拍电影更重要的事”,真是一种勇气。影片本身也充满力量,镜头看似平淡却很到位,剪辑流畅自然也不俗气,叙事上可以说非常棒了。听墨西哥大姐讲了讲口音的问题,原来开篇他们排长队,从口音就可以听出很多不是当地人,而是从很远赶来。西班牙帅大叔Jose讲了讲这段历史和这个事件本身。
的确是好电影,不似以前老套的剧中剧,将着眼点放的更为宏大,人物的设置和性格也很不错,父亲拿钱那场就很好,小女孩可以前面再加两场戏,为后面的救援更提供说服力,结局怎么说呢,不好编,现在的这样无奈的结局不失为一种方法,也更显真实的力量!
办事的人,又见办事的人。
好电影
乱啊
有点失望,题材一级棒,但是叙事太单调了……
作为西班牙参加2011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受关注,电影是以2000年科恰班巴民众抗议水价飘升的真实事件作为故事背景。现实与戏中戏的交错十分融洽,故事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界限也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模糊。虽然结尾处略显煽情,但并不做作,全片也让人看出表现的十分真诚。★★★★
电影是中产精英的空气与水,对养尊处优的拉丁白人来说,存在危机的爆发仅是因为摄制不顺,可对美洲原住民而言,他们赖以维生的水都要被殖民统治死灰复燃的苛政暴虐加入盘剥一环,连起事牺牲都要沦为镜头凝视下高贵野蛮人的奇观。讽刺力度在极的对撞间就已盈满。与社会裂口共谋的自洽源于视而不见,生存抗争的血泪面前,似乎再也没有比电影更不重要的事了,而本片正以戏中戏和伪记录的戏仿层叠结构无情鞭笞了菲兹卡拉多和新世界及其门徒精心藻饰的神化白人救世主迫使少数族裔重历创伤的二度剥削本质。虚构和此在的分界为虚伪作态僭越进而践踏,作为资本主义叙事矩阵代言的电影制造的对话场域让历史和现实的殉难身影重合,神话和今昔的想象如若照镜。遗憾的是,就像所有赎偿种族旧债为出发点的白人视角叙述一样,影片定格结语依然落在觉醒的好奴隶主身上。
这是今年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旧殖民主义历史(拍摄中的影片)和后殖民主义状况(科恰班巴2000年的水危机)在一个剧组中剧烈碰撞,思想史的镜像(拉斯·卡萨斯神父)/跨国资本(电影工业、外资水公司)/现实的暴政(玻利维亚版拖拉机进城)和抗争(水危机中的原住民)/艺术与行动。。
平行叙事还是挺有魅力的。。。但是加西亚同学在这里面还能更花瓶吗
为什么非要这样才能解决?
幾百年前的殖民者成爲了現在幫助受壓迫者反抗強權統治的友人,影片通過戲中戲和現實來表現兩者間的劇烈衝突。編導的意圖和想法都很棒,但是在執行上有所偏差,戲中戲的部份太過精彩,相較之下顯示部份就顯得不夠出色,但整體仍是一部令人喝彩的佳作,劇本、攝影和剪輯大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