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鼠疫是上帝派来的,没有瘟疫,那么它必然也没有上帝。
作为一场让欧洲三分之一人口死亡的灾难,黑死病从其造成的人身伤害,到其对当时人们心灵和精神的冲击,无疑都是很适合克里斯托弗黑色趣味的舞台,“我在构思这个”黑死病“题材的时候,一直在想,‘什么故事可以比那个时代本身更令人感兴趣’”,谈及执导初衷,克里斯托弗提到,“所以我从一开始就非常热衷于尽可能保持”黑死病“作为本片现实和事实的基础,同时还要提供一个令人兴奋的黑暗电影。我想营造这样一个电影世界,即人们会认为这一切就该是这样的。在这个世界中,人们认为,鼠疫是由上帝释放来惩罚他们的,或者说他们正任由魔鬼折磨。由于无法治愈这种疾病,恐惧鞭笞着人们,直到他们疯狂。”,“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派出一队骑士和一个堕落的僧侣,让他们在追捕中去审视为什么一个村庄能够幸免于瘟疫的肆虐。肖恩·宾的角色,即乌尔里希,认为鼠疫是上帝派来的,因此如果村里没有瘟疫,那么它必然也没有上帝。”
在这样的故事中,导演还是试图加入那个时代关于信仰的思考,关于理性与狂热的思辨。但是最后狂热战胜了理性。
2 ) 深刻的宗教反思电影
这是一部深刻的宗教反思片。
不明白豆瓣上的评分为什么这么低,还没及格,IMDB上6.9,应该是文化差异,也不排除部分同学受乱七八糟的字幕影响没完全看懂。
联想起曾经有人在百度上问,为什么今天的恐怖份子都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不是邪教?我看对伊斯兰教的这种误解应该不少。
在中世纪的欧洲,野蛮残暴的事基督教可没少干,欧洲的酷刑刑具都是教会的固定资产,看一眼就够人毛骨悚然的了。
其实,当任何一种宗教信仰走入狂热,走向极端,也就距离邪教不远了。
3 ) 大部分的角色其实都值得深思
很多没什么用也不吸引人的情节,但最后想表达的内容其实可以感受到,是有几个层次的。
1.斯托尔:为了某些目的背弃信仰,下场也是不会好的,且不提天道,其他人对于随意改变信仰的人也会充满戒备与厌恶;
2.奥力克:不做无所谓白白的牺牲。他在最后赴死的时候,也承担了死神的角色,惩罚了背叛信仰的人;
3.村子里的女巫:有的时候神迹是包装出来的。所谓的“女巫”并非真正的女巫,也并没有魔力。但她通过创造神迹来让大家信服臣服于她以至于病急乱投医改变信仰;
4.小雀斑的修道士角色(奥斯曼),如修道院院长所言,见了广大的世界、有了丰富的经历(也许并不为人称道也并不为人向往)后,人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开始的为那些被随意抓住控为“女巫”的女子辩护,但随意猎杀“女巫”。他的初心改变了。改变他初心的是什么?也许并非与宏大的信仰相关,而是由个人私密的情感所引起。当村子里的“女巫”说出他的爱人艾薇儿事实是死于他手之时,事实比神迹更加刺激人,他由个人的情感产生了对女巫群体巨大的憎恨,开始猎杀女巫,也许也产生了对人的不信任感,非要得到“女巫”的confession,得不到就实施火刑。也许掌权后的他各种宏大的 “猎巫行动”产生自一个小小的个人私密事件;
5.被教皇特使手下最后抓住的那个村民。他很坚定。但他坚定的是什么?他为之牺牲的是什么?他也许并不真正知道,他也许永远也不会得知村子里“女巫”神迹的真相。但这也许也并非那么重要了……
6.小雀斑扮演的奥斯曼,在信仰和爱人之间反复的纠结痛苦。他最后选了什么?可能是什么也没选成……或者说成了某一种傀儡与工具,可以说他失去了所有的信仰,也可以说他站到了信仰的对立面,假借信仰的名义做违背信仰之事。
4 ) 你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
这部片子站在上帝那一边?当然不是,理由如下
1.海报中央的哥哥竟然将黑死病毒带到村庄,真是够变态,必死之心拖你们去见上帝。
2.女巫面对boy的声嘶力竭,丢下那句耐人寻味的“去找你的上帝啊”如果本片站在稣哥那边,不会让稣哥这么没面子。
那这部片子站在女巫那边?也不会,理由如下
1.信上帝就把你钉在十字架上,不信?那就把你吊死,反正要你死。如果真的是站在女巫那边,不会一条活路都不给吧。
其实本片刚看完,我真是困惑啊,并且还带着畏惧,所以直接删除了。不过后来想起本片的最后情节,当年的那个男孩y已经变成了一个邪恶的家伙,追杀自己认为是女巫的女人。这个男孩是个值得思考的角色,因为他为了爱的人甘愿犯险,也是自己亲手结束所爱之人的生命,如果他不信上帝,他会吗?
你们为什么信那个女人?
因为她美丽而且真实。
这部片子提出的问题是,站在真理那边就拥有杀戮的权利?更何况你确定那就是真理?你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吧?
想起那句“信仰是人类发明的最有趣的东西”。唉,有趣吗?人都死了,有趣个毛啊。
--------------------------------------以下是我看到的
一直觉得不是所有人都会拿起屠刀,天真的以为杀戮是一种天性,有些人天生就是属鳄鱼的,总有一天他想吃个小孩。而有些人天生不会让自己的手沾上鲜血。
那什么是信仰?
它召唤那些天性喜欢杀戮的人
信仰在于召唤
5 ) 谁比谁更邪恶
无论是以上帝的名义,还是以反上帝的名义。
信仰是什么,人们为什么如此执着。
以信仰的名义行罪恶之事。
世上本没有巫术。
女巫会的只是一点医术和心理学。
她说:“人们需要奇迹。”
她说她的丈夫是被修士那样的人杀死的;可以想象,教会在蒙昧时期是拒绝医学的,因为威胁到了它的影响力——人们对神的信仰是“救苦救难”,如果上帝没能,而术士能,那么术士就是教会的大敌。
教会的特使,那位骑士领袖,像敢死队一样,用自己为饵把黑死病带到传说中的奇迹之村,为了破除人们对反上帝邪术的迷信。
他们是来屠杀的,他们也被屠杀。
那个村子终于被灭了。
这部电影晦暗阴郁。画面总产充斥着腐烂污秽,反倒女巫出现的时候是美貌干净的,然而她却是最邪恶的。
如果反派是真正的反派,正面是真正的正面,那么这部电影也做得很成功,气氛渲染得很好。
但是,这部电影却做得更有意思一些。当虔信上帝的人最后变成了以上帝为名行杀戮之事的屠夫,他这样做的时候,心中能找到平静,还相信善与美吗?
爱情本来是美的,女孩也是美的。那位女巫的手下被问到为什么信她时说,女巫很美很真实。
美为什么为导致人们表现得像魔鬼,世间像炼狱呢?
为什么上帝会不容忍一个没被瘟疫感染的村子呢?
这部片子是诚意之作。这样的作品往往会费力不讨好。
6 ) 爱与信仰
影片的大多数时间里,并不悲惨,反而是体现了社会和平互助,共度难关的一面。影片后半段,当爱消逝,唯剩信仰时,残忍与杀戮就不可避免。
这部电影,正是当今国际社会的真实写照。 当东西方文化信仰激烈碰撞状态下,如果失去爱。那会变成什么样? 一边是恐怖袭击不断,一边是草菅人命的屠杀。循环往复,永无宁日。
那么,“爱”是怎么消逝的呢? 影片也给出了回答。
美丽的红发女巫为了她的权力,将女孩下了药。
凶恶的奥立克为了赏金,捉拿帮助过他们的异教徒。
年轻的传教士为了他的私欲,失去心爱的女人后发狂。
所以,“金钱”“权力”和“欲望”,便是让爱消逝的原因,更是社会丧失和平的根源。 这部电影,真值得每个人好好反思。
大自然要给我们智慧生命设定一个怎样的结局?抑或是我们自相残杀,自我了结?
女巫讲的太好了,宗教不过就是控制人民的政治工具。最后要不是女巫复活技术有问题averill复活成神经病,那个修士绝对就从了
出色的反宗教片。
对本片失望的人都是奔着看恐怖片或黑死病的目的来的,可导演只是借黑死病的背景讲了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以及万能的造神说。
还算精致
''My dear beloved and I lived happily in sin. now my dear beloved and I love full smelly Black wounds. My dear beloved and I, were fallen in love so late. Now my dear beloved and I rot in the early grave'' 宗教为蛊惑世人而焚烧女巫 少年为爱欲信仰而屠戮无辜
值得一看...
中世纪残酷写真,较之血腥暴力的场面,影片对观者信仰体系上的精神肆虐更难忍受。
不俗
名号为何如此之大?
蛮不错的宗教悬疑片哦
好多场面好残忍 男主一脸雀斑 没了
烧女巫什么的,最讨厌了...
整个片子没什么特效,一切都是那个年代的粗糙,但是并不算难看,奥斯曼在这段旅程中的转变颇让人唏嘘,想不透到底什么是信仰、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信仰,反而是跟随女巫的人说的“她美丽、真实”更能让人信服。最后一瞬间我才明白,其实每一个奥斯曼抓到的女人都不是最初的那个女巫,心里又沉又冷。
令人绝望的信仰虚火。
在天灾面前,一切宗教都是纸老虎!
以神之名,行残忍之事。所谓魔鬼,也不过如此。
对宗教和欧洲历史的陌生,影响了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就认识魔戒里的波罗莫。
2010-08-21 看过。很缓慢地讲了一个宗教相关的故事,人物形象模糊,情节单调,气氛夸张,也没有在历史、宗教和思想方面做出探索,总体是部既不娱乐也不严肃的无聊“恐怖”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