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朱辛庄》看百态
陈凯歌 在《朱辛庄》中 沉浸了太多关于中国电影的历程
本片中以小孩子观看电影这一事件为线索串联整部影片 其中陈凯歌完成了对小孩子的驾驭从而表达了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情感 影片中的叙事链条于小孩子通过骑自行车来发电从而观看电影进入了正轨 其中有一点十分的有趣 所有的孩子都登上了自行车 此时有几个低机位的脚步特写 紧接着切一个大远景 通过蹬动自行车 电影放映机得以放映同时交代了后景 这几个镜头其实蕴含了多重意味 第一重意味在于整个电影的后景中 可以发现后面的草垛大体形状为一个鞋子状 这提供了两种思路 草鞋代表了一种极其不稳定的现状 而是暗示了在草鞋背景下坐着的小男孩存在着某种不健全 这一个暗示又是双层面的 可能是小男孩的生理残疾(失去了双足)也可能是小男孩的经济问题 (并没有鞋子 导致无法用自己的力量使电影继续放映)这时又牵引出了一个问题 小男孩并没有能力去使得电影继续放映 但是他是最痴迷 最认真去观看电影的人 (从陈凯歌在这部影片中的频频使用的“分割线”可以看出 诸如 失明的小男孩坐在台阶的下方 其他的小孩玩闹在上方 两拨孩子之间哪到由台阶构成的“分割线” 又例如 低机位 平视 侧面去拍失明小男孩 放映机又在他和其他孩子之间划出了一道“分割线”这部《朱辛庄》视听语言并不炫技 但是陈凯歌的高光就在于利用了环境中自带的因素 造成了深深的分裂感(例如霸王别姬)陈凯歌导演总是利用环境去表达人物的感情 利用客观表达主观的感受 也是 第五代导演的共性。第二重意味则在于 几位不同的小男孩 在本片中不仅仅代表着小孩子的身份 众所周知 这是献给戛纳的三分钟短片 陈凯歌在《朱辛庄》中 赋予了小孩子更深层次的含义 由孩子蹬动自行车这一行为导致了电影放映机的运作 在故事背景1977年的暧昧时间条件下 其实就在影射第五代导演自身 三十年的变迁充满了自我致敬 小孩子象征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萌芽期 同时小孩子也象征着第五代导演在1977年同样也处于一种“孩童般”的探索期 电影这一综合艺术 由政治 经济 艺术 科技这四架马车共同拉动的 但凡这四点彼此之间的牵制有所失衡 电影的发展就会是不完美的(李栋宁《电影的历程---电影生命周期研究》失明的小孩子第一重意味象征着 在失明状态下继续的对电影保持着高度的热爱 这是陈凯歌所想要表达出的态度 二是 在经历过政治高压的时间段 观众们对发现电影是一门艺术是有所蒙蔽的 不完全的 第三重意味 自行车作为当时(1977)的主要交通工具 陈凯歌在这部短片中也将其完成了符号化 这里面的自行车 不仅仅是单纯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在现实世界中承担了“路程”这一作用 而在观众的精神世界里 自行车也完成了将观众送往另一个世界的功能 (从 小孩子将放映机的线连到车轮上 车轮的转动 透过光 像极了放映机)同时陈凯歌通过老式自行车向全世界观众展现了中国电影以及中国社会的整个历程。
电影中的画外音也承载着陈凯歌的野心 《朱辛庄》整篇充斥着卓别林电影的画外音 并且在孩子们蹬动自行车是 有正反打镜头交代影片和孩子们的状态 放映中的影片与观看的孩子们形成了一种同步与契合 影片的情节变成了孩子们心理状态的外化(同时 电影的声音也是失明孩子唯一能感受到的 代表了中国电影观众在当时的领略能力的欠缺)在影片放映过程中 一幕 卓别林进戏院表演 屏幕里的观众发笑 屏幕外的孩子同样发笑 电影对与受众的收获从单方面的 变成了双方的 陈凯歌对于电影的表达再上一个台阶
这部影片前面都是肤浅的 表达手法并不能算真正的大师 但最后的结尾十分出彩 男青年拿着手电筒赶走孩子们 现场只剩下失明小男孩一人 台词:叔叔 能不能让我看完这场电影再走 “影片在此处的意义直接完成了质变 其他孩子的离去代表着失去了电 电的消失帷幕就会变黑 小男孩是知道这一点的 但是他的请求让这一画面变得有趣起来 电影放映的中断(带入中国电影发展史) 究竟是电力(代表着客观的硬件条件的失利 还是 人为的操作导致)陈凯歌总是喜欢发现问题 并不解释 将问题抛给观众 从而获得观众发自内心的思考
影片最后 一位盲人出现在现代化的电影院里 使得整部电影直接被分割 有种宣扬 有种无奈 既然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哪就停滞在黑白吧 这部《朱辛庄》是陈凯歌精心布置过的三分钟的镜头没有多余 但设置的过于粗浅 解度性变得多样在一定意义上又杀死了解度的角度 弊大于利
r
2011年的平安夜,我在学校小礼堂看了这部电影,当年醉心于各个导演独特的镜头语言。时隔六年再看,我在其中找到了电影的“纯度”。
能在一部电影里一口气领略33位导演的才华,真是饕餮盛宴啊!每位导演虽然只有三分多钟,但个人风格非常明显!张艺谋、王家卫等一眼就能看出来!30位导演讲述他们要讲的与(看)电影有关的故事。展现不同国家、年代的电影。个人最喜欢北野武、拉斯·冯·提尔、波兰斯基、奥古斯特和侯孝贤的短片。
巴西导演整了个相声上来!!!! 闷到一种境界了
3分钟,大师手里一个长镜头的时间都不够!看的也莫名其妙~
张艺谋和陈凯歌那俩最假模假式。
半命题作文。拉斯·冯·提尔《职业》终于黑色幽默了一把、安哲罗普洛斯《三分钟》老掉的让娜莫罗的独白、北野武《美好的假日》重见少年安藤政信、王家卫《我走过9000公里把它给你》依然暧昧、《距戛纳8944公里》好拉丁好欢乐、《是梦》……这个,发自肺腑的喜欢蔡明亮的请举手?
张艺谋的短片让我深陷回忆,罗曼的短片让我发笑、达内兄弟的短片则是让我感动....其中不乏一些短片让我印象深刻,但是更多的却是让我毫无感觉,不觉得有好的地方。
33位导演的作品,张艺谋、陈凯歌双双垫底。总体来说,作为拼盘电影,并不成功。
有几个真是非常有感觉!故事能在三分钟里讲好,绝非易事。王家卫那个真是特点好明显啊……呵呵
有几个还不错,但有些则是明显在生硬的凹形式,比如陈凯歌那部盲人小孩看电影并且从幼年跳到2007年how times fly的烂梗;侯孝贤那部刚放出来我就猜到大概是他吧然后舒淇出来我就肯定是他了,我好牛逼啊;短篇集看到现在还是《巴黎我爱你》最好;再说一遍阿尔托好美!!!!
戛纳组委会在2007年5月20日放映,包括了35位著名导演为了庆祝戛纳电影节60周年而拍摄的3分钟短片。很多熟悉的导演参与,中国的就有侯孝贤、王家卫、蔡明亮、张艺谋和陈凯歌。正片没有收入科恩兄弟和大卫·林奇的短片,波兰斯基的《情色电影》那段是个亮点,感觉是由一个笑话改编的
老师说,张艺谋那段是全片最差的?……我对此保留意见。—— 献给费德里科·费里尼。… 2.北野武《美好的假日》3.西奥·安哲罗普洛斯《三分钟》…5.南尼·莫莱蒂《电影迷日记》6.侯孝贤《电子公主电影院》7.让-皮埃尔·达内《在黑暗中》8.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安娜》9.张艺谋《看电影》…11.简·坎皮恩《虫子女士》…13.阿基·考里斯马基《斯普特尼克铸造厂》…15.尤瑟夫·夏因《47年后》16.蔡明亮《是梦》17.拉斯·冯·提尔《职业》(我也曾写过类似的故事)……20.格斯·范·桑特《初吻》21.罗曼·波兰斯基《情色电影》…23.大卫·柯南伯格《直播…自杀》24.王家卫《我走过…》25.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我的罗密欧在哪》26.比利·奥古斯特《最后一幕约会》27.伊利亚·苏雷曼《笨…》28.维姆·文德斯《战后的和平》29.陈凯歌《朱辛庄》…
三分钟依旧上演着感动。★★★
在看这最后一片时,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每见一个角色抽烟,自己也就来上一根,2个小时下来一共是8根,其中还包括一根对应角色的雪茄。这里面没有算上《笨拙》里靠墙的一个路人,《是梦》里2根烟接得太紧我也合并了,《晴朗的一天》里扔在地上的7个烟蒂,噢,饶了我吧!我觉得电影业完全可以向烟草业抽成
又随意翻看了这部片子 有个想法 柯南伯格的那个犹太人自杀的短片 最后如果让他把枪口突然掉头 对着镜头猛开一枪 也许比这样不了了之更好
挺不错。我也爱看电影,不过我老是觉得电影的作用被夸大了。
很多人在做小事之前,都想做大事情。
早在07年,戛纳就知道大腕儿扎堆=热门卖座了,这部戛纳60周年献礼片“坎城大业”云集了35位知名导演,每人交了三分钟的命题作文。看的时候给每部短片都做了笔记,少了票房或者影评人的压力,导演们更像是玩票一样,嬉笑调侃,抒发感情,言论自由。也许质量参差不齐,但看完你会更加热爱电影
有些人真是黔驢技窮,有些人真是老而彌堅 (fond of: Jane Campion, Atom Egoyan, Olivier Assayas, Lars von Trier, Roman Polanski, David Cronenberg, Walter Salles, Ken Loach)......那麽我們干嘛不去踢球?!太快活了!
男朋友的外公也拍了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