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汉君
心理学中,把爱情定义为 “性、美感和依附”的三种需求与体验的过程。而对于婚姻,则升格为“情爱、理解和相互依附”这三点上。并非婚姻内的“性”不重要,而是让“性”扎实的隐含于这三点之中。恋爱阶段中的“爱情”与婚姻中的“情爱”,差别在此。由此来理解俄罗斯电影新作《将爱放逐》(2007),或会更容易解析这微风中不堪一击的脆弱之花。
这部由安德列·萨金塞夫执导的影片,从另一个故事层面,颠覆了我们几近枯竭的想象力与观影陋习。男主人厌恶了城市喧嚣的沸腾生活,带着漂亮的妻子和一对可爱的儿女,来到优美的乡村祖屋度假。一家人整天沉静于草丰水美的田园风光中。如诗如画的美景,也只是浮光掠影的白鸟。与其说夫妻俩留连于清新的绿色和纯净的空气中,不如说,在他俩的内心,悄悄开始着另一场“喧嚣”。
他们几乎没有交流,没有关切,只有出奇的平淡。静默之中,往往是暴风雨的前奏。电影从始至终,就定格于一种无比沉静的冷色调中。每个画面似乎都精心雕琢,又如此的随意和自然。俄罗斯电影向来有构建如油画般精致的习惯。在优雅的画面中,当妻子平静的对丈夫说:我怀孕了。丈夫很惊奇。然后妻子仍是静静地说:不是你的孩子!此时的丈夫只有愕然,甚至有一些惶恐,但没有歇斯底里。他对她说:在孩子面前,我们还和以前一样吧。
于是日子还是如驰骋在远山前的草原一样简单和安然。但丈夫还是忍耐不住“扇”了妻子一巴掌。他要她必须“打掉”。妻子黯然同意。丈夫向弟弟倾诉这件无可挽回的事。弟弟帮他请来了最好的医生到屋子,帮嫂子“打掉”。同时,打掉的还有她最后的“希望”和盎然生机。绝望之中,妻子吃药自尽。真是“祸不单行”,弟弟自责中,心脏病突发而猝死。
在一个雨天,他找到了他认为导致妻子怀孕的这个男人。这个男人,平静地向他倾诉了他妻子的故事。原来是在丈夫出差一段时期中,虚弱的妻子,曾得到过这个男人的照顾与精神抚慰。虚弱与身心俱疲,来源于她对丈夫的爱。因为这些年以来,丈夫不再像以前那样爱她,不再愿意跟她沟通交流,不再与她亲密无间。她只感到失望和冷落。如灰烬的婚姻,却要履行妻子的一切义务。而丈夫却无视于她的存在。只当是一个保姆或一个虚拟的游离。
由此,她编织了一个无情的谎言:我怀的不是你的孩子。其实,她并没有偷吃禁果。只是她觉得爱情早在婚姻中夭折。即使怀了丈夫的孩子,也如没有一样。男人总是以为一切理所当然。可人是情感的动物,精神需求永远不可小视。这恰恰又是男人最容易忽视的盲点。这部150分钟的电影从始至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悲情和伤怀,但出奇地安静。越是淡淡的,越易让人慢慢咀嚼。
俄罗斯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地位逐年下降,得奖影片也越来越少。但悠久的文化传统,总是让我们有所期待。苏联电影如《士兵之歌》、《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两个人的车站》和纪录片《掌心》等,当然包括塔可夫斯基等人的电影,都是常看常新的佳作。特定的历史时期,能拍出这样的影片就很不容易了。进入新俄罗斯时代的这十几年中,如《小偷》、《高加索俘虏》、《烈日灼身》等,都是不错的电影。
同样拍于2007年一部墨西哥电影《寂静之光》,沉静的风格与《将爱放逐》很是接近。导演卡洛斯·雷加达斯曾执导过《天地悠悠》和你认为只拍了半部影片的《天堂里的战争》。而这部《寂静之光》,显然,导演是有备而来。虽然只是一个婚外恋的故事,但格调极不一般。
电影始终不惜用大量的镜头,去观测黎明前后的自然景观变化,映照着大地的生命波光与微茫。在简洁与静美的景色中,埋藏着如流水冲刷的诗意情感。一番“巫山云雨”之后,总要复归平静与乏味地现实。生活总是环环相扣,又总是顾此失彼。鱼和熊掌永远不可兼得。好事不可能让一个人占尽。坏事也不可能让一个人全占。
生活的很多悖论与冲突,戏里戏外,同样不可解析与复原。弥合的瓷器再精美,终究有了裂痕。但这并不妨碍日复一日的生活。生活并非穷途末路或不可原谅。生活总是需要“得忍且忍,得耐且耐”。否则,只有寂静之光后的将爱轻易的放逐。放逐的,还有浪迹的心和形骸之物。
想想那些智慧的头颅所经历的爱情,也不过如此。这些沉迷于爱情中的人,热血喷张又神经大条。相对来说,女人比男人完美些,善良些,理性些。即使看看缪塞这样的情种,在写给乔治·桑的情书中,满纸那个肉麻呀,真是烧得可以。并非他说了那么多“爱啊,宝贝呀”这些矫情的字眼,而是他的“爱”过于自私、专横和不定。照理说他小于乔治·桑八岁,更应带些光芒给痛苦的乔治·桑,可他没有,他带给她的只有无尽的责备与荒唐的呷醋。
乔治·桑是一个心胸很宽广的女人,虽然她的婚姻不幸福,跟大作家梅里美的感情也早己形同陌路,但她还是坚韧的生活着,按现在来说,就是心态很阳光。实际上,一开始,她就对缪塞的疯狂求爱是保有一分冷静的,但她还是抵不过缪塞的“狂轰乱炸”,心甘情愿的接受他的爱。她像母亲一样照顾病中的他。事实上,他在信中也称她为“亲爱的母亲”。常说“男人永远长不大,永远像一个孩子”,这倒找到了一个生动的佐证。问题是轮到乔治·桑病倒时,缪塞非但没有尽心尽力的照顾她,反而责怪她为何生病。诸多怨艾,简直就是匪夷所思。
在1834年9月7日乔治·桑给缪塞的一封信中开头伤心的写道:“我在小树林里,垫着一个画册给你写信。我来这里散步,感到孤独、悲伤、心碎;我就在这里读你从巴登写来的信。唉,多么不幸!这都是怎么回事?我们这份感情应该改变一下了,就它的性质来讲,不应该再给任何人带来不愉快了。为什么你老是忘记呢?”在1834年10底,她给缪塞的一封信开头这样写道:“当梦寐以求的幸福就在手中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指责,你会把过去曾经接受下来的东西变成我的罪过。”
一个只愿沉迷快乐而不愿分担痛苦的人,注定无法得到尽善尽美的爱。他们分手也是理所当然。可分手后,缪塞仍是神经质般的责备甚至辱骂。乔治·桑都表现得很大度。她后来跟肖邦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在恋爱中,女人的付出的确比男人周全得多。
如巴尔扎克与韩斯卡夫人的爱。一个在巴黎,一个在遥遥的乌克兰,且正“相夫教子”。真佩服巴老这“愈挫愈奋,屡败屡战”的精神,正是他的十七年中的坚忍不拔,才终于让那位夫人舍家远赴巴黎与巴老完婚。虽婚后半年,巴老就故去,但的确感叹爱情的奇妙之处。你想,若巴老不走得那么早,难保他与韩斯卡夫人的婚姻能维持到长久。也许他追求的很多东西都被赋予了理想与美好化了,一旦走进现实,即会破灭,幸而他走得早,才留下这段跨越时空的,所谓“终成眷属”的佳话。
男人追求爱情的想象力与热力往往是“人来疯”,空前高涨又饱满,而实现之后,又总是喜欢“从现实中找差距”,有点像我们党的小组讨论会。结果是高亢消退,热情不显,有“过把瘾”就死的意思,或“掉转枪口”寻猎下一个目标。这类“人来疯”的男人,按现代来说就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无独有偶,劳伦斯当年对生活在慕尼黑的弗丽达·维克利夫人也是穷追不舍,当然,他们“终成眷属”。似乎这些伟大的作家“前赴后继”,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生活的困窘。不是说他们没有爱,相反,你认为他们对爱是认真的,只是他们对于爱更多的有些“歇斯底里”。只是他们爱的对象更需要“夫人”这样的角色,才能喂养他们的“爱”,才能实现他们创作的理想。
《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肖霍洛夫说过:从事创作的人,最好是找一个富家之女结婚成亲。至少不会为生活无着落而发愁。于是,你多少会理解巴老和劳伦斯他们。美国舞蹈家邓肯与俄国诗人叶赛宁的婚姻,虽然年龄相距甚大,却给他们带来了些生活的安宁和快乐,这既是诗意的,又是现实的。但最后仍是无果而终。高更为了生活而放逐自己,远赴太平洋塔希堤岛,与一土著女孩成婚,竟完成了他人生的一次飞跃,成就了他辉煌的画作。而劳伦斯与那位德国贵夫人的婚姻,终让劳伦斯写下很多光辉的诗篇、游记等优秀作品。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岁月崩溃,生活渐远,留下来的,却只有这些伟大的作品。我们不会再对他们的人格缺陷随意责备,反而只有深深地的同情。我们更会感佩这些气度如大海般广阔又无私的女性。从某种方面来说,正是她们成就了这些天才的创作者。
正如满溢着幸福滋味的劳伦斯,在1912年5月17日给弗丽达·维克利的一封信中所说的:“你使我想起莫伯桑的短篇小说。一个意大利工人,年轻人,乘火车去法国,没有钱,有很长一段时间没吃东西了。有一个女人乳房里满是乳汁—她是去法国当奶妈的。她满是乳汁的乳房胀得生疼—年轻人则饿得有气无力。他们彼此将对方从痛苦的境地里拯救出来,各自得到了实惠。”
2008、7、17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将爱放逐》,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矛盾夫妻们互不信任的评价了!
墨夜轩:
过于压抑。
曲有误:
绝望的压抑,一种不想重温的煎熬。
莫扎特仑苏:
画面中透出不少老塔的影子,但真的没必要。
我们敏熙:
几乎是一部悬疑片了,而女主角则是那个“谜”。
杰夫江:
100分钟能讲述完的情绪和内容,拖沓成157分钟,影像再“好看”又有什么意义呢?
法罗岛帝国皇后:
塔里塔气的,《将爱放逐》的丈夫和《回归》的父亲是同一类角色,杀之得救赎,顺之堕地狱。
果树:
油画质感的摄影好评,如此沉重又如此篇幅让人想起俄国大部头小说,但这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看下来真的是太煎熬了。
松野空松:
在2:17:43时,薇拉看着罗伯特站在苏联标志性墙画,她久久得站着,望向那一边,结合最后薇拉哭泣的告白或许有另一层解释。
RIVER:
问题出在文本上,贫乏的信息量完全撑不起这个片长,各种空镜构图的确很美,但是任何意义上的泛滥和放纵都只会将观众对创作者的“爱”放逐。
Outisss:
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题材上面也不是很吸引我,但是萨金塞夫的电影技术还是那么优秀,但是整部电影总体来讲还是略显沉闷,看得有点浑浑噩噩的。
蝠蝠:
飘落的雨滴,倒映的水面,悠久的天空,注重于物体的运用这一要素自老塔之后便成了俄罗斯文艺电影的标配。选择将爱放逐也等于判了自己死刑,非常沉重,非常痛苦。
盆满钵满赵+:
我觉得是个好故事,同时我也不排斥节奏慢的电影,但在这冗长的篇幅内讲述的信息量实在太少了,想营造悬疑感一切又讲得那么明白。 惊喜的是很多画面远近层次分割的美感想到了《安德烈·卢布廖夫》。
Pincent:
广角镜头摄影如油画,大量利用家园周围广阔的室外空间,包括天气元素也利用上,而乡镇内则是清冷无人,如鬼城一般,但诚实地讲比较难以进入这个故事,难以感受到内在的情绪力量,我反而只是凝视着那些美丽的空镜。
George:
开头的公路戏、一家四口坐火车、男主的第一次奔走,这三段印象很深刻,小朋友做Annunciation拼贴那里转折得也算动魄惊心。摄影实在好看,但是很多时候导演的attribution to high culture我还是接受无能,也许这就是文化差异吧。
欧.尹:
萨金塞夫第一部,意外地还不错。男人与兄弟与儿子构成了一个阵营,他们并非无情无爱,也非爱得不深,却因未能回应女人的爱而终将爱放逐。影片沉郁的配乐可圈可点,摄影与构图极具诗意,幽美的空镜头描摹自然,更映衬出人物的喜乐疏离。尽管剧情推进极为缓慢,却也构成了独特的节奏,不失为一种影像风格。但有一说一,这缓慢有时的确让人不耐烦。
Bwheat19920313:
和《太阳照常升起》一起纳入本届我最讨厌的电影行列。萨金塞夫的温吞克制风格与激烈的家庭矛盾之间显然八字不合,本就无聊的故事在这种要命的节奏处理下显得更加无趣。另外影片的剧情也显得比较差劲,对于夫妻和隔代之间的关系波折叙述非常随意,人物似乎完全立不起来,显得非常生硬和缺乏生活真实感。最后演员的表演也不一般般,尤其是戛纳影帝的表演让人非常失望,一度让我想到《阳光普照》里那个只会恶语相向的陈以文,反倒是男主角“出轨”了的妻子在有限的时间里显得出彩而情绪饱满。影片的影像处理尚可接受,但当一出家庭闹剧被无限延伸为冗长的情绪流时,注定了它就是失败的尝试。
子夜无人:
毫无疑问,萨金塞夫就是新千年后涌现出来的导演当中最懂得呈现人与人的疏离、心与心的冷漠、不断叠加堆积后最终形成雪暴般绝望的那一位。让误会变成无法挽回的,女主角难以理解的行为动机是一层,男主角过剩自私的占有欲和控制欲也是一层,但真正致命的是这两者对撞到一起之后,就像他后来拍出来的那部电影一样——“无爱可诉”。因为无法互诉衷肠、每一次相对只剩下失语,所以信息的交互全都紊乱、悲剧的造成几乎已经形成不可逆转的定势。 但不吐不快的是,文本上先入为主的预设浓度实在太高,这两个人之间情境式的套招感,就像《殡之森》中女主角最后一定要向一片幽冥传达音乐声、《精英部队》里男主角结尾一定要对着屏幕露出漆黑的枪洞一样,这些很流畅却不自然的“缜密”最后都显得过犹不及,连着三部看下来居然都没有罗伊·安德森更“浑然天成”。
#FIFF13#DAY5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将爱放逐》是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的第二部剧情长篇,整体的风格和节奏比第一部作品《回归》更加成熟、稳健和自信。电影讲述Alex和Vera这对夫妻,已经有了儿子纪儿和女儿伊娃后,Vera发现又怀孕了,她谎称怀上的不是Alex的孩子,Alex对她的说辞没有丝毫质疑,犹豫过后,要求她做手术堕胎,谁知Vera再也没有醒过来。 Vera对自我有清醒坚定的认识,希望夫妻恩爱,也希望孩子们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可现实让她忧心忡忡(甚至已经得了抑郁症?)。她担心纪儿长大后会步他父亲、伯父的后尘。她对Alex说:“我知道你和你兄弟是怎样的人,还有纪儿会成为怎么样的人。” Vera对Alex越来越陌生。火车上、回父亲老房子的路上,Alex的眼神,心思从未在Vera身上停留过。在老房子里两个形单影只的陌生人,干巴巴的,就如旁边没有雨水滋润的胡桃林。相较而言,他更关心他哥。兄弟两从停尸房开车回家,Mark从前门绕到屋后方病情发作倒地,Alex的眼睛可是一直跟随才使Mark及时得救。Vera觉得Alex并不爱她,内心的痛苦却无法与枕边人交流,尝试过自杀,在Alex执意要她堕胎后她最终选择自杀再没有醒过来。极端的做法是一种果断的决绝,她拒绝这种压迫式的两性关系、拒绝与Alex继续过无爱的生活。 印度哲学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说:只有在关系中,只有当人与人之间建立了正确的关系之时,爱与真理才会出现。对真实的追寻就是处于关系之中的爱。要爱你,我必须了解你,我必须接受你所有的情绪、改变,而不仅仅将你圈附在我的野心、追求和欲望当中。没有你,我就不能生存。如果我不理解这种关系,那么我怎么会心怀有爱呢?没有爱,就不会有追寻。当Vera告诉他肚子里的孩子不是他的,他不仅没有追问,而是扔下她,山高路远要跑去找Mark。但凡问几个具体的问题(比如怀孕几个月了?什么时候发生的事?对方是谁?为何这样做?) Vera的谎言都会被戳破。 “一颗干枯的心灵怎么能够了解真理和爱呢?当然不能。 想要理解,就必须有通畅的交流,也就不能够出现任何孤立的过程,出现任何克制和保留。要领悟,就必须有爱,没有爱,就不可能有领悟。” 导演的一个个长镜头里,是Alex的一意孤行、和对问题的回避,少有的几次谈话不是一巴掌把Vera摔打在地,就是鸡同鸭讲,不欢而散。没有爱,没有坦诚的沟通与交流,他无法发现问题的真相。 这部分如果与罗马尼亚电影《铁轨边》一起比较着观看,能很好地理解关系中的爱与真理,Alex与阿迪塔对妻子声称“出轨”一事为何会有完全不同的处理。 Alex躲在兄长的羽翼之下迷失了自我。夫妻之间的问题,置当事人于事外,却找局外人商量。不是说不能找人商量,显然,Mark本身是一个彻底摒弃爱与真理的人,何以能指引Alex?火车站,两人在车里,Alex很迷茫:“我怕我会杀了她。” 而Mark的意见却是:看牌出牌,想杀就杀,想原谅就原谅,这是你的权利。Vera在他(们)面前的存在感接近于一个“物件”,任意被摆布。长兄如父,Mark的言传身教左右着Alex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第二天起床Alex暂时放弃了让她堕胎的想法,上楼把钱和抢都扔抽屉里了,下楼看着窗外的两个孩子,他通知她:“好了,Vera,去准备早餐,我们继续,你继续当他们的母亲,而我继续当他们的父亲。” 后来Robert的一通电话又唤起了他心里的恶念,强硬要求她立即把孩子处理掉。Vera被宣告死亡后,Mark只淡淡地一句:“可怜的姑娘!” 像是对一个陌生人发出的感叹。不仅没去追问“怎么会这样?她是怎么死的?” 而是强力干预催着Alex尽快把她埋了:“不要再说发生了什么,而是看看接下来需要做什么。” 生活里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一个人不经历疾病或生死离别是不可能会有完全的领悟和彻底的改变。Alex也不例外。Vera死了,Alex才渐渐醒过来,自己不能没有Vera。他很愧疚:“我好抱歉,Vera,别让我更难过,我错了,我知道,帮助我Vera,帮助我。” 后来又自责地说:“我杀了她,我杀了我太太!” 看着冰冷的Vera他还想陪着她。Vera入土后,Alex带上枪开着Mark的车回城里去找Robert,在车里意外发现了Vera的验孕报告和写的信,加之Robert知道的内情,他应该是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以及Vera的痛苦了。Vera的用心良苦与决绝是否能让迷失的Alex找到自我,领悟爱与真理,成为家庭、关系强有力的“守卫者”呢?导演对角色人名的选取也是心思尽显。Vera来源于俄语和斯洛伐克语,它的意思是“信心”、“真理”。而Alex来源于希腊语,它是“防御者”、“守卫者”的意思。电影结尾,表情宁静的Alex与开头急匆匆一门心思赶路的哥哥形成了鲜明对比。“当你敞开心扉,当你完全没有任何阻碍,当头脑不再创造,真理便会自然而然地向你走来。当头脑安静时,真理才会出现,这种安静不是强制、重复或是集中意念的结果。” Vera死亡真相的模糊处理,是导演给的绝妙一笔,既符合逻辑又意味深长。Alex肯定没有留意到Vera状态的异常;Vera自己应该也没有找相关机构诊断过;突然的死亡又没做尸检。她的死与《圣经》里的圣母玛利亚的死亡很契合。最早的文字记载,只说圣母玛利亚“睡去”了,并未明确她是如何、为何死亡的。
安德烈•萨金塞夫电影里的宗教情结一如既往地明显。在Vera堕胎之前,山坡上的羊群三番两次出现,是否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牺牲”呢?在她手术的那晚,又借Victor女儿之口在孩子们临睡前念起了《圣经》里爱的定义: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对于电影里的宗教情结,他肯定认同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观点:文化无法脱离宗教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宗教在文化中升华,文化在宗教中发展,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当人们有了精神方面的需求,便会开始创造艺术作品,艺术家便开始诞生。反之,艺术就会从社会中消失,人们便开始变得痛苦,找不到精神上的寄托,人们失去了目标,不明白活着是为了什么。当我们谈论宗教时,我认为那不单单是个人问题,它关乎我们的文化,乃至整个文明的命运。
画面美,情绪渲染得宜,故事讲述有悬念。
妻子得不到丈夫的关注和尊重,这个简单专横的黑社会丈夫,把妻子当作生儿育女的工具人,妻子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婚姻生活中感觉孤寂落寞,与丈夫之间日益疏离,双方鸡同鸭讲,最终,妻子不愿好好说话,丈夫也不愿好好听话。
这种夫妻关系很难受,也很常见。但是,说到“生不如死”就夸张了。
现代社会,离开无爱的丈夫,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并非难以想象的事情,毕竟不是安娜卡列尼娜的时代了。
选择扔下一对年幼子女,杀死腹中属于丈夫的胎儿并自杀,以如此极端决绝的行为来控诉、惩罚、报复丈夫的冷漠与专制,我是不能理解的。
也是完全不必要的。
除非丈夫是个不肯离婚的黑社会,无论跑到天涯海角也无法逃脱他的魔爪。影片也没有表达出来这一点啊!
仅为个人存档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24
看到中间部分觉得和革命之路很相似,只不过革命之路什么都拿到面上说,最终还是没说清楚。这个就忒心痛了,后半段心绞痛,盼望着盼望着就不盼着不死人了,人死了其实没那么悲伤,只是一开始有些恬淡的生活还说得过去,对比之下有些舍不得。后面的坦白,是不是所有爱情婚姻最后都这样,只是没有电影里看起来那么文艺,本土版本的悲伤痛苦也类似吧。根据个人观察,女性在婚姻理感受不到爱的,男性是不善于表达还是根本不在意这些,每天温饱解决,看着孩子长大就足够了?这些感情婚姻家庭的纷争,我得什么时候才能感同身受呢。maybe我妈能看懂这个片子,但是有可能我妈不会理解薇拉说孩子不是她老公的,然后扭头不看了,从而错失后半段能够透露主旨的精华。
还有一段思考是薇拉他丈夫,为啥在家庭产生的前后对薇拉对家庭的情感付出不一样?最近看了我是余欢水,发现中年男人的日子也挺苦的,正因如此啥都不告诉家里,一个人憋着,好不容易在大马路上想哭了都能被打断,再尝试捡回情绪又哭不出来了。这世上,谁该理解谁呢?还有苏联电影总让我想到苏联解体带给俄罗斯的巨大冲击,还有工业区黑压压轰隆隆的环境,导演想要突出啥呢?
没啥好说的了,本来只是想分享图片,上文凑字数
妻子怀孕了,孩子不是丈夫的。困局即将解开之时,情节却急转直下。一部带有强烈现场感的俄罗斯电影!甚至能够感觉到彼时天气的冷暖和空气的凝滞。
一开场大雨一来,就被压抑到了,然后这种压抑感就持续了整部电影,节奏缓慢到我非常理解为什么片中的角色都想死了。
呃,怎么说呢,喜欢这种影像风格,毕竟继承了塔可夫斯基的某种特质。比如开篇的树,很难不让人想起《牺牲》的开头,读《哥林多前书》想起《安德烈卢布廖夫》,景色表现也有他的风格。达芬奇《圣母领报》的拼图都有深意。但是,我对导演故弄玄虚遮遮掩掩的叙事风格挺反感的,特别是女主角说的那些话
萨金塞夫的电影技术上真是没话说,好与闷就取决于故事和人物能否撑住了。的确有老塔的神韵,但在同一个长镜头里时空转换是学的安哲吧,可是安哲的长镜头情感力量多么强大,因为他的人物需要那样一个镜头去穿越时间见到自己的所爱,是有灵魂的。这里就显得有些滥用了。技术真的需要建立在情感之上呀
#siff2015#第一部,也是第一次看萨金塞夫,俄氏隐喻冷酷但太沉闷了,好在油画般的影像悦目。标志性的摄影机运动和人物在画面中的走位调度构图无不大师风范,城市和村庄的色调反差,结尾和小溪的长镜头印象深刻,以及色调像极了塔科夫斯基。上海影城小厅真暗。
看了要睡着了
SIFF@影城;从第一个场景的孤树屹立就奠定基调,每一帧都可入画,尤其喜欢室内静物描写、室外写意风景,风卷草原,木屋内的光线,湖蓝斑驳的墙壁,沉静的母亲,都极其符合我的审美,也保持了导演一贯的美学思想;究竟是放逐爱,还是被爱放逐?结构精妙。
浓得化不开的俄罗斯情结。被斯堪地纳维亚半岛冲淡的阳光,以及照样浓烈的爱。当然,最后那个镜头,农妇在田地里劳作歌唱,在我看来代表了导演的一种现实倾向,以及适当的讽刺。
闷到中途溜出去找人聊了十几分钟天。
剧情比《回归》差太多,文艺闷片最难嚼,勉强3星
想不开的作女把自己作死了,全世界这样的夫妻还少么,不会调节只能每天度日如年。剧情比《回归》闷,这样的文艺片太小众,注定没票房。但镜头太美了太棒了,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挪不开眼,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画,置景和运镜都是教科书。
安德烈·薩金塞夫在《回歸》和《將愛放逐》里依舊探討如何男性如何成為真正的兒子,真正的兄弟,真正的丈夫,真正的父親。
4-4-2008 6:00pm science museum
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深深被吸引...节奏令人不能自拔
孩子拼出圣母,农妇对起欢歌。婚姻是需要合作的表演,却只有一人得到掌声。女儿唤错名字,儿子目睹暴力,窗外一场骤雨,屋内一个耳光。男人的溪谷已经干涸,在手术台扼杀骨肉;女人的爱情走向末路,用药物治愈绝望。若不能像孩子般协作,如农妇配合,婚内二人就只能像漫天乱鸟,在雨水到来前被爱放逐。
很美的电影,喜欢俄罗斯电影
虽不如《回归》震撼,看完也是沉重绝望。疏离的夫妻,干涸的水渠,重复无尽的道路…镜头语言与故事情节相辅相成,配乐悬疑且有张力,太对胃口了。
重复的生活使人厌倦,最亲近的家人使人倦怠。日复一日,平淡如水,褪去激情,爱情已死。交流阻碍,漠然丛生,心与心已经相距甚远,用离开来解决问题,是一场报复。镜头、配乐合我口味。
主席的片四部都看完了,深觉按时间顺序前三部是导演小心翼翼的试水、积累经验、致敬先辈,待到利维坦才厚积薄发自成一家。本片摄影帧帧都是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画作,移动的羊群,辛勤劳作的农妇,几乎压到山脊的云彩,甚至连墙面剥落的泥墙陋室都自带格调。
俄罗斯导演怎么出一个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