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时大家说要一起去看《声梦奇缘》(August Rush),谢晨曦问:"什么起源?"我晕倒——事实上这片子的确很晕,充斥着一切美式大片可能拥有的价值观。美国没有中宣部,但有时候效果真的差不太多……
从开头说起:
* 这世界总有人会莫名其妙欺负你,三更半夜毫无缘由把你打醒只为了说一句"You Are Freak"——要坚决抵抗这种恐怖主义行为。
* 政府和警察一样,一定一定是官僚的低效的科层的毫无同情心的,但也一定一定会有好人,而且好人一定一定会左右大局——千万要相信世界不是被白痴和贱人所统治的。
* 不能抛弃孩子——不管因为何种理由,会得到至少十一个年头"夜阑人静时""得不到快乐"(这可是原台词)的报应。
* 如果把自己的生活观强加在别人的生活上,临死也得不到原谅。
* 所有的黑人都是好人,当然其它人种也不坏,只是偶尔犯混。
* 人的一生至少要夹过一次BAND,但夹BAND不是一辈子的事;人的一生至少得从事过一次正经职业,但从事正经职业也不是一辈子的事。
* 全世界最正经的职业是投资银行,这是任何人放弃理想时的首选职业。
* 任何人都可以轻易成为投行一员——不管你荒废了多少时间夹BAND——所以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要是不疯几年这辈子算白过了。
* 尽管你是投行的,但一定会受到你所有亲朋好友的鄙视,并感到日程渐满但灵魂空虚,最后自己鄙视自己。
以上可以看出美国的电影从业人员和金融从业人员是死敌,纠结的原因极有可能是抢老婆,争论焦点应该是魅力和财力哪一个更重要——目前为止,在电影从业人员在电影里胜出,但在现实当中,结果未明。
* 小女孩听到不熟的男人称赞"你是天使",最好说"我要去上学了"然后马上跑掉。
* 男人最好有不羁的一面,否则只有连你都觉得无聊的女人愿意跟你一起,最可怕的是她还死活要去见你的家人。
* 如果不带女朋友去见你的家人,你会被蹬;如果带你女朋友去见你的变态家人,你会被蹬得更惨。
* 音乐和宗教是最好的救赎。
* 机会遍地都是,加入丐帮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 不管你是多了不起的天才,一定要上学,一定要上名校,如果找不到入学机会,就去教堂找上帝。
* 自由平等博爱无处不在,尤其是在学校和教堂里。
* 你随时可以参加董事局会议,在会上,他们会回答你一切问题。
* 邻居的话最不靠谱。
* 易拉罐没有准确地丢进垃圾桶,一定要去捡来重新扔一遍,最好还要扫荡一下垃圾桶四周有没有其它垃圾需要整理。
* 只要你NB,离开一个领域十多年,这个领域的每一个人每天都会记得你。邀请函会像银行账单一样每个月寄到你邮箱。
* 听古典音乐和听摇滚的人是一样多的。
* 最后——当然是——要信上帝。
不太喜欢小主角,这个小男孩在Finding Neverland里面也饰演了一个个性相似的小孩——离群索居沉默寡言,但一旦发言则一鸣惊人,不是"我内心深处的乐音到底是从哪里来"就是"我不能欺骗我自己"。OK,不能怪这小男孩,只能怪编剧的脑子和导演的诠释。
——我觉得,天才绝不是生来就像个大人,而是一辈子都像个小孩。把天才理解成这样只能体现成人世界的懦弱和悲哀。
冉冉说看假电影更让人想哭因为我们活得太真实。嘛叫活得真实?我真的觉得咱都活得挺假的——这算不算真实?可能冉冉的意思是现实生活有太多憋屈和残忍,所以美好的东西哪怕很虚幻也值得感动吧。我承认这片子让我有想哭的冲动,也承认里面宣扬的大多数观点都是对的——至少是有益的——但这种感觉就像被挠胳肢窝时发笑一样让人觉得不舒服。我相信身边大多数人早已陷入犬儒主义的酱缸并对传统的中国式抒情倍感恶心,而我则开始对这种美国式的煽情与滥情反胃了。
其实我并不难以打动,陈培勋的《我的祖国》、郭文景的《御风万里》跟威廉姆斯的《召唤英雄》和埃尔加的《威风凛凛》一样,都让我头皮发麻激动不已。音乐是我来看这部颓片的唯一原因。关键在于,我不偏爱哪种煽情方法,也不偏恨哪种抒情方式,我只是觉得感动不能做成胶囊随水吞服而已。
1,大约一年前,我开始直觉地不喜欢《August Rush》,原因是在奥斯卡的颁奖礼上,他们表演的电影插曲把一个教堂布置在了舞台上唱颂歌。我以为那是对我这样的无神论者的冒犯。例如,虽然我反感基督教,但我不会在公开场合宣扬他们的教义是多么的虚伪,因为我不打算冒犯那些在情感上很依赖宗教的信徒。最近有人在网络上说,《声梦奇缘》很棒。我一下没有反应过来那就是《August Rush》,所以就去看了,看了以后还是觉得不喜欢。
2,其实《August Rush》并没有显式地歌颂上帝,但是其中的宗教意味是非常浓重的。不仅有音乐神童在教堂里演奏,教堂顶部就泻下光辉的镜头,还多次出现这样的场景:某人说他的音乐从何而来呢,然后眼光就向上移动,同时镜头视角也向上倾。
3,既然神童的音乐是来自神,那么当然如何吹嘘都不过分。所以神童第一次摸到吉他,就能玩出超炫琴技。可是,我知道电影中抚摸琴弦的那双手一定是替身的手。我知道那双手的主人一定花了无数的时间心血在练琴上。那么这电影把这种技艺归于上帝恩赐的神童,难道不是对那真正的琴技高手的侮辱吗?
4,我以为这电影最大的问题是,他的制作者们认为,把一些美好的东西,例如爱情、音乐、相知、友爱等等堆砌在一起,就可以感人了,就可以催人泪下了。看看那神童的父母是如何相遇的?他们两个人晚上无聊,离开了聚会,在天台上相遇,然后一见面就觉得对方是自己的另一半。在天台上过了一夜后,第二天就再也不见。隔了十一年后,还念着对方。这不比琼瑶阿姨写的东西还狗屁吗?制作者把这样的东西拿给人看,还指望观众能被这样明显是谎言的东西打动,其实是非常的没有诚意,非常的投机。如果我被这种东西打动,我是不会原谅自己的。
5,电影的音乐的确不错,很好听,对我这样一个外行的耳朵来说。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blog/cns!A80F5D17DD9D10BF!7174.entry
很有深意的片子
本片极度宣扬先天遗传基因绝对论,极力打压后天努力成份,并搀有超自然后现代魔幻主义元素,不建议少年儿童观看…片子虽然有点扯、有些烂,不过我喜欢;片中的音乐很赞,说实话本片买原声碟的意义远大于看电影本身
我们联系的纽带是什么?他和她联系的纽带是音乐,一夜情却痴痴等了近12年,一个孩子为了找寻自己的父母也等了12年。我总觉得父母与孩子之间,恋人之间是存在着某样微妙的纽带的,就像是传说中的红线一般。我们也许分隔两地,也许现在还未遇见,但是总有一种莫名的东西牵引着我们向同一个地方前进着。这部电影的纽带是音乐,当三个人一起奏起音乐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空间就打开了。我不知道我要和你一起做什么事情,我们之间的空间才能够打开,某天我们遇见了,我轻轻的说:原来你也在这里。
那晚在中央公园的拱门下弹琴的人,应该就是罗宾·威廉姆斯吧。
海默笑的时候 就是天使降临人间的时候
这么俗的一个故事拍得我的心一颤一颤的,鼻子一酸一酸的,果然,爱和音乐缺一不可呀。如果再紧凑一点就满分啦!
故事老套了点,主角还是那个小男孩
大赞!!
迪斯尼式煽情梦幻大戏,实在俗得可以……但是一定能煽到你……
很烂的煸情片
总觉得结尾应该再俗一点就皆大欢喜了。比如来个全家大拥抱之类的:)
片中人物自我陶醉的成分比较多。。
又哭了。
laughing tears
为毛我觉得很真切
《梅》
没办法,都那么美。
一晃眼10多年过去了,生活在孤儿院的少年奥古斯特(弗莱迪•海默 Freddie Highmore 饰)坚信自己的父母还在世上,于是踏上了漫漫寻亲路
高中音乐课老师放给我们看的真的好好看!
这么可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