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椒的味道,是又辣又焦,就像太阳一样; 盐的味道, 有需要时可以为生活增添点情趣; 肉桂的味道,既苦涩又甜蜜,就像女人一样。” ——《香料共和国》 《香料共和国》看似是一部大谈美食的电影,但事实上食物不仅仅是食物,香料也不仅仅是香料。Fanis的外公用香料摆下星阵图,姨妈用食物的味道唤起家人间的温暖。片中Fanis的舅舅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看地图的人和看镜子的人,看地图的人将要远行,而看镜子的人准备回家。而在导演塔索斯·布尔梅提斯的眼中,食物意味着流落“异国”的伊斯坦布尔人回家的唯一途径。”
影片选了一个微妙的切入点——香料。伊斯坦布尔从古代起就作为东西物品交换的重要港口而繁荣,香料市场是伊城旅游必到之地。而食物,民以食为天,它更代表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国家政治与个人命运的结合在这部电影中不仅仅只是一种噱头和影射,而是实实在在的干涉,以食物作为勾连,政治对每个人心灵上的创伤,被导演处理得像稀松平常的对话一般,甚至带着优雅的幽默,云淡风轻。
电影关于美食,内容却说的是故乡——伊斯坦布尔。祖父、父亲、Fanis都是希腊人,信仰东正教,故乡却是远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祖父一辈子都没有离开,也根本就不想离开。《香料共和国》最重要的命题,不是被土耳其驱逐的希腊人,也不是被希腊人看作异族,更不是关于夹在土耳其与希腊这两个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政治争论,而是关于一群被困在过往的历史中,无法被定义的古老族群身份和记忆失落的现代悲剧。这一点从影片的希腊文原名可见一斑。
在原希腊文的片名“Politiki Kouzina”中,其实是包含着两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首先从字面意思看,“Politiki”指的是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的城邦,“Politiki Kouzina”顾名思义就是“属于这座城邦的菜肴”,但是往更深的意味去解读,不难发现在希腊语的字母转换之间,“Politiki Kouzina”可以引申指“the politics of the cuisine”(美食中的政治),这一点在英文片名的翻译中是完全体现不出来的。导演在其中回忆的不单只是被驱逐的过往,更多的是隐藏在味道之间的故乡——伊斯坦布尔,陷入游离状态的自我文化归属才是这部影片忧伤的所在。
影片将历史的离散作为最核心的主题,通过前菜、主菜以及甜点三个部分分隔整体。第一部分在伊斯坦布尔拍摄,以Fanis一家的流离失所作为契入点。从拜占庭时代开始,希腊裔少数族群在土耳其的社会地位一直暧昧不清。从1922年奥斯曼帝国的分裂到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希腊与土耳其两国开始长达数十年的《希腊-土耳其人口交换公约》,土耳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镇压政策,迫使其境内百万希腊人迁出。例如,二战期间为非穆斯林建造的劳动营,以及在同一时期对非穆斯林征收的财富税(varlık vergisi),引致成千上万希腊人的经济崩溃和死亡;1955年9月,制造社会恐慌,迫使希腊人伊斯坦布尔大逃亡推动了人口外流;1964年罗马人(Ῥωμαῖοι Rhomaioi)驱逐法令;直到1978年,土耳其境内希腊裔人口锐减至7000人。这一交换强迫约150万来自安纳托利亚和东色雷斯的希腊人,和来自除西色雷斯以外的整个希腊的50万土耳其人重新定居。
Fanis一家的撤离便是从1964年法令颁布的前夕开始,作为世代居住在伊斯坦布尔的希腊裔族群,影片的第一部分通过祖父与Fanis之间家族饮食文化的传承,带出了这一群体的集体文化和生存哲学,以及家族聚会谈话时,希腊族群对于彼时社会紧张气氛的恐惧。直到1960年起,塞浦路斯从大不列颠帝国殖民版图中独立成为共和国起,土耳其开始以前主权国的身份意图吞并塞浦路斯,这一举动激发了希腊人和土耳其人更加白热化的敌对状态。Fanis一家除了祖父外,所有人一夜之间被警察带到边境,迎接他们的是另一张冰冷的警察面孔,所谓的“祖国”只是把他们当成同一血统的难民,所谓的“同胞”视他们的土耳其口音为笑话,影片的第二部分写满了格格不入。
导演塔索斯·布尔梅提斯以自身经历创作的《香料共和国》,借Fanis的处境发出文化归属与身份认同的双重拷问——何处是我的家。故乡的驱逐和故国的疏离让Fanis不得不重新思考自我身份精神归属。食物与烹饪带来的感官体验,让他在物质中找到一种高概念性的认同感。味觉上的体验开启了异常特别的世界观,不为流离失所的经历而破裂的文化链条,让身处希腊的Fanis依旧保持着,伊斯坦布尔香料店中感受到的体验。Fanis对伊斯坦布尔的记忆,以及自我身份认同,都与味觉感官直接相关。
在电影所描绘的伊斯坦布尔味道地图上,这座城市属于人民,而不是特定的地缘政治身份。味觉感官上的差异,这种文化的感性地理特征,对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族群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导演选取了只有熟悉伊斯坦布尔味觉感受和视觉景观的人才能获知的电影语言,在某种程度上“隔绝”了外人在视觉上的文化理解,同时通过味觉感官唤起对城市的记忆。
同样地,影片中的希腊裔伊斯坦布尔人来到希腊后,依然根据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来确定方位,存在于脑海的记忆地图。当他们离开伊斯坦布尔时,带走的是隐藏在食物味道中的记忆体,即便离乡背井也还能指引着他们,“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当片中一位老妇人发现Fanis在毛绒藤叶中放糖时,马上辨认出同样来自伊斯坦布尔的同乡。味道所创造的纽带,形成了这个特殊群体对于伊斯坦布尔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
从这个意义上讲,食物是这部电影主题的基本来源:通过不同的食谱和配料,不同的记忆变成的生命印记,打破地缘政治的边界,以食物作为身份认同的入口。本周五将放映VCD影促会2018年秋季“及时飨宴”唯一一场《香料共和国》,机会难得,一同来苞谷汇以美食打开味蕾记忆。
参考文献: 1. Aesthetics of Displacement: Turkey and its Minorities on Screen,Ozlem Koksal, 2016, New York and Lodon, Bloomsburg publishing. 2. Istanbul and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Ottoman Empire, Bernard Lewis, 1963,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p 29. 3. "Rūm"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 Alexander Kazhdan, 199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ol. 3, p. 1816. 4. The Greek minority of Turkey, HRI.org, Retrieved 22 January 2017.
浓郁而飘散着香味的土耳其美食
香料,也是可以用来做画的
看完后我花 了一个小时跟纠纠吵 争论这个片到底好不好看
很灿烂
土耳其香料
你是什么味道的
爱生活,爱香料。
冲着吃的去的,我太肤浅,没感觉
关于美食、香料、故乡和爱情的故事。电影篇张感好,故事娓娓道来,看完会向往土耳其这个神秘的国度。
整個形式都像天堂電影院的翻版,但香料的特性卻發揮得不得要領,導演在童年回憶、成長歷程、離別重逢這些大方向上的把握,火候還不夠,以致淡乎寡味,前後照應沒達到預期效果。
超喜欢那个爸爸,还有男孩做的茄子。音乐很美。
之前营造的很棒,结局应该还能更好。
小茴香味道强烈,能让人变得内敛,肉桂能使人两情相悦。很喜欢这部电影,像读一本书一样。看这部之前,已经好久没有一部一看名字就直觉会好看的电影了。
战争没有带走他们的生命,却带走了他所有的爱
在中文大学逸夫堂看。幽默得很恰当。结尾稍稍有些弱。
看完想立即打包飞去伊斯坦布尔
饮食也可以是一种爱国的情怀...
喜欢
「星空中有我們看得見的東西, 但也有我們看不見的東西. 食物也一樣, 只要好吃, 看不見鹽巴又何妨? 但精華就在鹽巴里.」「美食當前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問題不在食物, 而是同桌吃飯的人.」@SHIN
D9 C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