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SpaceX的纪录片《回到太空》🌟🌟🌟🌟🌟
之前一直觉得特斯拉作为马斯克的重要产业之一已经算电动车届的Apple了。这次看完SpaceX的发展史,甚至想要消费一些马斯克的产品(可能目前只有特斯拉了)或者贡献一点力量
和乔布斯一样,马斯克也是满腔热血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几点从纪录片里知道的:
1.这个旅程居然持续了18年(2002-2020)才终于有了期望的结果(演示任务二号实验成功)
2.作为私营企业与NASA合作,双方都克服了许多争议的声音
3.🇺🇸漂亮国在几次毁灭性的灾难后一直是通过俄罗斯送宇航员上太空的,所以SpaceX的成就意义非凡
4.马斯克从PayPal挣钱,在SpaceX花钱,尤其早期完全在为爱发电
5.SpaceX的核心理念之一是通过大量的试错、极限实验获取成功的宝贵经验
6.美国在上一次登月后未再次登月的原因之一是月球旅行的高额费用,同理火箭发射的费用也是航天领域的难题之一,SpaceX的目标是通过回收节省成本
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人类征服火星 👀 摘抄片尾马斯克的这段话作为结尾:
“技术不会自动改进。像古埃及这样伟大的文明创造了金字塔,但他们现在忘记了如何去做。机会的大门正向我们敞开,但我们不能指望他能敞开很久。我们得趁它敞开的时候好好利用”
In the history of spaceflight, only four entities have launched a space capsule into orbit and successfully brought it back to the Earth, the United States, Russia, China, and Elon Mush.
在宇宙飞行的历史上,只有四个将太空舱送入轨道,并成功返回了地球,那就是美国、俄罗斯、中国和 埃隆马斯克!
有谁知道,这个在30岁就已经是亿万富翁的年轻人,凭借一己之力把所有的资产投入到Space X火箭研发上,告诉同事,我的钱够咱们发射三次!
没有人喜欢失败,尤其是太空火箭,每一次爆炸失败都是在燃烧巨额的金钱。但马斯克和他的公司几乎是在拥抱失败。
有些梦想,遥不可及!但做着做着,就真的很近了,回头一看,已经和巨人在一个高度了!
近日,神舟十三号返回舱成功着陆,中国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出差半年后,终于“回到地球回到家”。
3天前,SpaceX 公理 1 号(AX-1)乘组已坐飞船返回地球的新闻,传遍了全球。
公理1号是人类历史上首个全私人、全商业化的国际空间站任务。三位来自加拿大、以色列、美国的富豪,为此次旅行支付了 5500 万美元(约 3.59 亿元人民币)的船票,登上了太空,完成了此次堪称史上最贵的旅行。
有人盛赞这次旅行,“既代表了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努力推进近地轨道商业市场的结果,也代表了太空探索新时代的开始——更多人将有机会执行更多种类的任务。”
公理1号上天前一天,纪录片《回到太空》在奈飞上线。
该片讲述了马斯克作为SpaceX创始人,潜心20年制造私人运载火箭的故事。
该片的导演是金国威、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夫妇。他们曾凭借纪录片《徒手攀岩》拿到了奥斯卡的最佳纪录长片奖。去年,他们执导的纪录片《泰国洞穴救援》备受业内外认可。
《回到太空》豆瓣评分8.7,颇受好评。
01 重启太空事业
马斯克以敢想敢做闻名全球,他一直有一个太空梦,被人称为“现实版的钢铁侠”。
年轻时,他每次浏览美国宇航局的网站,都会感慨:“好吧,很难......”
2002年,马斯克想在俄罗斯买火箭,但是失败了。他决定在美国开启自己的航天事业。
美国早期的航天事业十分出色。
1969——1972年,美国完成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开辟了人类航天事业的新版图。
自1981年4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火箭问世后,共进行了135次飞行,平均每趟旅程的成本高达16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美国航天计划整体耗资超过了200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一旦发生航天事故,航天局便会遭到巨大的舆论压力。
由于成本过高。2011年,NASA停掉了航天飞机载人飞行项目。
后来,NASA提出想将运载火箭和飞船外包给私人企业运营。但是此举遭到了美国政府的反对,他们不能容忍航天技术变成私人专属。
得知此事后,马斯克只好另起炉灶。
02 从零开始
马斯克开启航天事业的第一步,是与专业的航天人合作。他邀请了有15年火箭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汤姆·穆勒担任公司副总裁。
第二步,马斯克租下了一个仓库,用作火箭制造基地。
第三步,马斯克投入了1亿美元的启动资金。
人、场地、钱齐全,他们从研制螺丝钉到制造火箭壳,全部从头开始,目标是生产出一架名叫“猎鹰”的火箭。
马斯克告诉大家:“我只有1亿美元,够飞三次。如果三次都没成功,拿不到融资,那公司就会凉凉......”
但是很不幸,猎鹰号火箭前三次试飞全部失败。
2006年,猎鹰号第一次起飞时冷却系统故障,发动机自燃导致火箭坠毁;
2007年,猎鹰号起飞七分钟后,飞控系统的参数出现了错误导致发动机停火,火箭坠毁;
2008年,猎鹰号的一级火箭推力过剩,撞到了二级火箭,火箭双双坠毁。
三次失败令很多员工倍感疲惫、挫败、焦虑。
一位高管直言:“我当时花了很长时间才恢复过来,在家两个月没说过一句话。”
马斯克也说:“那是我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年,第一次真正面临精神崩溃。”
但马斯克深知,“你永远不会了解你的系统,除非你把它推到极致,让它崩溃。”
他愿意拥抱失败,再次出发。
第四次,马斯克团队终于成功发射火箭,并与NASA签订了15亿美元的合同。
03 永不放弃
航天飞行成本高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火箭飞行后即坠毁,多数材料只能使用一次。
为了节省成本,马斯克团队开始研究如何让火箭飞行后精准安全着陆,实现火箭的回收利用。
一位火箭专家说,“让火箭着陆确实看起来很荒谬,因为你是要让摩天大楼般大小、重达30吨的东西降落在大海中央的指定位置,操作难度高,危险系数大。”
但是马斯克没有放弃,SpaceX的技术部门苦思冥想,在火箭上安装了被称为“网格鳍”的着陆腿、引擎、传感器和驱动器等装置。他们通过先进的算法引导火箭飞向着陆地,并使火箭在下降过程中减速,令火箭安稳着陆。
2015年,二号轨道通信卫星发射后,火箭下降时平稳着陆。SpaceX公司成功完成了“液体垂直回收火箭技术路径”的技术研发。
自此,火箭的制造成本下降了十分之一。
SpaceX公司再接再厉,开始研究载人火箭。
第一次发射载人火箭时,他们遇到了雷暴天气,安全员提出了延迟发射的建议,马斯克采纳了。
火箭发射时像一枚巨型炸弹,威力强大,稍有不慎便会机毁人亡。
2016年,SpaceX发生了火箭爆炸的意外事故。发射塔、火箭、卫星都在大火中被烧成了断壁残垣。
人类航空史上的灾难更是触目惊心——“阿波罗4A”地面试验起火、“挑战者号”升空爆炸、“哥伦比亚号”空中解体……
航空事业充满了危险和挑战,但是每一位航天人都在努力向前。他们深信,“探索地球以外的太空,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值得我们冒风险。”
重回太空 我看到的是另一种生态,不同于我们是为集体争光、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纪律严明、兢兢业业、重任在肩。他们更像是一群人很喜欢这个东西,想做出很炫酷的东西,或者做出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东西。理解并且顺从自己的人性,可以看到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家庭仍是最重要的部分,虽然事业是举世瞩目的。而且个人和集体取得了一个平衡。而他们共同为这个集体做出自己认为好的事情,集体是保护他的,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战战兢兢,要被它管理的。 而重回太空这个过程,他们不是完成了就志得意满,一劳永逸,而是一条星辰大海的路,像路飞一样完成一次冒险后,后面还有更多挑战在后面。喜欢这个事,持续去做这个事,而非完成了,赚钱了,庆功了。他们享受整个过程。而这是20年,看到他们戴的口罩,有时候也会取下来。其中一个重要人物是马如龙在业余火箭爱好者活动上认识的,我觉得他们有足够的空间让这些爱好者发挥,而非隔绝在外。这就是创新的土壤吧。他们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的目标,更多是自己喜欢,并且认可这件事,而非外界给他们冠以的高帽。发射厅内,可以看到各种人,有长发的、大胡子、牛仔裤,也有spacex官方T恤,但没有那种严明的服装要求。这么多人可以参与这个过程。升空的宇航员孩子被家庭很重视,而非觉得他们这么小不懂事,或小家不重要,报效集体最重要。 所谓技术上的触动并不多。更多的是我看到这个社会的生态
影片金句: 🔑将承诺坚持到底时,能够做什么? 🔑失败也是发展的一部分 🔑一直建造东西,看看有什么突破 🔑每次发射是每一次改进的机会 🔑我们对失败感到不快,但我们也对失败带来的结果感到高兴。 🔑你永远不了解你的系统,除非你把它推到极致让它崩溃 🔑我们切到广角镜头看着这一切发生,所以这取决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发生? 观影感受🖥 看这部影片最大的被启示的一句话是“将承诺坚持到底时,能够做什么,”就是你有没有用最大的热情或热爱做的想要做的事。 还有是,“传统宇航局都是纸上解决问题,太空探索技术一直建造东西,看看有什么突破。”这就是实践中去找到解决问题,探究本质,飞船是负载的是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是巨大的。 马克斯在业余火箭项目中,发现埃隆,邀请他一起参加火箭项目,这也是在说明有一股热爱热情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会有机会被发现,埃隆也毫不犹豫答应,虽然身边的人都是劝他。这点也很棒启示,也是喜欢的事被看见时就是同频共振的号召。 第一次发射火箭失败爆炸,就对第二次重新开始进行反思,第二次再学第三次进行反思失败原因,都是在失败中去迭代更新系统升级。我看到都是火箭的发射经验的总结反思,还有怎么里面有直播火箭发射场面“我们切到广角镜头看着这一切发生,所以这取决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发生?”也是在对发生状况做第三者的眼光挖掘出对防止下次再次出现问题的反思研究。 他们对火箭爆炸的碎片回收复合建了火箭的展厅,在时间长度里,有它们的存在才有衍生迭代更新系统。同理跟对自身的失败库或失败经验的一个展示分析,失败也是发展一部分,也是成长的阶梯打底。也在让我领悟到,正因为有了过去失败经验体验才有改变才有更大空间看到有其他可能性的变化。 还有一幕是成功到达空间站后回来时,要进入大气层时,它要加大燃烧变成一个大火球才进入穿越过去进入地球。这是说明在逆行时会把自己燃烧掉,要去谨慎逆行带来的后果。 帆老师的在讲解中也补充了对天命的概念,更加深刻,在鲍勃的宇航员带小恐龙上飞船时,我真的是哄他孩子,在老师讲透它时,这是一份对孩子的牵挂或对家人一份爱的伴手礼,一份隐形的支持力量在那里。是啊,你做的每一件事离不开背后力量的支持去给予,有时一种给予是看不见的,保持一份谦卑的心,这点有点愧疚。承认这点还是做得不够好。在天命里是一起各就其位,做着一起相同的使命感导向。 只有带着爱稳定的频率,高质量去做,总比当个孤勇者的更加笃定完成。 做成一件事长期积累与失败发展都是成事的一部分,被质疑的,痛苦的也是启动保护机制测试你是否坚定,是否真心?是一次次的试金石历炼。能否沉得住心去等待去看见结果,不是着急看到结果交换利益。时间只是假命题,真正检验的是你的渴望你是否清楚要什么,才会有最后高光的收获。 跟帆老师观影就是挖宝过程,可以很过瘾叮叮叮,可以看见不曾看见的亮点。小恐龙,挑战号的女儿成为老师后启发的女孩。从外太空到孩子教育,到每个人创伤,每个人都有他独特性,没有完美人设只有把擅长做到极致完美。
2019年艾美奖纪录片导演托德道格拉斯米勒联合美国太空总署和国家档案馆联合拍摄了纪录片《Apollo 11》,2019年正是阿波罗登月整整50年,而2022年又恰恰是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的50周年,因此,这部《回到太空》更是让人感慨良多。
2022年发生太多事,一方面是马斯克雄心勃勃殖民火星的太空计划继续推进,体型惊人的重型星舰第一次实现了地面点火并将在近期首飞;另一方面是NASA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实现了第一次实验发射;于此同时,作为后来者的中国,也完成了首个空间站的构建。在人类的太空探索历史上,2022注定是极具特殊意义的一年,50年前是人类太空梦想的终结,50年后的return to space恰恰又是一次重新开始。
心潮澎湃之际,脑中回想的依然是阿波罗登月那段模糊的黑白影像中,尼尔阿姆斯特朗缓缓走下登月舱的舷梯,仿佛是有感而发,说出那句举世闻名的话:A small step for man,a giant leap for mankind。面对浩渺的黑暗,看见蓝色的地球从地平线缓缓升起,那么小,那么脆弱的一个小小的蓝点,却是庇护我们所有人的独一无二的家园。
期待人类能在本世纪的太空探索中取得更大突破!感激每一个在太空探索中做出牺牲的宇航员与科技人员!
片尾曲赞
在上海疫情最严重,且解封看似遥不可及的那一刻看完了它。被各种负面消息打散的情绪平复了很多。这是一部能让人抽离当下琐碎的,纷扰的日常之事的纪录片,让人以更大局更全面的视角与心态去看待此刻,重新审视自己。 如果此刻的人生,有更大的机会窗口展开在你的面前,那就好好抓住它吧。
精心包装的资讯重复与狭窄的角度呈现,连同此前也同样是在Netflix登陆的《发射倒计时》,至多成为对SpaceX最好的推广总结片或是有些激荡人心的赞歌。即使可能看到属于Elon Musk有些感性的一面,抑或研究中充满温度的地方,更或是它提出的“超出国度”之外的构想,但收纳于一部足够长的纪录片还是显得薄弱。“金柴夫妻档”被给予许多允许,得以触及很多难得的材料;但从《徒手攀岩》到现在,陷于可能会削弱“羽毛”的项目并不是一个积极的讯号。
其实讲SpaceX发展历程的前半部,要比讲龙飞船首次载人飞行的后半部好看得多。和后者题材接近而且拍得更好的纪录片还有不少,可只有前者才是独一无二的。身处封控中、乱世凶年般的上海,看这样一部纪录片,也差不多应了王尔德的那句名言:“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了吧~
只有太空。安慰了我的政治抑郁
让我给出一个买特斯拉的理由的话,埃隆·马斯克…
还是会有激动或者感动瞬间。
这对夫妻档拍片真稳,编排素材的能力很强,看他们的纪录片都像在看剧情片,观赏性非常高。
跟《泰国洞穴救援》同期进行吧,疫情第一年,这对导演夫妇实在太有事做了。对着两个重大事件的大量素材,做归纳整理。《回到太空》估计有从几年前就开始的跟进采访。纪录呈现方式依然纯熟而扎实,却没有《徒手攀岩》亚历克斯那样性格的主角(马斯克当然不错,某种意义也是主角,但并非他上天嘛),揪心的细节也从事件性质上比不了《洞穴救援》,因此不大可能继续无敌抓人眼球。另外,可能出于乌克兰战争和全面抵制俄罗斯的时局原因,国际空间站的两位俄国宇航员只被匆匆带过。因为中国没有参与这个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营(美方出于政治原因反对中方资金),也就没任何对同时期天宫系列发展的对比讲述。
这他妈得值一百个星!这么牛逼的电影一分十秒的主题曲,牛逼! 这才是人应该干的事情啊! 这导演真是个狠人,拍的都是狠人!徒手攀岩拍出了人的体能极限,回到太空则见证了人的智力极限!
很喜欢Elon Musk最后说的那段话:“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这(进步)并不是必然的,当人们认为技术会自动改进时,那他们就错了,技术不会自动改进,如果你看看像古埃及这样的伟大文明,看到他们之前能够建造金字塔,但他们现在忘记了如何去做,还有罗马,他们之前建造了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沟渠,但他们忘记如何去做了。1969年,我们能够把人送上月球,然后我们忘记如何去做了,机会之窗现在敞开着,但我们不能指望它能敞开很久,我们需要趁那扇窗还开着的时候好好加以利用。” 虽然这段话是建立在技术的角度上,可却同样精准凌厉地点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运动态势,更警醒着我们当下所处的位置,即重蹈覆辙的十字路口面前。人们总是理所应当地认为人类是一直向前进步的,可事实是,有时会倒退,有时会停滞,但如果不去为之奋争,便再无可能希望。
很意外,不是什么马斯克个人传记,小到科研人员,大到宏观宇宙,大小细节都详略得当,比洞穴和攀岩都更稳了,对史料递进式情绪做的很好,算是对于太空题材的一个简单尝试
扎克伯格想把人们拉进元宇宙,马斯克想把人们拉进真宇宙。我想在太空里感受自己的渺小,不想在虚拟世界里沉溺于自身的“伟大”。
像是看了两小时 porn
不愧是奥斯卡系的导演夫妇,对素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精准,观看期间几度哽咽,既感叹于世界航天已成过去时的黄金三十年,又对spacex等私营航天力量的崛起充满期待。奥巴马处在时代的交接点,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显现,终点是月球或者火星不再重要,过程已足够美丽和震撼
不能接受任何失败的NASA在纸上解决所有问题,SpaceX则一直建造东西,看看有什么突破,然后从那里迭代。这也是两种体系的碰撞,僵化的庞然大物与充满活力,敢于试错的年轻个体。
古埃及人当年可以建造金字塔,但是他们现在忘了如何去建。运气是最好的超能力。
没有人知道这个星球上有过多少个“世界首富”,但埃隆·马斯克绝对是目前最牛逼的一个。
敢想,敢干,敢失败,必成功。
就挺…流水账的。上一秒还沉浸在人类大同、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下一秒就想起来🇨🇳因为zz原因被NASA从ISS除名。坐在DEN terminal大落地窗前,看完全片抬起头正好看到一架飞机落下,远处就是科罗拉多连绵的雪山,思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