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大片应该在它面前感到羞愧。从头到尾没走神过(最高标准),虽然是持续的紧张节奏,但是不令人厌倦。
①故事:脉络简单清晰,没有多复杂,但是讲得很好。无表达企图,但是无碍。
一个哑巴姑娘目击了色情凶杀拍摄现场,凶杀是真的,不是拍摄。姑娘好不容易逃生了,但是没有人相信她。证据已被销毁,加上表达不畅,警察以为她弄错了。
姑娘回家休养生息,结果当晚灭口的人就来了,于是一直逃跑,中途遇到卧底一枚,还有姐姐夫妻捣蛋式的营救。几经波折,终于逃生成功,真相大白。
就这么两段,简单粗暴,good。
②节奏感:故事内容不多,但是从头到尾都很紧凑。也有悬念和反转。不会让人厌倦。
其中有很多微小的细节,紧张感处理得很好。原来要把片子拍得惊悚,也不一定要故事多复杂啊……故事讲得好的人,无论给他怎样简单的材料,他都能起死回生。看你用不用心了。发现材料的闪光点很重要。
另外,持续的紧张感容易造成观众心理麻木,所以适当的调剂很重要,但是又不能让他们太放松。姐姐夫妻调剂气氛,还有那个卧底。
女主还找机会露了一下肉,百忙中发展了一下暧昧对象,居然还挺有感觉的……比一些专门的爱情片带感一些。因为这个恋爱组合冲突感很强:卧底是真的卧底吗,还是骗人的?如果他是,他要怎么取信于女主?(几次被怀疑,然后被收拾了。哑巴姑娘其实也蛮屌的。)
③人物塑造:很优秀!
如果主角不是这样,配角不是那样,估计我还是会嫌弃不想看的。为什么会这样?
女主:哑巴,但是意外地不是小白菜。很干脆,笑起来甜,很勇敢。这和观众预期的不一样,观众会更喜欢她。
卧底:关于他的身份,反转了几次,帮了女主大忙。如果他帅一点,估计还会变成男神……观众会对他猜来猜去,所以会很注意他。
姐姐夫妻:角色的反转。(还附有搞笑功能)
启发:带点矛盾的角色,反而更令人关注?观众一旦开始关注一个角色,他就容易喜欢上他。
找到这部片子还是在某个推荐主角反杀类的片单里面看到的,因为看的恐怖片主角大多爱作死坑队友,还有很多迷之操作,所以想找找有没有主角比较聪明不会有降智操作的电影。电影前半段的悬疑跟紧张气氛营造得很好,剧情一点也不拖沓,而且女主因为不能说话,镜头跟配乐很好地补充了这一点。
尤其电影女主跟凶手的追逐戏,镜头跟配乐相结合,紧张感扑面而来,没有尖叫,但是依然让看电影的人感受到惊悚跟紧张。另外,适当的笑点穿插在中间衬托紧张之余也不突兀。女主跟很多恐怖片的女主比起来真的是一股清流,不仅聪明善良,而且遇险时能快速冷静地思考并展开自救,而且一些自救的方法还挺实际。这部电影无论是故事,还是塑造的氛围跟场景都很赞,很惊喜也很精彩的一部电影。
首发:石墨社(smshe189)
我问你啊,如果你预知了危险将至,或者看到了一些黑暗现实,你会如何选择?
勇敢说出来,还是明哲保身?
这并非一个完全的道德问题,因为有时候你说出来的话不一定有人信,而且一旦暴露你知道某些不为人知的阴暗细节,意味着你也处于危险当中。
而我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就讲了这样一个进退两难的事。
《无声言证》,豆瓣8.0分,1995年。
贝利是一个资深特效道具师,跟随着姐姐和她那作为导演的男朋友的剧组,来到俄罗斯的一个片场工作室赶拍一部小成本恐怖电影。
贝利虽然有着超高颜值,专业素质也非常过硬,但她有一个身体缺陷——无法正常发声。
因此,她的所有情绪、语言表达,都只能通过手语。
唯一能懂得自己的,只有她的姐姐。
虽然与这个世界交流不顺畅,但她有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独有感知力。
她可以通过眼神,读懂一个人的真实情绪。
而也是这项技能,让她无意之间惹来杀身之祸。
这天剧组原计划拍完女主被凶徒入室刺杀身亡的戏,结果由于剧组与当地工作室沟通不顺畅,导致拍摄进程频频受阻。
电影一开场,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没有演技却又想为自己找戏的演员,在镜头前有多么尬。
女主被刺杀后,从床上一直翻滚到桌边窗前的挣扎戏,硬生生被演出了魔幻夸张风舞台剧的效果。
虽然是演戏,而且演出效果不敢恭维。但是这场戏中戏并非毫无意义。
镜头后面,整个剧组的工作人员,目睹着女主“临死”前的挣扎,大家脸上都挂着“你懂得“的表情,甚至还有忍不住笑出声的。
这场女主无声、片场要求安静的尴尬戏份,其实如同他们拍的片子一样,充满讽刺。
场景之外的看客,因为知道女主在演戏,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女主的出糗上,也完全没有人在乎这个人正在遭遇谋杀。
沉默是可怕的。
《无声言证》用了一个似乎怪诞的开场,为我们冲淡整部电影的悬疑恐怖气氛。但也为整部电影埋下了一个主题映射点——当你变成遭遇危险的人,你会沉默吗?
贝利肯定不会。
这场尴尬的戏之后,因为片场工作时间已经结束,剧组不得不被迫收工。
而贝利原本要和姐姐一行人一起离开,却因为想起还有道具忘了带走,重返工作室大楼。
然而,当她独自一个在楼上找寻道具时,片场看门大爷以为人都离开了,顺手就将大门上了锁。
原本就无法发声的贝利,来不及呼喊阻拦大爷,只能下楼另寻出路。
就在她穿梭于大楼之中时,却意外遇到一个小剧组的拍摄现场。
剧组有多小,一男一女两个主角,一个摄影师。
他们拍摄的电影作品,就是经典床上共振生理片。
床上的男主,是白天和贝利在一个剧组里的灯光师。而那个摄影师,正是白天一同在剧组里从事摄影相关的工作人员。看着像一个小白脸,还不时对贝利抛媚眼。
这两个人白天在剧组表现都很正常,却不曾想,到了夜晚躲在这肮脏的工作室内,进行色情电影拍摄工作。
贝利只是被声音吸引,她悄然来到片场时并未被其他人看见。面对这样的场面,贝利本就面带尴尬准备退出去。
就在这时,贝利看到被压在床上的女主,因为男主从枕头下取出一把匕首,眼神瞬间充满恐惧。
前面说了,贝利的独特技能,就是能通过眼神读懂情绪。
她知道,这是真正的害怕。
随后男主将匕首疯狂刺入女主的身体,鲜血四溅。
意识到情况不妙,贝利准备逃离片场,却在退出房间的过程中,打翻了衣帽架上的背包。
这声响引起了摄影师的注意。
从这里开始,贝利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逃命求生。
作为一个弱女子,在这栋被紧紧锁闭的大楼中,如同困入深渊。
摄影师和凶徒撕破白天的伪装,在大楼中疯狂围堵贝利。
从一开始他们只是警觉有人得知了自己的勾当,到后来两人彻底发现贝利,并决议杀人灭口,一把将贝利推入楼下。
这个过程中,贝利的躲藏和她的失声一样,极端无助。
她原本并不打算留在这栋楼里,也从未想过会闯入这群人的色情片拍摄现场,更不用说误打误撞看见了他们的行凶过程。
贝利其实本身就是无辜的,而且作为一个女孩子,要面对来自两个猛兽一般的凶徒的围追堵截。
稍有不慎,贝利的命就交代于此。
倒是因为她的姐姐,因为没有等到妹妹前来聚餐,而此前的一通电话,也无法确保妹妹的安危现状。
于是她硬拉着导演男友来到工作室找寻贝利,正巧遇见摄影师将贝利推下楼后准备行凶灭口。
如果说前半段是恐怖片,那么后半段就是悬疑片,是一段罗生门式的人性剖析。
贝利获救之后要求姐姐报警,然后直接揭发自己所看到的摄影师两人犯罪事实。
然而,摄影师两人却玩起了花样,他们一口咬定自己是在试验白天导演要求的演员被刺喷血效果,其实就是在拍戏,而并非真正的杀人。
贝利因为无法发声,而她在整个逃跑过程中所掌握的证据,比如凶案发生地和抛尸天井,都已经被清理了。
所以,此时贝利的证词,又和她的失语一样,显得柔弱无力。
警察也无法发现端倪,只能干脆认定贝利是真的看错了,并放过摄影师两人。
似乎一切又变得很平淡。
虽然贝利一直强调自己明明从女主被刺杀之前的眼神中,读到了难以名状的恐惧,但目前所有的证据,都推翻了她的结论。
其实,到目前为止,贝利也只有这种感觉是最直观的。其他所有的猜测,都无法让人信服。
这就是一个人的无奈,当你选择揭发一个真相时,最可怕的不是这可能让自己陷入危机,也不是这最终变成乌龙。
而是没有人信你。
正是因为抱着这个信念,摄影师两人都已经完全放松警惕,觉得无法发声的贝利,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了。
不过,幸运的是,这个世上总有人愿意站在你这边。
整部片子最信任贝利的,只有她的姐姐。
当初一再催促男友来片场找贝利的是她。
面对贝利的疑惑和坚持,也是她始终认同妹妹的看法。
其实倒不是姐姐真的看透事实真相,只是因为她是贝利的姐姐,因此她愿意无条件站在贝利身边,这是爱的力量。
因为这种爱的力量,她在贝利回家之后不久遭遇摄影师两人上门行凶的过程中,再次赶往营救。
我们其实会在生命中遇到很多这样的信任抉择。
信与不信,其实都是主观意识,本身并不带任何道德色彩。
毕竟这个世界本来就是陌生人居多,大家内心都设着防线。我们守护着自己这颗孤寂的心,已经很累,谁又愿意多花心思去细品别人的心情呢?
就像姐姐的导演男朋友,他始终都显得漫不经心,对贝利也从未有过特别亲切的感受。
他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在女朋友的逼迫和催促下进行,即使这样,依然没做成过任何有意义的事。
他拍的那部片子,被评价为垃圾。
他夸夸其谈自己的厨艺,最后却搞砸了整顿饭。
他赶来营救贝利,却面对混乱处境不知所措。
他手握着枪,却没有一次发挥真正作用。
倒是他的女朋友,每一次危急之中救下他的性命。和妹妹贝利一样,她们都是用弱小的身躯发挥着无穷的力量。
贝利在片场大楼中疯狂逃跑的那场戏,她穿梭于天井、楼道之中,虽紧张却有条不紊。
当歹徒闯入家中追杀时,即使被逼入狭小的空间,她依然能够利用智慧扭转局势。
似乎看起来,贝利又不太像一个天生失语的人。
她更敢于发声,也敢于质疑,甚至用行动和努力,去证明自己。
而那些所谓的警察、导演,都和本片最开始的那场荒诞戏中戏一样,成为无声的看客。
贝利姐姐指责男朋友,你至少可以表表态吧!你为什么要沉默?
当一片和谐时,我们的沉默就是维护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亩三分地。
当真正的危险降临时,我们的沉默就是慢性自杀。
本片的结局就不剧透了,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本片除了主题的发人深省,在整个恐怖氛围和紧张气息的营造也是值得学习。
不仅有戏中戏来映射现实遭遇,表达从观众到剧中人的悲惨遭遇暗示。
还有通过光影、镜头剪辑和运镜手法进行氛围烘托。
贝利在工作室大楼内的逃跑,就将观众的情绪刺激到了顶点。
那场走廊追赶戏,运用希区柯克式变焦拍摄手法,虽然贝利不断往前跑,但是镜头景深的压缩,造成了一种无力感,似乎贝利怎么跑都无法逃出这一困境,相反,她与后面的凶徒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近。这足以让观众更加紧张。
而贝利在楼道中的穿梭,灯光将凶徒的影子投射在墙壁上,显得格外巨大,这种压迫感不仅侧面展示了贝利的弱小,也对暗示了她此刻的命运。
最后,贝利被两个歹徒困在屋内的对峙戏份,其实又是对1980年库布里克的经典恐怖电影《闪灵》的一种致敬。
经典永不过时,人心也永不过时。
-END-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你的转发和关注,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在周五的晚上看到一部风味纯正的希区柯克--德帕玛式惊悚片更能给社畜解压了,更惊喜的是,虽然传承正宗,但这个片子一点架子都没有,剧情转折十分随意,女主露点漫不经心,坏人死的滑稽非常,十分具有屌丝b级片的亲切感。除了渣画质瞎眼睛之外,我对这片的娱乐性要打上百分之一百二的超满分。
没看够的我,只好去Google一下这片和创造这片背后的男人的故事。
这个片的导演叫安东尼威勒Anthony Waller,生于1959年,按理说作为一个导演依然是当打之年,但我Google了半天,他的作品履历表也只停留在2010年左右,也不知道最近十年在干嘛。豆瓣影人业显示的他的官网(是他1996年在阿姆斯特丹创立了一家电影公司的官网)点进去已经显示网址在出售。我甚至尝试去Facebook上搜这个名字,除了出来一堆normal中年男,一无所获。
但从imdb的bio来看,这位导演当年可是在读电影学校的时候就是一名神童了。他11岁开始用超8摄影机拍东西,十几岁的时候他已经做完三部动画片,并在bbc赞助的电影节上拿奖并在bbc播出。他19岁考入英国国家电影学校UK's National Film School,是当时学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入学生。在校期间,他拿到过莎士比亚奖学金,并得以送去慕尼黑的影视学院交换一年(因为ARRI总部在慕尼黑,慕尼黑的影视制作在二战后很厉害)。他的毕业短片在第一届慕尼黑学生短片电影节(这个节也是bfa毕业联合作业的爱好者)拿到了剧情短片一等奖。
不用多说,这肯定是一位来自英国学院派的少年电影天才。但安东尼威勒自1982年毕业后,一直等到1993年才得以拍出自己的第一部长片电影。感觉七八十年代英国的电影业也不是很景气啊。这期间他主要在德国,从事广告和MV的拍摄、制作、剪辑甚至包圆了配乐的工作(感觉真是提前30年预演了bfa导演系毕业生的路子)。终于到了1993年,他攒够了钱,开始了这部无声言证的制作。是的,他自掏腰包做了自己的处女长片。(再次感叹一位不拍装逼艺术片又不去好莱坞的欧洲导演好难啊)
这部无声言证全部在莫斯科拍摄。本来安东尼威勒写剧本的时候,是打算在芝加哥拍,但听说莫斯科的场景地和人工都更便宜,就移到了莫斯科。然而,该片在莫斯科的拍摄也是历经了千难万险,包括全部摄影器材运到莫斯科的时候,遭遇海关扣留被索要6万美金的通关费,最后导演上下活动,在交了几千美金和几大箱伏特加后拿回器材,以及开拍前被演员放鸽子,还有莫斯科冬天零下23度的变态寒冷天气。不愧开了很多年广告公司,自己出钱的处女作摊上这么多事儿,还能一边应付一边顾创作,着实牛x。
而影片最广为流传的逸闻,是英国影坛传奇巨星Alec Gunniess爵士惊鸿二瞥的两场戏。Alec Gunniess这几个特写镜头其实于这部电影拍摄的十年前就拍好了。1985年,安东尼威勒在汉堡的某场合偶遇Alec Gunniess,他请求Alec Gunniess为他免费拍一场戏(有机会逮着巨星就现拍些镜头素材,这是何等的制片素质哈哈哈),Alec答应了。但Alec的行程很赶,而且未来18个月也不会有时间拍任何东西。于是安东尼就赶在Alec上飞机之前,在一个地下停车场里,布好光,拍摄了一些Alec的特写镜头,Alec也果然并未收钱。十年后,这些素材就用在了安东尼的处女长片里,作为电影里的终极大boss,这么有质感的电影明星只用露几下脸,一下将这部廉价的惊悚片b格提高好几个deng次。不得不说,高招啊。导演,你好嘢!
只要看了这部无声言证的人,就不得不佩服导演在控制节奏,空间调度和视线控制上的电影才华。布莱恩德帕玛看了,也要收回那句他是唯一在承继希区柯克发明的那些suspense的“纯电影”技巧的人,甚至会晃神以为前半部是他自己拍的电影。同时那些对濒死的面孔的迷恋也能看出来很明显的英国大导演迈克鲍威尔peeping tom的影响。其实还可以称赞的是,这部电影透露出来的只有英国人有的那种邪恶黑色的幽默感(那位楼下睡不着的老头)。
只可惜这位导演可能是过于沉溺于电影试听作用于感官刺激的技巧魅力,在人物塑造和电影情感主题内核上,可以说是不屑一顾。所以有可能限制了他作为电影导演的格局和之后的发展吧。或者他在与好莱坞工业体制打交道上有一些其它性格上的问题?总之,从他的作品履历上看,他有在好莱坞边缘试探几部,但也未曾进入主流。甚至在2010年后就销声匿迹了。实在可惜,我打算有机会补全他的片子,然后认认真真拉一拉这部片的前面部分。电影拍出来,能有人看,可能就是一个电影学院学生最好的安慰了吧。
首先是惊悚,穆赫兰道和无声言证的惊悚感觉类似。穆'是乞丐的表情,无'也在表情上有所强调。
然后是片中导演这一角色,两部电影都有,而且人物形象有点像。
接着是女主,都非常惊艳,而且都很为电影牺牲。
还有就是电影质感,画面风格两部电影是有点像的,镜头感很不错。
最后就是看完了都像一场长长的梦。
非常非常精彩~~~每一分钟都是紧张无比的!非常值得一看,紧张电影之最!
导演顶着当时英国国家电视电影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学生的头衔甚是耀眼,可这部高达7.8分的电影却只有第一幕配得上这个分数。接下来的部分彻底沦为充斥着阴毛大追杀和毫无悬念的廉价反转的90年代平庸商业片,你甚至会为它教科书般的平庸而惊讶。
音乐摄影各种都极力营造出紧张的氛围,情节也十分扣人心弦。
【C+】这绝逼是我看过最烂尾的片子之一!!看一半时还不住赞叹真好看啊氛围营造真好啊真像卡朋特啊必给五星,结果结尾半小时直接拉到一星水准!!小格局惊悚谋杀片讲的多好!非要扯上黑帮阴谋论,最后简直拍成逗逼谍战动作片,故事乱七八糟,后半段是编剧失心疯编出来的吧!艹!
俄罗斯人在美国人眼里是要有多不招人待见多心狠手辣。。。。
又一部出于94黄金年的惊悚悬疑作品,开篇10分钟即进入高潮,惊悚和追杀成分大于悬疑,大概之后类似剧情被沿用过度,现在看来只能说精彩刺激却少了惊艳。
一直好紧张
想了想还是给五颗星吧!
不错的悬疑片,电影提到很多紧急求援方式,例如家中有人闯入,跑到窗子面前袒胸露乳吸引街对面邻居的注意...
开场追杀女主角那段的气氛营造真的是相当了得,灰暗的长廊让人窒息,一般虐杀片根本不是它的档次。女主角哑巴的设定很有创意,比起同类电影杀猪般的乱叫,危机时刻不能惊声尖叫带来了更强烈的紧迫感,而且片中正义的一方居然一个没挂,很与众不同。此外女主角很漂亮,柔弱而又坚毅,仿佛小朱迪福斯特。
片中有许多听不懂的俄语,但是情节足以吸引。姑娘虽然哑巴,但是勇敢必定是求生的前提。如何在辨别真假cop,如何从细微的眼神观察危险的存在。细节放大化足以说明。
片场走廊摩肩擦踵的追逐戏,影子对危险程度地翻倍和误导,不聋却哑用霍金音通电话,被掉包的母盘确是史上最烂电影,血包真戏做假或者假戏做真,女主靠眼神辨认戏里戏外……这个导演太会埋铺垫了,而且每一个铺垫都比预料中多回场了一次。悬疑电影中每一个细节都被多次call back,直接引起极度舒适。女主像极了沉默的羔羊时期的朱迪福斯特,不可方物。
很“布莱恩.德.帕尔玛”,开头像《凶线》的戏中戏,又有《剃刀边缘》的凶杀戏,主角亦为《替身》式的身有缺陷的弱势群体。女主角很可人儿,惊悚与幽默的搭配张弛有度,总体是个《螺旋梯》的升级版;但后1/4段的风向转为间谍片,导演便驾驭失控了。老戏骨亚力克.金尼斯惊鸿两现,赞!
前半部像极了白赖恩狄庞马的作品,悬疑紧张惊悚的气氛和节奏均处理的极佳,可惜到后半部就有点破功了,结尾彻底沦为狗血。
虽然节奏拿到十几年后的现在来看都挺不错的但是……好烦那个长得像赫敏的女主啊!每到关键时刻就笨拙得要死恨不得在脸上印几个大字“求被杀”偏偏就是不死= =+
一点不磨叽 情节紧张 高潮迭起
在看大部分悬疑片都再也找不到悬疑感觉的前提下,这片还能翻起几个小幺蛾子来。还是1994年的片。特加一星。
虽然剧情经不起推敲,,不过,导演对镜头和气氛的渲染实在太成功,,加上非常配合的音效,效果出奇地好,,我讲真,我看这电影,舍不得眨一次眼..我最记得系片场看管,在发现一个火炉的地方,,镜头背着他,刚好,帽子投射在墙上,仿似一把刀的影子..太把握观众的心了...非常推荐!!
节奏感极强啊...
人渣啊,连狗狗都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