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看其他著名影评自媒体学到了一个概念,就是虚拟手法,感觉导演其实是故意最低微/假的外表下去刻造了一个最真的人,他是态度不好,但他是真去办事儿,他直接责怪同事,但他能真为朋友付出,他磨不开面子,但他对女友是一片真心 在作品中他也有一个内心中真正有他的女友(女友表面也是很多小心思,追求经济财富,但是表面之下有一颗对他的真心,表现手法和民主一样)!!!!!!
叶民主不是一个英雄。从埋伏的结果来分析,这次成功的埋伏不是因为叶民主的英雄品质和思想,而是因为多方面因素促使他完成的。且通过这次埋伏,叶民主的思想境界也并没有明显的提升。首先叶民主讲朋友义气,他为了劝科长回家养病决定一个人埋伏,本来决定在科长走后也立刻下山结束埋伏,被科长识破心思后保证埋伏到底,他对科长说“我不拿你当领导,我不是跟领导干活。我拿你当朋友,我不忍心朋友病情加,我为朋友两肋插刀”. 说明叶民主不是因为责任而是因为朋友义气继续埋伏。其次,科长的肝癌晚期对叶民主形成一种逼迫,科长说就算叶民主放弃他也可以一个人埋伏到底,科长坚持的态度和病情都逼迫叶民主不得不独自坚持完成埋伏。
监视故事本身更像用商业类型卖点勾引观众的幌子,百林前男友的支线部分也有点拖沓,角色身份和性格定位才是导演意图的重点:一个保卫科业务最弱的男人却能够坚毅仗义仁义甚至学鳄鱼邓迪摆平吠犬,一个叫智者的匪首却喜欢泡影院看老片为英雄儿女感动落泪,一个肝癌晚期的保卫科长宁可死在岗位也不肯入院就医,一个耳聋老者却可以用自说自话鼓舞拨错号的男主而且电话机下貌似压了本马克思著作?——此设定非常有趣,或在暗示:红色经典却有促使凡夫俗子奋进自强之强大功效,但必须在不经意间灵光闪现,最好辅助治疗,不用唯命是从?……四路人马终归一途,传递崇古非今理念。黄建新杨亚洲双导联手竟然拍出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左翼阵营(所以男主才叫“民主”)的保守主义倾向作品!三星半。
黄建新一系列以小人物小市民为主角的现实题材电影,都堪称华语片里的佳作,包括这部《埋伏》,好看的同时不失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可惜黄建新本人和中国电影一起,慢慢的离现实越来越远,真TM悲哀
讲大道理的其实是个聋子,唱高调的其实只能坐轮椅;叫杨高的警察真的“佯高”,穿得最帅的有可能是草包;叫民主的最后被遗忘,平日里最爱开玩笑的人其实是真君子,能一诺千金;暖饱才能思淫欲,在外面没饭吃的人肯定没小三儿;守得住寂寞的人终将收获成功,但获奖的人未必有功劳;没房子的男人可能娶不到老婆,但有情义的人一定有好的伴侣;大贼头不一定残忍无情,智者也会为感人的故事两眼含泪。片中的音乐也很会讲故事和富有时代特色《棋子》《昨日重现》《容易受伤的女人》都是经典。黄建新是那个时代的电影先锋,多亏他出生得早,换在今天恐怕我们永远都看不到《黑炮事件》《背靠背脸对脸》和《埋伏》这样的作品。
蹲点,座班,花茶配瓜子就是盯劲~
我经常遇到这种旧时代的人,他们不聪明,但他们有力量。
念叨了十几年的片子,终于得以“一偿夙愿”,看到了最美年华的江珊、青涩稚嫩的陈好,还有上位前的张嘉译,而冯巩演戏的路子让你觉得他的每个角色都像在演自己,幽默、善良、坚韧,却又有点小算盘小家子气,这种接地气的世俗也成了导演黄建新颇被低估的标签。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而是缺少务实的心态
这片子的荒诞之处在于,冯巩和滕汝骏两位演员的恪尽职守与世俗文化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电影中微小的人物充满了坚韧的品格,可惜这两位充满了人性魅力的角色,一个病死一个被遗忘,荒诞感就油然而生。电影中冯巩扮演的角色叫“叶民主”,然后“民主”就被遗忘了,哈哈哈。
一个人的水塔,一个人的电影院,一个人的电话,古来英雄多孤独,唯有寂寞成高手
这剧本在今天的中国看毫不落伍!!!当年对剧本还是颇为重视的!!
故事很简单,意涵却一点也不简单。特别棒!节奏特紧凑,一点闲笔没有,从头到尾揪着心,即便最后毫无意外地吐出那口一直憋着的气,也还是有种“原来如此”的解脱感~黄建新和一票他的爱用演员,品质保证。
3.5;能拍出这样主旋律的结尾&正能量浓度颇高、且不觉做作或迎合的影片,原来中国电影也曾做到过,几条故事线都很好看,大时代里的小人物各有悲喜、各有伤感或温暖。细节布局特别加分:1、电话串线中的马克思主义宣讲,在飘着富含时代特征的金曲背景下,呈现出微妙的错位和隐约的荒诞——与“埋伏”整个事件的基调很是契合;2、爱看电影的罪犯,在《英雄儿女》中落幕。
很多惊喜和幸运,不是凭空而出,要熬出来,等出来。
要的就是这种荒诞感。被遗忘的岗哨,聋子在电话里讲的大道理。冯巩是个好演员,江珊真的好美。
张嘉译那时候叫张小童
人物动机怎么圆都圆不过来啊。开场杀人戏拍得好烂,而且完全有必要省略不拍。2.5
现在看都还是各种对味,老电影真的是是有趣,比如,爱看电影的幕后大坏蛋,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成人电影,以及那个接听电话,随机朗读的聋子大爷。与此同时,这里面还有爱情、友情的表达,无比现实又丰富。开篇的杀人案其实只能算是个引子吧,由此延伸出来的埋伏和这埋伏中所出现的各种支线才是电影最有嚼头的地方。冯巩很有趣,比现在“想死你们了”的老梗好玩多了,张嘉译也不错,而江珊,真的是太美了。
故事动机很简单,就是设伏抓坏人,于是,两位埋伏者牵出两条故事线,分别连接着二个家庭,一位是癌症晚期患者,另一位正面临婚姻危机以及第三者插足。癌症患者为事业尽忠,婚姻危机者则为朋友尽义,婚姻危机的女方则为爱情守贞洁,大体是这样一个宣传中华传统美德的教化故事,好就好在,本片留存了一种时代的记忆,那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人们固守旧的观念,又被新的观念引诱,处于一种躁动的状态!
电影和方方的原著都不错,江珊饰演的百林真好看,可比原著里的塌鼻子有味道;张嘉译饰演的杨高,那时候他叫张小童;最有意思的是田科长的女儿,居然是陈好演的,那时候可真是一点儿“万人迷”的气质都没有……20191229
我写中国电影史,黄建新必须单独占一节。
-罪犯智者:我有一个请求。-重案组组长杨高:什么事?-智者:我想见一见在水塔上埋伏的那些人。-杨高:为什么?-智者:如果没有他们,我早就拿到我所需要的东西。你根本就无法抓到我。你确实比我高明,但你这些手下更令我佩服。能够在这蹲守三十多天,这是一般人办不到的。你应该为你的手下感到骄傲,所以我想见一见他们。-杨高:恐怕不行。-智者:如果你能够见到他们,请替我转达一句话:我会记住他们的。← 小邰打电话对邱建国说:“…杨高让我通知你,水塔的埋伏点马上撤了…”,让他通知田科长恭顺和叶民主,结果邱建国却把通知他俩这事给忘了。—— 某些故事情节、人物台词、角色姓名感觉“埋伏”着主创没有明示的意义。从此片后,「建新亚洲」组合就“一去不复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