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自我空间

HD中字

主演:艾玛·汤普森,克里斯托弗·洛伊德,艾琳·阿特金斯,奥德拉·麦克唐纳,乔纳森·M·伍德沃德,哈罗德·品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1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2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3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4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5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6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13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14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15抛开自我空间 剧照 NO.16

 剧情介绍

抛开自我空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薇薇安(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饰)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博士,让年轻的她没有想到的是,上帝竟然给对生活和学术充满了热情的自己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经过医生的确证,她患上了卵巢癌,病情已经发展到了末期,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  从悲伤、抗拒到最后的接受,薇薇安的内心犹如踏过了千山万水。尽管康复的希望渺茫,但她还是积极地接受了可能令她形销骨立的化疗治疗。在身体逐渐枯萎,头发接连落光的过程中,这位睿智的女性也不忘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捉摸和思考,她在有限的生命中看到了无限,最终调整好了心态,以平静之姿态,面对必然到来之死亡。好意图关键人物小布什传火种1993亨利的罪行小门神精彩的一天潘趣杀手屌丝女士 第一季玲珑局护国密探后来发生了什么弟弟2024萤火虫之恋2013怒晴湘西活死人之夜2021留在身旁2022浙江卫视虎年新春美好夜南多·福多尔和会说话的猫鼬米小圈上学记生活新方向豺狼的日子2024橘郡男孩昆仑劫之鲛人泪怪王外传僵尸岛屠杀霹雳凤凰风起皇城爱,不能没有你兄弟们上哦我天 吸血鬼美国派(番外篇)5:裸奔恋人们我的名字是乔军歌嘹亮Double六指琴魔猎局女神宿舍的管理员。

 长篇影评

 1 ) 一部关于西医制度的反思片

作为一个差点被西医害死的人,这部片子拍到我心坎里去了,深入刻划出当代西医治疗中的各种反人性和零尊严,把人完全当机器对待;

也反映了一些问题:

1.癌症治疗的两难:治疗癌症手段同时也摧残身体,这个paradox是否有意义;

2.很多疗法只是满足了医生做研究的用途,对治愈却毫无帮助,而无法治愈的时候,关怀和减轻痛苦才是最重要的;

3.研究肿瘤的是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崇拜癌细胞,反而觉得病人无需被安慰,相比于病人,他们更爱的是癌细胞,因为后者才是胜者与强者;

4.明明是晚期,只求减少痛苦,却依然不愿意上麻药,毫无怜悯之心;明明放弃急救措施,尸体还被折磨一番,毫无怜悯之心的西医。

西医医生是彻底的反人性代表。是的我很偏激。如果你经历过我所经历的,你也会看清楚更多事。是中医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和另外一条自我拯救的道路。而在国外已经在拍电影反思这些的时候,我们却还在一味崇洋媚外,追捧西医、打压中医。

诗歌VS医学,humanity VS science,极致的矛盾对立。一个脑海中时刻浮现诗歌的中年女教授,面对疾病独自用心中的诗歌抵抗一切,能时刻站在第三者角度观察自己的人生。病床上的她重新走过了自己的一生,与自己的父亲、启蒙老师、自己的学生对话,与镜头前的你对话。最后能在老师的怀抱中,听着自己童年是喜欢的故事中离开,有善良的护士为她善后,也算是最好的送行了。

真的超喜欢Emma Thompson.

希望更多人能看明白这部电影,谨慎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

 2 ) 很值得看看的“不好看”

此片视角接近于纪录片的疏离与冷静。而主角亦是一个社会关系极简单,绝大多数生活在理智世界里的人。对于常人来说,能够唤起情感共鸣的点很少。至少对我来说,观看此片并无太多情感的波动。

而另一方面,关于生命的沉重话题和主人公的濒死体验会让你产生很多超越情感层面的感触。此片本无太多“观赏享受”可言,过于沉稳的叙事风格甚至略显沉闷。但是看过之后会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很“重要的”“不该错过的”片子。

 3 ) 去生活吧!图书馆里没有你想要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昨天,跟随着电影《抛开自我空间》感受了死亡。

电影讲的是48岁的文学女教授薇薇安被医生发现卵巢癌末期,几乎无治愈的可能,而她在这最后的时光中是如何反思自己的人生的。

1

在薇薇安刚开始进医院检查时,因为Doctor这个词的一语双关(既有医生的意思,又有博士的意思)而出现了一个小笑话。

医院人员:(Doctor?)(你的医生是?)

薇薇安:Yeah, I am a Doctor of literature. (是的,我是一名文学博士。)

薇薇安在放射性检查室一边被扫描,一边说:“我是一名文学教授,我研究的方向是……”既像是跟工作人员说,又像是喃喃自语。因为工作人员根本没有任何回应。

薇薇安生命中最大的自我定位就是“文学教授”这个角色。她既没有结婚,也没有生孩子,甚至连男友都不曾交过。

没有面临死亡威胁时,她沉浸在这种对文学的追求和对教学的严谨中自得其乐,而突然,她只能在医院,因为治疗头发全落光,不能去上课,只能在医院经历各种治疗和检查。在死亡的威胁下,她最急迫地面临着自我危机:我是谁?

最开始,她毫不犹豫:即使我生病了,我还是文学教授。

慢慢的,她开始明白,在死亡面前,没人在乎你是谁。对于医院的工作人员来说,他们要了解的是你的病症,至于你的社会角色,那一点也不重要。那么,除了文学教授,她还是谁呢?

薇薇安在医院的病床上,臆想着和学生们上课的情景。她对文学更多地是从智力上的分析和研究,而不是从生活中体悟和感受。

薇薇安回忆起在大学学习时她的导师曾把她叫到办公室对她的作业做了一次点评。点评完之后,她的导师对她说:“不要去图书馆,那里没有你想要的。去生活吧!”

然而,她走出办公室,看到草地上的欢乐的学生们,一时不知所措,最后还是选择了去图书馆。

2

一如她当文学教授时,生病时的薇薇安依旧坚强,依旧不妥协。她刻苦地和病魔斗争。在微乎其微的生存希望下,她选择使用最大剂量的药,这史无前例。尽管副作用很大,她依旧奇迹般地坚持着。

然而,当想到一些场景时,她流泪了。

她想到曾经有一个学生和她之前的对话,有点搞笑,也有点悲伤。

学生:教授,我能和您谈谈吗?

薇薇安(正忙着批改作业):说吧!

学生:我能延期交我的期末论文吗?

薇薇安:为什么?别告诉我你的外祖母死了。

学生:您知道了?

薇薇安:我猜的。别耍滑头,期末论文要如期交上。

薇薇安离开教室,留下学生,眼里泛着泪花。

薇薇安一边流泪,一边想:我对他做了什么呀?

生命中最重要的回忆,竟然是有关于爱。

她不懂爱,她研究的诗歌往往情感满溢,然而,她却止于图书馆,不愿走向生活。她不愿意对学生通达人情,对学生毫不妥协。

讽刺的是,给她治疗的年轻医生,竟然是曾经上过她课的学生。他年轻而有雄心,把癌症当成未知而神秘的东西来探索。他把薇薇安当成重要的医疗研究对象,而不关心她的感受。

而薇薇安曾在课堂上无情地批评不听课的学生,也丝毫没有顾及学生的感受。

3

黑皮肤的护士长不懂文学,然而,她是将薇薇安看作一个需要关爱的人的。也只有她留意到,薇薇安住院期间,没有人来看她。

她说:“如果你需要有人说话的话,我随时都在的。”

关于心脏停止时要不要抢救,护士长不希望薇薇安继续受苦,告知真实的情况。主治医生当然希望延续她的命,不管她被插上多少管子,因为她只是他们的研究对象。

薇薇安说:“我一直毫不妥协。然而,如果心脏停止了,那就随它去吧!”

薇薇安妥协了!

如果死亡必须来临,那就接受吧!与其插满管子,神智不清地活着,至少可以安静体面地离开。

4

死亡必须来临,只是早晚的事情。

大多数人在面临死亡威胁之前,只会沉浸在自我追求和实现中。而这种追求往往会被物化成一个理想、一个目标、一个雄心壮志。

当文学学生薇薇安稚嫩地感受到文学像谜一样的魅力,她投入这种理想化中,一步一步走到了令人尊敬的教授的位置。然而,她的内在是刚硬的,她毫不妥协。毫不妥协是什么意思?看似是优点,其实也是缺点。在事业上,无疑她是成功的;然而,在生活中,她不容变通,她不沾人情,她与爱隔绝。

电影中,薇薇安的导师则很好地融合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爱。她热爱生活,对学生薇薇安告诫:“去生活吧!图书馆里没有你想要的!”这是多么发人深省的告诫呀!

文学仅止于文学的话,那文学便是死的。只有文学来自于生活,文学才是活的。

电影的最后,薇薇安的导师去城里看外孙,顺便去了薇薇安的办公室才知道她生病了,然后就赶来医院来看她了,此时的薇薇安已经陷入极度痛苦而无法自制,导师温柔地坐在床边上,抱着她,从包里拿出买给他孙子的童话书,给她念了一个童话故事:

从前,有一只兔子,他很想要离家出走。于是,他对妈妈说:“我要跑走了。”

“如果你跑走了,”妈妈说,“我就要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如果你来追我,”小兔子说,“我就变成溪里的小鱼,游得远远的。”

“如果你变成溪里的小鱼,”妈妈说,“我就变成一个渔夫去抓你。”

“如果你变成一个渔夫,”小兔子说,“我就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让你抓不到我。”

“如果你变成高山上的大石头,”妈妈说,“我就变成一个爬山的人,爬到高山上去找你。”

温暖快乐的童话平息了薇薇安的痛苦,她平静地睡着了,脸上的泪痕慢慢干了。

 4 ) No man is an island

特别经典、需要细细品味的电影,Emma的演技和John Donne的诗歌相得益彰。看电影的私心,是想知道文学研究究竟对人能有何种意义。影片似乎在说明,文学对于Vivian是一种信仰,可到了生命最后,紧靠信仰本身似乎是不够的。

全片最催泪的一幕是她的导师来看她,抱着她给她读书。导师已经有了五岁的曾孙,而她还是孑然一身。我们面对病痛、死亡时,最害怕的其实还是孤独。另外,影片似乎也在暗指医疗中缺乏人文关怀,只有深色皮肤的护士给了Vivian最后时刻需要的关怀与爱,实习医生看着发病痛苦的女教授,连一句安慰的话和一个温暖的手势都没有。这怪他吗?他们都是这样被教育出来的。他说,总想着生死意义这种事人会疯掉的,那么不想就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吗?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将来等我当了老师,给学生讲metaphysical poets一定要看这部电影。

不知道剧名为什么翻译成这个名字,不过也暂时想不到更合适的译名。

 5 )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深知我心》这部片子以前在校本部的医学伦理课上看过一次,当时还曾经试着从伦理学的角度上写过一篇影评,这次再看又有一些新的感受,从医患沟通的角度上。
    影片主要描述的是贝宁小姐由于末期癌症住院治疗的一系列过程,穿插了她的内心独白,回想的过往,在冰冷的医院,空荡荡的只有她一个人的病房中,她的患病后的感受以及医院的医务人员是如何面对她这个特殊的“实验对象”的。
    影片开篇的第一句话是贝宁小姐的主治医生说的:“you have cancer”非常直截了当的简洁的一句话,甚至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紧接着,他又对这个癌症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用了相对专业的术语,此时的贝宁小姐也同样面无表情,简单的停顿后她只说了两个字:“go on”。换做是别人,在听到自己患了癌症之后,可能或多或少会表现出惊恐、不安、悲伤的神情,然而贝宁小姐眼中,表情中不能够捕捉到这些心理活动,从后来影片的介绍中可以慢慢了解,这可能是贝宁小姐,她同样作为一个学者的理智与冷静以及她本身的性格因素所导致的。首次的医患双方沟通是基于知识分子的谈话,因此谈话显得顺利、平等。面对相对专业的术语,贝宁小姐表现出自己可以理解,甚至还用自己的文学专业知识纠正柯林医生的措辞;面对自己的病情,她也表现得相当强势,认为自己有信心也有能力克服。然而,事情远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顺利,或者说她其实后悔没有更加详细的询问医生有关自己此次治疗的相关问题。
入院后,首先是医务人员的态度让她感到悲凉、无奈。面对狂吐一番之后的她,还会有人例行公事一般的问“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我想,这种时候病人更多的是需要安抚以及一杯温开水,而不需要任何言语,因为其实我们都不能够感同身受,问了“你感觉如何”又能怎样呢?无论病人是说了“我很好”还是说了“我不好”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治疗不能够被终止,药物的副作用也不能够停止,难受的感觉还会不停的出现,我们需要做的更多的是肢体语言的安慰,哪怕只是轻轻的拍一拍她,也能让她感到自己不是孤单一人。
接着,贝宁小姐被推去做CT以及内镜检查。
推到CT室之后,她的轮椅被撤走,护士好心的想要帮她再找一个轮椅,她却说自己可以走着去,不用为此而这么麻烦。其实,我们也不能够把所有的不对都推给医护人员,作为病人的贝宁小姐同样也没有表现出对医护人员的绝对信任。因为她始终觉得自己是有一点名声的学者,有智慧、有思想、受人尊敬,高傲。可能医护人员会忽略她作为一个学者的成就,但她也忘记自己在这里只是一个病人,她不问自己的病情,也不了解自己的病情,甚至做出不符合她身体现状的举动。在做内镜的时候,助理医生是贝宁小姐曾经的学生,贝宁小姐开始有一些开心,因为她以为有人能跟她稍微聊一聊她感兴趣又擅长的话题了,然而这个学生也只是简单的一两句带过了,甚至表现出因为这门课程没有达到甲级而感到郁闷。我姑且理解他的时间有限,不能够在不是特别重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问病史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贝宁小姐的个人史:未婚,没有过性生活,已过更年期。这对于接下来的内镜检查是一个铺垫。
这位男医生对待这位未婚还没有过性生活的女士像对待一个模型人偶一样机械:让床抬高,披上床单,从病床下部抽出两个脚蹬子,脱鞋并快速的扔到一边,把脚硬生生的架上去,把病人往下拽使身体接近病床下部。做完这一系列动作之后,他却忘记叫女同事,就这样把病人晾在一边。虽然,我可以理解这位医生他并不是故意的,因为贝宁小姐没有在十七世纪英诗的选修课上给他一个“甲”而对贝宁小姐十分粗鲁,他可能手头上还有很多别的事情要去做,可能需要抓紧时间。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他并没有把这个患者当成一个人去看待,他只关注疾病,没有关注得病的个体。贝宁小姐从始至终,双手紧紧环抱在胸前,表现出她的内心十分不安,她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明显缺乏安全感。因为没有过性生活,所以她对这个男医生抱有戒心,对他的粗鲁手法感到恐惧以及难为情。而这位医生则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甚至在别的医生面前提及自己曾经是贝宁小姐的学生,并且表现出对这门课程极其没兴趣,而谈论这些的时候,贝宁小姐已经因为做内镜的疼痛,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了,而这位医生则完全没意识到。看到这里,我想贝宁小姐已经对这位男医生相当的不满了,甚至可能会觉得医院里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所幸,这里还有一位怀有悯人之心的护士长在。她慢慢的把贝宁小姐扶起来,递给她一张纸巾。虽然只是小小的举动,但它可能让病人觉得心里有一点安慰,至少是被别人关注到了,至少自己的痛苦是有人知道的。还是这位护士长,察觉到没有人来探望过贝宁小姐之后,对她多了一些关注,问呕吐后的她要不要吃些果脯,拍拍她告诉她有事情尽管去叫她。我想,病人需要的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吧。像“有事尽管叫我”以及“我一直在你身边”这种话,对病人就是一种有力的支持,可以让病人觉得自己并非是孤立无援的,医生护士们和自己是站在一起与病魔抗争的,会给病人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是有力量的,能够撑得下去的。
之后,又切换到主治医生和助理医生的场景,这一次又多了其他的参与实验的医生们。
大家都非常投入的进行着这项科学研究,在他们面前的很显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实验的小白鼠。依旧是那位男医生,迅速的掀起盖在贝宁小姐肚子上的床单,然后开始在上面又按又指,旁边的boss不断提问疗程用药以及身体反应的情况,没有人问及她的感受。一系列大排场过后,浩浩荡荡的大队伍就这样走了。我看到这里,想起了我们在见习时候的做法。其实我们也是本着学习的心态去病房问诊的,有时候我们也忽略了病人的感受,有时候病人可能真的很无聊想要找我们聊天,但是每次当他们要滔滔不绝的讲起来时,我们也是不得不去打断他们。或许这种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能不能有一些补救措施呢?比如适当的说一些病人感兴趣的话题,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多听一点,打断他们讲话的方式不要那么的生硬,稍微婉转一些呢?或者安慰他说一会儿再听他说,用简洁的话跟家属说,让家属传达自己对病人的关注以及对病情康复的期待等等,这样是不是也是一种沟通,能让病人多多理解我们呢?接着,又是贝宁小姐的内心独白,与开篇相呼应,她还是没有问医生关于她疾病治疗的方面。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她想要去知道医生到底在说些什么东西,想要去了解了,不再是自命清高的认为自己能够听懂医生们说的话了。可是,她还是没有问,我觉得可能是她认为没有人有时间听她的疑问,没有人有耐心给她解释。试想,当你面对一个冷冰冰,急匆匆的面孔时,又有什么欲望想要去向他诉说自己的感受呢?又有什么勇气去开口问呢?
后来贝宁小姐因为发热寒战又来到了医院,她的主治医生睡眼惺忪的过来看了眼,说了句没什么大问题就走了,甚至都没有走到她面前仔细看看她。面对这样的情况依旧没有要给她减小剂量,无视她的痛苦,只是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主治医生这种冷漠暂且不提,这里面还有一个细节,当护士长提议要给她减小剂量时,这位男医生不同意并且认为她可以承受,她很坚强。我觉得是什么让这位医生这样认为的呢?可能还是贝宁小姐自己。从一开始,贝宁小姐就表现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无论是主治医生想要给她做一些病情的解释的时候还是护士长想要给予她帮助的时候,她都表现的过于冷淡。可能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清高在作祟吧,贝宁小姐不够足够信任医护人员,明明自己身体不舒服,还要坚持,出于为科学献身也好,为自己能够康复也罢,她本人与主治医生或者护士长的交流也几乎没有。其实,如果主治医生不愿意听没时间听,也可以说给护士长听,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有时候稍微依赖一下别人也没什么不好,没有沟通交流,别人也不知道如何去帮助才是对的。
在做B超检查之后,贝宁小姐终于有了些转变,但结果却让她很失望。她开始询问关于她病情方面的问题,主治医生也尽量用她能够理解的语言给她解答。医患沟通,医生的这一方注定要下更大的功夫,因为病人什么都不了解。人常常因为对一件东西不了解而感到恐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我们懂得东西想办法让病人懂,只有病人懂了,才能更好的配合医生。本来这是一个还不错的沟通,可是问题又来了:当贝宁小姐问起他为什么要选择肿瘤科的时候,这位医生的回答就好像老师在给一个学生讲自己的研究那样津津乐道的,对癌细胞的感情就好像对恋人那样着迷,充满了赞叹。完全没有考虑他面对的是一个癌症病人,一个被他眼中的“不可思议”的东西折磨的死去活来的病人。所以,除了让病人了解病情,还要注意病人的感受。当你滔滔不绝的讲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别人的心情呢?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说才比较合适?我觉得,描述的详细固然很好,但最后一定要回归到病人身上,比如,这个癌细胞确实非常厉害,但是我们现在在给你用一种很厉害的药物,虽然它可能给你带来了很多不适的感受,但它在帮助你消灭厉害的癌细胞们。鼓励病人,给病人力量,让病人有信心战胜疾病。
之后,贝宁小姐终于在精神上撑不下去了,也是她第一次向别人主动求助。护士长进来之后一直在安抚她,用眼神以及语言肯定她。边拍她边说“I know I know”。她了解她的痛苦,理解她的坚持,并对她所做的抗争表示肯定与鼓励。在这里,护士长亲切的叫她薇薇安,而她一直的主治医生从来只是叫她贝宁教授。护士长成功的与她拉近了关系,贝宁小姐也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第一次在别人面前哭泣,表示自己的无助、恐惧。两个人在病房里吃着棒冰,贝宁小姐也终于不再眉头紧锁,内心终于渐渐平静了下来。谈话过后,贝宁小姐问护士长是不是还会一直照顾她,护士长带着很肯定的表情说了句“of course sweet heart”。紧接着,贝宁小姐的病情似乎并不太好,她已经从身体到精神全面崩溃了,她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痛苦,呻吟着。她的主治医生,表情也很凝重,似乎很难过,想要说些什么却什么也没说的走了。除了例行公事的“how are you feeling today”他再也找不出别的词汇来和患者进行沟通,这是多大的一个讽刺。虽然看着病人这么痛苦自己说什么都显得苍白无力,但是可以用同情的眼神看看她,蹲下来摸摸她,拥抱一下她,跟她说如果想要好好睡一觉可以给她一支吗啡这种话,至少说了做了这些能让她有一点点安慰。反观护士长,当贝宁小姐问这支吗啡的作用是不是会使眼皮沉重,她的回答却能够使她大笑起来,这是在从全片唯一的一次大笑,因为在这之中,贝宁小姐重新体会了当老师的感觉,她作为一个病人不是一个废物,至少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别人解释了文字的意义。
影片到此已经接近尾声,之后的贝宁小姐陷入了昏迷,心脏停跳。但她的主治医生无视她是DNR患者,执意抢救,幸好最终被护士长制止。贝宁小姐终于作为一个人,有尊严的死去了。
最后,我想引用剧中贝宁小姐终生都在研究的十七世纪英国诗人约翰•邓恩的一句话作为这篇观后感的结束语:没有谁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如果海浪冲走了一块岩石,陆地就小了一块。就像海岬失去一角,就像你朋友或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整体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以上是某个认真的医科生的医患沟通课作业...

 6 ) 初心,自勉

学到化疗部分,这部电影是skills lab上放的,原作曾获1999年普利策奖。

电影主要表现的是主人公Vivian Bearing在被诊断为癌症末期后,对肿瘤本身和对医疗团队的无能无力。电影把大部分医护人员,尤其是Dr. Kelekian (Vivian的主治医师)和Jason(Vivian曾经的学生,现住院培训的医生)描画为极其聪明的,但缺乏人文关怀的形象。

Dr. Kelekian的衣着是黑白色调,从始至终都把Vivian当作一个研究对象。Jason对Vivian并无多余关心,Vivian却了解他是一个对肿瘤研究非常感兴趣的年轻人。在Vivian这个癌症患者面前,Jason用兴奋的语气描述肿瘤细胞是如何令人着迷。有一幕Vivian承受痛苦的场景,Jason穿着灰色毛衣,首次表现出了纠结的心态,似乎想要安慰,最终还是掉头离开。甚至在最后明知Vivian签署了DNR的情况下,强行code blue试图抢救,在被护士Susie极力制止后才表现出一丝内疚。

电影对大部分医护人员的描写较为负面,似乎只有护士Susie对Vivian带有同情,愿意聆听,愿意共享信息,愿意从她的角度去建议调整治疗方案,虽然面对医生的最终决定依然无能为力。这并不是医护人员的普遍风貌,但这种极端的刻画形式试图传递的是:病人的精神世界,我们不该做什么,换言之我们应该怎么做。

1. Vivian作为癌症病人,是怎么被逐渐de-humanized?
a. 失去真正的关怀(没人在意她好不好,只赶着时间完成工作)
b. 失去真正的身份(也没人在意她的职业,背景,经历,只是病人之一)(“Name?” “-Vivian Bearing.” “Doctor?” “-Oh yes, I am a doctor. ” “I mean, who is your doctor?”)
c. 失去自主控制, system takes over
d. 失去隐私(医护人员不经询问摆弄病人身体)

2. Dr. Kelekian, 作为主人公Vivian Bearing的主治医生,在告知其诊断结果时有什么错误的地方?换言之,我们作为(现在或将来的)医护工作者应该怎么做。
a. 给予病人充分的消化诊断结果,和朋友家属讨论的时间。
b. 避免使用大量医学术语(Vivian本身是博士,大学English literature的教授,在学术领域十分卓越,依然无法理解大量的医学名词。而病人普遍的阅读水平可能在初中及以下,甚至不知道hypertension = high blood pressure, 不明白空腹的概念。)
c. 和病人讨论以确定治疗的目的:延长生命vs改善生活质量 (quantity vs quality.)(一般情况下,越有治疗希望,疗法越aggressive; 越末期,越是倾向palliative, 即以改善疼痛和症状为主)
d. 和病人充分讨论治疗的选择项,确保最终选择是于病人有益,而不是于我们或于科研(药物,手术,aggressiveness)
e. 确保双方信息对等
f. 充分的病人教育(疗程,副作用)
g. 同情

3. "Interview” 和 “question” 病人的差别是什么,我们在问诊时应该怎么做?
a. 保持视线在同一水平(可能的情况下,拉把椅子坐在病床边,而不是让病人仰视你)
b. 保持视线接触,而并不只是忙着填表格
c. 认真去聆听病人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而不是只忙着获取表格上要求的信息
d. 可能的情况下,问开放式问题

3. 看着一位独立睿智的女性渐渐失去对生命和生活的掌控,因疼痛而挣扎,哭着说害怕却少有人愿意安慰聆听。最后Vivian几乎失去全部意识,她年轻时的教授去病房探望,给她念 “The Runaway Bunny” 的童话,温柔地说“Time to go” (Why might some people feel as though they need permission to die? 因为死亡甚至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我根本就不敢抬头看啊!看完电影晚上妆都不用卸了啊!而且环顾教室我似乎是一个人啊?!

课上进行了十一次讨论,就差没上成电影鉴赏课,John Donne的诗歌的讽刺意义在哪里?反复出现的Saint Sebastian的油画是想表现什么?暂时不表。

电影行将末尾,Vivian和Susie解释soporific的意思,告诉她"I am a teacher", 也算是归还了她珍贵的identity.

Take-home message:
- Always get patients involved
- Look at their face, look into their eyes, not just where the tumor is
- Treat them as a person, not just as one of your patients or even as a research subject

两年前面试时,被问到未来作为医疗团队的一员,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我说不敢说empathy至少要保有sympathy. 我知同情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是很容易被消磨的,在急诊遇到过摔倒脑出血,眼角头部带着严重淤青,孤身一人近乎全聋的大爷,遇到过因止痛药作用,每回答一个问题就要睡过去几分钟,唤醒数次最后对我说get out的病人,我最焦心的似乎也只是无法按时完成自己那部分工作而已。

仍愿十年二十年,四十五十年后记得初心。

 短评

“心灵病房”,看得挺难受的,生命逐渐消逝枯萎的过程,之前那么自信强势的文学教授最后成了蜷缩在病房里的光头“小怪物”,临终前听着儿时的童话。生命是场轮回。

10分钟前
  • 厚藤与草梧桐
  • 推荐

只有经历过痛的人,才能够深切理解他人之痛。痛,使我们谦卑。使我们从昔日的冷漠狂妄自诩中幡然警醒,照见自身的渺小脆弱,学会柔软臣服、怜悯与慈悲。痛,使众生真正平等了。任何形式的骄矜,在痛的面前,都一击即溃。只有领悟痛的那一刻,我们才真正是一个人了。

13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Isn't it grand? It's not the grand beauty; it's the grand embarrassment. Non è la grande bellezza, è il grande imbarazzo.

16分钟前
  • 望月封道
  • 力荐

关于死生的独白,从晦涩复杂的John Donne绕回到Runaway Bunny这样简单的童年原点,同《午宴之歌》的表现形式很像。艾玛婶在这里竟然还有点神似KST。

19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观影手记# 1259 你要冷静客观理性的分析,你要掌握最多的知识最新的技术,你更要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我以为我坚强无比可以独自面对一切,但其实我真的需要你躺在我身边,给我温暖一抱。有时候选择死亡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Emma Thompson太伟大。

20分钟前
  • 青山眉黛
  • 力荐

Death is a comma, a pause… It’s not wit, it’s truth.

23分钟前
  • Klaith
  • 推荐

Emma Thompson演活各式各样的角色。不过看她饰演女学者/女知识分子总特别具有说服人的力量。

25分钟前
  • ISA
  • 推荐

影后的演技其实是还好而已……看过House m.d.里的病人就知道,群众演员有时候也是很厉害的。而且我一直在纠结汤普森的眉毛其实是化妆盖住的。“生死”这个课题很好,只要是相关主题的电影/纪录片我一定看,一定程度上是我想“参考”他人的生死观,以完善自己的。本片这种温和看淡的态度还挺常见的。

26分钟前
  • 席德
  • 还行

我虽只有这短暂的一眠,醒来却已成就永生,死亡将不复存在,“逗点"。当下人物置身不同时空场景的叙事方式,十四行诗对死亡的面对。叙事手法限制了化妆对病人状态的真实把控,但艾玛·汤普森还是将癌症患者的细节特点(呕吐、呻吟、蜷缩、生理痛苦)表现的非常准确。对诗歌的伴有哲学思维的专业解构显得有些晦涩难懂。

28分钟前
  • 虚空尽无
  • 推荐

深入刻划出西医治疗中的反人性、零尊严,把人完全当机器对待,1.癌症治疗的两难:治疗高血压手段同时也摧残身体;2.很多疗法只是满足了医生做研究的用途,对恢复却毫无帮助,3.研究肿瘤的是最聪明的一群人,他们崇拜癌细胞,并且觉得病人无需被安慰,相比于病人,他们更爱的是癌细胞,因为后者是胜者与强者,4.明明是晚期,只求减少痛苦,却依然不愿意上麻药,明明放弃急救措施,尸体还被折磨一番,毫无怜悯之心的西医。西医是彻底的反人性代表。诗歌VS医学,humanity VS science,一个脑海中时刻浮现诗歌的中年女教授,面对疾病时独自用心中的诗歌抵抗一切。病床上的她重新走过了自己的一生,与自己的父亲、启蒙老师、自己的学生对话,与镜头前的你对话。最后能在老师读着自己童年喜欢的故事中离开,也是最好的送行了。

32分钟前
  • Estelle
  • 力荐

人生最后一程,难熬却又必须经历。女主角Emma的演技一流。

34分钟前
  • 蛮荒之地
  • 推荐

你要问死神的名单上都有谁?我恐怕不能提前告诉你。但我能提前告诉你的是,帕特的《镜中镜》一定储存在死神的歌单里。不信?去问阿萨亚斯或者洪尚秀。仔细观察影片的第一组镜头,你会发现作者在不对称的构图中早已暗示了女主角将要《抛开自我空间》去探索更为广阔的命题:平衡。而这一结果显然是通过她与“上帝”的对话来完成的,同时这也暗示了本片是一部主题先行的作品。这部由回忆、疼痛和冥想构筑起来的话剧最终是以严肃而又不失幽默的词汇串联起了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影片将那些很煞风景的东西——死亡、焦虑、罪过、恐惧和颤抖以及绝望之类,透过女主角的独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现在,我依然听得见爷爷临终前用气顶起来的那些话。亦如巴雷特所提前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些很煞风景的事物令一个有生有死、受苦受难的人得以完整。

36分钟前
  • Muto
  • 推荐

艾玛汤普森动容的表演,让人勇敢面对痛苦,让人平静接受死亡~

38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片子没超过100分钟,却让人看的感觉很慢很慢,女主得病之后的身体、心理状态就这么直白的展现在观众眼前,你能看到那痛苦、恐惧、无奈,Emma Thompson演的太棒了,一个人的独角戏,不过电影整体文艺性太强稍显沉闷。

40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睿智、自嘲的幽默、对生命的探索,一切都那么真实动人。

4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生产再也不为我们服务,而是我们在为生产服务。医学也并没有为人类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从某种角度说去,它只是规定了我们该追求什么。当一切终结,连死亡都失去了意义..

45分钟前
  • 丰饶之海
  • 还行

2016103 藉由约翰邓恩的十四行诗在临终前完成对于生死吊诡的解读,“恩师来望”是参透生命的纯粹,而“抢救闹剧”则是彻底断绝对于死亡的畏惧。这是一场异常冷静的生死观讨论,作为联合编剧的艾玛汤普森才如泉涌,而迈克尼科尔斯这一次也将“导演”的角色扮演得润物无声。

50分钟前
  • NeonBible
  • 力荐

HBO出品虽然制作上太类似于电视电影,但是尼克尔森+汤普森的剧本太牛,真正意义上的「哲学电影」,乐观、冷静而自嘲的看待短暂的一生,即使仓促也比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真正「有意义」,尊严才是高于生命的人的主宰。

55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作为医学生惊叹于这部电影的精准。疾病、治疗、死亡,医生的心理,患者的思想状态,自我认知的颠覆,被剥夺的尊严,难以忍受的疼痛,艰难的一丝丝呼吸,最后回归孩童般的脆弱。没有刻意煽情,没有矫揉造作,一切都是以最平常的姿态出现。是的,死亡一点也不伟大,也不辉煌。

58分钟前
  • 老虎
  • 推荐

Emma Thompson实在是非常钟情于演绎高知女性,比如《儿童法案》,可能比较容易产生共鸣吧。女主角是位哲学教授,研究17世纪诗歌的学者,罹患卵巢癌,晚期。片中多次引用了John Donne的诗Holy Sonnets,And death shall be no more, death, thou shalt die.

1小时前
  • mom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