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世宏的老婆真标致。 这是我看了两遍《疯狂的石头》,最大的感觉。 包夫人在影片中好象是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拎着一包钢嘣,对他的老公说:“就愣个儿多了”;第二次是在江边对憔悴的老公说:“别抽喽,声音都嘶喽~”;第三次则干脆没有说什么,在他们的老地方,这个女人脖子上挂着那颗八百多万的“假”石头,无比信赖无比幸福地眯上眼睛,靠在包世宏那宽大的肩上。 包世宏的老婆真标致,这种感觉再一次强烈地向我袭来,这个女人令人怜惜的美,就像麦克脱手而出的那把美工刀,嗖!穿透荧屏,命中了我。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感觉,包世宏的老婆真标致,她倒底标致在哪儿呢? 今天早上我在浴室剃胡茬的时候,突然明白了:因为她是电影里唯一一个不疯狂的人。 研究一下电影的片名,你会发现,其实疯狂的不是石头,而是社会--对不起,请原谅我又要把一部娱乐片上升到社会的高度了--回顾一下电影里面的角色,为了金钱,为了饭碗,为了面子,为了女人,都TMD疯了!只有这个女人,沉静,善良,无欲,无求,默默守护着他憔悴的老公,八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的老公。 在电影的最后,信奉“直接抢就行了”的黑皮,被面包店的伙计在立交桥上追赶,黑皮一面狂奔,一边往嘴里塞从面包店砸抢来的肉松包。画面定格了,一张被夸张了的脸,像“道哥”,像“冯董”,像“麦克”、像“秘书”、像“谢厂长”、像“包头”、像“三宝”、像你,像我…… 唯独不像包世宏的老婆,所以宁浩把那块石头安排给了她。 对,只有她配得上。 ****************************************************** 题外话: 朋友叫我贴一张包夫人的照片上来,可是我找遍互联网,也没有搜到这位叫罗兰的演员的资料,更不用说图片了……哪位朋友帮个忙,找一张给我。电影里面的截图也行啊!发到我邮箱吧,kissinger073@gmail.com ,谢了。
2019.7.24 罗兰的影人页面://movie.douban.com/celebrity/1351481/ 罗兰老师的报道:http://art.cqnews.net/html/2015-12/17/content_35997944.htm
喜欢电影陈述事情原委的方式,有逻辑有铺垫也很幽默。看似毫无关系的事其实都是有联系的人相组成,从开始缆车里掉下的可乐展开一个又一个搞笑故事。整体采用偏夸张的表现方式,无论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演绎。
演员无论表演还是形象都很接地气,每个贼都各有特点,短长时间塑造很多丰满的形象,黄渤的演绎印象很深。
笑点很多,剧情很赞。
现在很多人都觉得《石头》好看,我们不能否认宁浩的才华。但是也有很多人说他抄袭了98年英国的片子《两杆大烟枪》,不说别的,就算是抄袭出来的,能够抄袭到这个地步,这不是一个电影故事或者结构的问题,而是导演功底扎实,磨练出来的,没有很强的基础,就算让你抄,就算让你遇到国产片保护月,你也取得不了两千万的票房。更何况《疯》有很强的本土化印记。导演宁浩说,当初考虑要本土化,很刻意地追求什么,但是后来发现把自己身边的人拿出来就行了,很自然的。比如徐峥扮演的房地产商,这是一个负面角色,而给老百姓看的片子在中国只有房地产商是挨骂也没人心疼的角色。 虽然片中有很多并不是符合逻辑,有些夸张的运用,但是我们不能否定它是喜剧的前提。 影片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尽了黑色幽默,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我想这正是影片的主题所在:混沌的世界上,心灵至善,好人好报。 下面我们以片中石头的去向以及围绕石头出现的人物为线索,按照原片的顺序对本片进行分析。 玉器厂厂长大概是出现在石头旁边的第一个人,正是他的细心才发现了石头。也正是他为了拯救工厂才想出要展出石头去拉动经济。当然如果有人在这里对厂长的做法表示怀疑就没意思了。很多人会说,既然厂长要积极拯救工厂,为什么不去卖石头,反而搞什么展览?其实我们看宁浩导演的片子不难看出一个特点来,他和冯小刚导演做喜剧的手法是一样的,让边缘人物去一脸正经地做一件滑稽的事情,从而达到喜剧的效果。只不过冯小刚更加注重语言。 这个在很多细节地方有体现,比如在对于那个偷东西的大哥,就会天天把素质之类的词汇挂在嘴边,干坏事也要做得漂亮。这只是一种规律一种技巧,但是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在后面的故事中小偷的女人被厂长的公子睡掉,他居然给律师打电话,还说律师没素质。这让人看来即合情合理又滑稽幽默。好像很荒唐,但是却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这就是对于技巧运用的高明之处。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李迅在评价这部影片的时候曾就开头提出质疑:厂长的不动作,玉石的展览,按照规律,是构不成叙事的动力的。然而什么是动力,需要什么样的动力。就像希区柯克说的,一个炸弹放在那里本身就是动力,跟观众的感知结合起来就是动力。在现实生活中濒临倒闭的时候突然挖出来一块玉石,厂长会怎么办,人们会怎么办,这本身就是动力。而正是围绕这个为核心产生了戏剧的基本:冲突与矛盾。而故事的推进改变了人物关系。这又使得一切符合了戏剧的规律。 随后是一一登场的几拨贼们。其实电影的另外一个名字很好,叫做《贼中贼》。很符合当时的场景。 导演宁浩很巧妙地运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使得整体看上去混乱的思路一下子清晰起来。整个故事的主线也随之变得清晰。他在交叉叠放的画面中,各路小偷的活动对白,与保安科长的行动对白居然在对立上产生了某种语言或者动作上的联系。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黑色幽默发挥的淋漓尽致。 开头很生活化,很像是DV效果的画面看上去更加贴近生活。而徐峥秘书出场的第一个镜头便是一只脚,随后给他一个仰拍,仿佛在突出他的伟大形象,其实是想用对比的手法,更加章显他的渺小。 接下来导演很巧妙地安排保卫科长和小偷住成邻居,讽刺意味显而易见。当然这种戏剧化的安排也达到了喜剧化的效果。宁浩把观众放在清醒的旁观者的一面,既不像一些大制作那样低看观众的智商,又不像王家卫那样经常跳出来使得观众不能投入自己的感情。这就很好的让观众自己喜欢上看这部片子。因为他们既能够以观望者登高俯视的氛围,又能够有投入自己感情的心态。实在是难得。 而影片中更加讽刺的安排是,石头不是被明争暗斗头破血流的小偷们偷走的,而是被厂长公子谢小萌调了包,最终几拨小偷为一仿造玉石两败俱伤,而成全了保卫科科长和他的女朋友。因为真石头最终被挂在了保卫科科长女朋友的脖子上。这很符合中国人好人好报,大团圆的心态。 戏剧学院的导演小菲说电影最终要宣扬真善美的东西,那样的东西能唤起人们心底的那扇窗。 《疯》也做到了这一点。毕竟他给观众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算是一个圆满地交代。 尽管片子还有很多病不到位的地方。 比如宁浩在前面安排了国际大盗麦克调钢丝偷石头最后被道哥一伙儿的人抢走的场景, 而片子的最后黑皮从下水道里钻出来,和麦克不期而遇,这个时候应该有戏发生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戏场景。而宁浩搭了台子,却只是让他俩对视一眼就各自走了。这就没有力度,哪怕是麦克推了黑皮一下,把他重新关到下水道里。也会成为新矛盾的一个看点。 但是电影中依然处处体现出导演的睿智。 当然,作为宁浩对于本土化的追求,台词也成为本片的一大看点。不同于冯小刚沉着的喜剧,宁浩的喜剧看上去更加生活更加活泼一点。李迅曾经分析《疯》的观众群体,那是一个很广泛的群体,里面以大学生、比较有文化的青年和希望泡网络的人为主。当然也有很多白领阶级。
不是那种冲着观众卖力吼着 笑啊 你笑啊 的电影 是实实在在的搞笑
终于完整的看了一遍,笑不出来
从这部开始爱上黄渤
节奏超级紧凑,一环扣一环,黄渤太搞笑了,宁浩差不多是年轻一代最有才华的导演
真大很有趣
这部片子出色的原因不是这个剧本有多牛逼,《两杆大烟枪》的整体思路在前,宁浩所做的只是好好地拷贝;但他把盖·里奇那阴冷的伦敦范儿完美地转化成了火辣的重庆味儿,这才是关键。
群像诙谐而精彩,诸多黑色幽默名导致敬的意味,川普有范,宁浩展现出欣喜的才华,尽管现在的眼光看剪辑摄影布景都略显粗糙,但是质朴的幽默是后来作品都没有的。宁浩走上商业道路开始自掘坟墓,拍了心花路放飘飘然。而石头带给华语电影的惊喜和捧腹是不能磨灭的。一连串的巧合,时空错位的拍法有新意。
这天生日。掌门请我们一共七个人在万象城贵宾厅躺着看的。很奢侈,很舒服,谢谢她和我的朋友们。
故事情节错综复杂, 无厘头的搞笑中,看出小人物的辛酸。
宁浩式经典喜剧之一,幽默的不肤浅
重温。别说,这片还真能经得住考验,也不是简单一句模仿盖里奇或多线叙事就能概括的。特别里面几组的人物都不仅仅是作为结构故事制造笑点等功能性的存在,而是几乎每位出场人物塑造的有头有尾性格鲜明紧扣主线笑果突出,还贴近生活反映现实,这就很难得了,在这方面石头其实做的比烟枪还要好点。
缺点如下:不少稚嫩粗糙的摄影、甚至有些辣眼睛的美学、莫名其妙冒出来的配乐、略显拖沓的结尾。其他过分的戏剧性和巧合还是融合于整体风格的。应该是目前看到的最接地气的关于中国城市文明的探讨,那种藏污纳垢的病态的美简直要溢出了。《全世界》对重庆的呈现多么狭隘愚蠢浅薄……
最可贵的一点是没把观众当傻子。国内电影都指着这样儿拍就行,嗯
像是中国版的两杆大烟枪。
先发散再收敛的网状叙事,难怪老外会看不懂。重庆话版太接地气了,简直笑死爹~~~~~~~~
国内好电影
这才是成功的中国影片
聪明的宁浩,能走多远?
中国最nb的片
学大烟枪学Snatch学得很足嘛..套了国风的外壳,很多内容(比如杀手的山寨货等等)也符合国情,就是画面欠点火候.黄渤为本片中最亮眼的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