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本片结束时字幕上来之后,编剧一栏又是四个人,并且还是内地+香港的配置,再加上幕后班底基本上都是香港的工作人员。突然对这个片儿故事讲成这样可以理解了……
《醉后一夜》从成片来看,是想做成一部爱情文艺轻喜剧来的。不巧的是由于编剧的不接地气的胡编乱造,彻底把故事带向了深沟。以「断片儿」为线索进行叙事本来大有可为,可导演编剧硬生生的将简单的故事兑水弄成了一部电影。抛开前后的逻辑问题不说的话,光是故弄玄虚的不断闪回就让人发懵了。
豆瓣条目上,影片类型还出现了「悬疑」一词,敢问这片儿有一丁点悬疑的成分么?看似抽丝剥茧的寻找醉后的真相,结果非要带点文艺气质,一边调查,一边两个人恋爱,这四不像是想干嘛?
只有一点值得说的就是张静初表现很好,天生一张文艺女青年的脸,演起这种带点儿都市浪漫气质的片很契合。其它的,就完全不值一提了。
冲着余文乐去的,恰巧又比较欣赏张静初,所以就本着消遣的心态看了这部电影。电影开头二人赤裸相拥的场景是所有醉后约炮的白开场面,但是当女主角穿好衣服开门出去的时候着实被触到了笑点。约炮约到宜家,脑洞开的真不是一般的大,光是凭着这么扯淡的一点就足够继续看下去。
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既没有美学和构图的审美眼光也没有专业电影人的独到见解,只要一部电影能让我从头至尾不摁停的看完,基本都算的上是还说的过去。相较于纯粹的喜剧电影,这类在满足你文艺小资幻想的同时若是还带着几分能让你不经一笑的愉悦,我们便称它为轻喜剧。而这类轻喜剧大多都是闲扯淡,所以关于故事逻辑混乱,人物关系模糊,全片走线过于牵强等等的槽点我不作赘述。就像你不能指望从新闻联播中看出娱乐八卦来,自然不能想着从这样关于醉酒后约炮还约出真爱的片子中看出什么人生真谛来。
现实过于操蛋,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闲扯淡的电影来平衡下内心的幻想。醉后一夜便能满足这样的幻想。全片以男女主角在夜店醉酒后约炮到因着三十万现金和奥迪汽车而慢慢找回醉酒时的记忆为主线,以倒叙的手法跟随着二人记忆的重现而展开。相对而言,该片其实主要还是以女主角的视野占主导,从工作,生活和感情都交代的清清楚楚,而男主角我们所了解到的只有奥迪车和某个看起来还不错的公司经理职位以及一帮屌丝同事。通常这些在言情剧中大多都是为邂逅矮穷矬的女主做铺垫的,当然男主虽然周围一圈屌丝但自己并不是屌丝,同样的我们的女主张静初白美且并不是特别穷。并且他们素不相识,若非说是一见钟情那也不过是始于二人对着同一个便池呕吐的情谊。
撇开肚大无脑的神经老板,和谐相处的小三前男友,嗨酒认识的驻唱女,北京四合院的警察局以及不知道哪个石油国冒出了的青蛙王子这些个BUG不说,全片最让我觉得现实到被触动的地方就是张静初回家拿着房屋宣传册低头默默看着的场景,以及二人后来裹着大衣再次站在还未建好的大楼上顶着冷风相视一笑的画面。张静初说:“我想要一个房子,在这个城市里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地方。”所以她要努力赚钱,即使那个变态神经质的老板提出的任务有多么难以完成,她都要点头应下。
触动人心的故事往往不是因为我们和主角有类似的遭遇,而是看到和自己有类似遭遇的人碰到了一个愿意给她温暖的怀抱,就好像我们在现实中崩溃时也终会拥有那个怀抱来温暖我们一样。二人醉酒后站在还裸露着钢筋水泥的房子里,张静初哭着说:“我想要一个家。”余文乐说:“我给你造。”于是他就真的给她造了一个,用粉笔在墙上画出灯,柜子,床,门的图案,用废弃的麻布,铁丝,塑料胶带,泡沫板做出了沙发,窗帘,落地灯和拖鞋。明明是呼呼刮着大风的水泥半成品的大楼,却因着这些东西看来温馨的好像下一秒就可以洗洗睡一般。清醒时的张静初说这里真美,工头说当然美了,这些都是你男朋友弄得。而后张静初看着床边一大一小两双拖鞋便默默的笑了。虽然如此简陋,即使如此简陋,因着你说,便有个人给你造,因着你造我便有了家,醉酒那晚的他们也笑的就好像真是那么回事似的。
付得起首付你得到是一个房子,只有一个肯给你造的人陪伴才是家。有多少人敢于说我给你造,说了又敢于立马去做?而又有多少人只因为是你造的,而无关乎是否奢华便满足?同样,清醒后的二人也只是相视一笑默默不语,理智让我们远离错误,同样也远离了坦诚相见。或许我们都需要一次醉酒来彻底的释放自己,释放所有的情绪,爱与恨,愁与怨,欢喜和眼泪都要宣泄的淋漓尽致时才敢于说到做到,只感受内心的感受。
许就是醉了,余文乐才听从内心敢于伸手拂去张静初头发上的污秽。醉酒后的爱情生于一个抬手,始于二人相扶而出,终于第二日太阳升起,一夜的相处仿若过了一生。只是日子还得照旧过,老板还是照旧的欠扁,前男友照旧的不是人,房子也照旧都是别人的。
最后的结局自然不言而喻,找到了三十万和奥迪,虽然影片没有交代,但傻子都知道二人会在一起,傻子都希望二人会在一起。断片段到失忆还能嗨了那么多事情也是没谁了。所以说电影毕竟是电影,本就是抱着realx的心情消遣的,就不必太认真,看的开心就好,最起码在观影时候我们恍惚以为自己也会得到那样一个怀抱。
《醉后一夜》由彭浩翔监制,曾国祥和尹志文合导。其中,张静初饰演刚刚失恋的女主角桐欣,而余文乐则饰演北上打工的香港人沈伟。
彭导近年来偏爱余文乐,脏志明一角也是深入人心。《醉后一夜》 和《春娇与志明》同样是发生在北京城里的爱情故事,但题材上,《醉后一夜》其实是承继自美国性喜剧《宿醉》。
《醉后一夜》顾名思义,讲述的是醉酒后一夜里发生的故事。沈伟与桐欣一觉醒来,发现两人赤身裸体睡在一起。他们虽然极可能做了一夜夫妻,但却偏偏又丝毫不记得昨晚那些激情的细节。这个设定明显是借鉴自《宿醉》。接下来,沈伟和桐欣自然便是要凭借种种线索,去弄清楚昨晚发生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醉后一夜》和《春娇与志明》还是有些相似之处的。同样是发生在北京城里的爱情故事,《春娇与志明》讲述的是港男与港女的纠缠,男的,就被称为“扑街”;而《醉后一夜》是港男与内地女的偶遇,从陌异一路走到交心,男的,则被称为“港怂”。北京人素来豪迈不羁,所以称港人为“港怂”。意思是说香港人遇事懦弱,畏首畏尾。
剧本也的确把沈伟写成了没种怕事之人;车子丢了不敢报警,搭电梯时还会恐高;桐欣则被塑造得独立要强。她担任某位男导演的助理,很多杂事都要由她来处理。
这一次,桐欣要帮助导演安抚与他关系暧昧的女演员。酒过三巡后,桐欣跑到厕所里呕吐,并遇到了同样在呕吐的沈伟。之后两人就如同“娇婆遇上脂粉客”,搞在了一起。他们玩了“两人一蛙”,买了头“草泥马”送给男导演(寓意自然也是“草泥马”),还一起去汽车电影院看电影,去楼盘看房子,并最终在家具城里又大又软的床上落实了这段露水姻缘。
当然,这些事情都是两人在第二天的摸索中,慢慢回忆起来的。脏志明演得也的确够怂,够闷骚。酒醒后的几次独处机会,他都是带着一张幽怨脸,等着女方先发出暗示。以至于我这个等着看激情戏的观众,在一再失望后,也生出了一张幽怨脸。
相较之下,影片中的其他角色都是毫不遮掩,京骂频出(你丫让我抽你);而其中最为豪情万丈的,自然还是那位男导演,他满口京腔普通话,在片场上趾高气扬地支使着他人。
细究之下,这部班底以香港人为主的电影立场上自然也倾向于香港人。北京男导演那种豪迈霸道,被拍成了支配欲和大嗓门,在电影中从来不是什么正面人物;反之,“港怂”脏志明,虽然没种怕事,却既细心又富有创作力,烂醉之时还在建筑工地的二十八层,为桐欣绘画出了美丽幸福的家。
表面上,这部电影似乎是在调侃“港怂”;但实质上,影片的故事表明,在畏畏缩缩的表层之下,“港怂”隐藏着的是温良细腻的心灵。
在新浪微博还没有今天这么火但已经比较火的时候,三星连同新浪还有北上的彭浩翔,三方达成了一个合作计划,即后来的“4+1”计划。像《指甲刀人魔》等四部短片就是现在大行其道的“微电影”,而那部长片就是几乎已经被人遗忘的《醉后一夜》。从《醉后一夜》打出片名到结尾字幕都可以看出,影片属于仓促打包上映,完全不在正常合理的宣传周期上。 表面上,这部电影只是一个广告植入的附属产品,只不过刚好做成了长片。实际上,就电影的角度来分析,《醉后一夜》又是彭浩翔作品的一段插曲。有些人就这么解释道,《醉后一夜》不过是张志明来到北京后,中途生出的某一段恋情。这段情感不需要浪费太多的时间、金钱甚至是精力,他只需要有足够多的、用来麻醉自己的酒精。 我们当然无从解释为什么是港男配内地女的设置,就像港灿导演也无从解释,为什么所有北京派出所都是在四合院里面。放在电影里面,没有什么比这个疑问和感慨来得更为讽刺了。或许在这点上,它完全暴露了《醉后一夜》是建立在虚假的幻象之上。就像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观众看不出他有任何必要是香港人,可他偏偏设置成了香港人,还要对着同伴飚上几句粤语。无论怎么个北上捞金,港人始终表现得像外地来客,他们缺乏对一个城市的足够认知,缺少耐心和发现的眼光(虽说内地导演同样忽视着现实真相),正因如此,他们才会第一时间去盯上夜店,自诩文化精英,潮人主流。 《醉后一夜》是一部散发着腐朽、空虚和绝望的片子,却不会予人任何的警醒或触动。首先,两个人的故事本就是一片空白,他们断片后丧失了任何记忆,完全依靠别人的述说来重建昨夜的风流快活,不断插叙、闪回。这个时候,所谓的上帝全能视角就出现了,两个人好像都想起来什么,但其实什么也记不起来。其次,香港导演对北京的想象依然没有走出《不再让你孤单》等合拍烂片的河流,在他们看来,北京只有CDB,只有三里屯village,再不然就是无数用来把妹和自我放纵的夜店。尽管用卫星地图标出所谓的夜店地标,甚至用上了13号线地铁和雕刻时光,然而,这些并没有让《醉后一夜》多出哪怕是一丁点的亲和力,一点都没有。同时,片中的主人公依然活得极其透明,不食人间烟火,只需应付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剩下的就是把妹和等着有货送上门。 很多人看得出,《醉后一夜》在学《宿醉》,然而是学不到家的那种。《宿醉》有一个明确的事件和行为动机(婚前单身派对),也有对人物性格的必要交代,甚至包括24小时的时间限制。可在《醉后一夜》里,电影一上来就说两个人已经断片失忆了,之后就一盘散沙,走哪忘哪。事实上,纯粹靠酒精怎么可能断得如此厉害,没听说过烂醉如泥么?《宿醉》里面好歹是用上了致幻剂,在内地就只能成为不能说的秘密了。 此外,即便《醉后一夜》还放了青蛙甚至羊驼(你还记得泰森家的老虎吗?),好像多了亲和的异趣,但仔细一想,这些无外乎停留在网络流行语的程度上,跟某些狂用hold住的大片翻译并无差别。电影还存在大量的硬伤,像张静初说余文乐看过短信,事实上他根本没看过;两个人跑去工地,实际上他们只到了三楼;白毛被关在车后备箱,一整天没人发现,这更加不可以理解。很多零碎的线索,到后面也就不了了之了(包括余文乐说给张静初一个家)。即便很多人会被张静初的话语给打动,然而,对方和电影给出的答案无非是自欺欺人的谎言,停留在噪舌上,全然是一片虚假的美梦浮华。 最后,当然就是传说中的道德、价值观和思想导向问题——即便电影没有必要承担相应的职责,很多电影甚至是反人类或者说反道德。因为类似原因,很多人透过《春娇与志明》看清了彭浩翔的真面目,他已经不是有没有小聪明的问题,而是真不要脸,希望充当“被爱过的人渣”。《醉后一夜》也有相似的过程,影片收于两个人的尴尬或者说默契对视中。这对成年人来说可能只是可耻的玩笑,但对不少年轻人来说,他们大概真会幻想断片后的多彩世界?就这点而言,《醉后一夜》是极其恐怖的,没人告诉他们呕吐物也是七彩斑斓的。两个人的相遇,哪怕是结局的设置,它们都没有任何的心动可言。别说《爱在日出日落前》,哪怕是《寻找午夜之吻》,它的动机都比《醉后一夜》来得纯粹和朴实。在我看来,《醉后一夜》并没有真正的关于年轻人和普通人的情感困境,至多,它只是呈现出碎片化的、空虚浮躁的东西罢了。如果光就这点而言,它倒是像极了当下微电影们的特征,不愧是一个娘胎生的。【北京青年报】
垃圾
木有什么感觉~
向余文乐索要签名不成,一阵对着麦克风公开撒娇的东北口音姑娘,是全场的笑点。不堪、不堪……
当神兽出来的时候,这片儿彻底亮了。
第一感觉就是不错的。
看不下去了已经
一般吧
各种没头绪,然后就结束了。那只羊太搞笑
草泥马,哈哈哈
印象中唯一一个看的我想睡觉的片子,好扯,,,不过还是爱余文乐~
导演曾国祥还是太年轻了,浪费了余文乐,和张静初这两个好演员,完全是宿醉的中文山寨版。冲着彭浩翔监制看了一次!!
我一直觉得这类的故事不好看,《宿醉》也是,虽然里面分别有张静初和杰米·钟这样的美女,但还是不好看……
第一次看电影会这么难过,除了老闪出模仿hangover的感觉之外就是难过...
很彭浩翔。
要是我一夜买醉之后遇到这么帅哥也值了~哈哈哈~ @美小迪 你懂的~
看得睡着了。
得一个亮点:小神兽打BOAT 太
余文乐,我现在对你的喜欢有点小纠结
好烂
让我宿醉一场吧~ 捡个张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