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在大城市打工的你我一样样的嘛
电影前半部分,处处可见女主付钱的场景,是很现实的表达,金钱社会,身处异国他乡,没有钱你是一刻都活不下去的!女主满怀憧憬来到这里,以为靠着自己吃苦耐劳的性格,可以赚一笔钱,改变自己家人的生活,可是自己没有文化,没有技能最终被逼沦为站街女!
在大城市的你我,当初也像女主一样,怀着憧憬来到这里,以为只要自己肯吃苦、肯努力,可以赚个大钱,过上像城里人一样体面的生活,谁知干的是最底层的工作,住的是偏僻、最破旧的房子,顶着巨大的压力生活在城市,依旧买不起一间属于自己小小的窝!
话说片中的男人,都是窝囊废物,要自己没能力养家,老婆吃了多少哭,受了多少委屈,才赚到一点钱,自己一点都不去关心,一点也不想去了解!反过来嫌弃自己的老婆,觉得这样自己的面子才能过得去,自己才算够男人。啊,呸!说白了就是那点破自尊给闹得,这样的男人还留着过年吗?反观女主,那真是即干实事,又能忍让,放的下自己的身段,在老公面前又百般委屈求全!话说自尊在生存面前真的是一文不值,有时还偏偏会害了人...
好在女主最后还是赚到钱,买了新房子,自己都说值了!但愿还在大城市拼搏的你我,以后不会太惨!
不管怎样,还是要努力鸭,打工人!
我们先不看社会背景,单纯从片头女主跟男人的对话中就可得知:女主完全没有必要出国,因为男人有工作,有钱赚,有房子,吃住完全不发愁的。
有人会说那是下岗潮啊。我不否认外部环境带给人的影响,带给人的焦虑感,但是把一切都归罪于下岗潮(外部环境),是不是就有点扯了??
那么为什么女主执意要去国外,而且很执着并且觉得一到国外就能赚钱?这个问题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答案其实很简单:“国外的月亮比较圆”,“国外到处是金子,国外能赚钱,而且比国内工资高”,“当个保姆月工资2000欧元”等等这些社会上散播的“国外甜美的言论”。
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一直就在潜移默化的被西化,而且深深的在影响着每一个人。“国外香甜”言论更是不绝于耳。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穷,再加上西方文化不断渗透,也养了不少公知们。中介们也下了不少功夫,鼓励人去移民,工作,留学等等。
所以女主有出国必赚钱的执念就不奇怪了。 但是他们完全忽视了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他们甚至就没有想过后果,包括女主老公。结果一下车,一打听工作,跟他们听到的国内社会传闻完全不一样,一下子就懵逼了。可是呢?借了那么多钱,一到国外就回国,脸上挂不住啊。对,面子比里子重要,人的虚荣心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因为本人曾经也为自己的虚荣心付出过惨痛的代价,那是真金白银的代价。心痛啊。庆幸的是我及时止损了。
但是咱说啊,女主很要强,不甘心啊,就这样一毛钱没赚到就回国,不光脸上挂不住,借的那些钱咋办??于是女主就因为“迫于无奈”下海了,好一个“无奈”?!,好一个“我这么做都是为了谁”?!
女主老公的反应是正常的,可是他一点责任没有吗???鬼才信。
没问题的话:你好,我好,大家好。 一有问题:你不好,大家不好,唯独自己没错。
但这就是人性。
西风香甜。相信女主不会是最后一个,那肯定是前赴后继啊。。。。。。
出国这件事,擦亮眼,慎重。。。。富豪随意。
《下海》。6分。
阿美编剧,奥利维耶·梅斯导演,齐溪、耿乐、王茜主演作品。
下海,站街。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爆发大规模下岗潮,女性失业尤为严重。很多女人听说当法国保姆能赚钱,到巴黎后发现求生无路,只好去“站街”。
题材很现实,故事很平庸,齐溪付出尺度很大,导演掌控水平很差。
看完片后,心情没发好,毕竟是讲述的女性在海外被迫走上的站街路。豆瓣上的争论大多聚焦在对“贫与娼”,反倒没人关注这个故事,也没人关注演员的表演。非常遗憾。我不支持站街,但更痛恨这个磨灭人前途的社会。
虽然片中打了大片马赛克,但毫无疑问,齐溪的表演是值得点赞的。查资料才知道,原来她是演员王传君先生的夫人。
郭燕芳:在布鲁塞尔市中心参加了《下海》的首映礼,感触颇深。《下海》以法国巴黎美丽城的站街女为原型,讲述中国女性从家庭出发,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远走法国打工的故事,种种无奈下最后从事了站街这个行业,最后解决了家庭经济问题之后最后又回归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有几个感悟很深,一是中国女性对家庭的付出,即使在丈夫不太支持的情况下,却想让家庭变得更好执意远走到法国,担起了家庭重任。二是别人夸他丈夫很好的时候,她骄傲的说“那可不是吗,人堆里挑出来的”,也没有提半点其中的苦涩,从心底里的骄傲。三是慢慢的女主慢慢的,从不吸烟,开始了吸烟,当回归家庭的时候,确定了家里四处都没有人以后,点上了一根烟。大概就是即使回归家庭,这段经历还是会留下些痕迹的。
影片拍的很细腻,有很多小细节都引发了思考,从女主个人,到家庭,到巴黎美丽城华人社区到东北重工业破产那个年代的思考。很值得多看几部的电影。
王晨璐:看电影之前,第一次看到海报的时候会觉得这部电影的基调会十分的沉重。看完电影之后,沉重的感觉并没有太强烈,或许是这个话题离我的生活很遥远,第一次让我知道生活的城市中有那么一群人,她们为生活所迫做那些世人不能苟同的工作。肯定会有很多人不屑她们这个群体,甚至带有色眼镜看待她们,就像电影中的丈夫们一样。但是女主却并没有因为这样而觉得自己可怜或者因此放弃自己,她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家庭,只是在那个当下不是她能够选择的方式。或许在我们看来她们很可怜,但她们却不需要接受我们的可怜。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可奈何。想起了之前看过一部电影中的一句话 ‘ Be kind, for everyone is fighting a hard battle. ‘ 就是这个道理。
Fiona:和@比利时吃喝玩乐的小伙伴们看了电影《下海》(Bitter Flowers)。一批从东北到巴黎“下海”的女性的故事。电影开始时女二一句“都是给逼的”实在是恶趣味的可以又让人唏嘘不已。最后导演Oliver说的非常好,其实这部影片的意义不在于关注所谓prostitution这一行业以及从事这一行业的女性,而在于中国国内这种认为出国一定能赚大钱的病态,错误的观念。作为留学僧的我们其实是可以体会这种明明每天各种挣扎在due与due之间,却还要在别人问你一句how‘s going的时候回答一句going well,当然,不可否认影片中这群女性所要承受的这种身心压力是我们的几十倍几百倍。最后,controversial idea, 反正我的朋友圈也知道我实在是feminist得可以的,所以应该不会惊讶我无法苟同影片的最后女主回国被丈夫发现在国外“卖”后竭力挽回出走的丈夫。如果是我的话可能真的会甩一句,老娘他妈不伺候了,嫌脏你他妈把老娘赚的钱都吐出来啊,嫌脏你他妈找个不脏的过啊。真的无法理解这种好像没有丈夫就活不下去的心态了,当然在那个年代的东北也是不算意外了。不过总体而言还是值得观看的,可以找渠道看一下。然后说一句齐溪小姐姐在台上紧张得跳脚吐舌头也可以说是十分可爱, 交传听不懂中文请让我去翻译谢谢。
王晨:Bitter flowers / 下海
#太长不看版:电影很棒,全员演员演技在线,如果国内过审,推荐大家去看。
#啰里八嗦版:
本来以为导演要像harlots一样拍个女权片出来,女主最后走向人生巅峰,叱咤巴黎,成为一个有故事的老鸨,没曾想一个外国人如此深谙中国套路不仅暗暗歌颂了女性和母亲的伟大,还给了个大团圆的结局。
女主不懂法语,不懂技术,憧憬着别人勾画的大饼来到巴黎,期待靠当保姆赚大钱,回国买房开店,给儿子和家庭一个更好的生活。可惜巴黎的晚风吹醒了她的美梦,现实中做保姆不但生活环境恶劣,备受温州雇主欺凌,工资却只有500欧,不到想象的四分之一,连出国借的高利贷利息都不够还。不甘心就此回国,又要生存下去,只好张开腿,想要的钱赚到了,寄回去了,家里的房也买了,店也盘了,甚至还有不明情况,不拿自己当外人的亲戚(丹丹)凑上来说我也要跟你一起干,结果发现真相后又哭哭啼啼缠着女主一起回国,还把事实捅了出来。
这个角色懦弱无能,拿所谓人情事故当自己挡箭牌,遇事只会哭,把自己希望寄托于别人身上,满足了皆大欢喜,不合我意,就横眉冷对,口口声声控诉对方斑斑错处。
这样的人讨厌吗?
当然。
生活里多吗?
比比皆是🙂
看的全程中大概有一半时间我都保持着wtf脸,剧中很多价值观我都不认同,但我知道这些在我们的社会里真实存在,只是好奇这个外国导演是怎么消化这个剧本并且拍的如此到位的?
说实话初期我很喜欢女主的性格,认定了就去做,再无奈也自己承担,不吵不闹,吃得起苦,甩得了脸。齐溪的脸冷淡,独立,倔强,大荧幕上看她抽烟,美得不可方物,这样的女人哪还需要什么男人,那样无能又凉薄的老公要了有何用?
预想的结局或是女主把盘下的店开的风风火火,独自把儿子抚养长大,或是回到巴黎,万万没想到,是带着儿子千里寻夫???
如果不是我多想,大概是导演的中文程度太好,最后一个镜头女主问男主,有蒜吗?男主一指,end of story.
蒜 = 算?
算了?
算了。
像吞了一只苍蝇一样难受。
东北人这个改开以来具有高流动性的庞大群体,与四川人、温州人一样在很多中国人眼里的地域印象是:具有广泛流动性的人;
就外出工作发展、创业打工的人数上来说,东北无疑是中国所有地域里最突出的地方之一,49年后以重工业、国企为主体的东三省,曾因五六十年代片面倾向发展重工业、偏废轻工业的发展模式而吸收了大量就业群体,
但随着90年代国企改革下岗潮开始,东北似乎已很难负担很多本地人口的就业,于是大量东北人开始外流自行寻找门路、找寻其他地方的发展机会,这其中不止有面向国内其他地区的,也有面向国外的,
故事中的女主角通过跟团去法国,然后脱团自行离开、滞留法国在当地找工作赚钱;而因为未经合法手续办理签证在法找工作;加上法国自身的移民政策上,就已造就大量移民群体,本地都未必有对应数量的就业岗位来吸纳的大背景下,就更只能沦为边缘的廉价劳工了,
电影中反映的状况是:在法国,对中国人歧视最严重、剥削最厉害的反而就是部分华人;虽未在法生活过,无法准确判断,但对华人海外窝里斗的情况常有耳闻,尤其是东北人这个在国内就已被某些人塑造出不少刻板印象的群体,在海外华人社会那的情况也可想而知,
走投无路又迫于欠账和脸面不愿回国的她,无奈开始从事性服务行业,从她做出选择开始,就已预示着后面回国的遭遇,因为在一个性产业尚未能合法化经营的地方、在一个男性的性观念里大量存在民族主义情绪的现状下(认为中国女性向外国人提供性服务就是受辱、掉价、丢面子),这两种双重污名化观念大行其道的环境下,中国女性在国外向外国人提供性服务来养家,对丈夫来说觉得受到奇耻大辱的可能性相应就会很大,
接着老家看到自己出国发展经济条件转好的女性急于过来,无力阻止,最后不得不带新人入行,这种无奈之举于是变为:推老乡入火坑之类的道德谴责顺理成章、道貌岸然的攻击对象。
又加上回乡后,丈夫的不理解,这些原本为家里发展已忍辱负重的女性,想赚到需要的钱回乡团聚,回乡后却得忍受多重的压力,以及小心翼翼不让本地人知道自己在法国所从事的真正职业。难能可贵的是导演没有一味的悲情渲染和使劲卖惨,而是点到为止、符合实际,所有的矛盾、痛苦都是弥漫在日常生活的具体处境中的,而不是浮夸的。
这可以说是与鼓吹光鲜亮丽、高大上全球化的那批人的述说相比,近在眼前又咫尺天涯的地方全然相反的“低端全球化”案例,详述全球化在给渴望改善生活的贫穷者带来改变的同时,也相应施予各种冰冷打击的另一面!
那场在法国从事性工作的东北姐妹们一起过年的戏,真是拍得既写实又动人,她们互相间的敬酒、跳舞、唱歌,不也正像是其他任何一个职业群体的年会聚餐吗?
(1)法国卖淫非法。拉客都违法,嫖也非法。
(2)某种原因(身份政治,性别权力那套),法国的家庭结构逐渐解体了,为保持生育率,法国开始各种保护未婚先孕和单亲妈妈,法庭开始鼓励做DNA抓爸爸,抓到孩子就可以终生获得高额抚养费。于是,法国出现了暗娼需求。亚洲人因为法国人无法从外貌分辨年龄,从而四五十岁也有机会,占领市场一角。
(3)这是一种个人选择,但不是好的选择。因为出卖身体权力,必然带来罪恶和组织化。她们中很多是被骗的受害者,被骗到巴黎干活,实际上跟现在电信诈骗的受害者差不多。
剧情里推锅给下岗,实际上手里几十万,在东北找个省会,买个房干个摊儿,做几年也不会少赚。就算夫妻两人一起做装修,吃饭也够了。
主角还是想去捡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并为此赌上全家一切。她做选择的时候,没有提前做调研,没有研究供需市场,法语也不会。她就是懒得动脑子,冲动去相信天上有馅饼。这个选择,让她不得不卖。
就像影片中的弟媳妇,同样,不知道在法国打黑工犯法么?知道。但是就是看着钱多,也想当保姆。 买了机票就来了,自己的人生安全和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劳动力价值,一股脑的供给主角支配。什么都不知道,自己也不查查。这是信任,还是愚蠢?不过至少没有“蛇头”再吃一口。
(4)各种渠道天天说,这样违法,这样不好,这样有生命安全危险。但是有的人就是一头撞上去,然后,怪地球没有吸引力?
同样是字面上的下海,去深圳卖饺子做装修的火车票,比去巴黎的机票护照便宜吧?
虽然网上一直存在地域黑,但女性,大多数东北女性内心还是强者,她们不愿意一辈子围绕着孩子和家庭。所以迫不得已选择了牺牲,但是回来后,又不得不面对道德和伦理。谁活在人间不是一场炼狱,生而为人,我不必道歉。
关于这类电影有香港导演的《榴莲飘飘》和同样是外国导演的《站街女》直接把母女直接上阵纪录片式的写进剧情;关于电影的社会背景,我们知之甚少,但是现实生活的风月又让我们好奇的口口相传。关于齐溪,更是只是在“地球”里看见了稍纵即逝的一个湿漉漉的浴后背影,据说是新晋的文艺片女神,很多女演员,尤囍文艺片,不在乎名利双收,更不关心票房飘红,早有郝蕾现在还有谭卓,而齐溪应该也是不分角色大小,出演了很多电影,而这部《下海》是第一部主演的电影。電影并没有把“站街女”当成剧情焦点,而是把故事更多描写了人物的心理上,可以说女演员把电影里的人物演的令人过目不忘。这里 曾美慧孜 也是继《冥王星时刻》好看的配角,也更加期待接下来的《三夫》 曾美慧孜的主演的电影,这也是她演艺人生的第一次“书归正传”。電影在生活里戛然截止……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一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我同情你的遭遇,但不表示认同这个职业。路都是自己选的,为了来钱快去干这种事就得受到歧视。金钱和牌坊只能选择一个。犯法就是犯法,洗不白。三观不同不能交流。
形象不乏脸谱化,剧情不乏刻板想象,但很难得中国人的故事由一位外国人拍出来了。其实,论题材论风格,最佳人选还是娄烨。
那个热评是什么鬼???在国外性工作本身就不犯法ok???
那啥,开口就“笑贫不笑娼”的,你特么曲婉婷歌迷啊
结尾黑屏之后沸水的声音恰到好处。丈夫躲到了火车才能抵达的远方在陌生的房子里煮着面,也煮着他们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就像锅里的开水一样,他们也在锅里煎熬。脱光衣服下海很冷,光着身子上岸会更冷,尤其是你的男人不会给穿上衣服的时候。一次jieke中被白人强暴的那场戏很有视觉冲击,毕竟齐溪在我心中的形象很完美。但是不明白同样是裸露戏为什么这里打了马而洗澡那里没有打。齐溪演技很好长得有点像韩雪,这几年一直演那种格格不入的美艳形象,让我觉得他本人可能就过得不怎么好。
与客人上床,被生活强奸。
一个欧洲导演,可以拍出这么细腻真实感人的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看在中国的各大名导们都在烧钱装逼假大空的份上,必须给这部电影五星!丽娜可能是当代电影里面最令人动容的一个中国女性形象了,齐溪的表演完全没有枉费导演的大量面部特写,结尾才是神来之笔:风雨还没有结束,但是生活必须继续。
妓女并不脏,把无数女人逼到必须卖身才能生存的社会才脏,把她们拖进泥里,发泄了欲望之后,又嫌弃她们脏,这些人就是烂泥文化的始作俑者,才真是从里到外的脏。
我就觉得当女人太惨了 全都为了儿子为了家 那既然这样不生不结婚不就好了 枷锁都是自己给自己套上了 能选的话下辈子都别做人
回给最高赞的:如果我看见一个女人在街边抱孩子要饭 我会觉得有手有脚的就算出去卖也饿不死啊 还不如个站街的。再说句不好听的 没去贩毒没仙人跳没搞传销已经很本分了 你还想让这些人怎样??
啥本事没有只会双重标准、抱怨、推卸责任的人永远没有资格指责凭自己本事赚钱养家的人。
男人下海叫打工创业,女人下海叫……中规中矩,拍得机械呆板,基本只看演技,这个题材有真实社会背景,拍成纪录片估计更好。北京文化牛逼了,分裂式牛逼,一边投战狼、流浪地球这种民族主义片子,又投《下海》这种不受待见的片子。齐溪讲东北方言腔调像演小品,没有太多亮点,直到曾美惠孜出来同框,才有些意思。娄烨导演的《花》,赵涛主演的《孙俪与诗人》,以及这部《下海》加起来,可以叫做中国女性混迹欧洲三部曲。
海水冷,岸上更冷。
最简单的愿望。中国社会对女权的忽视,同时也反应了中国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忽视。关怀不是政治作秀,而是真切的去它人服务奉献一切。
电影送柏林之前在公司做了最后调整,有幸看到了这部片子,女主齐溪为角色还付出蛮多的
居然把东北女人的温柔挣扎和苦拍得这么真实细腻,比如巴黎底层站街女之间的互相扶持,比如和国内亲戚的纠葛,眼泪是止不住的。结尾收的太好了,厨房这种景别里的微妙呈现太意外了。齐溪演的真好啊。
写给高赞短评。卖血算合法吗?卖血的人就是下贱、不道德,不值得被同情的?那卖身呢?没有人生来就喜欢卖身,它也绝不同于其他的所谓“犯法”——抢劫犯或许能享受作案的过程,而卖身谁也不会喜欢。
我大砍省的爷们就是这么牛,吃着软饭端着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