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的人相遇是丧到底还是能稍微振作一点?很多人习惯了互相鼓励式的剧情,但真实的情况下这道题无解,我们不需要知道答案,只需要知道事件和经过,以及导演或者编剧自己关于结局的一点点期盼。影视作品是引导式的存在,可能无法直接影响你的价值观塑造,但是能不费力的体验到价值观的多样。喜欢电影里麻雀在酒店里飞进飞出的场景,有些电影几近导演个人情感流泄,这部电影像一个很私密的臆想或者午后工作桌前一个恍神,是转瞬即逝难把握的概念,最难的是作为“操盘手”掌镜的人要一直忠于自己脑海里的构想并想方设法让它真实呈现。有些导演难于技术承载不了想象时,通常做妥协,但妥协一定没有好成品,这个好是导的“心头好”。可当技术或者资金问题确实客观存在要怎么办,觉得这部电影提供了一个解题思路:抛开硬性指标,不要依赖特效构建场景,回归到表达本身。“stick to ur version”很难,需要底气需要勇气需要自信,感受和审美本身就是很私人的,难就难在愿意坚持自我,抱着分享的心态有时候反倒能有良性的观影体验。
法国人的意识流 好久不见的威尔
被Gary的那一半故事戳得千疮百孔,无处不在的钟表,Google Earth上的旅行,活在YouTube中的孩子和化作Skype窗口的爱人,决定放弃之后等待后果的漫长……我的责任?如果我已经受够了这个“我”呢。Audrey的部分则属于释放与自由,所谓殊途同归,就是她在梦里展翅,他在惊醒后终于停下了飞行。
3.5 梦或真实,都是可以有飞的鸟。
很吧和适宜的想到了一句话,一切都是自由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何尝不想变成一只鸟,但是经历过后恐怕都想再变回人。电影从形式感到故事再到叙事方式都展现了无穷的魅力,随心所以,废话连篇,但就是那个意思,城市里工作的人们都懂。太多共鸣都在剧情内外,和影片呈现的无穷魔力。
變鳥不如變老虎酷
这电影很一般,普通的挣脱世俗生活的故事,少了跌宕。
与其说是个剧情片,不如说是点缀了零星逻辑的意识流诗——几乎完全割裂的叙事结构,用风格迥异的两段文本(一个男人甩掉过去的过程与一个女孩生出双翼的童话)说着同样的希求自由的故事和人在现代世界中的异变。但整体表达苍白的地方还是有点多。【不过这种意在『呈现』的表达手法还是很有电影原初感的
惊雀一梦
虽然厌倦了一切,但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改变一切。
变成小鸟那段有点儿意思
Cannes Day 6.可以预见将是一部口碑两极分化及其严重的电影。原本以为会有些奇幻梦境般的桥段,可惜想错了。前半部分Gary Newman寻找自我追寻新生活是狗血好莱坞,后半部分酒店侍女Audrey变麻雀则引导观众看了半小时动物世界。唯独喜欢开头与结尾,尤其结尾,两人打上照面,电梯的对话太法国了!
我每天从家去学校来回三小时,坐在bus地铁上也和andrey一个德行,公共交通工具使得人类可以长久的互相注视而不必交流内心,Bienvenue dans la solitude moderne... 变鸟那段很任性,不过只要享受自由移动的快感就好了。gary那段旷日持久的skype分手也很好玩,Champcontrechamp变身脸contre屏幕
2014.10.26这是部相比“理解”更偏重“感受‘的电影,不厌其烦地用无数细节砌起与观众交流的桥梁,温柔地呼唤一种心意相通的可能。虽然影片中生活如此压抑、画面色调如此清冷,但其中的所有邂逅都是那么美好:Gary和Simon、小麻雀,小麻雀和Simon、画家,画家和Audrey,以及Gary和Audrey,太治愈。
乏味~
喜欢一些细节的观看和对照,但久了也会生厌。
那个long talk真的有点太long了,在整体的电影节奏中我觉得是失衡的,然后就是鸟飞过的整首歌,也有点太长(女主角的声演很棒),令我觉得这是因为航拍镜头如此逻辑贴切,所以我们就要多用吗?但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它是困顿的,也是轻松的,因为主角在一步步的摸索着,电影将他们就放在酒店的这个空间内,发生了许多”呼吸“的故事,它是写当下发生的事情的电影,是另一种积极的心态和普通生存危机的融合。
琐碎的开场看得津津有味,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和孤独感呼之欲出,小麻雀的戏太可爱了,温存的神来一笔
泥煤啊!Bird People以为是鸟人Birdman啊!看错了啊!泥煤!另外这片子也忒难看了吧!120分钟都是注水啊!导演意识流挡不住啊!插了多少广告啊!Will你抛弃好太太就为了这电影!不是吧啊!
一个在酒店做保洁兼职的女孩,一个去趟欧洲出差就下决心工作老婆孩子都不要的男人。微闷
不過你要知道啊,這只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