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安德的缺陷(写得有些急,只能写成12345了)
1、原著的科幻内核是“战斗模拟室”,包括安德训练的场所和最后的指挥场所。这是小说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景。“战斗模拟室”是一个有些老旧的科幻内核,即使在1985年的美国也是这样。好在原著并不是一部靠技术细节取胜的硬科幻,而是一部软科幻作品。卡德也不是靠“战斗模拟室”这个概念获得双奖的。小说的重点有两个,一是主角安德在一个构筑的社会中的社会化过程,以及该过程中安德的人性挣扎和成长;二是关于智慧种族间冲突中反应的道德问题,或说“超道德”问题。这两个重点有机地结合在安德的成长过程中,他逐渐面对这些问题,并最终建立自己的自由意志。而这些都在安德的内心独白和心理描写中有体现,也成为小说中费笔墨最多的地方。所以,改编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文学语言有效地转变为电影语言。
2、电影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两处关键位置的突兀。首先,安德重伤邦苏后,他极为悔恨,退出太空舰队,回到地球。格拉夫领着安德的姐姐劝说安德回归。一个热情的拥抱后,安德留下一行眼泪,重返太空。电影进行到这里,差不多是中段的位置。按照好莱坞的套路,这里是主角经历重大挫折的阶段,此后一个突发事件改变了原来的轨迹,主角卷土重来。可是在电影中,安德并没有卷土重来之感,似乎也不能算经历重大挫折。而没有挫折就没有转折,也难以体现剧本的层级和丰富。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是电影主创删减了很多安德的内心独白和相关描写,而又没有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在影片的前半段中,那些安德独白仅仅成为一个剧作意义上的“阐释段落”,起到解释剧情的作用,而对安德内心活动塑造的帮助很小。另,影片删减了几个重要的环节的戏份——安德对彼得的复杂感情,以及对姐姐的爱。这里多说一句,原著中只是很简单的交代了安德对姐姐的感情,并有一些姐姐出场的段落,已经足够清楚明白;而电影用安德发给姐姐的电子邮件来串起他和姐姐的感情,起到的情感效果却不大。这就是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区别。然后说彼得,彼得的作用不仅是构建安德的仇恨,更重要的其实是构建安德的柔软。电影删去了柔软这部分,从一开场就着力于安德的自我保护意识——也难怪电影中安德痛打邦苏后出现愧疚感时显得不那么自然、姐姐一个拥抱的力量就使安德重返太空显得有些生硬。原著中安德多次的自问、反问般的思考在电影中不见踪影,这样,安德的成长就显出一种“跳跃式”的怪诞。
3、第二处关键位置的突兀是临近结尾的高潮,安德有些”背叛“的意味,他独自完成和虫族的交流。基于上面说的理由,由于电影的前期铺垫没有做好,安德此刻的行为有一丝脱离人类之感。小说做的更好,是因为卡德的描写使安德成为一个英雄,一个使者,他的”反人类“情感正是他身上最具人味的部分。电影就差了几个档次,安德变得有些符号化,成为了类似《阿凡达》中美军司令的人——可人家卡梅隆聪明啊,电影的主角就TM是外星人,一开始就确立了一个站在”相反视角“表现人性的基调,美军司令便只是一个反派丑角形象,无可厚非;再者人家是配角——而安德是主角啊,主角不能这样处理啊。没有大量的内心戏份,主角的行为就没有说服力啊。阿凡达里有多少主角逐渐爱上纳美世界的细节啊,可《安德的游戏》电影只有一个小游戏体现啊。水平比卡梅隆差不止一点点啊。
4、上面说的主要是戏份问题,其实改编过程中还有其他的问题。小说中的战斗模拟室根本不算个事,只是一个外壳,一个形式,但变成影像就会遇到挑战,作为一部大制作商业片,不得不大力展现战斗模拟室的外观,同时还得让1985年的旧内核变成2014年的新玩意。而这点似乎真的挺难。观众早已见怪不怪了,对于这类技术细节实在有些疲劳。
5、总的说来,《安德的游戏》有两大缺陷,一是戏份轻重缓急的分配问题,涉及到剧作;二是影像如何凸显小说的精华,这很大程度上是调度问题。电影做得还算及格,有不少漂亮的安德面部特写,巴特菲尔德的面部”微相学“表演也十分出色,但摄影风格很成问题,均衡构图实在是多了点,而且导演没有充分利用画外空间——傻了吧,那场午餐时间学员纷纷离开伯纳德投靠安德的调度挺失败的,一看就有些糙。个人认为电影应该摈弃过于静止的机位,多一些手持或是摇镜头,否则太死板了。再看看那场黑人中士登场的段落,毫无新意——不过话说回来,有《全金属外壳》开场戏的珠玉在前,也难为加文胡德了。
6、说到这里,结论似乎很明显,原著好像更适合走文艺科幻片路线。。。。。。
2 ) IQ是硬伤
如果未来世界设定为人类普遍智商退化到70以下,那么这部电影我会觉得非常合理。
宣读训练游戏规则时,我就想,这还不简单,所有人包围起来保护一个人不死,穿过对方的门就赢了。
不可能这么简单吧?结果居然真的是。
然后所有成年人类拼死拼活都想不出来,而只能依靠小孩子拯救整个人类的方法居然也是如出一辙。
我就深深地郁闷了。
原来是一部适合我儿子看的儿童片。
3 ) 绝非儿戏的游戏 ——从《安德的游戏》谈科幻电影
对于电影版《安德的游戏》,我之前的期待一直不高,觉得拍出来也就是个《关键第四号》、《宿主》、《心灵传输者》那样的青少年科幻片。没想到,在和刘慈欣、姚海军、吴岩、夏笳、小姬等科幻圈的朋友们一起看了IMAX版《安德的游戏》之后,大家的反响一致非常好!
《安德的游戏》投资高达1.1亿美元,但北美票房仅仅6100万美元,加上海外部分,到现在全球票房也刚过1.1亿,看来出品方狮门公司是要赔钱了。狮门公司目前还没有决定要不要接着拍续集,即使拍,也可能会拍一个电视剧版的番外篇。另有消息称,如果有续集电影,可能不按照任何一部小说来拍,而是讲一个原创的故事。
这部大制作科幻电影真的是因质量不好而失利的么?我们对这部科幻电影的感觉和评价难道有偏差?这次,就让我们以《安德的游戏》为例子,谈谈科幻电影的一些问题。
成功还是失败的游戏?
首先,我们来谈谈票房问题。作为一部上亿美元的大制作科幻片,《安德的游戏》11月1日的北美档期就有些悲剧——前面有10月3日上映的《地心引力》强势捞金,在北美拿下2.5亿美元票房,几乎霸占了整个10月票房;后有11月8日《雷神2:黑暗世界》,也拿到了2亿美元票房。两部大片夹击之下,《安德的游戏》基本没有空间来竞争。
再有,虽然《安德的游戏》演员阵容很不错,但总体上看缺乏票房号召力:哈里森·福特经过了他叱咤电影票房的时代,何况也不是主角;本·金斯利虽然演技出色,但没有商业大片的影响力;三位小演员都很出色:“阳光小美女”加上科恩兄弟《大地惊雷》中的小姑娘,还有《雨果》的小男孩担纲主角,不过都没有《饥饿游戏》里詹妮弗·劳伦斯那样的人气。像影片中维奥拉·戴维斯这样拿过两次奥斯卡提名的黑人女演员也无助于影片票房。
此外,原作者卡德一直反同性婚姻,还说奥巴马是个没信仰的独裁者,在本片的拍摄和上映前后都闹出不少负面新闻,令片方的电影宣传受了不少影响。
更主要的问题出在影片的定位上:狮门公司试图把《安德的游戏》打造成科幻版《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希望它赶上如今的Young Adult电影风潮;原著本来就是一部少儿成长小说;而导演加文·胡德则试图把电影拍得更有深度……引用新浪微博上“-bny-”网友的分析就是——爆米花控说:大场面太短,差评!剧情控说:小儿科,差评!狮门定位的目标观众说:没有三角恋,差评!原著死忠粉说:这个被删那个被删走马观花不爽。差评!…平均下来就悲催了。
让我们从口碑评价上来验证一下这种看法吧:《安德的游戏》在IMDb分数其实不低,共有3万5人打分,平均得分7.2——以用户打分排序,评分用户在1500名以上的2013年科幻电影中,《安德的游戏》排名第11位,还在《环太平洋》之上。排名第一的《金笼》是部虚构背景的移民电影,其科幻味道很淡;第二名《她》是部文艺气息很浓的片子,科幻感也不强;排第三的《Riley Rewind》是部独立科幻小片,只有70分钟。总体上看普通北美观众对《安德的游戏》评价还不错。
但在媒体汇总的著名网站metacritic上,《安德的游戏》只有51分,位居2013年科幻电影得分的倒数几位:《地心引力》96,《饥饿游戏2》75,《星际迷航:暗黑无界》72,《环太平洋》64,《僵尸世界大战》63,《钢铁侠3》62,《极乐空间》61,《超人:钢铁之躯》55,《遗落战境》54,《重返地球》33!但我们看看这个网站上收录的媒体影评,其中偏好评的有14篇,中评的20,完全负评的只有4篇,正因为4篇负评中有两篇很极端地打了0分,导致影评总体评分偏低。看得出,影评人对科幻电影的感觉与普通影迷有时是不太一致的:《超人:钢铁之躯》在IMDb上得分7.4,《遗落战境》7.0,但在metacritic它们都低于60分及格线。《安德的游戏》难道还不如《极乐空间》和《遗落战境》么?
好游戏还是坏游戏?
那天,机缘巧合,可以在北京与大刘(刘慈欣)、老姚(科幻世界的姚海军)、小姬、吴岩老师和夏笳一起来看电影。大家先坐在影院旁边的哈根达斯店里闲谈,作为组织者,我还颇有点惴惴:之前国外对此片的风评不太好,要是真看了部大烂片岂不浪费大家时间?没想到看完从影院出来,众人都有些兴奋。小姬一直在说“太好看了太好看了,还要看一遍!”,夏笳则以女博士的敏感上升到了理论与文化高度,一向沉稳的大刘在得知影片票房、口碑平平的情况时则表示“这样的科幻电影都不喜欢,我感到很绝望”……
《安德的游戏》到底算不算一部好科幻电影?是不是成功的科幻小说改编?我不想在这里说服对本片感觉不好的朋友,各人感受不同评价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还是想谈谈为什么我们认为它是一部出色的科幻电影,借此也梳理一下目前好莱坞科幻电影的趋势走向。
最近一阵看到不少网友的议论,确实有种困惑感:到底什么样的科幻电影才是好的科幻片?《地心引力》被很多人认为根本不是科幻,原因是离现实太近,似乎没啥幻想的内容。这样说的话,科幻小说中一大票近未来小说是不是都不够科幻了呢?比如说大刘的《地火》、《全频带阻塞式干扰》,陈楸帆的《荒潮》,弗洛·文奇的《真名实姓》,海茵莱茵的《进入盛夏之门》,以及《发条女孩》、《群星,我的归宿》、《末日危途》等等。《地心引力》对太空的展现,对人面临绝境时的恐惧与求生本能刻画,包括其略显保守的回归母体态度,都是很典型的科幻电影母题。如果难以接受它,那么像《海滩》、《奇爱博士》、《奇幻核子战》、《纽约大逃亡》、《逃离地下天堂》等一批经典科幻电影可能都会与你失之交臂了。何况《地心引力》的拍摄技巧极为出色,是科幻电影中继《2001太空漫游》、《星球大战》、《电子争霸战》、《终结者》、《黑客帝国》、《阿凡达》等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
还有《环太平洋》,很多人又会认为这部科幻电影光是机器人和怪物打架,没内涵——显然,他们把影片等同于了《超级战舰》、《钢铁侠》、《2012》、《铁甲钢拳》这样的视觉特效大片,没有体会到《环太平洋》背后的B级片文化(怪兽电影、日本时代剧、日本特摄片、老科幻片等)。这让我又想起被很多人鄙视的《阿凡达》,甚至被有些科幻影迷不屑称为科幻的《星球大战》——如果我们把这些“科幻电影”都剔除出去,难道科幻电影地位就能更高么?所谓纯粹的科幻到底意义何在呢?科幻迷不本该是眼界开阔、敢于想象、兼容并蓄的人群么?
不是游戏的游戏
说回《安德的游戏》,为何我觉得这是一部出色的科幻电影?首先,影片在节奏、情节、角色、特效、主题等方面相当均衡,没有明显的短板。这在近些年的科幻电影中已经很难得了。大刘评价说:“它是好莱坞电影中少见的一个平衡很好的电影,一般的好莱坞大片都是特技特别高超、特别棒,但故事和人物极弱,特别是在最近两年的几部大作里面,比如像《超级战舰》、《洛杉矶之战》这些影片,表现得尤其明显,但《安德的游戏》各方面都很均衡,整体水准很高。”
不认同这种评价的可能既有没看过原作的观众,也有原作的铁杆粉丝,他们对影片的情节和角色都颇有微词,但批评的思路却是完全相反的:原作粉丝往往觉得影片节奏太快,删掉的情节太多;而没看过原作的观众往往觉得影片前半部分太没意思,缺乏高潮。《安德的游戏》是一部科幻小说,也是一部成长小说,这种成长小说往往是层层递进,一点点用故事推动角色成长发展的,但改编成电影,肯定没法把所有情节都放进去。影片114分钟的片长几乎已经达到了这类科幻商业大片的上限——《饥饿游戏2》的小说肯定没有《安德的游戏》复杂,但影片却长达146分钟,足足比本片长了半小时之多(尽管如此,影片情节都不算复杂)。那是因为《饥饿游戏》小说系列近年在北美很红,不像《安德的游戏》是30年前的经典了,其读者基础比后者大很多。有人说影片的情节太“赶”,叙事不够细致,其实《哈利·波特》电影系列中有几部也拍得情节非常赶,比如《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以及《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节奏都如同这两部还是著名导演阿方索·卡隆和迈克·尼维尔拍的呢。
原著党与普通观众对角色的态度也很不相同:前者会把电影角色与小说描写反复对照,看到这个十几岁的比邦佐还高的安德就很难接受;普通观众则觉得十几岁的少年安德还是太偏“少儿向”了。如果电影对小说亦步亦趋,角色都必须与原作分毫不差,还叫什么改编创作呢?这年头,连詹姆斯·邦德都从当年小说中描写的“身材瘦削,蓝眼黑发”演变到由壮硕金发的丹尼尔·克雷格饰演,也没见到大家说那就不是007先生了。
《安德的游戏》是不是很少儿向?看看最近些年的少儿科幻、奇幻电影,以及流行的YA(Young Adult)电影就知道了。在《暮光》、《珀西·杰克逊》、《饥饿游戏》、《哈利·波特》系列等YA电影中,一定会围绕爱情、友情、亲情和青春荷尔蒙展开,而在电影《安德的游戏》中,这三方面都基本付之阙如:除了和佩查·阿卡丽略显暧昧,完全没有爱情元素;安德与豆子等人的友情以及他与哥哥姐姐的复杂亲情也因电影长度关系做了大量删减(顺便说一句,我认为对哥哥姐姐这条线索的删减非常合理,否则影片很容易跑偏)。可以说,影片只关注一条主线,即安德面临的严酷训练环境和人类未来的命运。
《安德的游戏》背后有两部电影明显的影子:保罗·范霍文导演的《星河战队》以及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外表上,《安德的游戏》与《星河战队》都是写人类与虫族的太空战争,都是成长故事的线索,虫族设定也很接近:数量巨大;以生物而不是机械方式发展军力;都很类似蚂蚁,有明显的等级分工……骨子里《安德的游戏》则更接近《全金属外壳》,特别是影片中的教官和军士训练安德等少年一段,简直就是《全金属外壳》前半段的简化和翻版。更重要的是,《安德的游戏》在主题上同样与库布里克的经典作品非常一致,即强烈的反战意识。不过导演胡德显然达不到库布里克的高度,不能像库布里克那样用各种细节及细致深刻的精神反思来体现战争的荒诞、残酷和对人性的扭曲——在《全金属外壳》结尾,美国大兵们端着武器,嘴里唱的却是他们从小听到大的《米老鼠之歌》,整个场景极具黑色的讽刺效果。
范霍文导演的《星河战队》虽然很不错,但从改编角度看其实并不算合理,电影与原作小说已经有很大不同了。《安德的游戏》没有走这条路,结果想看人类与虫族大战的观众就未免有些失望。电影版《安德的游戏》还是尽量贴近小说的,只在结尾特别突出了反战的态度。
时光网上有导演访谈文章这样写道:作为一名南非导演,胡德深受已故南非总统曼德拉的政治信仰的影响,他坚信只有和平才是真正解决争端的唯一途径。胡德希望观众在看电影时能够将自己代入进主人公安德的世界里,思考如果自己拥有和安德同样的天赋时,会如何领导其他人?如果拥有毁灭一整个星球的能力时,会作出什么样的决定?“你可以用暴力手段获胜,但最后暴力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这只会激起对方的仇恨,如此循环往复。就像南非,如果不通过和平对话理解彼此,我们永远无法凝聚成一个国家。”胡德说,“我希望观众能享受特效,但是更重要的是反思其中的命题。”
从情节、角色、特效等方面制作水准来说,《安德的游戏》算可以打75分的电影。但影片在主题上的探讨,足以给其加分不少。近年来的科幻电影在主题方面少有开拓,除了视觉奇观电影,很多都有向主流类型片靠拢的趋势,围绕人性(爱情、家庭、个人选择、生活困境等)展开(例如《月球》、《另一个地球》、《她》、《无姓之人》、《怪兽》等等);那种站在一定高度上的带有纯正科幻味道的电影却相当少见了。按前文所言,我们当然不排斥这种人文色彩浓厚的科幻电影,其中也确有不少佳作。但这些科幻片总少了点看科幻小说时的那种感觉:以科幻的超越眼光来看待整个人类及宇宙;对现实原则进行反思、质疑并虚构出另一种可能的现实原则;把想象的世界或物体引入现实,观察其反应,体味世相背后的真实……
按照一般商业片的节奏规律,《安德的游戏》在结尾的大战之后再有5到10分钟内容即可结束,然而导演却用了超过15分钟的长度讲述安德在胜利之后的反思,十几岁的少年依然踏上了赎罪与反思之旅。哈里森·福特饰演的教官在结尾对安德说:“胜利是最重要的。”安德则回答:“胜利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这句点睛之笔告诉我们,影片塑造的不是一般好莱坞电影中的个人英雄,安德面对游戏的态度,在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中,格外有价值。
4 ) 一本满足
作为一个书看了5遍以上的观众,一开始还担心像短评说的那样,说与原著不是很一致。不过看完了IMAX版的《安德的游戏》后,觉得那些不一致的地方真的没什么大不了。
——————————————————————————————
在谈优点前,简单梳理一下与原著不一致的地方吧,最后一次看小说也在一年前了,出现差错敬请指教:
1,战斗学校并不在地球卫星轨道上,而在太阳系更深处
2,艾洛斯(高级指挥学院)并不是位于一颗星球上,而是太阳系小行星带里的一颗掏空的小行星内。
3,舰队战斗时使用的战斗机并不是由指挥学院许多学生控制的无人机,而是有人类飞行员在座舱内驾驶的航天战斗机,就是说每一架飞机被击毁,都有人类飞行员阵亡。那样的话最后一幕以战机当肉盾的镜头看着反而不舒服,个人感觉电影这样处理更好,这样更多的普通学员也有了用武之地。
4,我记得比恩还有很多安德的小伙伴比如阿莱和安德并不是同一穿梭机上太空的,我觉得是电影篇幅有限所以只能安排比恩和安德一起升空。
5,片头的虫族第一次入侵的最终决战并不在大气层内,而是在木星轨道上。(ps:飞机撞大飞船,真像《独立日》的镜头啊)
6,安塞波(ansible)的存在并不是刚进入指挥学院格拉夫就告诉他的。安德是在最后一战胜利后才知道安塞波这种超空间即时通讯装置的。
7,虫族渴望水资源原著中似乎没有出现,应该是电影原创内容,给虫族入侵增加了一些合理性(表面积79%都是水的地球=_=),同时剧中也出现了虫族采冰船在星际空间找水的设定。
8,伯纳德(新兵训练营欺负安德和上课时发送信息开安德玩笑的那个小胖子)在小说中。应该是因为和安德发生冲突而被送回了地球。更别说最后进入指挥学院作为安德的直属小队长之一了。不过剧中处理的较为合理,最后被安德感化转变为他的好基友之一也能说得过去。
待续...
——————————————————————————————
-由于电影技术的进步,制作方可以大量使用效果不错的CG画面,包括学校教室、通讯,和一些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子设备的界面,都大量使用了CG,效果非常好。
-心理游戏的动画化非常到位,巨人的饮料这一部分确实把安德吓得不轻,而电影很好地引导观众感受到了安德当时的心理。
-当然不能忘了最后10分钟左右的舰队战斗画面,燃烧的经费啊。
-体感设备,包括手势控制,声控等的应用,在片中的应用都相当自然,安德和马泽-雷汉看战争录像的时候两个人都能对播放器下达声控和手势控制,增强了未来气氛的代入感
-战斗室画面还原的很好,失重时的反应,包括冰冻服和冰冻枪,片中可以看到冰冻枪激活了冰冻服关节位置的金属丝网,收紧后被“冻住”的人就动弹不得。星星的还原也很赞。大部分星星并不会因为学员的撞击而漂浮,它们被一种力场固定在某个位置。
-比恩的死线还原的挺到位,穿过大门自动解冻的设定也不错,只不过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死线的突然出现有些突兀,因为只有比恩才找到了死线,别的队伍都没有。
-走廊上的灯带很好地还原了原著里面的导引光带,不过不明白这个梗的人还是不理解为什么要用灯带导航。
-80年代的时候一个长得像平板的电脑还是非常科幻的一种想法,现在。。。大家都能普遍接受了吧,这就是梦想照进现实。
-篇幅限制,安德的哥哥Peter、姐姐Valentine的戏份都不多,与哥哥的敌对,与姐姐之间的互相关心,都没有花太多功夫来渲染。更不用说为了后来做铺垫的,Peter和Valentine在互联网上利用引导舆论和普通民众来增加自己的影响力的情节了。(在1985年预见到了互联网对信息传递的巨大冲击,奥森·斯科特·卡特很是了不起。)
-波让·马利德 的身高:记不清原著了,只是波让这身高是不是太矮了一点。。。
另,贴上原著对波让的描述
“一个男孩站在那里,身材高挑,皮肤黝黑,长着一双漂亮的黑眼睛,嘴唇细薄,显得非常文雅。”
-同样是波让,浴室打斗还原的很好,安德当时的反应都很到位,最后还是被安德失手推倒,摔在棱角上了。
-“老三”这个名词没有给出足够的解释。小说中的背景是:由于生育政策限制,一对夫妇一般最多生育两个孩子,而安德是被特批而允许生下来的“老三”,也常常被哥哥用这个称呼来嘲笑侮辱。
-由于安德的“小伙伴”太多,所以他们之间一起经历的小故事,增加友谊的契机都没有很好的描绘出来。比恩、阿莱、米克、疯子汤姆、沈、“热汤”、“苍蝇”莫洛等,这些本来个性都十分鲜明的形象都没有成功地塑造出来,不了解的观众可能感觉他们都差不多,就像脸盲症的反应一样。
-还有本来形象应该像个男孩子的女孩佩查,结果电影中表现出了十足的少女味。不知道的还以为和安德搞暧昧呢,实际上他们之间是纯友谊的。
-“小医生”(设备医生)作为人类舰队最后获胜的关键武器还原的很好,虽然第一次开炮并不是在最后一战,不过最后一战中第一次使用,虫族还来不及反应,第二发就落在了虫族母星上的设定在我看来是更佳的选择。
--------------------------------------------------------------------------------
2014.01.27回答提问:
【有规律的熵】 (hello,ground):
我问个问题,只有最后一战是真实的,还是说前面的很多模拟战斗其实也是真实的??
答:是这样的,根据原著安德从“马泽雷汉告诉他从明天起由他来调整电脑对手的策略”开始,实际上安德就开始了对整个真实战争的指挥。(提醒下第一场战斗是击毁那三艘采冰船的那次)
虫族有很多殖民地,大多比虫族母星(最后一战中的那颗行星)离地球近,而地球舰队在出发的时候是计算好的,尽量使舰队顺次而集中地到达每一颗行星。
举个例子,假设战舰航速是定值,那么派往离地球最远的虫族母星的舰队则会领先全部其他舰队首先出发。这样是出于集中地消灭敌人,不给虫族以喘息的机会。要知道这种宇宙战争,从策划动员准备直到战斗结束动辄持续几十年上百年,一旦留给敌人喘息空间则会野火烧不尽。
一开始是小战役(真实世界中)因为前锋舰队刚刚接触敌人,双方试探性的攻击。
比如,安德率领舰队攻击了三艘采冰船的第一战。
这里突然发现有个重要的地方没有讲清楚,安德每次指挥的并不是同一支舰队,他们的指挥是多线程的。类似现在的RTS如红警、星际、魔兽建造、帝国时代等等即时战略类游戏,你可以顺次指挥多股部队在不同的地方拆别人的基地或者分基地(这里就可以相当于虫族殖民地)。
那么你也许会问,如果两场战斗的时间冲突了怎么办。
这个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毕竟指挥团队只有一个
小说中是这样处理的:通过操纵安塞波装置,可以人为地将战斗延后
由于涉及到时间跳跃的问题我们就长话短说:就是说某只舰队有可能接收到安德20分钟后发送的命令,那么安德在这场战斗进行的同时还可以指挥其他战斗,这也是为什么到后期,安德说他们“一场战斗接着一场战斗的原因。”
原因很简单
后来由于战斗的深入,发生了很多大会战,自然战斗指挥就很密集,就算可以暂时延后一小会儿,也是连续战斗了很久才完成一次战役的。所以最后安德和他的团队累的有些崩溃了。
以上。
——————————————————————————————
2014.02.13回答提问:
【逸翔Jerry】:
每一架飞机被击毁,都有人类飞行员阵亡
--------------------------------------------------------
都被小孩子用手控制,要人干嘛,坐上面等死啊!如果飞行员操作,肯定有失误率,安德一定会想,怎么有的飞机不听指挥;
第一次开炮并不是在最后一战,不过最后一战中第一次使用,虫族还来不及反应
---------------------------------------------------------------------------------------------------
几个问题:1,能在8分钟充电,毁灭一个星球的武器,一定是研制了很多年,不会一两年就研制出来的吧,那么,这么牛的武器,为何不多做几台,起码搞个10台吧,那还要安德和这么保护飞机干什么,像当年八国联军打中国一样,轮换射击就好了,2,地球一定没有恐怖分子或外星间谍,搞了这么多年,没被人对地球打一发,地球死得更惨更快,也不排除未来有没有哪个失恋者或疯子,对地球撸一发的可能,这武器太危险,设计图都应该要销毁;3,能入侵这么远的虫子星,为何地球人还没有大规模向各星系移民,地球还污染不够啊!
答:
片中的设定是在控制室遥控,我说的是小说中,采用的是人类飞行员直接控制,而且小说和电影中安德和他的小队长们并不直接参与飞机的控制,而是给一个指令,如“移动到xx坐标;攻击那艘敌舰”等等,具体的飞行轨迹并不在他们的控制范围。
下面的1、2、3问题你想的太远了点,没法从作品中得到解释,只能说设定如此。
尝试用作品中的设定侧面解释一下:
1、毁灭星球的原理是利用了质量分解效果+链式反应效果才做到的,没有足够聚集在一起的质量,是没法发挥作用的。
PS:小说中描写到虫族在见识了“小医生”的威力以后,下一次战斗的时候全体虫族舰队之间互相保持了一个“安全距离”(即不会引起链式反应的距离),即使直接对着虫族大军发射也是没多大战果的。
人类舰队其实是在安德的指挥下孤注一掷才侥幸取胜的,最后的镜头,虫族战舰铺天盖地,看数量至少是千倍万倍甚至更多于人类舰队,如果不是安德采用了集中所有战斗机保护“小医生”所在的战舰,并进行自杀式突击的话,根本没有取胜的机会,所以即使你有再多的“小医生”也没有用。
2、地球上的武器管控不在本电影讨论范围,这个问题可以问下安德的哥哥 彼得-维京(笑)。
3、人类发现异族后第一反应是清除他们,然后再考虑移民,可以参考《三体》,外在的威胁必须首先解除,大概是这个设定。(其实这也是个设定问题。。。)
小说中人类战胜了虫族之后,在各个原本是虫族的殖民星球上建立了人类殖民地,就是在进行星际移民,而安德也在其中一个新的殖民地上和他的姐姐华伦蒂一起度过了余生(小说情节)。
以上。
待续...
——————————————————————————————
本片对于熟悉情节的小说读者来说看到很多情节都会会心一笑,而对于直接观影的观众来说,感觉肯定有些迷糊。借用豆瓣网友影评中的评价就是:“太流水账了。”
——————————————————————————————
ps:看完后表示一本满足,目前为止最满意的一场IMAX电影。
5 ) 都怨我没看过原著
看到简介中的虫族,以为能有星河战队式的人虫大战,结果是大失所望。一个叛逆天才和他的小伙伴们就下一个大圆球里练练枪法就能击败外星人了?从头到尾基地的人员就那么三个,要是把地球的防卫交给这里,完全不能让人放心啊。玩游戏式的作战方式,广播体操式的指挥方式,导师们你们那么强大自己直接上就好了,干嘛整几个小屁孩来糊弄外星人啊。
吐槽完了,舒服一点。如果你是原著党,请谅解,都怨我没看过原著。
6 ) 安德的故事,吐槽版
大家好,我叫安德,我喜欢上课玩ipad,班里的小混混游戏打不过我,打架也被我虐了,我被学校开除了。
可是司令觉得我是个人才,他还送我去战争学校,在战争学校的足球赛,我机智的学习国足所有人围住球挤到对面门里的战术,战胜了高年级小痞子。小痞子球踢不过我,打架又被我打成植物人。
可是司令还是觉得我是个人才,他就把我送到了前线,这么多年过去了,ipad也可以投影着玩了,司令天天让我玩投影ipad,真是爽。有一天我终于把游戏打通关了,司令居然说游戏是真的,chao~老子最喜欢虫族妹子了,你居然跟我说是真的。后宫也不要了,地球的姐姐我也不要了,拿着奖金跟活下来的虫族妹子周游宇宙去了。
所以说,年轻人,没事多玩玩ipad,学学打架,不用多久,你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虫族妹,走上人生巅峰,想想有没有点小激动呢?
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这就是个周末档的午后儿童片,简单流水帐的剧情,缺乏内心戏的面瘫主角和配角,比比划划的表演,昏昏欲睡的特效。无重点,无层次,无人物,毫无吸引力。
烧了大把的美钞,片子的工业属性很棒,观赏性上还是很不错的,制作的每一关都很优秀,只可惜遇上了一个平庸的导演,他还是一个平庸的编剧,毫无个人特色,就一毫无辨识度的好莱坞工业流水线上的监工,折腾了一出没有冲突、不见策略、不高智商的流水账。阿沙·巴特菲尔德,记住你的名字。★★★
据说原著小说相当牛逼。没看过原著,真的很难get他们在干嘛…导演把一个和指环王一样设定庞大的故事拍成两小时的儿童片了= =不过因为演员和特效的关系,当成爆米花片看还是相当爽的。【我Asa出落得好帅了啊尼玛超越年龄的演技每个眼神都在讲故事啊好莱坞未来十年的帅哥就看你了T T
久违的IMAX2D最佳观影体验,史诗般的庄严贯穿始终,缺憾是进展太快,成长粗线条。前面通过培训勾勒出安德的内心骚动;后面与外星人的互动突出道德两难—赢得胜利不重要,重要的是胜利的方式(这个点在与同学对峙时就已经埋有伏笔)。女生是阳光小美女和大地惊雷啊,发育的太好,完全没认出来…
四星的原著一般只能改编成三星的电影。没有自己的风格是致命伤。删减太多情绪铺垫根本不到位,场面倒是有但浮于表面,而且小孩主角的年龄虽然已经改的变大很多但还是诸多受限,原著对文明人性的思考电影根本没有表达好无法引起共鸣。哈波其实挺让人怀念的。
毕业即失业的节奏好赞。#这回我是在吐槽#
没看过原著,作为非科幻迷我觉得这片子已经拍得很不错了,ender的扮演者也演得不错,很是惊讶Hailee这姑娘竟然是96年的!还有Abigail Breslin这个阳光小美女已经长这么大了!科幻片还是只有美国人能拍,其他国家都hold不住。戏里面很喜欢ender和姐姐在湖上的那段戏。
就是几个游戏打的特别牛的孩子组成一个战队击败外星人拯救地球的故事。
和刘慈欣、姚海军、小姬、夏笳、吴岩 等一起看的,一致认为是非常好的科幻电影!出色的改编。近两年除了《地心引力》没有哪部科幻片明显能胜过此片!完全不理解为何口碑一般。影片有故事有场面有人物有深度,结尾部分极大提升了主题。四星半。强推!影片前半部分有很浓的《全金属外壳》的影子。
看过原著的一定喜欢这片,没看过的可能当儿童片了。。。可惜删了好多原著情节,而且Ender成长也太快了,不过当零重力战斗室出现的时候,我还是感动的鼻子一酸,尿了出来。。。
作为改编电影,其实可以给到4星半的。咱们这疙瘩的《三体》就别按照这个水准去幻想了,能在最近5年里把《超新星纪元》按照这个故事的水准给拍出来就很牛逼了。
两个字:太短。原作的容量,分成三部绝对不成问题,按霍比特人的标准可以拍六部,再不济也上下部吧,两个小时实在太短了,所有剧情设定人物都点到为止,仓促不过瘾,战斗室设计得那么帅!多拍几场战斗嘛!IMAX《战斗室的故事》我绝对掏钱去看。改编算及格,选角到位,本可以更好,可惜。
相当平庸的改编,仅是把原作的故事以非常流水账的方式走马观花般呈现。男主角的性格也毫不突出,你甚至看不出他有什么真正的过人之处。原作的战斗室对战呈现多场有趣的策略,这里也基本是小孩子过家家了。仍是一次取舍不当的改编。勉强及格。
看过原著给4星;没看过的直接看片子会睡着。。。
不怎么算是儿童片吧。没看原著,电影还好吧,有流水账嫌疑,我觉得可以拍到更好吧,分上下两集,上集结束可以拿模拟仓枪战为结束点。三星半,能看。
没看过原著,电影本身比较热血,主题是理性版的《星河战队》,模式则是少年版《星际争霸》,特效场面相当宏伟花哨但缺乏质感。片中团队作战,让我想起以前跟弟兄们通宵联网的场面,节奏太像了,喜欢打游戏的肯定喜欢这片
看这个电影之前还是先去读下原著吧,不然前半段影片根本没讲清楚。 原著前大部分都是精英和超人哲学,到了最后才有令人震撼的转折,而影片的转折暴露得太快,前面安德的智慧和天才刻画地只不过是小儿科一般,和美国小朋友过家家一样。
为了imax而来。放映机出问题,还来了个中场休息。强大的小说党面前片子拍的一般。东拼西凑的情节跳跃好大。怎么就连升三级还换了导师。少年版Gravity,少年养成游戏,少年星际争霸。最后一次集体训练排得不错。阳光小美女超过大地惊雷女。配乐也算契合流畅。少年你慢些走,我们观众有点跟不上。7.3
昔日被开除暴力少年拯救全人类,知情人爆料竟是多年沉迷游戏练思维!——独家人物专访《少年安德变形记》
我只觉得我看的不是安德的游戏而是安德的同人。本也不期望电影能遵循原著的细节,毕竟改编太困难了。但是我认为这个改编在表达上完全选错了方向,没有表现安德的思考的话,就不是这部作品了。更不要提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剧情上的很多地方应该完全无法理解。有若干段我简直觉得要转爱情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