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几乎每年都要去上海。梅雨季开始的初夏,上海国际电影节如约而至,上海影城的附近有一家猫屎咖啡店,洋气的大上海,与带着怪异名字的海外名品不期而遇,如果不是对于这个怪咖词汇组合早有耳闻,一定是觉得海客谈瀛洲的怪论。意大利与中国合拍的《咖啡风暴》里,也讲到了名贵的猫屎咖啡。猫屎咖啡是咖啡文化的极致化表现,从放牧的少年发现咖啡,到现在分布在全球的星巴克,以及更多名声大小不一的咖啡店,无论是无神论者还是教徒,都已经接受了咖啡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需要提神的时候,来上一杯,实在不行就两杯,没有两杯咖啡解决不了的难题。但是,咖啡容易double,人生则未必。
学过中文的导演克里斯蒂亚诺·博尔托内,在平行时空的《咖啡风暴》里,向观众揭示的当今看似平静实则充满眩晕的现实,尤其是老欧洲。二十年前,也有一部意大利电影人主导的跨越时空的电影,《红色小提琴》更具有明确的社会和历史的宿命感,而《咖啡风暴》则是“茶杯里的风暴”的咖啡版,在乎的当事人、不在乎的局中人,他们的日常,都有咖啡相关。
无论是比利时的小混混、当铺老板和咖啡壶,还是意大利经济困难的青年情侣,还是云南被迫上阵的麻烦解决者,他们分别面对的是咖啡的上中下游,咖啡不会从天而降,每个人都可能参与某个渠道和阶段。习以为常的流程之外,意外总是可以发生。欧盟总部就位于比利时,但是现在比利时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种族矛盾和社会不平等,说起来也是对欧盟(欧共体)的一种讽刺。罗马人当年是高贵的,试图创造出平等的公民权和财富自由,历史进程到眼下,罗马人的光荣日益成为上古传说,眼下的难题就是如何吃饱饭、养活即将出生的孩子。
至于遥远的东方,无论是西方人粗疏的看法,还是中国人中的相当一部分,刻板看法则大多是“环境是随时可以被牺牲的”。银幕外的中国,目前正处于强力执行的环保风暴。银幕内的芦芳生,则需要看清楚咖啡工厂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当地人如何看待工厂,以及他们究竟怎样生活在故乡。事实上,这也是他的故乡。中国要成为负责任的大国,前提之一,当然是城乡共同进步,《咖啡风暴》完美的与中国的现实相符合,绿水青山和经济进步并不矛盾,芦芳生饰演的年轻人,在压力之下,还是找到了实现环境与GDP并不相悖的生产模式,更是从多个角度重新认识了家乡。积极建设家乡,留住家乡的美好,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消灭贫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咖啡风暴》的导演最初立论,也许没有上文阐发的意义,但是电影的价值往往是创作完成之后,由观众和时间一起来继续创作完成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咖啡风暴》确实是献给咖啡和中国的情书,氤氲着咖啡香。
生活就像一杯咖啡,闭上眼睛去感受,它有香,有甘,有醇,有涩,有苦,也有酸。每一段人生都有不同的味道,每一杯咖啡里都有无尽的学问。可能你从未对一杯咖啡放在心上,但关于咖啡,故事却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的。
在电影《咖啡风暴》里,导演用咖啡作为主线,讲了三个国家普通小人物和命运抗争的故事。用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咖啡作为串联,来讲政治、经济、文化对小人物的影响,探索一个全球性的议题。
影片展现的人性变化非常深刻。在贫穷面前,人性赤身裸体地站在阳光下面。在比利时的故事里,男主角当铺老板像《芳华》里的刘锋,是电影里最善良的人,却最没有被善待。因为他的善良,他被捅刀,被谋杀。在意大利的故事里,对咖啡有着极度热情的咖啡师伦佐选择了铤而走险去抢昂贵的咖啡豆,可他变极端的初衷却极为单纯善良。在中国的故事里,企业家为金钱昧良心,艺术家却在用余生去保护咖啡田。在三个国家的故事里,人性被出成了一张试卷,为了生存,为了金钱,有人变迷茫,有人变极端,也有人在觉醒,有人坚持善良。以本不坏却做了坏事的小人物窥见人性,电影内涵很深刻。
拍电影,有独立意识非常重要。作为一个导演,必须要清楚自己想拍的电影要到什么高度。万幸,克里提诺是一位有独立意识的导演。虽然导演选择了三个国家讲了三个故事,但不同的文化背景没有改变故事的中心:小人物在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和作出的选择。有很多电影在讲世界的温暖,这部不一样,它在讲世界的冷漠。生活就像是阴冷的雨,挟裹着每一个小人物,让他们无所适从。生活也像是强大的拳击手,你不能战胜,所以试图偷袭它,到头来还是只能妥协。
电影点到为止的细节很多,这些细节电影没有深究,但都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比如种族冲突该怎么解决?经济危机下普通民众除了抢劫该怎么维持生计?选择自保就必须伤害别人,那么究竟该怎么选择?面对坏人,选择善良有错吗?当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冲突,该怎么选择?停止生产,咖啡农的工作会丢,继续生产,咖啡农和正片山谷的生命堪忧,两条路都被堵死了,咖啡农该怎么选择?不管猫屎咖啡卖到多少钱,种植园的咖啡农依旧贫穷,又能怎么办?
这部电影在三国取景,涉及到至少五国语言,拍摄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我们无法想象拍摄时演员之间该怎么沟通、导演和演员又该怎么沟通,但导演完成了。作为拍过《恋爱十戒》,《听见天堂》等感人至深的电影的导演,他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了整个时代的危机,我打心底佩服。
影片里很多镜头极其唯美,让人想到《芳芳》《海边的曼彻斯特》一类的电影。日出、日落的景色很多,这是有着希望和绝望的寓意在的。在这么唯美的镜头下,演员的表演让人感觉格外舒服。印象尤为深刻的镜头是:当铺老板在等待死亡时,他的脸皱黄的像菊花瓣,在这样的脸上有几滴眼泪纵横流淌下来,这几滴眼泪没有声音,却讲完了他所有的眷恋,因为他是一个父亲。因为父亲这个身份,他给了这个世界最大的包容。在电影里,镜头里拍到孩子和降生的婴儿时都用的柔光,因为他们都是这个世界新的生命,他们单纯善良,这是导演借镜头语言寄予的希望。他想告诉我们,即使这个世界泥泞不堪,却也仍然值得期待。
《咖啡风暴》是一部甘醇可口,让人无穷回味的电影。像风,没有人看到过它,可每个人却都能感受它,并且感受不尽相同。去品尝,去感受,去拥抱它吧。
由意大利电影《听见天堂》的导演克里斯提诺·波顿执导的剧情电影《咖啡风暴》在中国、意大利、比利时取景拍摄,通过三段形态各异、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展现了在诸多全球性问题的大背景之下,小人物如同一叶扁舟在命运的浪潮中奋力抗争的独特一面。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存在着多元化的人文情怀,而落实到每一个小人物的生活际遇中,却都成了对于人性的试探与挑战。而命运的无常,或许就藏在每一个转角中的阴差阳错与悲喜交加里。三个看似相互独立的故事因为咖啡的共性聚合在一起,上演了三场真实不过的人间悲喜剧。
在比利时,哈默德是一家小当铺的主人,在一次抗议经济危机的暴乱中,他极为珍视的家传银咖啡壶被偷。几经辗转,小偷被找到,但哈默德没有料到,这只失而复得的咖啡壶,将给他的未来人生带来难以预估的灾难后果……
在意大利,咖啡师伦佐的生活在日复一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因此也算怡然自得,可妻子露西亚怀孕这件事却猝不及防地闯进了原本平静的生活,人生结构突然失去平衡。伦佐知道自己已经尽了力,为了维持生计他已经竭尽全力,可偏偏就是得不到理解与宽恕。于是伦佐加入黑帮,打算铤而走险,抢劫一个存储昂贵咖啡豆的仓库……
在中国,年轻有为的商人任飞奉命解决一场发生在云南工厂里的生产事故,却在保全自己的事业与为村民抗争这两个抉择中乱了方寸,失了阵脚,内心的良知一次又一次不断拷问。无从决定之际,任飞在云南邂逅的那个会用咖啡作画的女艺术家阿芳让他学会了直面人生。
三段故事里,发生在中国的这一段使人感受到人性的脉脉温情。男主角芦芳生凭借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荣获优酷大剧盛典最佳男配角奖,女主角谭卓曾因在《春风沉醉的夜晚》中的不俗表现入围第6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两位主演用自己的实力演绎,呈现了一段平淡人生里难得而珍贵的理解与相知。
作为一部率先尝试意大利、比利时与中国合拍的里程碑式作品,电影《咖啡风暴》显然具备一种独树一帜的文化格调,在种族冲突、经济危机、生态问题等全球性问题的大背景下,本片的重要元素——咖啡,以一种细碎又相当微妙的方式呈现,使观众自然而然置身于故事情境之中,体会每一段故事的喜乐悲欢。
刚刚煮好的咖啡,闻起来香气四溢,品一口,略带酸味的苦涩在嘴里逐渐蔓延开去,不喜欢咖啡的人说自己不愿自讨苦吃,可喜欢咖啡的人偏偏就好这一口:这不偏不倚的苦涩,时时刻刻提醒着这个世间的脆弱与岌岌可危。所以说,喝咖啡是因为它的苦涩,但又不仅仅是为了这味道,人生的晦明变幻,在咖啡的浓烈香气中,统统化作“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
我不想先介绍影片,我想先谈这“滋味”。如同品咖啡,刚开始有种新奇,似乎是丝样轻淡,再把它下意识停在舌床,那几秒钟的苦味便于味觉记忆里延长,因为苦得不愿意它继续游走。可是它的苦又不是分明,而是摊开一团,所以忍受了。大脑会不会分泌出甜味?没有。它苦得也干脆,它的使命里只便如此。所以电影里苦痛的情节用了一个多小时,让神经的情感体验达到了最长,还好没有长着就乏味,只是不堪忍受罢了。这一口或许幸而没有硬吞掉,没有提早漱出口去,到了这时,神经莫名不已地轻松,就如刚开始尝的那样,或许说出导演没有将这种苦味夸到绝对的感谢话有些遛马,所以我说他不过也是懂得品咖啡一人而已。
再说说电影的主题吧。不是我要做绝对评价,绝对观感,因为看到每一步都有个人味觉里的滋味,也何须定性呢?但我想说的话确偏“绝”,跳出电影,而去捕捉元素。影片讲述三段情节,共有一个咖啡主题,各有人生苦味,咖啡的相关品既在单节里主线,又有各节的交叉,很难想象如此丝苦地将所有苦痛联系。甚至苦——甜在各自的情节里也不一味重复,简直不可重复,但我们又能看到,人之同理。有讲苦的承传,有讲苦的无轨,有讲苦的乐之回归......我甚至不想打上句号,表示它的完结。电影完了可我还像品着这杯咖啡。并且注意,每段里的苦涩出来都在于一种说教,在整个巢覆的惶恐国际背景下,有对无序骚乱,有对贫穷公平,都是生活的苦在煽动手里作怪,在根性里对抗,可是它本身便在苦里,搅动的只不过难忍的涩心,是好难忍啊,好难受啊......人无可避免无比自然地置之于境了。呼号两声才能缓解。再有城市生活与田园生活,高层生活与底层生活,生存与精神,过去的罪恶与现在的救赎......无数组苦涩在舌苔味蕾里扩充。
至于电影本身,画面简洁,构图生活化,比例突重,无毫丝紊乱,看出电影人尼采式的不神圣化绝对化,以及一种包裹理想色彩的真实化,当然也还是少不了caffè主题精神品味;人物真实,不刻意彫塑,又合苦中,而琴声缦缦,似如风声,吹荡每个生命飘扬起的苦涩;情节平行独立而同位于一味苦涩,长而不冗,似而无非,恰到好处。
总之是部好电影,是杯好味咖啡。
本来以为是介绍咖啡的种类繁多或制作咖啡,后面发现并不是,只是三个小故事组成,它们都关系着。
阿尔开了间典当,店里很多古董,特别自家祖传银制咖啡壶。同时,他心地善良,因为经济不景气,有一次去典当自己爸爸留下来的东西,阿尔大方给100块那个人,顺便用祖传咖啡壶和这个人说了一番道理。他也爱咖啡,和儿子讲咖啡,把咖啡比作星空。和阿尔同一个地方,有一个痞子一副吸毒相,在女朋友生下儿子又没有钱养,被骂不是男人,刚好在电视看到人们罢工去抢劫ATM,他一时脑入水决定抢劫。命运又安排抢劫阿尔的商店,阿尔在报警后,无意发现这个痞子遗留下的钱包,里面有一推卡片包括身份证,阿尔顺藤摸瓜来到痞子家,但被打了一顿赶了回来。他感到不愤,带着工具重新来到痞子家,用棒球打断痞子的腿,然尔,阿尔被这个痞子的奶奶用花瓶打晕,绑在地下室,想偷走期间又被和痞子一起抢劫阿尔商店的朋友用刀捅伤。阿尔又被弄回地下室,伤势严重,被迫叫来毫无人性可言的父亲处理。父亲的到来决定用货车抛尸,在公路遭遇车祸,阿尔被救…
佐罗,是一个热爱制作咖啡,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客人热爱他。但经济不景气被老板炒了或太幽默和客人聊天太多。最终决定和女朋友闯荡比利时,在两人朋友推荐之下去一间公司当搬运工,好运的是:搬的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云南麝香猫咖啡,价值500美金一公斤!佐罗和同阶层的朋友聊天,谈到搬运这种咖啡,在日复一日,做牛做马,一个月只能挣900欧元的他们想去抢劫咖啡豆。佐罗和朋友聊天喝酒,回家女朋友很生气问两个小时去哪里了,还被告知怀孕。佐罗很高兴,女朋友知道双方的经济情况,不想留下这个小孩。佐罗决定为了女朋友、孩子,在朋友的劝说下,也觉得没有伤害他人。就决定参与,可惜拿到咖啡豆的过程被该公司员工报警,之前和佐罗喝酒那个大叔带铁棒砸烂地下室的玻璃,还想用枪伤人。在警察的到来,佐罗是唯一晓幸逃脱出来,女朋友在她逃跑的过程也晕倒被送医院…
任飞开着车,被电动车逼停下来,他看到电动车挂着外卖,知道这个人不容易。电动车这个人也一声不响走。他和未来岳父见面,除了谈生意主要催他和自己女儿结婚。镜头一转,任飞见到未婚妻,希望他争取做公司欧洲的经理,又顺便谈到新房装修。未婚妻想把房子装的文艺气息一些,就给任飞看选哪些古董,任飞一眼看中意大利阿尔祖传的咖啡壶。接着任飞被岳父一个电话叫去处理云南工厂的问题。任飞来工厂告诉下面尽快恢复生产,可下面的负责人告诉他,恢复可以,但设计陈旧,如果再不更新设备会造成更加大的损失和危害。任飞以自己为领导的身份,命令负责人尽快恢复生产,因为自己也顶着岳父的要求为了公司帐面利润。随后,任飞自己视察工厂,发现工厂设备落后,生产有种种安全隐患。他又被岳父的电话催促,心烦意乱,开车在乡间小路,走神把一个女生撞到,送女生回家被邀请去喝咖啡,告诉女孩自己也是云南人,回忆起自己年少因为贫困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打拼。离去后,回到自己年少离去再没有回去过的家,看到自己的叔叔婶婶,感慨良多。回到工厂,他问工厂负责人知道那个自己撞到的女孩子不?这个人告诉,这个用咖啡画画的女孩,用咖啡画画,还承包咖啡地。任飞去医院看她,知道她得癌症,因为看到生死,任飞向有关部门举报了这个生产存在种种安全隐患的工厂…
结局的处理转折有点快,不过都处理的挺好。阿尔被救,在自己店里观赏着回自己的祖传银制咖啡壶;佐罗和女朋友有了自己的BB讲着咖啡的故事哄他入睡;任飞回到自己的家乡和那位工厂负责人开咖啡园种咖啡豆!
影片在一些镜头拍的非常美,佐罗和女朋友、朋友,在桥上看落日。在祖国的云南大地一大片片的绿。
佐罗在比利时的时候,一间间店找工作,一次次被拒绝,一阵阵的无奈感。可能只有真正被生活被的无可奈可的人才体会到。他晚上和友人吐露心声:已经因为找不到工作六神无主了。这个演员也把这种无奈、恐慌、失落感演技出来。场外的观众好心疼他,顿时想起电影史上《偷自行车的人》里面那个父亲。他只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位百姓,却因为社会的经济不景气,遭遇失业带来巨大的苦恼。
任飞的故事,是一个小伙子,由家乡—城市—家乡。他也代表现今大多数的年轻人吧。有人说,好莱坞的电影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是因为它是英雄模式,邪不能胜正。而任飞最后都醒悟过来,在正义一方,放弃利益举报这个工厂,回归亲人的身边。
文艺片开头都有点生涩,像咖啡刚开始入口是苦的,后面才有真正迷人的味道。导演很多镜头都有感觉呀,例如阿尔抬头想看别人,镜头一转来到中国用咖啡画画的女孩的脸。女孩的离世,镜头一切新生的降临,这样的镜头好有寓意。
改天有时间有钱,去祖国的大好河山云南看看满山的咖啡。
这意大利导演的中文是不错,可中国片段部分就没人给演员专门写说人话的对白吗?让意大利人用电影作“汉语角”?
最喜欢的是爸爸那一段吧多线剧情并感觉不到很大关联,强行以咖啡为线索让人感觉莫名其妙
总的来说导演还是有功底的,很多画面的处理和节奏的把控还是很讲究的,三个故事也有各自的看点和延展,一个名贵的咖啡壶、一个失业的咖啡师和一片美丽的咖啡林,咖啡只是发生在三个国度里三种不同命运的起始点。但故事讲得很刻意,三个都可以独立成片的故事揉捏在一起难免显得不和谐也略生硬。
开场中文翻译真感人:一个男人和孩子说咖啡是,“上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渗入的苦涩”。因为说的是意大利语,我就想怎么意大利天主教徒会以上帝之名来说咖啡了?明明是阿拉伯人异教徒的饮料,上帝的明明是红酒。后来发现那男人其实是穆斯林,穆斯林说上帝?!这翻译明显是在嘲讽两大宗教,要上枪毙名单了
芦芳生似乎一直都是吃软饭又不甘心的商界精英~哎呀正经一点,虽然我是因为谭卓马了这部但是这部还挺好看的
真他妈的假。导演和编剧根本不懂中国的基层,讲个鸡儿的故事。把国外拍的那么丑恶,这是新闻联播?
你没有迷失过,是不会有真正的觉醒。生活拥有的,失去过,领略到重要性,你才真正珍惜,它的弥足珍贵
营养不良就不要做通天塔了。
立意选材都挺好的,故事讲得也挺好。反映了这个世界时代的生态。从这一点来看,值得敬佩了。
感觉是被名字耽误了的一部好看的电影。咖啡,可以是一种联系,也可以是一种意念。电影对中国和欧洲之间贸易的这种微妙联系把握得很好,对不同地域人性之间的选择与彷徨也做了讨论,整片也没有什么太多余的意象。比利时那段,真的,欧洲够够的了。
迷尼版《巴别塔》…导演想表达的问题蛮多的,三个故事的步调不太一致导致后段的节奏有点怪……谭卓太像郝蕾!
导演能力未够班,框架虽好但拍得莫名其妙
想法不错
也许是太过概念化或是太过美好的事情很难以情节与镜头去展现,于是需要加入一些说教,却也很切题。就像咖啡主题的下午茶里,对坐的人聊各自情怀。多线叙事让人有天涯共此时之感,也让我想起蒋韵早年的小说模式,显得悲悯又有种生命冷冽的美感。
合拍片迷之尴尬……中国段画风断裂演技浮夸,就大胸妹阿芳感觉好一点,气质有点当年郝蕾的感觉。完全连不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啊啊啊……倒霉的穆斯林阿尔,全片唯一一个演技在线的……
本片最大的特色就是两个字:刻意。一是以咖啡串起四条线三个故事,刻意;二是几个故事并不相干却非要互相插入一些道具,比如将咖啡壶插入中国故事里,比如将麝香猫咖啡作为抢劫物件,比如比利时的工厂是中国故事主角的,很刻意;三是台词说教味太浓且极度偏离生活,尤其在中国故事里,非常刻意。说得客气一点就是斧凿痕迹太过明显,不够自然,说得不客气点,简直就是生拉硬拽,故作高深。其次就是本片的剪辑太过混乱,三个故事各不相干,主题不同,风格也不搭,非要剪到一起,凌乱不敢,惹人出戏。再次,节奏的把握也失控了,很拖很慢。最后说下剧情,开店老头的故事最有意思,但结尾的那场车祸降低了故事张力;打工仔抢劫的故事也还行,可惜她女朋友,包括怀孕的戏份和最后的美好结局着墨不少却对推动故事收效甚微。天朝的故事简直就是渣渣,无病呻吟。
明明是苦涩暴风
一直喜欢这种几条线发展的电影 三条线 饱满 一丝善念 熠熠生辉
我也是不喝咖啡会死星人,但是以咖啡为线索搞个合拍片怪怪的,主角分别是欧洲屌丝、中东小贩和中国土豪...可能想拍出通天塔的感觉,但事实上平行剪辑的三条故事线间并未产生有效共鸣,也没个共同主题。不知老外看什么感觉,我看中国部分觉得有些做作,台词都离生活太远,跟广告MV似的,剪一块也不搭啊
再华丽的包装之下,也无法掩饰这是一个广告片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