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点映场观影,简单记录。
一次很奇特的观影体验。前后比较一般,中间有一段好起来了,整个影院都在笑。一部讨论个体死亡和疏离的电影,能营造出这么举重若轻的效果,蛮厉害。可惜没撑住,处女作导演还是沉不住气,一定要深刻、剖析、和解一下,最后就有点儿四不像。
摄影匠气。雾霭沉沉的江景特好看吧,人物一定要戳在中景,不大不小。偶尔几个开眼角一样的大空镜很漂亮。一些场景有了《雾中风景》的感觉,但要么人物行动承载了叙事,要么干脆就是在吵架撕逼,有点可惜了。感觉是《长江图》里比较一般的片段截取出来,就是这个电影的水平。但也不错了,李屏宾那么胖了,不是谁都请得动。有一段母女隔着李父吵架的戏,张力很足,姚晨每一句话,都能看到杨新鸣沐浴在吐沫星里仓皇的表情,印象深刻。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不深不浅,足够撑起一部电影的叙事,却也没什么野心。可问题在于手法有点太老套,一切全靠聊天,演员都没什么表演空间。姚晨袁弘在船尾聊天那段尤其明显,看的我尴尬症发作坐如针毡。当然,这段尴尬后面很恰如其分地反作用在了这个角色身上,合理是合理,但不高级。俩爱好摄影的人,不讨论讨论相机镜头什么的,为了佳能尼康你来我往一下,你给我卷根烟我给你递个火,发现你袖子里手腕上有个以前的纹身之类的简单情节,都没有,一切全靠说。这边说北极星离我们多少光年,那边直接就我想和你做爱。观众眼里,这情绪就撞墙上了。
信息传达的层面太单一,这也是为什么这电影很多段落让人看着累。其实光拍说话也能拍的高级,比如洪尚秀,我觉得这片子借鉴一下就能特好了。洪尚秀那个对话,比这部电影里尴尬一万倍。但角色手里有烧酒瓶子,有炸酱面,有打火机,那个动作那个表演,人物一下子就是活的。
当然也有不累的角色,就是杨新鸣的李父和吴玉芳的梁美枝女士,喜剧担当,李老爷子基本张嘴就是段子,要么中风了没法撸了,要么儿子是个平凡的傻逼。但这些有点伍迪艾伦的小段落,也反映出了电影一个不小的问题,类型混乱。我不是在看一部挺沉重的电影么?你消解死亡沉重的方式,要和这个死亡本身紧密相连,比如女主下体出血,我开一个来大姨妈的玩笑,这是消解。但你让另外两个人变成段子手,话里还基本没有女主的事儿,这就很奇怪了。
我觉得按照电影本来的路线,你就讲姚晨这段寻找性爱和解脱的旅行,那就应该直接以女主为视点人物封闭性叙事,俩老人的对话就不应该出现;如果你想把梁美枝也做出一条情感线来,那就得让她们母女戏份和矛盾的体量相当,而不是在电影中段,母亲的角色消失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李老爷子去世之后,才哭泣着出现。导演到底是想写一个女人,还是一对母女?我觉得肯定是前者,但写着写着,梁美枝也很丰富了,最后弃之可惜,但放进来就搅乱了本来的叙事。
觉得导演厌男挺明显的。故事里除了对杨新鸣饰演的李父展现了一些温情和幽默之外,其他男性都太惨了。要么是被当成狗养了十几年的伪佛系文青,要么是自信器大活好到全场哄笑的死直男。狄仁杰,不对,梁冠华的李总更直接是一个纯粹的反派,又蠢又坏,一点善良和懦弱的瞬间都没有(可能导演觉得孝顺就算吧)。这么个丑角还带着几个哈哈大笑的小弟,像是在看讽刺漫画,在一部艺术电影里是挺不可思议的人物塑造。可见,导演只想和父辈和解,没想和任何男性,以及父权社会和解。你们死直男没什么值得塑造的丰富性,你们丫就是一群热爱SPA 和胸大无脑小姑娘的雄性动物而已。
有点小遗憾,还是没看到现实性,还是没有中国小县城的空间感。开场烂尾的商业街和码头丢棺材的老奶奶有那么一点质感,后面就是佛寺餐厅酒店房间大混剪。没有小镇居民露出一个小地方人的表情,没有小摊位的烟火气,没有贵州山里雾瘴里的鬼气森森,矛盾也都是几个人之间转来转去,不吃饭不遛弯,景也显得单一。这就是为什么《路边野餐》从故事到手法无一字无来处,我还是很喜欢的原因。里面的人喝酒,去游乐园,用气枪打气球,吃粉儿,买散装白酒,吹笙,真实地活着。而大多数的电影镜头里,看不见县城真正的公共空间。大理石面儿的反光里,拍不出来石头和青苔上发生的故事。青云之下,没有县城。
以上都是看的时候替故事遗憾的地方。整体上,这部电影有点太规矩,太学院,太知识分子,够了工整却不够活。映后听了一些参与过项目、读过剧本的感言,都说成片和早期粗剪大不一样。感觉是一棵枝桠丰富的大树,被导演最后修剪成了有点园林范儿的。
我的维度上,本片比《长江图》《冥王星时刻》和之前一样聚焦三十岁女性社会定位焦虑的《柔情史》完成度都好一些。但总体评价上,可能《上青云》与这三部都在6分左右。完成度对于艺术电影来说,是太低的要求了。滕女士下一部电影,应该更勇敢一些。
昨天又重新编辑了一下这篇文章,标题换了新裤子乐队的《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歌词,因为这算是一部严重虚假宣传的电影。虚假宣传在这里不是贬义词。上映前电影宣发的通稿都在说这是咱们大陆第一部“女性电影”,讲女性的情欲如何冲破世俗的牢笼,然后我作为直男一脸尴尬端坐在女性居多的影厅看完:尼玛,虚假宣传啊,活该你票房这么惨,排片还低。
然后果断二刷。
(9/14日更新)
不知道电影宣发这定位是不是吓跑了男性群体搞丢了观众,因为在我看来这电影讲的主要还是自我的觉醒,理想的破灭。
不扯犊子了,以下全是剧透预警。重点聊一聊电影里的几条暗线
1.
先聊聊电影中不断提及的的那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电影里,刘光明跟盛男在图书馆聊天,解释它的出处。在《红楼梦》里,宝钗抒发了一把“金玉良缘”近在眼前: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可宝钗那聪明劲儿,当知柳絮终归是柳絮,命运并非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电影里,刘光明朋友圈也写了这么一句,也暗示了他自己的人生轨迹。
刘光明跟盛男说,即使是柳絮,借助好风,同样可以上青云。
盛男听完后也一直琢磨这句话,最初琢磨的结果是想跟刘光明来一发,把床单滚一滚,结果把人家吓跑了。电影最后盛男想通了,让李平他爹题了俩字:好风。
这什么意思的?因为到电影最后,姚晨完成了自我的觉醒:我不需要借助外界的评价(好风),也不需要借助男性,我也是完整的自我。(你看导演滕丛丛很坏的安排盛男在跟四毛啪啪之后,自己也可以那啥...还整到海报上去,捂脸)
盛男想通了,到最后也想喊醒刘光明。在李平家里,她质问刘光明你不是不怕死吗?你不是说灵魂永恒吗?
盛男不知道的是,刘光明扯一大堆灵魂啊时间啊啥的确实是扯犊子,而他人身在这大宅子里没半点尊严和自由,比柳絮还轻是真。他也许真的希望灵魂存在,能超脱出这得不到尊重的大别墅,超脱出这憋屈的小城,成为自己哈苏相机镜头里的青云。
而导演安排他说那些时间啊灵魂之类的,是为了塑造出他在这小县城里的孤独。
2.
刘光明的人生轨迹则是一条暗线。电影里他的人生只是李平和他媳妇儿几句话。
我补一下,他的人生完整版可能是这样的:
刘光明出生在云山附近的县城,在中学的时候是个好少年,大家都夸他是个听话的孩子。记忆力也还行,花时间背会了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位,于是同学们和老师纷纷夸奖他吼厉害,神童啊。父母也觉得长脸,于是在亲戚和父母朋友聚会的时候,就喊他过来背圆周率。每次背的时候,长辈都向他投去赞许的眼神。
然而事实上我们知道,会背圆周率只代表你会背,跟神童没啥关系。后来他高考落榜,不甘心最终复读三年,一次比一次差,不得已上了大专。毕业之后也没有找到工作,父母还是劝他听话先结婚,就和一直喜欢他的老同学,也就是李平家女儿结了婚。
刘光明当然不觉得跟她有很多共同语言,也得不到丈母娘家尊重,于是每天要么泡在空荡荡的图书馆看书,要么就是外面拍云,直到有一天他借钱给一位大娘买棺材的时候遇到了盛男,盛男吐槽他大傻叉,开始了电影里的时间线。
说回电影。许多人的疑问是,为什么盛男偏偏喜欢刘光明?要知道,刘光明这个角色并不是一个在多数情况下会被人注意的人。
首先我们捋一捋盛男所遇到的男性是怎样的。之前在知乎@简单心理 看到一个回答,从心理学上的分析我觉得挺好。说白了,这些角色都是在男权文化下的男性。同样女性也是如此,梁美枝是典型的活在男权文化下的女性。
——先是盛男的父亲,早期事业还不错,是可以让盛男从小穿对勾鞋的父亲,也是出轨盛男同学,让她帮忙出钱解救公司的父亲。他认为自己对梁美枝母女够可以了,地位也还行,所以认为自己有权出轨,有权让抚养长大的盛男拿钱帮他。
——李平也更像是他父亲形象的升级版,价值观就是有钱有权就是一切,而且希望女性屈服于他。有个场景是这样,他直接说出一句“说吧,多少钱你能服我?”,心理其实非常惊讶,因为没见过有女性敢这么挑衅他。
——李平他爹这个角色蛮有趣的,电影用一种嘲讽对立的方式:一方面是书法家,看起来很有文化,一方面爱美女,直接跟盛男说“你不是个美女”。这也是他父亲形象的一种延伸:男人就应该在乎年轻漂亮。
四毛也一样。所以说,导演给盛男安排的男性角色都差不多是内心父母形象的延伸。
除了刘光明。
然而现实是,刘光明只是理想中的刘光明,理想是用来破灭的。
袁弘扮演的刘光明的戏份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是他对着镜子,字正腔圆,三字一顿的背诵圆周率。盛男看了之后,刘光明的形象彻底破灭。
(这里插一句,不知道我记错没,他圆周率是背错了,3.14后来是159,他背的好像是259。如果是的话,这也说明没人关心他背的是对是错,也顺便黑了一把土豪家没文化。)
“背诵”是什么?在我们的童年中,在课堂背诵老师会要求声音洪亮,语速中等,字正腔圆,这样老师会夸奖背诵很认真。而当把“字正腔圆”的腔调放在一位接近30岁的成年人身上,这就变得很扎心了。
因为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我当时作为观众,想笑又觉得心酸,会想刘光明在镜子里看到的,是如今生活条件虽好,却如柳絮一般无法掌控命运的自己,还是当年那个充满自信的少年?那个少年会对现在的自己说什么?
故事到这,就剩下这一个问题了:刘光明这个角色,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盛男的理想幻灭了,他自己的理想也在幻灭。
借一句新裤子乐队的歌词:没文化的人不伤心。
在大城市里,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是得像盛男一样,承担一个月4000的房租,而回去家乡了,就像刘光明,也是一种“拧巴”。因为小县城的生存法则是不一样的,这里不包容,身边的人都在说“学历有什么用?还不就是会背个圆周率?”,判断你能不能得到人尊重就一个:权力。
3.
四毛这个角色充分诠释了这一点,因为他代表了社会的另外一层不平等。男人不许脆弱,那是软弱,而且这种感受很难去表达给别人。男人只能奋斗,奋斗的目标是权力,只不过四毛把它换了个词,叫“成功”。盛男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她说“追求成功才是癌症”。
这个人物我也看了一些观后感,大家觉得这人很讨厌。为啥?还能是啥,因为太俗太爱钱呗。电影里没有太多着墨他的经历,只有最后一幕,他回到报社拿了奖杯扔奖杯的几个镜头。
前面看过一篇关于主创的采访,其中说有一段镜头删去了,大意是他回到报社,发现他办公桌旁留下来的报纸被当废纸卖了,四毛大怒那是我写的27个头版文章啊,同事嘲笑说铜版纸才卖几个钱,你那报纸,值几个钱?观众看到的是他如今爱财如命,庸俗,我相信导演想表达他(曾经)是和盛男一样优秀、有节操的记者。
许多人问,怎么他跟盛男床戏表达出自己的困境后,盛男就决定来一发啦?
因为这个安排,代表盛男在走过这一趟旅程后,从原来的绝对理想化、活在自己小世界的状态,开始变得有同理心,开始认知到这个世界并非是非黑即白。四毛自己渴望尊重,盛男也看到了刘光明的困境,这在某些环境里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所以他变得理解四毛。
电影最后,盛男把他摔坏的奖杯用胶水粘好。她明白了四毛需要的是被看见。
多扯一句,这个奖杯也是在说,四毛现在的妥协,是为了将来的不妥协。盛男想要的是硬刚,四毛代表的是许许多多成年人的对抗方式,愿意承受当下的痛苦,为了将来的自由。
4.
最后是一个彩蛋。疯子。大家恐怕最诧异的是,结尾处盛男大笑三声之前,为什么安排那个疯子说了一句“我爱你”?
疯子的台词不离“报告首长”,标准的军礼,代表的是绝对的服从,掐掉自我和个性;“我爱你”,表达的是个人爱欲,是人性最基本的冲动,是对爱情的渴求,是世间最美好的三个字。如此对立反差的“报告首长圆满完成任务”和“我爱你”,却是同一个人说出来的。
然而这个角色却是个疯子。可以大胆猜一下,他是否也曾不顾一切过,只是在某种环境下被迫压抑着自己,或者最终失去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人,所以才疯了?他是否也曾经历过荒唐?如果是真的,这又是一出怎样的悲凉?
细思极恐。
5.
最后。就这吧,我写不动了。
也愿你有着自我。自我不需好风。
《送我上青云》以“女性”的性权力为话题,建立一个关于都市女性困境的寓言性的故事框架。但是,这部电影似乎仅仅做到了为“女性主义”而“主义”,并没有真正探讨女性个体的身体经验,而是套嵌在一种想象的模型之中,满足了都市中间阶层女性的“自恋”。
撰文 | 余雅琴
电影《送我上青云》自上映以来口碑一路高涨,尽管不算票房大热的作品,但这部小成本电影的上座率一度保持同期最高。值得关注的是,这部电影在首周末上映后,单日票房不降反而增长,猫眼预测的最终票房则比一开始番了三倍……
是什么让女性电影的票房表现越来越好?显然,近年来,中国女性尤其是城市女性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都处在上升期。在一系列的公众事件和公共讨论中,女性越发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女性电影因此有了一个日渐庞大的市场。
女性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单一的描绘浪漫爱情的“小妞电影(chick-flick)”,而是渴望一种由女性书写女性生命的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从这点看,这两年的《柔情史》(杨明明导演)、《春潮》(杨荔钠导演)等作品或许都可以看做是这种倾向的产物。
《送我上青云》是一部让人观感复杂的电影。一方面,一部直接表现女性欲望的电影,该片颇有一些吸引人的亮点,作为院线电影,它打开了一些被遮蔽的话语;另一方面,正是因为这部电影以“女性”为主题,看完之后反而给人不适的感觉,很大程度上,这部电影只是将“女性”作为卖点。
当“性”与“女性”结合,很难说是将女性的主体价值释放出来,还是落入一种新形式的男性欲望的窠臼之中。该片最大的卖点在于,在影片的首映活动上,社会学家李银河评价这部电影第一次在银幕上展现中国女性的自慰场景。但是,这个场景在电影里仅仅是一个不易察觉的过场戏,何况展现这部分真的有意义吗?它真的是所谓的彰显女性的性权力吗?
电影的故事,并不算复杂。女主角盛男是一名记者,在一次执行任务受伤后,意外发现自己得了卵巢癌,需要三十万元的治疗款。在同事兼好友毛毳的引荐下,她不得已答应为企业家李总的父亲写传记。在这个过程中,盛男从毛毳那里得知,自己做了手术后也将失去性高潮的能力。于是,在前往贵州写传记的路上,她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品尝了人生百态,也开始了一场寻找性爱的道路。
盛男的父亲是生意人,早就背叛母亲在外面找了情人;而她的母亲则是一个家庭主妇,除了美容和保养自己,一无所长。因此,盛男无法依靠家庭,她隐瞒了自己的病情,还不得不带着“幼稚”的母亲一起上路。
《送我上青云》的导演和编剧都是滕丛丛,她和这部电影的监制姚晨,一起构建起这部电影的“女性”叙事。电影的主创为女性,在内容上又罕见地探讨了女性的性欲望,这本应该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女性电影。但是,遵循电影的逻辑来看,这部电影与女性主义在本质上是背道而驰的。
盛男看似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但她的几次觉醒都是通过身边的男性,是毛毳提醒她人生苦短,失去卵巢意味着失去得到性快感的可能。毛毳的提醒,让盛男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开始追求性的快乐。在贵州的小城,她一开始对县城文艺青年刘光明产生了好感,并通过他理解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胜男向其求爱不得,在兜兜转转之后,还是与一直陪在身边的毛毳发生了性关系,并通过爱欲加深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当接触到李总的父亲李老之后,盛男的人生观更是发生了变化。他对生命的态度影响了盛男。李老中风后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遇见盛男的母亲后,激发了他想再活一次的愿望。当他再一次感受到对异性的迷恋之后溘然长逝,他让盛男领悟到:爱欲是人的生死之门,从哪儿来,还从哪儿去。电影的结尾处,盛男登上山顶,学着李老的样子,对生命发出“哈哈哈”三声大笑,决定接受手术。
其实,我们很难将这部电影理解为一部标准的现实主义作品,尤其是当盛男和母亲进入贵州县城之后,故事就进入到一种寓言体的叙事中。女主角的名字“盛男”与“胜男”谐音,形象英朗刚强,做事独来独往,性格也比较倔强,符合我们对都市独立女性的刻板印象。
电影以绝对主角盛男展开,我们可以看出盛男是一个都市女性的“典型”,她的遭遇基本涵盖了一个都市单身女性可以预见的所有艰难。因此,这部电影还是得到了不少观众的认同。只是如果仔细分析,电影的问题也恰恰在于此,电影并没有真正探讨女性个体的身体经验,而是想要将主角套嵌在一种想象的模型之中。
典型人物的塑造在艺术中是很常见的,但其实更加考验作者的功力。一个成功的典型人物应当建立在作者对社会深入的观察之中,而《送我上青云》的很多地方显然有失真实,有一种为了“女性主义”而“女性主义”的感觉。
盛男的危机首先是身体上的,电影设置她得了卵巢癌,这种女性独有的疾病。得知患病可能时日无多之后,盛男最担心的却是性的问题。当然,我们可以把盛男对性的追求看做是对生命的留恋。可在事实上,即使切除卵巢后,女性未必会失去高潮,性快感的来源是多样的。而对电影强调失去卵巢的恐惧的本质,是女性担心自己失去性魅力,失去从男性那里获得快感的可能性。电影如此设置,将男性视为女性快感来源的唯一源头,本身就是与女性主义背道而驰的。
电影几次展现了盛男对男伴提出性要求的场景,基本上都是在其失意或绝望的时候,直接生硬地说出要求,甚至带有强迫的色彩,这当然可以被解读为是电影对女性的性欲的直接展示,是很“女权”的,但这种强烈与直接,不正是一种与女性主义批判的男权同构的求欢方式吗?如果在没有感情的情况下,男性对女性提出性要求会被认为是冒昧甚至是“性骚扰”的话,那女性为什么就可以呢?事实上,正是这种“双重标准”让电影的议题性显得可疑和失真。
电影的设定最终还是让盛男和毛毳发生关系,我们其实看不到这两个人之间产生过什么火花。毛毳因为盛男搅黄了自己的生意而愤怒,因此对盛男提出了性要求,电影还展现了盛男的反抗。但是转眼间,他们就进行了鱼水之欢,电影里自慰的一场戏也在这个场景出现。当然,我们依然可以将这个部分解读为导演的“先锋”,让一对不是情侣的男女发生关系。可是仔细想想这个过程,其实还是一个强势男性(毛毳健康并富有性魅力)对弱势女性(盛男有疾病且独身)的情感攻势的过程。
那么,这种女性对自己身体真正的主宰实际上并没有建立起来,电影中的女性角色都处在一个依靠男性,需要男性引导的地位。甚至,毛毳在一开始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和盛男发生关系的时候,还以自己过于优秀,怕盛男难以忘怀为由,这几乎就是男权思想的集中体现了,这种情况下盛男在对自己身体快感的开发上还是仰仗毛毳,这多少会让观众有种匪夷所思的感觉。
该片的主演是姚晨,她也是这部电影的监制。因为同样是女性议题,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样是姚晨主演的去年的票房黑马《找到你》(票房预测同样是低开高走,最终达到两亿元)。
都是表现女性的生存处境,《找到你》虽然与《送我上青云》一样,都有一种“女性主义的刻板”倾向,将男性与女性建立一种对立,试图表现普适性的女性遭遇。但是,《找到你》毕竟还是关照到了底层女性的命运,建立了一种比较广泛的女性“同盟”。而《送我上青云》则没有建立这种更宽广的女性观,虽然探讨的是女性都会面对的性问题,其实只是表现了女主角一个人而已。电影中出现的其他女性,更像是符号性的人物,面目模糊甚至面目可憎。
电影只是塑造了盛男一位相对丰满的角色,对其他女性角色缺乏深刻复杂的描绘和共情能力,李总的女儿更是连一个正面镜头都没有给,完全被塑造成粗俗的土大款。而盛男偶遇的在河边因为丢失棺材而哭泣的老妇和女儿,则被塑造成骗子,用来突出盛男的机智。而着墨较多的盛男母亲,在电影里也仅仅作为成熟的盛男的反面。作为一生都在依靠丈夫的女人,电影将这个角色塑造成一个超龄“少女”,极尽夸张,并让其成为李老的“性对象”,但她的复杂性和性格却依然模糊不清。即使面对女儿的绝症,她似乎也没有表现出真实的情感,在电影里仅仅是一个功能性人物。
当然,这些都是社会常见的人和事,只是电影将这些素材进行了高度的戏剧化浓缩,这部电影实际上想要展现的是一个寓言性的女性生存空间。但是,这部电影所展现的社会空间,却是非常的狭小。
电影中的盛男从事着一份还算体面的记者工作,有一个虽然可能破产,但实际上有自己公司的父亲,盛男的困境并非真的是经济上的困境(尽管电影表现她需要筹措三十万元的手术费,但在另外一方面,仅她母亲开的车就值这个费用)。不仅如此,电影还特地突出了她有一个没有读完的博士学位,这些都可以被看做是标记盛男社会身份的符号。电影为了突出她的性格,还设定她烧掉了父亲送给情人的奢侈品包,以及她直接拒绝李总的傲慢等等,这些都表明盛男对钱的态度。盛男之所以没有钱治病是因为她有着一种属于知识阶层的骄傲,而不是真的陷入到无法解决的经济困境里。电影的最后,即使没能获得李总的支持,她还是顺利进行了手术。尽管意外得病是一种人生的不幸,可是盛男的处境显然比大多数单身女性好得多,因此,这部电影多少有些故作伤感的部分。
所以,不论以什么角度来看,盛男的女性困境并不具有真正的大众性,这部电影明显是拍给都市中间阶层的女性看的,电影里有城市女性向往的诸多元素:时间自由的职业,说走就走的旅行,异域的美景,一次性的艳遇……甚至,有些刺激但是可以解决的危机。
这些元素,与那些被投射在CBD高楼大厦的玻璃外墙上的巨幅广告上的内容别无二致。因此,与其说《送我上青云》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不如说它仅仅是满足了都市女观众的“自恋”。我们在盛男身上看见的是城市中间阶层的女性对女性苦难的想象,这部电影的问题意识似乎更像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疑问。
作者 | 余雅琴
编辑 | 崔健豪
校对 | 翟永军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据说,《送我上青云》是一部给女性拍的电影,是一部让男性感觉到被冒犯的电影。微博上的争论,似乎就在印证这个看法,骂它,给它打低分的,多半是男性,不管看还是没看;电影院里的观众性别构成,也在印证这个看法,电影院里看电影的,多半是女性,我看的那一场,一共四五十个人,但连我在内,也只有五个男性观众。
也不奇怪,这部电影的主创,从编剧、导演、主演、监制、乃至片尾曲的创作者演唱者,女性占大多数,讲述的也是女性的故事,女主角盛男,得的也是卵巢癌。而且,这个故事,严格来讲,只有女主角,没有男主角,所有的男性都是配角。从故事的硬件构成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女性的故事。所以,在宣传阶段,很多自媒体也着意强调这一点,特意突出“女性坦然表达自己的欲望和诉求”“冒犯男性”这样一些点。
但我却觉得,这终归还是一部拍给所有人的电影,适合所有性别,所有年龄段。很多人都以为,人生一定埋伏着某种重大的契机,这种契机,可以让人脱离庸常的生活。就像亨利·詹姆斯《丛林猛兽》里的约翰·马丘,一直以为自己“将会遭遇某件罕见而异常的事情;可能是极不寻常,而且是灾难性的事件“,他认为自己会迟早遭遇到它,并且在自己的骨髓里已经有了预感和确认,这件事会将自己全部吞没。这件事不论是好是坏,都能带来某种巨大的改变,巨大的彻悟,甚至有可能“送我上青云”。
《送我上青云》女主角就遇到了这种重大事件,她心高气傲,时刻期待着某种觉悟,但她不幸得了癌症,随即发现,更重大的转变和彻悟都没有出现,自己的生活照旧,周围的人照旧,甚至因为疾病,周围的人和事,越发狼狈,越发不堪。她颓废、她挣扎,她揭穿父亲母亲、身边的猥琐男、巨富及其修行者父亲的真面目,她用一切方法诉说自己的委屈,却发现,对面的他们,依旧死皮赖脸不见起色。她已经换了眼光,从生与死的角度去打量周围的人,却发现他们照旧拖着沉重的肉身,脱离不了自己卑微的一亩三分地,依然执着于财色,执着于现世里的一点点收益,他们的人生和人性,都已经碰到了天花板,再也没有突破的可能。
小时候看盘古神话,盘古破开混沌,造出天地,轻的上浮成为天,浊的下沉成为地。人就在浊的地上生存,却想着青的天,想着无欲无求成为云,无挂无碍成为虹。那么,生和死这样的大事,会成为穿越清浊,由浊及清的契机吗,会换得病愈后的心清目明吗。《送我上青云》说,并不能。反而,当死亡临近,换个眼光看青天浊地的时候,越发觉出不耐。
而且,不论是盛男,还是围观着这一群男女的我们,都不免想到,即便在盛男离开后,这一切都会照旧,不会因为她的觉悟,有任何改变。
有部伊莎贝尔·珂赛特导演、萨拉·波莉主演的电影,名叫My Life Without Me,中文译名之一,是《无我世界》。这个名字,让我非常震惊。
主人公是个清洁工,还很年轻,也患上看癌症,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列出愿望清单,逐一实现。故事是温情那类,拍得也不错,演员演得也尤其好,但这一切,都抵不过那个译名给我的震惊:无我世界。一个没有我的世界,一个在我没有之后,依然延续的世界。地球照样转,太阳照常升起,并且未必洪水滔天。那种幻灭、绝望的感觉,被这四个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不一定要死亡这么断然,很多时候,我们活着,只是缺席了、不在场了,生活还在面不改色地延续。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活着的、在场的是我们,我们坚信不疑的、唇齿相依的、深深依赖的,却成为那个缺席者,我们还得面不改色,面对这个“无我世界”。 而《送我上青云》里的盛男,就站在一个“无我世界”前面,看着它一点点沉沦。
可以想见,我们关于世界的那些惴惴不安的预感,可能都会变成真的,我们终归会和潜伏着的野兽迎头相遇,从森林大火,到月异星邪,从狂人政治,到乌合之众,一点意外都没有,一点新意也没有,全都是套路,但这个世界依旧不会有任何觉悟和反省,仿佛我们的觉悟根本不存在。
《送我上青云》故事核心挺简单的。一个女记者不幸得了卵巢癌,在她进行存活率很低手术前的一段经历。
女主人公盛男生在一个旁观者看来都再惨不过的环境里:父母互相背叛,算不上朋友但擅长跟傻逼打交道所以才一直联系的很会来事的同事,喜欢的人虽有善心却是个爱高谈阔论哲学科学的无用之辈。
她是记者,依然记得自己是记者,多年过去职业精神还在,“挑错”是她的职业病;她很刚,在给自己救命急需的钱和尊严的抉择面前,毅然在甲方说“给钱就是衣食父母”,贬低记者不过是“跑业务”的之后撕毁合同;在摘除手术前想和喜欢的人试一次,等等。
最令我感到遗憾的,是刘光明被有钱岳父喊着当众背诵圆周率,一家人都把它称作是他的才艺。他是懦弱的,即使最后从别墅跳下去,也不过给他受尽屈辱的人生添补“残疾”二字,无任何改观,依旧在一个家里不起眼。很有意思的是,他唯一一次有“骨气”,可能是借岳父之父的葬礼,推着轮椅到达遗体前,带着仅剩的骄傲让所有人对他三鞠躬。
尺度没有很大,只是把“性”话题摆在了明面并多讲了几遍。我们本来在这方面就缺乏教育,不是太过就是不足。不禁问,该引起谁的敏感呢?
盛男自出生就被当成一个麻烦存在,晕机被父母嫌弃、生病被父母训责…所以结尾与母亲的对峙,她终于说出口:这么多年我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最后还是得死。我不相信人有灵魂,死了,就是死了。她要帮忙写自传的那位老先生,看法不同,他说因为自己有信仰,我不评判这种力量的存在与否,但老人有句话说得很好:爱欲本是人的本性追求,我从那里来,也归往此处。
前路其实挺渺茫的,我不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但我觉得,她没有白活,正是她的那点珍贵的正直和善良,拯救了她。
女性电影
由姚晨监制主演,滕丛丛编剧导演的女性电影《送我上青云》通过上海电影节步入了观众的视线,从主创的构建来看,这是一部有着坚定信念去创作的女性电影,在《我的孤单,我的自我-单身女性的时代》一书中有过这样的观点:“单身不是拒绝男人,拒绝爱,而是要提倡一种充实、自我的生活;女性自身的独立是为了争取更加公正平等的社会地位所必备的武器。”《送我上青云》的盛男所追求的职业理想与生活尊严,被她用刚烈倔强脾气所包裹,一个有着知识武装的,经济独立的女性面对趋利媚俗的环境也会窘迫,也难免遭受嘲笑,而她不再年轻,加班压缩她谈恋爱的时间,永远学不会谄媚,不爱随波追流,趋炎附势,就在她知道自己大难临头的时候,她似乎可以慢下来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故事主要就是从她大难临头后的一次“接活”任务说起,在这个过程,她与三个男人有着不同的际遇,也同盛男所鄙视的母亲美枝关系发生了变化……她得学着面对身上这种会让她丧失女性一部分功能的疾病。
辛辣诙谐
《送我上青云》里辛辣幽默的对白频出,既杂糅了麻花的粉红色段子包袱,还有顽主式的语言机锋,以及韩寒电影中的笑中带泪,还自带一股嬉笑怒骂的潮涌快感。在《送我上青云》中姚晨的喜剧表演非常独特,雕琢细腻,层次丰富,跟剧情变化生发出一种独特的喜剧表演魅力,在喜剧的表演创作中也带有悲剧的深度探索,在苍凉的底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夏天的花海,故事与表演的结合,磨合出一股新鲜的喜剧形式,很久没有在现实题材中体验过那么酣畅淋漓的,饱含滋味的喜剧创作了。但这部影片有着“黑色喜剧”的一抹色彩,“黑色喜剧”或“黑色幽默”是指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幽默,悲剧内容和喜剧形式交织的混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对人的异化、理性原则破灭后的惶惑、自我挣扎的徒劳,是其中心内容,然而“青云”却大胆地提亮或者突破“黑色喜剧”的创作范式,有些更深远的理想主义追求!看到结尾,似乎有种当初看奥斯卡获奖影片《鸟人》的感觉,那种我的倾注与付出,终于可以让我没那么伤痛,没那么不自信了,即便不能实现最高理想,但我不失我的尊严。
注视本土
《送我上青云》扎实的剧本创作,聚焦中国当代的女性困境。从女性的原生家庭,观念的形成,职场困境、健康状况,财务情况、婚恋现状等等问题入手展开叙事,直面痛点,精神可嘉,但电影绝不是卖惨,也不苦情,更不是兜售焦虑,以一种层层提升的豁达抒怀方式去展示盛男的精神世界,尽管在这个过程,盛男遇见了很多嘀笑皆非,令人难堪的事情,但电影始终带着平等的视角去看待每个人物,不仰视也不藐视,从血肉筋骨里去观察他们的精神世界,这种笔法有点儿老舍先生、汪曾祺先生的意思。另一个非常值得回味,又与众不同之处,就是电影展示了中国的西南地区的风貌,云舒云卷,氤氲环绕,大河弯弯,这种构思大气的“文人画”审美趣味与人物相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电影文化符号,也有点沈从文先生写湘乡的笔触。”编茅为屋,叠石为阶,何处风尘可到;据梧而吟,烹茶而语,此中幽兴偏长“,盛男在朴素风雅的山水民居中经历着喜忧参半之事,她暂留诗画山水间,思考死的恐惧,生的悠长,男欢女爱,悲欣交集,这是盛男的心性经过一次深层的磨砺。这部影片描述了中国女性的情爱观念,真实且充满力量。
本片片名引自《红楼梦》,在精神上也致敬这部伟大的中国小说,写诟与净,真与假,生与死,探索“无常”。茶烟渐起,清谈渐欢,雅俗之间,悦人欢颜。呼朋唤友,且观片去。
丧礼上穿粉西服的色盲不是毛病,渴望成功才是绝症;聚会中背圆周率的表演不算笑柄,等人鞠躬才是做梦。山顶纵火的傻子还在等宇宙飞船,丰唇未消的母亲还想听汝窑之音。大师等顺水的棺材钻入生死之门,盛男待借力的好风平步情爱之云。火警一响,如行尸般从大宅里逃出,定睛一看,都是被现实打败的仓皇。
台词写得太差了,剪辑也让故事很破碎,难以抓住情感走向。三俗段子太影响观感了……
风景挺美的。
这可能不是今年最好的国产片,但我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把它选为到目前为止的最爱。我对「送我上青云」的喜爱,是极其私人化的,以至于我接下来的每一句评语,主语都只能限定在“我”。我能理解并相信片中的每一个人物,不管我是否认同他们。我对编剧加导演滕丛丛,在片中展现出的高级幽默感,喜欢到羡慕的程度,这是一部难得能让我开怀大笑,却不是靠卖蠢的电影。我在影片开始后不久,就已经被彻底拉进了银幕之中,而不仅仅是在观看这个故事。这是一部女性为主角的电影,可说实话我不认为它只是一部女性电影,在我看来,它讲的是全体人类,怎样滑稽的挣扎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却依然渴望生而恐惧死。如果你也喜欢「送我上青云」,那我得恭喜你,发现了这世界上原来还真有同类,能理解你内心最深处也最虚无的一些念头。
【SIFF】这部电影像把刀,大胆直接甚至有点伤人。姚晨的角色虽然是女记者,但与《搜索》中的完全不同,是一个质感全新的角色,很“刚”。导演的女性视角都细腻真实完整,但对男性的刻画就显得简单粗暴甚至常常是刻板生硬。她有电视剧语言上的痛快,但缺少电影镜头叙事上的细腻,整体框架看起来有点散,但角色的选择很有趣,有瑕疵但是一部值得玩味的作品,作为处女作非常出色的作品。最后一幕眼泪夺眶而出,一切都值了,我相信有挑衅作品才能真的有突破。
本片片名引自《红楼梦》,在精神上也致敬这部伟大的中国小说,写诟与净,真与假,生与死,探索“无常”。茶烟渐起,清谈渐欢,雅俗之间,悦人欢颜。呼朋唤友,且观片去。
#SIFF22#没想到真是喜剧,国内比较新的类型了。其实国外这类东西拍得很多,轻盈温暖却锋利无比。只是往常往往会被处理得低廉或用力过猛。这种对生与死,性与爱的探讨风趣又端庄。这部电影特别像是一个文化课不太好,但德智体美劳却各有建树的孩子。虽然有点不务正业,但却很优秀。
意外地富有灵气和喜感,看似散漫实则充盈着一种漫游轻巧的飞驰感,颇具“送我上青云”的浪漫意味。这次的人物困境虽然仍主要围绕单身独立的都市女性,但其实也对周围的人进行了不少着色,县城乡镇和都市气质在一种看似二元对立的状态下有着十分微妙的嘲弄融合,人物关系也很值得玩味,是一种自反中透露出自爱的爽快和耿直劲。上映后可能市场反应会比较一般,但我还是蛮喜欢这片的,那种感觉很难以名状但是又真切地戳到了你某些地方,华语片中出现这样的生活小品,尤其还是出自新人导演之手还是挺难得的一件事。它确切地告诉你,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生活的痛苦和烦恼有一百种模样,选择释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但至少看起来很酷,哈!哈!哈!(很容易理解姚晨出演这个角色的心境,但还是稍微觉得她在这个项目里作为监制和主演所把控的比重过于高了)
太做作了,真的太做作了,里面每一个情节、每一个人物、每一句台词都感觉是只可能发生在文艺青年真空世界里的,离真实世界三十万公里,怪不得叫“青云”。很多台词放在美国文艺片里没什么问题,但是用中文口语说“你还没有体会过真正的性爱”,是不是就感觉哪儿哪儿都不对?姚晨真精明啊,连着三部女性题材,纵然难看,也会让人觉得“但是能在国产片里看到这种主题还是很难得对不对”,但是就算再难得,难看还是难看啊……
哈,哈,哈,油腻有时,清净有时,被辱时时,这是写给世界上最后一个聪明人的打脸诗。骄傲没什么了不起,低头,足够轻盈,就能飞起。
绝症只是一个罩,结果也并不重要,实在内里是对30岁单身白领女性迷茫心境的描摹。姚晨说盛男是个失败的理想主义者,又丧又刚,敢爱敢恨,不同于熊熊燃烧的苏明玉,盛男更像照亮夜空的星星火,这样人格是很动人的。我喜欢这个人物如饥似渴的追寻,喜欢片中有趣又纠结的母女关系,也喜欢贵州山水氤氲着的梦境画面和诗意情绪。顶级幕后阵容为一部新人导演作品保驾护航,保证了作品气质稳定、制作精良,确实是好风凭借力。姚晨演起文艺女青年竟也很合适,尺度更大,也更自在了。
昨天看了制片人的推荐日志,还蛮期待的,没想到emmmmm,不具体写缺点了,只能说是上影亚新入围的正常水平。当然,也有不少好的地方——放在今年华语片的环境里,这样全然女性视角的人物书写,以及姚晨的演技,也算值得鼓励吧。
那个,自己制片的片子,打个五星。over。
常年的观影习惯让我误以为姚晨在床上是心脏病发作了
其实盛男的处世方式,在人际关系上遇到的这些问题,在很多男性身上也会遇到,很多人学不会那一身江湖气,但在国内的(电影)圈子里,这套江湖的聊法真的管用,所以就让很多人无所适从,这不是学历的问题,可能是某些做人的原则问题吧。我觉得,这可能就是导演想讲这个故事的原因吧,其实不仅仅是女性会有这样的困扰,男性也一样,也真的改不了,很难改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折腾一圈之后,往往又会回到原点,因为这种人都有某种坚守,在某些事情上有精神洁癖,很难让自己彻底改变,这就是生活。片子并不完美,只是某些时候,感觉在看另一个自己。
说不清楚哪里好,也说不清楚哪里坏。黏稠的,雾蒙蒙的,游离的,汗涔涔的,湿漉漉的,破碎的,拧巴的。像是人生。姚晨说“不知道怎么活才是正确的”,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答案。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巨大的瘤子,长在身体里面,我们以为喝水就能清心寡欲,可到头来还是想吃肉。于是只好躺了下来,将一团糟的线团般的生活捻出一根绳来,在自我安慰的幻梦中哈哈大笑三声,扶摇直上青云。活着嘛,就是与瘤共存,带瘤生存罢了。
7分,遗憾一定有,也有不少生涩的地方。但是,总想去撑下这部电影。因为,影片非常少见的,从女性角度,去如此直白和坦然的聊她们的欲望,以及对身体满足的渴求。而且,是很严肃、不恶搞的。谈性不丢人,女性谈性也是如此。
看完才明白送我上青云的意思有点妙,女性困境其实是很容易被拿来用但又却很难说透的东西,与两性、社会、家庭都有着错综复杂复杂的联系,往往很多打着女性主义的片子都将这些变成了二元对立的关系,然后描摹成女性对抗全世界最后又战胜全世界的可笑过程。送我上青云至少在这点的处理上没有皮毛了事,和这个世界不需要和解什么,哪里有什么寻找自我的旅程和完美结局,借力上青云,体验过高潮足够。
时下+86们叫嚣的“我们有钱了",被这部经济下行、人生寒冬电影,敲得粉碎。但片子最大问题,好像是风格杂糅不统一,不少台词干涩生硬。以开头疯子一脚、结尾哈-哈-哈三声,本片应该是带黑色荒诞意味的轻喜剧,如频频起跳的脏话粗口。可在切入家庭内部关系时,电影又变成批判色彩。贵州外景的云水缭绕,又自带艺术片腔。横空飘来的斯文眼镜π,更是想要尊严,就让你看看尊严被踩的样子。还有粉红西装男,单凭“别跟我啪,啪了之后,你的余生会永远回味这棒棒哒性爱”之类的台词,真乃新油田之子。当然,其他男性角色也没有好到哪去。
电影从我想和你做爱那里开始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