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美国往事》是对童年期美国的往事追忆,那么《美国风情画》就是对青春期美国的信笔写真。 很难相信《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是出自卢卡斯的手下。因为这部1973年的电影中看不到一点点《星球大战》式的视觉奇观、特技效果或者动作场面。它更像是一首咏唱青春的散文诗,一首甜美、忧伤、随意的老式歌曲。
“Graffiti”本来指的是墙上的涂鸦,既有儿童的天真随笔,也包括青年人抓起涂料的喷洒宣泄。翻译成“风情画”,实在是太过于文学和正统了。整部电影,其实就是青春的涂鸦,用他们的热情、躁动和迷茫,在自己命运的白纸上随意挥洒,而无意间,整个时代的标记已经被镌刻于其中。
那是60年代美国西海岸的一个小镇,四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好朋友史蒂夫、柯特、约翰和泰瑞都正面临着人生的十字路口。这是一个青春勃发的时代,没有肯尼迪遇刺,没有越战,没有黑人民权运动,没有水门事件……年轻人所有要做的,就是开着酷车在街头兜风、飚车、听摇滚乐、泡mm。
在四个人中,史蒂夫和柯特是成绩好的乖孩子。在过完这最后的一夜后,他们就要离开家乡去东部上大学。彪悍帅气的约翰俨然当年的猫王或者是詹姆斯•迪恩,一身白T恤,酷爱街头飚车;而瘦小的泰瑞虽然带着副眼镜,却头脑简单,一直得不到女孩的青睐。当史蒂夫要把他那辆漂亮的福特车托给泰瑞保管时,泰瑞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就开车去把到一个mm。四个人的夏夜之旅就此展开。影片结尾,当柯特将要走上飞机时,约翰笑着对他说:“也许你以为自己马上要成为大人物了,但在我看来,你还是个小朋克。”说着亲昵地给了柯特一个小嘴巴。
最后字幕出现: 约翰•米勒在1964年被一个醉酒的司机撞死; 泰瑞在1965年越南西贡附近的一场战斗中失踪; 史蒂夫移居加州,成了保险经纪人; 柯特成为了作家,生活在加拿大……
《美国风情画》可以看成是卢卡斯的青春自传,当年,乔治•卢卡斯本人就生活在加州的一个叫做“蒙德托”的小镇,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卢卡斯也曾年少轻狂,喜欢开着改装过的汽车,听着摇滚乐,在街头兜风、泡妞、飚车。老式摇滚和老式汽车,已经成了越战前的这代人的一种标志。影片一开始,就伴随着比尔•哈利的《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而整个电影都一直伴随着DJ“狼人”播放的歌曲。那时候的美国,那时候的青春,没有当代的喧哗烦躁,全片都笼罩在淡淡的茫然和淡淡的喜悦与忧伤中。犹如浮动在夏夜里的一层水汽,清新宜人。当你听到约翰对着广播里的“海滩男孩”乐队嗤之以鼻,说摇滚已死时;当你听到柯特感叹“为了找寻新家而离开旧家,为了找寻新的人生而放弃现有的生活,为了交新朋友而舍弃旧朋友,是不值得的。”时,真不敢相信这是在看卢卡斯的影片。那种隽永、幽默、平静,都是后来的《星球大战》所无法带给你的。涂鸦当然是凌乱的随意的,惟其凌乱所以充满灵性,惟其随意所以完全自然。看《美国风情画》,你可能会自然地联想到罗大佑的歌曲(尤其是那首《童年》),联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照村上春树小说里的话来说,那时候,“世界要单纯得多。努力当得报偿,诺言当得兑现,美当得保留。”
但是,所有青春都终归会走远,就像香气最终会消散,晨露会在草叶上蒸发。作为时代标志的猫王死了,死于麻醉品;作为时代标志的詹姆斯•迪恩死了,死于车祸,就像影片里的约翰。如果不忍心看到青春散去,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青春时死去。要不就像史蒂夫一样,走出家乡,成为社会的主流,成为忘记了梦想、追求现实的普通人。还有泰瑞,他更像是美国身上那块名叫“越南”的伤疤的隐喻。但不论是约翰、史蒂夫、泰瑞还是柯特,无疑都有着卢卡斯自己的影子。那是他狂放的青春、恋爱的青春、羞怯的青春、沉思的青春……
影片中,柯特一直追寻的金发女郎如同一个象征,耐人寻味。她在柯特看来是那样完美,又是那样暧昧。有人说她是珠宝店老板的妻子,有人说她是个身价非常高的妓女。结尾处,金发女郎给柯特打来了电话,却不肯透露一点自己的消息。这不就像离我们远去的那个年代么?影影绰绰的完美,亦庄亦媚的动人,似乎从未存在,又仿佛无比真切。
“我已经毕业了,记得吗?”
在乔治·卢卡斯早期的作品《美国风情画》中,朗·霍华德饰演的小史,在舞会上跟女朋友抱得太紧,被监督老师警告,小史是学生会长,却一反常态挑衅老师,老师利用权力惩罚他,于是小史就有了上面的对白。一直是好好学生的他,只有在毕业时才做出这点稍微出格的事情,这种小对抗,成了电影很好的一个注脚。影片记录了四位年轻朋友小史、小柯、陶仔和阿强,即将毕业分离的一个夜晚,在城里到处闲逛的十二个小时。角色的过去与将来仿佛在这一夜中定格。自由、迷茫、骚动、叛逆,追寻虚幻的美好东西,这些超越时空的特质,使这个美国1962年的青春故事与我的距离并不遥远。 小史和小柯是优秀毕业生,他们得到去外地上大学的机会。小史离开前打算与年级比他低的女朋友洛丽保持恋人关系,但约定彼此可以分别跟新朋友交往,洛丽因此很恼火,经此一晚后两人和解,小史也为了洛丽决定在家乡多留一年再去外地读书。 小柯的态度跟小史不一样,他不愿离开家乡和朋友,另一方面他其实是怀疑自己的竞争能力,在即将出发前依然对未来犹豫不决。小柯这晚的经历最丰富,他不小心被烂仔帮纠缠上,帮助他们去偷钱、捉弄警察,逃脱出来后找到了当地的海盗电台DJ狼人杰克的发射站,请他帮忙去找一位偶尔邂逅的驾驶白色雷鸟的神秘女郎。 长相家境都一般的陶仔驾着小史借给他的雪佛兰跑车,谎称有钱少爷,在街上泡金发美女黛比,期间笑话不断。丑小鸭的浪漫美梦最终要结束,陶仔向黛比坦白了一切。 小混混阿强被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女生卡萝缠上,一边在街上胡乱转悠,一边思考如何甩掉卡萝。阿强热爱赛车,是镇上最快的车手,熟悉当地的赛车历史和文化,但他尊重生命,不会冒险做一些危险的事情。最后接受了来自邻镇的哈里森福特向他提出的飙车比赛。 电影最出色的地方是生动描绘了彼时由摇滚乐和汽车文化衍生出的美国风情。60年代初的美国,嬉皮士文化还没有兴起,摇滚乐时代才刚刚开始。故事一直发生在汽车上,或者在舞会中,而主人公们开车时热爱收听一档由DJ狼人杰克主持的音乐电台,狼人搞怪的风格,优秀的音乐品味,很受年轻人追捧。这些音乐既是客观的环境音,又能发挥出配乐的作用,这使得它相比的其他类似的金曲电影(比如《银河护卫队》)更显得高级一点。 《美国风情画》就像一张优秀的音乐专辑,从第一秒钟开始就不停地播放流行乐。电影以被誉为第一首摇滚乐的《Rock around the clock》开篇,用象征无尽盛夏的海滩男孩的《All Summer Long》结尾,用平行剪辑的方法拼组出四位男主人公的詹姆斯迪恩式的故事。这些优秀的音乐很容易让我带入到角色当中,分享到他们的经历。比如,阿强和他的小女伴在一个街口拦下对他们恶作剧的女孩们,向她们的汽车喷漆,给轮胎放气,在Chuck Berry的《 Johnny B. Goode》歌声配合着舞台化的场景中,进行了一场疯狂又滑稽的报复表演,是电影最华彩的段落之一。本片有很多场有趣又值得聊的戏就不逐一细说,推荐各位去观看。 汽车文化是电影另一个亮点。卢卡斯为此挑选出这款很酷的车型,小史的原谅色雪佛兰、神秘女郎的白色雷鸟,阿强奇特的福特改装车等等,是本片的第五位主角。尤其是雷鸟,作为经典、时尚的豪华轿车,在很多电影(如《末路狂花》《疤脸人》等)中均有亮相。电影中多次出现的汽车餐厅“Mels”和滑轮女侍应,相当具有美国特色和时代象征。快餐厅在停车场中利用岛式的布局,很方便地让客人等候点餐。汽车往边上一泊,近景的大广角一拉,形成了独特的视角冲击力,这是电影产生的“奇观”。 困惑的年轻人,老式时代风貌,纯真浪漫的冒险,飙车,卢卡斯后来的《星球大战》有着这部电影的影子和精神,区别仅在于《美国风情画》是发生在60年代的美国,而后者的舞台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未来外太空。
个人公众号:影梦空间
昨天打卡环球影城,意外的在一进门右手边看到了《北美风情画》的复刻drive-in餐厅,和johnnie的标志性黄色炸街车,一下子变得很兴奋,急忙跟老婆炫耀我在电影里见过它
回到家赶紧把这部前两天看了一半的电影补看完
这部乔治卢卡斯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出现在最近从图书馆借来的名叫《电影大师-顶尖导演的人生视角》一书中,在介绍乔治卢卡斯
简介
1962年夏,高中毕业生科特(理查德·德莱弗斯饰)和史蒂夫(朗·霍华德饰)即将远赴美国东海岸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在临行前的最后一天傍晚,两人与好友约翰(保罗·勒马特饰)和特里(查尔斯·马丁·史密斯饰)相会在停车场,四个普通的青年在晚上相聚,为即将去外地读大学的科特和史蒂夫送别。尽管科特得到了奖学金,可他依然不愿背井离乡前往那座陌生的城市,而史蒂夫恰恰相反,对前途未卜的新生活充满期待。作为史蒂夫的女友,科特的妹妹劳里(辛迪·威廉姆斯饰)对男友的离去深感迷茫,史蒂夫希望尽快分手,这样两人便可以另寻佳偶。
那个青春时代的疯狂一夜,实属令所有人向往,即便不是那个年代的人。它与约翰福特的“感伤人道主义”类似,同样是美国文化的代表作。影片采用了平行蒙太奇,并借鉴了一些新浪潮的表现手法。影片随处可见的摇滚金曲、改装车等60年代美国公路文化的表象背后,是一种反叛的精神。它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行渐远
Curt上飞机的时候,赫鲁晓夫已经开始给卡斯特罗送导弹了,10月份的古巴危机让美国第一次处于了毁灭的边缘。1962年不单是卢卡斯青春结束的日子,也是和平、富庶,歌舞升平的时代结束的日子。不管以后会怎样,这都是最好的时光,朋友都是最纯真的,以后再不会有了。玛德,真的再也没有了。。。
索罗那期,波米对电台那段的描述太吸引我了,加上胶片那句莫名戳的“青春那种很有目标又很没目标的状态”,不想看都不行。好得相当难以名状,而且不知怎么就迷上了郎霍华德其貌不扬的女朋友。卢卡斯是个内心丰富的人,让星战这种IP绑架,冒险和倾述欲大概都陪葬了不少。
该是几零后的青春呢,有趣且活力十足。最后一夜的疯狂,真是难忘啊!
美国人幸福又幸运,生活在巨大的安全网上,随便怎么瞎折腾,上蹦下跳,各种冒险尝试,都有那个网把你接住。
四个高中青年各奔前程之前的最后一夜,同样的青春,各有各的烦恼。卢卡斯用四个人物为代表展现了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精神和生活状态。怀旧配乐很动听~
3.5 号称是串烧MV青春片鼻祖,确实跟之后好几部林克莱特的片有相似的感觉,不过这部似乎在剧情上有些太随意了,几个人物虽然各有特点可是讲了一大圈也没产生什么联系,最后还好赛了一把车(但也不如双车道柏油路那么颓啊),否则这电影可以形容为“念大学前荒废的最后一个夜晚”吧
ANOTHER ONE NIGHT STAND
乔治·卢卡斯导演的七十年代青春片,反映了当时美国青年的思想状态。有大堆年轻演员(包括日后改行当导演的朗霍华德、奥斯卡影帝理查德瑞佛斯,及哈里逊福特),非常能展现时代氛围的流行歌曲、跑车及快餐店,是一部十足《美式》的毕业生电影。
汽车摇滚乐一夜(One night in cars&rock n roll)结构,成长(Coming of Age)的阵痛与徘徊,人生之书的底层结构就是——离开爱寻找爱。以乔治·卢卡斯为代表的美国六零一代青春涂鸦,结尾一幕的苦涩:飞车党的预定消亡、越战阴翳、商业裹挟与彷惶的反叛。
由于乔治卢卡斯一生除了星战系列就拍过两部长片——处女作五百年后与次女作美国风情画,所以你也没法说此片到底属不属于他的风格(出品人是科波拉)。不过此次旧影回眸确有增分意愿。因为群演较优,故事甚趣,完成度颇高。就像女孩最后对眼镜男所言,“烈酒、打劫、峡谷丢车、醉酒呕吐,打了一场架,这一天经历这么多,我真得很开心”。当然,最抢镜的还是那辆没有“前脸”的小黄车,1932年某款福特。……“如果我能赚到像卢卡斯那么多的钱,我肯定不会变成一位影业大亨。我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不再继续拍电影?因为美国风情画甚至星球大战都非常之好。”——斯坦利库布里克
7分 一帮高中毕业生一夜疯狂的故事,在一夜间他们决定了未来的道路,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结果。
卢卡斯的青春片,多线描写四个少年的一个夜里的趣事,老歌老车胶片摄影很怀旧,结局突然加了四位的未来突然有些伤感。
类似于乔治卢卡斯的青春自传,美国60s味道十足。总体中规中矩,人物肖像刻画到位,有时候超级无聊
George Lucas的非科幻作品,講述一群年輕人在一個夜晚的經歷,他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折射上世紀70年代的思想躁動、個性解放,帶著青春片對於成長的迷惘、遺憾、美好、衝動,是美國電影心浪潮中的一個代表。PS.Ron Howard居然是主演之一,重點是當年20歲的他是有頭髮的!
乔治卢卡斯在拍星战系列之前的one&only文艺作品,半自传性质,讲述了几个高中生的生活状态和人生选择。浓郁的60年代的时代气息,飙车、摇滚乐、渴望爱情、对未来的迷惘,属于那代美国年轻人的青春画册。这看上去平平无奇的剧本,卢卡斯一度备受冷遇,幸得好友科波拉仗义相助担任制片人。最终他以小博大,一举成名,缔造了影史上成本利润率最高的电影
喜欢里面的每个人..汽车文化,青春在一夜之间体验完,Johnny太像詹姆斯迪恩,为什最后字幕给么john 和todd他们个这么惨的结局 :(
《美国风情画》乔治·卢卡斯的一部不科幻的影片。讲述一群刚步出高中校园,即将因不同的人生选择各自发展的哥儿们,在小城一夜之间的经历。影片中载着他们的这辆雷鸟车,执照牌上写的是"THX-138",乔治·卢卡斯导演的另外一部电影就叫《五百年后》THX 1138 (1971)。
3.5 看着德爷、霍导和福特这种大咖也曾经在更大的卢卡斯和科波拉手里演过戏,伴随着The Platters、Bill Haley和纳京高的金曲们成为经典真一点也不奇怪,而且罗杰伊伯特所指白衣女郎是这份难能可贵的时代画卷中永不过时的美好存在,也是这片青春涂鸦在新好莱坞最好的地位诠释
我的青春片十佳,相见恨晚!活力四射又隐怀忧伤。光是汇集41首50-60年代摇滚金曲的OST便值得无限循环(又闻[Runaway][Smoke Gets in Your Eyes])。卢卡斯以多线叙事将4人的青春凝缩在一个晚上,在这最后的疯狂一夜中,杰出青年误打误撞体验了一把混混的帮派生活,不羁的赛车王子被迫赠予少女永恒难忘的礼物,其貌不扬的呆头鹅翻身俘获梦中情人,一心想外出闯荡的游子最终体认到稳定与爱情的美好。那时的美国小镇,恍若自由而宁悦的安乐乡,肯尼迪与梦露还活着,越战阴云尚未袭来,叛逆与革命的浪潮也潜而未发。少年们跃跃欲试,仍未体尝幻灭的伤楚,各自做出选择,而分道扬镳后或戛然而止或归于庸常或幸而如愿的人生前路,仅由几行字幕交代出来,令人百感交集,契如[伴我同行]。PS:是为卢卡斯半自传作品,回味摇滚、飙车与勾搭的往昔。(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