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早就说过,盗亦有道。帅哥大盗跖教导弟子曰:“不瞎说哪里有宝贝,圣也;抢劫冲在前头,勇也;得手断后,义也;知道什么该拿什么不该拿,智也;分赃均匀,仁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不具备这五条就成为大盗的人呢。”
这当然是一种反讽。不过,科恩兄弟的《米勒的十字路口》颇得个中三昧。告诉我们真正的盗圣是种什么样的境界。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下的美国某城。意大利黑帮帮主凯斯珀用友谊、人格、甚至道德这样美好的字眼,试图打动老大列奥。爱尔兰人列奥是这个城市的真正主人,能把市长和警察局局长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因为犹太人伯尼坏了拳赛赌博的规矩,使凯斯珀损失惨重,所以凯斯珀来请求做掉伯尼。而列奥正追求伯尼的妹妹维娜,铁心要把伯尼置于自己羽翼之下。
我们的主人公,列奥的挚友兼左膀右臂汤米,奉劝老大不如顺水推舟送个人情。不过,这汤米刚替老大出谋划策,转身却与准大嫂维娜同床共枕。
于是,这边厢老大列奥和暴发户凯斯珀为了伯尼的小命而大打出手,那边厢两人又为了最金贵的人才汤米而你争我夺。
汤米劝阻列奥无效,便祭出撒手锏,跟列奥挑明他疑神疑鬼的维娜正是同他汤米有染。列奥恼羞成怒,当众胖揍了汤米一顿。这对死党搭档算是掰了。
于是汤米转投凯斯珀门下,为表忠心,不仅供出了伯尼的藏身地,还亲自在号称米勒的十字路口的郊外小树林里要结果了伯尼。也许是顾念着维娜的疑似亲情,汤米放过了伯尼。
失去了汤米的列奥果然日薄西山,而得到了汤米的凯斯珀甚是如虎添翼,迅速坐上了大哥大的位子。
古龙曾经教导我们,忠诚,就是拿来背叛的。或者,你的敌人就是你最亲密的朋友。又或者,老话说,防君子不防小人。枪口余生的伯尼不思藏匿,反倒要挟汤米去做掉凯斯珀,否则他就抛头露面。
故事进行了一大半,汤米军师一般的大脑便高速开动,玩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经典战例。
饶是凯斯珀的副手艾迪•丹步步紧逼发现了伯尼没死的真相,饶是一堆小喽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饶是枪顶上了汤米的太阳穴眼看戏演不下去一命呜呼,但有的人就是有能耐,让本来将信将疑的凯斯珀先把自己的副手一枪爆头。
自命不凡的倒霉鬼伯尼也最终死了,还被汤米伪装成同凯斯珀火并,一箭双雕。坐在蛛网中央的汤米,集诸葛卧龙和赵子龙于一身,亲手替他尽力保护的老大终结了那些打打杀杀。
圆满的盗圣是什么样?就是汤米这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吾当能持”。
故事开始,列奥自信满满:“我的实力足以与这个城市任何人硬拼,除了你,汤米。”汤米信誓旦旦:“你信任过我,从未损失过什么,你这一次也得相信我才行……相信我,否则你吃了亏活该。”这该是何等的……骄纵。于是乎,一个单枪匹马,不抛弃不放弃;一个波澜不惊,“我信!”汤米获胜的关键,就是列奥的相信:不管汤米的手段多离经叛道,反正有列奥最后接着呢。遥想那么多睡过大嫂的亡魂,列奥和汤米真无愧妻子如衣服兄弟是手足。并且,汤米最终把江山和美女当礼物送给列奥,自己却不分享胜利果实,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相较于获胜派的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倒霉派就是彻彻底底的反面教材了。
艾迪•丹也有相当于汤米的地位,也同样耿耿忠心,他的老大凯斯珀却觊觎起别人来。不能够坚守“我信”,所以汤米三挑拨两挑拨,满口友谊与道德的凯斯珀不仅对旧属的忠诚动摇了,还急于向新宠表态,你看,艾迪•丹说要杀你,我却认为这不仁义。
所以有人说,几乎完全不知道他们在为什么争斗,只是一点点的猜疑,“他可能在背叛我”,“他似乎在挑衅我”,就可以马上痛下杀手,把对方打得满地找牙,再在头上补上一枪。
很多对《米勒的十字路口》的介绍,都说这是一对好友为一个女人反目为仇的故事。恰恰相反,这是《朱尔与吉姆》的解构版。
汤米对维娜这个准“老大的女人”只是迷恋或某种偷情。汤米诚恳地告诫列奥:“如果维娜真那么好,你不会凌晨四点到处找她。”他想利用这个桃色事件来刺激自己的老大,进而达成被逐出帮派琵琶别抱的动机。
影片中有一处空灵的长镜头,汤米给维娜讲自己做的一个帽子被吹走的梦,维娜希望帽子能变成某种美好的东西——在爱幻想的女性看来,那美好或许就是爱情。可汤米彻底掐灭了维娜的粉红色的肥皂泡泡,板起脸说没有比追赶被风吹走的帽子更荒谬的了,并且,帽子只是帽子而已。
当一切尘埃落定,三人出席伯尼葬礼时,列奥被汤米的重整河山所感动,掏心窝子表示可以把维娜拱手相让。而之前有关帽子的言不由衷的台词恰好暗示了汤米的立场:他玩命地为列奥清除异己,但拒绝回到列奥身边。那顶他无比重视却止步追随的帽子,似乎象征对朋友仁至义尽却刻意保持距离的矛盾。帽子只是帽子,“第二人”就只是“第二人”,有些雷池可以跃,有些雷池坚决不能跃。这也预示了汤米最终的选择。所以,维娜抛下二人,独自驱车离开,姑且算作她对身不由己的报复。
通篇下来,汤米独自按计划收拾烂摊子,恭迎列奥重新上位,这般舍你其谁的架势,我们当然还可以认为,汤米在身体上背叛了列奥,却在情感上一直忠贞。这种暗地里为朋友两肋插刀死不足惜,在张彻的武侠片和吴宇森的黑帮片中,一直源远流长。
科恩兄弟一贯会讲故事,而且擅长在寻常类型里制造夸张却确有其实的噱头。这个故事就像薄冰下的湍流,在看似平淡实则险象环生的对话里起承转合。相比较有动听歌曲的《嗨!老兄你去哪?》和搞死一堆大明星的《阅后即焚》等等明显有科恩兄弟标签的影片,《米勒的十字路口》虽然在人物塑造上饱有科恩电影中常见的那些品性——不可思议的愚蠢、怯懦、贪婪、残忍,但这部比较早期的作品还是呈现出一种不常见的……闷骚气质。
这大概归结于饰演沉着冷静心思缜密的汤米的加布里埃尔•伯恩有张酷似艾尔•帕西诺的脸,而维娜则像黑色电影女王劳伦•巴考尔。黑帮电影,要么侧重兄弟情义,要么流行无间卧底,总之就是盗亦有道。在《米勒的十字路口》里,这些元素一律被科恩消解又重构。
《看电影》用稿
《米勒的十字路口》似乎是科恩兄弟的第二部长片。上一部是不太出名的《血迷宫》,后一部是让他们兄弟俩出尽风头的《巴顿芬克》。
这部电影讲述30年代初期的美国黑帮故事,让人想起很多同样题材的电影,满口道德感的意大利黑帮老大象《教父》,一直不停作响的电话象《美国往事》,单枪匹马在两个帮派之间游走的又明显是来自《荒野大镖客》的桥段。
但那些都只是看起来有点象而已,这可是科恩兄弟的作品,实际上这电影最象的是科恩兄弟后来拍的《法尔高》,甚至还有点象《不在场的人》,而这两部电影几乎是科恩兄弟最出色的作品了。
港台把这电影叫做《风云再起时》或者《黑帮龙虎斗》,似乎都还是把他当作黑帮动作片,实在是偏出太远。
在《米勒的十字路口》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有着科恩作品中常见的那些人物品性——不可思议的愚蠢、怯懦、贪婪、残忍。
几乎完全不知道他们在为什么争斗,只是一点点的猜疑,“他可能在背叛我”,“他似乎在挑衅我”,就可以马上痛下杀手,把对方打得满地找牙,再在头上补上一枪。
电影的男主角Tomy在开始时似乎是个异类。他机智、独立、维持秩序、坚持原则,甚至还有些善良。可是在一群贪婪的蠢货中间,他如何能够独善其身?
“米勒的十字路口”是一个地名,是荒郊野外的一片树林。Tomy被带到这里,勒令他杀死一个被抓获的骗子。Tomy该如何做,他也站在自己人性的十字路口上。
他利用自己的小聪明放过了骗子。可是他低估了人性中的愚蠢和贪婪,他的仁慈几乎把他陷入死地。
在电影的一开始,Tomy的帽子在十字路口的树林中被风吹走。后来Tomy说,他梦到自己的帽子被风吹走。他身边的女孩说,你跑去追帽子,后来那顶帽子变成一个美丽的女孩。Tomy却生气了,很显然,他没有追到自己的帽子。
Tomy本来以为他可以游走在各个势力之前,凭自己的头脑来掌控这个城市。然而实际上,犹如他所批评的老大一样,那只是一个假象,他可以控制这个城市,只是因为别人以为他可以。其实他只能勉强维持自己活下去而已,而即使要做到这一点,他也必须把子弹射入别人的脑袋。
所以,最后Tomy只能选择离开,就从十字路口的墓地那里。
《米勒的十字路口》绝不是普通的黑帮片,他没有快意恩仇,没有兄弟情深,没有机智勇敢,甚至连一点相知的爱情也无法守住,只有一片心灰意冷。而这种彻骨的寒冷一直延续到《法尔高》和《不在场的人》去。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Technorati Tags: 电影 , 影评 , 黑帮 , 暴力 , 科恩兄弟 , 米勒的十字路口
这电影相当多的对以往如《教父》《铁面无私》般黑帮片的致敬呀,一开始的对话以及协商简直就是在抄袭《教父》开场,各种汤普森机关枪又和霍华德霍克斯联系上了,各种故事设计的场景也和其他黑帮电影仿佛如出一辙。而且整部电影的布景,摄影,打光,表演等相当意大利黑帮化,好像在《教父》之后非意大利黑帮不黑帮电影似的。
虽然说整部电影相当的意大利黑帮电影化,但是整个故事却讲的是一部独行侠的故事,行走在道德边缘的黑帮顾问,在面临命运交叉路上的选择和方式,整个一冷静,孤独的杀手式样的人物,虽然他貌似始终有后台,但是却一直没真正的归宿,一种阿兰德龙的感觉。主角和影片基调完全就是两回事,这真是神奇,还好意大利黑帮电影基调像咖啡不像水泥,以及科恩兄弟还算高超的把握,整个还不是太混乱,不知道那个时候科恩兄弟有没有学到《老无所依》里面那种摄人心魄的音效,反正即使学到了这片子也放弃了,连枪声都是图图图,就像打的橡胶,也为那种寂寞感增添了诙谐和无奈。话说要说的话真要归功于科恩兄弟的一贯风格,那就是故事怎么走向不由角色自己的选择走,《老无所依》如此强大的气姑头都没逃离这规律最后挨车撞,这里就更不用说了,这反而使得电影一直有方向,没有偏离得太厉害。
话说科恩兄弟真是不会拍爱情故事,每次到了关键时刻就捉襟见肘,于是老是爱用黄金年代那一套来敷衍,还好这片子这种元素不多,科恩兄弟自己也有自知之明,到了后期根本就不拍爱情为主体的场景了。
从这片子可以看出,当时科恩还不成熟,而且科恩自己也知道,于是竭尽全力甚至不惜致敬和抄袭来扬长避短,还算是把片子理顺了。
杀人不要见尸的。。。。后来才知道这是故意设计的。。。这兄弟俩牛逼的。。又是编剧又是导演的。。这片的编剧很爽。。。有点那种美国漫画改编成电影的感觉。。。。两个剧本里掌控全局的男人因为女人变得智商减半。。。
至此基本看完了科恩兄弟最主要的片子。这部节奏缓慢平铺直叙,甚至很糙,直到最后Tom和Leo的对话才是顶峰。Leo一直称赞他高明,Tom只有一句:你做事都清楚原因吗?他只是碰巧成了赢家。如果谁说这部片缺乏科恩一贯的荒诞感和黑色,那是还没看懂。人随波逐流却有输和赢,难道不是最大的玩笑吗。
不同于科恩兄弟其它几部重要的作品,首先它的主基调是偏向严肃的,其次它不是多视角叙述,所以特托罗的角色几乎是科恩电影里最有意思的一个,算计所有人又被所有人算计或者背叛,智力开挂然而全片被暴揍六次,没有明确的私人动机和目标,但他就像他的帽子一样时刻处于动态,始终都在应激,被无数突发事件逼着做选择,由这个人物散发的情绪除了一贯的神秘、宿命和荒诞,还多了一点悲凉。
过硬的本子配科恩高超的手法,打六分也不为过。三国杀,两主一傻一纯,两忠一奸一直,身为导火索的第三方最下作。其实卡斯伯是个很有原则的好人,败就败在太单纯,黑帮大忌;丹也是个很忠心很聪明的人,败在一味蛮干缺乏和主子的沟通。一如大地惊雷的配乐让我意识到汤姆对里奥不是忠心其实是爱,深爱
作为一部科恩兄弟电影,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太复杂和刻意了。片名叫做“米勒的十字路口”,但暗含了“汤姆的十字路口”的意思,剧中充满了汤姆需要作出的种种选择,还有他能够控制和不能控制的各种巧合。很可惜的是,这些巧合不能凸显命运的突兀,却充满了编剧人工式的设计感。
“我说的是朋友,我说的是人格,我说的是道德…”虽然看似是Tom步步为营,但其实依然是Coen的失控题材,只是这一次的主角智商和情商都不低,找到了最能自保但又不失骄傲与血性的平衡点。帽子就是帽子,不会变成其它东西,也不会为你带来其它东西,但重要的是,要永远戴在自己的头上。
三星半。一边逗笑一边耍酷,情节节奏相当快,风格乍现,明显的过渡痕迹,有一点点浮光掠影。
叙事风格接近四十年代冷硬派黑色电影,故事线索和人物关系编织得很复杂,在对话里总会提及不在场的人名,需要聚精会神去回想那人是谁。有些小配角可能只出场一两次,却在情节转折中被提及成为关键,这样造成观众对那名配角并不熟悉,无法对其命运产生充足共情。故事框架是和《用心棒》同样改编自哈米特的小说,不过除了男主在两个帮派老大之间游走之外,细节几乎完全不一样。能看出对经典黑帮片的致敬元素,开场很明显致敬《教父》。而恰恰是在1990年有更出色的黑帮片《好家伙》和《教父3》撞档,导致当时票房惨败,好在后续靠DVD也回本了。
把写烂了的黑帮离间设套写出新内容,哪些是运筹帷幄又有哪些是被命运摆了一道后再装出是自己摆了命运一道?人不仅猜不透别人连自己的真意都读不懂。结尾有点《第三人》,我觉得他对老大终究是有真情意的。笑点多,老大枪战最好笑,布西密那一分钟我始终在狂笑。
看似玩世不恭其实心思缜密,出来混不把脑子带上怎么自保。汤米的帽子,科恩兄弟还真喜欢把寓意寄托于主角的某个物件上,摄影音乐赞,刺杀老大加上留声机里的danny boy惊艳,男孩狗尸体有趣【牙叔的酱油好亮!
“Look in your heart!”,“What heart?”小孩和小狗发现胡同里的死者,以及别墅枪战戏,这两处太棒了
1.科恩兄弟第三作,聚焦美国禁酒时期(1920年代)的黑帮争斗,又结合了黑色电影风格与喜剧元素,片名来自兄弟俩早期的御用剪辑师Michael R. Miller,科恩兄弟在拍摄期间遭遇了写作障碍,遂休假三周写出了关于写作障碍的神级剧本[巴顿·芬克]。2.剧本精妙,叙事高效,张力十足,主要人物犹如时时走在钢丝上,无常命途与未知偶然贯穿全片,而观者也至终猜不透主角内心想法。3.表演精湛,精明冷静又总是挨揍的汤姆、贪婪圆滑的两面派伯尼、自傲又情绪化的利奥、讲道德又残暴的卡斯帕与冷血敏捷的艾迪都塑造得很成功。4.冷色调配,大量运用快速推拉镜头强化紧张感,多用镜子,窗帘匹配叠化转场。5.动听配乐与夸张飞扬的段落:反刺杀扫射(Danny Boy),警察突袭酒吧与树林中的意语歌剧。6.戴正、被踢飞或追逐的帽子。7."Look in your heart." (8.5/10)
摄影美轮美奂,是科恩兄弟风格转变的重要突破。
科恩兄弟实乃编剧界的良心,多处人物关系的设计都是高空作业,一不留神就会脱线,完全凭着叙事天赋驾驭文本缰绳。台词贴近古早期的好莱坞制造,构图运镜也非常讲究,拍出了黑帮题材不常见的优雅与闷骚。帽子戏法与尸体魔术,生与死的十字路口。
其实是科恩兄弟最烂的一部
虚无即存在,科恩兄弟在这片子里似乎讲了很多,似乎又什么也没讲;大量的意象给人以极大的信息量;美妙绝伦的摄影,精彩深邃的对白,黑色印刻在每一帧画面;至于这个复杂的故事,不自觉地就会想起黑泽明的《用心棒》,当然主角的定位却完全不同,里根不是英雄,只是个在乱世中坚持原则寻求自保的人罢了
本片中的汤米绝对是独树一帜的科恩型经典角色,他的玩世态度同样深入骨髓但纠结内敛,而表层是不要命的积极入世行径。同样,在所谓科恩型的坚毅女性角色中,哥觉得本片的维娜是最具魅力的。【8】
8.5 剧本之复杂庞大已达诡异的程度…信息量密集当然是优秀剧作的普遍特质,这使得创作者对讲故事的追求往往落实到“要说什么”上。而在科恩这里,“不说什么”促成的留白与断裂空间与前者处于同等位置;那些他真正要说的(必然中的不确定因素、命运的错位…)却藏在“不说”的那部分里。这才是真正属于叙事艺术的“神秘主义”啊!它做到了诸如《燃烧》没能贯彻到底的,真正意义上的“消失”
这是科恩兄弟抛去情怀的电影,剧情安排还算巧妙,一个人颠覆一场帮派仇杀这种剧情总是很吸引人,主角老面孔,表演这种智力超常的人总是拿捏很到位。ps:科恩兄弟电影的一些插曲是不是一直都用一首,几乎我所看过的都有一段类似英国风笛的音乐。
有些特别夸张的桥段可以看成是对经典黑帮片的致敬但是对观众来说更多的感觉可能是搞笑吧,芬尼端着机枪的样子简直笑喷了。摄影师巴里.索南菲尔德说他们希望这是一部画面优美人物漂亮的电影而不是一部可笑的影片,事实是这两样他们都做到了,这种看似不协调已经成为了科恩电影特有的风格和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