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ID:huangfilm
夹叙夹议,特别介意被剧透的,建议先看过影片。
张艺谋的联欢会导演范儿,总难免让人觉得失格。之前看不上他,现在,我想明白了。这篇试着结合《菊豆》说说。
故事发生在20年代的中国农村。女子菊豆被性无能的老人金山买到染坊来做妻生子。在金山日以继夜的虐待下,菊豆与在染坊里做工的金山的侄子天青相好,生下儿子天白。一直以为天白是亲生儿子的金山,生病瘫痪后,发现了家中的“乱伦”奸情,本想杀死天白,却又心软;后在与天白的玩耍中,意外溺水身亡。天白长到少年时,对母亲的偷情感到耻辱,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天青。陷于绝望的菊豆点火烧了染坊,自己也葬身于火海之中。
这个片子当年被禁了。虽然张艺谋说不是因为色情被禁,但影片的内容着实大胆。SM、偷窥、乱伦、野合、恋母,等,放在今天,也不一定能上映。例如影片开头的一幕:菊豆嘴巴被塞住,手反绑在床上,身上摆着板凳,金山跨坐在上面,边喝酒边打骂。 饰演菊豆的巩俐在片中的造型也很清凉,旧时没有文胸,所以她在片中基本就是胸上系条布的激凸状态。
据说张艺谋当年筹拍时,通过中影从国外进口了50部性变态相关的电影,躲在人定湖附近的招待所里,一盘接一盘(录像带)地研究。
《菊豆》的资金大股东是日方、制片主任是日本人、日本编剧参与了剧本改编,且影片的性元素都具有强烈的日本美学特质,但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因此变成cosplay或混血,依旧是20年代的中国南方。
◐
安徽黟县南屏村是《菊豆》的外景地。村里有近300座明清古建筑,被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
片中,张艺谋多次用俯拍呈现建筑的封闭感,相叠的灰黑色瓦面屋顶下,徽宅高深古朴,给人以窒息、压抑的感觉。
作为家族祭祀和议事的场所,祠堂,象征着礼教和权威。
而染坊,是一个工厂系统。人们把白布送进去,运出各色彩布。
以上这些意象,都是有寓意的,可以一一对应去解码。
例如,菊豆和天青第一次偷情时,菊豆的脚意外蹬开了染布机上的销栓,滚轴加速旋转、悬挂的布匹如倾斜的瀑布般奔流,亦如覆水难收。——可以解读为人性本能使系统失去了控制力。从这个节点开始,两个人的命运也就有了变化。
偷情后,整个儿宗族被搅动,丈夫、妻子、儿子、叔侄、嫂子……都名不副实地错了位。
◐
中国儒家是一套围绕 “忠、贞、孝” 观念形成的伦理体系。例如它要求女性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并有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所以,在封建文化里,“人”只是伦理秩序中的一个符号,而“秩序”,作为权威定的游戏规则是排在首位的。
《菊豆》中展现的人性是另一回事。菊豆和天青搞到一起,是因为他们有了欲望。这是芸芸众生的人性。
◐
影片改编自刘恒的原著《伏羲伏羲》。伏羲是中华神话中的“创世神”,和女娲是兄妹。宇宙初开时,他俩结合,缔造了人类。
原著小说的主角是天青,故事的主线可以说是天青的成长史。从名字的变化也可看出,电影的主角改成了深宅里那位唯一的女性——菊豆。
书里的文字更细腻、更具诗意、语气更平淡,而影片里被改变的人物结局,被简单粗暴处理的情节,看似没有细节的发展逻辑,却似乎让它的象征主义变得更加明显了,就像极度抽象的罗斯科的画。
面对天青的偷窥,菊豆决定不再遮掩,展示被虐待的真相;在丈夫出门时,菊豆主动诱惑天青,释放自己的欲望;在压抑的宗法规矩下,菊豆又一次次提出杀死丈夫或远走高飞的建议……电影里的菊豆作为积极的变革者,是一个比原著中丰满得多的女性角色。而家里的三位男性——性无能的金山、懦弱的天青,和后来充当了卫道士的天白,都屈从了旧制度。
天青缩脖耸肩的一句“再怎么说他也是我叔啊”,灭了菊豆的热情,也表现出众多传统中国人的心理。在生存的重压下,大家选择中庸地“活着”,而不是去争个鱼死网破。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法秩序扭曲了原本自然的人性,把人束缚成规定中的样子,再重复轮回的悲剧宿命。
◐
说到轮回的宿命,看看张艺谋。
WG时期,少年张艺谋属于“黑五类”家庭出身。从插队知青到咸阳市国棉八厂青年工人,为了摆脱出身的影响,张艺谋去学写美术字、大字报、刷毛主席像。然后,靠着捐血攒钱,买了海鸥相机钻研摄影。
恢复高考后,张艺谋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入校前,他对电影一无所知。入校后,他又因为超龄问题(比招生规定大了6岁)被人贴大字报举报,两次被退学,又两次折腾回来。
年纪最大、又来自小地方的张艺谋,是同学中的“边缘人”。别人之前玩儿的、看的都是“内部资料”,见识和学识都远超于他。更何况,同学中还有不少来自电影世家的,例如明星演员的儿子、女儿们,或是家有名爹的陈凯歌与田壮壮之流。张艺谋说,陈凯歌和田壮壮是当时的学生头儿,其他人“当时都有点拍他们马屁。同学有共识,82届要出人的话,这俩人先出来。” 而当时,起点低的张艺谋只能靠勤补拙。例如在学校观摩影片时,手里拿着小卡片,摸黑记下银幕上的构图、用光。同时,努力和同学搞好关系。搞好关系才有人脉啊!
毕业后,之前的学生头儿——陈凯歌果然先有了机会,开拍《黄土地》,并找了人缘好又勤奋的张艺谋担任摄影师。
1988年,张艺谋自己做导演,拍出了处女作《红高粱》。此片不仅受观众欢迎、艺论好评,还在当年拿下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西方A级电影节中获得大奖,被认为是“为国争光”,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还举行了庆功宴。
可是,才挺了三个月的胸脯,风向就变了。报纸上负面评论渐渐发酵,说张艺谋电影里表现的旧时代民俗、民风,是 “丑化中国人”,甚至“辱华”。另外,那些喜欢这部影片的观众走出影院后模仿片中轿夫们酒醉的样子,哼唱“不堪入耳”的小调,也给社会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1990年,在日资的帮助下,张艺谋拍了《菊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作品,而国内把它禁了。张艺谋说片子被禁不是因为里面的色情,而是因为调子太灰。
张艺谋经历过之前的大起大落,与《红高粱》相比,再拍出的《菊豆》好像一步长成了抑郁的中年,自由奔放的十八里坡变成了封闭灰暗的染坊。影片的气质就像天青每况愈下的性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地闷在那里,只能靠将结尾改成菊豆放火烧染坊,发泄董存瑞般的豪情。
张艺谋在接受访谈时说:“杨天青就是典型的中国人。他有贼心没贼胆,偷偷摸摸,躲来躲去,外部的一举一动都让他心惊胆战,负担非常大,心态是扭曲的、压抑的。但他同时又抑制不住本能的冲动和欲望,就像被放在煎饼锅上两边煎,两边烤,结果却落得里外不是人。”
《菊豆》后,张艺谋依然边挨着“丑化中国人”的骂,边拿着国际电影节的奖。还曾因《秋菊打官司》的获奖,让电影局举行了庆功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为他特别加冕,张艺谋成为“国师”。
然后接着坐过山车。
《活着》不但被禁,张艺谋还遭到两年之内停止与境外投资方合作的处罚。(要你不听话!)
在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和戛纳电影节起矛盾后,张艺谋在国内的形象洗白成了“民族英雄”。国家版权局为《一个都不能少》下发了版权保护通知——中国第一次对国产影片的版权实行“红头文件”保护。(来,给块糖吃~)
张艺谋就是天青。你看他的作品列表,简直就是一直在拉锯式地革命。右边戳两下,左边抚两下。
2002年,张艺谋拍了《英雄》。
我最近重看了这部片子的导演剪辑版。当年在影院里笑场的片段都没有笑出来,整部片子看下来只觉得胸闷、无力。如果说《菊豆》里的张艺谋是天青,那么《英雄》里的他显然化身为了李连杰扮演的刺客。他一步步地近了自己的目标,最终还是退了。
在坐了这么久过山车后,张艺谋的作品透露出一种“对于权力,恐惧中夹杂着崇拜的复杂心理”。在时代的束缚下,原来的张艺谋变形了。片中所有勇敢的女性角色都是他的理想,而真正的他是那个再也硬不起来的天青。
他用《英雄》说服自己顺应时代,试图从民众的发声者,变成权威的知己,甚至凌驾于当权者智慧之上的贤者。“希望你记住”,放弃刺秦的李连杰向王深情地丢下这么一句。在明眼人看来,这就像是看了一场鲁迅的“阿Q”。
王朔曾说张艺谋是“投机分子”,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他其实一直在表达自我和宣传“你知道的”间挣扎,他也在尝试着与被压抑的自我共处。
据说,今年将上映他的新片《影》。从目前爆出来的资料看,像是黑白片。大家都说,“黑白片?那个一直歌舞升平、大红大绿的张艺谋?” 嗯,我觉得这就是他要的。他依然在证明自己,也在持续的证明中寻找着真正的自我。而我们作为观众,把自己做不到、却期待有人可以做到的英雄主义投射到张艺谋身上,是非常不公平的。
◐
参考资料:
✓(美)刘帼华:《菊豆》──跨文化电影的阐释学读解
✓黄雯:地域文化视觉艺术表达的范例——从电影《菊豆》看徽文化的展现
✓马登春:《菊豆》:展现生存之重、揭示悲剧宿命
✓张英、平客:张艺谋批评史
✓李泽月:谈电影《菊豆》对小说《伏羲伏羲》的主题改编
✓颜小芳:第五代电影传播与农民启蒙主体(一)——以电影《菊豆》为例的符号学分析
✓孟宪励:胜利者的癫狂到失败者的绝望——张艺谋历史影片的叙事读解
✓潘国美:从《菊豆》看张艺谋的“民间”情怀
点击下面链接 看更多大时代中的人性
原创:黄老师
公众号:黄老师电影院(huangfilm)
您的转发和关注,将给我更多动力继续下去。
菊豆人物性格刻画也很鲜明,在思考菊豆这个女人。菊豆生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她那样的性格注定了她悲剧的结果。第一次挑逗天青,那种放荡不羁的语言和动作实在不符合她生活的社会,行为过于亲密,看得我都觉得这样的女人很恶心。可想而知,处于那个时代的人又如何看待菊豆,肯定说她太风骚。另外,我也怀疑,菊豆和天青对于爱对于情对于性的那分激情为何可以持续那么久,也许只有一个道理能够解释,还是偷来的果实甜。菊豆太让人同情,如果是放在现在,菊豆的故事不会发生了,因为我们的生活高于一切,人性的自由高于一切,想爱就爱,想离婚就离婚,何必那样的偷偷摸摸。就是因为在那个时代,规矩高于生活,传统高于生活,道德高于生活,而唯独没有生活的容身之地,也是酿造了菊豆的人生悲剧。
构图严谨,色彩分明,配乐大气,主题鲜明,表演精湛,压抑悲愤,这才是我所熟悉的张艺谋
大屋几架赤黄,染坊一匹飞红,挡棺二人缟素,孽障一身煞黑
重看。巩俐真美~演的也好。所有男演员都没跟上她。这片也是日本人投资的。中国知名导演真的从日方借了不少力啊。SM、偷窥、乱伦、恋母、儿童杀人……确实是日本人感兴趣的。据说张导当年连看了50部变态片才拍出来。故事放在南方的染坊宅子里刚刚好,提升了美学。“躺着吧躺着吧,一辈子就这么躺着吧”
杨金山只是瘫了,又不是哑了,完全可以把真相告诉家族的人,然后惩罚这对“奸夫淫妇”,为什么不?说到底为了他可怜的面子。
白鹿原,大红灯笼,红高粱,大鸿米店,那个被祖训和道德压抑的年代,干柴碰上烈火,总是燃烧的旺盛,熄灭的迅速。那时候的第五代在强烈的色差下释放者同样压抑多年的心境。而后多年,不见经典。老谋子似乎总是在男主的身上解放自己的荷尔蒙,就像伍迪艾伦,渡边淳一,洪尚秀一样影射,而今,雄风不再
1.残存的封建主义是暗蓝色的屋子;2.蓝天白云本是一线希望却反倒成了错位悲剧的开始;3.对性的欲望使人勇敢,对世俗的恐惧使人不敢出走,性欲再强,却还是在封建禁锢中。
男贵女贱,长幼尊卑,如那参差错落却规整严密的排排房顶,没有喘息的余地。乱伦而生的畸形儿,独独站在那里。早已忘了云雨之欢,只剩恐惧和威慑,卷落一抹红。就这样躺着吧,一辈子,压在我们彼此身上的不是对方,而是上下五千年。
这是大红灯笼的前型,是老谋子那几年真认真起来的作品。历史时空里有许多他们这样的年轻人,从世俗的逼压的中探出头来,又被打下去。
相当年我还是处男的时候 误把片名听成决斗 后来才发现原来武打片也可以这么拍
这部电影的年纪居然比我还要大了。当初mark想看应该是因为看到了刘恒的原著改编。还没有读过小说,所以不知道原著写得怎么样,至于电影 我只能说由于年份过久,现代的思维方式已经对于乱伦媾和的故事有了更多新冲击,所以电影里故事和人物冲突难免有点太单薄了。都说这部电影在讲性压抑,我觉得更像在说性自由。
这片留给我的心理阴影胜过任何一部惊悚片和恐怖片。
中国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影片。张艺谋的色彩叙事着实美妙,青蓝与红色对比,隐喻新旧势力的角力。赵季平的配乐恰到好处,对情欲的侧面描写很有表现力(偷窥小洞与地窖大穴,不断下落的染布)。美中不足的是批判封建礼教之残酷虚伪的主题先行,部分人物刻画不够真实细致。(8.5/10)
太棒了,中国文化的进化是性压抑历史的解放。巩俐的女性性解放诉求,李保田的愚孝与反抗,叔叔在传宗接代压力下的心理变态,儿子在颠倒伦常迷宫中的迷失。大染坊红色染布象征性欲和死亡,木轮、倒桩机象征性爱,在芦苇地中野合与《红高粱》的高粱地悦乐相对。张艺谋版的《白夜行》。
高高挂出院墙的大红大紫明黄染布,与周围的青灰村落格格不入,形成强烈对比,那是比一枝红杏出墙来还要明晃躁动的欲望,张艺谋要不是个变态色情恐怖大师的话咋能当好这超生游击队的队长呢?激凸的菊豆,把洞堵上,两个都堵上,全堵上,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天白怎么看怎么不舒服,活脱一个索命的恶鬼。
自觉仅论艺术水平要比《活着》更高,打光、构图、色彩运用都尽善尽美,是我至今看过视觉感染力和诠释力仅次于《霸王别姬》的大陆电影。微观虐真情,宏观反封建,变大的洞,激荡罪孽的池,符号、暗线之多实使施力感难掩,但好在不止于堆砌。在不了解原著的前提下,我觉得可供解读的或是再一本书的量。
拍得太漂亮:偷窥,欢合,庆生,送葬,两场死亡,大火,每场戏都那么精致;红色的染池既是冲动的情欲与生命的开始,也是压抑的怒火和死亡的降临;逆光打在巩俐身上,显得那么魅惑,于是结局看上去就更加凄凉而疯狂。
婶侄恋算什么乱伦,父权制下经不起推敲的强买婚姻才是乱伦。意象浓烈大胆,张艺谋最具生命力的电影之一,也是他最惨烈最绝望的电影,没有之一。原来张艺谋才是国产意象开车鼻祖。
里面挡棺一幕让人印象深刻,记得外公去世以后印象中就再无这种习俗了⋯⋯看得很难受,不过不得不承认里面极尽挑逗的染布颜色、被封建枷锁禁锢到变态的人性,还是绘声绘色。太苦逼了。
张艺谋一贯的表现中国女性的性压抑
那个时候张艺谋一定是对巩俐充满爱的。光,影,色,全部都那么美。贯穿始终的窒息般压抑,天白弑父叠印在西方的俄狄浦斯情结上